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文理分科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且用2B铅笔把对应的准考证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髙,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B. 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必须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
C. 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D. 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 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 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必要性和可行性。
D. 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 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 在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 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B项,“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与“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不存在必要条件关系,如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
C项,“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建立民间环保组织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D项,分析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错误。文中更多的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论述。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说法错误。文中“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意为在对待负面环保问题与正面环境议题上,不应该只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故选B。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30日,悲伤的消息传来。江湖渐远,大侠不再,一个时代落幕了。
先生笔下的刀光剑影和爱恨情仇动地而来,痴迷了无数不分年龄、地域、职业的男女。他创造的“成人的童话”,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精神空间。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也足以青史留名!
材料二:
材料三:
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问尽天下不平事,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
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
材料四:
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同寻常的文学功力,把林林总总的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写作品、做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
金庸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忠孝节义的鲜明元素,通过对侠义之心、侠骨之气的匠心演绎,既满足了读者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朴素情怀的宣泄心理,更使大家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染。正如金庸先生坦承,“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有道是,文如其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骨柔情的荚雄气概,重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煌;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侠义”形象。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先生以其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武侠小说风靡全球。
B. 材料二表明,从60后到00后,许多人都读过金庸的作品。其中70后中读过金庸作品的所占比例最多,90后中最少。
C. 杨过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但跟郭靖的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相比,仍然不敢称为“大侠”。
D. 金庸先生能把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把武侠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与他高超的文学功力分不开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虽然是“成人的童话”,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滋养了他们的精神空间。
B. 金庸的创作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也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C. 金庸先生被称为“大侠”,是因为其在作品中传达了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也是因为其亲身践行了这种精神。
D.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仅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核心,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喜欢金庸及其作品的原因。
【答案】4. A 5. D
6. ①金庸非同寻常的写作功力。②金庸的作品聚焦着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③金庸本人德高望重的“侠义”人格的魅力。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A项,“金庸先生以其在……等方面的成就使得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强加因果,原文是:“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文中先说他的作品风靡全球,后说他在这些方面的水准。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仅是……的核心,也是……的核心。”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写且无法推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此题可以从材料四中分析概括得出:根据“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同寻常的文学功力”可得出第一点;根据“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写作品、做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侠骨柔情的英雄气概,重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煌”可得出第二点;根据“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侠义’形象。”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孙玉厚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甲】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 ……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外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他鼻根一酸 ……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自己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炸山打坝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妻子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煎熬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乙】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B. 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表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C.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农民孙玉厚胆大心细,敢于争先但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D. 节选部分中,双水村村民对建庙和建校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小说借此艺术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8. 小说中孙少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中画线甲、乙两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析。
【答案】7. D 8. ①思想观念先进:清醒地知道世上没有鬼神,意识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对村民重建庙宇的做法和陈旧的观念强烈不满;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拿出一大笔钱去改善学校环境,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③超常的勇气和胆量:敢于和“建庙会”唱对台戏;④对故土的挚爱和依恋:拿出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故土做点事,饱含着对故土的无限热爱。
9. 甲处:描写了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其作用是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并为下文他决心重建学校做铺垫。乙处:此处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其作用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说法错误,孙少安并不是想到要为乡亲们做点事才来到儿子读书的村小学的,原文是“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到金家湾那面去转一转,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B项,“……这表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过度延伸。双水村人对神鬼问题是不敢有所非议,不是“精神生活空虚”;
C项,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突出了老农民孙玉厚胆大心细,敢于争先的形象特点解读有误,他支持修庙不能算是敢于争先,更没有“胆大心细”的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孙少安对父亲布施二十元修庙表示不赞同,自己更不愿意为修庙出钱,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他意识到要改变村子的命运,得让孩子们学知识,于是,她产生了捐款修学校的想法。由此可见他思想观念先进。当孙少安走出破败不堪的老学校,走进原来是饲养院的新学校时,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拿出一大笔钱去改善学校环境,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由此可见他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刘玉升、金光亮为首开始打算修庙,成立“建庙会”的同时,孙少安大胆地提出捐款修学校,成立“修校会”,封建迷信思想在当时农村的意识形态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时候,他这样做,足见其有超常的勇气和胆量。孙少安,先富不忘乡邻,慷慨解囊为家乡修建学校,表现了他对故土的眷念和热爱。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 蒿草、墙面裂缝、麻雀飞舞、篮球架倒塌,写出少安曾就读的小学现在荒凉破败的样子,既与记忆中的学校做对比,也为他后文重建小学的决定做铺垫。“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从人物的角度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从主旨的角度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范晔《张衡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表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文中“再转复为太史令”的“转”和“征拜尚书”的“拜”都是调任官职。
B. “阳嘉元年”中的“阳嘉”,是汉顺帝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见的纪年方法。
C. “豪右”,豪族大户。右,右族,即豪族。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所以称作“豪右”。
D. “上书乞骸骨”指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善机巧”,制作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善术学”,著有《灵宪》《算罔论》。
B. 选文从制作时间、材料、大小、形状、装饰、构造到工作原理和实践功效,重点介绍了能代表张衡成就的候风地动仪。
C. 张衡不畏权贵,政绩卓然。他在出任河间相期间,整顿法令,捉拿惩治当地奸党,政治清明,但遭到许多豪右的忌恨和打击。
D. 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当皇帝问起天下所痛恨之人,他诡对而出;出任河间相三年,他便急流勇退,请求告老还乡。
1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2)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城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2)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句中,“候风地动仪”是地动仪的名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说的是地动仪的外形的两个方面,“合盖隆起”描写的是地动仪盖子的形状,“形似酒尊”描写的是整个地动仪的外观。这两个方面中间需要停顿。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解释错误,“拜”是任命,授予官职。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遭到许多豪右忌恨和打击”属无中生有,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张衡做河间相的事情,只是叙述他的政绩和在当地的影响,并没有说他遭到豪右的忌恨和打击。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机发”机关发动;“咸”都;“征”应验。(2)“时”当时;“因”,于是;“权移于下”是状语后置句,应为“权于下移”,“于”,向。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定风波
苏轼①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晩,帘卷,清阴微过酒樽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 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C. 上阙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D. 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15. 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1)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2)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侵”“过”还运用拟人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3)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帙晩”“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考生应注意景物描写的角度有正侧面、虚实、动静、远近、视听等,有修辞手法的需一并说明。本诗中描写竹子的诗句是“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词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个高冠长佩、品行高洁的高士形象,这也成为许多人心中屈原的标准形象。
(3)《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高余冠之岌岌兮 (4). 长余佩之陆离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岌、胥、赢、仓、皇。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美两国自1979年建交以来,合作与矛盾长期并存。面对两个大国之间全面且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幻想两国关系发展会一帆风顺,但也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
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紧张气氛从贸易外溢到其他领域。有人认为,美国对华看法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美国进行任何调整都会需要一段时间,这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甚至对抗,但双方应避免全面对抗情况的发生。
从2018年3月到现在,中方既没有因为对方的霸凌而失去理智,更没有因史无前例的贸易摩擦规模而
。最近,中美关系出现了转圜。美方暂停了原先的加税节奏。中方临时降低了美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但是,考虑到过去9个多月美方在谈判中表现出的反复无常,我们仍不能 。面对贸易摩擦,我们有底气。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搞好对美关系确实非常重要,( ):但更重要的,还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置若罔闻 毋庸置疑 手足无措 漫不经心
B. 熟视无睹 毋庸置疑 惊慌失措 掉以轻心
C. 熟视无睹 毋庸讳言 手足无措 掉以轻心
D. 置若罔闻 毋庸讳言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B.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探寻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C.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寻找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D.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摸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也希望对话磋商,以最大诚意来解决分歧
B. 中国也想要解决分歧,于是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
C. 中国也确实在解决分歧,并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
D. 中国也确实拿出了最大诚意,希望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材料中说的是对中美两国之间正在发生的新变化不能不理会,应用“熟视无睹”。
第二空: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毋庸讳言:用不着隐瞒,可以直接说的内容。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必怀疑,应用“毋庸置疑”。
第三空: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好。手足无措:举动慌乱,没有办法应付。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没有慌乱,应选用“惊慌失措”。
第四空: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相对来说“掉以轻心”更强调轻率不认真的态度,材料中说的是要重视美方在谈判中反复无常的态度,用“掉以轻心”更恰当。
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BC两项,成分残缺,“处理”后缺宾语中心词,应在“迅速崛起的大国”后加“之间的关系”,排除BC两项。
D项,搭配不当,“摸索新的共处之道”应改为“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排除D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括号上文提到美国在谈判中表现出“反复无常”,并没有提到美国“希望对话磋商”“想要解决分歧”,因此A项“中国也希望对话磋商”有误,排除A项。
B项,“中国也想要解决分歧”与上文无法呼应,应排除;
再比较C、D两项,“对话磋商”是解决分歧的手段,二者不是并列关系,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请根据图画,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几年,一些地方雾霾频发,越来越多的家庭①________,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②_____也随之而来,做家用电器的、健康产品的纷纷开始卖空气净化器,有的企业甚至直接贴牌销售,有的商家浑水模鱼,③_________。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晰产品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已成当务之急。
【答案】 (1). 购买了空气净化器 (2). 滥造概念、价格虚高等问题(或“空气净化器市场乱象”等,意思相近即可) (3). 欺骗消费者(或“危害消费者的权益”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空,结合“一些地方雾霾频发,越来越多的家庭”“随之而来,做家用电器的、健康产品的纷纷开始卖空气净化器”等分析,此处主要讲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空气净化器;第二空,结合“但是”及图画内容分析,此处主要讲空气净化器市场也出现了滥造概念、价格虚高等问题。第三空,结合“有的商家浑水模鱼”及空气净化器市场出现的问题等分析,此处可以写欺骗消费者,或者其他意思相近的内容也可。
2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对全国两会上的这个表态做点评。要求:有明确的观点,阐释理由,语言表达准确、连贯、90个字左右。
2019年3月11日,在全国两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茅表示,对于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在处罚方面,要依法加大、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包括实施巨额惩罚制度、巨额补偿制度、重奖举报人制度。
【答案】严格监管、严惩违法行为才能保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只有监督严格了,才能让不安全远离人民。“巨额”二字具有极强震慑力,只有让违法者知道,违法的代价要远远高于获利,才能减少违法行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论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读懂新闻事件,读懂新闻反映出的信息和要点针对新闻事件,然后论述自己的观点,阐释理由。本题中,要有针对性。这是一则关于保护食品安全的新闻。点评时,要围绕市场监管部门和处罚方面的规定进行分析点评。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收拾屋子吧!”“去去去,小孩子能干什么!”
②某中学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每月都组织学生带上扫帚、水桶、抹布,身穿校服统一到某一路段义务扫街。
③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学生毕业的通行证。创立此课程的校长提出:“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临近期末,为了不耽误农时,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校农场栽种油菜。
④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劳动为人生必修课
不论是芬兰学校的物理课学习项目,还是大学以农场劳动为必修课,目的都是让青少年意识到劳动的价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劳动精神、珍惜尊重劳动成果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培养劳动精神应从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验劳动也会成其人生的宝贵财富,材料中母亲觉得孩子年龄小便拒绝他主动劳动的请求,殊不知如此便错过了教育孩子培养劳动习惯的良机。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基础劳动的意义自古以来便为人熟知,摒弃懒惰心理也是青少年在学习进步途中需克服的障碍。在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要花钱,自己挣”是种深入人心的理念,女孩们做照顾孩子的钟点工,男孩子为他人修建草坪,付出劳动从而获取酬劳。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从小事做起,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方获劳动的真谛。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劳动的意义不仅是功利的,更应将劳动视作一种价值追求。不论是劳动节还是植树节,倡导的都是“生命不息,劳动不止”的价值观念。国内日益普及的志愿劳动吸引越来越多参与者,国外不少中学和大学更是将做义工的评价状况记入学分中。林永德和他的义工团队多年奔波在各地贫困山区做义工活动,《中餐厅》节目中一位将义工视作自己事业的女孩令人印象深刻,英国贵族学校戈登斯敦将“服务”列入学校四大原则……无偿的劳动让他们精神充实,劳动之美,美在无私。
正如雨果所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充满智慧的劳动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古有赵州桥技艺高超,今有珠港澳跨海大桥雄奇壮观。珠港澳跨海大桥被评为“新世界第七大奇迹”,是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历经6年的规划研究、9年的实体工程建设。期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总设计师孟凡超凭借着专业的知识积累、对工作的热爱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带领团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建成了世界级领先水平的创世纪工程桥梁,使中国成功迈入桥梁强国,为两岸三地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生命。珠港澳跨海大桥的参建人员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具有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建设者,智慧在劳动中闪光,成就在劳动中生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来自日头下的每一滴汗水,我国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之路离不开王淦昌等科学家坚韧不拔地辛勤劳动,让青少年从小热爱劳动,从生活中点滴做起,才能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成为人生必修课,在事业的追求中将劳动精神一以贯之。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审题】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认识劳动,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给材料关键词是“劳动”。第一则材料则凸显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第二则材料强调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第三则材料从学校角度说明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第四则材料体现了人们在劳动观念上的认识误区。材料有的体现正面做法,有的则材料则是反面事例,都是家庭、学校之中常见的对劳动意义的误解,带有普遍意义。本题需抓住关键词“劳动”做文章,结合材料阐明自己对于劳动的看法,尤其要结合教育来谈劳动的意义,更加符合材料题中之义。学生普遍反映立意不难把握,素材较难组织。其实不该为素材所困,更应注意文章的结构与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探讨劳动的意义,结合当下热点素材,灵活融入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正确认识劳动;
2.要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
3.劳动光荣;
4.要热爱劳动;
5.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6.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7.生活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不能惩罚的工具等。
素材准备:
①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最近设立了一个“ 勤劳奖学金”, 这项奖励旨在引导和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样“晨兴夜寐、俭以养德”, 通过参加勤I助学活动获得更全面的自我成长。另据《北京日报》报道,目前北京市已初步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城区学生学农,郊区学生学工,累计参与市级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的人数已达5.5万人。
②劳动教育日益受到各地、各学校重视,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劳动精神不分贫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懂得,幸福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③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建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共识和行动自觉,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看到,无论是劳动机会减少还是劳动意识缺乏,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 我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目标,无论是一般的家庭劳动还是专]的劳动教育,常被有意无意忽视或置于次要地位,似乎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这其实是教育理念的极大缺陷,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甚至希望不劳而获的恶习,这值得深刻反思。
④在大学开设“勤劳奖学金”, 固然能引导没有家庭经济压力的学生多参加劳动,但毕竟只能起到纠偏的作用,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则是教育全过程才能完成的事。否则,对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进行纠偏,虽然行动上或许会有所改变,但观念和习惯上却未必真能奏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更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设计。 2018年8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做出了明确要求。从中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不是靠简单的“课程”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增长生活的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⑤领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要不断创新思维,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真擘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培养-代有 真学问、真本领,而又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⑥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尚劳动、尊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崇高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确定立意,根据立意给文章拟写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中,要选取“劳动”的意义有关素材,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论据要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要以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的身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为伟大祖国的复兴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