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邻水实验学校高2016级第三次月考语文检测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 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 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 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 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 ,铺排场景,生发议论 ,使 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 ,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 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 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
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 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 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 ,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 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 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 关于唐人古体,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体诗在唐代生命力并不强,因为此时出现了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劲的近体诗。
B. 唐人古体在形式上与过去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不同,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C. 唐人古体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开拓,不仅抒发情感,还直接写人叙事,铺排场景,生发议论。
D. 唐人古体在音律上继承了近体诗,有的声律和谐、对仗工整,有的则有意走上反律化道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主要从表现范围和音节声律两个方面论述了古体诗在唐代发生的新变。
B. 文章论述古人对唐人古体的不同看法,说明了一味地贬低唐人古体,实在有失偏颇。
C. 文章采用对比、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唐人古体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与韵律感之间的不同。
D. 文章先说古体诗的特点和唐人古体的新变,目的是为了讨论唐代五七言古体诗的差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体诗在唐代发生新变主要是因为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及人的思想情感变得复杂。
B. 五言古体安详舒缓,七言古体发扬蹈厉,因此,五言古体更宜叙事,而七言古体更宜抒情。
C.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在与音乐的结合上走向不同道路,根本在字数不同导致的节奏、韵调不同。
D. 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琅琅上口,发扬蹈厉,铿锵成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
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选自《读者》,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B. 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C.
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 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5.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5分)
6. 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4分)
(三)文学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家 训
侯发山
钟鸣坐上县环保局局长的宝座不到一个月,才知道宝座上也有蒺藜,有些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容易。譬如,南岭化工厂废水排放不达标,周围村民意见很大,钟鸣调查后得知情况属实,要求南岭化工厂立即停产整改。这边刚放下电话,那边电话又响了,是县里边一个领导打来的,说南岭化工厂是县里的纳税大户,不能停产。官大一级压死人,钟鸣不能不听。当天晚上,他还接受了南岭化工厂厂长的宴请,收取了一个五万元的红包。红包现在就躺在钟鸣办公室的抽屉里,一直没动。在他看来,那红包就是个定时炸弹,不定什么时候炸响呢。①他心里边乱得像一团麻,理不出个头绪。他推掉一切应酬,这个周末,就是明天,打算回老家一趟,放松放松。
电话打通了,是爹接的电话:“鸣,明个儿回来?啥事?没事?别忘了,七不出门,八不回家……就这,我挂了。”爹的话音里透出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气息。
钟鸣哭笑不得,心说我的娘哎,都啥年代了,还这么迷信。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他,七不出门,八不回家。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话,要他铭记终生,传给下一代。长大后,钟鸣才明白,这就是他们家的家训。平时在单位,好多同事都晒他们的家训,说是晒,其实是炫耀。对于他们家的家训,钟鸣一直羞于启齿。心说老祖宗真是没文化,要制订家训也得有点档次啊。看看人家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再看郑板桥的“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再看纪晓岚的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哪一家都比自家的强啊。
钟鸣还有一点不明白,自家的家训有什么好?村里好多人咋都拿来用呢?记得邻居一位大爷是这样解释的,阴历逢“七”的日子,如初七,十七,二十七,家人是不能出远门的;阴历逢“八”的日子,如初八,十八,二十八,常年在外的人是不能回家的,要错开这个日子,否则,家里会遭不测的。至于什么根据,那位大爷也说不清。钟鸣曾问过娘,娘也闹不明白。他没敢去问爹,他自小就怕爹,有事都给娘叨咕。
钟鸣看了看日期,明天是六月初八。他想好了,不管家训那一套,回家。常回家看看不是随便唱唱就得了,要付诸行动。第二天,钟鸣开上车直奔老家。
见到钟鸣,爹阴着脸,没有理睬他,反倒是娘,有一点小激动,更多的是不自在。
钟鸣抽出一根烟递给爹,爹看了看,没接,掏出自己的旱烟袋,吧唧一声,一团烟雾把自己核桃般的脸淹没了。
“爹……”钟鸣期期艾艾叫了一声。
“不让回来,咋回来了?”爹闷声闷气地说。
娘看了看儿子,看了看老头子,说:“鸣儿难得回来一趟,别……”
“你知道啥?!”爹横了老伴一眼。
娘不吭声了。在爹面前,娘就是老鼠遇到了猫。
钟鸣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道:“爹,七不出门,八不回家,都是老黄历了……”
“放屁!”爹挥了下烟袋,差点打到钟鸣头上。
钟鸣吓了一跳。小时候,他没少挨过爹的烟袋。自从他考上大学,直到参加工作,爹没有打过他。今天是怎么啦?怎么发这么大的火气?
娘瞪了老头子一眼:“有话好好说,别犯驴脾气。”
钟鸣也说:“爹,我有啥做得不对,您说嘛。”
爹喘着粗气,不满地瞟了钟鸣两眼,说:“
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是咱家的家训。以为你知道其中的意思,看来你还是糊涂。七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在过去,办这七件事,完全靠家里的男人。就是说,你要出门可以,必须先把这七件事办好,否则,就不要出门。八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件,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八德。这八件事没有做好,是极不光彩的,就不要回家丢人现眼、连累家人……你想想,我为啥不让你回来。”
钟鸣恍然大悟,这才明白家训的含义,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爹都了如指掌。
爹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就得心里有百姓,那个化工厂效益再好,若对老百姓造成危害,就得治理,就得关闭!”
②钟鸣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才知道宝座上也有蒺藜,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暗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小说对钟鸣他爹一系列的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了这位老人朴实、正直的形象,与钟鸣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 钟鸣对曾国藩、郑板桥、纪晓岚等的家训崇敬,对自家家训却羞于启齿,这是因为他对自家家调不了解。
D. 文章语言质朴简明,通俗易懂,极富生活气息。如“我的娘哎,都啥年代了……”一句几近于口语,读来亲切自然。
8.文中横线的两句话对钟鸣的心理作了细致的刻画,试就此对人物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作简要分析。(5分)
9.小说以“家训”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 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 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 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 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 “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 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 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 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引:引荐
C. 则反相贼害 贼:仇敌
D. 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鉴:借鉴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B.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C.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D.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及其对国家兴亡的利弊,论证务必辨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道理。
B. 作者并不否认朋党的存在,并且提出真正的朋只存在于君子之间的创见,从根本上否定了小人之朋。
C. 第三段引用《尚书》中殷、周的史实,是为了阐明“用小人之朋误国、用君子之朋兴国”的道理。
D. 文章广泛列举史实,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对比论证,大量运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看见贤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
(2)《蜀道难》中直接描写行人登蜀道之难的动作神态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批评士大夫在从师方面还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让人感到奇怪。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题,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针对共享单车押金问题,最近有媒体发出质疑。数以亿计的共享单车押金确实是一笔庞大资金,不过, 我们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共享单车押金及收取押金行为本身。
②张艺谋认为现在的舞台奢华风与京剧所蕴涵的美学内涵是有本质冲突的,他想制作出一部特立独行的能从传统中提炼出美学定律的京剧。
③月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④从全球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来看,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协调好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尽量减小它们对全球市场的负面冲击。
⑤针对某些编辑师心自用
、乱改典籍这一不良现象,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⑥在电影市场成熟的国家,影评对于电影票房的高低走势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但是那种业界“叫好不叫座”的曲高和寡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B 对于中央厉行勤俭节约的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一些人借口拉动内需为名,认为适度的浪费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
C. 只要还有一个人乃至一家一户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奋斗。
D. 新规定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充分发挥机动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中的作用。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高三某班拟召开高考动员班会,想请校长作个讲话,班长对校长说:“请您来讲一次话,想必您也会感到荣幸的。”
B. 您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已经拜读了您的大作,并对其中几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C. 某单位为退休干部汪先生举行九十大寿茶话会,汪老激动地说:“我今年九十高寿,见证了国家跨世纪的发展变化。”
D. 老同学,久违了!我们大学毕业约有二十年没见面了吧?你难得来我们这个偏僻的江南小镇,这回就多住几天吧。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______________,但心态上的年轻却能够永远保持。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方式可以沉稳持重,_______________,否则必定一事无成。只有保持年轻心态,葆守青春状态,才能自信若胸有成竹,勃发如沐浴春风。________,流淌出的不只是无穷的激情,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刚猛勇毅的魄力。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
①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阿里巴巴开发的无人超市亮相杭州街头,这一新型的售卖模式很快出现在其他城市。没有了导购员,没有了收银员,传统模式的超市的这些岗位将逐渐消失。风靡全球的《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计算机和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大部分工作,绝大多数的人因此而变得无所事事,沦为一个庞大的“无用群体”。
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人自身面临“无用”(下岗)之间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无中生有,古体诗在唐代只是有新变,并没有说到生命力强不强的问题。B项,文章首段说以“五言、七言为主”,不是只有这两种。D项,文章第二段“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所以选 项中“继承近体诗”错误,原文只是“影响”, 偷换概念。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目的是为了讨论唐代五七言古体诗的差别”说法错误,二段和三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五言古体更宜叙事,而七言古体更宜抒情”,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体现。
4.A
5.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同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察入校,使对抗升级;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
6.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题中,B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有误,只能说杨荫榆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C项,“北洋教育部力保杨荫榆”有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D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说法不恰当。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答题区间在文章4-7节中,筛选关键事件,概括形成答案。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目问,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答题关键词“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结合全文,筛选关键语句,概括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7.B
8.①钟鸣心里边乱得像一团麻,理不出个头绪,一方面是收红包让他内心不安,另一方面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社会现实与做人的基本准则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引起了他内心的激烈斗争。②钟鸣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是因为父亲的教育,家训的含义使得他对化工厂和红包问题有了正确的决定。
9.①以“家训”为题,使小说的主题思想鲜明突出,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人人都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恪守做人的根本,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就会消失,社会才会健康有序地发展。②以“家训”为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使故事情节集中、有序,家训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体,文章以钟鸣羡慕别人家的家训,不理解自己家的家训到最终理解自家家训构成叙事主线。
【解析】
7.试题分析:B项,“与钟鸣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析错误,文中并无对比之意。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原因的分析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根据上下文的情节分析,第一处上文的情节是“受到红包”,产生的心理是“不安”原因是“现实与做人的基本准则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后面是对事情的处理有了自己的注意因而“亮堂起来”。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作用的题目,题干给出分析的方向“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答题分关键是扣住这两点分析,从情节看全文围绕“家训”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展开情节,因此是全文的“线索”;主题方面注意从“家训”对当今社会的意义:要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恪守本分等角度分析。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10. C 11. B 12. C
13. (1)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或治理得好了、太平了)。
(2)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然多却不感到满足。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原句中进行推断。C项“则反相贼害”意思是“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所以“贼”,应该是动词,害。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后汉献帝 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献帝”“天下名士”“黄巾贼”“汉室”“党人”等即可作出判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引用内容不涉及“用小人之朋误国”。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但:只;退:斥退;治:安定、太平。第二句得分点:用:因为;兴:兴盛;厌:满足。
【答案】14. CE 15.
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解析】
14. 试题分析:“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E.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15. 试题分析: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中直接抒情的词句和间接抒情的词句,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表现形式。前四句“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剑门犹阻北人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及亲友的期盼。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本题中既有直接抒情,又有用典。
参考答案:(1)见贤思齐焉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7 A .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特立独行对象使用错误,常用于人;当务之急与前面的“目前”重复.
18 D,【解析】试题分析:,”广泛而热烈的思考”考搭配不当, B项结构混乱,“借口……”与“以……为名”杂糅;,C项,语序不当或逻辑错误,应将“一个人”和“一家一户”互换位置。
19【答案】D项,
【解析】试题分析:A项,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句中用错对象,应把“想必您会感到荣幸的”改为“这将是我们班全体师生的莫大荣幸”;B项,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斧正,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又叫指正,此处表达不得体;C项,高寿,敬辞,用于问老人的年纪。句中可改为“高龄”;
20【答案】(1). 年龄上的青春是留不住的(年龄上的年轻不能够永远保持) (2). 但心态决不能染上秋霜(但心态决不能死气沉沉) (3). 年轻心态犹如生命深处的一股清泉
【解析】试题分析:要考虑语段中心,语段层次,所填语句要与上下文前后扣合。第一处上文规定了对比的两个概念——人生时期、心灵状态,下文应据此展开阐述,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在意思上构成对比。第二处要注意“否则”一词。第三处是全段总结性语句,而且要填一比喻句方可与下文“流淌出”关联。
21【答案】 (1). 富裕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
(2). 自身家庭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表述绝对的语句“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 怀”“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
22、参照201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参考立意角度:(1)人工智能日新月异是必然趋势,人必须学会适应;(2)人工智能尽管发展迅 速,但它无法完全取代 人类,人类依然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3)淘汰人类的不是科技的发展,而是人类对于 科技发展的态度; (4)面对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人更应该有直面挑 战的勇气,要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知识与技能; (5)人工智能带来的更多的是“休闲过剩”,而 非“人力过剩” (6)人类必须掌控与操纵人工智能,才能避免人工 智能威胁人类生存;等等。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