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州五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2019.4‎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论老实话 朱自清 ‎①美国前国务卿贝尔纳斯退职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老实话》。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宴会,大家谈起这个书名,一个美国客人笑着说,“贝尔纳斯最不会说老实话!”大家也都一笑。贝尔纳斯自题这样一个书名,想来是表示他在做国务卿时有许多话不便“老实说”,现在无官一身轻了,不妨“老实说”了。‎ ‎②中外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可见“老实话”是不易听到的。常听人说“我们要明白事实的真相”,既说“事实”,又说“真相”,叠床架屋,正是强调的表现。说出事实的真相,就是“实话”。买东西叫卖的人说“实价”,问口供叫犯人“从实招来”,都是要求“实话”。‎ ‎③人们为什么不肯说实话呢?归根结底,关键是在利害的冲突上。自己说出实话,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容易制自己,也容易比自己抢先一着。在这个分配不公平的世界上,生活好像战争,往往是有你无我;因此各人都得藏着点儿,让人莫名其妙。于是乎勾心斗角,捉迷藏,大家在不安中猜疑着。向来有句老话,“知人知面不知心”,还有“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拋一片心”,这种处世的格言正是教人别说实话,少说实话,也正是暗示那利害的冲突。‎ ‎④老实话自然是有的,人们没有相当限度的互信,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但是实话总还太少,谎话总还太多,社会的和谐恐怕还远得很罢。不过谎话虽然多,全然出于捏造的却也少,因为不容易使人信。麻烦的是谎话里掺实话,实话里掺谎话。日常的话多多少少是两掺的,人们的互信就建立在这种两掺的话上,人们的猜疑可也发生在这两掺的话上。即如贝尔纳斯自己标榜的“老实话”,与他同国的那位客人就怀疑他在用好名字骗人。谁能知道他的话老实或不老实到什么程度呢?‎ ‎⑤人们在情感上要求真诚,要求真心真意,开诚相见。但是“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不看什么人就掏出自己的心肝来,人家也许还嫌血腥气呢!所谓“推心置腹”、“肺腑之谈”,总得是二三知己才成,若是泛泛之交,只能敷敷衍衍,客客气气,说一些不相干的门面话。这可也未必就是假的,虚伪的,他至少眼中有你。有些人一见面冷冰冰的,拉长了面孔,爱理人不理人的,可以算是“真”透了顶,可是那份儿过了火的“真”,有几个人受得住!本来彼此既不相知,或不深知,相干的话也无从说起,说了反容易出岔儿,乐得远远儿的,淡淡儿的,慢慢儿的。不过,就是彼此深知,像夫妇之间,也未必处处可以说真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总有些不愿意教别人知道的秘密,若是不顾忌着些,也会碰钉子的。真话之难,就在这里。‎ ‎⑥毫无事实的空头宣传没人信,有事实可也掺点儿谎,就有信的人。因为有事实就有自信,有自信就能多多少少说出些真话,所以教人信,自然,事实越多越分明,信的人也就越多。不过正反错综,一般人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就索性一句话抹杀,说一切宣传都是谎!可是宣传果然都是谎,宣传也就不会存在了,所以还当分别而论。贝尔纳斯将他的书题为《老实话》,那本书总不能够全是谎罢?一个人也决不能够全靠撒谎而活下去,因为那样他就掉在虚无里了。‎ ‎(选自《论雅俗共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很多人不肯说实话,是因为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虚实,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B. 人们不说实话的关键在于社会的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存在利害的冲突。‎ C. 生活中有老实话存在,人与人才能互信;老实话的多少,决定社会是否和谐。‎ D. 日常的话是实话和谎话两掺的,在两掺的话基础上建立起互信,也产生猜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贝尔纳斯题为《老实话》的书,自然地引出本文的论题。‎ B. 第④段再以贝尔纳斯为例,揭露其用“老实话” 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 C. 结尾又以贝尔纳斯的书名,作为宣传若都是谎言就没法存在的佐证。‎ D. 三次引用贝尔纳斯的例子,既使例证的运用经济高效,又使文章连贯。‎ ‎3. 作者为何说“心口如一向来难得,口是心非时有不免”?结合第段分析。‎ ‎【答案】1. C 2. B ‎ ‎3. 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只能对少数知己说;泛泛之交只能说些不相干的门面话;个人的秘密对最亲密的人也有所顾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老实话的多少,决定社会是否和谐”强加因果关系。原文说的是:“但是实话总还太少,谎话总还太多,社会的和谐恐怕还远得很罢”并不能“决定社会是否和谐”,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揭露其用“老实话”的好名字骗人的本质。理解有误。再次引用是为了证明人们对两掺话的猜疑。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到文本中去筛选和概括原文信息即可。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文本的理解,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去筛选:所谓“推心置腹”,“肺腑之谈”,总得是二三知己才成。若是泛泛之交,只能敷敷衍衍,客客气气,说一些不相干的门面话。像夫妇之间,也未必处处可以说真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总有些不愿意教别人知道的秘密,若是不顾忌着些,也会碰钉子的。真话之难,就在这里。‎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其其格姨 鲍尔吉.原野 ‎①其其格姨是我妈的伯父的独生女。此姨年轻时漂亮得没有办法,是盟文工团的。我妈起初也是文工团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是了,我认为由于她不及我姨漂亮。那时候她穿一件浅灰色的大翻领西服、高高挺着胸脯,傲慢而美丽。在赤峰这样一个小城市,我姨是明星。赤峰虽然小,也有盟长和司令一类的长官,北京或内蒙来了更大的官,盟长或司令就请我姨到宾馆跳舞。她还拍过电影,是什么电影我就不知道了。‎ ‎②后来,其其格姨到赤峰七小当音乐教师,这是使我心花怒放的一件事。我一年级,其其格姨进来上课,全体学生“哗啦”起立。我分视左右,他们为我姨起立,不亦快哉。坐下。我姨教我们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时,我唱的声最大,我要使劲唱!每个乐句,我都抢唱半拍,别人唱完了,我的延长音还在教室回荡不已,因为这是我姨教的。你们有姨吗?我坐在第一排,目睹其其格姨穿高跟鞋起伏踩踏风琴,双手飞掠键盘。她有时以眼神递我──倘若我声音过大或拖音太长──眼神中带着忍俊不禁的笑意和责备,这时我的歌喉愈响亮,因为我姨不仅是我姨,而且看我。那时我最爱上音乐课,铃响之后,我屏住呼吸等待其其格姨走进教室,她美丽矜持地扫视大家,目光最后必落在我身上。幸福呵!‎ ‎③虽然只有一年级,但那一瞬间,心里像鲜花像爆竹一样迸然开放啦!况且我姨脸上总含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美丽的哈瓦那,唱!”多好。下课时,我对同学们说:“我姨要是不教你们,你们根本不会唱这个歌!”彼等无不诺诺。这是我姨,知道不?‎ ‎④后来,我姨到了锡林郭勒盟。我在学校也只好陷于平庸。‎ ‎⑤其其格姨聪明、好胜,但命并不好。离婚后,她在锡林郭勒与一位多子女的军队干部结婚。我这位姨夫名叫布和,厚道善良。为了拉扯他那么多的孩子,我姨大约吃了许多的苦。‎ ‎……‎ ‎⑥我姨和姨夫在锡盟离休后,迁至呼和浩特的部队干休所。前几年,我由宁丁舅舅陪着,去看望其其格姨。到了她家楼下,我锁住车往里走,宁丁舅舅拉住我说:“你姨在这儿呢。”我转身看,一个枯瘦的蒙古老太太,笑对着我。我真不敢信,其其格姨当年神采飞扬的样子哪里去了?她的骄傲、矜持和美丽全都被岁月淹没了。我真奇怪(我的奇怪不止一次了),那些蒙古妇女,无论当演员或官员,无论进北京或呼和浩特,到晚年无一不像牧区的从未走出过艾里(村子)一步的蒙古老太太。我感慨于岁月真是风刀霜剑,把一个美丽女人的汁水全都戕尽了。我其其格姨,眼窝的皱纹和脸上的皱纹密集太多,我想就是用鞭子抽用刀砍也不会使一个优雅丰腴的女人如此沧桑。而我又高出她一头多,竟不知所措了。二十年、也许是二十五年未见其其格姨。在她家楼前,我不禁失声痛哭。‎ ‎⑦我一边流泪,一边走进她家的小楼。她家甚好,楼中有楼,归一家住。我坐在沙发上,只觉得需要大哭一洗襟怀,把什么东西哭出来,我姨静默着,略有不安。宁丁舅舅尊重地看着我哭。哭过,说了几句话,要走。我姨上楼取姨夫毛料裤子送我,收下了。出门骑车,回头看其其格姨瘦小身影,泪复下矣。‎ ‎⑧又有好多年没见她了。‎ ‎⑨这个岁月。‎ 节选自《我妈的娘家亲戚》‎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第一段中,作者用盟长或司令邀请其其格姨到宾馆陪北京来的高级领导跳舞这个细节,侧面展现了她年轻时的惊人的美丽和风采。‎ B. 第六段中“我的奇怪不止一次了”这句话饶有深意,它暗示读者:其其格姨这种情况在蒙古妇女中并非个例,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C. 看着我哭,其其格姨“略显不安”,显示她的善良;宁丁舅舅“尊重地看着我”显示出他良好的修养,看似闲笔却准确揭示出人物性格。‎ D. 在第六段和第七段中,作者不止一次流泪痛哭,他是为岁月无情、风霜催人而感慨落泪,更是为其其格姨半生坎坷遭遇而伤心痛哭。‎ ‎5. 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 作者在谈及其其格姨离婚再嫁这段经历时,用语俭省、一笔带过,这种写法带来了怎样的好处?‎ ‎【答案】4. D 5. 含义:美丽的其其格姨老来却变得瘦小枯干、毫无风采。作用:(1)表达了我对其其格姨衰老的震惊;(2)“戕”字强调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无限感慨。(从比喻句“风霜刀剑”切入分析亦可。) ‎ ‎6. (1)其其格姨的这段经历,作者并未亲见,只是耳闻,这样写更加真实可信;(2)对其其格姨离婚、再婚等复杂经历一语带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3)让读者意识到使其其格姨衰老的并非某个具体事件,而是无情的岁月,从而强化出了岁月催人老的主题。(4)突出了文章主要内容,详略得当;(5)使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了本文主旨。以上为结构角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D 项,“更是为其其格姨半生的坎坷遭遇而伤心痛哭”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主要原因是其其格姨的巨大变化让他产生了“岁月无情、风霜催人”的感伤情绪,其其格姨的不幸遭遇并非作者感伤的主要原因。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和把握句子作用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把句子放置于具体的语境之中,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去理解其含义。句子的作用要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本题要求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作用。划线句子在文章第六段中间位置,本段写“我”去看望其其格姨。到了其其格姨家楼下,“我”没有认出当初“骄傲、矜持和美丽”的其其格姨,还是陪“我”同去的宁丁舅舅拉住“我”,告诉“我”面前的枯瘦的蒙古老太太是其其格姨。看到其其格姨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奇怪“那些蒙古妇女,无论当演员或官员,无论进北京或呼和浩特,到晚年无一不像牧区的从未走出过艾里(村子)一步的蒙古老太太”,这是“我感慨于岁月真是风刀霜剑,把一个美丽女人的汁水全都戕尽了”,然后写其其格姨现在“眼窝的皱纹和脸上的皱纹密集太多”“我又高出她一头多”,“我”想象不出是用什么方式让一个曾经美丽、优雅而又骄傲的女人变成这样,“我竟不知所措了”,“在她家楼前,我不禁失声痛哭”。所以结合上下文可知“我感慨于岁月真是风刀霜剑,把一个美丽女人的汁水全都戕尽了”这句话把岁月比喻成风刀霜剑,说岁月是风刀霜剑,“把一个美丽女人的汁水全都戕尽”,也就是把一个曾经美丽女人变得瘦小枯干、毫无风采,突出了岁月的无情,表达了“我”对其其格姨由记忆中的美丽、优雅而又骄傲变成现在眼窝的皱纹和脸上的皱纹太多密集,瘦小枯干、毫无风采的震惊,同时强调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无限感慨。具体作答时,可以结合上下文内容,从比喻句“风霜刀剑”切入分析,也可从关键词“戕”字上上分析入手,指出该句含义,然后点明其既表达了“我”对其其格姨由曾经的美丽变成如今如此衰老的震惊;也字强调了“我”对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无限感慨。‎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某一内容作用和作者创作意图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干是“作者在谈及其其格姨离婚再嫁这段经历时,用语俭省、一笔带过,这种写法带来了怎样的好处”,是问学生简写其其格姨离婚再嫁这段经历有什么好处。然后后去文章中圈画出相关涉题信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比如本题,写其其格姨离婚再嫁这段经历在文章第五段,前面写其其格姨先是在“我们”学校教音乐,“我”因其其格姨教自己音乐而感到骄傲自豪。后来其其格姨到了锡林郭勒盟,“我在学校也只好陷于平庸”。然后第五段写其其格姨聪明、好胜,但是命不好。离婚后,在锡林郭勒与一位多子女的军队干部结婚。“为了拉扯他那么多的孩子,我姨大约吃了许多的苦。”内容上:其其格姨到锡林郭勒这段经历是“我”听说的,不是“我”所亲见,因为是听说,具体细节自己并不明白,所以一笔带过,既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显得更真实可信。还有略写其其格姨离婚、再婚等复杂经历,也是在说明使曾经美丽、骄傲的其其格姨变成现在枯瘦“眼窝的皱纹和脸上的皱纹密集太多”样子不是具体的那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无情的岁月,凸显了岁月催人老的文章主题。结构上,略写其其格姨离婚、再婚等这段复杂经历,把其其格姨曾经的美丽、骄傲、矜持、神采飞扬和现在的枯瘦、“眼窝的皱纹和脸上的皱纹密集太多”和沧桑放在一起,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使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了本文岁月催人老主旨。‎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遵循“句不离篇”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①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②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③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④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⑤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在当天下午于国家会议中心(上海)举行的进博会分论坛“贸易与创新平行论坛”上微软公司创始人、泰拉能源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称,希望与中国的创新人才一起努力,以创新来减少全球贫困、战胜疾病、应对气候变化。‎ ‎“我每次来到中国都很开心,第一次是将近25年前。中国这25年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市场开放能够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尔.盖茨首先盛赞中国脱贫成果,称中国可以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力量。“中国和印度是全球第二次脱贫浪潮的例子其中,中国的极端贫困率从66%降到4%。现在,非洲等地区正在推行第三次脱贫浪潮,中国将成为第三波脱贫浪潮的催化剂。”盖茨认为,中国可以为非洲国家脱贫提供成功经验。‎ 盖茨称,中国的很多创新成果不仅能服务中国,而且能服务世界。比如,盖茨基金会正与中国合作进行药物研究,帮助中国克服艾滋病、结核病、营养不良等疾病。他透露,本周晚些时候,他将前往北京为设在清华大学的药物研发机构揭牌,这一合作机构将主要研发针对发展中国家人群健康需要的新药,希望改变低收入人群无法购买药品的问题。‎ 盖茨基金会与清华大学在该领域已有合作基础。2017年3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盖茨基金会与清华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在京启动。该机构关注全球健康问题,针对影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重大疾病研发新药,充分发挥中国研发各方面的优势,开展国际药物研发合作,加快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向临床药物的有效转化。‎ 盖茨称,他们正尝试用人工智能抗击疟疾。“低收入人群往往无法购买所需药物,我们正在利用AI抗击疟疾,每年45万人被疟疾夺走生命。AI诊断和人类专家一样准确。”盖茨基金会还在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疫苗设备。相关设备在使用特殊冷却剂的基础上,不要电力和电池,只要冰就能完成药物的保存。在非洲缺电地区,这种冰桶式的设备大有用武之地。‎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比尔.盖茨曹表示自己有三个理想:一是每人有一台电脑,都用上windows系统;二是消灭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每人有平等的医疗机会;三是让穷人都能够用上清洁经济的电。2006年,在评估了所有已在理论上被研究和讨论过的核反应堆类型后,比尔.盖茨选择了行波堆,并创立了泰拉能源公司来发展该项技术。在此次论坛上,盖茨以泰拉能源董事会主席的头衔参会。‎ 盖茨认为,中国在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探索对全球都有积极意义。“ 我相信核电的光明未来,但我们必须要解决成本、核废料和安全问题,这就是泰拉能源的使命,行波堆能解决上述问题。”盖茨说道。‎ 近年来,比尔.盖茨造访中国的频率颇高,主要原因是来华推销其引以为做的第四代核能技术行波堆。目前,泰拉能源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研发并推动行波堆落地。“我们在中国有合作伙伴,希望用核电支持中国和其他国家高速发展需求。”‎ 行波堆属于钠冷快中子反应堆,在设计上属于第四代核电技术。“行波堆”在形成核裂变后,推动中子往复燃烧,形成行波状,因此得名。天然铀中只有约0.7%的同位素能被直接利用,但是利用行波堆技术,铀资源的30% -40%,甚至60% -70%可以物尽其用。,‎ ‎ (虞涵棋、杨漾(比尔.盖茨参加进博会》,《澎湃新闻)2018年11月5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论坛上,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表达了希望与中国的创新人才一起努力的愿望,以创新减少全球贫困、战胜疾病、应对气候变化。‎ B. 比尔.盖茨盛费中国脱贫成果,称中国可以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力量,中国已成为第三波脱贫浪潮的催化剂。‎ C. 比尔.盖茨相信核电有光明的未来,他认为,行波堆能解决成本、核废料和安全等问题。‎ D. 近年来,比尔.盖茨造访中国的频率颇高他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他希望用核电支持中国高速发展需求。‎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盖茨基金会正与中国合作进行药物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人群健康需要研发新药,降低现有药品价格,改变低收人人群无法购买药品的问题。‎ B. 盖茨基金会正尝试用人工智能抗击疟疾,并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新设备,这种设备只要冰即可完成药物保存,在非洲缺电地区将大有作为。‎ C. 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但他的三个理想都高度关注普通人群,让普通人拥有电脑,拥有平等医疗机会,用上清洁经济的电。‎ D. 行波堆在设计上属于第四代核电技术。它推动中子往复燃烧,从而形成核裂变。利用这个技术,铀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大幅提高。‎ ‎9. 材料集中体现了比尔.盖茨的哪些理念?请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C ‎ ‎9. 创新理念,合作理念,人本理念,平等理念。‎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 项,未然当作了已然,“已成为”不正确,由原文“中国将成为第三波脱贫浪潮的催化剂”可知,应是“将成为”。故选B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无中生有,“降低现有药品价格”文中无依据。B项,“只要冰” 不对,还需要“特殊冷却剂”。D项,“推动中子往复燃烧,从而形成核裂变”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应是“形成核裂变后,推动中子往复燃烧"。故选C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如本题要求答出比尔·盖茨的理念,由文中“盖茨称,中国的很多创新成果不仅能服务中国,而且能服务世界”可概括出体现了比尔·盖茨的创新理念;由“盖茨基金会正与中国合作进行药物研究”,以及合作研究的具体情况的介绍,可概括出体现了比尔·盖茨的合作理念;由“希望改变低收入人群无法购买药品的问题”,“比尔.盖茨曾曹表示自己有三个理想:一是每人有一台电脑,都用上windows系统;二是消灭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每人有平等的医疗机会;三是让穷人都能够用上清洁经济的电”可概括出体现了比尔·盖茨的人本理念和平等理念。‎ ‎【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属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 。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①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②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 ‎。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属路不绝 属:连接 B. 吾能得之,用以自矜 矜:夸耀 C. 未尝忤于物 忤:抵触 D. 余辄不报 报:上报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圣俞去世后,众多的贤士大夫前去吊唁痛哭,他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第二年,他的儿子将他安葬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B. 梅圣俞的诗广受欢迎,每天都有人登门求诗。他的诗风富于变化,他的文章怪僻拘泥。‎ C. 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留用梅圣俞,他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D. 梅圣俞把自己编撰的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的二十六卷《唐载》献给了朝廷,其后,他又受命完成了对《唐书》的编修工作。‎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2)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13. 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答案】10. D 11. B ‎ ‎12. (1)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 ‎(2)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 ‎ ‎(3)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 ‎13. ①人品好,仁厚乐易。②诗文成就高,影响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分析正误。本题中,D项,“余辄不报”中的“报”要是解释为“上报”,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其余的都不上报”,回归文本可知,该句出自第三段,文中说“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先是大臣举荐,接着朝廷召他应试,由此可知,“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的主语也应该是“朝廷”,那么“朝廷不上报”就讲不通了,此处应是说大臣多次举荐,朝廷召他应试过一次之后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没有批复,句中的“报”应解释为“批复”。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他的文章怪僻拘泥”错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的是“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意思是“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可见选项中“他的文章怪僻拘泥”一说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其”,代词,他;“世”,世代;“颇”,很;“能”,可译为“擅长”;“从父”,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仕”,做官,名词作动词;“显”,显达,显扬;“至”,到;“遂”,就;“闻”,闻名;两个“以”都解释为“因为”。第二句中,“谓”,说,认为;“达”,显达;第一个“穷”,古今异义,处境艰难,不得志,第二个“穷”是使动用法,使……不得志;“殆”,大概;“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得好,写得精巧。第三句,“之”,结构助词,的;“方”,正;“痛心”,古今异义,痛恨;“焉”,代词,他;“于是”,在这时,“乘”,趁着;“其”,代词,毛一鹭;“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则”,就;“噪”,喊叫着;“而”,连词,表修饰;“相逐”,宾语前置句,应为“逐相”,“相”,代毛一鹭。‎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然后到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其意思,再结合人物的形象来分析“贤士大夫”这种表现的原因。“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源自文章第一段,这句话是说“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这些贤士大夫为何会有这一表现?考生需要到下文圈出梅圣俞的特点。文章第二段主要是介绍梅圣俞的诗作影响,“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由此可知,梅圣俞的诗文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成就很高;文章第三段写梅圣俞的为人,“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这是说梅圣俞的人品非常好,仁厚乐易。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嘉祐五年,京城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四月乙亥(十七)日,圣俞染上疾病,躺在城东汴阳坊里。第二天,朝廷贤士大夫前往探问病情的人,路上接连不断。城东的老百姓,做买卖的停市了,过路的不能往来通行,都惊讶地看着,相互议论说:“这座坊里住的大人物是谁呀?怎么招来这么多客人?”过了八天,到癸未(二十五)日,圣俞去世了。这时候贤士大夫又都前往吊唁痛哭,情形如同前些日子一样,而且人数更加多了。他最为亲近、交情最深的人都聚在一起,商量他的后事,自丞相以下,人们都赠送钱财,帮助办理丧事,周济他的家人。六月甲申(二十八)日,他的儿子梅增用车装着他的灵柩起程回南方,于第二年正月丁丑,在宣州阳城镇双归山安葬。‎ 圣俞,是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宣州宣城人。他家世代都很擅长写诗,叔父梅询则因做官而显名,到了圣俞便因诗歌而闻名。从武夫、贵戚到儿童、农夫,都能说出他的名和字,即便是愚庸无知、不能懂得诗歌含义的人,只是说他的诗是社会上看重的,我能得到他的诗,以此来自我夸耀。所以求诗的人每天都接连不断登门,圣俞的诗于是流传天下。他的诗起初喜欢追求清丽闲雅、恣肆平淡的风格,后来就变得涵容深邃、发挥广远,偶尔也雕琢词句表现得怪异奇巧,然而气势充沛,富有力度,笔法更加苍老遒劲。他应别人的请求而作的诗歌很多,所以他的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至于其他的文章,也都令人喜爱,并不像唐代那些号称诗人的人的文章,都很怪僻拘泥,狭隘浅陋。‎ 圣俞为人仁爱厚道,和乐平易,从不曾和人有过抵触。当他穷困忧伤、感慨忿懑时,凡是对事情有所谩骂讥讽、嘲笑戏谑,全都在诗歌里表现出来。然而他只是以诗取乐,而不是借此怨恨什么,真可谓君子。当初圣俞在河南时,王文康公看了他的文章,慨叹说:“二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文章了。”此后大臣们多次荐举他应该在馆阁任职,朝廷曾经召他应试过一次,赐他为进士出身,其余的建议都未批复。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言说:梅某的学问人品整饬清明,希望留用他,让他给国子监的学员们讲解道德准则,创作雅颂歌乐,以歌颂圣明的教化。圣俞这才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务。‎ 圣俞当初凭借叔父的恩荫,补为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由德兴县令担任建德知县。又任襄城知县,监管湖州盐税,兼任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管永济仓,任国子监直讲,积功升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书自己所编撰的《唐载》二十六卷给朝廷,这本书对旧史书中的缺漏和错误作了很多补充和纠正。朝廷于是命令圣俞编修《唐书》,书完成后,尚未上书给朝廷,圣俞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圣俞的学问在研究《毛氏诗》方面有专长,作《小传》二十卷,他的文集有四十卷,注解《孙子》十三篇。我曾经评论他的诗歌说:“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大多穷困,其实不是诗能使人穷困,而是诗人大概在穷困潦倒之后诗才写得好。”圣俞认为我说的是内行话。‎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虞美人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②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 刘辰翁:南宋词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居于深山。② 窖群:地窖、羊群。指苏武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 ‎14. “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5. 请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答案】14. 描绘出枝头梅花凋谢,冬天逝去,春天到来的景象。交代了时令,引出下文春寒少的感受,与后文描绘的雪和风的山中景象形成对比。 ‎ ‎15. 山中的环境尽管阴冷恶劣,仍胜过当年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分析诗歌首句或首联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然后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根据诗歌的内容来分析景物的特点,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再来分析首句的作用。诗歌首句的一般作用如下:交代时令、地点,渲染营造……氛围;点题,扣题;引出下文……内容;奠定全诗或词的情感基调。“梅梢腊尽春归了”,这句话所写的景是“梅”,其特点是“腊尽”,可见应是梅花凋谢将尽,冬去春又来;再看这句话的作用,梅花将尽且“春归了”,这是交代了时令——春季,由此引出第二句中的“毕竟春寒少”,此处是春到,且是“春寒少”,让人感觉已是春暖时节,实际上并非如此,词人紧跟着说“乱山残烛雪和风”,这就与首句中的梅花凋谢春天到来的景象形成对比。‎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看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然后理解诗句的内容,看该句中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什么情感。“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词人说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雨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苏武。前一句是写实,“乱山”,写出周围的环境,“残烛”,是描摹所居室内之情物,“雪和风”,又把词境推向天地,这一句中借助“乱山”“残烛”“雪”“风”写出山中环境的阴冷恶劣,这是词人的现实处境,因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匿于深山;第二句跳宕翻跌,由自己而想到苏武,意境无比高远,“阴山”,匈奴世居之地,“海”,匈奴极北之地,“窖”指地窖,“群”,羊群,此句典出《汉书•苏武传》,“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此处词人引苏武故事,又把自己的处境和苏武的处境进行对比,表现出对苏武民族气节的无限景仰,再结合注释中“宋亡”这一背景,即可知道词人借此表达对故国的思念。‎ ‎【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设题的方式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 ‎16.(1)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2)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4)诚能见可欲,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_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6)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静女》)‎ ‎(7)__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答案】 (1). 臣心一片磁针石 (2). 其势不俱生 (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4). 则思知足以自戒 (5). 斯固百世之遇也 (6). 爱而不见 (7). 搔首踟蹰 ‎ ‎ (8). 信而见疑 ‎【解析】‎ ‎【详解】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磁”“俱”“稷”“戒”“斯”“固”“搔”“踟蹰”。‎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7.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礼记》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与 的人交往,经常是清且淡;如同作画 淡雅,才能耐看。但写文章,却要 ,一波三折;正如人们游览名山,多爱它的嵯峨多姿,变化莫测。‎ A. 情投意合 清澈 跌宕起伏 B. 志趣相投 清新 跌宕起伏 C. 情投意合 清新 此起彼伏 D. 志趣相投 清澈 此起彼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空所说的交往是君子之交,因此应填志趣相投,情投意合是合适男女之爱。第二处空格所填词说的是作画,清新:1.清爽新鲜; 2.清美新颖“清澈”的适用对象是河水。清澈:形容清而透明,澈:透明了。因此应该用“清新”。第三处空格说的是写文章,此起彼伏:指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这边起来,那边伏倒,这边伏倒,那边起来。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用来表示频繁地出现或产生。该成语不适合语境。跌宕起伏:跌宕形容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起伏形容不断变化的样子。‎ 点睛: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还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来帮助我们判断。比如本题中,情投意合适用对象是有爱情的男女之间,志趣相投则用于志趣兴趣相合之人。‎ ‎18.下列句中加点的惯用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老奶奶,敢问您高龄?”。‎ B. 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C. 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顿首。‎ D. 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D项,“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故选D。‎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①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④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恰然 ‎⑥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A. ④⑥③②①⑤ B. ④⑥②③⑤① C. ②③①④⑥⑤ D. ②①⑥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语段起句写日光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明,五个句子中,④⑥写“视觉刺激”,属于“日光下景物”层次;根据⑥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④⑥,②③⑤①属于“月下的景象”的层次,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③句中的“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①承⑤句,由“我”到“物我”。故选B。‎ ‎20.下列诗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B.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回顾江苏常考的修辞有哪些,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然后根据每种修辞的特点进行选择。C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主要使用比拟、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如“乱石穿空”是夸张,体现出乱石高耸入云之气势;“惊涛拍岸”使用比拟,写出江涛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起千堆雪”使用比喻,把“浪花”比作“雪”。ABD三项都使用借代,“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黄”和“苍”代指“犬”和“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以“帆”代“船”;“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中以“丝竹”代指“音乐”。故选C。‎ ‎【点睛】借喻与借代构成的基础不同: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借喻中的喻体是用来作比方的事物,它和要说明的事物是有本质区别的两回事,构成借代的基础是本体与借体的相关性,它是临时用一个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名,即利用客观事物的种种关系巧妙的形成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借喻与借代的关系不同:借喻属于比喻中的一个小类,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用它们的相似点通过联想而联系起来的;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的关系是内在的,借体往往是借用本体的特征、标志、部分、产地、材料、工具等。借喻与借代的作用不同:借喻的作用是以喻体相代,着重在喻,喻而不代;借代则是以借体相代,着重在代,代而不喻。‎ 四、名著阅读 (7分)‎ ‎2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平凡的世界》以城乡“交叉地带”为典型环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创业者,以孙玉厚为代表的乡村生活固守者,还有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 B.‎ ‎ 鲁迅先生的小说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问题寄予了深切的关注。其小说中的女性在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摧残之下逃脱不了悲惨的结局,尤其是作品中的农村妇女,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 C. “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他们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他们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这些“看客”对揭示作品主题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D. 《平凡是世界》第一部中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学习和劳动都好,与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互相爱怜,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乡生产。但他并没有消沉, 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形象、主旨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然后浏览四个选项,看这些选项分别考查哪些篇目,考查的侧重点是什么,再与自己识记的内容进行比对。B项,“尤其是作品中的农村妇女,如……《伤逝》中的子君”错误,子君不是农村妇女,她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为“五四”革命狂飙所唤醒的知识青年。故选B。‎ ‎2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兔和猫》)‎ 结合《兔与猫》全文内容,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什么观点?‎ ‎【答案】“母亲”是一个恕敌、修善的驯良百姓形象。鲁迅借母亲的形象针砭社会现状。旧中国,这样的百姓太多太多了。正是这样驯良的百姓,才助长了统治者的凶恶气焰,使得凶暴者更加凶暴,软弱者更加软弱。鲁迅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弱小的百姓,革命者必须呐喊;只有呐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人们,换取渴望中的平等和自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兔与猫》全文内容,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什么观点”,考生要先结合《兔与猫》中的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然后分析作者要借助“母亲”这个形象表达什么观点。“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文中的“母亲”既对“麻烦的养兔法”不表好感,又对“我”的虐猫采取“修善”态度,对猫是一种容忍。“母亲”的身上体现出百姓的驯良、恕敌和修善等特点。鲁迅在文中塑造了这样一位母亲形象,其实是想借助这一形象来针砭时弊,流露出作者反对无原则“修善”的主张,而像“母亲”一样驯良的百姓太多,这些百姓面对统治者的嚣张气焰而不敢反抗,这就导致嚣张者越发嚣张,懦弱者更加懦弱。鲁迅借助这篇文章想要唤醒人们。解答本题,考生要明确文中几个形象,如“白兔”“黑猫”的象征意义,再结合文中“三太太”“我”和“母亲”的态度进行分析。‎ 五、作文(7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请按要求作文。‎ 偶得,即偶然间得到。读书偶得,会友偶得,散步偶得……每个人和不同的人、事、物接触时都会在看似不经意中有所领悟,生活中的偶得很多,这些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充实精彩。‎ 请以“偶得”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偶得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不历经风雨怎能感到,命运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鲜血撒满了怀抱……”一次偶然,一段歌词,一次感悟,一份收获。——题记 两个月的暑假转眼间就结束了,还沉浸在暑假懒散生活中的我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奋斗旅程”——初三。在别人口中听到初三毕业班生活是多么的苦、多么的累、多么的恐怖,犹如地狱般。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有我的梦想。我坚信我的梦想会让我走的更远,即使前方有许多不平。或许是我太过天真,对现实估计不足。‎ 当我步入初三的课堂,一股名叫“压力”的巨风扑面而来,看到那垒得高高的课本,用十根手指头都数不过来。看着那都排到了垃圾桶后的座位,我顿时感到了竞争的强烈。我做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拥挤的课桌将我囚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我如同被囚禁在鸟笼的鸟,想要挣脱这个牢笼却力不从心。我开始迷惘——梦想之路离我有多远?‎ 紧张的课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没有了电脑课,没有了美术课,没有了音乐课,没有了一周四节的自习课,每科的课也是一节赶着一节的上。我开始恐惧这种生活,开始无心听课,开始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开始赞同他们对初三的描述。梦想之路它在何方?就这样我消极了几周。‎ 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吗?无所为原不是我的个性,我不知是否要给我的心找个出口?昏暗的房间,被反复把玩的电视机遥控似乎在对着我笑。突然一首歌让我停住了无聊的思绪,专注那:歌声沙哑,歌词却字字刺入我耳膜“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不在乎它是不是悬崖峭壁……”,是为我而唱的吗?‎ 我闭上眼睛听着这首歌,脑海里浮现出这几天的种种消极,眼泪不禁从眼眶滑落。“命运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是啊,命运只是空无的谈话,没有谁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为了让自己的将来不留遗憾,现在的我们只能努力。现在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只要熬过了,前方就是无限光明。我不能再这样下去。音乐落幕,昨天已为过去。‎ 一首歌,一次感悟,一份收获。昨天那消极的我已是过去,激昂奋斗的我才是明天的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偶得”,要求写记叙文。题前的材料指出,“偶得”即偶然间得到。然后指出读书可以偶得,会友可以偶得,散步也可以偶得……也就是说每个人和不同的人、事、物接触时都会在看似不经意中有所领悟,意外得到一些“东西”,这“东西”有可能是实实在在存在事物,也可能是某种精神上的获得,比如友情、见识、能力,甚至还可以是某种技能、本领。生活中的偶得很多,这些会为我们的生活增色,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充实精彩。所以作文时,可以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写自己在什么样的偶然情况下,偶然得到了什么,对于这次的偶然得到,自己有什么感受,或者写这次偶然得到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也就是把自己“偶得”的感受和感想写丰富,这次“偶得”,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结尾不妨引申一下。“偶得”中的“偶”即偶然,所以写作时要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另外,看似偶然的背后也有必然,记叙时能交待看似不经意,实则是自己长期思考与关注的领域,这样的文章更上乘。‎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划定取材范围;‎ ‎3.掌握写作重点。‎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