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的好处,是 的。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一个酷爱读书、 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 ,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A. 路人皆知 涉猎 邯郸学步
B. 路人皆知 涉足 鹦鹉学舌
C. 尽人皆知 涉足 邯郸学步
D. 尽人皆知 涉猎 鹦鹉学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尽人皆知”:人人都知道。“路人皆知”: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语境中没有涉及“野心”的问题,故应选“尽人皆知”。“涉猎”: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涉足”:指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图。语境是说“一个酷爱读书、……博采众长的人”,故应选用“涉猎”。“鹦鹉学舌”: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含贬义。“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根据“……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可知语境中没有说模仿别人的意思,故应选用“鹦鹉学舌”。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D.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则是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题干给出的选择的依据,即没有使用“借代”。B项,“孤蓬”借喻远行的朋友。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A项,“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借代修辞手法。“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阕”代指长安宫阙。“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C项,“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御苑”代长安。
点睛: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把思念托付给明月,让那皎洁的月光带着问候飞向那身处远方的亲人。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固然喜欢独处的生活,但是也不拒绝来客,今有好友来访,心中也是满心喜悦。
C.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暮色降临,月光浮起,微霜点点,远行之人投进旅店,以缓解那行路的颠簸、前程的忐忑。
【答案】D
.....................
4. 杜甫的七律《阁夜》已被打乱语序,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 ②卧龙跃马终黄土 ③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⑤五更鼓角声悲壮 ⑥野哭千家闻战伐 ⑦天涯霜雪霁寒宵 ⑧夷歌数处起渔樵
A. ①③②④⑤⑧⑥⑦
B. ⑤⑦①③⑥⑧②④
C. ①⑦⑤④⑥⑧②③
D. ②③⑥⑧⑤④①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杜甫的七律《阁夜》已被打乱语序,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七律排序题。当律诗首句不入韵时,前三联一般都会对仗,剩下不完全对仗的一联,便是尾联,与尾联平仄一致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的偶数句必须押韵的原则,③④⑦⑧句的尾字押“ao”韵,应排在诗的二、四、六的位置。根据中间两(颔联、颈联)必须对偶,仄起平收的要求,②④句不对偶,排除A项。⑤④严格对偶,排除B项。再依据律诗同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反,隔联的相连两句相同的要求,⑥⑧句的平仄不对,排除D项。故本题选C项。
点睛:格律诗的诗句排序方法:绝句类语序题归纳总结偶数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第三句不押韵第三句不能押韵,仄声不入韵,一二句相对,二三句相同,三四句相对一般由景入情入理,先写景叙事再议论抒情,整首诗意境要和谐。做题的最后一个步骤,一定是根据诗歌的内容、意境来判定选择。律诗排序归纳总结找韵脚,偶数句必须押韵,三五七句不能押。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为平声。找对偶。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偶,仄起平收。看平仄。律诗同一联中的两句平仄相反,隔联的相连两句相同。(规律:二三六七句的平仄相同,一四五八句的平仄相同;首联平仄与颈联平仄相同,尾联平仄与颔联平仄相同)看内容。律诗前四句一般写景叙事,后面四句议论抒情。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乐府旧题,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前人称赞《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更是赞扬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柳宗元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D. “歌”“吟”“行”一般为古体诗。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题干要求选择是“表述有误”。B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评价,不是柳宗元的评价。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賞,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齡,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轻生何足语,会求其人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给。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痛,或不能视。予窈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粱,至数千言。言“予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属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秫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嬬妇,糠豆不赡,祖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市石,撒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 讽:劝说
B. 事卒不济 卒:仓促
C. 工为诗 工:擅长
D. 比至,欲省盛母 比:等到
7.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盛此公祖上不是特别富有,但是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
B. 盛此公关心国事,富于担当精神。当他认为这个世道将要有动乱后,他表示要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当今形势的看法。
C. 盛此公宁可双目失明,也要读书饮酒。在我遵父命与他结交后,他曾给我写了一封信,谈及我的前途并恳请我为他书写墓碑。
D. 盛此公去世后,我在山东为他设置了灵牌位来哭祭他,并想办法慰问照顾他的亲人。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
(2)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
(3)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9. 文章结尾说“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导致盛此公人生结局悲惨的原因。
【答案】6. B 7. A
8. (1)那些研制经学的书生哪里值得跟他们交流,我一定可以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
(2)我拿出自己的钱财,又催促下属前往盛家,把他们卖给其他人的田地赎回来。
(3)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白,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愿,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9. ①交友不慎,家产被骗;②于世不合,处境孤单;③不得赏识,失意无聊;④疾病缠身,目疾致盲。
【解析】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卒”:最终,副词。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不费指数量很多,不可计量。形容富有。所以选A项。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关键点:“经生”:“研治经学的书生”;“语”:“交流”;“会”:“一定”;“屠狗”:“下层人”。第二句关键点:“解”:“拿出”;“橐金”:“(自己的)钱财”;“掾”:“下属”;“其田之易人者”:“卖给其他人的田地”。第三句关键点:“然”:“但是”;“立意”:“志向意图”;“较然”:“清楚明白的样子”;“欺”:“违背”;“垂”:“流传”;“岂妄也哉”:“难道是虚妄的吗”。
9.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结尾说‘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导致盛此公人生结局悲惨的原因。”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回归文本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给。”“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明年,此公目痛,或不能视。予窈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根据以上的语句可知,导致盛此公人生结局悲惨的原因概括为:交友不慎,家产被骗;于世不合,处境孤单;不得赏识,失意无聊;疾病缠身,目疾致盲。
参考译文:
南陵盛此公家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合于(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后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该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那些研治经学的书生哪里值得跟他们交流,我一定可以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交接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
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有急用。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盛此公非常沮丧,因为与世俗不合,于是就退回乡里,乡里的人又嗤笑他。盛此公更加不再做事,家道越来没落,所写的文章更加跟官吏的标准不相合。失意无聊,没过多少年,盛此公就生了重病。
辛未年,我从大梁来到秣陵探望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喜欢盛此公的诗,对我说:“这个地方的盛此公诗写得很好,你去结识他。”我于是因父亲的话去与盛此公结交。第二年,盛此公患上眼疾,有可能失明。我暗地里为此感到担忧,劝他不要读书喝酒。盛此公说:“如果不读书喝酒,不如就让眼睛瞎了,”恰恰盛此公这时候眼疾很严重,又惦记他的老母亲,于是告别我回南陵去,神情凄慘,好像不再与我相见的样子。我自以为我应该会再次见到盛此公,谁想到最后竟然真的不能再见啊!
盛此公因为眼睛一直不好,越发愤激,家境越发困窘,没钱请医生买药,于是就瞎了。他曾经给在大梁的我寄信,信长达几千个字。信中说到:“您应该不会一直贫贱下去,有朝一日持节江上,从南陵路过,在魁湖的北方,桃源的南边,我的坟基就在那里。你要替我在碑上写“盛此公埋骨处”。我的心愿就满足了!其他的就是您的事了,我还说什么呢。”我得到他的信,一连几天都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知道盛此公将不久于人世了。
没过多久,盛此公的死讯就传到我这里,我为他制作了灵牌,为他的去世痛哭流涕。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磁上时局动荡不安,又最终没有去成。于是派遣下属去看塑盛此公的母亲。下属回来后,对我说,盛此公的母亲要满八十岁了,他的妻子非常孝顺。有一个老仆人,靠砍柴来供养这两个寡妇,吃穿都不充足,几间破房子,还不能够遮风挡雨。唉!苍天啊!是谁让盛此公落到这步田地呢!我拿出自己的钱财,又催促下属去看望盛家,把他们卖给其他人的田地赎回来。又买石头,写信给南陵令让他为盛此公基立碑,我自己写了“盛此公埋骨处”几个字,遵从他生前的请求。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风暖”“落花”等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11.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翬《海業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
项,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另外,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点睛:一、关注诗歌题目,获取有关信息。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往往能给我们提示,从而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二、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手。读完一首诗,首先找出诗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这有助于我们准确。三、关注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借助他们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思想感情。五、重视补充注释的辅助理解作用六、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经理、思想和艺术风格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一项是。”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项、B项、C项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本题选D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晶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12. 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3. 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案】12. ①交代了环境;②渲染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倜长的心情。
13. 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②断弦表现了弹等人的忘情。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首句的用。题干已说第一句写景,在诗中处于首句的位置,问的是在全诗的作用。首先要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孤舟,是说作者独自一人乘船前往龙标;微月,是说只有高挂空中的月亮相伴;枫林,点明了秋季。渲染一种孤寂、凄冷的意境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交代了环境,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倜长的心情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道题考的是诗句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断弦”是细节描写。此题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来体会“断弦收与泪痕深”所包含的情感。诗人是在被贬官途中,听到流落江湖的乐人弹奏的筝乐而引起的感慨;流人弹筝时因激动不已,弹断了筝弦。诗人和流人皆因沦落天涯而同病相怜。答题时,要从诗人和流人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
该句的意思是: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也包含了弹筝的流人和贬谪中的作者两个人的情感:流人弹筝时内心不由得激动不已,弹断了筝弦;听筝的作者又是被贬龙标,也不由伤感落泪,不由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点睛: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可以从细节描写着手分析诗人的情绪。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夜月》)
(2)不堪盈手赠,_____________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3)_________________。绝域苍茫无所有。(高适《燕歌行》)
(4)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夭姥吟留别》)
(5)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6)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_________________,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8)鲈鱼正美不归去,_________________。(赵嘏《长安晚秋》)
【答案】 (1). 捣衣砧上拂还来 (2). 还寝梦佳期 (3). 边庭飘摇那可度 (4). 迷花倚石忽已暝 (5). 危樯独夜舟 (6). )欲为圣明除弊事 (7). 惊风乱飐芙蓉水 (8). 空戴南冠学楚囚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捣”“砧”“拂”“寝”“佳”“庭”“度”“倚”“暝”“已”“樯”“舟”“弊”“飐”“芙蓉”“戴”,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账单【美】
伯纳德·马拉默德
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之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惟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
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讨论,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
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自助商场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了买什么东西,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威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的,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买过半美元的东西。
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的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当时,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痛打一顿的狗一样。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事都是个信用问题,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
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到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过了一两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了。但当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斗,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
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直冲他吼叫,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他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
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
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一天,潘内萨微笑着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
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店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级市场了。埃塔每次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那店远一些。
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脸上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没提。埃塔回答后就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
“别烦我,”他大声地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剐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地一关。
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又脏又臭,两眼布满血丝。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他老泪纵横。
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
“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去。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一看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
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可以看到空空的货架。
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对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能全部还清欠账的一天。”
“我一定要还,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他拼命地干活。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门厅里的信箱也都用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抹布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
一天早晨,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拿到亮处去读。那是用战战抖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面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
他把信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地下室里。那天夜里,在街上寻找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在那儿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
但是当他回来时,街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棺柩。
在松木棺柩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来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来。
“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
“我也说不好。”
但是走在棺柩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却听到了。
“老死的。”她大声答道。
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后来,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
(有删改)
15. 小说采用了双线索结构,请简要说明。
16.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②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17. 请简要概括潘内萨夫妇的形象特点。
18.
小说以“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故事的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5. 一条线索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另一条线索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
16. ①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威利对信用的不屑。
②运用比喻修辞,把舌头比作干枯的果子,把心灵比作漆黑的窗子,形象地写出了威利当时无比羞愧(悔恨、自责)的心情。
17. ①生机艰难,晚景凄凉。②坚守信用。③宽容忍耐。④善良本分。⑤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18. ①在结构上,与题目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②在情节上,让情节跌宕曲折,出人意料。③在塑造人物上,与潘内萨夫妇形成鲜明对比,使威利的形象更加丰富鲜明。④在主旨表达上,启示人们这也将成为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良心账,使诚信不可失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线索的把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小说的情节,概括小说的明线和暗线。一条线索是威利夫妇欠账、赖账和还账的经过;另一条线索是潘内萨夫妇赊账、讨账、破产的过程。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中句子类试题,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句子放在文章中准确把握其表达的效果,①通过细节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威利对信用的不屑。②运用比喻修辞,把舌头比作干枯的果子,把心比作漆黑的窗子,形象地写出了威利当时无比羞愧的心情。
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本题可以作答为,生计艰难,晚景凄惨,坚守信用,宽容忍耐,善良本分,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个世纪前或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19.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0. 文中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9. 先指出人们对“悲剧”日常感受上的不良嗜好,并分析其弊端;其次提出感受和叙述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最后指出重视“小”“个”对人和生命的重大意义。
20. 举例证明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落到实体和细节上;强调这样纪念会对每一个参观者产生心灵震撼;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依据。
【解析】
19. 试题分析:要分析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可从归纳各段段做起。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人们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的不良嗜好,第二段进一步深入分析此种不良嗜好的弊端,第三段列举事例以证明;第四段开始提出感受和叙述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第五段从叙述灾难和悲剧方面谈,第六段列举个例证明,第七段总述上面论点;第八段和第九段指出重视“个”对人和生命的重大意义。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要分析写此段的作用,可从该段本身内容及其对表现文章主题和构成文章方面的作用等方面着手。从内容上讲,该段举例证明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落到实体和细节上;从对表现文章主题方面讲,该段强调了这样纪念会对每一个参观者产生心灵震撼;从文章结构方面讲,该段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依据。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这是道探究性试题。答题时要先明白“深沉”一词是针对“纪念”而言的,并且对象限定在“对悲剧”的范围之内。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从文章开头看,可知开头批判的正是不“深沉”的表现,于是可知答案应从其反面出发,即从关怀个体生命出发;其次,根据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可知“体验悲剧”是“深沉”的表现之一;再次,从文本谈到“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等语可知,这是“深沉”的有一方面。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七、作文
2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答案】老规矩的新看点
北京,中国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焕发了强劲的生命力,高楼林立,文化多元,经济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纷纷涌入北京,为这个古老的城市带来新的动力。老北京有自成一脉的民俗文化,这是世世代代的北京人生活的凝炼,在北京人的生活习惯里,有很多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老规矩。
何为“规矩”,我的理解,标准,尺度,规则,礼法。那什么又是“老规矩”,老例儿或者家风,也可以理解为习惯。好的习惯慢慢延续成了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坏的习惯积累就成了毛病,成了根深蒂固的陋习,所以说,老规矩也要分着看,辩证的理解。比如见了长辈要打招呼,老规矩体现了知书达礼;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老规矩体现了家教涵养;还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这说明了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不随便乱翻别人的东西,这规矩是对我们道德素质的要求等等,这些老规矩影响了一辈辈的国人,这也不仅仅是北京的老规矩,而是整个华夏儿女的老规矩。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形成了完整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礼仪,这些老规矩是全中国智慧的结晶。
鲁迅先生有一篇精彩的文章叫《拿来主义》 ,文中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精炼准确的概括为“拿来主义”,好的要继承,糟粕要摒弃。老规矩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老规矩除了要传承与发扬,更要为它注入新的解释。如果我们都恪守“不许管闲事”这条老规矩,那么今年高考前,江西宜春那两名高三学生就不会见义勇为,夺取歹徒手中的刀,从而造成自身伤害耽误高考。还有去年高考,四川宜宾,女生考前昏迷,一男生毫不犹豫抱起女生直奔医院等等,如果坚持老规矩,这些正能量怎么在社会中传递,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一定要摒弃这些狭隘的老规矩。
规矩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约束,更是一种自我的展现,规矩不仅仅是教条,更是一个标准。规矩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我们可以评价一个人学习好,品德好,相貌好等等,而这些都是单一的指向,我们去评价一个人很规矩,这个规矩可以包括他的行为作派,思想品德,也可以说素质修养等,规矩是一个大概念。
北京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快速进程的一个缩影,高楼与胡同同在,现代与传统并存。“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是老规矩在北京这片土壤上的延续。北京的老规矩也是全中国的一个代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新时代为老规矩注入的新活力。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题目新颖鲜明,切合普通人生活的宗旨,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社会现象,是北京高考作文的一个显著特色。试题所给材料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北京生活,节奏加快,忙忙碌碌中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些人变得功利和更加自私、空巢老人孤独地守望、铺张浪费、挖掘别人隐私的无良媒体等,均与“老规矩”的规则理念形成了冲突,北京的一些“老规矩”逐渐地被年轻人淡出了人生视野,然而从“老规矩”中体现出来的勤劳、孝道,尊重他人,与人为着、和谐相处等方式却没有被冲淡,回归传统文化必将成为历史的最佳选择。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坚守,在“国学”热度居高不下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顺应历史潮流.当然,恪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新潮并不矛盾,在国人素质被视为每况愈下的今天,“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立意,足较为理想的.当然,如果从传承与创新方向作更深人的辨让分析,自然可贵。写作构思:1、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世易时移,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今天,让“老规矩”失而复得,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2、从恪守传统美德的角度立意.我们虽然不认可被讥讽为这是“中华民族最缺德的时代”,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经历30
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人的劣根性得到了最彻底的发挥.我们恪守传统美德刻不容缓。3、从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角度立意.在外国人的眼里,国人几乎成了“低素质”的代名词。之所以素质低,与丢失“老规矩”不无关系。4、从注重个人修养的角度立意.言行举止体现人的品德修养,“老规矩”正是品德修养的必修课。5、从重家教、立家风的角度立意.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素质和修养之所以有高低之分,家教、家风起了关键作用。6、从“老规矩”、“古为今用”的角度立意。本题最好写成记叙文。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写记叙文:(1)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中心。(2)围绕中心,拟定文章的标题。(3)紧扣中心或题目写作,防止跑题或偏离中心。(4)文章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扣题目(中心),点题目(中心)。(5)文章中一般不需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