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79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测试(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
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
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
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
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
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
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
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
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
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
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 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
幽门杆菌等;还有约 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
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
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
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
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
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
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
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
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
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
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
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
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 2010 年 4 月 29 日《科技文摘报》)
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
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
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蹊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
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
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解析:在完成这类试题的时候,得明白它其实是考信息的筛选和判断。A 项的内容在文
章之间有下面的解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如果这种激素分泌
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
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就可以做出判断。B 项中的内容在文章
的第一段中就有“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
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就可以判断。C 项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
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D 项中的内容
在文章有“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据此就
可以作出判断。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
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
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消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
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
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解析:A 项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
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
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
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
极端行为。”认真的分析就可以判断。B 项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对有害菌我
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反过来也是成立的。C
项中有这样的解释:“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
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
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
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根据这样的解释就可以知道选项是正确的。D 项
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
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
行为。”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知道该项是错误的。
答案:D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
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
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
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
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解析: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语句:“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
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对照 A
项内容就可以知道文中并没有提到“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因此是错
误的。
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
发现细胞的生命时钟
每个人的一生几乎可以用“生老病死”四个字来概括,“生、病、死”对于现代科技
来说已经不再是个秘密,只有“人为什么会老”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搞清楚。2009 年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重大发现就与这个主题有关。
1910 年,美国生物学家罗斯哈里发明了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这种技术把动物的组织
从体内切割下来,放在体液中培养,这些细胞不仅能存活,还能分裂和生长。上世纪 60 年
代美国生物学家海佛烈克把从鸡胚胎的心脏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成纤维细胞”放在鸡血清
中培养。在实验过程中,他发现即使在最适合的条件下,鸡的成纤维细胞也无法无限繁殖
下去,而是大概分裂了 50 代后就停止了。后来,无数实验证实:大部分正常体细胞在体外
培养时,并不能无限分裂,而只能在分裂一定次数后就停止了。这个次数叫“海佛烈克极
限”。人们后来还发现,从人的胚胎中分离出来的成纤维细胞能够在体外分裂 40-60 次,
而从成年人身上分离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分裂 20 次。另外,小鼠、鸡、人、龟的寿命依次增
大,而他们的胚胎中的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也依次增加,小鼠为 14-28 次,鸡为 15-35
次,人为 40-60 次,龟则在 100 次以上。人们还注意到,有些细胞并不存在“海佛烈克极
限”,它们可以无限分裂、繁殖下去,比如生殖细胞和癌细胞。
2009 年,诺贝尔生物奖获得者美国的三位生物学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
染色体中端粒的作用以及发现合成端粒的端粒酶。在染色体的两端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
殊结构,这就是端粒。美国科学家发现细胞中有一种叫端粒酶的蛋白质,它的作用是帮助
合成端粒或者修复端粒,使之不因细胞分裂而受损。科学家发现,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
就缩短一次,到了端粒不能再缩短的时候,细胞分裂能力也就达到了“海佛烈克极限”。
因为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似乎与端粒的长度成正比,所以端粒被称为细胞的“生命时钟”。
2008 年,西班牙的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这些小白鼠的寿命比正常
情况下的小白鼠延长了 50%。由此科学家们提出假说:生殖细胞能够通过维持其端粒酶的活
性而保持端粒的长度。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端粒酶的活性被抑制了,所以体细胞在分裂过
程中端粒变得越来越短,直至达到“海佛烈克极限”而停止分裂。而癌细胞通过重新激活
其端粒酶,维持端粒长度而超越了“海佛烈克极限”。 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目
前还没有研究清楚,但今年获奖的这项发现对癌症和衰老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4.下列对“海佛烈克极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佛烈克极限”指因为生物细胞染色体两端的端粒有分裂次数极限而使细胞停止
分裂的现象。
B.细胞能够在体外分裂的次数,随着提供者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C.一个物种寿命越长,“海佛烈克极限”越大。
D.对所有的细胞来说,达到“海佛烈克极限”就会停止分裂,然后细胞就会死亡。
解析:D.“停止分裂,然后细胞就会死亡”原文无依据,属无中生有。
答案:D
5.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细胞中端粒酶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和修复端粒,使之不因细胞分裂而受损。
B.大部分正常细胞接近“海佛烈克极限”时,其染色体的端粒变短了。
C.西班牙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它们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的小白鼠
延长了一半。
D.癌细胞通过重新激活其端粒酶,使其在分裂时端粒不会缩短,从而无限分裂、繁殖
下去。
解析:A.细胞中端粒酶的作用是帮助合成端粒“或”修复端粒,错误选项理解成同时
成立。
答案:A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细胞端粒的作用及合成端粒的端粒酶的发现,解决了人类衰老及患癌症的难题。
B.尽管目前在解开人类“为什么会老”之谜上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许多问题仍处在
“谜”雾之中。
C.随着科技发展,只要保证人体细胞能无限分裂下去,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不会死亡。
D.科学家们一旦弄清楚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就可以掌握人类生老病死的全
部秘密。
解析:A.“解决了人类衰老及患癌症的难题”夸大了端粒酶发现的作用;C.“不会死
亡”表述过于绝对;D.“弄清楚端粒酶与端粒各自的作用机制”与“可以掌握人类生老病
死的全部秘密”无必然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答案:B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可以救命的一氧化碳
上世纪 60 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
红素加氧酶—1(简称 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
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 1993 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
角色。它有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
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
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 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
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 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
蛋白时,就会夺去人的性命。因此,有些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
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沸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
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的最好的办法。
2001 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
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做“卟啉”的化学药品将 HO—1 封
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入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
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 HO—1 所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实验也说明,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在研究 HO—1 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
在 HO—1 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防御反应所产生的气体。
2001 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
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 HO—1 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
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
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 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
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
半老鼠死于非命。目前,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 30%,比其他器官移植失
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失败率只有 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
到肺移植手术中。目前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7.下列对一氧化碳医学作用的解释,最准确的一组是( )
A.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是它能协助一氧化氮管理人体的内部器官。
B.身体组织受到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体内需要一定的一氧化碳。
C.科学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是大有帮助的。
D.一氧化碳虽是一种有毒气体,但它可以有效防止器官移植手术中的排斥反应。
解析:A.第二段是说“还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B.第一段是说
“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D.第四段是说“有助于防止”,不等于“有效防
止”。
答案:C
8.下列对一氧化碳可以救命的原因表达不正确的一项( )
A.一氧化碳对大肠的收缩和胃的排空有帮助作用。
B.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 HO—1 所能完成的任务。
C.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的最好的方法,医药界不应该拒绝它的治疗潜力。
D.人体在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时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
解析:C.这是乔和贝奇研究后的看法。
答案:C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氧化碳如果使用不当,对人类的危害一般不明显。
B.美国一些著名的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取得了特别理想的效果。
C.一氧化碳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作用明显,不再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
D.科学家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使用一氧化碳有可能提高人类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解析:A.第三段,“造成伤害”,甚至“会夺去人的性命”; B.文末,“取得一定
的效果”。 C.最后一段“希望”一词说明有必要评估。
答案: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
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
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
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取得了西方 100 多年的经济
成果,而西方 100 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 30 年间集中体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明,中国
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
方要差很多。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
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佛、道三家。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
“容”,即中庸、和谐、包容。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
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
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
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需要
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
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
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认为万物与人
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
禅宗。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仪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
的认同。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
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度”就是分寸,就是
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
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
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
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
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
精神生活,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0.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
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的途径;他们
提倡一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C.所谓“众生平等”的本质乃是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
佛性的不同表现。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
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解析:A.原文说的是“过分强调”;C.本末倒置;D.“极大地”无中生有。
答案:B
11. 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
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 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
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
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
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解析:A.因果倒置;C.禅宗不等于佛教;D.原文为“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
会中扎下了根”。
答案:B
12.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只能
是死路一条,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证明。
B.以儒、佛、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
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
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解析:C.无中生有。
答案:C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中国处于“文化孤立”之中吗
余秋雨
一位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
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可能,你们的宣传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的确,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这是出于政
治偏见吗?其实不是,拿中国参加两次世界博览会来说吧,2000 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开幕
前,据民意测验,在“最想去看的馆”中,中国馆排在第二位。我去看过汉诺威世博会的
中国馆,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些中国风景名胜的照片灯箱,
再是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一个中国人登上月球的幻想式模型,最后是一具标
注着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具,边上放了一些中药。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很少有人在某
一个角落停步,都是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2005 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观
众一般需要排队等候参观,法国馆三小时,日本馆四小时,而中国馆却基本不需要等待。
借着两届世博会中国馆的教训,引申开来,证明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还存在着一系
列观念问题。这是文化交流的起点,必须认真面对。
第一,我们把民族的价值置于人类价值之上,是我们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碍。如果
我们更多地承认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口头上承认而是心底里承认,情况就
会大大改观。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馆大厅是一大堆未完成的德国伟人塑像,贝多芬、
黑格尔、马克思等等,告示牌上说,德国伟人都无法在自己国家完成,都走向了全世界,
因此有理由让世界各国观众在心中去完成。而且,还请世界各国观众在黑板上补充在自己
国家出名的德国人。德国人那么骄傲,却把民族性放在世界性和互动性之中。法国馆的主
题是法国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哪里去,希望世界各国观众出主意,它们都突出了文化的
向外互动价值。
第二,实际上,文化在呈现形态上,以差异为第一特征,以差异间的互相欣赏为第二
特征。文化上的差异,绝大多数构不成冲突,正如我心中的欧几里德、黑格尔、康德,遇
到我心中的孔子、苏东坡、王阳明,是互相欣赏、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冲突、互相取消。
因此,我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而赞成南非大主教图图所说的那句话:我们为
差异而欣喜。
第三,我们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产生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文化自傲,
还把别人的文化反思批判成了文化自卑。我诚恳地希望,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人,一方面,
需要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以国际坐标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必
须找到在现代世界堂皇存身的支点——文化本身的支点。
第四,最近几年不少官员和文人越来越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
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别人搞明白其中
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
我记得,德国诗人歌德对中国人情感方式的惊喜发现,是通过中国古代一部三流小说
《风月好逑传》,而不是通过他早年就读过的《论语》和其他中国经典。其实,我们对德国
文化的感受,也不是通过什么官方话语,而是通过歌德、贝多芬、巴赫。
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文化交流也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
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
国古代,玄奘、鉴真、利玛窦、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
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倒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我相信,
在今后,文化交流主要不是以国家话语、行政活动的方式,而是以有力的桥梁式人物为中
心来开展的。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但大多
不会是官员。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
(节选自《环球时报》)
13.下列关于“文化孤立”的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孤立”是其他国家因政治偏见而造成的不愿认同、接纳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
现象。
B.“文化孤立”是指一国文化囿于本民族文化范围之内,盲目自大,不能与世界文化
相互尊重、相互欣赏,进而共同发展。
C.造成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文化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一直处于“闭关锁
国”的状态之中,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D.正是因为国际间对我们的文化话语在整体上处于不乐于接受的状态,所以中国文化
在对外交流时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
解析:A.“政治偏见造成的”,分析错误;C.原因错误,且历史上也有促进文化交流
的人物;D.强调国外因素不妥,主要是本国内因。
答案:B
1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诺威世博会与日本爱知世博会上显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孤立现象,说明中国展馆
的设计方案还欠缺智慧,欠缺创新,欠缺互动性,欠缺亲和力。
B.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文化内涵丰富,有实例证明,西方人发现、接受中国人的情感方
式往往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阅读而实现的。
C.文化交流的结果,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应把让外国人
捉摸不透的概念式语言强加给外国人。
D.作者建议,要改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不利的现状,既要注重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又
要以国际标准来筛选和重组中国文化。
解析:B.是通过对非经典著作的阅读实现的。
答案:B
15.根据原文的内容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如果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展品等枯燥的形式,多一
点创新,多一份智慧,多一些想象,将会使中国文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B.作者认为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值得欣慰的,南非大主教图图也说,我们为差异而欣喜,
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希望文化能百家争鸣而不是某种文化一统天下。
C.从泰戈尔、海明威、鉴真、姚明等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人物起到的作用看,将来的
文化交流中,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演员等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而政府官员则不再起作
用了。
D.尽管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解析:C.“官员则不再起作用”绝对化。
答案:C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
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
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
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只是善良
愿望。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如
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
心理。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
平和。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
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
换来的上座率,只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
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
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
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盲
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俄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
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丰厚的历史感和文
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
的。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
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在文化交流
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现代的、
发达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
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
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
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场与
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的根本。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
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
显无可替代的恒久力。在人类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人民日报》,有改动)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对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允性提出诘问。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解析:A.对评审公允性的诘问,不是文化焦虑的具体表现。
答案:A
17.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
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
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
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探索奋斗,彰显民族
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解析:B.“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说法有误。
答案:B
1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赛也肯定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展示久
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文化是
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D.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
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解析:A.“毫无益处”说法太绝对;B.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只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条
件;C.经济发达程度不是唯一标准。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