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50 KB
  • 2021-06-05 发布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电子科技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曾经有人说戴望舒的诗是诗坛的“尤物”,大概是说它美艳而富于可怕的诱惑性吧,自然这是寓贬于褒的。我愿意在正面意义上使用“尤物”这个词,我认为戴诗美丽而富于感情,有亲切、柔美的抒情风格。戴诗的魅力来自他那诚挚而忧伤的感情。他的诗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尽管他很快就抛开了浪漫派,而倾向于象征派,甚至后来还倾心于后期象征派,但他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他的《诗论零札》认为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如果拿40年代成长起来的穆旦的诗加以比较,一个重“知性”,一个重感情,区别是很显然的。番草在纪念戴望舒的文章中曾说,当时他们那一批诗人所喜爱的诗,是兼有浪漫主义的情愫与象征主义的意象。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在《望舒草》出版的那个时候,曾经有朋友说他的诗是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杜衡也说戴诗很少有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诗。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选自《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有刪节)‎ ‎1. 下列关于戴望舒及其诗歌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望舒具有突艳而不可抗拒的诱惑性,有人称他为诗坛的“尤物”,这一称号其实是对他的褒扬。‎ B. 戴望舒的诗一直有浪漫主义的情愫,这是他对自己“诗所表现的,是情绪的抑扬顿挫,是去掉了音乐与绘画成分的纯粹的情绪”的主张的实践。‎ C. 从诗歌风格上看,戴望舒的诗是象征主义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是感伤,但没有神秘与晦涩。‎ D. 戴望舒在他的诗中,用姑娘的形象来寄寓他的理想,以孤独的游子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穆旦与戴望舒两人的诗区别明显,前者重知性,后者重感情。戴望舒的不少诗集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 B. 20世纪20年代到达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注重“知性”。戴望舒的诗与之完全不同,他的诗主情,情是他的诗的骨子。‎ C. 戴望舒的诗常常表现游子追求理想而命中注定是劳而无功,这与他在现实中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追求却无法实现有关。‎ D. 《雨巷》里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受到命运的打击,但没有乞求或颓唐,依然冷漠和高傲,仍然妩媚动人的艺术形象。‎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望舒的诗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又具有象征主义的意象,更具有古典主义的内容。 从总体诗风看,他的诗还是象征主义的。‎ B. 戴望舒的诗没有感情的矫饰与虚伪,没有感情的泛滥,在杜衡看来,戴望舒的确走的是诗歌的正路。‎ C. 戴望舒的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在这一点上与魏尔伦接近。‎ D. 戴望舒的诗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不具斗争性,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诗中有的形象仍表现出人的尊严与顽强的生命力。‎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戴望舒及其诗歌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A项“戴望舒具有突艳而不可抗拒的诱惑性,有人称他为诗坛的‘尤物’”说法有误。文章是说“戴望舒的诗”是诗坛的“尤物”,“戴望舒的诗”具有美艳而不可抗拒的诱惑性,混淆概念。C项不合文意,“他的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是感伤”与原文“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正好相反。D项“戴望舒在他的诗中,用姑娘的形象来寄寓他的理想”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以偏概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B项“戴望舒的诗与之完全不同”有误,原文中是说戴诗 “与20世纪20年代臻于高潮的英语系的现代主义诗的重‘知性’不尽相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认真审读每一个选项,理解句意关系。第二步,将选项回归原文,比对每一分句的观点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观点错误,原文中说“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而不是“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上与魏尔伦接近。‎ 故选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描写徐老师时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如从文章的第2段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等。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B. 徐先生追求简洁、硬朗的文风,批改作文时常常“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作者好像漫画高手一般,截取了徐先生生活的几个片段,抓住其特征,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得形神兼备。‎ D. 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本文在描写徐老时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另一种风格。‎ ‎5. 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6. 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刻画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4. C 5. 现在离开先生将近50年,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所以作者会感到怅惘;徐老师虽然长相古怪且待人“凶恶”,但他有才华,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导有方,作者跟从他学习受益颇多,所以对他充满敬慕。 ‎ ‎6. 徐先生是一位性情古怪、习惯有趣、脾气暴躁却爱岗敬业、对学生非常认真负责的国文老师。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以下表现手法:①肖像描写——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徐老师上课时的情形,突出了他“凶”(严厉)的特点;细节描写——写他修改“我”的作文时,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②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写法。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的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以此来突出他的“凶”。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地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地批改“我”的作文,使“我”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丑陋”错,文中说徐先生“相貌很古怪”,不能说是丑陋。B项,“他的这种文风追求对作者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错,原文“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是说对“我”写文章有一定的影响。D项,“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极其庄重严肃不同”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语言很平实。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先要读文本,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本题要求概括作者怅惘敬慕的原因,此句在文章的结尾,答题时注意根据前文的情节进行概括。说“怅惘”,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 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信,不知他云游何处”分析怅惘的原因;说“敬慕”,“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据此概括敬慕的原因。‎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找出文中描写徐先生的语句,分析写法,概括徐先生的性格特点。注意提取文中直接概括徐先生性格特点的语句组织答案。文章第2段,“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点出他的“凶”。第3段,“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写徐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表现他相貌古怪和“凶”的特点。第5段,“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写徐先生在课堂上发怒的情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他脾气暴躁,对学生严厉的性格。第7段,“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体现了他的才学不凡;“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他的朗诵很有意恩,体现了他认真教学的敬业精神。第8段,“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写徐先生用大墨杠子给“我”批改作文,耐心指导“我”怎么使写作有生气,体现了他的才华和敬业。总体来看,文章先说徐先生相貌古怪、脾气暴躁,后说他的才学和敬业,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奧斯维辛集中营逃狱记 位于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在这里曾经关押了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只有144人,波兰人卡齐米尔兹·皮乔夫斯基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91岁高龄的他讲述了70多年前成功逃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以及自己不同寻常的生活。‎ ‎1942年6月20日 这一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出口处负责路障的一个党卫军士兵感到害怕,不知所措,因为集中营指挥官鲁道夫·胡斯的汽车就在他的面前。车里有4个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其中一名少尉正朝他大喊大叫,骂骂咧咧。‎ ‎“清醒一下,你这个家伙!”那个军官喊道:“赶快放行,要不我打死你!”那个卫兵吓坏了,连忙升起路障,让这辆马力强大的汽车过去,开远了。‎ 然而,要是这个卫兵走近一点看,就会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汽车里那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因害怕而变得灰白。原来,他们根本不是党卫军,而是穿着偷来的制服、开着偷来的汽车的波兰囚犯。而行动的策划者——那名“少尉”,就是皮乔夫斯基。‎ 皮乔夫斯基说:“我们是被送到那里的第二批人,被迫参与集中营的修建。”囚犯们每天必须工作12至15个小时,在隔壁建造一座大型的新营区。‎ 皮乔夫斯基回忆说:“在开始的3个月里,我们全都处于极度的恐惧之中。”但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从1940年6月到1941年6月,纳粹党卫军不断地杀害囚犯——用警棍将他们殴打致死,这是解决集中营拥挤问题最简单的方法。饥饿、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将集中营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所有这些如今都记录在案。但是皮乔夫斯基记忆中的细节仍然令人震惊。囚犯们每人发一把勺子和一只锡碗——不仅用于吃喝,还要在晚上当尿盆使用。“如果谁的勺子丢了,就要像狗一样就着碗吃;如果碗丢了,那就一点汤都喝不到了。”他说。有时候,德国卫兵们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假期而杀人。皮乔夫斯基说:“当卫兵们感到无聊时,他们会取下某个囚犯的帽子扔到远处,然后再命令他去捡回来。当囚犯跑过去时,他们就朝他开枪。然后声称该犯人试图逃跑,被他们阻止,于是为此得到三天的休假。”‎ 被关押在这里的囚犯如何应付这样的生活?皮乔夫斯基说:“有些人祈祷,但是那些在他们到来之前被关进集中营就曾祈祷的人会说:‘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 有6个星期的时间,皮乔夫斯基被分派运送处决后的尸体。“死亡墙位于10号和11号楼之间。卫兵们将囚犯们排成队,然后从背后朝他们头部开枪。”随后,就会有一堆脱光了衣服的尸体,由皮乔夫斯基抬着脚踝,另一个人抬着胳膊,扔到手推车上,再送到火葬场。“有时一天是20具,有时是100具甚至更多。这其中有男人、女人,还有孩子。”他重复说:“还有孩子。”‎ 一天,一个名叫尤金尼厄斯·本德拉的乌克兰朋友来找皮乔夫斯基,本德拉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在集中营的汽修厂劳动。他告诉皮乔夫斯基,德国人准备处死他(本德拉),已经列入死亡名单。皮乔夫斯基说:“这一下我彻底绝望了。”于是,逃跑的计划萌发了。‎ ‎1942年6月20日‎,早上在仓库干活时,皮乔夫斯基暗中拧掉了一个锁门的螺栓,因此他们可以爬进去。他们来到二楼的储藏室,破门而入,换上了军官的制服。同时,本德拉用配制的钥匙进了汽修厂,开了一辆汽车过来。‎ 他们开着汽车前往出口,一路上党卫军向他们敬礼,并高喊“希特勒万岁”。到了路障处,由于极度紧张,汽车内的几个人浑身冒汗,脸色苍白。皮乔夫斯基说,“这是最富戏剧性的时刻,我开始叫骂。”党卫军士兵服从了命令,升起了路障,汽车向着自由驶去,他们成了逃出奥斯维辛集中营屈指可数的144人之中的4个人。‎ ‎(节录自中国网军事)‎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新闻的主题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样能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B. 从具体内容看,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这样能更好地揭露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C. 从叙述的手法看,多引用新闻当事人的话,更真实,更客观。‎ D. “囚犯们每人发一把勺子和一只锡碗”的细节,让人真实地看到了法西斯的反人类,嗜杀成性,毫无人性。‎ ‎8. 下列对这篇文章分析概括,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奥斯维辛集中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关押过数百万人,成功逃脱的比例极低,成功者之一皮乔夫斯基回忆了集中营的严格管理。‎ B. 一位颇有才华的机械师本德拉伙同皮乔斯基成功窃取了集中营指挥鲁道夫·胡斯的汽车,是成功逃脱的重要原因。‎ C. 在皮乔夫斯基的回忆中,纳粹对关押在集中营的“囚犯”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有时仅为了得到几天的休假可随意杀人。‎ D. 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造就了大量的“囚犯”死亡,机械师本德拉预感到自己将难于幸免,于是策划了这次行动。‎ ‎9. 怎么理解“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一句话的含义?‎ ‎【答案】7. D 8. C ‎ ‎9. 这句话是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惨无人道高度概括。这里的纳粹分子根本没有怜悯、仁慈和同情心,他们无法无天,任意杀人;这里的“囚犯”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随时会被处死,让人怀疑上帝的存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D项中“让人真实地看到了法西斯的反人类,嗜杀成性,毫无人性”说法有误。“囚犯们每人发一把勺子和一只锡碗”的细节,让人感到在法西斯的监狱中,人不如狗,生不如死,人的尊严被践踏殆尽。‎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及选项内容,找准选项涉及的有效内容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概括,完全正确的一项”。A项,由文章标题可知文章的内容不是写集中营的管理情况的,故“管理”一词不准确。B项中“伙同皮乔斯基成功窃取了集中营指挥鲁道夫·胡斯的汽车”说法有误,原文是“本德拉用配制的钥匙进了汽修厂,开了一辆汽车过来”。D项“机械师本德拉预感到自己将难于幸免,于是策划了这次行动”不正确,原文是“而行动的策划者——那名‘少尉’,就是皮乔夫斯基”。‎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句子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句子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意图等。“只要奥斯维辛存在,就不会有上帝”从句子结构上看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满足了“只要”后的条件,就会产生后面的结果。“上帝”是基督教的最高神,即那个全知、全能、至善的超越性存在,既是创世者,又是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没有善,没有人道。其中惨无人道的是纳粹分子,处于暗无天日的地狱中看不到上帝的是“囚犯”。所以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概括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黑暗;言外之意表现出了纳粹分子的凶残和“囚犯”境遇的悲惨。整理答案时注意条理要清晰。‎ 二、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樊(於期)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吾精已消亡矣。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减)‎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B.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C.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D. 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指封建时代的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译为“您”。‎ C. “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D.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太子丹是个礼贤下士,以国事为重,又心存戒心的人。‎ B. 太子丹寻求破秦,是想报国恨私仇。迫于秦的威势,质于秦,逃亡而回;秦将灭六国,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间,故而决计铤而走险。‎ C. 田光自杀不仅是因太子丹的叮嘱——“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还有就想以此来激励荆轲见太子。‎ D. 太子丹欲以荆轲为刺客,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再不行就刺杀秦王,使秦国国内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 ‎【答案】10. B 11. A 12. A ‎ ‎13. (1) 为何因为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攻击他的逆鳞惹他发怒呢?‎ ‎(2)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本题句子大意是,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 ‎ 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别的计策。”其中“于天下”是介宾短语,作“困穷”的状语,应在“于天下”后停顿,排除C项。“于强秦”是介宾短语,作动词“迫”的状语,应在连词“而”前停顿,排除A项。“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是判断句,中间不需停顿,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A项中“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说法错误。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帝所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多为皇帝的嫡长子,只有一个,不能指其他儿子。‎ 故选A。‎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准确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并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比对,即能发现问题。本题A项中“选文描写了太子丹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说法有误,是通过别人找来,并非亲自拜访。‎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词有: (1)奈何,为何;以,介词,因为;见,介词,表被动,译为被;批,打,攻击。 (2)前,动词,上前;顿首,叩头;固,坚决、坚定;让,推辞、拒绝;然后,这样之后;许诺,答应、应承。注意补充省略成分。‎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燕国。眼看秦将要吞灭六国,大兵已临近易水,恐怕灾祸将至,太子丹很忧愁。对太傅鞫武说:“燕与秦势不两立,望太傅能够图谋良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地盘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三国,然而易水以北,局势还不一定。为何因在秦受凌辱的怨恨,就想去攻击他的逆鳞惹他发怒呢?″太子说:"那么,怎样才好呢?”太傅说:“请太子进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想。”‎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鞫武劝太子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足以让人胆战心惊,更何秦国已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囯进攻燕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 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别的计策。”鞫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硏究谋划。”太子说:“希望通过太傅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鞫武说:“可以。”太傅去见田光,传太子的话说:“有国事愿与先生相商。”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教导。”于昰来到太子的住所拜访。‎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说:“我向您汇报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着说:“好。”‎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说:"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返还侵占诸侯的全部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以此离间(秦国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我们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中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鸟”,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来修饰,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读者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这里用“被暴风雨打击”“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词来修饰,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用“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的温柔”的修饰表明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C.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根据时间的提示:‎1938年11月17日可以看出作者为了祖国的安危而勇于献身的博大情怀。‎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15. 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14. D 15.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是蓄势;第二节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感情的迸发和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第二节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使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的表达技巧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其中D项“诗中的我,指喻体‘别人’而不是指诗人自己”说法有误。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经明确提示。至于诗中写到“鸟”,是把“我”比拟成了物,以丰富“我”的形象,最后两句诗人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直抒胸臆。因此,诗里面的两个形象“鸟”和“我”,前者是后者的喻体,这里没有“别人”,只有抒情主人公“我”。‎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诗歌结构,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本题分两问。解答第一问,首先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关注诗歌标题、典型意象、关键词句、写作背景等把握诗人情感;然后结合内容特点加以概括;最后分析思考内容间的联系。由诗歌标题“我爱这土地”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这片土地,对祖国深沉的爱。第一节诗人将自己比作“鸟”,写即使自己卑微得像一只鸟儿一样,面对被“暴风雨”打击的满是疮痍的土地,也要去为土地歌唱,为国家呐喊,坟墓一定要建在这土地之上,与土地一起腐烂。字里行间浸透着执着而深沉的爱。第二节返回现实,直接抒发对土地深沉的爱。所以第一节是在描述中蓄势,第二节是在积淀后迸发。‎ 解答第二问,先认真审读题干要求;然后感知诗歌内容,分析其在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的表达特点;最后结合诗句关系,加以分析理解。本题题干中明确提示最后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这里“因”指“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果”指“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一个文人,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势单力薄,满腔充斥的是悲愤,是痛惜,更是抗争。这一问一答,正是爱之深,痛之切的真实写照。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真的猛士”做出了高度评价。‎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漫江碧透 (2). 百舸争流 (3).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4).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境默写,注意认真审读题干要求,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比如“舸、惨、淋漓、萧、兮”等字词。‎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熟语的使用,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国和西方已图穷匕见,准备在叙利亚实施“假道伐虢”之计,即试图假借讨伐ISIS,达到消灭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目的。‎ B.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C. 越南老兵吴日灯回忆说,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但也看到了中国士兵的秋毫无犯。‎ D. 1945年,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压力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商国是。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明知是鸿门宴,但还是欣然前往,并以自己最大诚意和智慧化解了危机,拨开了云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本题要求选“各句中加点成语、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项,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使用恰当。‎ B项,长歌当哭:用写诗文来代替哭泣,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用在此处不恰当,望文生义。‎ C项,秋毫无犯:秋毫指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指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使用恰当。‎ D项,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使用恰当。‎ 故选B。‎ ‎18.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秦少游《踏莎行》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就摄住了月光的精髓。‎ B.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C. 我们班有个“班妈妈”,说话霸道而幽默。“班妈妈”这个外号是她自封的,理由实在让人无语:“我的地盘我作主,你们以后就是我的孩子了。”‎ D. 不用说别的,就是光听听这些课程的名称——《公正》《幸福》《聆听音乐》——你就有听下去的冲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熟记常见标点的使用规则,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等。高考试卷对标点符号的考察涉及面广,迄今为止,除着重号外,其余15中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一些易混的标点符号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成为考查的热点。作答时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及标点使用规则仔细判断。A项中“一个迷字”的“迷”应该加双引号,表示引用和强调。B项中“说她们是暴徒”,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句末应加感叹号;“暴徒”应加引号,因为这是引用了段政府的说法。D项中三个书名号全部改成双引号,这里是课程的名称,书名号是一种标志符号,它标志书名、篇名、戏剧名、歌曲名、报刊杂志名和法规文件等题名。C项使用正确。‎ 故选C。‎ ‎19.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 ‎20世纪30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 ‎ ‎②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③其实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 ‎ ‎④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 ‎⑤它的情愫,它的主题,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个源头找到答案 A. ②③①④⑤ B. ④①③⑤② C. ②④③①⑤ D. ④②③⑤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连贯排序题,判断首句很关键。根据句中省略号前面“德国有……埃及有尼罗河”可判定②句是最恰当的衔接,然后④紧承②叙述一些人对“大堰河”的误解,接着根据“但是”“那么”“它……这……”等连词或代词可排定后面三句顺序为③①⑤,故答案应为②④③①⑤。‎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学校举行诗歌朗诵会,你作为主持人,需要在诗歌朗诵之前加一段解说词。有位同学朗诵戴望舒的《雨巷》,请你写一段解说词。不少于30到50字。‎ ‎【答案】美在朦胧,美在印象,美在想象。这里为我们搭建美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一把油纸伞,一条石板路,一段篱笆墙,一枝苦丁香。悠长的小巷,如丝的细雨,轻轻的叹息。戴望舒就在这诗情画意的色彩组合之中,小心翼翼地托出了想象中美的女神。读《雨巷》,无异于美酒在手,橄榄在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解说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要了解解说词的相关知识。解说词是供群众听的,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宣传和教育群众的,为此要求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另外,解说词是对实物和形象的解说,以实物和形象为写作依据,它起着启承和转合的作用。全篇结构不苟求严谨,段落之间不苟求紧扣。这种文体不是干巴巴的说明和说教,而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对实物和形象进行描绘,文艺性很强。从某种角度上看,它是说明和诗词的结合。一篇好的解说词,就是一首感人的诗词。本题题干提示“有位同学朗诵戴望舒的《雨巷》,请写一段解说词”,所以拟写时要尽量结合诗歌《雨巷》的内容主旨或风格特色。比如,其中的典型意象,朦胧而富有美感的意境等。注意表达要生动形象,语句要通顺流畅,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耀华号”,‎7月31日从重庆港开出,本月3日6点50分在右行至牌县航段,船舵突然失控,船体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务监督局迅逸組织教援,但因水位只有‎1.7米,客轮的吃水线是‎24米,再加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4次救援全部失败船上243名旅客被困12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答案】①3日6点50分 ②“耀华号”在牌县搁浅③长江港务监督局4次救援失败 ④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①整体性原则。读解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阅读时,应立足于全文(或全段),视幅应面对整体,改变平时一字一字移读的习惯,能够运用跳读、浏览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找出整体的重点和要点。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②倾向性原则。不少阅读材料(尤其是记叙描写类材料)体现着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如果没有看准作者感情倾向,就难以把握概括的角度。本题是一则新闻报道,核心事件是:“耀华号”油轮的搁浅与救援。要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几个环节进行压缩。事件发生的时间:3日6点50分;地点:牌县;救援过程:长江港务监督局4次救援失败;结果:被困旅客最后安全抵达武汉。‎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1、摘取法 所谓“摘取法”,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2、分层法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会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运动员的1/42000,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辛苦训练,用汗水去浇灌出每一次的耀眼。‎ 他是出租车司机中的1/2600,000,在送别人回家的晚上,抱着沉睡的儿子回家。‎ 作为建筑从业者的1/55,000,000,他们默默无声,建筑出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面貌。‎ 他们是风里雨里都尽心送餐的外卖员,是1/7,000,000,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吃上热饭菜的输送员。‎ 她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是治病救人却把自己累病的1/10,700,000,她们奔走在生命的第一线,从死神手里争抢生命。‎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分母的一部分。因为有无数个分母,有分母的贡献与付出,才有了强盛的祖国。‎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分子,是中华的14亿分之一,也是闪闪发光的个体。‎ 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读完你有何感想?请以“平凡与伟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坚守平凡亦是不凡 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凡的成绩;家国情怀、时代楷模,不凡的高光时刻恰恰出自平凡的日积月累。‎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生活万岁》,电影里真实记录了14段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其中有两个人物的经历很打动人。‎ 一个是四川的“小丑医生”,他扮成小丑的模样说话、表演,在医院儿科白血病病房里为小患者们带来欢乐,减轻他们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另一个是宁夏的乡村教师,他不仅教留守儿童知识,还每天背着铁锹去接他们上学,带他们翻山爬坡,一边走一边用铁锹加固正在坍塌的山间土路。‎ 他们身上有一种共性,就是平凡。世间有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基层医生和教师,救死扶伤、教书育人,如果没有镜头对准他们,他们很少受到关注。然而,当他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却往往给我们以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不是来自于他们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往往来源于他们对平凡的坚守。‎ 原来,“小丑医生”自己也是癌症病人,他当初之所以从事医护行业,是因为母亲曾经也罹患癌症。现在他并不知道自己还剩下多少个明天,但只要活着一天,他就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奉献。那位乡村教师并非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但他甘愿守在这里,只是因为他不愿看见留守的孩子们没法上学、没有文化。‎ 他们的故事在年轻人中并非罕见。“95后”焊工宁显海,收获了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的金牌,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训练,以及脸上、手臂上、身上落下的累累伤疤;“90后”北大学生宋玺,自愿入伍,每天坚持高负荷训练,最终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批赴亚丁湾护航编队里唯一的一名女陆战队员。‎ 有些坚守,看似平淡无奇,但那种久久为功的付出,却不是咬咬牙就能挺过去的,往往需要奉献自己的整个青春乃至生命。在拉萨西南方向600多公里处的玉麦,卓嘎、央宗姐妹和她们的父辈、子辈放牧巡边、守护国土,坚守着最平凡的生活;在黄海前哨开山岛,王继才和妻子坚持每天升国旗、巡岛、护航标、写日志,守岛32年……这种坚守,因为有了精神和信仰的支撑,更为持久,也更为动人。‎ 平凡和不平凡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辩证关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凡的成绩;家国情怀、时代楷模,不凡的高光时刻恰恰出自平凡的日积月累。‎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一边是对于平凡岗位的坚守,一边是对于不凡梦想的追求,中间则是年轻人奋斗不息的青春。只有坚守、奉献、奋斗,才能用平凡生活里的点滴成果酿造出不平凡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解答此类题目,除写作时紧扣所给话题之外,一定要认真审读材料,以便打开思路,明确写作要点。本题可将材料分两层进行分析。第一层,以分数的形式,列举生活中千千万万的平凡人都平凡的生活着。第二层,分析平凡人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因为有无数个分母的贡献与付出,才有了强盛的祖国;每一个人,都可成为闪闪发光的个体。由此可知,平凡人的努力、奋斗、贡献、付出,可创造伟大的人生价值,做出伟大的社会贡献。话题 “平凡与伟大”是关系型话题,写作时要结合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写出两者的转化关联,立意须有积极意义。切不可只写其中一个方面,而偏离话题。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可以谈平凡的人需要追求伟大、为何要追求伟大、如何才能实现伟大;可以谈平凡中孕育伟大,伟大从平凡开始,伟大事业由平凡人创造;可以谈心态需平凡,但追求应伟大;可以谈平凡的人未必能伟大,但不可无伟大之志。‎ ‎1、伟大源于平凡 ‎ ‎2、当平凡遇上伟大 ‎ ‎3、从平凡中造就伟大 ‎ ‎4、让平凡开花 ‎ ‎5、平凡,伟大的开始 ‎ ‎6、历经平凡,铸就伟大 ‎ ‎7、平凡而不平庸 ‎ 可用素材:1、每个人生来都是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故事,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是,即使是平凡的人也能铸就伟大。‎ 平凡之人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们不安于现状,努力奋斗,坚持不懈,才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当很多人嘴上在追求不平凡时,而有的人在平凡中一心向前,心无杂念,踏实做事。想不平凡的人最后成了平凡,而那些不懈努力的人就成了不平凡的那个人。‎ ‎2、正如初春的幼芽,那么稚嫩、渺小。很难想象出一棵再平凡不过的小苗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它经历了无数个日夜,饱受风霜的欺凌,但仍抖落了一身的寒露挺在浅浅的云层中,它说它曾经是那么的平凡,它看起来的确与开始不一样了,它成熟了。像人一样,人海中的平凡人通过努力、拼搏与坚持变成了不平凡的人。《孟子》中提到过,人皆可以为尧舜。也正是这个道理。‎ 平凡,容易让人联想到大海边的沙滩。‎ 不平凡,容易让人联想到遗在沙滩上的珍珠。‎ 从平凡到不平凡,像沙在蚌中磨砺,苦痛与时间让它越发圆润光泽!‎ 要从平凡到不平凡,不应该只看见结果。永远也不要认为平凡就只是平凡的。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凡的心,然后去做一番不平凡的事!‎ ‎3、伟大出自平凡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 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有大半年时间大雪封山的“孤岛”玉麦,桑杰曲巴老人与女儿卓嘎、央宗放牧守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是什么让这两个弱女子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战胜了孤苦、守住了家园?卓嘎、央宗姐妹俩没有豪言壮举,而是时刻铭记父亲“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教诲,把五星红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几十年如一日放牧守边,体现了卓嘎、央宗姐妹对党忠诚、热爱祖国、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一心戍边、扎根边疆、建设家乡的崇高精神,坚韧不拔、长期坚守的顽强意志,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最质朴的家国情怀。‎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卓嘎、央宗姐妹放牧守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奉献,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个人要把自己的人生和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日常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那就是不平凡。‎ ‎4、平凡孕育着伟大 为了让身心调整到最好状态,国庆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的电视直播解说员一边吸氧一边备稿;为了保障国庆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四川省近6万人次电力工人坚守岗位;为了应对呼伦贝尔地区每年10月的火险高危期,森林消防员在森林腹地一驻守就是3个月,国庆期间也无法回家……新中国70华诞之际,不同岗位劳动者的默默坚守与付出,正是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70年筚路蓝缕,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巨大成就的背后,是千千万普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在冰天雪地中参加石油会战的工人、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塞罕坝林场职工等最普通的劳动者,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吸引并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成就的动人故事,成为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的最佳注脚。‎ ‎“平凡孕育着伟大。”一个国家需要冲锋陷阵、功勋卓著的英雄,也需要默默付出、恪尽职守的普通劳动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则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底色。用好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5、守岛英雄王继才的事迹经媒体报道而广泛传播,感染了无数心灵,引发热烈的社会反响。‎ 人们为王继才而感动,也因王继才而思考。一个普通的民兵哨所所长,岗位如此平凡,为什么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成为受人敬仰的时代楷模?答案正在于如何诠释“平凡”二字。王继才三十二年如一日,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以行动兑现了“要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的人生承诺,用生命书写了守岛卫国的不凡华章。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奉献精神,具体而微、生动可感,充分说明了坚守蕴藏着的巨大力量。‎ 平凡因坚守而不凡,奉献因执着而可贵。近年来,“百姓信赖的老大哥”廖俊波,“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司法改革“燃灯者”邹碧华,“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我们身边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奉献的典型人物。“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像他们那样,弃小而崇大、轻利而重义,无私付出、勤勉奉献,无愧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6、细品平凡,实乃非凡,简桢说:“向着阳光,一路播撒平凡的种子,期待它们开出非凡的花儿来……”‎ 是的,每个平凡人都能酿出不平凡的人生佳酿。‎ 周国平说:“人是被废黜了的国王。”显然,人人皆可成尧舜,每个人都是潜能无限的个体。上帝创造了你,那么世界上必有一处等待你的降临。因此,现在平凡无需担心,你令人咋舌的潜能正等待你的开启,去为世界的某片空白,涂抹靓丽的风景。‎ ‎7、伟大事业的开创全都起于不伟大的事中,真正的不平凡只能诞生于平凡。《老子》中讲:“潜龙勿用,见龙于田,终日乾乾,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伟人只要到达巅峰,其结果也只能是下跌。因此,所有的“在天飞龙”必定源于“勿用之潜龙”!‎ ‎8、事实上,我们中的大多数一直庸庸碌碌在红尘宦海无望奔波,自甘平凡沦落为平庸。如今队伍庞大的“蚁族”、“穴居动物”,了无生气,不禁让人唏嘘。‎ 为了脱此困境,浅层次上,我们要做的是自信——深刻觉知个体的无限可能。的确,人人都是国王,可因为我们缺少了此方面的自信,我们便只能被废黜。此外,这种自信,能够帮助我们超越所处社会与时代的困宥,真正了解为何“非凡起平凡”,而不至于被大众同化,终生无为。‎ ‎9、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不同于“自甘平凡”,这心境更多的是一个禅境,一种静默的观照,一种生命的飞跃。一方面,这种平凡心启示着我们超越对胜利的渴望,摆脱功利的心态,静默观照生命的点滴进程。“春来花自发,秋至叶飘零”,对种子顺时而育,不功利,不急躁,方能乘天地之正而育非凡之花。另一方面,这种平凡心更近于佛门的透达。它使我们熄灭了一切贪嗔痴,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平凡也好,不平凡也罢,我的存在是为了存在,这样,我们才能在无心间成长,滋润达观的甘霖,从而开出非凡的成功之花。‎ 参考结构:坚守平凡亦是不凡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开篇紧扣标题,点出平凡与伟大的联系与转化。只要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凡的成绩;那些时代楷模,人生的高光源自平凡的日积月累。‎ 第二部分,紧承上文,分析论述。‎ 第一层,由纪录片《生活万岁》引出下文。先列举两个普通人的生活故事,然后得出结论:他们都是平凡的,之所以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源于他们对平凡的坚守。回扣中心论点。‎ 第二层,拓展论述,指出他们的故事在年轻人中并非罕见,从而增强论点的说服力。‎ 第三层,深层剖析,指出怎样坚守平凡。有些坚守,需要长久的付出,需要奉献青春乃至生命,需要精神和信仰的支撑。‎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中心。首先回扣开头,使首尾圆合;然后发出号召。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我们要用坚守、奉献、奋斗,在平凡生活里酿造出不平凡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