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更是把“江湖”这个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比如信守承诺、舍己救困、出生入死却不自我夸耀。‎ B. 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天山上的剑客是侠,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 D. 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江湖门派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金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话题,增强了文章时代感。‎ B. 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C. 文章指出中国人有“侠”情,并选取外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在我国有“侠”缘的情形进行论证。‎ D. 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弱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对比,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侠,既非身份,亦非职业;而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侠与它们没有共同之处。‎ B. 是否武艺高强,是否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梦想,是否要求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不是作者衡量侠的标准。‎ C. 蝙蝠侠、蜘蛛侠等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让观众应接不暇,这类影片的冲击可能影响中国武侠电影的市场份额。‎ D. 人们希望善打败恶、正义主宰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中外表现侠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互相交流的思想基础。‎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在韩非子看来”错误,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C项,“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而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都不能算是侠”错误,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并不是‘侠’”错误,过于绝对,原文信息为“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只是“很少”。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D项,“流露出遗憾并揭示了写作目的“错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只是文章的一个内容,不能以此推断这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两者“没有共同之处”的推断有误。第二自然段中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断他们之间应有共同之处。故选A。‎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子(作者: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他对我淡淡地笑笑。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我的眼睛模糊了。‎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夹以简洁的叙事,对话语言不仅极富个性,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对女儿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女人是一个通情达理而又乐观的人,而那个自认为“硬”的男人却被打垮了。‎ C. 小说开头详细描述劳作场景并且突出描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意在表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D. “我”之所以反复劝男人“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是因为他是个高中生,也因为“我”和他谈得很投机,更因为“我”有能力帮他。‎ ‎5. 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被生活磨掉了棱角的普通劳动者。②起初,他个性鲜明,刚直硬气,情愿在家吃亏劳累也不屈从于不良业主的欺压;③但女儿考试失利,女儿实现他的大学梦的这根精神支柱倒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屈服于生活现实并产生了让女儿回家务农的想法。 ‎ ‎6. ①表明时间的推移,照应前文关于“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的描写。②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衬托主人翁与我相见后的兴奋心情。③交代季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写“我”再来感受小麦吐穗扬花埋下伏笔。‎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男人却被打垮了”错误,选项言过其实,从下文可以看出,他只是改变了“硬”的个性,而非“被打垮”。C项,“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错误,从文中来看,开头描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应该是表明男人与女人都承担着一样的家庭责任,承受着一样的生活煎熬。D项,“‘我’有能力帮他”错误,该信息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然后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哪些,如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直接描写主要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以及细节等,侧面衬托主要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衬托,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再到文中圈出写人物言行举止等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答题的模式如下:某某是一个……的……形象,通过……塑造人物……特点。文中的“男人”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这表明他的勤劳能干;“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这些表现他的刚直、硬气;得知女儿考试失利后,从“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到最后“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屈服于生活现实并产生了让女儿回家务农的想法。‎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找到画线的句子,看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情感、心理、思想或性格,再看这一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也就是说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用。从文中来看,画线句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下: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这段文字抓住太阳、杨柳林、草垛子等景象,展现一幅美好的画面,结合前后的情节来看,这一美好的景象衬托人物相见后的兴奋的心情,同时“泛着嫩黄”“刚现出绿色”等交代了季节——春季,而后面说“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可见画线句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此处说“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上文提到“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两者形成照应。‎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D.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8. 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B. 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 C.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 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了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9.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7. C 8. A ‎ ‎9. ①有利于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③有利于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选项忽略了“城市人”这一限制语。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选项忽略了“有文化的”这一限制词。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然后浏览三则材料,圈出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传承的价值,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如材料一“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材料二第三段“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材料二最后一段“‘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如材料三第一段“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后一段“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考生根据这些内容从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与农耕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少孤,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高祖初,以例迁秘书中散,典禁中文事,渐见宠待。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羲又曰:“不信臣言,但试行之。事败之后,当知愚言之不谬。”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遂立三长,公私便之。‎ 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时以此称之。‎ 文明太后崩后,高祖居丧引见,待接有加。君臣之间,情义莫二。东宫既建,拜太子少傅。‎ 冲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然兄弟子侄,皆有爵官,一家岁禄,万匹有余;是其亲者,虽复痴聋,无不超越官次。时论亦以此少之。‎ 李彪之入京也,孤微寡援,以冲好士,倾心宗附。冲亦重其器学,每言之于高祖。及彪为中尉兼尚书,为高祖知待,便谓非复藉冲,而更相轻背,惟公坐敛袂而已,无复宗敬之意也。冲颇衔之。冲数责彪前后愆悖,瞋目大呼,投折几案。冲素性温柔,而一旦暴恚,遂言语乱错,犹扼腕叫詈,称李彪小人。医药所不能疗,或谓肝藏伤裂。旬有余日而卒,时年四十九。高祖为举哀于悬瓠,发声悲泣,不能自胜。有司奏谥曰文穆,葬于覆舟山。‎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四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B.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C.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D. 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其他的谦称还有:“鄙”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人或自己的卑幼亲属。‎ B. “太子少傅”是古代官名,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后逐渐成为虚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C. “几案”即“案几”,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因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所以人们常把几案并称。‎ D.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梁惠王的谥号是“惠”,秦穆公的谥号是“穆”,都是表扬性的谥号,而“厉”“灵”“炀”等都是恶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鉴于以往的宗主都护制度导致隐瞒户口的弊端,李冲创制三长制上奏朝廷,一些大臣认为变法难以施行而表示反对。最后在文明太后的支持下,三长制得以施行。‎ B. 李冲深得太后宠信,不仅每月赏赐可高达数十万、进爵陇西公,而且秘密赠送珍宝和皇家器物来装饰他的府邸。‎ C. 李冲深得高祖器重,他的兄弟子侄都有官爵,一家人每年的俸禄达一万多匹绢布,凡是和他亲近的人,无不破格提拔官位,时人因此都羡慕不已。‎ D. 李彪初入京时,倾心敬仰依附李冲。但受到高祖知遇后,便轻视背离李冲,只在公开场合略表敬意而已。李冲对此很是记恨,最后竟然狂怒致病,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1)但他以谦虚约束自我,既能聚财又能散财,近自亲戚远到乡里,没有不分到的。‎ ‎(2)这与拿刀刺伤人进而杀死他,说:“不是我的错,是兵器的错。”‎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这段话是说“设立三长,则百姓课税有固定的标准,租赋有固定的数量,包庇的户口可以查出来,侥幸逃避的人可以被制止,为什么行不通呢”,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三长”“课”“准”“赋”“侥幸之人”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常准”意思是“固定的标准”,是“有”的宾语,“常”与“准”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B两项;“课有常准”和“赋有恒分”结构一致,“包荫之户可出”和“侥幸之人可止”结构一致,这就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鄙’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卑’谦称自己学识浅薄”错误,“鄙”是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是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时人因此都羡慕不已”错误,第五段结尾说的是“时论亦以此少之”,意思是“时人也因此而轻视他”,“少”意思是“轻视,看不起”,选项曲解实词意思。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他”;“以”,用,“谦以自牧”属于宾语前置,应为“以谦牧自”,“牧”,约束;“积”,积聚财物;“逮”,及,到;“乡闾”,乡里;“莫”,没有(谁);“及”,到。第二句中,“是”,这;“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于”,和;“非我也,兵也”,判断句;“兵”,兵器。‎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 ‎)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译文参考:‎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李宝的小儿子。少年时死了父亲,为长兄荣阳太守李承所抚养教育。高祖初年,按照常规提拔为秘书中散,掌管宫中文书事务,逐渐被宠爱优待。升为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以前没有三长,只设立宗主都护,因此百姓多隐瞒户口,五十或三十家才立一户。李冲鉴于以三正治理百姓,由来久远,于是为创制三长制而上奏。文明太后看后说好,推荐给公卿大臣讨论。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说:“李冲请求设立三长,这是想统一天下的法令。说起来似乎可以采用,实际上难以推行。”郑羲又说:“如果不信我的话,就试行它,事情失败之后会知道我的话不错。”太后说:“设立三长,则百姓课税有固定的标准,租赋有固定的数量,包庇的户口可以查出来,侥幸逃避的人可以被制止,为什么行不通呢?”大家议论虽然有差异,但只认为变法困难,再没有其他主张。于是设立三长,公私都以此为便。‎ 李冲被文明太后宠幸,受到的恩宠一天天增加,赏赐钱财每月达数千万,进爵为陇西公,太后暗中送珍宝和御用物品充实他的私宅,外人无从知晓。李冲家向来清贫,这时开始成为富豪。但他以谦虚约束自我,既能聚财又能散财,近自亲戚远到乡里,没有不分到的。当时的人因此称道他。‎ 文明太后去世后,高祖守丧,对李冲的引见接待更胜于前。君臣之间,情义一致。设立太子后,授予太子少傅一职。‎ 李冲机敏而有灵巧的构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以及洛阳划定基址、设置郊庙之地、新修殿堂都全靠李冲。但他的兄弟子侄都有官爵,一家人每年的俸禄达一万多匹绢布,凡是他亲近的人,即使痴呆耳聋无不破格提拔官位,当时舆论也因此而轻视他。‎ 李彪入京后,孤单卑微缺少靠山,认为李冲喜好人才,倾心敬仰依附他。李冲也看中他的才华,常向高祖推荐。直到李彪任中尉兼尚书,受到高祖知遇,便认为不是依赖李冲而得升迁,因而轻视背离他,只在公开场合略表敬意而已,不再有敬仰之意。李冲很记恨他。李冲多次数落李彪前后的过错,瞪起眼睛大呼,摔坏了几案。李冲向来性情温和,一旦突发狂怒,就言语错乱,还扼腕叫骂,称李彪是小人。医药不能治疗,有人认为是肝脏破裂。十多天后他就去世了,当时才四十九岁。高祖在悬瓠为他举行悼念仪式,悲痛的哭出声来不能自已。有关部门上奏谥号为文穆,安葬在覆舟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暑热思风(作者: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写作者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 B. “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高阔,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C. 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 D. 尾联写无边无际的江海如果借助风的威力来兴起雄波巨澜,就能为世人送来清凉,可谓想象奇特。‎ ‎15. 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心忧天下、济世救民之情。作者身受暑热,渴望风能带来降雨,使百姓免受旱灾。②渴望社会清平之情。作者希望风吹云散,天空清明,寄寓了对海清河晏的盼望。③对趋炎附势者的劝诫之意。作者不愿意风助虎啸,暗喻有能力者不要助纣为虐。④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作者希望风助“鸿毛”免去远行劳苦,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C项,“颈联写风变化多端,……”错误,颈联“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意思是“风不要随虎口以轻啸,而要助鸿毛以高飞”,“岂随”“愿助”表明这些只是作者的希望,并非实写风的变化多端。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根据诗歌标题、诗中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情感。从标题来看,“暑热思风”是说因热极而思风;从诗歌内容来看,首联“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我曹”即“我辈”,作者因自己遭受赤热,而担心天下人为赤热所苦,产生了思风的愿望,表现诗人心忧天下、济世救民之情;诗歌颔联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进一步抒吐了作者“济世泽民”的赤忱,寄望于风能卷雨,使年岁不致成为旱年而使人民遭受旱灾,还寄望于风能驱尽闲云,使高空晴朗,现出一个澄清的世界,“无岁旱”则民受恩泽,“放天高”则时运清平,流露出渴望社会清平之情;颈联“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希望风不要趋炎附势,随虎口以轻啸,而要给卑贱者以动力,助鸿毛以高飞,诗人设想相当奇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立身处世的高节,表现对趋炎附势者的劝诫之意,表现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蜀道难》中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兴八首(其一)》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______,_______。后人也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就是杜鹃,传说中杜鹃啼叫时,声声悲切,嘴角会流出血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用到这个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1)剑阁峥嵘而崔嵬, (2). 一夫当关, (3). 万夫莫开。 (4). (2)玉露凋伤枫树林, (5). 巫山巫峡气萧森。 (6). (3)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详解】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蜀道难》中写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特点的句子”“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就是杜鹃,传说中杜鹃啼叫时,声声悲切,嘴角会流出血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用到这个典故的句子”,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峥嵘”“崔嵬”“莫”“凋”“萧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性的成语,应选“行云流水”。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不用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语境中是字帖中字没有做作之态,应选“信手拈来”。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用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中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选用“浑然天成”。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语境中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的特点,应选“悠然自得”。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结合语境,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示因果,排除AB;再从上下文逻辑照应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应先说“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通读划线句子和上下文,首先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应该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前句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说的是内容,后文应该紧接 “内容中鲜明可感”,排除B。故选D。‎ ‎20.下面是我校高三(1)班学生陈华参加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自荐信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 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大学招生办:‎ 我是来自葛洲坝中学高三(1)班的陈华,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我学习成绩超级棒,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葛洲潮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能得到贵大学的抬爱。‎ ‎【答案】①“你校”改“贵校”;②“超级棒”改为“优秀”;③“荣任”改为“担任”;④“大作”改为“作品”;⑤“抬爱”改为“垂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言使用的场合,如本题是“高三(1‎ ‎)班学生陈华参加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自荐信”,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得体。“你校”错误,这是称对方,应使用“贵校”,“贵”,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第二处,“超级棒”错误,过于口语化,应使用“书面语”,且“超级”过于自夸,可以改为“优秀”;第三处,“荣任”错误,“荣任”指人担任要职(多用于称颂),此处说自己,不当,可以改为“担任”;“大作”错误,“大作”是敬辞,称对方的著作,此处是说自己的作品,可以直接使用“作品”;第五处,“抬爱”错误,中国人惯用的客套话,意为“看得起,抬举”,此处应改为“垂青”,“垂青”表示尊重爱悦,谓以青眼相看,表示重视或见爱。‎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下面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宝黛初会”的一段文字。“惊”和“笑”二字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宝黛二人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评析。‎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答案】“惊”字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含蓄内敛;“笑”运用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贾宝玉坦直率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关于‘宝黛初会’的一段文字。‘惊’和‘笑’二字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宝黛二人怎样的性格,请简要评析”,然后指明描写手法,再结合情境以及作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手法来看,“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惊”是心理描写,而“宝玉看罢,因笑道……”,“笑”是神态描写;从形象来看,黛玉和宝玉二人对对方都有熟悉之感,但黛玉只是“惊”“心下想道”,这表现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和含蓄内敛,而宝玉却直接“笑道”,把内心所想表述出来,这表现出宝玉的坦直率真。‎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唤醒了多少有骨气的文人,这一跳,为他们树立了坚守的榜样;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一跃,警醒了多少固执己见的家长,这一跃,让他们明白了坚守爱情的力量;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守拙”二字,让多少人明白了坚守品节的高尚。‎ 请以“坚守”为中心立意,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注意:①文体为议论文。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坚守自我 蔚蓝的天空,白云依旧;狂怒的海浪,礁石依旧;纷扰的人群,我心依旧。面对浮躁喧嚣的社会,面对这物欲横流的人世,有一种行为叫做坚守,坚守自我。它是人生的意志和智慧所在,是人立于天地之间最后一份责任所在。‎ 坚守自我是对人生理想追求不止的彰显。它来源于对自我生命的信任,对人生旅途的泰然。曾经听到过一句令人心灵为之一颤的话:“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全世界的污油也不能玷污我们心中那片纯洁的伊甸园。在纷乱和世俗中,坚守注定孤独,这种孤独的心境无需与人共享,只能独自品味,独自诠释,独自坚守。喜欢苏东坡,因为那份“一一烟任平生”的放达与洒脱,因为他“拣尽寒枝不可栖”的超然旷达,因为他“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世嫉俗,正是因为这些,他才会如此顽强地生活和写作,他的人性光辉也因此熠熠耀眼。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一生中,他坚守信了自己,他的人生也在坚守中升华。坚守自我,其实就是守住那些不能放弃的追求,守住对人生价值的认可,而守住自我正是积极人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信念。‎ 坚守自我是一种透彻人生的智慧。在人生的荣誉和光环之下,我们需要坚守自我。如果说成功这前的坚守是意志的体现的话,那么成功之后的坚守则是智慧的象征。翻开厚重的中国历史,有多少始俭终奢的例子,晋武帝、李自成、洪秀全,还有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当然还有最令人叹惋的唐玄宗,初期他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创造了令后人不限神往的“开元盛世”,然后后期他的骄奢淫逸,宠幸杨贵妃,沉于声色,最终又让那个时代的辉煌永远只是回忆,个人的悲剧成了民族的悲剧,个人的错误成了时代的悲哀。魏征曾曰:“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正是说的这样的道理。他们的事实无一不验证着一个朴实的真理: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需要一份人生的智慧,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无愧于生命。‎ 坚守自我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在那个知青普遍下乡的年代,他也被命运之车送到了东北蛮荒之带,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许多人都选择了偷、抢。唯有他,坚守着道德的底线,坚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冬天食物缺乏的情况下,他独自啃着草根,饮着冰雪。最后,当他终于得以归来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独自忍受,他说:“我没有忘记,我与他们不同,我是一个读过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并非仅仅是外在的才华,而是那种内敛的气质素养和人格,能够坚守自我确实是种能得的人生境界,它能超脱于世俗,傲然于天地之间。喜欢读庄子,尤其是他那执着的坚守,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心灵的纯净。这也许是他为什么比普通人领悟得更多,更深的原因吧。‎ 坚守自我,守住我们心中的天堂,人生因坚守而闪亮异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和主要对象,从主要对象的角度思考立意是最为保险的办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考生要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的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如本则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坚守”,考生要分析“坚守”这一中心话题的内涵,同时要分析材料和中心话题之间的关系,借助材料打开思路。‎ ‎【审题】首先分析“坚守”,“坚守”是一个宽泛的字眼,意思是“坚决守卫”“坚定地遵守或保持”,生活中凡与“坚决守卫”有关的人和事都可成为写作对象。从语法上看,考生可以添加宾语,可以补写出许多现实具体的内容,如“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信仰”“坚守信念”“坚守诚信”“坚守善良”;也可在“坚守”后加中心词,在“坚守的内涵”上作文章,如必胜的信念、高洁的志趣、人生的准则、精神的家园、道德的底线、中国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还可着眼于“坚守的意义”,在其后加“的力量”“的奇迹”等,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定变得清澈而透明,坚守诚实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定收获友谊,收获真情,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可在“坚守”前加附加成分,在困境中坚守必胜的信念,在金钱名利面前坚守人生的准责,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前坚守传统文化,在喧嚣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内心的宁静,在世俗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增添具体的现实内容,开启写作思路,使文章更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行文过程中要重点讲清为什么要坚守,坚守此项内容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这样才能作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目的。回眸历史,伯夷拒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中,坚守了爱国节操;刘兰芝誓不改嫁,举身赴清地,坚守了忠贞爱情;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坚守了高洁人格……构思时,无论取材何种坚守,笔锋务必指向坚守者的心灵,展示那道无形的底线,渗透进感悟与深思,讴歌某种伟大的品格,或者阐发某种深刻的哲理。否则,只是流于写那种有形之坚守,尽管硝烟弥漫,旌旗漫卷,热闹是有,但是不能震撼人的情志,启迪人的沉思,犹如风过无痕,浪行无迹,给人以肤浅浮泛、味同嚼蜡之感。总之,要大处着手,高点定位。选择自己熟悉的有价值有意义的写作内容,赋予“坚守”以客观的现实内容,做到文章内容充实具体。但纵观以上各例,“坚守”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性。应该特指就人的生命历程和精神领域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为了使文章有层次感和厚重感,行文可涉及其中的两三个方面。也可抓住一点,重点突破,务求一针见血。话题补充完整后,再来审体裁,题干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 参考立意:心灵的坚守;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信仰;坚守传统文化;坚守自我;坚守的力量。‎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醒目的标题——《坚守自我》,展示文章的观点。其次用一组排比的句子引题——“坚守自我”,这样既增加文采,又紧扣标题。正文主体部分从“坚守自我是对人生理想追求不止的彰显”“坚守自我是一种透彻人生的智慧”“坚守自我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这三个方面举例论证,层次清晰,结构井然。结尾回扣文章标题,强化观点。‎ 素材:‎ 清朝末年,山西有一个商家,女主人信佛,想在自家堂屋里立一座佛像,便请了一位老石匠负责雕塑佛像,要求佛像坐高2米,后半身镶嵌在墙壁内。老石匠很爽快地把活儿接了下来。他们先按尺寸凿出大致的轮廓,然后开始仔细加工佛像的正面,眼睛、鼻子……连眉毛都一清二楚。正面加工完以后,老石匠吩咐徒弟把半成品翻过来,开始雕刻背面。其中有个新来的小徒弟,见此情形十分不解,就对师父说:“师父,东家不是说了吗,这尊佛像,后半身要镶嵌在墙壁里的,我们把正面加工好就行,背面谁也看不到……”老石匠听完以后,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做生意,要讲究诚信,眼睛看不到,但心能看到啊!”小徒弟听完,满脸羞愧。数日后,佛像完成了。上世纪90年代,这位商家的老宅动迁,人们在拆除房屋的时候,隐藏在墙壁里的佛像另一半也露了出来。当人们看到精雕细刻的另一半佛像时,不禁肃然起敬。老石匠的“心能看到”,反映的是一种品质,这就是永远在心灵上保持一种坚守。这种坚守是一种自觉行为,并不是在外力的约束下被动地执行,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坚守才永远让我们仰望与追随。‎ 越战期间,有一个名叫穆斯提的男子每晚都点一根蜡烛,站在白宫前表达其反战立场。在一天雨夜,他仍站在那里,一个记者忍不住问他:“穆斯提先生,你真以为拿着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策吗?”穆斯提先生说:“喔,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让这个国家改变我。”‎ 东汉杨震曾往东莱郡赴任,路经昌邑县,适逢旧日所荐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向他馈金十斤,以示报恩和接风。时值夜间,且无第三者在场。于是王密笑容满面、推心置腹地说:“暮夜无知者。”哪料杨震一脸严肃,断然拒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者!”面对重金贿赂,他坚持了正义的立场,恪守了高岸的品格,心底的防线固若金汤,被历代传为佳话。‎ 文天祥,当他被俘,当他身处异乡,当他经受磨难时候。他仍旧吟诵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爱国便是他的信念。他的信念没有随局势而变。他心中的池水便如明镜般折射出他人性的光辉!再看如今的季羡林,当他饱受“文革”摧残时,当他沦为一个看大门的人时,当他年过花甲时,他没有放弃研究,从《罗摩衍那》到吐火罗文,从普通学者到北大教授。我们看到了,是他对古文字研究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守,走到今天!他心中的池水,定是清明如镜吧……‎ 我相信,太阳的光辉只在清澈的池水中才得以折射。伟大的人格在坚守信念中才得以铸就。无悔的人生在坚守信念中才能走向尽头!‎ 小谢的清莲开在“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的自然,为了它,他摒弃了权位荣华。太白的清莲开在寂寞清远的天边,为了它,他唾弃“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仕途。辛弃疾的清莲却开在血流成河的沙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了坚守这个信念,他白了少年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清莲,它是我们最后的底线,每当我们来到世上,心就被各种丑陋的情感腐蚀,他们像一团黑泥潭慢慢逼近我们心中最后的圣地,我们的纯真近乎吞噬,坚守内心最后那份高贵和尊严显得那样重要与困难重重。‎ 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定变得清澈而透明。坚守诚实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定收获友谊,收获真情。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我常为一些画面所感动。猎猎风中,一巴勒斯坦少年面对轰轰开来的坦克,这个吞噬无辜生命的怪兽,挥动手手臂,将最原始的自卫武器——石块,连同仇恨一起掷出。一块,二块…… 沉沉大地,一个叫SARS 的幽灵突然降临,瘟魔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夺路而逃。他,还有她,他们以冲锋的姿势迎头而上,顶住,倒下;再顶住,再倒下……白衣飘飞处,生命在时光的峡谷竞相争渡。一位诗人,峨冠博带,行吟在江水之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个梦碎者和梦醒者,最终怀抱沙石走向南方的一条河流。我感动于不折不扣的坚守,有的笨拙而顽强,有的执著而冷峻。‎ 我折服于一个个坚守生命方式的人。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基督耶酥,背缚十字架,坚守赎罪的重担。‎ 我们这个时代,水土流失的同时,人性也在流失,我们笑话愚公之不慧,孔子之不明,屈子之何醒?但良心与正义依然被某些人苦苦坚守。吴敬琏,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为何如此被人推崇?为的是他敢于为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扫除污浊,为的是他坚守经济环境的纯净与公正,而他竞常接到一些股市鹰犬的恐吓信。刘姝威,这个普通的弱女子,只是以一颗学者应有的质朴的心灵,揭出某大公司的黑幕,竞受到邪恶的围攻。坚守之难,可见一斑。‎ 坚守就是坚守住那些你的生命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比如人格、比如精神、比如良知、比如原则、比如荣誉、比如健康、比如赤诚、比如友情、比如爱意。失落了你就再也找寻不回来了。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当你年轻不谙世事的时候,你把一些东西看得很轻而轻率地去用它们换取了金钱、换取了财富、换取了生活之所资。然而到头来你才发觉、你才觉醒和觉悟,你用那具有无限价值的事物换取了有限价值的东西。于是你赶快回过身去寻找并坚守,但那时你除了获得一腔慨叹、一腔惆怅、一腔失悔以外所能留给你坚守的也就所余无几、所剩无多了。‎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而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