- 114.17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东省滨州市十二校联考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之所以他的名字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点。
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 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
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已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却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而他做得很好。
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也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而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注定会增加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辉煌、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选自《司马迁实录精神》,有增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因为司马迁只是一个史官,所以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司马迁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社会的力量更小。
B.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心怀忧患,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C.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他们一个个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的地位,司马迁对他们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
D.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的目的在于,既让后人记住真实的历史,能以史为鉴,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首先对司马迁的人生做了一个整体评价,然后引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司马迁记史的实录精神。
B.本文在论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后,借古鉴今,给我们当代社会敲响了警钟,提出了号召。
C.本文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论述中心主旨,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闸述,如举例论证、引证、比较论证等。
D.全文在论证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时,先从司马迁实践求真的角度展开论述,再阐述了司马迁记史面临的多重压力及应具备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历史要得到真实记录,那么这个史官必须能够具有一种勇敢无畏的精神,能够拒绝金钱的诱惑,能够不畏强权。
B.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经受了来自朝廷高层对他的种种非难,但作为一名史官,秉笔直书是他胸中的最大心愿。
C.呈现真实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更是对一种精神和理念的执着,我们要传承司马迁的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D.我们祭奠缅怀司马迁,既是对司马迁写下历史巨著《史记》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他这种实录精神
进行讴歌与赞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市、区)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山东省.摘自2018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8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批传承学校全覆盖了31个省(市、区)的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凸显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育人特质。
B.学校与课堂,课程与教材,教师本身的素养、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因素,而袁济喜教授则不赞同这个观点,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是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60%的教师对传统文化仅了解一点点,32%的教师仅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C.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D.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就可能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
6.材料一、三、四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第三条路
陈力娇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举着望远镜,对身边的丁二娃说,
活着是出不去了,看看我们是文死还是武死吧。丁二娃的一只耳朵已经被削掉了,一圈绷带斜缠在脑门和下巴上。他问连长,文怎么讲?武怎么讲?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说,看到了吧,那儿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儿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高兴了,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棵手榴弹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
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拍地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和你战斗到底!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棵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一杆步枪被二娃插在地上,二娃脱下自己的白衬衣挂在上面,白衬衣带着血迹十分醒眼,在连长的头上飘呀飘。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小说林》)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开篇就交代“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突出战争的残酷,并且为后文做铺垫。 B.第三段对连长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现了连长对二娃的喜爱,从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生命的不舍之情。
C.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D.小说结尾没有直接描写爆炸后的场面,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深刻的思考。
8. 小说中丁二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开篇连长给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二娃没有选择跟敌人同归于尽,而是选择上一线天偷生人世,有人不认同二娃的做法,你怎么看待二娃的选择?(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王清,字去瑕,洺州曲周人也。清少以勇力端厚称于乡里。后唐明宗领行台..,置步直军,清预其募,渐升为小校。明宗即位,历严卫、宁卫指挥使,加检校右散骑常侍。
天福三年,从杨光远平范延光于邺,改奉国军都虞候..。六年,襄州安从进叛,从高行周讨之,逾年不下。一日,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八年,诏遣以所部兵屯于邺。
九年春,契丹南牧..,围其城,清与张从恩守之,契丹退,以干城功,继迁军额。
开运二年春三月,从杜重威北征,解阳城之围,加检校司徒。是岁秋七月,诏遣与皇甫遇援粮入易州。十一月,从杜重威收瀛州,闻契丹大至,重威率诸军沿滹水而西,将保常山,及至中渡桥,契丹已屯于北岸。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军不能解。时戎王至,留骑之精者以御我,分其弱者,自故灵都城缘其山足,涉滹沱之浅处,引众而南,至赵郡,凡百余里,断我飞挽,且扼归路。清知势蹙,谓重威曰:“军去常山五里,守株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前锋,夺桥开路,公可率诸军继之,期入常山,必济矣。”重威可之,遣宋彦筠俱行。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时年五十三。契丹寻于所战之地,筑一京观..。及汉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赠清太傅。是岁,清子守钧于本邑义化别业,招魂以葬之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B.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C.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D.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军无寸刃以益之/清与其下殁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行台,官职名,只设置在外州的尚书省。原本专门主持军事事宜,后来开始兼理民事、财政等地方事务。
B.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宋代的“虞候”指官僚雇佣的侍从。
C.南牧,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放牧,语出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的《过秦论》中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D.京观,亦称“京丘”。指古代战争中,胜利者为炫耀武功,收集敌军的尸首,堆积起来封土而筑成的高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清年少时勇敢力大,品性温厚,为乡邻称道。从军后从一个普通士兵被逐步提拔,先后担任指挥使,奉国军都虞侯等职务。
B.天福年间,王清参与平定范延光,安从进等人的叛乱与张从恩固守邺城,成功抵御契丹的进攻,功勋卓著。
C.在危急之时,王清分析战争形势,认为不可守株待兔,坐视军队孤立无援,于是,他主动请缨担任先锋,也得到了杜重威的认可。
D.瀛洲之战中,契丹屯兵滹水北岸,留精兵与王清的军队对抗,杜重威率军苦战多日,并分兵渡过滹水,结果粮道与归路均被契丹阻断。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5 分)
⑵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对雪① 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
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 四字而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5.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与舟为喻来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 _ ,_______ __”,以剑阁的易守难攻来体现其地势险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600岁的故宫,早已一改严肃、古板的面孔, 科技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故宫猫”
吸粉无数、“朕已阅”胶带纸热卖……如今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是一个越来越年轻、亲民的超级大IP。人们对故宫的追捧 。
传统文化如果不与时代连接,不与人 ,就是“死”的,只能是一堆空洞的符号和呆板的素材。
( ),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兴趣和敬畏。以故宫为代表的文博院馆要与时俱进,再次焕发活力,关键是创造机会与“新人类”实现“文化的相遇”。
根据故宫公布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已成为故宫博物馆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游客约占40%左右。故宫文创在为产品目标用户画像时,也将其年龄设定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复盘故宫的网红进阶路,不难发现它确实“ ”——为年轻一代投以更多心思,比如写“萌萌哒”的段子,比如上综艺。这种做法,瞄准的不仅是眼前的经济收益,更意在通过年轻人接受的“玩法”,吸引青年一代加入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和再生产中来,这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不绝坚实的支撑。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借助 甚嚣尘上 联通 投桃报李
B.援引 与日俱增 沟通 投其所好
C.援引 甚嚣尘上 沟通 投桃报李
D.借助 与日俱增 联通 投其所好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活起来”的古老文化,可知可感、可亲可近,才谈得上被了解
B.古老文化只有“活起来”,可知可感、可亲可近,才谈得上被了解
C.古老文化因为可知可感、可亲可近才被了解,并因此“活起来”
D.古老文化如果“活起来”,就能可知可感、可亲可近,进而被了解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故宫公布的数据,80后、90后已组成故宫博物馆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游客约占40%左右。
B.根据故宫公布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已成为故宫博物馆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游客约占40% 左右。
C.根据故宫公布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已组成故宫博物馆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游客约占40%。
D.根据故宫公布的数据,80后、90后已成为故宫博物馆游客的主力,30岁以下游客约占40%。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毫无疑问, ① 。当科学技术的能量越来越大,把控不好科技伦理的危险也日益加剧。亟须解决科学始终向善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乃至西方国家的共同呼声。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可造福人类, ② ,如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前沿科技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不断突破着人类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与近代科学的发展同步,西方国家较早提出一些伦理规范,而在我国,由于现代科学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 ③ ,需要加强科技伦理建设。
2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5分)
10月12日对外公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
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生日常熬夜、旷课、滑水是有“底气”的。如果期末考试没有通过,还可以参加补考;补考没过还可以重修;若学校不允许重修,或重修考试仍然没有通过,毕业前还会有一次考试机会,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清考”。作为学生的学业能力是否可以达到毕业标准的最后一道检测,“清考”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很多学校,“清考”其实就是一次集体的大型“放水”现场。取消“清考”制度,针对本科生的毕业考核进行严格管理,拆除了平稳毕业的最后一道保护墙,将大学生赶出“安乐窝”,从学生主体入手倒逼本科生教学效果的提升。
(1)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8个字。
(2) 结合材料,针对一些大学生在“安乐窝”乐不思学的不良现象,你有哪些建议?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96年春天,延寿乡官亨村胡运海在老屋发现一张毛边纸借据。借据上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牲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落款是叶祖令,时间为 1934年。胡四德是他的爷爷。当年,红军长征路过官亨村,爷爷曾带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到各家各户筹集粮食。“革命胜利了,我们会兑换借据的。”叶祖令曾经这样承诺。当年,红军走过的村庄,敌人就会来搜查。为什么老百姓要冒着死的风险保存这些“红军信物”?因为他们保存的不是一张普通的借据,而是革命胜利的信念!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选用新鲜、
切题的论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山东省滨州市十二校联考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B 解析: A 项,原文是“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C 项,应是在《史记》对他们的真实呈现中,并非“历史长河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也是无中生有。D 项,“也让人们记住真实的自己” 不是目的所在,)
2.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没有例证法。
3.C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
4.C 解析: “袁济喜教授则不赞同这个观点”错,原文并没体现出袁教授对老师们观点的反对。
5.B 解析: B 原文无据,是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最关键的。
6.①材料一侧重报道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的目的及传承学校的三个特点;②材料三侧重报道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③材料四侧重报道基层落实,主要论述
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7. B(B项曲解文意,连长不舍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二娃,而且为革命牺牲,连长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这一点在开篇第一段中已有交代。)
8. ①忠诚勇敢;连长跟他说有两条路时,他选择了陪连长战斗到底。 ②为人憨厚;文中有对他的肖像描写“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③枪法精准;连长让他射击谁,都是一枪命中;最后三枪也是准确无误。④机智变通;他在连长死后故布疑阵,引敌人上钩,消灭很多敌人。他没有死守与连长的约定,改变主意决定留得有用之躯,为连长报仇。(一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满分。)
9.二娃的选择是正确的,①从内容角度看,二娃没有选择跟敌人同归于尽是因为他要保存实力,为了以后给连长报仇;②从情节角度看,在连长捆好手榴弹时对二娃说的话就是希望二娃能够活下来,让他等到全国解放的那一天,在情节上做到了前后照应;③从人物角度看,二娃在对付敌人时,懂得策略,而且心思缜密,连长已经被敌人打死,如果他再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是一种无谓的牺牲,所以他选择引敌人入圈套,这体现了二娃的变通和远虑。
10.C 11.C,南牧,本义是南下放牧,引申指北方少数民族南侵。
12.D 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时戎王至,留骑之精者以御我,分其弱者……断我飞挽,且扼归路”可知,“分兵渡过滹水”的是契丹军。
13.⑴王清请求率先登城,其他各军跟在他的后面,恰好有内应接应,于是攻占了襄州。(登、继、会、拔,句意各一分)
⑵王清一次就攻占了桥梁,契丹的军队因此稍微退却,杜重威犹豫不前,已经秘密的对晋国有了二心。(获、小、却、贰,句意各一分)
14.A 应为用“独”写诗人自己(“老翁”)的处境。
15.①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自己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③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一点 2 分,第二点答出其他手法,可酌情给 1 分)
16.(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借助:靠别的人或事物的帮助。援引:引用;提拔,引荐。根据语境看,此处应该用“借助”。甚嚣尘上:现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此处不是指言论,故应该用“与日俱增”。联通:互相联系相通。沟通:使两方能通连。“沟通”强调交流后通连,“联通”只是强调通连,根据语境看,此处应该为“联通”。投桃报李: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投其所好:迎合别人的喜好(含贬义)。“投其所好”虽是贬义词,在文句中加有引号,故正确。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句子成分可以判断,括号内的句子主语应该是“古老文化”,由此可以排除A项。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也只有……”判断,括号内应该为条件关系,而非假设关系和因果关系,排除CD项。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根据故宫公布的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显示”,由此可以排除BD项。“约”与“左右”重复,删其一,由此可以排除AB项。“组成”与“主力” 不搭配,由此可以排除AC项。
20.【答案】①科技伦理已成国际社会共同议题②也可摧毁人类生存与社会秩序③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不足(每空2分)
【解析】第①处是对前三句话的总领。这三句话的核心话题是“科技伦理”,再结合“中国乃至西方国家的共同呼声”这句话,可以补写出:科技伦理已成国际社会共同议题。第②处前的句子是“既……”,那么,空白处应该是“又也……”的模式,再结合空白处后的例子,可以补写出:也可摧毁人类生存与社会秩序。第③处,由句间关系看,第③处应该是表结果的,可用“因而”“所以”等词衔接,再结合“舶来品”“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等词句,可以补出: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不足。
21.(1)教育部坚决取消毕业“清考”行为。(教育部1分,坚决取消1分,毕业”清考”行为1分。)
(2)①大学生自身:大学生应该努力向上,积极进取;②高校:高校应该反思,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严把考试关;③国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关注教育问题并制定相关政策。(1点1分,答出其中2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首先排除干扰信息,如“一些大学生日常熬夜、旷课”表示现象和分析其有“底气”原因的信息,以及“清考”现状、取消“清考”作用的信息。其次,找到主要信息,“谁干什么”或“发生什么事”,综合材料得出主要信息:《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课堂问答、学术论文、调研报告、作业测评、阶段性测试等过程考核比重。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联系下文“清考”的详细分析,可以提取主要信息,进一步压缩:《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整合词语,再进一步压缩:《意见》坚决取消“清考”行为。或教育部坚决取消“清考”行为。
22.作文 【思路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要明确事情的来龙去脉,胡运海在老屋发现红军 1934 年写给爷爷的借据。其次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从红军角度看,为什么要写下借据?因为他们一心为民,不占百姓便宜,更因为他们坚信革命必将胜利。从百姓角度思考,为什么冒死保存“红军信物”?因为百姓也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综上所述,材料围绕“信念”展开,①坚定信念,无往不胜;②心怀信念,勇于担当;③信念铸就执着。
【范文展示】
扬信念之帆,破浪前行
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巍巍华夏,屹立海内外。岁月流转,无数先辈用坚定的信念让中国这艘巨轮起航;新时代潮头,当代国人更当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扬信念之帆,破浪前行。
信念是什么?信念是个人实现理想的有力翅膀,是企业破除万难的非凡勇气,是国家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没有信念,就没有俞敏洪新东方的数次起死回生;没有信念,就没有阿里巴巴数次突破重围华丽转身;没有信念,就没有万里长征艰苦卓绝的终获胜利。从个人成功到企业突破,从小我到大我,信念是面对挫折永不言败的执着奋进,是面对变革永不固步自封的与时俱进,是面对困境永不妥协的勇敢坚毅。
曾经,先辈信念奋斗出崭新的中国;今朝,我们用信念书写新篇章。习总书记曾说:“幸福都是奋斗
出来的。”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舒适的小康生活,安居乐业;从道路泥泞到港珠澳大桥连通三地,振奋人心;从受困于列强之下到傲立于世界前列……一穷二白的现状难不倒心怀信念的奋斗者,技术垄断的残酷难不住心怀信念的践行者。辉煌源于奋斗,奋斗的动力源于永不妥协的必胜信念。
这份信念在哪里?在英雄的生命和鲜血里。在董存瑞坚定举起炸药包时,那一声铿锵有力的呐喊里;在大凉山火情发生时,那三十个逆火而行的坚定背影里;在万里高空千钧一发时,那史诗级备降的镇定自若里。这份信念在哪里?在大国脊梁隐姓埋名的奉献里,在林俊德扎根沙漠的以身许国中,在南仁东倾尽一生打造的天眼里,在林鸣一架连山地天堑变通途的港珠澳大桥里。无论动荡时的舍身为国,和平时期的负重前行;还是危险面前的冷静机智,抑或是科学家默默无闻的奉献: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信念在英雄不忘初心的践行中,在以身许国的无私奉献里,砥砺我辈继往开来,扬帆远航。
人民有信念,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因为这种信念,在民族危难时,才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身取义者;在民族受凌时,才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才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正是如此多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成长而埋名献身,才有今日崭新的中国;正是因为有他们奋斗的执着信念,才有当代中国继往开来,破浪前行。
世界不停变更,唯有信念恒久不变。人生短暂,唯有信念历久弥新。新时代再出发,乘着浩荡之风,让我辈青年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中放飞梦想,不懈奋斗,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以信念之帆,破浪前行。
参考译文:
王清字去瑕,是洺州曲周人。王清少年时,凭借勇气力量,端正品行,为人宽厚而被乡人称道。后来唐明宗担任邢台,设置步军直属军队,王清想要应征入伍,(后)逐渐升职,担任小军官。唐明宗即位,王清历任严卫、宁卫指挥使,又兼任检校右散骑常侍。
天福三年,(王清)跟从杨光远在邺城平定范延光的叛乱,改任奉国军都虞侯。天福六年,襄州安从进叛乱。王清跟从高行周前往征讨。过了一年,也没有平定(叛乱)。一天,王清请求率先登城,其他各军跟在他的后面,恰好有内应接应,于是攻占了襄州,朝廷下诏褒奖抚慰。天福八年,朝廷下诏让王清率领自己所统率的军队驻扎在邺城。天福九年春天,契丹南侵,围住了邺城。王清与张从恩守城。契丹退兵,
(王清)因为守城有功,(朝廷)又增加他的统兵数量。
开运二年春天的三月,(王清)跟从杜重威北征,解除了阳城之围。这一年,秋天的七月。朝廷下诏,让他与皇甫遇携带援助的粮食进入易州。十一月,(王清)跟从杜重威前去收复瀛洲。听说契丹大军到来。杜重威率领各军沿着滹水,向西进军,准备保卫常山,等到到了中渡桥,其他的军队已经驻扎在(滹水)北岸。从十一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五日军队未能解瀛洲之围,当时戎王的军队到来,留下精锐的骑兵来抵御我军进攻,分出那些老弱残兵,从过去的灵都城沿着山脚,渡过滹沱河水浅的地方,率领军队向南进军,到了赵郡,总共有一百多里。阻断我军快速送粮的道路,且堵住了我军的回归之路。王清知道形势紧迫,对杜重威说:“我军距离常山有五里远,像守株待兔那样的守在这里,营垒孤立且粮食快要吃完了,该怎么办!请允许我率领两千步兵作为前锋,夺取桥梁,开辟行军道路,您可以率领各军跟在我的后面,相约进入常山,一定能够成功。”杜重威同意了他的建议,派宋彦筠与他一同前去。王清一次就攻占了桥梁,契丹的军队因此稍微退却,杜重威犹豫不前,已经秘密的对晋国有了二心。宋彦筠战败退兵,王清在北岸列成战阵,严厉的告诫手下。到了傍晚时分,激战还没有停止。契丹率领主力部队跟随而至,而我军却没有哪怕是一寸刀刃这样的援助。王清与他的部下就全部阵亡了,王清死的时
候五十三岁,契丹寻找到打仗的地方,在那里修筑了一座高冢。等到后汉高祖即位,派人把它铲平,追赠王清太傅的官职。这一年,王清的儿子王守钧在家乡义化的住宅里,(筑坛)招魂来安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