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00 KB
  • 2021-06-05 发布

四川省邻水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2019级中期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 23 -‎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D.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 23 -‎ 项,“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错误。“如果……就……”的表述,表明建设之余的人文保护是不会留下“乡痛”的充分条件,文本表达的是必要条件,同时原文意思不是“建设之余”,而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B项,“乡村记忆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可知,有对“值得保留的乡村记忆基因的甄别”的表述。‎ C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作者表述的意思是“活化乡村记忆,就是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可以看出原文并未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而是直接讲甄选的途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中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说明的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3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 夫晋,何厌之有 厌:嫌弃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组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其一犬坐于前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吾日三省吾身 C. 烛之武退秦师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 越国以鄙远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词依字数多少来划分,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D.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7.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4. B 5. A 6. C ‎ - 23 -‎ ‎7. (1)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的势力就削弱了。‎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 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厌:嫌弃”错误,“厌”,满足。‎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词性活用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 B项,“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项,“退”,使动用法,使……退兵;“苦”,使用用法,使……劳苦。‎ D项,“鄙”,意动用法,以……为边界;“美”,意动用法,以……为美。‎ 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组是A项。‎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掌握情况以及对诗文的背诵、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C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说法错误。《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 23 -‎ 第一句得分点:“焉”,疑问代词,哪里;“用”,需要;“陪”,同“倍”,增加;“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削弱。‎ 第二句得分点:“因”,依靠;“敝”,同“弊”,损害;“所与”,所结交的(国家);“易”,代替。‎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 2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询问 B.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昧:轻率、鲁莽 C. 无俟奸人构陷 俟:等候、等待 D. 漏鼓移则番代 番:更替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B.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C. ‎ - 23 -‎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D.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光斗注意了解民情。他曾在风雪严寒中“微行”入古寺,深入民间考查,并意外发现了史可法。‎ B. 左光斗爱才惜才。他在古寺为史可法“覆衣、掩户”,“叩之寺僧”,又“面署”史可法为第一名。‎ C. 左光斗刚毅不屈。他被诬下狱,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却从不屈服,人们评价他是“铁石肺肝”。‎ D. 左光斗一心为国。他收史可法为门生,狱中怒斥史可法,都是为国着想,史可法也深受其精神感染。‎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答案】8. B 9. C 10. C ‎ ‎11. (1)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穿便服走进一座古庙。‎ ‎(2)史可法治理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 夫人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昧:轻率、鲁莽”错误,“昧”,暗,不明。‎ 故选B。‎ ‎【9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吏呼名至史公”,“吏”是主语,“呼”是谓语,“名”是宾语,“至史公”是补语,结构完整,前后应该断开,排除AD;“使拜夫人”,“夫人”是“拜”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人们评价他是‘铁石肺肝’”说法错误。“铁石肺肝”是史可法对他的评价。‎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风”,名词作动词,刮风;“雪”,名词作动词,下雪;“从”,使动用法,使……从,带领;“微行”,帝王或高官便服私访。‎ 第二句得分点:“治”,治理;“躬”,亲自;“造”,拜访;“候”,伺候。‎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 23 -‎ 先父曾经说,同乡先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穿便服走进一座古庙。到了堂下小屋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公询问庙里的和尚,了解到这个书生原来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范窥伺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就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受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锹,装作打扫卫生的人,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待的地方,只见左公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捏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着嘴不敢出声,快步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给别人听,他说:“我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着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自己用背靠着他们,过了一更就轮番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金属般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怕辜负朝廷,对下怕愧对我老师呀!”‎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 23 -‎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2.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借鉴民歌的特点,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音韵和谐,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 B. 诗歌中的意象色彩浓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海棠红、雪花白,富有绘画美。‎ C. 全诗共四节,排列整齐,回环呼应,每一节相对应的句子字数相同,富有建筑美。‎ D. 全诗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围绕乡愁展开联想,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强化了情感。‎ ‎13. 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无理而妙,富于别趣”,如按照表达习惯,“红”不能用“张”修饰,“白”不能用“片”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衡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2. D 13. 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 用“一片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沁人心牌,“香”字又与下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 ‎【解析】‎ - 23 -‎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全诗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理解错误。未用对比和拟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从诗人的匠心独运的角度来分析。本题中,量词小不代表所指事物就小,诗人所选取的四个意象内涵丰富,意义广阔,“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所强调的都是后边的色彩和味道,而前面的量词“张”、“片”、“朵”更能使读者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前面意象的宏大与后面修饰语的小巧相互对比,就更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要求很少,而自己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崇高思想,读后,人们自然会被诗人真挚的热情所深深打动。‎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最后的飞翔 宫玺 一只受伤被缚的鹰 终于挣脱绳索 奋力飞上天空 - 23 -‎ 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 鲜血淋漓 心肝如迸 为了最后的飞翔 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 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 盘旋着,盘旋着 一圈,一圈,一圈……‎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 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 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第一节极力营造悲凉沉郁的氛围,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让这只鹰的命运显得凄惨而令人怜悯。‎ B. “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运用比拟手法,展现了绳索对鹰的摧残,体现出鹰为了飞翔,付出了惨重代价。‎ C. 挣脱绳索的鹰最终的结局是其残躯被山河收留,其魂灵被蓝天拥抱,主要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情意。‎ D. 本诗中的鹰,之所以能强忍身体的剧痛,挣脱绳索,一圈一圈地翱翔于蓝天,原因是它有执着的追求。‎ ‎15. 请分析全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 ‎【答案】14. A 15. (1)对鹰顽强地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束缚)的赞美和崇敬。(2)对压制自由、束缚或禁锢生命的势力的不满。(3)山河、蓝天与鹰之间深厚的爱(情谊)。‎ ‎【解析】‎ ‎【14题详解】‎ - 23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诗歌的第一节极力营造悲凉沉郁的氛围,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让这只鹰的命运显得凄惨而令人怜悯”说法错误。在诗歌第一节中,感情基调是激昂、振奋的,因为鹰挣脱了束缚。‎ 故选A。‎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请分析全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哪些”意味着答案不止一点,因此解答时需要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分点进行概括。诗歌前三句“一只受伤被缚的鹰/终于挣脱绳索/奋力飞上天空”,说明鹰是被绳索所缚,这里“绳索有其象征意义,象征的是对自由的压制、束缚,代表的是强权”。“挣脱绳索”说明鹰敢于反抗,终于冲破了束缚。“奋力飞上天空”,则表明鹰向往的是天空,向往的是自由。“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鲜血淋漓/心肝如迸”表明鹰为了反抗束缚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诗人写鹰受伤了仍要奋力挣脱束缚飞向天空,表达出的是对鹰的赞美之情,赞美鹰敢于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同时也表达出对禁铜生命的势力的不满。鹰“为了最后的飞翔/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盘旋着,盘旋着/一圈,一圈,一圈……/‎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表明鹰对蓝天和大地有着无限深情。而“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又表明山河、蓝天对鹰有着深厚的情谊。其中“不死的魂灵”又表达出对鹰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杲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四、名句填写 ‎16.按要求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比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富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 -‎ ‎(2)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 (1). (1)沉舟侧畔千帆过,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3). (2)莫笑农家腊酒浑, (4). 丰年留客足鸡豚 (5). (3)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 (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8). (5)怅寥廓, (9). 问苍茫大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豚,萧,稠,寥,廓。‎ 五、语言运用 ‎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彷徨(páng) 忸怩(ní) 竹篙(hāo) 自怨自艾(yì)‎ B 下载(zài) 遒劲(jìng) 隽永(juàn) 怒发冲冠(guàn)‎ C. 青荇(xìnɡ) 巷道(hàng) 羁绊(bàn) 叱咤风云(zhà)‎ D. 琐屑(xuè) 创伤(chuāng) 颓圮(pǐ) 猝不及防(c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竹篙(hāo)错误,应为篙(gāo);‎ B项,怒发冲冠(guàn)错误,应为冠(guān);‎ C项,字音全部正确。 ‎ D项,琐屑(xuè)错误,应为屑(xiè)‎ 故选C。‎ - 23 -‎ ‎18.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安详 赝品 无耻谰言 美轮美奂 B. 愁怅 懊恼 提要钩玄 张皇失措 C. 追溯 枢纽 意气风发 苍海桑田 D. 拜谒 凄惋 瞠目结舌 切齿拊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A项,本选项没有错别字,正确。‎ B项,愁怅的“愁”错误,应为“惆”;‎ C项,苍海桑田的“苍”错误,应为“沧”;‎ D项,凄惋的“惋”错误,应为“婉”。‎ 故选A。‎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沁园春·长沙》在开篇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B. 求学英国时,徐志摩与罗素、狄更生、威尔斯结为好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 C. 他闲来无事,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 习主席高调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支持普京对克里米亚采取的行动,普京也在钓鱼岛问题上力挺中国,这些反映出中俄两国为结为秦晋之好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 23 -‎ A项,卓然而立:高明杰出,不同凡响。卓:超然独立,高明,高超的意思。语境中是说抒情主人公的不同一般,此处用“卓然而立”恰当。‎ B项,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语境是说徐志摩在罗素、狄更生、威尔斯等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此处用“耳濡目染”恰当;‎ C项,飞短流长:造谣生事,搬弄是非。也作蜚短流长。贬义词。语境是说“他”所发的帖子内容不实惹上了官司,此处用“飞短流长”恰当。‎ D项,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语境是指中俄两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此处用“秦晋之好”,不当。‎ 故选D。‎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做法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B. 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 作为一名博学多才的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古代文学,对《左传》反复阅读,早就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D. 建国70年来,我国基本建成了现代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基本确立了面向全球、平等竞争的对外开放体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搭配不当,改为“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B项,语序不当,定语“两千多年前”应该放在“文物”前面。‎ C项,偷换主语“他”和“《左传》”。‎ 故选D - 23 -‎ ‎21.仿照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答案】行走在林间的幽径上 晨起的小鸟是我的同伴 树影携缕阳光在脸颊 凉爽的微风是落叶的翅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内容一致”和结构、修辞、句式一致”。该题在内容上,要选取典型的意象,凸显出环境的优美,修辞上,要运用拟人和比喻;句式上要与例句基本一致。‎ ‎22.仿照前两句诗,将后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青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青年是一首诗/激情澎湃/浪漫潇洒 (2). 老年是一本书/包罗万象/老成持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仿照前两句诗,将后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然后分析例句,把握句式结构的特点修辞的特点、句间关系的特点,再分析所给的材料,仿照例句的形式进行组合。首先分析例句,“混沌初开,稚嫩好奇”,“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形容人生童年的状态;使用比喻的修辞,“童年”是一个谜。‎ 结合内容仿照例句的句式进行组合即可。‎ 六、写作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 23 -‎ 海子在《麦地》中写到:“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 诗句歌颂了收割麦子的劳动场面,并从收割麦子的劳动中体会到一种博大的胸怀。‎ 要求:(1)综合材料大意,以“我与粮食的一次相遇”为标题;(2)联系现实生活,记叙一次劳动经历;(3)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4)字数不少于800 字。‎ ‎【答案】我与粮食的一次相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我最快乐的童年生活都奉献给了农村:最爱跑到山顶狂啸一声抑或放声吼嗓,然后将携带的木头板凳翻转过来骑在胯下,享受从山顶滑下来的疯狂与刺激;最爱穿梭于苞米地捉迷藏,躲在大人砌好的苞米垛下乜斜着眼,偷窥“敌人”动向,忍不住捂嘴咧笑;最爱爬上橘树顶端,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百无聊赖地躺在粗壮的枝干间,小伙伴们轮流讲述狼外婆与小红帽的故事……‎ 那时候的记忆纯粹而又天真,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每年农忙时节的插秧,那插好的齐整笔直的秧田,至今还油油地在我心襟招摇。看,当时的我又在学着大人们的模样,一步一步退后,深深浅浅插秧。‎ 秧苗多是三五寸,粗细亦均匀有致,整整齐齐地放在板车上,运至秧田。我学着大人们的手法,将嫩绿的秧苗甩到秧田远处,估摸着甩够插一列秧苗的数量。这一甩也是极有方法的,力过之则秧苗可能受损,力不足则秧苗挤成一垛,增加后续插秧的繁琐。‎ 秧苗就位之后,我就脱下胶鞋,穿上提前准备好的水靴下田了,刚踩在软泥上还不能稳稳站住,双脚容易深陷,等我站定了才能向前挪步,因为极少帮助大人们插秧,这每挪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然后开始插秧了,手中每一小撮秧苗都要拿得齐整而均匀,再用力向下插,不偏不斜;秧苗与秧苗之间的距离也要基本一致,横平竖直,以保证来年水稻的收成。‎ 接着是不紧不慢地向后退步,再一撮秧苗用力插下去,如此循环往复。记忆中的插秧经历让我想起了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水中的蓝天》中的句子:‎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 劳动者的姿态是最美的,因为劳动者的姿态放得最低,劳动者最费力地在田间劳作,却为千千万万的人提供着物质食粮,以保障他们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完成自己的事业。因此,低下头弯下腰的劳动者应该获得别人的尊重,我亦如先生般向劳动者致以恭敬之心。‎ - 23 -‎ 插秧的动作不断向后,只有向后才能一步步完成整片秧田的插秧,所以啊,有的时候向后即是另一种前进,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让自己平心静气,反而得到调整自己、完善自己的时间,让自己能够真正做到厚积薄发,成为自己不断向前进的助推力,嗯,向前进!‎ 我的这一次与粮食的相逢,即是与劳动的相逢,是从劳动中获得人生至理的相逢,是人世间最美的相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要点:本题需抓住关键词“劳动”做文章,结合材料阐明自己对于劳动的看法,尤其要结合教育来谈劳动的意义,更加符合材料题中之义。‎ 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1)综合材料大意,以“我与粮食的一次相遇”为标题;(2)联系现实生活,记叙一次劳动经历;(3)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4)字数不少于800 字。‎ 审题过程:首先分析命题。本次作文,材料是海子的《麦地》,诗句歌颂了人们收割麦子的劳动场面,并从收割麦子的劳动中体会到一种博大的胸怀。“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诗人要把全世界的人都包括进来,“洗了手/准备吃饭”,因为劳作,人类才空前的团结,才得以和谐相处。海子虔敬的歌颂“麦子”的同时,歌颂创造的巨大财富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也显示了诗人自己的博爱精神。所以本次作文可以抓住上述材料中表达的涵义,写出大格局。本次作文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把一次劳动经历写清楚,并且通过这次劳动表达出真实情感。‎ ‎【立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是幸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重劳动,体现现代人的良好素质;‎ 劳动,创造了人类;‎ ‎【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 23 -‎ 劳动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更是幸福。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你给生活付出了多少耕耘,生活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你就会拥有多少快乐与幸福。‎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是高尔基对劳动的诠释,也是劳动的真谛。的确,我们吃的粮食,住的房子,穿的衣服,坐的车,今天我们能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哪一样不是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创造了社会的和谐美,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所以说,劳动最光荣!‎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的确,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劳动,人类社会才不断进步发展。‎ ‎【结构】本文开头回忆了自己快乐的童年经历,紧接着自然过渡到这些经历中最深刻的是插秧,然后细致描写了插秧的经过,中间穿插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回忆插秧的这段经历又总的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脱离记叙文这一体裁。然后是由插秧的经历联想到名家林清玄先生的散文,直接引用其中与插秧相关的句子,并由林清玄先生的感想阐发自己类似的感想,这部分以议论为主,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以及从插秧动作中获得的人生道理:有时候,退步即是前进!文章以“插秧苗”这件事为线索,将“秧苗”作为意象,记叙了甩秧、下田、插秧的三个小片段,综合运用描写、记叙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23 -‎ - 23 -‎ ‎ ‎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