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1.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合训练(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找遍了化学书,在氮气、氧气以至于氯气之外,你看不到俗气的。这是比任何气体更稀淡、更微茫,超出于五官感觉之上的一种气体,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不过,这许多气都没有俗气那样难捉摸。说到酸气,你立刻联想着山西或镇江的老醋;说起泥土气,你就记忆到夏雨初晴,青草池塘四周围氤氲着的气息。但是俗气呢?不幸得很,“气”已是够空虚的了,“俗”比“气”更抽象!所以,有亚尔特斯·赫胥黎先生的机伶,在《文学中之俗气》那本小册子里,他也不能抓住俗气,像孙行者抓住妖风一般,用鼻子来辨别滋味。
赫胥黎先生以为俗气的标准是跟了社会阶级而变换的:下等社会认为美的,中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中等社会认为美的上等社会认为俗不可耐,以此类推。又说:“俗气就是流露出来的一种下劣性”。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每一个阶级又分好多层,上等之上,下等之下。若说根椐银行存款的多少来判定阶级,赫胥黎先生断不至于那样势利的。
俗气是跟着社会阶级来变换的,不错!问题是:上等社会批评东西“甲”俗,中等社会批评东西“乙”俗,下等社会批评东西“丙”俗,它们批评为俗的东西虽不同,它们批评为俗是相同的,这个相同是到什么程度。换句话说:来自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代表人物,看见自认为俗的事物时,他们三个人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是相同的,否则决不会同声说:“俗!”这三个不同的事物中有什么相同的品质使这三个不同的人发生相同的感想?对于清洁成癖的人,天下没有一桩东西是不脏的;同样,俗的东西的多少也跟一个人的风雅的程度成为正比例,但是,不管他评为“俗”的东西的数量的大小,这许多东西里一定有一个像算学中的公因数,做他的批评的根据。
赫胥黎先生讨厌坡(Edgar
- 28 -
Poe)的诗,说它好比戴满了钻戒的手。俗气迎人。这一个妙喻点醒我们不少。浓抹了胭脂的脸,向上翻的厚嘴唇,福尔斯大夫的大肚子,西哈诺的大鼻子,涕澌交流的感伤主义,柔软到挤得出水的男人,鸳鸯蝴蝶派的才情,苏东坡体的墨猪似的书法……都跟戴满钻戒的手一般的俗。这形形色色的事物间有一个公共的成分——量的过度:钻戒戴在手上是极悦目的。但是十指尖尖都拶着钻戒,太多了,就俗了!胭脂擦在脸上是极助娇艳的,但是涂得仿佛火烧一样,太浓了。就俗了!肚子对于人体曲线美是大有贡献的,但假如凸得像挂了布袋,太高了,就俗了!以此类推。同时我们胸中还潜伏一个道德观念:我们不赞成一切夸张和卖弄,一方面因为一切夸张和卖弄总是过量的,上自媒人的花言巧语,下至戏里的丑表功,都是言过其实、表过其里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人家的夸大反衬出我们的渺小来,所以我们看见我们认为过当的事物,我们不知不觉地联想到卖弄,不管那桩事物确是在卖弄(像戴满钻戒的手)或是出于不得已(像大肚子)。因此,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所以,俗气不是负面的缺陷,是正面的过失。骨瘦如柴的福尔摩斯是不会被评为俗的,肥头胖耳的福尔斯大夫便难说了。沉默冷静,不会应酬的人,你至多厌他呆板,偏是有说有笑,拍肩拉手的社交家顶容易变俗。雷诺尔慈爵士论罗马宗和威尼斯宗两派绘画的优劣,也是一个佐证:轻描淡扫,注重风韵的画是不会俗的,金碧辉煌,注重色相的画就迹近卖弄,相形之下,有些俗气了。批评家对于他们认为“感伤主义”的作品,同声说“俗”,因为“感伤主义是对一桩事物过量的反映”——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 俗的意思是“通俗”,大凡通俗的东西都是数量多的,价值贱的;照经济常识,东西的价值降贱,因为供过于求,所以,在一个人认为俗的事物中,一定有供过于求的成分——超过那个人所希望或愿意有的数量的成分。从“通俗”两个字,我们悟到俗气的第二特点:俗的东西就是可以感动“大多数人”的东西——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是卡莱尔所谓“不要崇拜大多数”的“大多数”,是易卜生所谓“大多数永远是错误的”的“大多数”。
(摘编自钱钟书《论俗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只是俗气,江湖气、泥土气之类也都是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B. 赫胥黎认为知识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级,判定俗气的标准也不相同。
C. 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人认定不同对象为俗气时的心理反应或感想一定相同。
D. 只要量过度了,不论是形式或内容,纵是原本好的东西,也会被认为俗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提出问题:认识俗气之难。然后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辩证分析并得出结论。
B. 文章明确指出了赫胥黎俗气说的关键问题,再就何为俗气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C. 第四段先列举了一组“量的过度”的例证,再予分析说明。形象生动,清晰明白。
D. 第四段中摘引瑞恰慈先生的话,目的是证明二者关于俗气的主张有一定的共通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8 -
A. 俗气与否具有相对性。比如为赫胥黎先生讨厌的坡(EdgarPoe)的诗,也许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就很唯美。
B. 简单朴实的文笔,或觉枯燥但不会嫌其俗气,但堆砌词藻的文章便有俗的可能。这个例子可证作者观点。
C. 作者认为俗气与人数多寡密切相关。如果被感动的是大多数人,那么这个事物就极有可能是俗不可耐的。
D. 作者并不完全反对赫胥黎的俗气说,比如俗气与否无关事物本身,随观者而异,这一点作者便明确认同。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错,根据原文“文艺里和社交里还有许多旁的气也是化学所不谈的,例如寒酸气、泥土气”,可知,江湖气、泥土气是化学所不谈的,但并没有提及“江湖气”“泥土气”只有在文艺里和社交里才能碰见。
B项,“赫胥黎认为知识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级”错,根据原文“这上中下阶级想是依照知识程度来分的”可知,这只是作者的推测。
D项,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我们暂时的结论是:当一个人认为一桩东西为俗的时候,这一个东西里一定有这个人认为太过火的成分,不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使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可知,这只是暂时的结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 28 -
D项,“目的是证明二者关于俗气的主张有一定的共通性”错,原文最后一段“这是瑞恰慈先生的话,跟我们的理论不是一拍就合么”可知,作者引用恰慈的这段话是为了证明“这个成分的本身也许是好的,不过假如这个人认为过多了。包含这个成分的整个东西就要被认为俗气”。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俗气与人数多寡密切相关”错,根据原文“此地所谓‘大多数人’带着一种谴责的意味,不仅指数量说,并且指品质说”可知,这里的“大多数人”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人。
故选C。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 28 -
图2 微信Top“网红”领域分布
图3 短视频Top“网红”领域分布
(图片来自《“网红”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材料二
忽然间,一个模样清秀、身材瘦小的女子在网上大红起来,她被人们称作“东方美食生活家”“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她被评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甚至连《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环球网、“学习强国”APP、共青团中央微博等主流媒体和政府信息平台都在力荐,这个女子就是李子柒。
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能受到全球网友的欢迎?是什么让她收获了央视“从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的高度评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月桃花开,采来桃花酿成酒;五月樱桃季,开始酿樱桃酒、煨樱桃酱、烘樱桃干;从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再到制作各种家居物件……浓郁的烟火味道,恬静的田园气息,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其气质是古典的,呈现方式是现代的。
- 28 -
对“网红”李子柒,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她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文化学者贾静楠认为,李子柒视频美化了中国农村生活,不能代表全部农村,但其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内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说明中国文化可凭借创新手段发扬光大。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李子柒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
然而“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饰等具象层面,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还较少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林坚说。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对外文化传播中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还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12月12日《李子柒视频海外走红怎么看?》)
材料三
“网红”是时代发展与互联网技术成熟的必然产物,如今,“网红”人数已突破百万人次。“网红”早已不只是内容传播者,还是意见领袖,潜移默化地引领着社会潮流与受众思维。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部分“网红”持有并宣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相悖,负面影响突出,一些试图通过大尺度直播不雅视频、秀下限博出位的“网红”极大地冲击着社会道德观,极易诱发关注者特别是青少年个人道德品质的错位;还有些通过自黑的畸形直播吸引观众的“网红”,极力迎合大众的“审丑”心理,无形中拉低了关注者的审美取向,严重扭曲了社会审美观;而众多变现力极强的“网红”极易诱导社会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与疯狂追求,激起人们一夜成名暴富的幻想,无形中诱导着青少年的职业选择。
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许多有人格魅力、极具创新思维、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中国好网红”出现在公众视野,他们网络作品中的主人公或见义勇为、大公无私、抢险救灾,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或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最终走向成功……这些“中国好网红”传递正能量,激发了正能量事件的网络影响力,为社会传递真、善、美,成为社会学习的榜样,对于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社命的转型发展期,如何使“网红”现象更好地回归主流价值观,进而走向理性?
- 28 -
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应该充分掌握同网民高度群聚性、过度娱乐化的群体心理对行为有支配和影响的规律,通过向社会大众提供新的娱乐形式,分散受众对“网红”传播的一些无营养事物注意力,缓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聊或被压抑的情绪,以培养人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减轻 “网红”现象泛娱乐化。
而“网红”要想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就要注意对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脱离低俗和没有任何文化价值的消费宣传,避免让网络平台衍变成具有“眼球效应”、背后缺少判断力和道德的信息垃圾站,要创作和传播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产品。
同时,也要培养理性的“个体人”受众,尤其是塑造社会精英这类“个体人”受众在受众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引导受众价值观回归主流,引导网络舆情与受众行为回归理性,避免非理性行为给社会带来忧患。
(摘编自戴玮《新时代“中国好网红”的媒介形象塑造之道》,严俊、李吴泽《群体心理红”现象分析》)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红”的输出内容包括幽默娱乐、时尚生活、科普文化等多种类型,输出形式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主。
B. 在微博Top50“网红”分布领域中,搞笑吐槽类占比三成,而短视频中这种类型的占比则是微博中的两倍多。
C. 在三种输出形式中,幽默娱乐类占比高于科普文化类,可以看出“网红”领域分布呈现出较强的泛娱乐化现象。
D. 短视频“网红”领域中没有出现文化类,这应该与短视频主播们文化素养不高或不够重视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对“网红”李子柒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批评她的视频肤浅片面,也有人从积极的角度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B. “网红”在文化传播中要坚守文化自信,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打造体现中国当代文化特征的文化产品。
C. 网民可以借助“网红”发布的搞笑吐槽内容,来释放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时负面情绪,从而重获积极健康的心理。
D. “网红”数量巨大,良莠不齐,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又很大,为减少负面影响传递正能量,社会需要“中国好网红”。
6. 以李子柒为例,简要分析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应当如何更好地走向理性。
- 28 -
【答案】4. D 5. C
6. ①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正向引导。例如“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的“中国好网红”李子柒被评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甚至连《人民日报》、“学习强国”APP等主流媒体和政府信息平台都在力荐推广;②“网红”自身要创作和传播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产品,使自己有别于泛娱乐化的“网红”。例如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讲好了中国故事,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是有别于泛娱乐化的有价值的文化产品;③理性受众特别是精英受众要引导大众价值观回归主流,引领网络舆情及受众行为回归理性。比如包含大学教授在内的文化学者对李子柒的中肯点评正逐步引导网民对“网红”及其作品的追捧回归主流,走向理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短视频‘网红’领域中没有出现文化类”错误,材料一图3是短视频Top 50“网红”领域分布图,文化类只是没有出现在前50名,不代表所有短视频“网红”领域里都没有文化类,且原因推测“这应该与短视频主播们文化素养不高或不够重视文化传播有一定关系”于文无据。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C项,说法绝对,网民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也许可以借助“网红”发布的搞笑吐槽内容得到释放,但不一定能重获积极健康的心理。
故选C。
【6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李子柒为例,简要分析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应当如何更好地走向理性。”,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介绍有关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的内容,同时结合李子柒的事例进行简要分析,最后概括说明。
题目要求以李子柒为例,简要分析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应当如何更好地走向理性。在解答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分析李子柒成功的因素。根据原文“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应该充分掌握同网民高度群聚性、过度娱乐化的群体心理对行为有支配和影响的规律,通过向社会大众提供新的娱乐形式,分散受众对‘网红’传播的一些无营养事物注意力,缓解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聊或被压抑的情绪,以培养人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减轻‘网红’现象泛娱乐化”,可知要想让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应该发挥正向导向的作用,减轻“网红”现象泛娱乐化,帮助网民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李子柒制作的“网红”视频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的肯定,让她收获了央视“从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的高度评价。正是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才让李子柒的“网红”视频得到广泛地传播,引起了广大网络受众的关注、点播和表扬。可以说政府相关部门及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是李子柒获得成功的一大因素,这也启示我们“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当然,李子柒的成功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根据原文“而‘网红’要想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就要注意对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脱离低俗和没有任何文化价值的消费宣传,避免让网络平台衍变成具有‘眼球效应’、背后缺少判断力和道德的信息垃圾站,要创作和传播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产品”,可知要想让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网红”自身也应该创作和传播具有真正价值的文化产品,使自己有别于泛娱乐化的“网红”。从李子柒的“网红”视频来看,李子柒没有追随大众“网红”的泛娱乐化潮流,其中的劳作和生活方式、饮食服饰、手工艺品等内容,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蕴,田园牧歌式的影像满足了国内外一些观众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根据原文“同时,也要培养理性的‘个体人’受众,尤其是塑造社会精英这类‘个体人’受众在受众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引导受众价值观回归主流,引导网络舆情与受众行为回归理性,避免非理性行为给社会带来忧患”,可知要想让社会转型期“网红”现象更好地走向理性,理性受众特别是精英受众要引导大众价值观回归主流,引领网络舆情及受众行为回归理性。对于李子柒的“网红”视频,很多精英受众,特别是大学教授在内的文化学者进行中肯点评,强调了李子柒“网红”视频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标准,逐步引导网民对“网红”及其作品的追捧回归主流,走向理性。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 28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白菜
莫言
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它一直长得不旺,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 28 -
终于挨到了集上。在我们旁边卖青萝卜的是一个高个子老头,母亲让我叫他七姥爷。听母亲说,是我姥姥村里人,同族同姓。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大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看到七姥爷的尖锐的目光在我的脸上戳了一下,然后就移开了”,暗示“我”的伎俩被识破了。
- 28 -
B. 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
C. 虽然物质条件极其困难,但“母亲”待人依旧友善。文章的基调略显低沉和压抑,其目的是渲染我与母亲物质生活的困难。
D. “卖白菜”是一件小事,却诠释出一个人生的大命题。文章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看母亲、看世界,更真实、立体。
8. 文中画线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结合这两处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9. 本文没有具体写“最坏的事情”的发生经过,请分析这一经过略写的好处。
【答案】7. C 8. 第一处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面对贫穷的坚强。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但她并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第二处表现了母亲讲究诚信、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母亲哭红了的眼睛说明她在人前丧失了诚信与尊严的痛苦。
9. ①隐去故事的部分情节,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详略得当,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②略写过程,详写结果,突出了结果的教育意义,凸显了任何情况下都要诚信待人的主旨。③文章从第一人称——一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这样省略符合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认知特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渲染我与母亲物质生活的困难”错误,目的是表现我的自责。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 28 -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是母亲的愧疚,本来说好白菜留着过年,最后却不行,表现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母亲“没有哭”,也不许“我”哭,可见母亲面对生活苦难的坚强;母亲“眼睛红红的”是因为她“丢了脸”,蒙受了屈辱,母亲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而母亲所受的屈辱是由“我”带来的,是因为“我”故意多算了别人的钱,不讲诚信造成的,这就反映出母亲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主要考查文章的详写与略写。解答时结合文本内容,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情感,合理概括即可。
本题解答时可先结合上下文推测出略写的内容,然后再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从上文来看,老太太买菜时的挑剔及剥白菜的言行反映出她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不会甘心上当受骗,而“我”对老太太的行为是不满的,文中也暗示出“我”在算钱的时候做了手脚。“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则表明卖掉的白菜又被退回来了。再结合下文母亲的话,就可推测出,略去的内容应是老太太发现被多收了一毛钱,不仅退回了白菜要回了钱,而且揭穿指责了“我”。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内容,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的,老太太与母亲的交涉是“我”不在场时发生的,略写符合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认知特点的,并且也体现了本文突出的做人要诚实的主题。另外,文章安排有详有略,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更能吸引读者。好处可以从情节详略取舍、第一人称视角、强化主旨、留白的艺术表现力四个角度分析。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
- 28 -
,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延佑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肆。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 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二年春正月,始备法驾,拜住摄太尉以从,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帝并善之。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刺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刺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它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选自《元史·列传二十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B.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C.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D.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佳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在本文中应为拜住幼年丧父。
B. 郊庙是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处有特指前文“太庙”之意。
C. 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是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D. 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时期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8 -
A. 拜住公正严明,严格铨选制度。任中书左丞相时,他奏请搁置了积压官署的六七百人名单,完全按照程序选拔人才,遏制了不正之风。
B. 拜住体恤民情,重视学校教育。他曾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收归自己的官署中,并多加抚恤;他关心学校教育,请内外官员一起商讨治理方法。
C. 拜住尊崇仁义,熟悉祭祖礼仪。他认为佛教只可用于自我管束,若是治理天下,则须依靠仁义;他帮助皇帝遵循古礼完成祭祖仪式,严整有序。
D. 拜住虑事周密,见解颇为独到。监修国史时,他亲自到国史院核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史官对史书不完善的地方全都改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触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决不会宽恕你们。
(2)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似乎是可以缓办但实际是必须抓紧的事情,但主办者不致力于尽心做事,于是造成学校教育衰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他)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为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在俸禄、品秩上给予优待,让他们到中书省议事。不按平常次序(破格)选拔人才,唯恐抓得不紧,时时以进用贤才斥退庸才为重要任务。“平章政事”是个官职名,不能分开,排除B项;“召用”的宾语是“老臣”,所以在“老臣”后断开,排除D项;“优其禄秩”是召用老臣的待遇,对他们的俸禄和品秩进行优待,故在“优其禄秩”后断开,排除A项。“议事中书”是“议事(于)中书”的省略;“不次用才”的意思是不按固有的次序选拔人才,即提倡破格重要人才,所以“不次用才”前后要断开,这一处只有C项断得正确。
故选C。
【11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错误,从文中“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等文字可知:“当朝”皇帝为英宗,而不是“仁宗”。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
B项,曲解文意,错在“收归自己官署中”这个地方,原文“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是指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出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汝辈”,你们;“曲赦”,特赦;“拜住不汝恕也”,宾语前置句,“拜住不恕汝也”。
(2)“每”,常常;“以”,认为;“学校政化大源”,判断句式,“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务”,致力于;“遂”,于是。
- 28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 28 -
拜住,安童的孙子。五岁便成为孤儿,母亲抚养和教育他。长大以后,志向宏远品格端亮,有祖父的作风。英宗登上帝位,任命他为中书左丞相。在此以前,通过近侍传旨凭借姓名前往中书省考选登录的有六七百人,选拔官吏的过程因此堵塞。拜住上奏,将这些名单搁置,授官任职完全接照选拔标准的次序,办事的吏员无法作弊。刑部工作中的问题凡是情有可原的都加以宽大,贪暴枉法的决不稍加饶恕。皇帝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触犯国家法律,即使我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决不会宽恕你们。”延祐年间,北方沙漠遇到大风雪,羊、马、骆驼等牲畜全都死亡,百姓流散,将子女卖给他人当奴婢。拜住认为北方是国家兴起的根本之地,对那里的百姓应该加以救济,于是便请求设立宗仁卫负责此事,命县令出钱赎回被出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使他们得以正常地生活成长。至元十四年,开始在大都建造太庙,到这时已有四十年,但皇帝亲自供献的典礼没有时间练习。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需百年时间才能见效,举行郊庙祭祀供献仪式,现在是时候了。”皇帝高兴地说:“我能做这件事。”预先通知有关部门,皇帝亲自祭祀太室的仪式和礼节,都按过去的制度办,不要随便增减。二年春正月,首次供献,开始置办皇帝的车驾,拜住代理太尉职务随从在后,举行斋戒,安排皇帝停留休息,行酌献的礼节,揖让应酬,如同早就熟悉一样,朝廷内外都为之肃然起敬。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为政教化的根本源头,似乎是可以缓办但实际是必须抓紧的事情,但主办者不致力于尽心做事,于是造成学校教育衰败。他请求皇帝下令,要内外官员都来商议振兴的办法。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问拜住,回答说:“佛教主张清净寂灭,只可用来自我修养。如果要治天下而不讲仁义,社会秩序就要混乱了。”皇帝都肯定了他的见解。冬十二月,升右丞相、监修国史。皇帝准备封拜住三公爵位,(拜住)恳切辞让,(皇帝)为此不置左丞相,由他一人主持政务。(他)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为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在俸禄、品秩上给予优待,让他们到中书省议事。不按平常次序(破格)选拔人才,唯恐抓得不紧,时时以进用贤才斥退庸才为重要任务。三年春二月,(有司)准备将《仁宗实录》进献皇帝。前一天,(拜住)到翰林国史院听人朗读。第一卷记大德十一年的事情,不记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越王秃剌勇于决断、从容不迫。(拜住)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有什么用?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发号施令的人,行吗?”马上下令记下来。其他取舍有不适当的地方,一一加以更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前一日
李渔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注)李渔(1611-约1679),清代剧作家及戏剧理论家。顺治二年(1645 年),清军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攻占金华并屠城,民族英雄朱大典全家自焚,诗人逃入深山,作此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离乱诗,为事而作,合于声律,语言通俗易懂,贯彻了新乐府运动之主张。
B. 颔联写出春寒料峭,诗人在战火连天、辗转颠簸的避乱生活中,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
C. 颈联用比喻手法,赋予春天自然景色以深刻社会内容,揭露了入侵者令人发指的暴行。
D. 尾联诗人感叹关山阻隔,无法祭扫,恨战乱,念祖上,悼英雄,言简意深,诗短情长。
15. 本诗从逃难者的视角来写,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首联,“离乱世”是对严峻的客观现实的概括,“莫说艳阳天”则是主观感受,正当离乱时世,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美好春光呢?
②领联,是对动荡生活的客观描绘,难民们颠沛流离,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
- 28 -
一“易”一“难”,逃难之苦,哀伤彷徨之情,蕴蓄于字里行间。
③颈联,“战场花”“驿路柳”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花是血”“柳为鞭”则是流民心惊肉跳的主观感受。他们见到路边的红花,以为是敌人屠刀滴下的鲜血;看到驿路边的垂柳,惊恐地认为是清军抽打在身上的马鞭。情与景完美交融,写尽了离乱世中人们的感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吃冷食来纪念寒食节”理解错误,难民颠沛流离,无法熟炊,只能食生冷之物度日,不是为了纪念寒食节。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诗歌前三联“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交融”的特点。解答时分别指出哪些是“客观现实”,哪些是“主观感受”,并结合诗句分析即可。首联“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作者首先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离乱世,而现实环境则影响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战乱的纷扰,作者已没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艳艳高照的春天美景。而颔联“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则是对客观事实的描写,同时也带有一种自嘲的味道。寒食节根据风俗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但此时的逃难民众却不是为了过寒食节而吃冷的食物,而是因为逃难在野外,无法生火而不得不吃生冷的食物,同时,寒食节本来不准生火,可是今年偏偏烽火遍地,狼烟四起。作者通过这两句写出了逃难之苦。颈联“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则是将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战场上盛开的花朵在难民的眼里是让人触目惊心的鲜血,而清明时节的依依柳枝则成了抽打在身上的皮鞭,此联写尽了离乱世中人们的感受,给读者以深刻的震撼。
- 28 -
【点睛】综合解读诗歌,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即使是黄鹤和猿猱也难以通过蜀道的原因。
(2)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这个处世原则。
(3)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淫雨霏霏”时的天文现象是“_______”,而写“春和景明”时的夜晚的天文现象是_______,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呼应。
【答案】(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3)日星隐曜(耀) 皓月千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冲波逆折、方圜、孰、隐曜(耀)、皓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 的信用立足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企业凭一诺千金的信用获得发展;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家凭 的信用互利共赢。诚信不仅仅是靠内心道德律令推动的美德,更是法治框架下国家治理、社会运行、市场健康的刚需。让信用的货币流通起来,让信用的要素管用起来,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就需要把诚实守信 制度安排, 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 )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一系列激浊扬清的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竖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8 -
A. 一言为定 一言九鼎 纳入 溶入
B. 说一不二 言出如山 放入 融入
C. 一言为定 一言九鼎 纳入 融入
D. 说一不二 言出如山 放入 溶入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怎样让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呢?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B. 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
C. 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让人们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D. 我们要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联合惩戒、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
B. 联合惩戒、严厉惩罚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强化,让那些败德失信、见利忘义者付出了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
C. 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提升了他们破坏诚信的成本。
D. 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 28 -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说一不二: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形容说话算数,比较口语化。语境是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自己的信用立足社会,这里比较书面化,宜用“一言为定”。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言出如山:话一说出口,如山之屹立不摇;形容发言者的慎重与威信。语境是说: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家凭“一言九鼎”的信用互利共赢,这里的国家作为公权力的象征那是非常有分量的。“放入”是放进去;“纳入”是主动吸纳、引入;语境是说需要把诚实守信吸纳、引入国家信用制度中去,应选“纳入”。“溶入”,多指一般指液体的汇容;而“融入”指融合;混入、混合,多指抽象事物。语境是说要 “把诚实守信融合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这显然是抽象的事物,故选“融入”。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括号前面的语境是: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这是作者在列举不诚信的现象,接下来应该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后文“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来看是采取的一些措施,解决问题。从选项来看,CD两项偏于陈述语气,未用设问的方式,不太符合上下文的语境、语气,故排除。而A项,虽有一个设问句,但是后面的表述是“我们一定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但原文后文并不是措施,而是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做法举例。B项,既衔接了上下文,语气又符合设问方式,而且其中的“身份证”的比喻说法与前面的“破窗效应”等相呼应。而“筑牢堤坝”也紧承“破窗效应”的泥沼这个语境。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画线句的主要病因是:一、搭配不当,“强化”和“笼子”动宾不搭配,应将“强化”改为“加固”,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二、语序不当。应先加固笼子,然后提升破坏成本,最后让他们付出代价。这样就排除了C项。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 28 -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65年,人类分离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①_____。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②_____,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一种。研究表明,这次在武汉引发肺炎的冠状病毒并不是人们已知的两类,③_____。2020年1月,专家组认为,爆发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答案】 (1). 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 (2). ②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 (3). ③而是人类未知的新品种病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这是一个“说明类语段”语句补写题,所选文段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要求“根据上下文补出空缺部分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另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和推断能力的考查。答题时,要“根据材料内容”,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写句子,且要注意空出的位置有特殊位置和性质,还要注意有字数限制。第一个空根据“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得出结果,即“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第二个空根据“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可知填入和温度有关内容,即“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第三个空根据“研究表明,这次在武汉引发肺炎的冠状病毒并不是人们已知的两类”,填入而是什么,即“而是人类未知的新品种病毒”。注意字数限制。
- 28 -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假如你是高三(1)班李雷同学,于2月9日在第二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中国银行卡一张,现金320元,请你写一则失物招领启事,将钱包归还失主。
【答案】例文:
失物招领
本人于2月9日在第二食堂拾得一个黑色钱包,内有银行卡及若干现金,请失主速与高三(1)班李雷联系。
2月9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作答时要认真审读题干要求,明确题干的问题指向。本题要求依据所给的材料,写一则招领启事。作答时要明确招领启事的格式,招领启事主要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内容: (1)标题。在第一行中央写上“招领启事”。(2)正文。一般来说,在招领启事中只写拾到东西的名称,以及失主到何地、找何人认领。所拾东西的时间、地点、数量、特征等具体情况留待失主认领时核实,以防止他人冒领。(3 )落款。写清招领启事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并在其下方标明发布招领启事的日期。考生依据所给材料,严格按照招领启事的格式来写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京广高铁从有帝王之气的古都北京到“九省通衢”、江河纵横、湖港交织的武汉,到“楚汉名城”的长沙,再到“花城”广州,一路飞驰,一路风光旖旎。可还有一种风景不为人所注意:24小时轮流给动车把脉的“机车医生”,为保持轨道良好状态而作业的“清道夫”,在高压供电网爬上爬下的“蜘蛛”……而且每年三四月份,针对铁路网上的“不速之客”——筑果飞鸟,铁路职工们在保证铁路安全的同时,尽量不打扰大自然的生灵。这些普普通通的铁路劳动者为更多的人在最美铁路上去细品“诗与远方”的小惬意付出自己艰辛的劳动。在最美铁路上蓦然回望,你会发现,“诗与远方”并不是全部,更好的风景,在你看不见的路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 28 -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在远方;有人说,更好的风景,在你看不见的路上。而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忘记远方的风景,学会仰望星空,也不能忘记路上的风景,学会脚踏实地,否则我们要么缺少梦想,要么缺少把梦想付诸实践的力量。
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有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未来……的确,我们需要懂得仰望星空,像梭罗那样,把对俗世名利的追逐化为对星空的幻想,当其他人为了锱铢之利斤斤计较,习惯于用数字衡量人生的价值,梭罗却在广阔的自然中找到了方向,在浩瀚的星空里找到了最纯真的梦想。试想,若我们不懂得仰望星空的真谛,又如何能超越世俗的羁绊寻到那一个最真最美的理想?
在钱钟书先生去世后不久,曾有人撰文纪念他 “寂静”、“勤于钻研”的一生,的确,钱钟书先生可谓是脚踏实地的典范,终生专注于学术研究,从不以口舌争名求利,从不为交游虚掷光阴,览古籍,做学问,写专著,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将他对于学问的苛求付诸实践,刻苦、勤奋,造就了这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试想,若没有脚踏实地的孜孜以求,钱钟书先生又如何能成为玩转中西文化的大师?
我们可以羡慕梭罗仰望星空的自由自在,亦可以钦佩钱钟书脚踏实地的刻苦求实,可是,请不要忘记,没有哪一个伟人是仅靠仰望星空或脚踏实地就能获得这样世人敬仰的成就的。若在仰望星空之后,梭罗没有亲自动手在远离都市的地方开辟一片天地,缺乏用一生去固守一个纯净平和的梦想的决心,更无法脚踏实地将梦想变为现实,如何能有《瓦尔登湖》这样经久不衰的心灵启迪,如何能成就这一段精神世界的不朽传奇?若在脚踏实地之前,钱钟书先生不懂得仰望人类历史浩瀚星空,未曾确立那样高远的志向,又如何能成就《管锥编》折服世界的旁征博引,如何能写出《写在人生边上》那些睿智无伦的人生哲思?
因此,仰望星空是我们捕捉梦想的开始,脚踏实地则是我们让梦想成真的途径。我们需要用一颗孩童般的心灵去找寻梦的光芒,更需要用成熟和坚忍完成我们实现梦想的征程。
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
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照进现实。
既然目标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向着天际最亮的星座,出发,一步一步,才能摘取梦想。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首先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材料的中心。材料的中心在于最后一句:“‘诗与远方’并不是全部,更好的风景,在你看不见的路上。”关健词有“风景”、“诗与远方”、“看不见的路上”。如要准确立意,我们必须吃透这三个词的涵义。“风景”为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有抽象和具体的风景,风景内容的丰富性让考生作文有了深浅区分。“诗与远方”在文学中一般为“理想的生活”“瑰丽高大”“充满诱惑力”。“看不见的路上”则为“不为人知”、“默默不语”“不起眼、细小平凡”。从文意上看,人生应脚踏实地,做一个真人。一个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是行文立意之方向(隐性要求)。行文必须紧扣“风景”,阐述为人为事的态度。
参考立意:
1、人生应追求“诗与远方”,追明向贤(一般立意)。
2、人生应脚踏实地,做一个真人(准确立意)。
3、一个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综合立意)。
参考素材:
1、最美的风景,不是巅峰上的天光云影,而是路上的“流水飘花”。 “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被誉为“征服冠军的冠军”。他不因先天身体缺陷自暴自弃,而是用“丁”形义肢踏上跑道。艰苦的训练,只为登上奥运赛场。他鼓足勇气竭力在赛场上奔跑。虽然他最终无缘领奖台,但微笑仍在他脸上绽放。
2、为什么幸福不只眷顾达到巅峰的人?因为尚在路上的人有目标与追求,正如王绍男所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纵然路远天寒,但只要有追求,路上流光溢彩、摇曳多姿的美景照样迷人!
3、最美风景,不是顶峰的手可摘星辰,而是在于路上的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衣着土气的“大衣哥”凭借雄厚的实力唱响中国。此后,他的生活便被鲜花、掌声簇拥。然而,这一切给予他的不是幸福,而是无奈。追梦路上享受的单纯快乐似乎已被所谓荣誉光环渐渐消磨殆尽。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归音乐本身,与路上的美景重逢。
4、史蒂文森说过:“怀着希望去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有趣味。”即便是顶峰之景也无法取代路上的风景所具备的美。追梦的路是坎坷的,但也只有踏上征途,我们才能享受那份充实。路上的风景最美,路上的人最幸福。正因如此,单田芳年逾七旬,仍不“封口”;理查德痴心于汉字,乐此不疲;姬十三剥科学松果,满怀激情……
- 28 -
前行的人们,你们是幸福的,因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5、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方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又有另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我们一直都将在路上。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志饮恨,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然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圣海伦岛曾经是年轻拿破仑的远方,却也是老迈英雄倒下的孤岛。“你”人生旅途上的英雄,有一天也会在远方的微笑里倒下——那不是悲剧,那是命运。至少,你还能见到别人未见到的风景。
结构示例:《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引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的观点。首先以梭罗为例,论证我们需要懂得仰望星空;然后以钱钟书为例,论证脚踏实地的孜孜以求的意义;最后辩证分析仰望星空是我们捕捉梦想的开始,脚踏实地则是我们让梦想成真的途径。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28 -
- 28 -
相关文档
-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426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19-20202021-06-0426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427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426页
-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21-06-0418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19-20202021-06-0424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327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52021-06-0319页
- 【语文】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2021-06-0218页
-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2021-05-3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