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学案:复习任务群4 任务2 理解分析类题目——针对“4点”补短板 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易错易误 精准指导 主观臆断,语句理解....错误 抓关键词,兼顾诗歌整体意思 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 人、事、景、物、理五个方面,特征、情感 两个角度,全面准确把握形象 分析片面,情感把握....不准 切分层次,多方联系,注意双向,全面概括 情感 思维定式,情感理解....牵强 立足整体考虑,打破思维定式,抓住情语情 由,准判情感 主观臆断,语句理解错误 近几年,理解语句含意是诗歌考查的重点。此考点不仅在客观题上考查,而 且也可以在主观题上涉及。2019 年全国卷就在主观题上考查了此考点。 考生对语句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具体的表现有两种:①句意理解偏差,即 对语句意思的理解出现错误;②延伸理解偏差,即对语句体现的情感、使用的手 法等理解错误。 [满分对策] 解答句意理解题“2 防止 2 注重”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关键词的意思,然后通过显性词语(直接表 明情感或暗示情感)、隐性词语(景物语、表情感或语气的虚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 诗歌的意思。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2.防止延伸意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语句表层意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语句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表达的思 想感情等,都要注重从诗歌整体的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 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看到“竹子”“梅花”就想到“气节”“高洁”,还要看 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等。 [典例剖析]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看标题:“题许道宁画”点明诗歌的题材是________,写作对象是 ________。 2.看作者: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诗风前期清 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 3.看正文:首联写景,江水浩荡、青山苍翠,是宏观写意;颔联________, 万里山水领略窗间,是________;颈联写景,暮色映树、孤云流连,是寓情于景; 尾联________,此中佳句吟咏不断,是________。 4.抓情语:情语“吟断”一词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题画诗 许道宁的画 3.抒情 赞美意境 抒情 整体评价 4.对 画面深远意境的玩味,表现了诗人对这幅画的极高评价 ◎我来答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现场阅卷(第 2 题) 考生答案 样卷分析 这里面有好的诗句, 和诗人的夸奖没有任 何关系。诗人对这幅 画的赞美之情溢于言 表。 得分:2 分。 第一问:对“此中有佳句”句意理解偏差,考生只从表面 义考虑,说“有好的诗句”;将“吟断不相关”中的“不 相关”错误地理解为“没有任何关系”,也只是主观臆断, 因此,扣 2 分。 第二问:考生只答出“赞美之情”,缺乏对作者情感的进 一步挖掘分析,过于笼统,扣 2 分。 ◎满分示范 第 1 题: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 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第 1 题 C 项中“一扇小窗”“辽阔万里” 属于形象特点词,由句意可知,“万里意”理解正确,“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 欣赏这幅画作”理解错误。 第 2 题: (1)抓显性词语细致分析。对这首诗尾联的理解,关键是把握“此”“吟 断”“不相关”等词的含义。“此”指这幅画,“吟断”指对画面深远意境的玩味, “不相关”指纵使用尽心力创造一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 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文人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 2 题第一问考生可 能会关注诗句的表面意,主观臆断,错误理解句意而拟出错误答案。 (2)抓诗人主观感受规范思路。全诗前四句描述画作中的山水,“满眼”“苍 然”赞美画家描摹物象的功力,“万里意”赞美画作意境空灵。第五、六句描述画 作中的树木与浮云,树木“含晚”,浮云“不还”,表达了诗人观画时独特的主 观感受,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通过分析前六句可知,尾联诗人用衬托 的手法,以竭尽心力写出的诗句的平庸来衬托画作蕴含的诗意的高妙,对许道宁 的画作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1.C 2.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白话诗歌】 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 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 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 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 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②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注】 ①鄜畤:在今陕西富平县。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 带。②周汉故都:长安、洛阳曾为周汉故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实写眼前所见:小园里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开得极盛。诗人抓住 牡丹的特点,对其进行粗线条勾勒。 B.“世间尤物”句总结上联,“恨我”一句直抒胸臆,遗憾自己年少时就住在 江东吴越之地而不能到长安、洛阳。 C.颈联发表议论,批评俗人见识狭隘,仅仅因为自己没有亲眼见到过这样的 花,就否认其存在的可能。 D.尾联提到“周汉故都”,与开篇的洛阳、鄜畤形成呼应,使整首诗结构完 整,意脉贯通,“故”字隐含伤痛之感。 A [A 项,“实写眼前所见”“来自洛阳、长安的牡丹”错误。作者开篇并未 写小园中的牡丹,而是写由小园中的牡丹联想到的洛阳、长安二地的牡丹,是虚 写。如果是亲眼所见,就不会发出“恨我总角东吴居”的感慨了。] ★(2)诗歌尾联蕴含着怎样的丰富含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提示: 注意语气词的运用) [答案] ①尾联的意思是:作为周汉故都的长安、洛阳离东吴并不远,怎样才 能扬鞭执箠驱赶那里的胡人呢?②“亦岂远”饱含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偏安一 隅的失望、不满,“故都”含有对故土沦于敌手的伤痛、不甘。③“安得”既有驱 逐胡人、收复失地的理想,也有志不得伸的无奈。(意思对即可) 【白话诗歌】 洛阳牡丹的直径能达到一尺,鄜畤牡丹能长到一丈多高。人 世间有这么美好的事物,可遗憾的是我年少时住在江东吴越之地却不曾看到。世 俗之人苦于心地狭窄,没看到的事物就认为根本没有。我们的故都就在左近,何 时能够操起长鞭将胡人赶跑,重铸我大宋江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辛酉立春 吕本中① 中原扰扰尚胡尘,坚坐江南懒问津。 漫读旧诗如昨梦,却疑往事是前身。 子桑自了经时病,原宪长甘一味贫②。 刺忍雪寒君莫病,土牛花胜已迎春。 【注】 ①作者南渡后官至中书舍人,上书言恢复大计,触犯秦桧等主和派, 被弹劾免官。②子桑与原宪均为《庄子》中出现的人物,皆富有个性,生活清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漫读”一联感慨往事如梦,看似心态超然平和,实则往事难以忘却。 B.诗人以两位寒士自喻,表达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合流的志向。 C.诗歌尾联劝大家不要因寒冷而沮丧,春天即将来临,未来还有希望。 D.诗歌从感时到忆旧,再到述怀,最后以迎春扣题,全诗情感昂扬积极。 D [D 项,“全诗情感昂扬积极”错,全诗情感基调有所变化,“懒问津”“漫 读”等词表明作者情绪低落,尾联方由低沉转为乐观。] ★(2)诗的首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提示:注意反语的运用) [解析] 解答本题,不仅要解读诗句的含意,还要分析其中表达的情感。“胡 尘”为借代,指中原地区被异族统治,“坚坐”表明自己稳坐江南,懒得过问国家 大事。国土沦丧,但作者却无动于衷,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这是典型的反语,不 是自己“坚坐”江南,“懒”得过问国家大事,而是自己力主恢复中原,却因为小 人当道而受到排挤,以致报国无门,满是无奈与忧愤,表面的不过问,其实体现 出的是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 首句写中原故土沦丧,同胞们受异族奴役。次句则写身居江南,稳坐 不动,懒于为世事奔走。前后两句语意转折,表现出极大的心理反差。既表达出 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也传达出因受奸人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白话诗歌】 中原纷乱不堪,沦为金人统治区,我却稳坐江南,懒得去过 问这些国家大事。整日随意地读着旧日自己渴望恢复中原的诗句,却怀疑这些过 去的事好像是在上辈子发生的。我像子桑一样明白生活清苦本就是命运使然,像 原宪一样甘于贫穷。虽然要忍受刺骨的寒冷,但也不要生病,春耕即将开始,那 美好的春花已经绽放,在迎接春天的到来。 梳理不全,形象概括不准确 高考常以“分析形象”为切入点来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即把握形象特点,分 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考生容易犯梳理不全和概括不准确两方面的错误。①梳 理不全。不能对某一形象进行全面概括,比如对某景物形象的概括,可能会遗漏 一点或几点。②概括不准确。即对形象的特征和体现的意义理解有偏差,对形象 分析时没有联系诗歌内容或者分析不到位等。 [满分对策] 1.运用“2 步骤 5 方面”全面概括诗歌形象 第一步:把诗歌的形象细化为“人、事、景、物、理”5 个方面,“人”指作 者或抒情、叙事的主人公,“事”指事件,“景”指自然景物或意象,“物”指具体 的物件,“理”指诗歌表达的哲理。 第二步:筛选诗歌中所有有关“人、事、景、物、理”的词语,细致分析这 些词语体现的形象特征。 2.从“2 角度”正确理解形象体现的意义 (1)特征角度。形象本身的特征,比如景物营造的意境、人物体现的性格特征、 事物表现的意义等。 (2)情感角度。形象体现的情感,比如景物、事物表达诗人或抒情、叙事主人 公的情感等。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 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看标题:“苦笋”点明本诗的写作对象。由此可知,本诗是一首________。 2.看作者: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诗人,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 排斥。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 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 “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3.看注释:注释①有助于理解作者日常的饮食,注释②有助于了解本诗运用 的典故。 4.看正文:一、二句从日常饮食写起,“藜藿”二字极言诗人________,这 种情况下“忽眼明”三字写出诗人的惊喜,诗人把苦笋比作婴儿,从中可以看出 其对苦笋的________。三、四句一语双关,既写出了苦笋的________,也写如苦 笋一样的人天性________。五、六句由对苦笋的赞美自然过渡到对人的赞美,诗 人借________的典故,告诫孩子们不要拔出太多苦笋,要给它们机会让它们自由 生长。七、八句则借议论表达诗人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咏物诗 2.南宋 爱国 4. 生活之困窘 喜爱 直和苦 高洁耿 介 唐太宗觉得魏征妩媚 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如苦笋一般的人才,让他们自由生 长,搏击风雨 ◎我来答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现场阅卷(第 2 题) 考生答案 样卷分析 苦 笋 的 “ 苦 节 ” , 象 征 “耿介”的性格,与魏征 敢于直谏方正性格相似。 得分:3 分。 该答案要点概括不全面,只答出了苦笋与魏征性格上 的相似之处,没有答出两者表面的相似之处,即魏征 的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扣 3 分。 ◎满分示范 第 1 题: A 项,是对剥去外皮的竹笋形态的描写,与首联的意思相符。B 项是对苦笋 内在品质的阐释,与颔联的意思相符。C 项,“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的意思是“我看到苦笋想到了魏征美好的品行,就管束儿童不要过多挖取苦笋”。 因此,“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分析错误。 第 2 题: 由物及人,找出苦笋、魏征的相似点进行分析。 (1)苦笋“苦节乃与生俱生”,口感苦涩,一些人不喜欢;魏征常常“犯颜直 谏”,其言行常令人难以接受。 (2)“极知耿介种性别”意思是“深知苦笋耿介的性格与别的品种不同”,苦 笋象征耿介性格,魏征方正不阿,二者相似。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1.C 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 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 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白话诗歌】 日常盛有粗茶淡饭的餐盘让人眼前一亮,只见那笋头鲜嫩洁 白如襁褓中的婴儿并列摆在盘中。一直都知道苦笋天性正直,坚守节操、矢志不 渝的品行与生俱来。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 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鲜嫩的苦笋拔出太多。像苦笋这样的人才, 自古以来就需要慢慢养成,让他们自由成长,直面风雨。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 贺 其 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 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 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 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箜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 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 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 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 竹。 D [D 项,“更喜欢”错,诗人对“新竹”与“古竹”都一样欣赏喜欢,没有 “更喜欢”之说。] ★(2)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 “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提 示:结合“新竹”“古竹”的不同特点分析) [答案] 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 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 能泯灭凌云之志。 【白话诗歌】 其 一 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 都是奇伟非凡之材。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 霄,冲天而立。 其 四 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 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 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 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注]重,未许让恩私。 【注】 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既写出皇帝对韩将军委以重任,也暗含羡慕与激 励之意。 B.首联照应标题,点明时间,以简练之笔展现了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的形象。 D.“旌旗上垅迟”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行军人数之多和军队行动的迟缓。 D [D 项,“运用比喻手法”错误,此处运用的是借代手法,以“旌旗”代指 军队。] ★(2)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本诗中,诗人笔下的 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提示:结合孙武战术 的观点分析) [答案] ①具备“将者”之勇,从“独将轻骑出”可看出其勇猛坚毅,胆识过 人。②具备“将者”之智,从“暗与伏兵期”可看出其心思缜密,富有谋略。③ 具备“将者”之信,从“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可看出其深受皇帝信任,忠 君报国。 【白话诗歌】 骑着白马的羽林军,在傍晚时分扬鞭策马。将军独自率领轻 锐骑兵出来诱敌,暗中与埋伏的士兵相约会合。在雨雪中,军队向更远的地方转 移,队伍的旗帜缓缓地上了高地。皇帝交托了重要的军务,不能对这种恩宠表示 谦让。 分析片面,情感把握不准 近几年,在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上设题,是诗歌阅读命题的重中之重, 常呈现以下特点: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②切口小,多从某一两 句或某一联或某些具体词语切入,多角度、多层面设点;③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 解思想感情,要求多层面、多点答题。 分析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分析片面,情感把握不准。 其中包括:情感概括缺失,情感理解牵强。 [满分对策] 掌握“3 策略”,防止情感把握不准 要保证对作者情感的全面准确把握,就要从诗歌描写的具体意象、物象、事 件等角度进行逐句细致分析。具体可运用“3 策略”: 1.切分层次 即对所给的语言片段进行层次切分。如一联(两句)可能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 两句都要分析,只分析其一,就可能要点不全;上下阕写了几句话,就有几个层 次,有几个层次就要尽可能作几个层次的情感概括或分析。 2.多方联系 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作背 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会有一层情感 内涵。答题时,多方开掘,内外勾连,才能全面分析,答全情感。 3.注意双向 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答题时不能只答 出“一向”。就整篇而言,咏物诗、怀古诗的情感双向较明显;“风雨”“春天” 等词语往往具有双关义(象征义),托物言志的句子(联、阕)、用典抒情的句子(联、 阕)往往具有双向性:前者一物一志,后者分典中情与典外情。 [典例剖析]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 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 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 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看标题:标题点明地点________,对象________。 2.看作者:杜甫,唐朝著名的________诗人,诗风________,忧国忧民,杜 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3.看注释:联系孔父、王粲两人的介绍,有利于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 4.看正文:一、二句,“衣自湿”“亭午气始散”侧面描写溪行雾气的 ________。三至六句,写诗人冬季出行看到的景象:蚊蚋集,凫鸭乱,生曾阴, 出高岸。七至十二句,记驿前之景:驿楼近傍________,不远处城中________, 透出人间气息。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象,我看了一整天。“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 漫”描绘了一幅________画面。十三、十四句,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把个人 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寄托深沉情感:________。十五、十六句,联系自 己,发出一声长叹。 5.抓情语:情语“苦飘零”“嗟叹”可以看出诗人________之情。 [答案] 1.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 山水 2.现实主义 沉郁顿挫 4.浓重 和持续时间很长 枯柳 轻烟几缕 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 的寥廓壮美 生不逢时的苦闷及对国家现状的担忧 5.生不逢时的苦闷以及飘零 他乡的苦痛 ◎我来答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 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 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 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 分) ◎现场阅卷(第 2 题) 考生答案 样卷分析 寂寞伤时之情,悲苦飘 得分:2 分。 零之苦。 该答案没有切分层次、逐一分析,并缺乏多方联系的意识, 考生只是把诗歌第一层中的“寂寞”和第三层中的“苦 飘零”“嗟叹”等显性的情感词组合在一起作答,导致信 息概括不全不准,漏掉了第一层中诗人观赏山水的愉悦和 第二层中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扣 2 分。 ◎满分示范 第 1 题: B 项,对应的是诗歌三至六句的内容,描写的是诗人冬季出行所看到的景象。 “蚊蚋仍在飞舞”错,诗中“冬温蚊蚋集”的意思是蚊蚋聚集在一起,写出冬日 江南的地表温度高。该项分析错误。 C 项,是对诗歌的结构特征和情感的总体概述,“午”“夕”写出了时间的推 移,“驿楼”“县郭”写出了空间的转换,“壮观”“寂寞”“伤时”“苦飘 零”“嗟叹”写出了情感的变化。该项分析正确。 第 2 题: 第一步:切分层次 结合诗歌内容将情感具体化,前十二句写景,是第一层;十三、十四句借用 孔子、王粲的典故,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抒情,是第三层。 第二步:多方联系 第一层,联系“绮丽”“壮观”等情感词,可概括出诗人观赏山水的愉悦; 第二层,联系注释中的创作背景以及孔父、王粲两人的介绍,可以看出诗人生不 逢时的苦闷及对国家现状的担忧;第三层,联系“苦飘零”“嗟叹”等情感词, 可以看出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以及飘零他乡的苦痛。 第三步:将这些情感合并同类项,分点表述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1.B 2.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 忧虑。 【白话诗歌】 我沿着小溪行走,衣服不知不觉被雾气沾湿,到了正午雾气 才渐渐消散。在冬天温暖的环境中,蚊蚋聚集在一起;人离得还很远,凫鸭就开 始骚动。我一路行来,山中浓荫密布,道路崎岖险峻。远处驿站边衰败的柳树旁, 已经可以看到县城中的袅袅炊烟。这样美丽壮观的景象,我看了一整天。远远望 去,山色苍茫寂寥,江水在夕阳中显得溢满了金辉。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 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的命运,如同王粲一般。我身世飘零凄苦, 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嗟叹。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老杜浣花溪①图引(节选) 黄庭坚 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 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 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 宗文守家宗武②扶,落日蹇驴驮醉起。 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注】 ①浣花溪:杜甫晚年寓居于此,附近有杜甫草堂。②宗文、宗武: 杜甫的儿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直陈杜甫乐观平易,深受乡人喜爱,菜农和渔夫都愿意与他为邻。 B.鱼鸟相亲,桃李无主,生动展现了杜甫与自然相亲相近、亲密无间的关系。 C.宗文守家有成,宗武建功立业,诗人表达了对杜甫教子有方的赞赏之情。 D.诗人选取若干典型的画面来表现杜甫的精神世界,语言平实,情感丰富。 C [C 项,“宗文守家有成,宗武建功立业”错,结合“落日蹇驴驮醉起”可 知,“宗文守家宗武扶”的意思是宗文守在家中,宗武赶来搀扶杜甫。且“对杜甫 教子有方的赞赏之情”也不恰当。] ★(2)本诗既写了杜甫之“乐”,又写了杜甫之“愁”,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①“乐”的是寓居浣花溪畔,与友邻相亲,与自然相近。②“愁”的 是国家衰危,中原战事未息,百姓不得安居。③“乐”不忘“愁”,可见杜甫忧 国忧民,情怀高尚;“愁”不忘“乐”,可见杜甫热爱生活,才性健全。 【白话诗歌】 杜翁和乐平易,真是合人心意;园中种菜的老翁和溪上打渔 的朋友都愿意选他做邻居。邻居家有酒相邀,他都欣然前往;得自然之意,鱼和 鸟都来与他亲近。与访客上了浣花溪上的酒船,访客的车马散于草堂旁;来到无 主的野墙旁观赏桃花李花。宗文守着家,宗武扶着喝醉的杜翁;日落西山,跛足 的驴子驮起醉酒的杜翁还家。希望听到战士解下马鞍脱去盔甲,为此杜翁宁愿不 再企盼建功立业被封为食邑千户的侯爵。中原还没有传来报平安的消息,杜翁在 醉中眉头紧锁,为国事忧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观胡人吹笛① 李 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②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 ①天宝十一年,诗人春游广平等地,旋又北游蓟门,秋抵幽州。一 路上目睹了安禄山骄横不轨的情形。次年秋天,诗人由北方来到南方,写下此诗。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②梅花:《梅花落》,笛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叙写感慨的由 来,为下面的叙事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B.颔联侧重写景,“十月”点明时间,“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吴 山晓”是写秋季肃爽,吴地的山丘更为疏朗。 C.颈联直抒胸臆,笛声和现实交织在诗人心中,一个“愁”字概括出闻笛的 感受,“泪满”则更是写出了诗人感慨良深。 D.尾联融景生情,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遥望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 浩渺,不禁替主忧心。 B [B 项,“侧重写景”错,这一联侧重叙事,是说十月诗人在敬亭山听胡人 吹《梅花落》笛曲。]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提示:注意 结合背景,多方联系) [解析] 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情感,要认真分析诗歌内容和注释所交代的写作背 景。首联写到胡人所演奏的笛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颈联“愁”字,写出 了诗人听了苍凉悲壮的出塞曲之后,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表现了诗人的忧国 之情;“泪满”“逐臣”写出了诗人目睹国家之忧患却又不被任用的痛心与怨愤; 尾联写诗人闻笛以后,回望西入长安的大道,深感国都遥远,“空怀恋主情”写出 了诗人内心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感。 [答案] ①诗人听到融合了秦地乐声的笛声,联想到北部边境隐伏之患,忧国 之心也就油然而生。一个“愁”字,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前途的担心。②诗人 眼看国事日非,危机四伏,而自己却是“逐臣”,不被任用,对国事无能为力,内 心充满了沉痛、怨愤。③放逐路上回看政治权力中心所在地,诗人心情复杂而矛 盾:既表现了对“主”的希望,也表现了对“主”的失望。 【白话诗歌】 胡人吹奏着玉笛,大都是秦地的音声。十月吴山的清晓,一 曲《梅花落》落到敬亭。愁苦中听到《出塞》的乐曲,泪水顿流且沾湿了我的帽 缨。回头遥望那通往长安的大道,可叹我空怀着眷恋君主的衷情。 思维定式,情感理解牵强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存在思维定式。比如题材定式,看到送别就认为伤感。 风格定式,看到李白就认为他傲视权贵,不能看到他政治上的理想;看到辛弃疾 就认为要抒发报国之志或怀才不遇,不能看到他对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技巧 定式,看到乐景就以为是乐情。背景定式,看到注释中提到“此诗作于诗人被贬” 等背景文字时,就认定抒发怀才不遇、哀怨凄伤的情感;等等。 [满分对策] 运用“3 技巧”,防止情感理解牵强 1.立足整体考虑 情感分析题有的立足于全诗(词),有的立足于某一句或某一联(阕)等,无论哪 种情况,都要着眼于整体理解,全面把握,绝不可孤立地看某一句或某一联(阕),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打破思维定式 考生在回答情感题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如见“独”就答 孤独寂寞;见“景”就答热爱自然;见“贬官”就答郁闷不得志、怀才不遇、壮 志未酬等。这样的套板反应、思维定式要不得,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作品 内部和诗人内心,个性化答题。 3.紧抓“情语”是关键 (1)抓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指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 “愁”“怨”“恨”“忧”“凄”“苦”“喜”“乐” “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 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 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有时还在标题中。 (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 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①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②运用典故的词语;③表 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 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就会显露无遗。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风(其二十六)[注] 李 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 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看标题:古风,也说古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诗格律 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 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2.看作者:李白,盛唐著名的________诗人,诗风________,歌行体和七绝 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3.看正文:本诗是一首________,所咏对象为________。一、二句,交代了 荷花生长的地点是________,突出了其“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三、四句, 描写了荷花的________美和荷叶的________美。五、六句,描写了荷香。七、八 句,“坐看”“凋”等词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描写了荷花的________。九、十 句,“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 __________。 4.抓情语:情语“空绝世”“谁为传”借荷花表达诗人________的感慨。 [答案] 2.浪漫主义 豪放飘逸 3.咏物诗 荷花 幽泉 艳 鲜 动态 形 态 拟人 凋零 得到举荐和朝廷重用 4.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而不能建功立 业,只能坐看年华流逝 ◎我来答题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现场阅卷 考生答案 样卷分析 诗人才华横溢,有昂扬的自信, 以“荷花”自居,出淤泥而不 染,傲视权贵,不屑于与统治者 合作,孤芳自赏。 得分:2 分。 ①存在思维定式。李白并非傲视权贵。华池,芳 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积极 用世的意愿。②缺乏切分层次多方联系的意识, 导致遗漏两个要点,扣 4 分。 ◎满分示范 第一步:立足整体考虑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借助碧荷表达多种情感。概括本诗情感,要立足整体, 抓住关键句子概括。 第二步:紧抓“情语”概括 (1)作者以“幽泉碧荷”自比,“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写出了荷花秀丽的 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自己才高道洁。 (2)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 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只能坐看年华流逝,心生 感慨。 (3)“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像荷花希望生长在芳华之池一样,也期盼自己 能得到举荐,被朝廷重用。 ◎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 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多种情感:①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 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但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 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而不能建功立业,只 能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 达了自己像荷花希望生长在芳华之池一样,也期盼自己能得到举荐,被朝廷重用。 【白话诗歌】 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它们映照得鲜艳无 比。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在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被缕缕青烟笼罩着。 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处于偏僻之地,谁来为之传递呢?眼 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这大概是立根不得其所的缘故吧,希 望能托身在芳华之池,时时鲜艳,永不凋谢。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宰吴县 杜荀鹤 海涨①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②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鸣。 惟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 【注】 ①海涨:沧海横流为患,比喻社会的动乱。②字人:抚治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连年兵荒马乱之后,做官就更应该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这是诗人对 去吴县当县令的友人的告诫。 B.颔联两句中诗人为友人指出了抚治人民的办法,认为没有什么特异的办法, 为官清正廉洁才是最好的。 ★C.尾联照应诗题,点明送别,并在送别之际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 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D.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离愁别恨、愤慨于仕宦不遇等消极情调,表达了 时时不忘“济世救物”的诗旨。 C [C 项,“祝福友人像古代的官员一样,政绩卓绝,前程似锦,前途无量” 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希望友人保持历史上那些政绩卓绝的清官所具有的仁民爱 物之心,做一个清廉爱民的好官。] ★(2)诗的颈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提示:注意答出表层意和象征意) [解析] 读懂全诗,根据颈联中的具体内容分析。“草履随船卖,绫梭隔岸 鸣”,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任途中的情景。船家一边行船, 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其中的草鞋和绫梭等都是百 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县令朋友到任之后能够注重恢复发 展当地的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本题要答出颈联的表层意和象征意。 [答案] ①颈联中,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友人乘船赴任途中的情景。 ②船家一边行船,一边出售自己编织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③草鞋和 绫梭等都是百姓生产、生活的象征,诗人言外之意是希望县令朋友到任之后能够 注重恢复发展当地的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白话诗歌】 你是在天灾人祸不断的时候到吴县赴任的,作为官员的你在 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慰问百姓的疾苦。抚治百姓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最好的 理论不过是为官清廉。希望在你的治理下水上船家能一边行船一边出卖自己编织 的草鞋,对岸传来织帛的机梭声。临别之际,唯以古代圣贤忠告之意作为赠言, 以尽你我之间的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濠州观鱼台作① 叶梦得 渺渺楚天阔,秋水去无穷。两淮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独倚高台一笑,圉 圉②游鱼来往,还戏此波中。危槛对千里,落日照澄空。 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鹏飞鲲化何有,沧海漫冲融。堪笑磻溪遗老③,白 首直钩溪畔,岁晚忽衰翁。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 【注】 ①本词作于 1138 年,词人时年 62 岁,任建康知府。濠州观鱼台相 传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观鱼论辩之处。②圉圉:困而未舒貌。③磻溪遗 老:指姜太公,传说姜太公在磻溪垂钓时遇文王。④兆非熊:指明主将得贤臣的 预兆。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写了词人身处高台之上所见的秋水日暮之景,由远及近,营造 出广阔渺远的意境。 B.“轻浪舞回风”即“回风舞轻浪”,其中“舞”字用得极为巧妙,形象地 写出风掀水浪的情态。 C.上阕写大江之中游鱼戏水,不仅点题,同时也以鱼写人,表达词人纵情山 水的自在和快乐。 D.词人化用了庄子的言和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笔法灵活。 C [C 项,“表达词人纵情山水的自在和快乐”错误,词中没有此意。] ★(2)词中运用姜太公的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注意结 合典故多角度分析) [答案] ①表达词人英雄迟暮的落寞之情。姜太公晚年遇文王,得以一展抱负, 而词人晚年却不被重用,只任地方官,自己的理想抱负无人能理解。②表达词人 对年老仍有所作为的渴盼。姜太公即使年老仍能成就功业,词人以姜太公自比, 希望自己也能在晚年建立功业。③表达词人对自己虚度光阴的自嘲。姜太公把人 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垂钓上,词人借此反思自己此前安于虚度光阴,未能建功立 业。 【白话诗歌】 楚地的天空悠远寥廓,一江秋水滚滚而去,无边无际。淮河 两岸的牛马分辨不清,细浪在轻风吹拂下飞舞。独自倚在高台之上,笑看游鱼来 来往往,在这水波之中嬉戏。倚着高高的栏杆眺望千里之外,落日的余晖映照着 明净的天空。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的想法果真相同。何处有鲲鹏展翅变化、奋发有为, 在沧海中破浪前行?可笑姜太公满头白发还在溪边垂钓,后得遇文王,可是我不 知不觉已到人生晚年,却在虚度光阴。建功立业的机会又在何处呢?徒然希冀得 遇明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