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00 KB
  • 2021-06-05 发布

贵州省黔南州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高一期末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学术不端,通常指的是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学术利益的行为。在漫长的学术发展史上,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一点,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道德、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者个人学风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监督处罚机制缺失的问题,更与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 近20年来,我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谴责和对学术评价体系的反思是交织在一起的。去年10月份,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仅有对原有学术评价体系的“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立”,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学术评价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遏制作用。为此,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截断渠道。发表或通过评审是学术成果得以传播和应用并赢得学术资源的必经程序。这一程序的设立不仅具有评价学术成果价值的作用,而且对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必经程序切入,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当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不过,从实践来看,仍然需要形成严格的制度规约,防止同行专家匿名评审流于形式。应在评审专家的选择、程序和标准的设定、监督系统的运行、结果的规范、责任的认定等方面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使学术不端行为难以遁形。当然,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并非万能,还需要辅以其他手段。‎ 二是有效追责。在学术评价中,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力,而权力与责任是对等的,行使权力也就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评审的学术成果如果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掌握评审权力的专家是难辞其咎的。查处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要处罚当事者,还应适当追究评审者的责任。但实际上,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其实,构建对评审者的问责制度与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的追责同样重要。‎ 由于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根治学术不端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我们要针对问题不断加强包括学术评价体系在内的相关制度的建设,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术肌体健康生长、学术繁荣发展。‎ ‎(摘编自朱剑《遏制学术不端须健全学术评价体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术不端,包括科学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科学实验数据等。‎ B. 学者个人学风差、学术素养低以及学术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和不公正,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 C. 学术不端的行为,古今中外都有,它的危害性极大、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D. 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开展专项行动,改进人才评价制度,这对打破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论述了“学术不端”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揭示了“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 B. 文章第二段转入正题,承上启下,论述学术不端行为和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 C. 文章三、四段从两个方面侧重论述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D.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突出“截断渠道”在构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作用比后者更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一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强烈谴责,另一方面也对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 B.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并非易事,根治它更难,这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复杂性。‎ C. 从发表或通过评审截断学术不端行为得利的渠道,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着力点。‎ D. 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这是因为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力。‎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文章第一自然段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学者个人学风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监督处罚机制缺失的问题,更与学术评价体系直接相关”,可见选项中的“根本原因”不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选项中“对比论证”不对,运用了层进和并列分析法。也不能看出“截断渠道”的作用更大,只是说“着力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D项,强加因果。“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与“评审者行使的是一种学术权力”无因果关系,原文说“除了要处罚当事者,还应适当追究评审者的责任。但实际上,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中,鲜见评审者承担责任”,可见,是转折关系,逻辑上并非因果。‎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的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摘编自《飞向太空的航程》)‎ 材料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裁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1日)‎ 材料三:‎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这为后来载人飞天计划打下了基础。‎ B. 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让我们战胜了载人航空路上的重重困难,让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宇航员送入了太空。‎ C. 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D. 我国火箭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长征六号瞄准先进技术,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 B. 重型火箭长征九号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新林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C.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 D. 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发射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 ‎6.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航天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答案】4. D 5. A ‎ ‎6. ①物质基础方面: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②技术创新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③国家机制方面: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颇具竞争力。④任用人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青年人挑大梁。‎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D项,因果倒置。原文说“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可见由“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才可知“我国火箭技术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表述不当,偷换概念,原文说“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可见,居世界第一位的应是年度发射次数。‎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题干是概括中国航天科技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阅读以上材料,材料一,“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材料二,“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材料三,“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综上,本题从物质基础、技术创新、国家机制、任用人才这四个方面概括回答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侧耳根 余道勇 家乡有一野生植物,名为侧耳根。‎ 春天一到,它那蛰伏于大地土层的身躯,就冒出嫩绿红润的叶茎来,似乎是大地派到人间接收新春信息的信使。先是像荷叶一样卷曲的尖叶露出地表,紫红色的嫩茎拱出地面后,铺展成一片心形的单叶,颜色也由嫩黄而紫红,由紫红而新绿;第一片叶子张开,其上又生一尖叶,逐渐铺展成上端尖下端凹的紫红色叶片。钻出地面十厘米许,侧耳根就有四五片紫红嫩绿的叶子,茎秆也呈现红白相衬的模样,红里透着白,白里透着红,像大地刚刚生出来的胖小子。‎ 惊蛰一过,万物苏醒。‎ 侧耳根是最早从地皮里冒出来打探春天气息的小精灵,只有它,才能听得懂天地语言,最先沐浴早春淅沥沥的小雨。也许就是因为它那竖起来的紫红色叶片,像是侧耳倾听天地之音的小耳朵,人们才把它叫做侧耳根吧?那轰隆隆的春雷声,就像是天地间的窃窃私语,然而,这些话语却早已被侧耳根倾听得清清楚楚。‎ 侧耳根,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折耳根,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生于山边沟边、田埂地头,其嫩根茎可食用,西南地区人民常将它作为蔬菜或调味品。在重庆近郊金佛山脚下,山民们对侧耳根可谓情有独钟。每到仲春季节,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城里的人,也常常周末去乡下踏青采风,顺便去溪沟涧边、山脚地头采挖侧耳根,一天下来,总有丰厚的收获。有时候,踏青累了,就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馒头,把侧耳根用溪水洗干净,拌一些油辣子就可以吃了,吃起来又香又脆。‎ 当然,最惬意的,还是把侧耳根带回家,与家人共享。吃不了的,也可以送给朋友亲戚,说一声这是在山间田头亲手采摘的,那亲情友情就更加浑厚了。完整的一株侧耳根,地上部分是紫红透白的,地下部分是雪白嫩脆的,再加点从山中采摘回来的野蒜苗、柴胡尖,拌以辣椒油、山胡椒、花椒等佐料,不用炒不用煮,生吃,脆脆响,香从鼻入,味自香来,生津开胃,不觉食欲顿增。春天的餐桌上,当地人们都少不了这一道凉菜。‎ 侧耳根长在溪涧沟梁田野之际,林边地头之间,与其他杂草共生共荣,不仔细找不易发现。随着周边的地丁、繁缕相继地开放,侧耳根反倒淹没在草丛中。但人们认真寻获的一刹那,一眼就能够从这春天的新绿中获得惊喜。而且发现一株,可能就会发现一大片。采的时候,最好有一把小铲子,左手扯住地上的茎叶,右手把铲子伸到根部切断根须,一株带着寸把长根茎和紫红色茎叶的完整侧耳根便采摘完成了。采摘的时候,一定不能只顾着扯地上茎叶,这可能会扯断地下那截鲜嫩的根茎,就不是完整的侧耳根了。‎ 侧耳根一年一枯荣,冬去春回,听惯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也听惯天地间的万物私语。它深深扎根在土层中,哪怕冬雪摧残了茎叶,但蛰伏在大地之中的根茎,却能听懂天公与地爷的对话,在和风拂面的季节,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和美食的味道。夏秋季节,侧耳根开花结籽,茎叶被人们收割晒干泡茶喝,清热解毒消暑。冬天里,它坚强地孕育地下根茎,以待来年的发展。也许,在人类还没有诞生的洪荒年代,它就这么寂寞地倾听大自然和天地万物的呼吸。也许,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它也倾听过花草鸟虫的和鸣,倾听过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山歌号子。‎ 当隆隆的春雷响起,和风吹拂的时候,侧耳根就冒出地面,侧耳倾听万物的声音——天地风云以及潺潺流水,还有勤劳的人们上山劳作的号子和歌声,它在给人们送来一片嫩绿的同时,也送来一味可口的美食,传递着大自然对人间最美好的祝愿和厚爱。‎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7日)‎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直接点明赞颂对象“侧耳根”,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与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文章以写春天蛰伏于大地土层的侧耳根冒出叶茎始,以侧耳根冒出地面,侧耳倾听万物的声音终,脉络清晰。‎ C. “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是乡村的农民喜爱侧耳根的主要原因。‎ D. 本文抒写了家乡受人欢迎、讨人喜欢的一种野菜,深情地抒写了它的味儿美,品质也美;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借“家乡的侧耳根”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7. C 8. 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后“侧耳根”破土而出、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侧耳根”的喜爱之情。通过想象,诠释“侧耳根”得名的原因,生动有趣。 ‎ ‎9. ①抒发了对家乡的侧耳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喜爱其鲜亮的颜色和独特的形态味道。②赞美侧耳根的奉献精神与坚韧品格。③抒发对自然、人民和故土的热爱。作者借“侧耳根”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朴实与勤劳的赞美,对家乡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C项,“这是乡村的农民喜爱侧耳根的主要原因”,曲解文意。乡民喜爱侧耳根的原因是它在给人们送来一片嫩绿的同时,也送来一味可口的美食——蔬菜或调味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分析精彩句子的表现力,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格,然后结合文句分析这种修辞格的表现,最后结合语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或作者抒发的情感。分析效果时,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侧耳根是最早从地皮里冒出来打探春天气息的小精灵”运用比喻手法,把“侧耳根”比喻成“小精灵”,“侧耳根是最早从地皮里冒出来打探春天气息的小精灵”“只有它,才能听得懂天地语言”“那轰隆隆的春雷声,就像是天地间的窃窃私语,然而,这些话语却早已被侧耳根倾听得清清楚楚。”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听得懂”“倾听得清清楚楚”“打探”和“窃窃私语”分别赋予侧耳根和轰隆隆的春雷声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后“侧耳根”破土而出、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侧耳根”的喜爱之情。“也许就是因为它那竖起来的紫红色叶片,像是侧耳倾听天地之音的小耳朵,人们才把它叫做侧耳根吧?”这句话运用想象的手法,生动诠释了“侧耳根”得名的原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 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阅读全文,找到相关的有效句子或事情,分析并概括作者的情感。“春天一到,它那蛰伏于大地土层的身躯,就冒出嫩绿红润的叶茎来,……。先是像荷叶一样卷曲的尖叶露出地表,紫红色的嫩茎拱出地面后,铺展成一片心形的单叶,颜色也由嫩黄而紫红,由紫红而新绿;第一片叶子张开,其上又生一尖叶,逐渐铺展成上端尖下端凹的紫红色叶片。钻出地面十厘米许,侧耳根就有四五片紫红嫩绿的叶子,茎秆也呈现红白相衬的模样,红里透着白,白里透着红,像大地刚刚生出来的胖小子。”“侧耳根是最早从地皮里冒出来打探春天气息的小精灵……也许就是因为它那竖起来的紫红色叶片,像是侧耳倾听天地之音的小耳朵,人们才把它叫做侧耳根吧?……这些话语却早已被侧耳根倾听得清清楚楚。”“把侧耳根用溪水洗干净,拌一些油辣子就可以吃了,吃起来又香又脆。”“生吃,脆脆响,香从鼻入,味自香来,生津开胃,不觉食欲顿增。春天的餐桌上,当地人们都少不了这一道凉菜。”“侧耳根……深深扎根在土层中,哪怕冬雪摧残了茎叶,但蛰伏在大地之中的根茎,却能听懂天公与地爷的对话,在和风拂面的季节,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和美食的味道。夏秋季节,侧耳根开花结籽,茎叶被人们收割晒干泡茶喝,清热解毒消暑。冬天里,它坚强地孕育地下根茎,以待来年的发展。也许,在人类还没有诞生的洪荒年代,它就这么寂寞地倾听大自然和天地万物的呼吸。也许,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它也倾听过花草鸟虫的和鸣,倾听过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山歌号子。”通过生动地描写侧耳根鲜亮的颜色和独特的形态、味道,作者赞美侧耳根的奉献精神与坚韧品格,抒发对家乡的侧耳根、对自然、对人民和故土的热爱之情,作者赞美“侧耳根”,其实是赞美家乡人民的朴实与勤劳,赞美家乡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点睛】解答散文作者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④从景物描写或事情的叙述入手,景物会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叙述事件的过程中隐藏作者的情感。⑤从表现手法入手,各种恰当生动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包含作者的情感倾向。⑥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或语句,这是作者情感直接流露的最好表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①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皱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②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味等。‎ 夏四月楚图汉王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③。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注]①汉王:刘邦,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封为汉王。②钟离昧、龙且、周殷:均为楚王项羽的大将。③大牢具:即太牢具,指宴会或祭祀时并用食具盛着牛、羊、豕三牲,这里用指丰盛的酒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B.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C.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D.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一般称为“川”或者“水”。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 B. “东向坐”就是坐在西面,向东而坐,古代在“室”内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这种坐法表明项羽当时已是称雄天下的尊者。‎ C. “为寿”,出自《管子·小称》,意思是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颜师古注:“凡言为寿,谓进爵於尊者,而献无疆之寿。”‎ D. “请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称谓还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在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不仅原谅了刘邦,还请他喝酒,而且还把自己所得情报来源也说了出来。‎ B. 项羽寡谋轻信,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性格。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 C. 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劝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项王不相信他,也不肯听他的意见。‎ D. 项羽为人猜忌,偏听偏信。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中,汉王用反间计来离间项王与亚父的关系,项王对亚父大起疑心,汉王反间计获得成功。‎ ‎1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范增多次用眼睛示意项王(或“给项王使眼色”),又连续三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班示意项王,项王默默地没有反应。‎ ‎(2)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金,行反间计,(就能)离间他们君臣关系,让他们互生疑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标点或停顿)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句中,“楚围汉王于荥阳”的意思是汉王在荥阳陷入了楚的包围。句中主语是“楚”,谓语是“围”,宾语是“汉王”,“于荥阳”是介宾短语后置所以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急”是说(情形)危急。句意完整,“急”应单独成句。排除C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B项,这种坐法表明项羽当时已是称雄天下的尊者”错,表明了项羽的狂妄自大。‎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人物错位,是“陈平”施行反间计,并取得成功。‎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句关键点:“数”:“多次”;“目”:“使眼色”;“示之者三”:“连续三次举起所佩戴的玉”;“举”:“拿”。第(2)句关键点:“诚”:“如果”;“捐”:“拿出”;“间”:“离间”;“以疑其心”:让他们互生疑心“”。‎ ‎【点睛】参考译文:‎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对陈平说:“纷乱的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陈平说:“项王身边正直忠心的臣子,不过是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些人,只几个人而已。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金,行反间计,(就能)离间他们君臣关系,让他们互生疑心:项王的为人,易于猜忌,偏听偏信,(君臣之间起了疑心)必定内部互相残杀,我们借机举兵进攻,一定能够打败项王。”汉王说:“好!”拿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任由他自己掌握,不再过问支出。陈平用钱在楚军中施行反间计,传播谣言:“钟离昧将军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立了那么多功劳,然而总是不能裂土封王,现在要跟汉联合,消灭项民取得土地称王。”项王果真开始怀疑钟离昧等人了。‎ ‎(公元前204年)夏,四月,汉王在荥阳陷入了楚的包围,情形危急;汉王求和,准备仅保留荥阳以西为汉地。亚父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汉王十分担心。项羽派使者到汉地来,陈平准备了丰盛的酒食款待来宾,一见楚使就假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派来的!”让人把东西端走,重新准备了比较粗陋草率的酒食进奉楚使。楚使回去后,如实禀报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起了很重的疑心。亚父急着要攻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不肯听他的意见。亚父发现了项王对自己的怀疑,怒道:“天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让老臣告老还乡吧。”(亚父)归去,还未到彭城,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思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备,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不是单纯的描写雨中景物,而是写动物、植物以及诗人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雨的喜爱。‎ B. 本诗首联即点出“雨”,说十日潇潇之雨,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潇潇”,小雨貌:“稳”,稳当,稳步。‎ C. 颔联不写雨,写秋天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了,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D. 颈联写诗人自己在雨中感觉。“一凉”“恩到骨”,写出了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带给诗人的冰凉透骨。‎ ‎15. 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怀旧、失落的感情。看到南飞的燕子,不觉感叹又过了一年,回首往事,恍如一梦。梧桐树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已面目而非。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②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痛苦。诗人家徒四壁,本想有所作为,却事与愿违。③漂泊在外的苦楚,对家乡的思念。为了干一番事业,诗人漂泊在繁华的都城,秋风吹着身上的衣衫,苦楚涌上心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项,本诗表达的情感是悲凄的,并未表达“对雨的喜爱”。‎ 故选A。‎ ‎【15题详解】‎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回答情感题的每一个答题要点要包含以下内容:既要明确指出诗人的情感,又要指出诗人因何事、何景而产生的这种情感。读懂全诗,抓住诗的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三四句,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飞,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五六句的意思是一股凉意透到骨里,家徒四壁,万事多有不顺。诗人本想有所作为,却事与愿违。抒发了自己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痛苦。七八句的意思是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吹动着我的衣角。为了干一番事业,诗人漂泊在繁华的都城,秋风吹着身上的衣衫,苦楚涌上心头。抒发了自己漂泊在外的苦楚,对家乡的思念。本题据此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扬李蟠能行古人从师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余嘉其能行古道 (2). 作《师说》以贻之 (3). 金戈铁马 (4). 气吞万里如虎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嘉、贻(2)戈(3)尊、酹。‎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们,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______,随后走进了一位______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 ‎ ‎ )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先生______,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______,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们,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B.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们,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是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 那时候莘莘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D. 那时候的莘莘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原因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B. “可是也有一点喽!”,向上一翻眼睛,轻轻点一下头 C. “可是也有一点喽!”,头轻轻点一下,眼微微翻一下 D. 眼睛向下一翻,头轻轻点一下,“可是也有一点喽!”‎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才济济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全神贯注 B. 座无虚席 小巧玲珑 见多识广 屏息以待 C 人才济济 小巧玲珑 见多识广 全神贯注 D. 座无虚席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屏息以待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其后不能带“们”,排除A、B项。D项中“原因实在是因为”杂糅。排除D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结合空缺处后面的“又这样自负的话”,可以推知空库而出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应该表现他的“自负”。B、C项中的叹号和逗号不能用在一起,故首先排除。D项中的“眼睛向下一翻”错误,不合逻辑。眼睛应是“向上一翻”。‎ 故选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人才济济”: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座无虚席”: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根据语境“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应选“座无虚席”。排除A、C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根据语境“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应选“短小精悍”。排除D项。“见多识广”: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博闻强记”:意思是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语境说他不仅有知识丰富,还有记忆力强的意思。所以选用“博闻强记”。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中学文学社社长给该校校长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在表达上不妥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我是敝校山花文学社的社长,我社想出版一本名为《我们的青春》的书。这本书收录了我社同学的50篇大作。请您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拜读,并恳请您抛砖引玉,为这本书写一篇序。相信有您提出的拙见,一定能让我们获益匪浅。‎ 祝您工作顺利!‎ 某中学山花文学社 ‎2019年5月6日 ‎【答案】(1)“敝校”改成“学校”;(2)“大作”改成“作品”;(3)“拜读”改成“阅读”;(4)“抛砖引玉”改成“批评指正”;(5)“拙见”改成“意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本题中,“敝校”是谦称,只适合用于自己,对自己学校的校长不用,可改成“学校”或删除“敝校”。(2)“大作”是称人作品的敬词,不用于自己的作品,应改成“作品”或“文章”;(3)“拜读”意思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该词的使用表示是自己对别人的尊敬,不用于别人读自己的作品,应用于自己读别人的作品,此处应改为“阅读”。(4)“抛砖引玉”,谦辞,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此处应改成“批评指正”。(5)“拙见”是对自己的见解的谦称。应改成“意见”。‎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友善”为话题,另写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诚信是高楼大厦的一块奠基石;诚信是市场交易的一杆秤;诚信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 ‎【答案】友善是春寒来临的一缕阳光;友善是山涧流淌的一泓清泉;友善是人际交往时的敲门砖。‎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首先要研究例句和题干,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友善”,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解答此题,要注意提干中所要求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排比。答题时,要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仔细揣摩例句的句式结构,可采用“友善是……的一(量词)+名词;友善是……的一(量词)+名词;友善是……的+名词;”的句式。‎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扎根边疆47年,和同事们一起治疗了13万多名肝胆病患者。他爬雪山、越戈壁巡诊近40万公里,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撒在了天山南北,他叫庄仕华。庄仕华出生在四川简阳贫困山区,小时候家里穷,吃饭要靠政府的救济粮,衣服是乡亲和老师们送的,学费是靠国家减免的,他才从小学读到了高中。把病人当亲人,把青春献国家,庄仕华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感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感恩缕缕书香 在书的世界里,我如鱼得水。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丽。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学会了面对生活;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遨游于梦的海洋中。‎ 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丽。在有书相伴的日子里,我渐渐成长,开始懂得品味书中的人生百态,人性美丽。读《红与黑》,使我感受到于连身上那么固执的可爱以及对爱情的勇往直前;读《简爱》,更使我折服于简爱身上属于女性的坚韧与顽强;读《围城》,令我惊异于围城内外,人心的迥异于那“围城外的人拼命追求围城内那灯红酒绿的世界和围城内的人拼命追寻那围城外的自由的氛围”。书犹如一位导师,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先哲们充满坎坷又生趣盎然的生活;书好似一位智者,带我穿越心灵的薄膜去了解当时社会的繁华的思想;书有似一位演讲家,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进。‎ 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学会面对生活。它让一个稚气未脱的我逐渐走向成熟。让我不再孤单,不再悲伤,不再彷徨。去把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做自己的人生的座右铭;去把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去把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化为自身的雄心壮志。正是因为书,我才学会了坚强不屈,学会了思索未来,学会了面对生活!‎ 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学会遨游于梦的海洋中。在梦中,我与李白,苏轼畅谈诗歌;我与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一起出海;我与鲁滨逊一起冒险闯荡世界。好爽快!醒来后,我又与李清照谈诗,与林黛玉一起品味红楼之梦,与孙悟空同去取西经,与台湾同胞们一同去谴责李登辉、陈水扁。书给了我进取的头脑,让我拥有一颗正义向善之心;书让我懂得了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积极向上;书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使命。‎ 感恩缕缕书香,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升华;让我获得了一份豁达,让我放飞自己的梦想。伴着书香,我走进了梦乡,追随书香,我会抵达理想的殿堂。‎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新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立意。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就属于叙事类材料,要抓住事件的主旨立意。‎ 具体过程:‎ 本次材料给的事件是庄仕华扎根边疆47年,爬雪山、越戈壁巡诊近40万公里,和同事们一起治疗13万多名肝胆病患者。这正如材料最后说的他“把病人当亲人,把青春献国家”,这充分表明了他的奉献敬业精神。材料也给出了他奉献边疆的原因——小时候家里穷,吃饭要靠政府的救济粮,衣服是乡亲和老师们送的,学费是靠国家减免的。他把来自政府和他人的帮助化为实际行动,传递爱心,这正是他所说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感恩”。本题从“感恩”“奉献”“爱国”等角度进行立意。‎ ‎【立意】带上一颗感恩的心;用感恩经营人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生命因奉献而美丽;奉献要从本职工作做起;奉献和给予;‎ 爱国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传递爱心……‎ ‎【素材】1、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支撑他们。”三儿子:“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 ‎2、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应该来自博大的胸怀。《江南时报》报道,载誉归来的奥运会冠军顾俊回到家乡无望,得知父亲顾德元所在的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正遇到贷款难题,便毫不犹豫地拿出首己的16校金牌,给父亲拿去作为贷款抵押。如今,这家企业蒸蒸。当职工们共拿出20万元奖场地时,顾设却说:“我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是应该……没有家乡的哺育,就没有我的今天。”‎ ‎3、人,是需要感恩的,对于世间万物,心存感恩,就能像大海一样有自净潜力,让这种心灵的潮水不是肆虐,我们就能洗去污秽,就能看清有多少事物值得珍惜,并有勇气去负起职责,社会才得以和谐发展。‎ ‎4、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吐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而竞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而挂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自然界尚且如此感恩,我们跟应该这样。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塑造完美人生,回报他人,回报自然,共创和谐社会。‎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感恩缕缕书香”这一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丽。”“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学会面对生活。”“感恩缕缕书香,因为它让我学会遨游于梦的海洋中。”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