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4、6-8、10、13-15为选择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55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世界,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危险正在加剧,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都在寻求人类文明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了《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我们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宗教间的冲突、促进世界和谐会有一定帮助。
首先,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恕道就是仁道或者是仁的实现之道,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世界伦理宣言》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该是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又被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恕道。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强势文明或宗教借助国家强权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即“己所欲,施于人”所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对治此种症结的良药。
其次,“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和同之辨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辨题,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并赋予和同之辨以价值意义和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并存是必然的,合理的,世界因不同事物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事物了,这种事物也不能存在了,世界也就枯寂了.对世界和平的最大战不是因为文明与宗教的多样性,而是文明或宗教背后强烈的“求同”而不“存异”的独断主义或排他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己所愿,可施于人”这种根深蒂固的理念的支配下必然导致政治的单边主义乃至强权政治,走向文化帝国主义或曰文化殖民主义。
- 20 -
站在和而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普遍主义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世界完全附和了某一种文明,就是陷全人类于不义。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者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这些文化或文明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人类某一特定区域的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对伟大文化的持守,既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也是人类道德所应然。当然,和而不同决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更不等同于固步自封,相反,和而不同是一开放、生生不息的文化观念。这一观念是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实现和平共存之良方。
最后,“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推己从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又明多样存在之保障,而人类多样文明的共育并存,充量发展,才应是人类不同文明实体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儒家的“万物并育抑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摘编自《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的恕道是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金律”,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
B. “和而不同”是实现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良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C. “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开放的文观念,主张和而不同,绝不意味着文化部落主义。
D. “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早以世界跨文化对话为背景,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化解人类文明冲突的影响与作用。
B. 文章认为儒家思想对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和谐有一定帮助,并从三个方面阐述理由。
C. 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
D. 文章由现实背景引出观点,再逐层深入分析,各层环环相扣,层次清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
B. 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是应对文明冲突、避免宗教战争频繁发生的良方。
C. 今天任何一种文明独步天下、称霸世界都将成为不可能,人类文明的多样并行不悖、和谐共存是未来世界的应有之局。
D. “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正是对“和而不同”思想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 20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儒家的恕道……它适用于人类的所有领域”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文章第二段只是说“通用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文中说的是“生活的领域”,而不是“人类的所有领域”。B项,“在于它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错误,选项曲解文义,应为“在于它的求同存异”。D项,“‘共育并行’是人类不同文明的最高理境,是人类多样文明存在的保障”错误,原文为“推己及人的‘恕道’,‘和而不同’处世之法是人类文明多样存在之保障”,选项曲解文义。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以事实为依据”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以论证说理为主,注重理性分析,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故选C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有其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体现着人类的尊严、良知和价值,都应予以持守”错误,原文为“任何一种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文明或文化……都具有内在、不可代替的价值”,选项忽略“经人类伟大的心灵创造的,并经过长期历史演进证明能与时俱进的”这一修饰语。故选A项。
【点睛】
- 20 -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他已经三天三夜没吃饭,衣服破烂不堪。他走到那个村子的麦场,终于栽倒在地。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面前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 20 -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8百块钱。“是借给他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上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怎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儿再一次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的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得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8百块钱,而是8千块,8万块钱。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又在别的城市里开起了分公司。他忙得不可开交。他想再等一等吧,再等一等。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又是五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变得更大,资产已达几千万元。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先坐飞机到市里,再从市里转车去县里,然后从县里转车去村里,就算交通再堵,也不过两天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
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里人说,他离开了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儿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薄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得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候能来一趟,还了那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
村里人只给他一个模糊的地址。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他去省城了。”恩人的邻居告诉他,五年前,恩人的儿子就把恩人接走了。恩人的儿子也争气,毕业后留在了省城。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走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你是说他已经走不动了吗?”
- 20 -
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座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是省城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认出了他,她向他笑。她说:“我们家那口子说得没错,你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你果然还会来。”他告诉她,自己找了很多地方才到这里,他知道这几年恩人从村子来到县城,又从县城来到省城的所有经历,可是,恩人现在在哪里?
“他在医院里。”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她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笑容。他告诉恩人,这次他来,一是想看看他,二是想偿还那八百块钱,三是想拿出一点儿钱,帮他把病治好,也算偿还了心债。他的表情是真诚的,他相信恩人不会拒绝。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了。你能来,我已经很高兴了。你来了,我想,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了。”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 “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竟然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 小说以大量篇幅交待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 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偿还得晚、报恩之迟。
5.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作用。
【答案】4. C 5. ①结构上,照应开头。以“医生说治不好了”暗示“偿还”来得迟,以一个被救一个没有被救,形成对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更严谨。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恩人”的性格。“笑”的细节和语言表明了他的善良和心胸开阔,他没有因为“偿还”的晚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不能治愈而唉声叹气。③主题思想上,赞美恩人宽厚仁慈的品格,也赞许了“他”知恩图报的行为。④最后扣题,照应题目“迟来的偿还”,突出小说主题的同时,启示我们报恩要及时。
【解析】
- 20 -
【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
A项,“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情节可知,此时“他”还没有本钱是不是改行可能尚未决定,图谋报答的心思肯定是有的,但是否决心干一番事业则难以看出。
B项,“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的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得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可知,他并非无法前往,是想生意做大再去。“悔恨”程度有点重。这时他的心态还不到悔恨的程度。句子本身也无法表现这一意思。
C项,正确。
D项,“呆了三天”“半个多月”这两个时间说明其“其偿还得晚、报恩之迟”说法错误,这两个词语只是说“他”寻找恩人很努力,并不能说明偿还得晚。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和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具体考查最后一段的段落作用,小说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是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结构上,小说结尾恩人提到“医生说治不好了”,暗示这个“偿还”来得迟,恩人的生命已经没有可以被挽救的可能,这与开头“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面前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这一开篇形成了一种强烈对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更严谨,同时也照应了题目“迟来的偿还”;人物塑造上,通过“恩人再一次笑了”“你能来,我已经很高兴了”“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了”这些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善良和心胸开阔,他没有因为“偿还”的晚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不能治愈而唉声叹气,表现了“恩人”善良的性格;主题思想上,“你能来,我已经很高兴了”,赞美了恩人宽厚善良的品格,“他”辗转好多地方执着的寻找恩人要加倍报恩,小说也赞许了“他”这种知恩图报的行为,结尾恩人的生命不能被挽救这一情节同时启示我们报恩要及时。
【点睛】
- 20 -
小说文本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种常考样式。阅读文本时要紧紧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圈点勾画。通过对标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处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的圈点勾画,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为快速而准确地答题作准备。小说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三要素一主旨”进行,答题时要弄清各题考查的考点,然后根据考点所指向的小说三要素及主旨答题。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 20 -
D.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答案】6. D 7. C 8. C
9. (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制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所住”的地点是“白土村”,“所住”一个词语,不要断开,由此排除AB;“护儿”
- 20 -
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由此排除AC。
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误,“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而不是简单的长子。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C项,“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误,因果关系不存在。强拉因果。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第(1)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第(2)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 20 -
来护儿,字崇善,不记事时就成了孤儿,被伯母吴氏抚养。吴氏关怀教育,给予他很多慈母般的教诲。他从小聪明出众,刚开始读《诗经》,放下书感叹道:“大丈夫在世,一定替国家剿灭叛贼来博取功名!”周围的人都对他的话感到吃惊,认为他志向宏大。长大以后,他的雄才大略超群,志向气量非常人所及。适逢周朝军队平定淮南,所住的白土村,地处战场,经常见到军队,护儿常想建功立业。开皇初年,宇文忻等镇守广陵。平定陈国的战役,护儿有战功,晋升上开府,赏赐缣帛一千段。
仁寿初年,调任瀛州刺史,以善政闻名。多次被文帝慰劳勉励。炀帝即位,被征入朝,当地百姓牵车拦路恋恋不舍,连续几天不能出境,到朝廷上书挽留的人,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先前国家还没有安定的时候,你是名将,如今天下无事,又是良刺史,可以说是兼得其美了。”大业六年,炀帝来到江都,对来护儿说:“衣锦还乡,是古人所看重的,你现在就是啊。”就赐给他缣二千段,以及牛和酒,让他谒拜先人的坟墓,宴请同乡的父老。又叫三品以上的官员一起到他家,畅饮一整天,朝廷上下都很羡慕他。十二年,炀帝出游江都,护儿劝谏说:“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停留洛阳,休息一段时间。陛下如今去江都,那是我的家乡,我受恩深重,不敢只为自己。”炀帝听后,变色而起,好几天不让护儿进见。后来怒气消解了,才叫人引进,对护儿说:“你心中既然这样,我还有何指望!”护儿于是不敢说话。等到宇文化及谋叛时,对护儿甚为忌恨 。那天早晨将去上朝,被叛贼捉住,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呢?”身边的人说: “现在已经被捉住了。”护儿叹息说:“我是大臣,担负国家的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
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在行军用兵方面,计谋特多,每次阅览兵法,就说:“这难道也是异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处分严明,所有士兵都愿意为他效力。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 20 -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弱,时任检校司徒。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传递出悲凉沉郁的意味。
C. 颈联中的“步月清宵立”“看云白日眠”写出了诗人的坐卧不宁,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情思。
D. 这首七律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诗情,可谓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1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0. C 11. ①思家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②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之久;③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盼望平定叛乱。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直抒胸臆”错,此处为叙事抒情,应是委婉曲折地表达情思。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回答此题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尾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点睛】
- 20 -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即使遭受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不改心志。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琵琶声高昂激越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年长色衰后遭冷遇而归宿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
【答案】 (1).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 岂余心之可惩 (3). 银瓶乍破水浆迸 (4). 铁骑突出刀枪鸣 (5). 门前冷落鞍马稀 (6). 老大嫁做商人妇 (7). 纵一苇之所如 (8).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遭受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不改心志”是提示,同时注意“惩”的书写;(2)“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是提示,同时注意“浆”的书写;(3)“年长色衰后遭冷遇”是提示,同时注意“鞍”的书写;(4)“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是提示,同时注意“苇”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 20 -
第Ⅱ卷(表达题,共6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汲取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 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传统中华文化的博大胸怀,这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长江、黄河虽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如今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 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 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要 ,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贡献。
1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
A. 创造性 接管 丰富 沾沾自喜
B. 原创性 接纳 丰富 自鸣得意
C. 原创性 接管 丰厚 自鸣得意
D. 创造性 接纳 丰厚 沾沾自喜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15.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 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 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体现在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上。
【答案】13. D 14. B 15. B
【解析】
- 20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对象等。
“创造性”与“原创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而“原创性”指作品的核心观点、主要情节内容、大部分章节都出自作者自己独立思考而产生。语境是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是强调独特的吸收再创造的过程,所以应选“创造性”;
“接管”与“接纳”,“接管”是指接收并管理;而“接纳”指接受。语境是中华文化对其他不同的文化支流的接受,所以应选“接纳”;
“丰富”与“丰厚”,“丰富”是指种类多,数量大;而“丰厚”指丰富,富裕。语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应是指文化丰富多彩,所以应选“丰厚”;
“沾沾自喜”与“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是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而“自鸣得意”指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语境是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不应该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而得意,是“自认为不错”而没有“自以为了不起”之意,所以应选“沾沾自喜”。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与“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考查的是多层定语的位置问题,“大量”是数量短语,“敦煌莫高窟”是领属性,领属性在最前面,应该是“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正确,故排除AC;再比较BD,“表示了……胸怀”搭配不当,故排除D。
故选B。
【15题详解】
- 20 -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根据整个文段所说的内容,确定文段中心话题是“自然遗产”,所以“自然遗产”要做主语,故排除AD;“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语法上不搭配,“正是”表判断,后面是“智慧的体现”,属于名词性短语,之前应该是名词性短语才合乎语法规则,而“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是主谓结构,动词性,导致主宾不搭配,故排除C。
故选B。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花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___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答案】 (1). 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 (2). 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 (3). 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最后结合文体,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①空,根据上文“先开花后长叶”,下文“花叶同时生长”,可知,此处应为“有些先长叶后开花”。第②空,根据下文的分析,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主要看叶芽或是花芽,哪个生长需要的温度低,哪个就会先生长。此处应填“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与“密切相关”衔接。第③空,根据后文“先叶后花”,根据哪个芽所需温度高,哪个后生长,可知这里要填“(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 20 -
五、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破壳以重生
生命要么燃烧,要么腐烂。如同鸡蛋,若它的壳一敲即碎,则没有悬念地,它将沦为腹中之物;若它的壳坚不可摧,则没有后续,它将自我腐烂。唯有自己破壳而出,方可获重生。
总有那么多的鲜活生命,蜷曲在世俗的审视中,趑趄在传统的栅栏里,舒展不开身子,迈不了理想的步伐。所有的世俗、传统、规则,听起来微如尘埃,却熔合成一个硬壳,罩笼在人的身上。它似乎保护了里面羸弱的躯体免受一时风浪的淘洗,然而却始终不能逃过时代的叩问。像封建礼教中三纲五常对女子人身与思想的限制,成为禁锢女子的牢笼;贞节牌坊重重地砸在头顶,落下一道死黑的大铁闸,断送女子一生的幸福。不过,时代不允许腐烂“鸡蛋”的遗留,封建的外壳会被击碎,可惜已逝的生命未来得及重生。
许多时候,紧扣在脖子上的只是一把纸枷锁,薄如蝉翼,其上写满了教条,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你不可僭越的界限。你忍无可忍,却仍惮于撕毁这张沉重的纸。然而身先士卒的有如司马迁,因得罪皇上而遭受腐刑后,为乡党所笑,“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自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尽管蒙羞巨大,世俗的严管丝毫不能阻碍他的大志,“是以极刑而无愠色”,终成史记彪炳千古,使他如获新生。另有现代舞创始人之一玛莎格雷厄姆,冲破19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的桎梏,摒弃芭蕾舞的拘紧,用身体的灵动释放生命的热情。她用脚跟踮地,舞出生命的一片崭新天地。他们挣脱外壳,燃烧生命,点亮永生的昭光。
一个人需要自己挣破外壳,屹立于时代的浪尖,一个国家亦是如此。明清末期闭关锁国,把国人的思想与智慧闭塞在已有的土地上,最终洋枪大炮把守旧派之壳炸开,国家主权任人吞噬,供人饱腹。新中国成立以后,氢弹、原子弹、飞船相继冲上苍穹,亦冲破落后腐旧的外壳,雪洗前耻威慑世界,为我国挣得一席生存立足之地,使我国从过去的阴霾中踏出来获得重生。
- 20 -
时至今日,每个人乃至每个国家,若不甘雌伏,就需要不断打破外壳,突破重重禁锢,以获得灵思地重生,生命的重生,直至不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分析材料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句/词: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分析材料主旨: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这则材料蕴含着一组对比: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压力),从内打破是生命(成长)。“鸡蛋”显然比喻人(或集体、国家),那么“蛋壳”比喻的是成长需要突破的事物,如现状、家庭出身、缺陷、限制、固有观念、困扰、磨难、逆境等。“从外打破”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攻即破;或被动承受外界压力,不思反击,不堪重负以致破碎毁灭;或借助外力,反受其害。“从内打破”则指主动出击,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突破;或完善自我,增强实力(抗压力),获得新生(成长)。对于二者,我们显然要否定批判“从外打破”的态度及做法,肯定推崇“从内打破”的态度和做法。李嘉诚的这句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实现人生突破这个问题。对待需要突破的事物(蛋壳)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是写此文的立意所在,也是全文的论证重点。对待“蛋壳”的正确态度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突破、自发自主突破。作文时,可以分析其原因:限制阻碍成长(发展),受困意味毁灭,“从外打破”贻害无穷等等。同时,正确的做法是要敢于直面“蛋壳”的存在、积蓄力量、完善自我、创造突破机遇等等。由此可见,最终确立的话题关键词应该是主动、内因、自我突破、自主、自发、自救等。
参考立意:
1、生活要积极主动,避免被动。
2、成大事,必要有胆识、智慧和勇气。
3、命运和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敢于创新。
4、自我突破、自主、自发、自救。
5、主动面对人生,方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素材:
- 20 -
1、韩国总统朴槿惠经历了失母丧父、国民声讨之后,不曾放弃,不曾沉沦。她留学中国,研读古籍,蓄势待发,终于华丽转身,道出“冰是坚硬万倍的水”的生命感悟。坦然直面,永远是最好的态度;主动出击,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举世皆非又如何,自我认同,自我欣赏,便能自我救赎,破壳重生。
2、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坐在监狱的高墙之下,对着天空说:“希望会让我走出这个鬼地方的。”是的,生活中的困境本身并不是问题,而常常把人压得喘不过气的是绝望。看不见希望,所以变得被动怯懦,不堪重压,久而久之,便破碎毁灭。如果直面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勇敢振作,自我完善,便会洒脱无畏。
3、曼德拉积极投身反种族隔离运动成就光辉岁月。由于不满南非白人种族统治,曼德拉26岁时积极投身政治,为反种族隔离进行了长达5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在铁窗内面壁28年期间仍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战。最终,曼德拉从阶下囚一跃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民主统一的局面。
4、李安在纽约大学毕业后,一直未能找到与电影有关的工作,不得不赋闲在家,靠妻子的薪水度日。李安包揽了所有家务,在家中当个称职的“家庭主男”。这样的日子持续了6年,但在此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导演梦想,坚持钻研电影艺术,终于厚积薄发,凭借一部部优秀电影摘取无数桂冠,成为唯一一位获得三次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
5、高考三年,曾经是“语言与听力障碍班的差生”,因病魇耽误了毕业,拖沓三年办出国未果,还有学校的不公处分,这些都曾经是桎梏俞敏洪的坚硬蛋壳,但是他争取主动,各个击破,逐步成为北京大学的高材生、英语系里耀眼的单词王、名动大江南北的培训界领军人物、学员遍布美国的“留学教父”、亿万身家的上市公司老总,俞敏洪为自己赢得了别样的精彩。
6、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当年到北京求学,钢琴老师断言郎朗将来不可能成为钢琴家。这一致命的打击和求学条件的窘迫,让辞职陪练的“郎爸”的精神几乎陷入了濒于崩溃的地步,他甚至一度将毒药放在郎朗面前,让他在服毒和跳楼之间做选择。郎朗一手打翻了毒药,进行了强烈的反抗,阻止了悲剧发生。回到老家沈阳之后,郎朗凭借刻苦勤奋,终于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生活要积极主动,避免被动”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 20 -
- 20 -
相关文档
- 【语文】江苏省淮阴中学2019-20202021-06-0512页
-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2021-06-0512页
-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九中学2019-22021-06-0512页
- 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9-20202021-06-0515页
- 湖南省郴州市湖南师大附属五雅中学2021-06-0514页
-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516页
- 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6-0511页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开来中学2019-2022021-06-0526页
-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14页
-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1-06-0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