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放下“国民性批判”
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问题作为新安全议题进入全球治理的视野,各国开启了多轮谈判议程,从“京都时代”(1991-2012年)、“哥本哈根时代”(2012-2020年)到“巴黎时代”(2020年以后),已经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巴厘路线图决议”(2007年)和《巴黎气候协定》(2015年)等多个国际机制。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及温室气体排放形势已发生显著变化,全球气候治理内部体系也正经历着持续演化,中国治理身份也在逐渐发生转变,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被动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到“巴厘岛路线图”时期的“谨慎负责的发展中国家”,再到巴黎时期“积极贡献的新兴大国”,表现出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姿态。
(摘编自王宏禹《动力与目的: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身份转变的成因》)
材料二:
《巴黎气候协定》生效并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框架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巴黎气候协定》生效是气候治理各种内生、外生变量共同作用、推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近年全球气候治理的最新趋势。《巴黎气候协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在生效时间、生效时间间隔、缔约方数量等方面的对比结果见下表:
条约
通过时间
生效时间
生效时间间隔
缔约方数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
1992年6月
1994年3月
21个月
197个
《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
2005年2月
86个月
192个
《巴黎气候协定》
2015年12月
2016年11月
11个月
148个
(摘编自刘航《全球气候治理新趋势、新问题及国家低碳战略新部署》)
材料三: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一直是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行为体。近年来,中国已相继与英国、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发布了双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其中,为了展现气候治理的决心承诺和责任担当,更是三次与美国就气候变化议题发布联合声明,同时开展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和生效。为了进一步加快《巴黎气候协定》的落实,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中,中国围绕大会重点议题积极准备相关提案,积极分享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协调谈判中的诸多分歧,并提出“搭桥方案”,有效推动了谈判进程。
气候治理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性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即使一个国家不参与气候治理,也仍然可以享受气候治理所带来的成果,并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享受这一成果。中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公共产品的方式主要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加森林覆盖率。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提前三年落实《巴黎气候协定》的部分承诺:碳强度下降了46%,实现了减排40%-45%的上限目标;森林蓄积量增加21亿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3.8%,十分接近15%的目标。不仅如此,中国还在逐渐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沿线国家打造绿色金融体系,推动沿线国家的绿色产业发展;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合作,向其他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可再生能源设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落实减排目标提供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李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方案与实践路径》)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巴黎气候协定》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相比,从生效时间间隔、缔约方数量综合来看有明显进步。
B.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从通过到正式生效均经历较长的时间间隔,可见各国当时围绕此意见分歧大。
C. 《巴黎气候协定》从通过时间到生效,时间间隔仅为11个月,这说明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相比以前明显提高。
D. 《巴黎气候协定》的缔约方数量少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可见全球气候治理的认可度呈下降趋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气候问题作为新安全议题进入全球治理的视野,是因为气候变化问题可能已经给许多国家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B. 中国三次与美国就气候变化议题发布联合声明,展现了气候治理的决心,在《巴黎气候协定》从签署生效到落实中起决定性作用。
C.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从“被动参与的发展中国家”到“积极贡献的新兴大国”的转变,将会带来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变化。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将近三十年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这与全球政治经济及温室气体排放形势有关。
6. 促使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身份发生转变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又见鹭鸶
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意地散步。旱草和水草都已经蓬勃起来,河川里满眼都是盎然生机,野艾、苦蒿、薄荷和鱼腹草的气味混合着弥漫在空气里,风轻柔而又湿润。在桌椅间蜷窝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松弛开来。
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生怕冲撞了它们惊飞了它们,便蹑手蹑脚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悠然雅然……
于是,小河的这一方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和生存选择难以揣摸。岂止鹭鸶这样的小河流域鸟类中的贵族,乡民们视作报喜的喜鹊也绝迹了,张着大翅膀盘旋在村庄上空窥伺母鸡的恶老鹰彻底销声匿迹了。到底发生了什么灾变,使鸟类王国土崩瓦解灭族灭种留下一片大地静悄悄?
单说鹭鸶。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鳏夫或寡妇悲怆遁逃?
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顿然悟觉,鹭鸶原是在村庄里的大树上筑巢育雏的。我的小学校所在的村庄面临河岸的一片白杨林子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引为荣耀视为吉祥。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吉兆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馋和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宁可舍弃了一个美好的出活儿的早晨,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开篇渲染作者漫不经意的心态,为下文邂逅鹭鸶的惊喜提供了心理铺垫。
B. 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暗示鹭鸶最终无法再得。
C. 作者极写鹭鸶倩影与姿容的优雅从容,与“鸡们鸭们雀们”的贪婪相形成了对比。
D. 本文表达了又见鹭鸶的激动与惊喜,从中流露出对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深深忧虑。
8. 结合上下文,分别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6分)
①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②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9. 本文的结尾,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择仁字智夫,以父任,为开封雍丘主簿。元祐中,金水河堤坏,十六县皆选属庀役①,得诣朝堂白事。宰相范纯仁独异之,曰:“簿领中乃有是人邪?”
建中靖国初,畿内饥,多盗,以择仁知太康县。 始至,召令贼曹曰:“民穷而盗,非天性也,我以静镇之。若亡命椎埋故犯,我一切诛之,毋得贷。”群盗 相戒不入境!中贵人谭稹奴犯法,按致于理。稹羞恚造谮,徽宗召户部
郎中宋乔年往鞫。乔年,伉吏也,疾驱至。候者惶遽入白,择仁著衣冠静坐庑下。乔年虑囚擿隐,剔抉帑庾出入,不能得毫毛罪,乃归传舍。择仁上谒,乔年迎笑曰 :“所以来,为察君罪,顾乃得一奇士,吾今荐君矣。”居数日,召诣阙。
方有事青唐,擢熙河路转运判官,即以直秘阁为副使,从招讨使王厚领兵深入,克兰、廓城栅十三!加龙图,进集贤殿修撰,为京畿都转运使!郑州城恶,受命更筑之。或谗于帝曰新城杂以沙土反不如故且速圮帝怒密遣取块城上缄以来令卫卒三投之坚致如削铁谗不能售。遂拜户部侍郎兼知开封府。故事,尹以三日听讼,右曹吏十辈列庭下,自占姓名,一人云:“某人送某狱,某人当杖,某人去。”而尹无所可否。有窦鉴者,以捕盗宠,官诸司使,服金带。择仁视事,狃旧态来前,叱而械诸狱,一府大惊。 卖珠人居民货久不返,度事急,匿宦官杨戬第,择仁迹取之,窜于远。
戬中以事,出为显谟阁直学士、知熙州,从永兴军。走马承受蓝从熙言其擅改茶法,夺职,免。再阅岁,以徽猷阁待制领江、淮发运, 还直学士、知渭州。以病提举崇福宫,起知青州,不克拜,卒,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有改动)
【注】①庀役:雇用工匠。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或谗于帝曰/新城杂以沙土/反不如故/且速圮/帝怒/密遣取块/城上缄以/来令卫卒三投之/ 坚致如削铁/谗不能售
B. 或谗于帝曰/新城杂以沙土反不如/故且速圮/帝怒/密遣取块城上/缄以来/令卫卒三投之/坚致如削铁/谗不能售
C. 或谗于帝曰/新城杂以沙土 /反不如故/且速圮/帝怒/密遣取块城上/缄以来/令卫卒三投之/ 坚致如削铁/谗不能售
D. 或谗于帝曰/新城杂以沙土反不如/故且速圮/帝怒/密遣取块城上缄以来/令卫卒三投之/坚 致如削铁/谗不能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户部: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籍、赋税、文官选拔、财政收支等事务。
B. 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或供驿长、驿夫以及往来的官吏休息、食宿之地。
C. 龙图:宋代龙图阁学士省称,是一种虚衔,只增加个人的荣显,表示皇帝给予恩宠。
D. 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京畿”一词出现于东汉,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吴择仁执政严峻,声威慑人。他在太康主政期间,对盗贼发布告示,盗贼们得知后相互告诫, 不入太康县境内。
B. 吴择仁为官刚正,不惧权贵。他依法处置犯法的中贵人的家奴,毫不姑息,哪怕引发打击报复,亦镇定坦然。
C. 吴择仁能力出众,办事踏实。他能循迹逮捕并流放无良的商人,能使新筑城墙的土块坚如削铁。
D. 吴择仁德才兼备,仕途一帆风顺。他虽遭人谗言诬陷,但都能以从容坦荡的态度和工作实绩来化解危机,得到皇帝的赏识。
13.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来,为察君罪,顾乃得一奇士,吾今荐君矣。
(2)择仁视事,狃旧态来前,叱而械诸狱,一府大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鶡(hé)冠:传 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颈联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明。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疫情爆发后,很多人谈“鄂”色变,几乎忘了湖北之美,西起奉节、东至宜昌的长江三峡便是盛景之一。《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了精妙的描写:①“______,______”。黄州赤壁更是因苏东坡的《赤壁赋》而名扬天下,其中,②“______,______”写出了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壮阔景观。除了自然景观,湖北还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更是生长于此。如果屈原目睹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必然会伤心感叹③“______,______”(《离骚》)。
三、语言表达(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刘江红教授团队近日发表于《睡眠》期刊上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不睡午觉的孩子相比,睡午觉的孩子更快乐,成绩也更好。该研究团队分析了近3000名中国小学生的行为,发现睡眠缺乏现象在儿童中 。尽管这项研究并没有 午睡与学习成绩变好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午睡与学习成绩提高的 是毋庸置疑的。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让孩子睡午觉,哪怕是半个小时也大有裨益。
睡眠不足是许多国家孩子的共同 。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是课业压力,其次是信息家电,再次是噪音、声、光等睡眠环境,以及家长的睡眠习惯等。保障孩子睡眠很重要,( ),尤其是深夜和凌晨的深度睡眠可以让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有利于孩子长高。因此,让孩子从小养成午睡的习惯也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一举两得的效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习以为常 揭示 相关性 效应 B.屡见不鲜 揭示 相关性 现象
C.习以为常 揭露 因果性 现象 D.屡见不鲜 揭露 因果性 效应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改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B.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的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C.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面对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D.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午睡不只是让人们获得新的能量和改善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避免持续面对电子屏幕和单一的坐姿等对健康的影响。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生长激素会在人睡眠时分泌 B.人在睡眠时会分泌生长激素
C.睡眠充足有益于人体分泌生长激素 D.人体想要分泌生长激素必须睡眠
20.下面三则应用文在内容上有三处不得体不恰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6分)
①请柬:为庆祝新居落成,定于2020年12月22日22时在府上举办迁居宴,届时恭请光临。
②社区活动通知:为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美德,居委会与美发学校磋商,本周末将组 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务理发活动。
③广播稿: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
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图分别是中国戏曲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的标识,请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构图元素的异同。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喜欢热闹的民族,亲朋好友,大家围坐一桌,美酒佳肴,谈笑风生,是表达幸福生活的重要仪式。合餐的饮食文化加深了我们的情谊,却存在着传染病毒细菌的极大隐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引发关于传统“合餐制”“合食制”弊病的讨论。不少人疾呼,有必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循序渐进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还有专家学者建议将“公筷制”“分餐制”纳入公共卫生管理视野,可仿效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革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场餐桌革命。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但伴随着“非典”的退却,分餐制便鲜有人提及。不少专家指出,“算上这次疫情,我们已经太多次提倡分餐制,又太少去思考为何难落实了。”
结合以上材料,请你以“李明”的身份,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学校要举办一场演讲会,主题是:“文明就餐,健康饮食”,请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②学校要举办一场辩论会,辩题是:“‘合餐制’好还是‘分餐制’好?”请你选择一个持方,写一篇辩论稿,表达你的立场并反驳对方的立场。
③你的家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家人也要分餐,用公筷”,请你选择一位家人,就此给他/她写一封信。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 本题A项,“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错误,改变了“矛盾”的性质。第一段说“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所以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项,“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的推理不成立,第二段说“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而“需要更恰当的奖项”不代表不需要诺贝尔奖;
D项,“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说法错误。最后一段说“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其中“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就是立足民族性。故选C。
2.D 本题D项,“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变可然性为必然性。原文是说“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作者希望未来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催生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建设一个多向度、多层次、多中心(文学首都)的文学世界共和国。这种新的多极化文学世界共和国可能会战胜单极化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但是这种“希望”和“战胜”并不必然出现。
3.C本题C项,“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是强加因果,于文无据。
本题C项,“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是强加因果,于文无据。故选C
4. D 解析D项,“可见全球气候治理的认可度呈下降趋势”推断错误,签订气候协定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从缔约国数量的变化得不出选项所说的结论。
5. B 解析:B项,“起决定性作用”夸大其词,原文是“开展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和生效。为了进一步加快《巴黎气候协定》的落实,在波恩气候变化大会中,中国围绕大会重点议题积极准备相关提案,积极分享自身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协调谈判中的诸多分歧,并提出“搭桥方案”,有效推动了谈判进程”,可加只是起了“推动”作用。
6. ①积极落实《巴黎气候协定》,彰显勇于担当的大国形象,也给其他国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②向世界提供气候治理公共产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深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③借助“一带一路”平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为其他国家参与气候治理,提供经验和帮助。
7. B 解析B项,“暗示鹭鸶最终无法再得”说法过于绝对。作者将自己对鹭鸶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是为了暗示在绿地锐减、空气污浊、冷枪暗施的乡村,很难守候得到鹭鸶,而要主动寻找,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里才能邂逅鹭鸶。
8. ①“生动”一词形象地状写了司空见惯的乡村景象由于鹭鸶的出现而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深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和礼赞。
②“扑飞”既表现了鹭鸶生动活泼的飞翔姿态对作者视觉的强烈冲击,也表现了一直存留在作者心中的鹭鸶,一瞬间化为现实中的生灵,外化了作者惊喜与激动的心意。
9. 审美意境:结尾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将隔水相望的鹭鸶比作“在水一方”的“伊人”,营造出古今交融的诗情画境。
思想感情:①作者将鹭鸶视作“圣物”,想象为“在水一方”的“伊人”,表达了对鹭鸶的极端珍爱。②“伊人”在诗中代表着美好的理想,作者在此引用,赋予了鹭鸶以美好理想和未来远景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生活的殷切期盼。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该词的表面义、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入手,并结合修辞等特殊表达技巧,体味词语的深刻的内涵和表达的效果。多数重点词语的用法,是有其深刻含义的,这时如果我们单从表面现象入手,往往不易正确的理解,只有进行细致的分析,方能理解词语的特殊表达效果。
在第①句中,通过把握整段的含义可知,这里的景色虽然美丽清新、富有生机,但在作者眼里却是“司空见惯”的,毫无新意。“司空见惯”和“生动”本身是矛盾的,所以可以分析出让作者感受发生变化的,正是因为鹭鸶的出现,才给乡村带来了生机和色彩,透过结果分析原因可知,“生动”一词,可以表达出作者对鹭鸶的喜欢和赞美。
在第②句中,应该明确“扑飞”是一个动词,发出这个动作的主体是鹭鸶的倩影,“扑飞”写出了鹭鸶的动感形象;该句前文中,作者写道“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 可见此句由往事的回忆写起,“从心里扑飞而出”“化成活泼的生灵”,由往事的回忆又过渡到现实,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形成虚实结合,更突出了鹭鸶之美,也表达出作者再见鹭鸶时的惊喜与激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对象是散文结尾段的意境和情感。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如下: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相关情节概括内容,总结审美意境;并结合尾段特殊的写作手法,最后从形象、情节、主旨等方面分析其情感及作用。
该题第一问为“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解答本题,主要是结合结尾段的内容展开作答,本题中尾段的意境创设,主要在引用的古诗词中体现,作者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把隔水相望的鹭鸶比作“在水一方”的“伊人”,将古今情景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唯美的诗情画意之感。
解答第二问,主要抓住尾段所引用的《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来解答,这几句诗句本意是用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之情的。引用到此处,能体现作者对鹭鸶的追寻与钟爱,既呼应前文对鹭鸶的寻觅等待,又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其次要关注引用诗句的独有作用,即增添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10.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段话意为:有人向皇帝进谗言说:“新城墙掺了沙土,反而不如旧城结实,将会很快坍塌。”皇帝听后大怒,秘密派人到新筑的城墙上取了土块,密封送来,让卫兵多次用力投掷,土块坚固精密如削铁。谗言没有得逞。
“反不如故”中“反”为“反而”之意,与前文形成转折,“故”与前文的“新”相对,故应在“反不如故”前后断开,排除BD。“密遣取块城上”为“皇帝秘密派人到新筑的城墙上取了土块”之意.句式完整,“缄以来”是“密封送来”之意,排除A。
故选C。
11. A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文官选拔”错误。文官选拔是归吏部掌管。故选A。
12. D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仕途一帆风顺”“都能以从容坦荡的态度和工作实绩来化解危机”错误。由文末“戬中以事……夺职免”可知,吴择仁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通畅无阻的,也不是每次都能化解危机。故选D。
13. (1)我来你这儿的原因,是为了审查你的罪,.却得到个奇人(德行、才能出众的人),我现在向朝廷举荐你。
(2)择仁到职工作,(窦鉴)仍以过去那种惯习的姿态前来见择仁,(择仁大怒,)叱责窦鉴并给他戴上械具送人监狱,全府吏曹都大惊失色。
注意:(1)所以:……的原因。察:审查、考察。顾乃:却,反而。
(2)视事:治事,任职。狃旧态:以过去那种惯习的姿态或者以过去那种积久养成的姿态。诸:之于。一:全,整个。
参考译文:
吴择仁宇智夫,因父亲官任的缘故,担任开封雍丘主簿。元祐年间,金水河河堤损坏,十六个县都要选派治理河堤的工匠,(由于率领役夫,择仁)得到机会到朝廷汇报事情。宰相范纯仁认为他与众不同,说:“簿领之中竞有这样的人物吗?”
建中靖国初年,京城一带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任命择仁担任太康县知县。择仁刚上任,就对盗贼们发布告示说:“老百姓因贫穷做强盗,并不是他们的本性,(所以既往不咎,而今)我静而待之。如果有亡命之徒继续杀人,明知故犯。我将全部处死他们,绝不宽恕。”盗贼们得知后相互告诫不入太康县境内。宦官谭稹的家奴犯法,被择仁按法处置。谭稹在羞怒之下造谣诬告择仁,徽宗皇帝召户部郎中宋乔年前往审查此案。宋乔年是刚直性急的官吏,接命后立即驱马前往。择仁的下人(见到宋乔年后)惊惶地跑进去向他报告,择仁穿戴好官服从容地坐在堂下。宋乔年审讯囚犯追查隐情反复盘查择仁的库银和粮仓的收支情况,但没有查出丝毫罪状,于是回到歇息之处。(后来)择仁前去拜谒,宋乔年笑着迎上去说:“我来你这儿的原因,是为了审查你的罪状,却得到一个奇人(德行、才能出众的人),我现在向朝廷举荐你。”过了几天,择仁被召到京城。
青唐正发生了战事,(择仁)被提升为熙河路转运判官,就以直秘阁身份任副使,随从招讨使王厚带兵深入敌境,攻克兰、廓城堡和栅寨十三处。因功加封直龙图阁学士,进升集贤殿修撰,官任京畿都转运使。郑州城墙遭破坏,(择仁)受命重新修筑城墙。有人向皇帝进谗言说:“新城墙掺了沙土,反而不如旧城结实,将会很快坍塌。”皇帝听后大怒,秘密派人到新筑的城墙上取了土块,密封送来,让卫兵多次用力投掷,土块坚固精密如削铁。谗言没有得逞。于是(择仁)被授予户部侍郎兼任开封府知府。按照惯例,开封府尹要听三天的诉讼,属吏十人站在庭下,自报姓名,一人说:“某人送入某监狱,某人应当行杖刑,某人应该赶出去。”而府尹不赞同也不反对。有个名叫窦鉴的,以捕盗受宠。任诸司使,服系金带。择仁到职工作,(窦鉴)仍以过去那种惯习的姿态前来见择仁,(择仁大怒,)叱责他并给他戴上械具送入狱中,全府吏曾都大惊失色。有一个卖珠人占据民货久未归还,考虑到(择仁严刑峻法)事情紧急,吓得藏到宦官杨戩府中,择仁派人侦察到他的行踪将其逮捕,流放到远方。+
杨戬借事情中伤他,择仁被调出京城担任显谟阁直学士、熙州知州,跟从永兴军。走马承受蓝从熙说他擅自改变茶法,被撤职,免官。又过了一年,(择仁)凭徽猷阁待制的身份总领江、淮发运。还朝后又任直学士,担任渭州知州。后因病调任提举崇福宫,起任青州知州,还没能够,上任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
14、A【解析】“强饮”理解有误。应是“勉强吃一点饭”的意思。故选 A。
15、①年老体衰,从“老年花似雾中看”可以看出诗人年老体衰、老眼昏花;
②漂泊流浪,从“ 淹留潭州”可以看出诗人漂泊在外;
③穷困潦倒,从“萧条”一词可以看出诗人生活困苦;
④忧 虑朝廷,从“愁看直北是长安” 可以看出诗人牵挂国家安危;
⑤落寞失意,从“鹖冠”看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每点 2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
16,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17.B【解析】(1)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少见。第一空强调普遍,故选“屡见不鮮”。②
揭示:公布;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第二空强调“公布”,故选“揭示”。③相关性:指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因果性:指事件之间存在因果美系。第三空前否定了因果关系,故选“相关性”。(4)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起的反映或效果。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的形态和联系。第四空强调“”许多国家孩子的共同”的问题,故选”现象”。(3分)
18.C.解析A,“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改善工作效率”搭配不当。“持续的电子屏幕”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应改为“持续面对电子屏幕”。B,“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句式杂糅,“不是……而且……”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改善工作效率”搭配不当。“持续的电子屏幕”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应改为”持续面对电子屏幕”D、项,“改善工作效率”搭配不当。
19.C.【解析】根据下文”尤其是深夜和凌晨的深度睡眠可以让生长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有利于孩子长高”可知,需要填写的语句主语应该为睡眠。且涉及睡眠与生长激素之间的关系。另外,上文强调的是睡眠充足的重要性,括号内容应顺应这一点来说。
20、 (1). ①“府上”改为“寒舍”。 (2). ②“磋商”改为“商定”。 (3). ③“全部”改为“全都”。
21、答案示例:异:①中国戏曲大会:扇子、彩带、祥云等众多戏曲元素介入。②中国诗词大会:大海、初升的明月、望月的诗人、卷轴等构成具有浓郁诗情的画面。同:①都有弯月形象等传统元素,意蕴悠长。②有清晰的书法体汉字,内容鲜明。
22.任驱材料作文,材料指向比较明确,提倡分餐制、公筷制,写作应基于该立场。也可分析合餐文化的渊源,难以改变的原则等。注意演讲稿、辩论词和书信的文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