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50 KB
  • 2021-06-05 发布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注意事项:‎ ‎1.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清晰填涂。‎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勤劳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劳动精神一代代传承,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 ‎②人类劳动发展分为奴役劳动、谋生劳动、体面劳动、自由劳动四个阶段。对人类社会劳动的认知和热爱,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及。《大戴礼·武王践祚·履屡铭》中写道:“慎之劳,则富。”强调的是财富和劳动的关系。自古以来,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意思是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乏衣服与食物,勤劳能够让人避免饥饿与寒冷。先秦儒家关注“礼制”,为中国古人构建了一种脱离田间生产的劳动价值理论;后世儒家分离了“劳”和“思”两个概念。正如孟子所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墨家本就是劳动者的学派,它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这体现了劳动和知识的有机结合。《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还蕴含着中国社会福利、劳动保障思想的萌芽。佛、道两家对于劳动和农业所持的消极态度,常常遭到治国者的批评,法儒两家主张繁衍人口,认为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经过长期的文化大融合,儒、释、道、墨、法等多家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 ‎③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生活本身和精神意境,诗人妙作可窥一斑。诗人李绅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融洽地将珍惜食物与辛勤劳动结合起来,一直影响塑造着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诗人王维写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这首《春中田园作》的前四句展现出了古代人们愉快劳动的情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可见,劳动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劳动的协作性还可以培养人的互助和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智慧之源。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在各个领域:巍峨长城、巧夺天工的都江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等等,尽责、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这些遗宝成为历史的烙印和华夏子孙精神的内核。‎ ‎④伟大梦想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国家、社会、企业各界需要提供更有利的劳动保障,更好的劳动条件,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体面劳动,使劳动尊严得到维护、劳动价值得以实现,更好地营造平等劳动,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的正能量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内生动力。只要我们守护中华劳动伦理的深厚底蕴,弘扬工匠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劳动美德,一代代的劳动者就必定能创造伟大的历史,不断开创未来美好生活。‎ ‎(摘自‎2019年6月3日光明日报夏月明《弘扬中华传统勤劳美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的劳动观念是在一代代不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传承的。‎ B. 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的儒家继续发展了劳动观念,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 C. 劳动可以塑造勤俭节约的美德,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团结精神。‎ D. 守护好中华劳动伦理,弘扬劳动精神和美德,劳动者就定能创造美好未来。‎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各学派的劳动观对中国传统劳动观念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B. 第二段提出孟子有重民思想是为了证明法儒两家对人口和劳动力非常重视 C. 第三段多处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劳动创造了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意境。‎ D. 本文在内容上层层深入,由勤劳的历史意义论及其对当下民族复兴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中国人就建立起文化自信。‎ B. 人类劳动有多个阶段,而强调财富和劳动的关系属于谋生劳动的发展阶段。‎ C. 佛、道两家对劳动和农业态度消极,这使他们很难受到历代治国者的肯定。‎ D. 民族复兴需要辛勤的劳动者,所以国家和社会各界应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儒家特别是先秦之后的儒家……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错误,从第二段来看,“表明劳心和劳力都属于‘劳’的范畴”“建立劳动为本位的积极性劳动伦理的范式”“‘勤于劳动’被看作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性的道德品质,深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心田”,由此可知,先秦之后的儒家应该是把“劳心”也归为“劳动”的范畴,并没有表现出“对劳力者的鄙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于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第三段多处使用引用论证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只要……就”错误,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是当下国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历史基点”,只是“基点”,并非这样做了就一定能够达到效果;‎ B 项,“强调财富和劳动的关系属于谋生劳动的发展阶段”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财富和劳动建立关系,属于人类社会的哪个发展阶段;‎ C项,“这使他们很难受到历代治国者的肯定”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治国者所批评是佛道两家思想中对劳动和农业的消极态度,但这并不代表佛、道两家不能受到治国者的肯定。‎ 故选D。‎ ‎【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 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 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 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6.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答案】4. B 5. B ‎ ‎6. 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随时随处可以办理各种服务。②支付更加快捷,避免了点钞、验钞和找零的繁琐。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出门不必携.‎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归纳结论、读图表的综合能力。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素材运用的意图。首先仔细阅读各个选项,理解选项含义,然后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辨析,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这就是常说的“比对法”。‎ 本题中,A项是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得出的结论;B项考查读图能力;C项考查的是根据材料三筛选要点的能力;D项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其中B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图表所示,“增长两倍多”的是用户规模,而非同比增长率。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以及由此推理得出结论正误的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偷换概念等 本题A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一“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农村地区占比为17.0%”可以看出,并未出现巨大的城乡差异。C项“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错误,根据新规,消费者超过500元,就不能扫描静态条码支付。D项“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错误。原文是“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重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类。‎ 本题题干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表明既要归纳移动支付的优点,又要结合现实,谈移动支付的便利。从材料一、三、四可以归纳出移动支付的好处是①应用门槛低,支付方便;②支付更加快捷;③资金携带更加安全。然后根据自己的移动支付谈自己在移动支付的感受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新闻类)是2017年在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新题型。非连续性文本通常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组合而成的多维度又相互独立阅读文本。简而言之,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内容的实用性、知识的综合性、形式的直观性、信息的关联性。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读图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训练时,学生要积累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自己图文转换的能力,当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更要培养。‎ 阅读文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迅速把握文本话题和各则材料的侧重点:①快速浏览,确定文本中心话题。找出多则文本的中心话题(或事件)。②单则阅读,找出文本的侧重点。以抓关键词语的形式找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或角度、方面)。对图表要根据标题和内容大致把握其重点。③关注材料的出处,搜索命题暗示信息。‎ 作答选择题时,确定选项归属,仔细比对。首先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错误项还是正确项;接着在仔细理解各个选项的意思及选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把各个选项回归到原文中各个选项对应材料的语境中进行反复比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出答案。比对时,注意比对以下几个方面:①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②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③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①抓住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新闻的中心内容而言,新闻的导语、文中陈述的事实文字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文本全文的内容,概括时二者要有机结合。②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提炼。③提取关键信息,重新组合。有些材料,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中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概括,由点到面,归纳概括出要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楚。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破老汉只带着七、八岁的留小儿过活。破老汉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大伙都说:“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オ唱得好山歌。”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ロ……“赶着牛回村,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清明节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陕北的风俗,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再穷也要蒸几个。白馍被染得红红绿绿的,老乡管那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他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 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破老汉带着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年轻后生家,不敢让腰腿作下病,好好价把咱的牛喂上!”在那个地方,唯一能够代替人力的牛简直是宝贝。老乡让我喂牛,我心里很感动。‎ 每天晚上,破老汉和我都要在饲养场上呆到十一二点,一遍遍给牛添草。留小儿跟在破老汉身边,寸步不离。她的小手绢里总包一把玉米粒,破老汉用牛吃剩下的草疙节打起一堆火,火光照亮了饲养场。留小儿把玉米埋在烧尽的草灰里,用树枝拨来拨去,“啪”地一响,爆出了一个玉米花。那是山里娃最好的零嘴儿。‎ 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 ‎“真个是在窑里看电影?”‎ ‎“不是窑,是电影院。”‎ ‎“前回你说窑里。”‎ ‎“噢,那是电视。一个方匣匣,和电影一样。”‎ ‎“她歪着头想,大约想象不出,又问起别的。‎ ‎“啥时想吃肉,就吃?”‎ ‎“嗯。”‎ ‎“玄谎”‎ ‎“真的。”‎ ‎“成天价想吃呢?”‎ ‎“那就成天价吃。‎ 这些话她问过好多次了,也知道我怎么回答,但还是问。‎ ‎“你说北京人都不爱吃白肉?”‎ 她觉得北京人不爱吃肥肉,很奇怪。北京的神秘,对她来说,不亚于那道银河。‎ ‎“山里的娃娃什么也解不开。”破老汉说。老汉是见过世面的,他三七年就入了党,跟队伍一直打到广州。他常常讲起广州:霓虹灯成宿地点着,广州人连蛇也吃,到处是高楼,楼里有电梯……留小儿听得觉也不睡。我说:“城里人也不懂得农村的事呢。”‎ 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五更天给牛摔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不是看见全聚徳的烤鸭,就是掉进了什制海的冰窟窿。碰上下雨下雪,破老汉和我就躲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个盹的地方也没有。那时候我的腿和腰就总酸疼。‎ ‎“倒运的天!”破老汉骂,然后对我说:“北京够咋美,偏来这山沟沟里作什么嘛。”‎ ‎“您那时候怎么没留在广州?”‎ 他瞪着眼睛愣半天。“唉,毬毛擀不成个毡,山里人当不成个官。”他说,“我那阵儿要是不回来,这阵儿也住上洋楼了,也把警卫员帯上了。山里人憨着咧,只要打罢了仗就回家,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毬!要不,我的留小儿这阵儿还愁穿不上个条绒袄儿?”他说他给刘志丹抬过棺材,守过灵。说完,老唱起来:“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乡亲们捎给我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十年后,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你爷爷还爱唱吗?”我问。‎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根据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节编)‎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对“座座黄土山”的奇想与破老汉带笑的接话,是以幽默的笔法呈现沉重的内涵,读来并不轻松。‎ B. 适时地插入山歌也是这篇小说独特之处,作家借助山歌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感。‎ C. 破老汉对新中国的建立有贡献,但革命胜利后他因恋家而放弃城市生活返乡,这说明他有很重的小农意识。‎ D. “我”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我”也是线索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集中。‎ ‎8. 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9. 小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人物塑造上,表现留小儿的天真、可爱与对北京的好奇、想往;表现手法上,与较为富足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表现陕北人民生活的贫困;主题思想上,表现贫困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小说主旨。情节结构上,与文末我对留小儿的问话形成呼应。 ‎ ‎9. 写环境有地域性。沟壑纵横,全是山峁,植被稀疏,是陕北地貌特征;清明风沙大,黄土蔽天,是陕北气候特点;人们住的窑洞,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人物语言多用方言。“白”发“破”的音,是陕北的口音;把孩子说成“心儿”,把撒谎说成“玄谎”等都是方言。嵌入了地方民歌。《走西口》等民歌是陕北特色的民歌,反映当地的历史与生活。反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风物。为纪念介子推,清明节家家都蒸白馍,而且称白馍为“子推”;人们吃的小米、绿豆、红枣儿等,是陕北的地方物产。‎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很重的小农意识”分析有错,应为“参加革命的纯洁与对家乡的热爱”。故选C项。‎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分析时,先概括小说情节所表现的内容,然原来再分析作用。小说情节的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也可能与前后文相关情节照应或形成对比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④表现小说的主旨。⑤情节本身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叙写了“留小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的情景的作用。人物塑造上,留小儿只是个七、八岁的小孩,“儿没完没了地问我北京的事”,能表现留小儿的天真、可爱与对北京的好奇、想往。在情节上,与下文写较为富足的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文章结尾我和留小儿的对话照应。在表达主旨上,表现陕北人民生活的贫穷和穷苦人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举出三处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不同的例子,并分析。答题前,考生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抓住文中具有地域性描写环境,然后加以分析,分析其特色。举出三例即可,注意,三处特色不要相同。小说的故事背景就是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那儿到处是黄土,地域特色鲜明。如,环境气候特点,“陕北的清明前后爱刮风,天都是黄的,太阳白蒙蒙的,窑洞的窗纸被风沙打得“唰啦啦”响。”再比如,陕北人住的房子也有地域特色,他们住的是窑洞。陕北的语言也有特色,如“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说小孩是“心儿”,“玄谎”是说谎的意思。喜欢唱具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如《走西口》等。‎ ‎【点睛】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结合小说的三要素、主旨和情节自身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 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 四、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彦,字才甫。少以父任仕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从下熙、河、阶、成州,授彰武军承宣使。王师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师还,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徒治北山,因险为垒。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皇统初,为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正隆,营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中彦使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连通汴梁,明年,作河上浮梁。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诸匠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浮梁巨舰毕功,中彦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B. 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C. 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D. 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略,官名,南北朝时曾设经略之职,唐初边州置经略使,宋置经略安抚使,掌一路民兵之事,皆简称“经略”。文中指筹划治理。‎ B. 王师,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此指宋的部队,与陆游《示儿》中“王师”义同。‎ C. 浮梁,此指浮桥,用船、筏或浮箱联结起的桥,与《琵琶行》“浮梁”义不同。‎ D. 留守,官名;此指军队离开南京向别处进发时,留驻张中彦镇守,行监管之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中彦多处征战,善于防守。他跟从睿宗攻下黑、河、阶、成州,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任秦风经略使时,迁移治所,修筑营垒,扼守入川通道。‎ B. 张中彦聪慧工巧,善于营建。他让人崖谷架梁,于深山中运出大木;制作的小船模型,让工匠都惊服;大船建好后,用巧法不怎么费力就拖船入水。‎ C. 张中彦治理果决,宽严相宜。他敢于您治犯法的朝廷宗室示渊,依法惩处盗窃的戍卒;刘海作乱平定后,他未追究跟从的自姓,只处死了首恶刘海。‎ D. 张中彦威信过人,受到拥戴。西羌四个部族依仗地势,不服管辖,他亲自前往,酋长四人求见,不战而降;去世后,百姓号泣去市哀悼,立像祭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置,人服其明。‎ ‎(2)时准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 ‎【答案】10. B 11. B 12. C ‎ ‎13. (1)后来他又调任彰德军节度使,实施平均田赋征收制度,土豪劣绅没有办法逃避,人们都叹服他的英明。‎ ‎(2)当时准楚地区打仗,当地百姓与戍守的兵卒杂居在一起,诉讼的状纸头绪纷繁,经管的官员都对应该依从还是违背某一方而犹豫不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话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略过停顿一致的地方,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分析判断,用排除法选择。‎ 本题句子大意是:张中彦说:“这些羌人服从反叛没有常性,如果不是我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当即,中彦到了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求见,中彦同他们约定招降的办法,事情最终平定,中彦赏赐了他们然后让他们回去了。“势”作“不可”的主语,应在“势”前断开,排除A、C两项。“与之约降”意思是和他定下投降的盟约,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作答。本题选“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此指宋的部队,与陆游《示儿》中‘王师’义同”理解有误。由原文“少以父任仕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可知,张中彦降金,“王师”指金朝(古代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的部队。‎ 故选B。‎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只处死了首恶刘海”理解有误,原文说“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为首者”指“民之从乱者”中的带头的,不是指刘海。‎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改,改任;均赋,平均田赋;奸豪,地方上有势力而横行不法的人;无所,没有地方;蔽置,逃避。‎ ‎(2)用兵,使用武力,进行战争;讼牒,诉状;纷纭,多而杂乱;所司,主管的官吏;依违,依从或违背,指模棱、犹豫。‎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张中彦,字才甫。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宋朝为官。金睿宗进军陕西的时候,张中彦投降,被金任命为招抚使。跟从皇帝攻克熙、河、阶、成州,后又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金兵取得金、洋等州。朝廷让中彦兼任兴元尹。军队撤回之后,取代李彦琦任秦凤的经略使。秦州处在交通要道,城池不易防守,张中彦把治所迁移到北山,依据险要地势来修筑城堡。又修筑了腊家等几个城堡,扼守进入四川的通道。皇统初年,任宁州刺史。金朝的宗室宗渊打死了部属梁郁。梁郁是偏远之地的人,家中贫困没有能上告的人。中彦尽力为他公平处理,最终将罪人宗渊依法治罪。后来又调任彰德军节度使,实施平均田赋的征收制度,使土豪劣绅都不能逃避赋税,人们都叹服他的英明。正隆年间,营造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然而山高谷深,阻绝道路。中彦让人沿着山崖架通沟壑,建造十几里的长桥,用车运输木料,如同走在平地上,连通到汴梁。第二年,在河上作浮梁。一开始制作船只,工匠不知道方法,中彦亲手制作的小船才几寸,不借助胶漆而首尾自动相互勾连,诸位工匠没有不惊骇佩服的,他的智慧巧妙就像这样。浮梁巨舰建造完,中彦召集几十个船夫,依着地势顺势而下倾泄到河里,取来新的秫秸秆遍布地上,再用大的木材限制它的两旁,凌晨督促众人乘着霜滑而拖拽,一点也不费力地就把大船放进了水中。过了一年,中彦被任命为南京留守。当时淮楚地区正筹备军事行动,土民与戍守的兵卒杂居在一起,诉讼的状纸头绪纷繁,经管的官员都对应该依从还是违背某一方而犹豫不决。张中彦查得戍守的兵卒盗窃的,都依法论罪。起用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作乱,失败以后,统计的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为首的论罪并处死了他。西羌的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依仗着地势奇险,不服从奇人的管辖,朝廷派侍御史沙醇之到中彦处讨论处置的方略,张中彦说:“这些羌人服从反叛没有常性,如果不是我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当即,中彦到了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求见,中彦同他们约定招降的办法,事情最终平定,中彦赏赐了他们然后让他们回去了。回来上奏朝廷,皇上很高兴,派张汝玉骑快马到驿站慰劳他,赐给他球文金带,用同三司一样的加恩礼。因病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五。百姓罢市哀悼号泣,并立像来祭祀他。‎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从字数的角度看,词的体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判断这首词就属于小令。‎ B. 本词的最后两句,运用视听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突显了边塞特征,意境苍凉而又不失刚劲。‎ C. 这首词描述的是北方边塞之地,由朔风、雪、画角、塞马等意象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荒凉苦寒的氛围。‎ D. 由“三更”到“残星”,即半夜到天欲曙,词人因边塞动荡不安,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 ‎15.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的手法,通过“朔风”“雪”等意象渲染了苦寒萧瑟的氛围,此为实写;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为虚写。虚实结合扩展了词作的意境,引发联想,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无中生有,从原诗中看不出来词人因“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这一信息。‎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技巧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熟知各种技法,能加以辨析并分析其作用。诗歌手法一般分为表达方式类、表现手法类、结构方式类、语言手法类,要能予以细化,如表达方式类主要是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同时熟知此类题的答题思路:点明手法,对其运用情况加以说明,分析其作用(一般为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本题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所谓“实”指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本诗通过“朔风”“雪”等意象渲染了苦寒萧瑟的氛围,此为实写;所谓“虚”指别处之景、他人之情,想象、联想之词,本诗想象与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为虚写。然后再分析其作用,本诗虚实结合扩展了词作的意境,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通过想象故国的“宫殿”与“宫女”,突显“物是人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_。‎ ‎(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知晓军事,若将营中之事咨询于他,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效果。‎ ‎【答案】 (1). (1)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2)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3)必能使行阵和睦 (6). 优劣得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雕”“晦朔”“蟪蛄”“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拍经典,成为当下不少创作者的选择,其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不断提升,问题愈发 ,不少翻拍剧泯然众人, 遭遇口碑危机。颠覆的改编、雷人的剧情,让不少观众对翻拍剧产生抵触情绪。‎ 翻拍剧遭质疑,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比如,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 ;有的为搏眼球,一味搜奇猎艳,牵强附会;有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加入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内容;有的海外取材,却机械地复制粘贴,导致严重的“水土不服”……‎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今天,各种拍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胸怀、创意也要跟进。( ),才能发现 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突显 甚至 粗枝大叶 源源不断 B. 凸显 或者 粗制滥造 滔滔不绝 C. 凸显 甚至 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 D. 突显 或者 粗枝大叶 滔滔不绝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B. 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C. 这不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 D. 这不仅是翻拍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造成的。‎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唯有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 B. 唯有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提升,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 C. 唯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 D. 唯有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凸显:清晰地显露,强调原本存在的事物更加清晰化。突显:突出地显露,强调的是原先看不到的事物突然地或者突出地显露。和“问题”搭配,选用“凸显”。‎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或者: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表示等同关系;或许。从“泯然众人”到“口碑危机”构成递进关系,故用“甚至”。‎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结合“有的翻拍剧只顾热度和流量”分析,只顾热度和流量导致作品的质量不高,选用“粗制滥造”。‎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修饰“素材”,选用“源源不断”。‎ 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表意错误,关联词使用不当,“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B项,结构混乱,“因为……造成”句式杂糅。‎ D项,表意错误, “翻拍本身的问题”“在翻拍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良创作倾向”之间是选择关系,应该用“不是……而是……”。‎ 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才能发现……的素材”分析,考虑与后文句式整齐,排除A项、B项。‎ 考虑与“发现素材”“创作作品”相照应,应该是先“增强阅读生活能力”,然后“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排除C项。‎ 故选D。‎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采菊东篱,寄情山水,享清闲喜恬淡,中国文人持有闲适的情怀。‎ 材料:‎ 苦闷 雄壮 感伤 怀愤懑诉愁苦 存慷慨显激昂 寄孤苦抒忧愁 送别友人 怀才不遇 思念家乡 留取丹心 报国无门 矢志报国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怀愤懑诉愁苦,中国文人怀有苦闷的情怀。‎ ‎②思念家乡,友人送別,寄孤苦抒忧愁,中国文人具有感伤的情怀。‎ ‎③留取丹心,矢志报国,存慷慨显激昂,中国文人拥有雄壮的青怀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主要考核仿写,仿写有嵌入式仿系、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无论是哪种都注意一个原则,即“形似”“意谐”。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析,弄清例句的“骨架”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此题是提供材料的仿写,注意先是两个成语,然后是中间的六字短语,最后是“中国文人具有……的情怀。注意四字词语,六字词语和情怀之间的对应。‎ ‎21.将下面的长句改为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俄方今年4月成功试射了可以从不同方向从多个目标中进行识别性攻击并被誉为导弹家族中的“绝对王者”的高超音速弹头。‎ ‎【答案】①俄方今年4月成功试射了高超音速弹头。‎ ‎②这种弹头可以从不同方向从多个目标中进行识别性攻击。‎ ‎③这种弹头被誉为导弹家族中的“绝对王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要提取句子主干,然后再将其它成分转化成几个短句即可。本句的主干句为“俄方今年4月成功试射了高超音速弹头”,其它两个短句可以围绕“弹头”阐述,分别是“可以从不同方向从多个目标中进行识别性攻击”,“被誉为导弹家族中的‘绝对王者’”。注意不能遗漏信息。‎ 六、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继“闪客”“播客”“拍客”“换客”之后,如今网上最流行的就是“晒客”。追溯“晒”的源头,有人认为“晒”是英文“share”的音译,意即把自己的淘宝收获、心爱之物拿出来,与人分享;也有人认为,古有“晒书”,“盖自谓满腹诗书也”,现在引申为“显摆”。‎ 无论是“分享”还是“显摆”,总之“晒客”便是选择在社交网络中“展示自己的一切,晒出一切可以晒的东西”,包括创意、资本、人、物品、生活方式等。‎ 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里,对于“晒”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晒 ‎“晒”是一种自信,是一种态度。有人说:“‘晒’得好是一种乐趣。”却也说:“‘晒’不好是一种灾难。”晒与不晒全由自身定,小小的“晒”中却也包含着大智慧。‎ 古人的智慧总在于预测今朝,正因为他们“晒学问”,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才得以流传至今。儒家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正统思想,它的广为流知也得益于孔老先生四处游学,“晒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我们要虚心于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教诫我们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成了几千年来各朝谏管所推崇思想。孔子的“晒”本是源于一种大爱,无浮华、无炫耀,真真切切地为国为家为人民。他所“晒”的正是我们所需要并能感化我们的。 ‎ 对于现代来说,网络中流行“晒心情”,意指拿出自己的事情与他人分享。“晒”不仅仅是对外表露心境,相反,我们的内心也需要拿出来“晒一晒”。阿来因《尘埃落定》使他名声远扬,他用其高原般流淌的文字征服了读者的心,然而在他创作时却遇到困境,害怕作品不能使自己和读者满意,于是他搁笔一段时间,使心灵饱受高原阳光的滋润,放下包袱,写出了《空山》这一本著作。同样,建筑学家贝聿铭因在建造卢浮宫金字塔时因不能使外国人信服同样也饱受煎熬,但他能打开心扉,接受阳光的沐浴,最终取得巨大成功。“晒”不仅仅向外,更重要的是向内,“晒”是一种自我境界的升华。‎ 国家的实力也同样需要“晒一晒”,晒出我国的成就、进步与发展,这正体现了我国立足于国际社会的巨大决心与勇气。在APCE会议期间,中国的“水立方”正晒出了我们的这一态度。水避高居下,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胸怀;以柔克刚,是一种策略;奔涌不息,是一种目标。水虽柔,滋养着万物,却不求回报,不争不抢,从容处之。这正是中国以一个新的姿态“晒”向全世界的,“晒”体现着一种策略。‎ ‎“晒”与“不晒”是在态度中体现的,因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所决定,而我们真正能把握的,是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别让“晒”成为一种挫败,更别让“晒”成为一种伤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命题人介绍了有关“晒客”的一些情况,重点提到了人们对于“晒客”的两种不同评判——分享或显摆。要求针对“晒”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本次作文的“任务”是要求写作者“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谈自己对“晒客”与“晒”的看法。‎ 命题人在命题材料中,提供了“晒客”一词的来源及“晒客”们所“晒”的内容,还有人们对“晒客”的两种或分享或显摆的评判。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据此展开,也可以另外拓展,但一定要紧紧围绕“晒客”与“晒”进行,不能“二次走题”。‎ 比如可以叙述“晒客”的各种“晒”,晒美食、孩子、萌宠、旅游、手工、房子、车子、化妆品、服饰、心情等,只要生活中有的,都被“晒”到网络上,随手拍,随手晒。可以挖掘“晒客”产生的背景、原因,“晒”是一种情感宣泄的需要,在现实世界中,碍于种种原因,不方便与熟悉的人言说的,都可以拿到网上与陌生人分享或炫耀。比如可以分析“晒客”的流行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晒”的内容是不是应该有所甄别,“晒客”的行为是否需要监督与规范,等等。‎ 具体写作时,由于篇幅有限,一定要确立明确的中心论点,并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无论是分析事理,还是列举事例,都不能脱离开“晒客”与“晒”。若是谈到“分享”,也只能谈晒客们分享的内容及分享的意义,若是脱离“晒客”的背景谈“分享”就是“二次走题”,比如举例选取文成公主进藏把汉族的先进技术分享给藏民,就不合适。‎ 参考立意:‎ ‎(1)与人分享是最大快乐;(2)勇于展示自我;(3)“晒”出品位;(4)“晒”是一种文化的体现;(5)“晒”是一种人性的释放;(6)“晒”是个人寻找群体的联络方式。‎ 结构示例:‎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话题的题目,比如“晒,让黑暗无处藏身”。然后开篇明确中心论点——在晾晒中展现自我,对暴露出的弊端不予掩饰而是加以改正,才是“晒”的真正意义。晒,让黑暗无处藏身。正文可从“晒,让个人形象更鲜活”“晒,让社会形象更清明”“晒,让国际形势更明朗“三个方面分析“晒”的意义。结尾部分发出号召——晒,让黑暗无处藏身,让世界更添清明。‎ 素材积累:‎ ‎1、“晒”是一种自信,是一种态度。有人说:“‘晒’得好是一种乐趣。”却也说:“‘晒’不好是一种灾难。”晒与不晒全由自身定,小小的“晒”中却也包含着大智慧。‎ ‎2、古人的智慧总在于预测今朝,正因为他们“晒学问”,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才得以流传至今。儒家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正统思想,它的广为流知也得益于孔老先生四处游学,“晒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我们要虚心于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教诫我们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成了几千年来各朝谏管所推崇思想。孔子的“晒”本是源于一种大爱,无浮华、无炫耀,真真切切地为国为家为人民。他所“晒”的正是我们所需要并能感化我们的。‎ ‎3、阿来因《尘埃落定》使他名声远扬,他用其高原般流淌的文字征服了读者的心,然而在他创作时却遇到困境,害怕作品不能使自己和读者满意,于是他搁笔一段时间,使心灵饱受高原阳光的滋润,放下包袱,写出了《空山》这一本著作。同样,建筑学家贝聿铭因在建造卢浮宫金字塔时因不能使外国人信服同样也饱受煎熬,但他能打开心扉,接受阳光的沐浴,最终取得巨大成功。“晒”不仅仅向外,更重要的是向内,“晒”是一种自我境界的升华。‎ ‎4、芙蓉姐姐,我认为应是“晒客”一族的代表。她的所作所为将“晒客”的定义——分享阐释的淋漓尽致,不论人们是否愿意知道。她,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介上展示自己“S”型身体,展示自己的歌声,展示她认为可以助她发“红”的东西。可她带来了什么?带给人们不屑与赞慕,带给自己批评与赞扬。我肯定她的勇气,但并不认可她的行为。我认为作为一个人,首先拥有的便是隐私,一种希望隐藏的私人信息。或许我有些落后把,或许芙蓉姐姐的“先进”行为是很“晒”,可是一点也不shy,严重一点说,叫恬不知耻。‎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基本结构:‎ ‎1、引:引叙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用所给材料的部分内容,或者概括记叙这件事情。好的引叙既要简明扼要,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要引出评述点。‎ ‎2、释:解释突出评述的重点,鲜明指出自己的态度、观点。‎ ‎3、议: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以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一般可以分以下三步来写作:‎ ‎①、抓住材料中的人和事,就事论事,分析原因。‎ ‎②、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注意指出问题的普遍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③、主体论证段落:采用“中心句支撑句”(分论点)的格式进行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而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4、联:即“联系现实”‎ 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具有时代性,要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在本论结束之后联系现实社会或者作者生活实际,谈谈论点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引发读者更多思考,或者发出呼告,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以达成作者写作的目的和针对性,这样可以加深议论的力度。‎ ‎5、结:即“结论”‎ 这个结论是紧承前面的“联”而来,从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得出结论,更能够令读者接受,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全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