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雅安市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高中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孝道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酿造了古代中国灿烂的“养老文明”孝道以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孝道主张老年人不仅物质上需要帮助,而且精神上要得到慰藉,从而引导家庭养老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家庭养老于是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并且必须做好的问题。孝道由此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及这一路径的先进性。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凡此种种因素,使得传统孝道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其为累赘,甚至虐待、遣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前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走进现代人的心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孝道既应该汲取传统文代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选自党建网,有删改)
1. 关于“传统孝道”,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孝老敬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B. 孝道不断地将养老、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社会行为转变为家庭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C. 孝道将养老作为家庭最主要的职责,使老年人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得到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从而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
D. “善事父母”首先指“能养之孝”,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 之孝”,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
2.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封建社会要求臣子尽“忠”,百姓行“孝”,当今社会中,“父母官”变成“人民公仆”,“子民”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忠孝”已不再是道德评价标准。
B. 在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我国古代社会,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依靠经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C. 一百多年来,孝道文化的基础在历史与政治冲击下已大为动摇。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几代人的思想上出现了误区与断层。
D. 孔子认为,对父母应由衷地敬爱,否则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然而现实社会,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却时常发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现代孝道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 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致使传统孝道日渐失去约束力,“啃老”和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频繁出现。
C. 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利地位都超越长辈时,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D. 社会变化引发传统孝道转化的必要性,传统孝道只有进行转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A扩大范围,与原文不一致,原文第三段表述为“孝道于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培育、酿造了古代中国灿烂的‘养老文明’”;B“使得家庭养老从社会行为转变为家庭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推动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与文意不符,原文第三段为“使得家庭养老从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C“家庭最主要的职责”与文意不符,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应为“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题干可知,此题中A项,“‘忠孝’已不再是道德评价标准”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B以偏概全,原文第四段为“凡此种种因素,使得传统孝道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这只是其中一点原因,还有其它原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钥匙
柏菁
①他彻底失望了,感到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他,过去的烙印将永远无法抹去。每天面对冷漠的面孔,不屑的眼神,没有人看得起他,他被这个世界彻底抛弃了,回不了头了,他心灰意冷,刚刚萌发的良知和善心又泯灭了。他想到了报复,他要报复这个世界,报复那些鄙视他的人。他在内心酝酿着复仇计划,用仇视的目光观察着出出进进的住户,等待时机,寻找机会。
②他是个盗窃犯,刑满释放后无处安身,几经周折,才被居委会安置到这个小区当保安,可小区居民大多知道他的过去,许多人投来鄙夷的目光,窃窃私语、指指点点,甚至下意识地躲着他,像躲瘟疫一样。他忍气吞声,一忍再忍,好长时间过去了,大家对他的态度依然如故,他的忍耐已达到了极限,实在忍无可忍了,干脆破罐子破摔,他想到了报复的快感。
③他曾经是个手段很高明的窃贼,无论多么复杂的钥匙只要让他瞅上一眼,就能原样配制出来,他有时很自豪,认为自己很有天赋,天生就是做贼的材料。他想要大捞一把,然后远离这个让他痛心的地方。做出这样的决定后他反而轻松了许多,可是机会难得,人们的钥匙都是随身携带或装在手包里,让他瞧一眼的机会都没有,这让他很着急。
④今天的天气很糟,就像他的心情,乌云阴沉沉地压在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他感觉快要窒息了,他想吼叫、想爆发,他要撞破这个沉闷的世界。忽然,眼前一亮,仿佛冥冥黑夜透进了一束亮光,他的心也随之一亮。她来了,像一团洁白的云彩飘了过来,他的心情一下子敞亮了许多。近日来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每天能看见她,这成了他每天奢侈的享受。他听说她是小学教师,大家都称她白老师,刚刚搬来不久,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儿子,高挑匀称的身材,五官端庄清秀,经常穿白色的连衣裙,走过大门目不斜视,高傲矜持得像个公主,在他心目中她简直就是天使,尽管她同其他人一样也从没正眼瞧过他一眼,但他依然每天盼望着能看见她。
⑤“您好,请帮我一个忙好吗?”她走到他面前问,声音甜甜的,像夏天的风轻轻吹过。他反而吓了一跳,愣了愣神,问:“你……你是在叫我吗?”
⑥“对,我想请您帮个忙。”她走近一步说,“是这样,我们学校下午有活动,我不能按时回家,可我儿子早上忘带钥匙了,他回家进不了门,您看这天色又不好,我想把钥匙寄放在您这儿,让他回来到您这儿拿好吗?”
⑦“这……这当然行,只要您放心。”他很出乎意料,有点儿受宠若惊。
⑧“看您说的,这有什么不放心的。”她说,“都在一个院子里住着,那就麻烦您了”。她一脸的真诚,把钥匙递了过去,冲着他莞尔一笑,道声谢谢,仍像一朵洁白的云彩飘走了,只留下了淡淡的清香。
⑨他局促地接过钥匙,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儿心慌。他过去做过多少“活儿”,都镇定自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心慌过,他也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看着手中的钥匙,仿佛还带着她淡淡的体温,一股暖流从手中荡漾开来,直暖到心底,他全身的血液一下子沸腾了,多少天来的压抑一扫而光,心里轻松了许多。一阵清风吹过,乌云散去,太阳从云缝里直射下来,照着这把金光闪闪的钥匙。这是打开他心锁的钥匙,他又仿佛看到了新生的希望。他昂起头长吁一口气,天,竟是那么蓝,有几朵洁白的云彩悠悠飘过。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9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自如地运用第三人称来叙写“他”的故事,特别是叙写“他”激烈的内心活动,吸引着读者一探究竟,叙事视角特别。
B. 小说写“他”重心理活动无外貌描写,写“她”重外貌描写无心理活动,但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她”的美深刻影响“他”的心理。
C. 小说情节在客观叙述“他”的故事,直接展示“他”的心理活动基础上,加进了寄放钥匙的场景对话描写,避免了单调呆板,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画面感。
D. “她”在“他”的转变中至关重要。“她”的有意——目不斜视、高傲矜持,让“他”变坏;“她”的无意——寄放钥匙、微笑道谢,让“他”变好。这样安排故事戏剧性更强。
5. 小说有几处与天气有关的景物描写,结合情节内容谈谈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6. 亮闪闪的钥匙打开了他的心锁,也打开了我们的心扉,结合文本谈谈小说在人的改造上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4. D 5. ①烘托人物心情。“乌云阴沉沉地压在头顶”烘托“他”的烦闷阴郁;“一阵清风吹过,乌云散去,太阳出来,天蓝云白”烘托“他”的轻松舒畅。②推动情节发展。“乌云阴沉沉地压在头顶”“天气不好”推动着寄放钥匙情节的呈现。③衬托人物形象。“洁白的云彩,悠悠飘过” “她像一朵洁白的云彩飘来又飘去,只留下淡淡的清香”,衬托“她”的形象美。④强化小说主题。通过天气景物的变化,烘托主人公的变化,强化小说主题。
6. ①真诚和信任,尊重和善良,在人的改变上作用巨大。 ②仇视和报复既害人又害己,不要老拿仇恨心理看世界,要懂得忍。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外因是辅,内因是主。自我挣扎,自我救赎,自我唤醒,追求真善美永不止步。③鄙视和冷漠,不屑和躲避,无助于人的改变,暖心的对待改变人。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是对表达技巧、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等等内容的考核。解答首先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对所给选项一一与原文进行比较。D
项,“她”的有意——目不斜视、高傲矜持,让“他”变坏,缺乏根据。
5.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结合情节内容谈谈几处与天气有关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题目是几处写到“与天气有关的景物”,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首先在文中找到这几处景物描写,答题时可从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衬托、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主题思想深化强化暗示等方面回答。例如“洁白的云彩,悠悠飘过”“她像一朵洁白的云彩飘来又飘去,只留下淡淡的清香”,衬托“她”的形象美(衬托人物形象),“乌云阴沉沉地压在头顶”烘托“他”的烦闷阴郁;“一阵清风吹过,乌云散去,太阳出来,天蓝云白”烘托“他”的轻松舒畅(烘托人物心情)。还有“乌云阴沉沉地压在头顶”“天气不好”推动着寄放钥匙情节的呈现(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最后通过天气景物的变化,烘托主人公的变化,强化小说主题。
点睛:环境描写作用考查,是高考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题目是几处与天气有关的景物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作用有:①交代人物活动背景;②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⑤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答题时抓住文中多处出现某个事物一般是文章的线索,形成呼应。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突出了季节特征,强化文章的感情意蕴。
6.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结合文本谈谈小说在人的改造上给我们哪些启示。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在人的改造上”,这篇小说主要是叙述“他”一个曾经的盗窃犯想要重新做人但在人们的鄙视冷漠,不屑和躲避下决心仇视和报复,但最终在“她”把自家钥匙交给他的真诚和信任下放下心防的故事。这样我们可以概括第一人们的鄙视和冷漠,不屑和躲避,无助于人的改变,暖心的对待改变人。第二“他”仇视和报复害人又害己,不要老拿仇恨心理看世界,要懂得忍。第三“她”的真诚和信任,尊重和善良,在人的改变上作用巨大。外因是辅,内因是主。自我挣扎,自我救赎,自我唤醒,追求真善美永不止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 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B.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 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C.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 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 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 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 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
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D.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 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E.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 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答案】7. C 8. BC
9. 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②缺乏工匠精神,在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 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项,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E.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 就”。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注意找准答题区位,根据文中的句子“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概括第一、二点;根据“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概括第三点;根据“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概括第四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孙登传》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是/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B.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C.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D. 初登所生底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古代通常有五种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万户侯”,指食邑万户以上,后泛指高爵显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B. “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著名文士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 他们生前行迹,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C. “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臣僚上“疏” 可以报告工作、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等。
D. “黄龙元年”,是以东吴君主孙权的年号纪年的。因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所 以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崇祯”皇帝,“康熙”皇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登体恤百姓,宽以待人。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对于犯了错误的人,不忍处罚,还不许身边的人再提此事。
B. 孙登人品出众,才干超人。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孙权赞赏他的人品和能力,授予他东中郎将,赐封万户候,册立为太子,追谥宜太子。
C. 孙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他临终上疏颇有见地,提出国家的政令应与时俱进博采众议;认为有些地方应该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或停止一些劳役,顺应民心。
D. 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徐氏对孙登有养育之恩,虽遭废,但徐氏派人送来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父亲要立他为太子,他则坚决要求先立养母为皇后。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跟从的人想打那人,孙登不允许,派人寻找飞过(孙登身边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
(2)(孙登)已经去世,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落泪。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孙登孝顺养母,有感恩之心。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登”“徐夫人”“徐氏”
“步夫人”“步氏”等;谓语动词:“有”“废”“处”“有赐”“不敢辞”“拜受”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项,并非所有的帝王专用一个年号。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只是到了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B,东中郎将,万户侯皆不是孙权所赐,而是魏王,从原文第一段可以判断。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捶:打,求:寻求、寻找,见:被。(2)绝:断气,摧:悲伤,益:更加,陨:落。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摧”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折断、破坏来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捶”“求”“绝”“摧”“陨”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魏国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拔设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等人被选入,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他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他回家不再回来,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地接受而已。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源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地。”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物品匮乏,非常困苦,奸邪祸乱滋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调整停止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瑾、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合乎时宜的办法,除掉苛刻繁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不用打仗,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孙登的谥号被定为宣太子。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阙,指长安。太华,指华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C. 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D. 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15.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E 15. ①孤寂、凄凉之情。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淅淅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②不舍之情,离别之愁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鱼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匿情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D项分析错误,颈联写诗人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黄河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E项“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说法错误,尾联“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注意抓住“萧萧”“残”“犹自梦渔樵”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句来分析,本题主要抓住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例如萧萧红叶、飘飘残云、淅淅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长亭秋晚,把酒话别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渔樵生活之乐,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注意抓住诗中的“萧萧”“残”“犹自梦渔樵”带有的情感色彩词句来分析,还要结合诗歌意象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描写“月”的三个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别时茫茫江浸月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绕船月明江水寒 (4). 吾尝终日而思矣 (5).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②这个新建的小区,高楼林立,环境优雅,地上草坪泛着绿意,可是一些人贪图方便,行不由径,常常踩着草坪横穿而过,实在辜负了植草者的美意。
③著名导演赵宝刚以拍摄展示新世纪年轻一代生活的《奋斗》《北京青年》等作品而闻名,拍摄青年题材的电视剧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
④有时提起笔来,突然就忘记了某个字的写法,连一些成语的意思也变得莫衷一是,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⑤我县坚持文化“普惠”理念,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8个文化中心,安装健身器材2600多台,文体设施日臻完善。
⑥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错误选项:①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②行不由径:走路不抄近道。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
④莫衷一是: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正确选项:③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
⑤日臻完善:一天天达到完善。
⑥登高自卑:指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根据世贸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显示,近两年全球贸易额的预测增长值有所下调,低于1993~2013年均值。
B. 为了避免碰撞,我们要注意观察货车的行驶轨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速从左侧超越,切忌不要与货车并排行驶。
C. 公共图书馆已成为我国城乡的一道新风景,伴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法制轨道,谁来读、谁来管、谁来建等系列问题也将有更明晰的答案。
D. 考古学家对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删去一个。B成分赘余(或否定不当),“切忌”改为“切记”或删掉“不要”;C语序不当,应是“谁来建、谁来管、谁来读”。故选D。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小张接到几个朋友来访的消息,高兴地回答:“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B. 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 王主任在招商会上恳切地说:“欢迎各位投资山区建设,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 小赵偶遇某同窗好友,寒暄过后询问对方家人情况:“令慈身体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得体。A项,府上:敬辞,尊称别人的家;B项,惠顾:敬词,用于感谢别人的光顾;C项,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经典?①______。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吧,因为这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不仅如此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是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②______, 会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③______,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
【答案】 (1). ①这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2). ②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较多的人 (3). ③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或阅读中国古代经典)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可知,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②处结合“表现出与一般人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可知,受传统文化熏陶多的人;③处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二胎政策的出台,即可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对缓解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①二胎政策的出台,不一定能迅速缓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急降及老龄化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不一定能解决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2). ③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不一定就能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解决了孩子成长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据说非洲有一个民族,婴儿刚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以后逐年递减地活,到了零岁,天命已知,就浑然不知日月,颐养天年了。他们的人生哲学,也许归结为风俗习惯,也许归结为标新立异,也许是大愚之上的大智,仔细琢磨,透着一种危机感,让你不由自主地掂量光阴的长度。
材料二:海徳格尔说: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一旦死亡的阴影稍稍放下他的爪子,我们立刻恢复自己败家子本性。骄纵,懒惰,懦弱,缩在自我的临时棚户里得过且过,偶尔遐想窗外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一个自我在勇敢奔跑,脚下的道路充满危险并因危险而瑰丽。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生命倒计时
非洲有一个民族,婴儿刚生下来就获得60岁的寿命,以后逐年递减,直到零岁。人生大事都在这60年内完成,此后的岁月便颐养天年了。
这真是个绝妙的记岁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不过我们从上苍手中借来的一段岁月而已,过一年还一岁,直到生命终止。可是我们常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日子长着呢!于是,我们懒惰,我们懈怠,我们怯懦……无论做错什么,我们都可以原谅自己,因为来日方长,不管什么事放到明天也不迟。
直到有一天,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我们时,我们才悚然而惊:糟了,总以为将来还长呢,怎么死亡说来就来了!那些未尽的责任怎么办?那些未了的心愿怎么办?那些未实现的诺言怎么办……还能怎么办?面对死亡通知书,人类只能踏上那条不归路。追悔也罢,遗憾也罢,那个早已写好的结局,无人能更改。临终前,也许有人会在模糊之中想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叹,想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教诲,可一切,都悔之晚矣。
此时让我们想起那个倒着记岁的非洲民族,他们的人生智慧真令人惊叹。生命既是借来的一段光阴,当然是过一天少一天了。而面对自己日渐减少的寿命,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生命倒计时,一个多么有必要的提醒。面对有限的时光,我们理应善加利用。于是,我们将手中事务打理清楚,分出轻重缓急,再一一安排妥当。当我们的生命只剩下短短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时,有谁舍得将时光浪费在鸡毛蒜皮中?有谁舍得将精力花在流言蜚语上?如此宝贵的时光,只能用在重要的事情上。这样当预定的终点到达时,心中才不会有太多遗憾。
生命倒计时时常让我想起电话磁卡。当我们将磁卡插入话机时,显示器立刻显示出卡中数值,随着通话时间的延长,卡中数值不断减少。面对不断缩小的数字,下意识地你会提醒自己:长话短说,别浪费钱。因为那些变化的数字如同一双眼睛提醒着你,最终让你三言两语结束通话。
生命不也如一张小小的磁卡吗?所不同的只是我们常会忘了,在我们大脑中也有个显示器,告诉我们有限的时光还剩多少。而当生命倒着计时,那年年减少的数字便会提醒我们——来日不多,该做的事情得赶紧去做。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首先分析两则材料的关系,找出两则材料的关键句,第一则材料,“透着一种危机感,让你不由自主地掂量光阴的长度”,第二则材料,“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脚下的道路充满危险并因危险而瑰丽”,可见这两则材料的方向是一致的。生命倒计时,一个多么有必要的提醒。面对有限的时光,我们理应善加利用。于是,我们将手中事务打理清楚,分出轻重缓急,再一一安排妥当。材料的中心应是该如何活着,如何对待生命,对待时间。
参考立意: 面对死亡的必然,我们要思考如何活着的问题。有危机感,珍惜光阴,人生因努力奔跑、奋然前行而充满色彩。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所给材料不难,考生只要立足于如何对待生命,对待时间,基本都是符合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