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 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凌 室 记
叶祐之
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①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②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全元文》,有删改)
[注] ①日行北陆:太阳运行到虚宿时,即冬天。②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凌室,所以藏冰 所以:用来……的
B.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 禄:俸禄
C.是以冬无愆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
解析:选D “董”在文中的意思是“督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选C 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在/介词,对于。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D项,动词,建造/介词,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B.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十分重要。
C.张公看到京城因无藏冰措施而遭受危害,反躬自省,向光州监郡请求藏冰。他的这一做法给当地带来巨大好处。
D.本文多处引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
解析:选C C项,“京城因无藏冰措施而遭受危害”错,原文是“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可见京城有藏冰措施。“给当地带来巨大好处”在文中没有体现。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
解析: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惯用语以及句中的词语进行判断。具体到本题,首先要关注主语的转换,如“以为瑞”的主语是“人”,“命斩之纳诸室”的主语是“公”,故“人”“公”前均应断开。其次要关注虚词,如“而”在句中明显表转折,其前可断开。
参考答案: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4分)
译文:
(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淮水一带好几年没有冰雪,年景也连年歉收。(得分点:“岁”“荐饥”各1分,状语后置句“无冰雪者几年”1分,语句通顺1分)
(2)有的人认为在严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难以忍受,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藏冰之事的长官采冰的用意、圣人所言调和阴阳的事。(得分点:“或者”“堪”“燮”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凌室,是用来储存冰的地方。古时候每当太阳运行到虚宿时(即冬天)人们就储存冰块,所以《豳风》有诗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意为周历二月凿冰发出“冲冲”的声音,周历三月把冰放进冰窖,周历四月的早晨取出,用羔羊和韭菜献祭祖先。)而藏冰、取冰,也是调和阴阳的一件事情。《周礼》记载凌人掌管藏冰之事,在凝结阴气的严寒时节储存冰,在阳气极盛的时节取冰。享有俸禄的家庭,被给予冰用于丧祭之事,没有遗漏不给的。于固定时节储存,使用周到,因此冬季没有酷热干旱,夏季没有反常的寒气,春季没有寒风,秋季没有久下成灾的雨,雷电出现却没有雷击之灾,霜冻、冰雹没有造成灾祸,严重的灾疫没有兴起,百姓没有因疫病而早死。所以藏冰、取冰,是圣人所言辅助调和阴阳的职责。上至宰相,下至州郡(官吏),都是用来担负调和阴阳的职责的,一定要让阴阳没有出现冬热夏寒那样的反常情况,才算尽到了他们的职责。
淮水一带好几年没有冰雪,年景也连年歉收。光州的判官张士政,在至正壬午年冬天,对监郡卜颜不花说:“我看京师和州郡所在的地方的官吏,在仲冬时节必储冰待用,来周济酷热的时候。但是只有光州不是这样。我建造凌室,等有冰了就储存冰,可以吗?”监郡说:“可以。”于是在城的北门建造凌室,命令掾吏万文宝督察建造凌室的劳役。工程还未完成,黄昏时分下了大雪,平地雪有一尺厚,层层的冰像山一样,百姓认为是祥瑞之兆。张公命人砍下冰并储存在凌室里。等到(凌室)完工之后,河里的冰也融化了。大概是愿望很真诚,凭此感动召唤来了雪。当时是壬午年冬天十二月。有的人认为在严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难以忍受,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藏冰之事的长官采冰的用意、圣人所言调和阴阳的事。
我听说张公执政,调整物价,体恤百姓之苦,压制豪强,扶持善良的人,除去沿袭已久的弊病,理清积聚的冤情,没有不是调和的事。况且建造凌室,藏冰、取冰,观察阴阳寒暑的变化,来考察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这也是从政中的大事。孔夫子作《春秋》,若无冰则必定记下,记录奇异的事件,是治理国家的先贤教言。这大概不是有的人所知道的。我之所以在凌室里写东西,是因为知道了张公从政的事迹,他日入朝为官,辅佐(皇帝)成就德化,大概会以此为基础。所以不可以不记下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戚元鲁墓志铭
曾 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
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祔。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抗志不仕 抗:崇高
B.有子恭谨恂恂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C.故一时与之游者 游:交往
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 速:快速
解析:选D 速:请求。
[回归教材] 文言文中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把课本文言文的基础掌握扎实。如本题B项可参考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视其缶”一句,句中“恂恂”即小心谨慎的样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选B A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B项,均为介词,对,对于。C项,副词,将/连词,尚且。D项,介词,凭/介词,用,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说戚家是宋之世家,是因为从曾祖戚同文至祖父戚纶至父亲戚舜臣直至戚元鲁,都世代为官,虽然官职不高,可是一直礼义传家。
B.作者笔下的戚元鲁孝友忠信,好学不倦,好恶与众不同。跟他交往的名人都认为他品学兼优,将来必成有用之材,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C.靠着父亲在朝为官,戚元鲁也进入了仕途,历任崇安县尉、永城主簿,最后死在山阳主簿任上,年仅35岁,而他的两任妻子和一个儿子都先于他去世。
D.受戚元鲁生前所托,其同僚赵师陟写信来求墓志铭,后来其堂兄戚遵道也有请,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叙议抒结合的墓志铭,文中赞美、同情、怀念、哀悼之情兼而有之。
解析:选C 一错,“靠着父亲在朝为官,戚元鲁也进入了仕途”,由文意可知,他是靠自己努力,科举及第后进入仕途的。二错,“崇安县尉”一职,他并未赴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解析:根据“行足以”“材足以”确定前两句为上下对句,故首句在“象其先人”后断开,意为“品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语意完整。结合对句规则,第二句应在“施于世用”后断开。“也”一般用于句尾,因而可在“也”后断开。后句“生既不得”“死又无以”又互为对句,上下相对,故“死”前应断开。而“曷”表示疑问或反问,常用于句首,故“曷”前应断开。“曷以告哀”意为“拿什么来诉说痛苦哀伤呢”,其后“纳铭于墓”为回答,应单独成句。
参考答案: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4分)
译文:
(2)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元鲁)是一个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守信,心地质朴忠厚并且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就像他的祖先的人。(得分点:“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能”各1分,判断句式1分)
(2)我为元鲁没能实现他的理想,因而想通过我的文章来彰显于后世而感到悲伤,所以我不能推辞。(得分点:“就”“因”“见”“辞”各1分)
参考译文:
戚家是宋地人,是宋地世代显贵的家族。在五代的时候,有一位志节高尚、不愿做官、用美好的德行教化乡里百姓、远近求学之人都归附他的人,叫戚同文,号正素先生,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兵部侍郎。他有一个在宋太宗、宋真宗时是名臣、凭借议论时事直率恳切传颂至今的儿子,名叫戚纶,担任枢密直学士,死后被追赠为太尉。戚纶有一个谦恭谨慎、不妄言妄行、能恪守家法、死后埋葬在宋的北原、我替他撰写墓志铭的儿子,名叫戚舜臣,担任尚书虞部郎中。戚元鲁是戚舜臣的儿子,名叫戚师道,字元鲁,(元鲁)是一个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守信,心地质朴忠厚并且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就像他的祖先的人。从五代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戚氏家风积淀深厚,流传久远,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可是行为符合礼义,像这样代代传递,所以我据此说戚家是宋地世代显贵的家族。
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理敏捷乐观,喜欢谈论当代的事,能通晓其中的得失。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之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往的,大多是天下有名望的人,他们都据此认为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能不断进步并且不会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日后)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所以他去世的时候,不论跟他亲近还是疏远,所有知晓他的为人的人,都替他悲痛,并且到现在说起他的人,还为他感慨不已。
元鲁开始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后来凭进士登科,担任亳州永城县主簿,后来又担任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娶妻陈氏,是内殿承制教习的女儿。陈氏去世后又娶妻王氏,是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的女儿。育有一个儿子。都比元鲁去世早,而元鲁自己也没有兄弟。哎!上苍对这个人如此地报答施与,是为什么呢?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通过书信告诉我。我为元鲁没能实现他的理想,因而想通过我的文章来彰显于后世而感到悲伤,所以我不能推辞。在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把元鲁安葬在他父亲坟墓的旁边,并把他跟妻子陈氏、王氏合葬在一起。将要安葬的时候,他的堂兄戚遵道通过书信来求铭文,(于是我写下)铭文道:
品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才干足够施于当世之用,并且在元鲁身上看不到这两者的停止。既然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死后又没有子嗣可以延续他未完成的事业,拿什么来诉说痛苦哀伤呢?就把这篇铭文放在他的墓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