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第Ⅱ卷作答在答题纸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请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宋代立国之初,就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一致的。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以文人为主的官僚队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官僚体系。这个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科举制度确立了宋代读书人的基本学习范式,造就了他们基本相同的学习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此同一学习范式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导下,宋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读书人世界。宋代书籍出版的繁荣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书籍出版促进了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也促进了书籍出版,从而促使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也促成了书籍出版结构的全面性,即书籍内容、种类的通俗化、平民化,开发出版平民化书籍,按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阶段策划出版不同的书籍,从而全面开拓了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使得书籍成为一种具有大众媒介属性的社会化的文化传播媒介,因而对书籍出版的推动与促进是社会性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雕版印刷术作为人类媒介技术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种在宋代得到普及并形成的一种完善而成型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一种在宋代以前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发明——绝非偶然,而是宋代科学技术全面进步的必然结果。宋代手工业作坊种类繁多,其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均超过了前代。生产技术显著进步,手工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大为增加。在宋代手工业生产技术普遍进步的基础上,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造纸、制墨等手工业也获得了新的发展。虽然雕版印刷业大致在隋末唐初已经产生,但是真正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手工业门类,应该还是在宋代。
同时,宋代城市的繁荣不仅为书籍出版提供了域市空间,从而使书籍出版中心赖以形成;而且也为书籍消费提供了城市人口集合意义上的需求总量。同时,城市还为宋代书籍的销售与传播提供了空间交通上的中心地位,以及文化传播上的中心地位。
(选自田建平的《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在书籍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和书籍范式等方面为此后的出版业奠定了基础。
B.宋代文人们为雕版印刷业各领域提供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C.雕版印刷在宋代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与宋代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
D.宋代注重平民化教育、开拓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证了科举考试、教育平民化、科学技术等对宋代书籍出版、销售等的影响。
B.文章具体分析了宋代的政治制度,以此论证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繁盛的重要原因。
C.作者认为宋代书籍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是互为因果关系的,是相互促进的。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概括宋代出版业的状况,尾段概括城市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国策,宋代就没有庞大的以文人为主的官僚队伍的出现。
B.科举考试推动出版业发展,说明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
C.宋代读书人有大致相同的学习观等,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基本学习范式的确定。
D.书籍成为文化传播媒介是因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促成书籍出版的结构变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流波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Tellthemto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Walk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Protect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Tellanadultyou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Findasafe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Stick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Findopportunitiestomakenew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来,校园欺凌案呈现曝光增多、手段恶劣残忍、危害极大的趋势,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B.因老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重视,不作为,使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
C.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讲述的故事说明,话语欺凌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危害同样极大。
D.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对实施欺凌的学生只是讲大道理,显得力度不够,未能很好地遏止他们的欺凌行为。
5.下列对上述三则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伴而行;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 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母亲的手
庄因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人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
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晶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选自《八千里路云和月》)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由梦开端,然后顺势写母亲的手,感情细腻深挚,文笔朴素自然,全文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B.文章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往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平凡生活一一展现开来,凸显了母亲人格的魅力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C.文中写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
D.文章结尾一段用“至大完美”点明母亲的手所显示的伟大的母爱和永恒的人格力量,两个“从未”意在表现母亲的朴实自然。
8. 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 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 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 贞累启固辞 固:坚决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 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 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周确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D. 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5分)
译文: 。
(2)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5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步出城东门
(汉)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注],高飞还故乡。
【注】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具有一种近于民歌的素朴风格,很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平平淡淡地说来,却如一曲纯净的旋律,一往情深。
B. 开头两句写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为下文抒发思想情感作铺垫。
C.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自己的朋友分明前日沿此路而去,今日却说河水无梁可渡,暗含对世事不如人意的感慨。
D. 在风雪中送别友人归去,诗中此处通过实写友人离去的场景,渲染凄伤的氛围,衬托出抒情主人公不能和友人一样回返故乡的自伤自怜之意。
15. 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中,樊哙认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劝刘邦离开宴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五一期间,福州三坊七巷到处是游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非凡。
B. 李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C. 传统节日是一种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D. 虽然计算机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B.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C. 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 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留守儿童的命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农村孩子“被留守”的个人命运,其实正是农村被甩脱的时代命运。
①很多时候,“留守”实际就是“被甩脱” ②农村为了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而是这个时代轰隆隆的列车正在无情地甩下农村 ④不是父母甩下了他们
⑤又无奈地甩下了他们的孩子 ⑥客观地说,“留守”还是比较中性、温婉的说法
A. ①④③⑥②⑤ B. ②①④⑤③⑥ C. ④③⑥⑤②① D. ⑥①④③②⑤
20.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6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1. 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感到惊喜的!
① 改成
② 改成
③ 改成
④ 改成
⑤ 改成
四、 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所有的挫折与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
——席慕蓉《槭树下的家》
席慕蓉关于“甜蜜的酸楚”这番话勾起了你对哪些人或事的回忆,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雕版印刷、出版方式……奠定了基础”错误,原文第一段有“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原文指出奠定基础的有两个方面,不包括“雕版印刷”。B项,“各领域”错误,原文第二段有“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等多方面”,由此判断至少在雕版、印刷等方面文中没有明确指出文人是否参与。C项,“开始运用到商业方面”错误,原文第四段有“宋代形成了一门具有社会普遍价值的新型手工业生产领域——雕版印刷业”,这不能说明宋代之前的朝代就没有用雕版印刷书籍并贩卖雕版书籍的。故选D。
2.【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从城市繁荣的角度论述书籍出版的发展的,不是“概括城市作用”。故选D。
【答案】B
3.【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错误,说法太绝对。文本第三段中的“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社会文化动力”,意思是人才选拔考试录取了大批人才,也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理念,但不能就此说“没有人才选拔考试,宋代就没有全国性的学习理念”。故选B。
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选项B,因果不当。校园欺凌事件发展越来越恶劣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如果把原因只归咎于老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材料一摘编于《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因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也说明校园欺凌事件与多方面有关。故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C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可知,应是因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所以中小学学生的德自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故选C。
6.【参考答案】①老师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教育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监督和管束。③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④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⑤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⑦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根据材料一“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材料三的表格,可以归纳出老师要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并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根据材料一女同学被人起侮辱性绰号一事,可归纳出学校要加强监督和管束;根据材料一“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可归纳出政府要出台制裁校园欺凌的有效法律法规;根据材料一“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材料二“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归纳出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职责分工要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广泛参与,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根据材料二“母难辞其各”,可归纳出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材料三,还可归纳出要“借鉴别国较好的应对校园欺凌的办法”。
7.【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文章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
项,“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错误,选项对重要细节描写所蕴含的感情把握不准确,联系上文内容可知,母亲“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更多的是对生活艰难而又不能改变的无奈和为剩饭一事揪拧孩子后的自责。故选C。
8.【参考答案】(1)关爱孩子、教育严厉。家里来了远客,“我”却不听母亲劝告剩了半碗饭,被母亲用手揪拧,打完后母亲心疼流泪。(2)吃苦耐劳、坚毅顽强。母亲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后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历经风霜,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3)宽容和蔼,理智善良。我把留级的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母亲的手颤抖着,后来又轻轻覆压在“我”头上,鼓励我继续用功。(4)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虽然生活艰难,但是母亲会吹玉屏箫和笛子,还能吹奏很多曲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从对孩子的态度上,文章第二段说“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这说明母亲既疼爱孩子,又对孩子要求严格,接着举出事例,家中来了远客,“我”面对好一点的菜多盛了饭却又无法吃完,并且拒绝了母亲要求“我”吃完的要求,事后母亲用手揪拧“我”,揪拧之后自己又哭了,这里既表现了“严”,又表现了“爱”;文章第四段面对“我”的成绩单,母亲“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这里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宽容,以及对子女教育上的理智。从对生活的态度上,第三段写母亲在寒冻日子洗衣,第四段写曾经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母亲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她的手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这些表现出母亲的吃苦耐劳,坚毅顽强;第五段写苦难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这说明母亲有艺术修养,有生活情趣。
9.【参考答案】从结构上来说,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自然引出下文写记忆中母亲的手;从形象上来说,对梦境中景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从主题上来说,借助梦境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给文章主题定下了基调。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作者在写意般的景物描绘的梦境中,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审题,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题“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概括梦境的内容,分析这一内容在表现情感、烘托形象、引出下文以及凸显主旨方面的作用。首先看第一段所写的梦境的内容,梦境主要写了母亲和她的双手,除此之外,还写到原野、碧海青空、风筝、大风、炊烟、落日、古道、江声,这些景物对母亲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衬托出母亲形象的高大,这是形象上的作用;梦境中重点突出母亲的那双手,指出那双手对“我”意义,“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引出下文对记忆中母亲手的叙写,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作者在梦境中对母亲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赞美之情,可以说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是主旨上的作用;最后从对读者的效果来看,开头对梦境的描写营造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作答。
10.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奇”,结合“奇其有佳致”分析,应该理解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以……为奇”。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家人宾客”作为“惧”的主语,排除A项、C项。“往”的地点是“华严寺”,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句意:(在这之前)他的父亲谢蔺因为母亲阮氏去世,绝食且哭出鲜血而死去。(谢贞)家里的人和宾客,都担心谢贞会与他的父亲一样(悲哀过度而亡)。本家的父辈谢洽和堂兄谢暠,就一起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对谢贞讲解佛法。
12.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根据原文“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可知,“奉养母亲未曾间断”理解有误。
13.(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度”,1分;“异志”译为“叛逆之心”,1分;“自疏”译为“自行疏远”,1分;“辞以疾”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2)“友善”译为交好,1分;“笃”译为严重,1分;“省”译为探望1分;“后事”译为身后之事,可以调整顺序为“以后事问之”再翻译;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是陈郡阳夏人。他是东晋太傅谢安的第九代孙子。谢贞的父亲名叫谢蔺,担任正员外郎,兼任散骑常侍。谢贞幼年时就很聪敏,性情纯厚。他的祖母阮氏曾经被风眩病苦苦折磨,每逢发作起来便一两天内不能吃饭。那时,谢贞才七岁,祖母不吃饭,他也不吃,家里的人都觉得这个孩子不同寻常。母亲王氏教他读《论语》《孝经》,读完便能背诵。八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题为《春日闲居》的五言诗,在朝里任尚书的本家舅父王筠觉得有很好的情致,就对他的亲人们说:“这个孩子将来可以成大器,至于像‘风定花犹落’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赶上谢惠连的诗了。”十三岁时,就领会了《五经》的主旨,尤其精通《左传》,擅长草书、隶书、虫篆。十四岁的时候,遭逢父亲去世,号哭顿首于地,数次气绝后又复苏。(在这之前)他的父亲谢蔺因为母亲阮氏去世,绝食且哭出鲜血而死去。(谢贞)家里的人和宾客,都担心谢贞会与他的父亲一样(悲哀过度而亡)。本家的父辈谢洽和堂兄谢暠,就一起去华严寺,请长爪禅师对谢贞讲解佛法。禅师就对谢贞说:“作为一个孝子,你既然没有哥哥和弟弟,就极需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如果因忧伤过度而毁掉自己的躯体生命,谁来奉养你的母亲?”自此,谢贞才多少喝一点稀粥。
太清之乱期间,亲属逃亡,谢贞在江陵与亲人失散。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出家到宣明寺。等到高祖陈霸先取代梁朝建立陈朝后,谢暠回到故乡,奉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从北方)回到陈朝。始兴王陈叔陵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引荐祠部侍郎阮卓担任记室,征聘谢贞担任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钦佩敬重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去世,陈叔陵横行作乱,他部下的僚属多被拘捕,只有谢贞与阮卓没有受到株连而获罪。陈后主就下诏书令谢贞入宫担任管记,又升任(陈后主的次子)南平王的近臣。南平王府的长史汝南人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谢贞为他写了谦让的奏章。陈后主看了后觉得写得特别好,就在宴席间问周确:“您上的奏章是自己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上的奏章是请谢贞代写的。”后主就嘱咐身边的秘书施文庆:“谢贞在(南平)王府上,没有固定的俸禄,可以赏赐给他一百石米。”
陈后主至德三年,谢贞因为母亲服丧而离职。不久,皇帝命令他回到南平王府任职。谢贞多次上奏皇帝坚决推辞。皇帝的命令说:“尽管知道你的哀伤孤独是在内心,可是国家的公务在等待得到有才能的人,应该尽快回府任职。”谢贞悲哀过度,损害了健康,形体羸弱,终究不能到南平王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起去看望谢贞,看到他瘦得已经只剩下了骨头,两人伤心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弱小的孩子才刚六岁,感情难以割舍,愿把他托付给你。”谢贞就在当晚辞世。后主问姚察说:“谢贞还有哪些亲人?”姚察于是禀告说:“谢贞还有一个孩子刚六岁。”后主就下令长期供给他衣服和粮食。
14. 【答案】D【解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三四句的场景描写是虚写。
15. 【参考答案】(1)孤独之感,“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友人顶风冒雪离去,抒情主人公遥望朋友离去的方向,流露出对朋友的思念、担忧和羡慕,以及友人离去后的孤独之感;(2)惆怅之情,“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欲渡而不得,表现出现实中有让人无可奈何的阻碍,产生了有家不能回的痛苦和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3)“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想化身黄鹄高飞还故乡,抒发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愿望。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离去友人的思念、担忧和羡慕之情,更有友人离去后自己陡生的孤独感。颈联“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写出了诗人因河水阻隔,想归家而不得的怅恨之情。最后一联更是发挥了想象,想化身为鸟飞回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愿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的想法。
16. 情境式默写:
(1)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7.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不绝如缕:如同只有一根细线连着,几乎要断,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符合语境。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使用对象有误。格格不入:有抵触,不相投和。一挥而就:一挥笔就完成了;形容诗文、书画很快就写好画好了。应改为“一蹴而就”。
18.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句式杂糅,“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中,去掉“应着力于”或“就要抓紧抓好”;B项,介词结构“在……中”淹没了主语,应删去“在……中”,让“这部作品”作主语;C项,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应将“不是”调至“质量”前。
19. 【答案】D【解析】本段文字叙述的主题是“留守”,依据叙述主题一致的原则,第一个横线处应该选择①句或⑥句。①句“被甩脱”引出下文,且⑥句“还是”与①句“实际”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先后关系,故⑥句应紧接首句。由关联词“不是……而是……”可知,④③两句应连接在一起。②句“农村”承接③句,⑤句与②句存在因果关系。故正确顺序应为⑥①④③②⑤。
20.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21. 答案:①“笑纳”改为“收到”②“爱戴”改为“爱护”③“您的令郎” 改为“弟弟” 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 ⑤“惠赠”改为“送”
22.【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从所提供的“所有的挫折与悲伤,在发生的当时都能使我们受苦流泪,可是隔了一段距离再来审视,却能觉出一丝甜蜜的酸楚来”名言可以提取出关键词 “甜蜜的酸楚”。“甜蜜”和“酸楚”本是反义词,组合在一起作为话题,就要考虑到二者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本材料较适合写作记叙文,可以通过叙写生活中一此记忆深刻或典型的事件来表现“甜蜜”和“酸楚”的交织和整合。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