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卷·2019届湖南省临武一中、嘉禾一中高二12月联考(2017-12)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嘉禾一中、临武一中2017年下期高二12月联考 语文试题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制卷:嘉禾一中高二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较早,始见于汉代。崔瑗所谓“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所谓“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算是书法理论的萌芽。此后,“自然”二字出现频率极高,且在不同时段、不同理论家的认知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汉代的书论中,“观物取象”意识普遍存在。在此观念下,当时的书论家不但关注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而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点画的形状与面貌。到了魏晋,书论对点画的描述更加微观细致。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以自然之形比附书法之形;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屈脚之法,弯如角弓之张”,则揭示了书法点画形状与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似性。这种从形状上把自然物象与书法点画紧密相连的理论,属于第一自然——“眼中自然”。在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但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用这一自然概念理解书法,具体可感,真实可信,但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毕竟有限。因为,它只能停留在书法具体点画外形的层面,一旦超出点画外形,进入到点画姿态以及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问题时,这种以物对应的办法就陷入了尴尬。于是,书法理论的构建中就出现了“第二自然”,即“胸中自然”。‎ ‎“胸中自然”基于生命意识与书法审美。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用自然物象来喻说书家的个人风格,并以此来表达不同书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象,如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到了唐代,孙过庭《书谱》中讲到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说,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而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与体悟。‎ 怎样将胸中的“第二自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基于法道观念与心性表现的“第三自然”——“手中自然”。宋代以后,在尚意思潮的影响下,书法的主要追求已经不是妙悟自然,更不是眼观自然,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以及表达方式上的“自然而然”。苏轼的书写状态“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便是他本人真性情、真情感的流露。此类作品,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即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必然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历代书家正是在观察、体悟、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提炼了书法的点画样式,丰富了书法的生命意象,升华了书法的审美境界,终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和心性表达。‎ ‎(摘编自史忠平《中国古代书论中的“自然”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崔瑗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蔡邕的“书肇于自然”的书法评论,可证明我国书法理论诞生很早,不会晚于汉代。‎ B. “眼中自然”的理论虽然在自然内涵的拓展上没有很大进展,但影响了后世有关“永字八法”的讨论,并且被进一步细化了。‎ C. 汉代的书论家已经普遍具备了“观物取象”的意识,比如,他们注重汉字点画形状的书写方法,且注重以自然物象来对应说明。‎ D. 用“眼中自然”的理论理解书法,但毕竟有局限,因为它只能描述字的点画外形,很难描述整个字的造型与姿态。‎ 答案:B “但影响了后世有关‘永字八绝’的讨论”错,原文为“在后世有关‘永字八绝’‎ 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意思是后世的讨论使得这种理论更加细化,而这一理论对后世讨论是否施加了影响,不好判定。另外,原文是“永字八法”的讨论“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并不是B项所谓的“‘眼中自然’的理论虽然在自然内涵的拓展上没有很大进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构建“胸中自然”的理论,目的是破解“眼中自然”的尴尬,也反映了书法理论从强调书法的“形”到强调“态”的转变。‎ B. “胸中自然”强调书法的“态”,包含了从点画本身的姿态以及从点画到整字再到整篇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内涵更加丰富。‎ C.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书法理论家们逐渐意识到了“胸中自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将它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则是在宋代以后。‎ D. 孙过庭《书谱》认为,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与人心妙合的产物,需要感受和体悟,而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具有相似性。‎ 答案:D “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错。这样说的意思是“是但不仅仅是”,而原文“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是绝对否定的意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书法理论诞生时就出现了“自然”的观念,不同时段和不同理论家都在丰富着这一观念,最终达到“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 B. 梁武帝对书法的评论不仅包含点画本身的形态,还有从点画到整字再到整篇所孕育的生命跃动,因而能直接唤起人们的审美联想。‎ C. 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表明在尚意思潮影响下,他的书法只有心性的自然流露,而全不在乎点画形状了。‎ D. 历代书家对书法的认识由注重点画样式,到注重生命意象和审美境界,再到注重心性表达,最后终于将书法内化为书家的人格修养。‎ 答案: B B项后半句的意思是王羲之和卫夫人然容易陷入尴尬是因为他们以一般自然物象比附,这是错的。 他们容易陷入尴尬的原因是只关注到点画外形而且要死板的一一对应,并不是所选喻体的原因,事实上,王羲之对“点”画的评论还有“坐如蹲鸱,或如科斗”这些都是自然活物,但依然不能防止他们的理论陷入尴尬。梁武帝的评论重点也不在于喻体是自然活物,而在于“以自然活态来比附书法的生命存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 ‎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夜半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已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确是无比的快乐,我欢喜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文边走边唱。看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惟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 ⑤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 ⑥初小毕业时,鹅山小学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鹅山。我考取了。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吵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 ⑦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的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  ⑧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 ⑨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 ⑩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 ⑪师范毕业当个高小的教员,这是父亲对我的最高期望。但师范生等于稀饭生,同学们都这样自我嘲讽。我终于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工业救国是大道,至少毕业后职业是有保障的。幸乎?不幸乎?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观原因,我接触到了杭州艺专,疯狂地爱上了美术。正值那感情似野马的年龄,为了爱,不听父亲的劝告,不考虑今后的出路,毅然沉浮于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吧,去喝一口失业和穷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亲和母亲看着儿子落魄潦倒。我羡慕过没有父母、没有人关怀的孤儿、浪子,自己只属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 ⑫……醒来,枕边一片湿。‎ ‎(有删改)‎ ‎ 【注】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以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B、父母深夜为蚕宝宝添桑叶,是我童年难忘的记忆,这一情景既交待家庭生活背景,写出父母的辛劳,也由此引出父亲对我的疼爱。‎ C ‎、童年的我出生贫寒,懂得体谅亲人的不易,因此住旅店时不愿父亲花钱换好房间,读书时为交不起学费使家人困窘而心酸哭泣。‎ D、读小学时考到全班第一,我高兴而且兴奋;父亲却冷静地询问同学朱自道的排名情况,可见父亲比我沉稳,想以此消消我的傲气。‎ ‎【答案】B 解析:A“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概括不恰切,本文主要表现对父爱的追忆,既有怀念,也有感激、愧疚等复杂的情绪;C,“交不起学费”一说错误,文中只能表明家里筹钱不易;D“想以此消消我的傲气”分析错误,文中父亲也是高兴的,询问表现出父亲的谨慎和对我学业的关心。‎ ‎5.第⑩段作者忆及父亲缝补棉被的背影十分动容。这段文字好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赏析。(5分) ‎ 答案:①朴素的文字中蕴真情。父亲“弯腰低头缝补”这一背影,表现了如母亲般细腻深沉的父爱,自然流露出“我”内心的感动;②虚实结合。父亲的背影与朱自清的《背影》,一虚一实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父爱的深刻印象;③叙述与抒情相结合。抒情穿插在叙述中,强调了父爱的分量,突出了内心的感动。‎ ‎【分析】整段文字从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我内心深深地感动,并由此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在虚实交织中加深了父亲背影的印象。“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更强调了父爱的力量。‎ ‎6.本文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6分)‎ ‎6.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④“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 ‎【分析】“父爱之舟”表面指姑爹的渔船,实际上指父亲的爱,把抽象的父爱具体的表现出来,姑爹的渔船在文中反复出现突出父爱的承载作用,同时把舟与父爱联系起来,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标题的作用记叙文阅读中常见题型之一,就是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常常用这样的形式提问:“为什么用这样的标题?”“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可否替换一个标题?”学生常常会迷惘,这样的题目从何下手。其实,这样的题型是有章可循的,标题无非有这样几个作用,通常两到三个作用组合。我们来看: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4.交代写作顺序。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世上纵有梨花颂,人间再无梅先生 ‎ 在初春时节,梅花谢了匆匆,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翩然谢幕,走完了自己精彩纷呈的82年人生历程。从此,世间再无梅葆玖,梅郎世家成往昔。‎ ‎ 1934年,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是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在艺术上深得其父的教诲和指导。‎ ‎ 梅兰芳逝世后,特别是“文革”后,“梅派”艺术一度一蹶不振,在这样的危急存亡之时,梅葆玖扛起了振兴梅派艺术的大旗,恢复演出经典剧目,整理父亲的唱片、传记,积极开办梅派艺术学习班,多次组织大规模南北梅派名家汇演……十几年过去了,梅派艺术在梅葆玖的努力下,人才济济,欣欣向荣,逐渐恢复了原来的兴旺局面。‎ ‎ ‎ 梅葆玖并不是一位开拓型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恢复、整理了不少梅兰芳一生的经典之作,却很少看到他用家传“梅派”排演过哪出新戏。终其一生,梅葆玖始终以维护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可同时他又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艺术家,从交响乐伴奏版《贵妃醉酒》,到轰动一时的《大唐贵妃》,也包括在晚年顶着各方压力,全力支持陈凯歌拍电影《梅兰芳》等等……可见他也是并不反对创新的。如何看待继承传统和改革发展的关系?梅葆玖总是笑吟吟地用父亲的话回答大家——“移步不换形”。‎ ‎ “那个时候跟现在相比,观众欣赏的眼光变了,咱不能说老先生不好,但是跟着时代的变化,咱们也一定得跟着时代走。”在梅葆玖看来,所谓的“移步不换形”,就是守住京剧艺术、梅派艺术韵律美的根本,却不妨在艺术形式、伴奏、戏剧节奏等方面,做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改进与尝试。无论其结果如何,《大唐贵妃》是轰动而成功的,特别是一曲《梨花颂》,竟成了争相吟唱的名曲。而对于片段化、娱乐化的京剧表演,梅葆玖本人并不持肯定与支持态度。‎ ‎ 坚持传统,继承经典,却绝不拘泥、保守,这就是梅葆玖。他曾这样说:“我觉得其实做演员来说,如何把戏唱好,把人物演好,实际上还是属于一个文化问题。”在梅葆玖看来,唱京剧不能离开流派这个根,离开根,一听什么都不像了,下次观众就不来了。“演京剧,要做到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我说只要是我父亲有的这些老唱片、老剧本、老相片,我都愿意提供给学生们,让他们知道,梅派是怎么传下来的。然后继续由他们身上再往下传,这样传承有序,就不会失传。咱们中国戏曲就是讲究所谓的‘戏以人传’,得是靠人来传。”‎ ‎ 有位外国专家曾说:“京剧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所谓规则,就是演员的程式,一旦融化了以后,随便怎么做,只要是戏里头的意思,符合人物的情绪,怎么做都可以。所谓的流派也是如此,那些被封为创始人的艺术家们,其实没有一个人标榜过自己是什么派,都是别人封的。所谓流派,就是经过无数人的效仿,得到了大家的承认。流派流派,不流无派。流派其实是一种艺术风格,各自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 因此,梅兰芳“梅派”艺术的美,可算作是一种“规范式的美”,一种“范本美”。通俗地说,梅派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讲究的是规范,而不是突出某一方面,真正做到了“大象无形”,“真水无香”,是“中和之美”。‎ ‎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 【相关链接】‎ ‎ ① 凡是喜爱京剧艺术,喜爱梅派艺术的可造之材,梅葆玖绝对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无论男女,不分贵贱,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摘自《新民晚报》)‎ ‎ ② 梅葆玖在2012年两会上提出以动漫作为手段,让《霸王别姬》、《牡丹亭》等传统剧目以动漫的形式呈现。“我的想法是,把戏曲内容以及好的剧目,通过动漫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幼儿、小学生甚至中学生都喜欢”。在2015年的两会上又提出通过现代的传播手段让传统戏曲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让老百姓共享国之瑰宝的文化精髓。(摘自腾讯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梅兰芳去世以及“文革”的原因,“梅派”艺术曾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经过梅葆玖的艰苦努力,逐渐恢复了原来的兴旺局面。‎ B.梅葆玖始终以维护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他虽然恢复、整理了不少梅兰芳的经典之作,却很少用家传“梅派”排演过哪出新戏。‎ C.梅葆玖始终严格遵循着父亲的教诲,因而并不是一位开拓型的艺术家,所以对片段化、娱乐化的京剧表演,他并不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 D.梅葆玖爱惜人才、热忱无私,只要是喜爱京剧艺术,喜爱梅派艺术的可造之材,梅葆玖总是知无不言,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答案:C 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他并不是一位开拓型的艺术家,是针对维护梅派“正统”而言的,不是父亲教导的结果;“片段化、娱乐化的京剧表演,他并不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 则是针对“守住京剧艺术的根”而言的。“严格遵循着父亲的教诲”理解也有误,原文是“在艺术上深得其父的教诲和指导。”‎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从交响乐伴奏版《贵妃醉酒》,到轰动一时的《大唐贵妃》,梅葆玖的革新反映了传统京剧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尴尬处境。‎ B.在梅葆玖看来,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演员,唱京剧也不能离开流派这个根,否则观众一听什么都不像了,下次就不会来了。‎ C.中国戏曲讲究“戏以人传”,得是靠人来传。只要保留一些老唱片、老剧本、老相片,应能很好传承京剧艺术。‎ D.流派其实是一种艺术风格,梅派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讲究的是规范,而不是突出某一方面,呈现出“中和之美”。‎ E.为了维护梅派艺术的兴盛局面,梅葆玖在两会中积极倡导以动漫的形式呈现《牡丹亭》等传统剧目,以现代传播手段传播传统戏曲。‎ 答案:BD 解析:A项“反映了传统京剧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尴尬处境”理解错误,应为表现梅葆玖在艺术上的创新。C项说法绝对。E项“为了维护梅派艺术的兴盛局面”理解错误,应为“让传统戏曲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让老百姓共享国之瑰宝的文化精髓”。(选对一项给2分)‎ ‎9.关于继承传统和改革发展的关系,梅葆玖主张“移步不换形”。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4分)‎ ‎9.①在梅葆玖看来,所谓的“移步不换形”,就是守住京剧艺术、梅派艺术韵律美的根本,却不妨在艺术形式、伴奏、戏剧节奏等方面,做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改进与尝试。‎ ‎②这一观点 在文中表现为梅葆玖坚持梅派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又不断革新;反对片断化、娱乐化的京剧表演。‎ ‎③这一观点体现了梅葆玖坚持传统,继承经典(传统),却绝不拘泥、保守,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 ‎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启发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应该坚守传统文化的本色本味,同时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上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永葆青春。‎ ‎(评价观点从内涵、表现、品格、意义4个方面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译文: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译文: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 ‎“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摧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译文: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 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译文: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应先结合整体的语境弄懂大概意思。本句的意思: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然后再审读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要抓人名、官职、地名等专有名词,比如“世宁”“福建按察使”“宸濠”“浙江巡按潘鹏”“江西”“鹏”等;因为这句话主要是讲述事情,还可以依据事情的发展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C项,“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有误,应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文中的句子是“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可见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并非选项所说“率人逮捕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答案:(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窾会:切中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大意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 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4.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伤心情。‎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 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 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答案:BD(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D.“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对一项得3分,对两项得5分)‎ ‎15.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 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每点1分共2分)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分析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陈情表》用“外无期功强近之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作者从小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 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 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印度和中国军方在洞朗地区的对峙已经接近两个月,中方表示,印度将为自己在中印边境的危言危行负责。‎ B. 张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C.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D. 一幅尘封了100多年的油画经过专家对颜料的化学分析和对画布进行X光扫描,被认定为梵高的真迹,这颗沧海遗珠终于可以在世人眼中大放光彩了。‎ 答案:B 解析:A项危言危行,意思是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望文生义,错误。B项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C项“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正事,后指空谈大道理。与语境不合。D项沧海遗珠,指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者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在此句中指画作,使用对象有误.‎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无益,只会增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B. ‎《战狼2》目前以50亿票房成功登顶,成为国内电影单片票房排行榜第一名,吴京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D. 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容易导致心理产生一系列问题,而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 答案:A项,搭配不当,将“增多”改为“增加”。B项成绩得到回报,搭配不当。C项正确。D项偷换主语。在“容易导致心理产生一系列问题”处,偷换了主语。‎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文思敏捷”“学富五车”是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从事口头传承行业的人,如操弦乐师、戏曲艺人等都被划定在“没文化”之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人们常常思索,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 ②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 ‎ ③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 ‎ ④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 ‎ ⑤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 ‎ 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A. ‎③②⑤④①⑥ B.③②⑤①④⑥ C.①③②④⑤⑥ D.⑤③②①④⑥ ‎ ‎ 答案:A 解析:阅读所给六句话可知,②③⑤是并列句,又由前三处横线间的分号可知,这一组句子应排在最前面。③②⑤存在由“文字”到“行文走笔”再到“吟诗作赋”的递进关系。④是对这三种现象的说明;①是人们的反思,⑥是对①的回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 ①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 ②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 ③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答案: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②孩子逃得越急③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21. ‎(5分)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22.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 (2) 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只有您的爱才能让他们不变成候鸟——请关爱留守儿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报道,《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6—2017)》(又名《北京传媒蓝皮书》)日前公布。其中提到,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早前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2016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连续8年上升。但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阅读电子书才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 这则材料,综合考查作者关注现实、剪辑素材及驾驭文字的能力。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应该明确将思考点落在电子阅读和纸质传统阅读“相辅相成”或者“有冲突”两个角度,任选一点来展开论述或议论。 ‎ 譬如,如果要写二者“相辅相成”,考生可以思考:纸质阅读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但电子阅读具有低碳、环保、储量丰富,便于携带、阅读方便等优点,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纸质书不会在网络的冲击下消失,而是会与电子书共同构起阅读的天下。 ‎ ‎【佳作展示一】 ‎ 殊途同归 ‎ 网络的普及让电子阅读常态化,而与之相对应的传统纸质阅读,却并非被挤到角落里苟延残喘,相反,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将阅读开放到新的高度,可谓“殊途同归”。 ‎ 电子阅读形式多样,轻松便捷,但因其“碎片化”的特性,并不适合用来取代大部头的实体书。电子阅读更多时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茶余饭后为我们提供唠嗑的料,在为我们工作学习困乏疲惫之时 煲上一顿滋养心灵的鸡汤。它是获得时事的捷径,是查询过往的备忘录,是我们在大地一角窥探外界的窗口。在某种程度上电子阅读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共呼吸,避免了井底之蛙的可能。 ‎ 而传统纸质阅读如一条长河永无停息地流淌在我们身侧,承载着它独有的智慧与魅力。谈及书籍,我们并不会想到薄薄的平板电脑,厚重的书籍随年华静淌依旧是我们心中知识的象征。我们摩挲着书页,望着仓颉造就的黑色精灵在白纸上翩翩起舞,内心的安静与从容又岂能言喻?纸质阅读是我们在芜杂世界中素净的一隅,在回归传统中觅见简单的真谛,我们用心聆听先哲们的娓娓诉说。 ‎ 新旧事物之间并不一定是针尖对麦芒的对立。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可以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左右手,我们从网络中领会知识的广度,从纸张间挖掘深度。如王蒙所言:“现在的科技手段越科学,图书馆就越神圣。”新科技的发展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去除了些许荆棘,但殊途同归——所有的终点都是我们自身修养的提高乃至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 为何将实体书店的销售业务不景气归罪于传统与新兴的冲突,却不叩问自己近来到底读了多少有价值的书?网络阅读有时确实方便了我们阅读名家的新作,巴西作家保罗·‎ 柯艾略的博客每天都有上百个国家与地区的人通过各种不同语言访问。但更多时候,我们注意到自己或者身边人在看些什么?千篇一律的言情还是庸俗冗长的玄幻仙侠?这些书往往以量多价廉取胜,轻蔑地占据了我们本应花在沉思《瓦尔登湖》或遥想《雪国》的时间。贪图一时畅快的“悦读”,谁还愿做线状书里的书虫、辞海里破浪的小舟?亏损的不仅是书店业务,更是我们日益空洞的灵魂。 ‎ 网络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本如昼夜各司其职,润泽我们心灵的泉眼。去芜存菁,坚守阅读的底线,书无论有形无形,蕴藏的珍宝终究是照亮我们人生的光。 ‎ 点评:此文开篇提出网络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应当共存的观点,随后便分别分析了两者特点,得出两者各占优势,并非对立矛盾关系而应相辅相成的结论。“殊途同归”,不同的是两种阅读的方式,但相同的却是最后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行文过半,作者笔锋一转,指出影响阅读的不是阅读方式,更是人们的心态,宕开的这一笔,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力度。 ‎ ‎【佳作展示二】 ‎ 慢品书香 ‎ 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在腾飞,文化这条巨龙似乎也在蓄势待发。电子产品的应运而生,使它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可纸质书却如一位坐在夕阳中的老人,只能望着一切快速向前掠去而望尘莫及。留给我们的背影,沉重而萧索。 ‎ 每当看着我们顿挫有力的方块字,听着我们字正腔圆的发音,我们就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坚实无比,那里有着我们最深的信仰,最足的底气。可是,时代的轮子就这么碾过来了。我们挺过了汉字存储的难关,一脚迈进了新世纪的大门,而那些折柳惜别的习俗却在我们心中渐渐流失,只因它们透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气息。淘汰——就是现在纸质书面临的现状。 ‎ 回想我们有多少祖先是浸润着书香成长的?记得闻一多醉书,在结婚的那一日犹醉心读书;华罗庚猜书,面对一本书总是先猜后读;侯宝林抄书,雪日不畏严寒地手抄《谑狼》乐此不疲;张广厚吃书,对一篇论文“啃”了半年品出了他人不知之味。他们都是在一本本纸质书中领悟,从厚重中读出了轻盈的人生,于略微泛黄的纸片中沉淀了他们不一而足的伟大性格。可以说,在微微透出暖意的下午,啜一口茶,执一卷书,慢慢品味个中滋味已是我们的一种享受,这种认同已深到了骨子里,化为一个民族的共性。 ‎ 然而,自古就有汗牛充栋的书册,也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每个想要崛起、强大的国家都绕不过文化这条路,而我们现在好像站在了十字路口,或许不小心就是迷失。图书馆、书店的数量在与日剧增。可是还是不够,人类制造的文化产品仍在增加,书籍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若是选择放任,这必然是一场森林的灾难、资源的浩劫;若是选择遏制,就好像我们身处于信息的海洋,却无可奈何地受困于一座孤岛。 ‎ 电子书的出世,有了一丝英雄的味道。文字泛滥,人们泛读。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们渴求新奇的味蕾察觉了旧面孔中的新味道。人们开始低头,开始动手指,越来越精巧的机身让他们爱不释手。可是,那冰冷的屏幕哪里沾得上一丝阳光的温暖?只是让我们的灵魂越来越远,最后无法触及。 ‎ 等一等身后徐徐而行的书吧,也等一等我们有些焦躁的灵魂。人生本就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啜的茶,于苦中沁出甜。 ‎ 点评:本文谈及书籍在这个五光十色、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中,怎么都显得有些苍白与无力,像夕阳里的老人,连背影都是“沉重而萧索”的。文章援引例证,由自古人与书的关系,点明对“品”书的喜爱已是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紧接着分析了书与这个时代的矛盾、它们止步于这个时代前的原因,自然地引出下文电子书横空出世,可是它却带动了一个时代急躁起来,不少人开始追求精简舍弃纸质书,成为了沾不上半丝烟火气息的低头族,结尾发人深省。 ‎ ‎【佳作展示三】 ‎ 阅读交织的美好 ‎ 在当下,阅读已如呼吸一样渗透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新兴的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交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 网络电子阅读能把最新的资讯传递给我们,而传统纸质阅读奉献的经典文化大餐也永不过时。在飞速发展的当下,设想这样一些情景:在 疾驰的列车上时,在无聊地排队时,抑或是在车站边等待时,我们利用手机或是其他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即时的网络阅读。充分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为贫瘠的大脑播撒下智慧的果实。而在静悄悄的深夜,在迷人的暖黄色灯光里,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张晓风的散文集或海子的诗集,然后,享受阅读。这样恬淡而琐碎的时光,平凡而又诗意,恬静而又幸福。 ‎ 阅读交织的美好,简单而又温暖。 ‎ 网络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交织,不但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生命里琐碎的时间,而且能让我们多一些选择阅读的权利。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网络的电子书上,在一些即时互动的论坛上,我们可以选择吸收很多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新事物,赶上时代跃进的步伐。但是,总有一些经典会永垂不朽,让人永远不会忘怀。这些经典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褪色,而是在一次次的砥砺中愈发光亮。浓缩的一本本书,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伴随着翻页时纸张之间摩擦发出细碎的声音与淡淡的墨香,我们的心仿佛与这些大师的灵魂产生共鸣,进而迸发出一个个思维的硕果。这些美好的碰撞与跳跃,是电子阅读永远带不来的。 ‎ 在平凡而又琐碎的小时光里,我们可以拿起手机,飞快的进行网络阅读,更新我们的大脑内存。在安静诗意的流年里,一定不能放下的,是传递心与心的力量的纸质阅读。这些阅读的交织,能在不经意间,产生无数的美好。 ‎ 林徽因能“安静地在内心种一抹修菊”,我们一样也可以。纸质阅读能让我们沉静心灵,诗意的栖居在阅读之境中;电子阅读能挑起我们的兴奋的弦,在激烈快速的思维碰撞中,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二者相辅相成。 ‎ 阅读的交织,本身就是这么美好。 ‎ 点评:标题的独特与文章语言的绚丽是本文的两大亮点本文作者以“阅读的交织”为主题,把网络电子阅读的好处与纸质阅读的好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充分展示了自己丰富的阅读积累,也体现了自己深刻的思想立意、昂扬积极的人生态度。千古文章意为高。“让阅读交织,让美好永恒”这个立意是由作者敏锐的独到感悟、向上的积极心态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自然展现。文中体现出的敏锐思辨力,值得称赞。 ‎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比如,内容上判为三类卷,其他两项只能是二、三、四类,不能判为一类。也就是说,一旦是基本符合题意,最多是40分,这就是立意定等级;最少是6分,这就是表达定高低。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曰,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发展等级:从学生的实际人手,不要全面。若干点突出(至少两点突出);基础等级是三等,根据文章实际打发展等级;基础满分,发展等级也可满分;只要特点突…,发展等级可打满分,基础等级可以不满;深刻(立意内容,侧重丁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要发现亮点;我们是找优点,不是挑瑕疵;要大胆、热情地给学生发展等级打高分,对于平庸的、乏味的、无力的,一定要打低分。‎ 语文联考答案 ‎1.B “但影响了后世有关‘永字八绝’的讨论”错,原文为“在后世有关‘永字八绝’的讨论中,这种理论被进一步细化”,意思是后世的讨论使得这种理论更加细化,而这一理论对后世讨论是否施加了影响,不好判定。另外,原文是“永字八法”的讨论“对自然内涵的拓展上并没有多大进展”并不是B项所谓的“‘眼中自然’的理论虽然在自然内涵的拓展上没有很大进展”。‎ ‎2.D “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错。这样说的意思是“是但不仅仅是”,而原文“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感官上的相似性”是绝对否定的意思。‎ ‎3. B B项后半句的意思是王羲之和卫夫人然容易陷入尴尬是因为他们以一般自然物象比附,这是错的。 他们容易陷入尴尬的原因是只关注到点画外形而且要死板的一一对应,并不是所选喻体的原因,事实上,王羲之对“点”画的评论还有“坐如蹲鸱,或如科斗”这些都是自然活物,但依然不能防止他们的理论陷入尴尬。梁武帝的评论重点也不在于喻体是自然活物,而在于“以自然活态来比附书法的生命存在”。‎ ‎4.【答案】(1)B【解析】【分析】(1)A“意在强化作者对父母、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概括不恰切,本文主要表现对父爱的追忆,既有怀念,也有感激、愧疚等复杂的情绪;C,“交不起学费”一说错误,文中只能表明家里筹钱不易;D“想以此消消我的傲气”分析错误,文中父亲也是高兴的,询问表现出父亲的谨慎和对我学业的关心。‎ ‎5.①朴素的文字中蕴真情。父亲“弯腰低头缝补”这一背影,表现了如母亲般细腻深沉的父爱,自然流露出“我”内心的感动;②虚实结合。父亲的背影与朱自清的《背影》,一虚一实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父爱的深刻印象;③叙述与抒情相结合。抒情穿插在叙述中,强调了父爱的分量,突出了内心的感动。‎ ‎【分析】整段文字从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我内心深深地感动,并由此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在虚实交织中加深了父亲背影的印象。“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更强调了父爱的力量。‎ ‎6.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④“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 ‎【分析】“父爱之舟”表面指姑爹的渔船,实际上指父亲的爱,把抽象的父爱具体的表现出来,姑爹的渔船在文中反复出现突出父爱的承载作用,同时把舟与父爱联系起来,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标题的作用记叙文阅读中常见题型之一,就是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常常用这样的形式提问:“为什么用这样的标题?”“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可否替换一个标题?”学生常常会迷惘,这样的题目从何下手。其实,这样的题型是有章可循的,标题无非有这样几个作用,通常两到三个作用组合。我们来看: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4.交代写作顺序。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 ‎7.答案:C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他并不是一位开拓型的艺术家,是针对维护梅派“正统”而言的,不是父亲教导的结果;“片段化、娱乐化的京剧表演,他并不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则是针对“守住京剧艺术的根”而言的。“严格遵循着父亲的教诲”理解也有误,原文是“在艺术上深得其父的教诲和指导。”‎ ‎8.答案:BD解析:A项“反映了传统京剧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尴尬处境”‎ 理解错误,应为表现梅葆玖在艺术上的创新。C项说法绝对。E项“为了维护梅派艺术的兴盛局面”理解错误,应为“让传统戏曲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让老百姓共享国之瑰宝的文化精髓”。(选对一项给2分)‎ ‎9.①在梅葆玖看来,所谓的“移步不换形”,就是守住京剧艺术、梅派艺术韵律美的根本,却不妨在艺术形式、伴奏、戏剧节奏等方面,做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改进与尝试。‎ ‎②这一观点 在文中表现为梅葆玖坚持梅派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又不断革新;反对片断化、娱乐化的京剧表演。‎ ‎③这一观点体现了梅葆玖坚持传统,继承经典(传统),却绝不拘泥、保守,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 ‎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启发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应该坚守传统文化的本色本味,同时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上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永葆青春。‎ ‎(评价观点从内涵、表现、品格、意义4个方面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应先结合整体的语境弄懂大概意思。本句的意思: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然后再审读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要抓人名、官职、地名等专有名词,比如“世宁”“福建按察使”“宸濠”“浙江巡按潘鹏”“江西”“鹏”等;因为这句话主要是讲述事情,还可以依据事情的发展断句。‎ ‎11.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C项,“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有误,应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12.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文中的句子是“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可见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并非选项所说“率人逮捕了他”。‎ ‎13.(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窾会:切中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大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 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 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14、答案BD(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D.“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对一项得3分,对两项得5分)‎ ‎15、参考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每点1分共2分)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分析2分)‎ ‎16.(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7.A项危言危行,意思是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望文生义,错误。B项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C项“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正事,后指空谈大道理。与语境不合。‎ D项沧海遗珠,指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者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在此句中指画作,使用对象有误.‎ ‎18.A项,搭配不当,将“增多”改为“增加”。B项成绩得到回报,搭配不当。C项正确。D项偷换主语。在“容易导致心理产生一系列问题”处,偷换了主语。26.A ‎ 19.A 阅读所给六句话可知,②③⑤是并列句,又由前三处横线间的分号可知,这一组句子应排在最前面。③②⑤存在由“文字”到“行文走笔”再到“吟诗作赋”的递进关系。④是对这三种现象的说明;①是人们的反思,⑥是对①的回答 ‎20.【答案】①不要试图体罚孩子②孩子逃得越急③孩子才不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 ‎21.案:(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2)只有您的爱才能让他们不变成候鸟——请关爱留守儿童。‎ ‎22.写作提示首先要认真审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提供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权衡和选择,确定写作方向,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该则材料主要说的是某主持人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参加沙漠徒步活动,小女孩经受和大人一样的艰苦考验,引起网友的热议。网友热议的焦点应是这种徒步穿越沙漠的方式,究竟在4岁小女孩的人生成长中有多大的意义。自然有的人会赞成这种做法,有的则会反对。考生在写作时,无论对该事件持何种态度,都应当观点明确。‎ 参考立意:‎ ‎①吃苦不是坏事,坚毅、勇敢的性格需要从小培养;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点赞;③言传身教的逆境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④“狼爸”不可取,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应循序渐进;⑤吃苦教育不能极端化,以防过犹不及;⑥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强加的未必就是爱。(如有其他写作方向,只要符合材料的内涵亦可)‎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比如,内容上判为三类卷,其他两项只能是二、三、四类,不能判为一类。也就是说,一旦是基本符合题意,最多是40分,这就是立意定等级;最少是6分,这就是表达定高低。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曰,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发展等级:从学生的实际人手,不要全面。若干点突出(至少两点突出);基础等级是三等,根据文章实际打发展等级;基础满分,发展等级也可满分;只要特点突…,发展等级可打满分,基础等级可以不满;深刻(立意内容,侧重丁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要发现亮点;我们是找优点,不是挑瑕疵;要大胆、热情地给学生发展等级打高分,对于平庸的、乏味的、无力的,一定要打低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