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朔州市应县一中 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 5 月线上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 黑色笔迹
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描绘其肖像特征,概括其思想性格,
以使读者对此人物有一个整体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
场,作者便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
场是在全书的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
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
冠、褂、袄、裤、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其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面、色、鬓、眉、
态俱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
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
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寓褒于贬,全面概括了贾宝玉不合时宜的特征,为统领贾宝玉
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写神,后写心。总写用八个字:“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以“眉
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见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等词语,意在突出其气质的独特性。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
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
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
- 2 -
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也为人物思想
性格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演义》的
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五十七
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定下其一生
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始终围绕其“奸”“雄”这两个层面,
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但是,《三
国演义》《水浒传》所定之“型”——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显得单薄,而《红楼梦》所定之“型”,
其内涵则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
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论<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出场定型”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出场定型”是小说中用来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其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印
象。
B. 小说中,人物一出场,作者就总体描绘其肖像特征,概括其思想性格,这种方法就是“出
场定型”。
C. “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
“由神到形”两种手法。
D. “出场定型”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都得到了使用,如对曹操、宋江、贾
宝玉等人的描写。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
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B. 对林黛玉的出场描写,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概括林黛玉给人们的整体感觉,
然后从“貌”“神”“心”进行细描。
C.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
“奸”“雄”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D. 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对人物的定型相比较,《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细密、
更隐微、更个性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A.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作者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从对方眼中写出,这样安
排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B. 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
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C.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可谓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自己个性
化的创造。
D. 运用“出场定型”法描写人物的小说,其人物形象更容易被读者把握,这一点已经被曹雪
芹等人证明。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社科概念含有特定的属性,隐含信
息比较丰富,必须准确把握。这类题目命题的手段一般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所给选项还原到具体的文本
中,做到“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 项,无中生有,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为“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
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使读者容易把握……”据此可知,
选项中说“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 项,“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不当,“都”过于绝对。文中只
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
的聚焦式方法”,并没有说对中心人物“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
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B 项,错解文意,“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聪明颖悟的‘神’”不当,
- 4 -
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为“‘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
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由此可知,“聪明颖悟”是通过“心比比干多一窍”写出的。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
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
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
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
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
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
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
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
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 5 -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
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
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
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
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
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
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
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
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
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
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满珊,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
无限的幸福。
(节选自《祝福》)
4. 在选文中,作者为了刻画祥林嫂的形象,主要采用何种描写手法?请结合选文进行阐述。
5. 你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6. 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而不用“祥林嫂”为题目?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案】4. 神态描写。①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②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③神气很舒畅,
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④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不但眼睛窈陷
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5. 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勤劳善良、朴实,富有抗争精神,但因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毒
害,虽然不断抗争,但最终被社会所吞没。
6. 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
通过这个标题,能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
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解析】
- 6 -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做这种题需要首先了解人物描写方法的分类,从大类上讲,人物描
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为外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
态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本题要求答出描写祥林嫂的主要手法。先要在文本中找到描写祥林嫂的句子,然后对这些句
子进行判断。“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总是瞪着眼睛”“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
圈”“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
的站着。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等都是神态描写,占篇幅很大,虽然也有
语言描写,但根据题干“主要采用”的要求,应答神态描写。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往往首先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
再根据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综合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两个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首先判断祥林嫂的身份地位,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
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
是大钱十二千”,“捐门槛”的行为她被封建礼教的严重毒害,也能看出她不甘于接受自己
悲惨命运的抗争;“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
可见其勤劳朴实;“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
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可见不与人争吵的善良。根据以上
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
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
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
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
(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
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
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
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本题,从情节角度分析,全文内容都和祝福有关系,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祝福,可见情节的发
- 7 -
展和祝福关系密切;从主题角度分析,“祝福”是年终的庆祝大典,富人们都在忙着过年,
而祥林嫂却在这样的喜庆的时候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
化了小说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主题。考生也可以从环境、人物角度进行分析。而“祥
林嫂”只是小说的主人公,以“祥林嫂”为题目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1)是概括还
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
本内容做解释。(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
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
因素。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略等同于形象特点。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
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共闻道也亦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
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
是而已。
- 8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C.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D. 小学而大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青,取之于.蓝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9. 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A.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 天下云.集响.应
10. 下列对于文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李蟠喜欢古文,且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部学习了,为此韩愈特意写作本文以表彰其
勤奋好学的精神。
B. 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只是领悟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
艺各有专长罢了。
C.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识”,文章第二段引用士大夫的话,
写出了其荒谬,带有讽刺意味。
D. 本文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从师的必要
性及择师的原则。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9 -
【答案】7. D 8. A 9. B 10. A
11. (1)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那些人,真是
奇怪啊!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
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
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 项,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B 项,副词,本来;形容词做名词,险固的地势;
C 项,动词,疼爱;动词,吝惜;
D 项,动词,丢失。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
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A 项,都是助词,的;
B 项,动词,成为;介词,被;
C 项,介词,向;介词,比;
D 项,表凭借,用来……的;表原因,……的原因。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
择的要求,如本题“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看词
语是否活用,首先看它本身的词性;然后看这个词语在句子中做什么句子成分,应当是什么
词性,从而判断是否活用,以及是什么类型的活用。
例句中,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A 项,生、死,动词做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 10 -
B 项,形容词做名词,善行;
C 项,小弱,形容词做动词,变小、变弱;
D 项,云、响,名词做状语,像云朵一样、像回声一样。
B 项与例句相同。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 项,“为此韩愈特意写作本文以表彰其勤奋好学的精神”中“为此”错误。韩愈之所以写这
篇文章是因为“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不是因为“喜欢古文,且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部学习了”。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是故,因此;无,无论;贵贱,地位高低;道,道理;也,表判
断。(2)之,代词,这些;不齿,看不起;乃 ,竟然;及,比得上。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
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
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
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
- 11 -
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
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
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
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
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
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
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
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
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
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
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
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
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
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
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通过疾风、啸猿、小洲、白沙、飞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
- 12 -
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B.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常作客”,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独
登台”写出了诗人身心的孤独。
C. 尾联诗人借白发丛生、内心失意、因病戒酒的个人形象描写,间接抒发了悲秋愁苦之情,
读来令人哀悸。
D. 整首诗炼字精到,对仗工整,巧夺天工。语言既富有形象性,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给人
以深沉浓郁的审美情趣。
13. 诗歌颔联为千古名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此联。
【答案】12. C 13. ①寓情于景。②诗人用无边无际的树叶萧萧而下,奔流不息的江水滚
滚而来,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象。③“无边”的秋色,“不尽”的江水及秋
天的肃杀之气,使人不禁产生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而诗人长年飘泊、壮志难酬之苦痛
及无限的悲秋之情即蕴含其中。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间接抒发了”错,应是“直接抒发”。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直抒胸臆,突出诗人内心的
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
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情与景的四种关系,结合诗句分析属
于哪种。再找出意象,分析意境,品味景中包含的感情。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寓情于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
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描写了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象。在写景的同时,深
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
- 13 -
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
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
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
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
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
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蜀道的高险,
以衬托入蜀的艰难。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到江州之后,无论是在江花盛开的春天还是在秋天美好的
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中,诗人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孟子对兴办
学校教育、传承孝悌观念的极大重视。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地学习省察中获得
的。人要成为“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
【答案】(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2)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4)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5)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猿猱、度、惘然、庠序、孝悌、知明、参省。
三、语言文字运用
- 1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 170 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 70 年的发展史,犹
如①______,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
艺、精巧的典、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民族精神,由无数中
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②______。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
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
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
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义,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③______要从历
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有民魂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
才有真进步④______(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
“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⑤______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
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
15. 依次填入文中①一⑤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钟大吕 星火燎原 而是 ”。 衍化
B 九鼎大吕 薪火相传 更是 。” 衍化
C 黄钟大吕 薪火相传 而是 。” 演绎
D 九鼎大吕 星火燎原 更是 ”。 演绎
A. A B. B C. C D. D
16.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B.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C.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
D.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
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 15 -
B. 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就了中
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C. 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
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D. 那些精巧的技艺、瀚浩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
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答案】15. C 16. B 17. D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及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明确标点符号的用法,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黄
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九鼎大吕”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此处形容“新中国 70 年的发展史”,应填写“黄钟大吕”。“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
代相传,“星火燎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 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根
据语境“伟大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应填
写“薪火相传”。第三空,根据前句的“不是”一词来看,后句与前句应为取舍关系,故填写
“而是”较恰当。第四处,为直接引语的句末标点,所以句号应该放到引号的里面,“衍化”
为演变而产生质的变化的意思,"演绎"为铺陈、表现的意思,根据后半句的“内核从未改变”
可知, 第五处填写“衍化"不恰当。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下文语境是“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所以将“隐
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放到后面与下文衔接最紧密,由此可排除答案 A 项与 D 项;根据关
联词“既……也”为固定搭配,同时“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为
并列关系,山此可排除 C 项。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
原句有多处语病:一处是“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存在搭配不当之语病,应该改为“精巧
- 16 -
的技艺、浩瀚的典籍”;一处是“成就了动力”存在搭配不当之语病,应该改为“成为了动
力”;一处是主客颠倒,应该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
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18.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在表达上有多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已经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他更希望得
到您悉心的帮助。为了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贵校决定于本月 20 日上午 10 时在
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省内知名的心理辅导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
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XX 高三年级
2019 年 9 月 1 日
(1)_____修改为:_________;(2)______修改为:________
(3)______修改为:_________;(4)______修改为:________
【答案】(1)“犬子”改为“您的孩子”;
(2)“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
(3)“指导”改为“帮助”;
(4)“贵校”改为“本年级”或“学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
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
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
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
- 17 -
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犬子”是对自己孩子的谦称,不能用于别人的孩子,此处是称别人的孩子,所以用“您的
孩子”。
“生死攸关”:攸,所。生死所关,即有关生死。关系到生和死,徘徊在生和死的中间。指
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此处指“高三年级”是学习的重要时刻,不至于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
刻,语气太重。所以用“至关重要”比较合适。
“指导”错误,此处是帮助家长对孩子做心理疏导,而不是“指导”。
“鄙”,是谦辞,此处是客观的说明,不需要自谦,所以可改为“本年级或学校”。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
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
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
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
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四、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8 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2003 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 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 年,新冠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设想你是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对广大听众朋友,宣讲对“众志成城”的
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立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往年春节,画面是万家团圆、外出游玩、欢乐过年。但是这个鼠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的肺炎疫情起源武汉、席卷全国,让轻松的生活紧张起来,朋友见面、微信聊天、朋友
圈分享,三句话不离最新疫情的进展、最新防控的举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速
蔓延,让疫情防控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发现确诊病例,已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级响应,发布了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 18 -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抗击新型肺炎病毒,是一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开不得半点玩笑,容不得半点侥幸,也来不得半
点疏忽。治疗感染者、切断传染源、排查密切接触者、做好自我防护……在疫情防控的一盘
棋中,任何力量都要尽锐出战,任何环节都不容麻痹大意。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抗击疫情,不仅是武汉一地的“战役”,更是一场全国性的
“战役”;不仅是一场医疗人员的“战役”,更是一场全民的“战役”。面对严峻形势,医
疗人员加班加点奋战在防控一线,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加强重点地区和关键地方疫情防
控,落实属地责任,关闭活禽市场,取消春节文化活动,封闭人流多的景点,严把车站等体
温筛检关口,防止疫情扩散蔓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个狡猾、凶狠的“敌人”,很多人自
觉加入到抗击疫情的战争当中去,关停饭店,关闭网吧,尽量不出门,坚决不聚会,外出带
口罩,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多锻炼、常通风。但是也有一些人,为了博取眼
球,在网络上制造传播散布谣言营造恐怖氛围,不帮忙反添乱,不仅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更
影响社会秩序。散布疫情谣言和不实信息的网民,已经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希望广大网民不
要步他们的后尘,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大家团结一心,相互关爱,筑起抗击疫情
的铜墙铁壁。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如果说春节前,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危害之大还存在各种不
确定、未知的因素的话,那么现在,一切怀疑、犹豫、懈怠、迟缓,就已经是极不合时宜或
者说麻木颟顸了。“一级响应”,就是“一级战备”,就是最充分的战争动员,这标志着这
场抗击疫情的战斗已进入最高等级,除了取胜,我们已别无退路。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我们坚信,17 年前我们能战胜非典,今天我们在党中央
坚强领导下,也能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打赢防控疫情这场攻坚战。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议论文的范畴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
么样”、“会怎样”,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范畴内容”来构思写作。“是什么”的内容:
材料所给的内容是“是什么”,是“众志成城”的“含意内容”。即: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众志成城,同抗疫潮;众志成城,并赴国难;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它表面上给的是四个时
- 19 -
间(背景),四件事,其实,“齐退浩洋;同抗疫潮;并赴国难;共克时艰”这个“含意内容”,
完全可以作为四个分论点,考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中心论点统领四个分论点。而只抓住
四个含意的其中一个作文是会判跑题的。材料导语说:“‘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
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暗示考生,还可以从“众志成城”的含
义角度作文。“是什么”,还包括“众志成城”的含义内容。那么“众志成城”的含义是“大
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由此
出发的话,在知道“众志成城”的内涵之后,分解它的要素:1.同心协力,2.团结一致。
这样得到两个分论点。再想: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干什么?“齐退浩洋;同抗疫潮;并赴
国难;共克时艰。”以上说的是“众志成城”的含意与含义。那么,“众志成城”的范围,
即外延呢?显然是指“大家”,指全国人民。但是,你写作文时,不可能人人都写,那就需
要找典型人物、代表性人物。由他们的表现来体现“大家”“众志成城”:党中央英明决策,
解放军冲锋在前,医护工作者不辞辛苦,志愿者默默奉献。考生围绕这些分析进行具体立意
即可。
【立意】众志成城,凝聚伟大的中国力量;众志成城,彰显人民的壮志豪情;众志成城,弘
扬民族的守望相助。
【结构】标题就是观点《众志成城,抗击疫情》,首段联系材料,分析当前情况。中间三段并
列式论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这是一场必须打赢
的战争”,从是什么,到怎么办,到结果,内在逻辑上层层递进。最后一段强调我们必胜,
“我们坚信,17 年前我们能战胜非典,今天我们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也能战胜新型冠状病
毒,打赢防控疫情这场攻坚战”。条理清晰,标准议论文。
【素材】1.相信大家对“众志成城”这个简单的成语,一定不陌生吧。“众志成城”的意思
是大家齐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时至今日,我
国已经面临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但却没有被轻易的打败。足以见得,我们的国家是有多
么的强大。这正是因为我们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啊!
2.众志成城是一首歌,唱出我们成功的喜悦。中国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人心齐,泰山移。
大家还记得 2003 年的非典吗?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毒啊。但是总有一些医护人员抗战在最
前线,与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共同战胜了非典。众志成城是一阵风,吹散了我们艰难
的苦情。高尔基曾说过,团结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帮助人们克服各种混乱。2008 年,中国
迎来了一场 8 级的大地震。没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汶川大地震。这场地震对于我们国家来
说未尝不是一种考验。恰好的是,我们中国人又是那么的经得住考验。明知抗震救灾是会有
- 20 -
多么的艰难,但还是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奋战在前线。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3.众志成城是一道光,照亮我们前进的路途。“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这是刘基说过的一句
话。2020 年的到来,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新的病毒。与非典相似,那次我们战胜了的非典,
那么这次我们更不会退缩。为了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医护人员依旧奋战在前线,志愿者也
是一批一批的出现。全国上下,任何人都没有置身事外,都在为这次抗疫做出贡献,众志成
城,共克时艰。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