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临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命题人:越俊玲 审题人:越俊玲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 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 ‎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高冷”‎ 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新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便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从第四逆袭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材料二:‎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当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 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虚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红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现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摘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与多部影片同场竞技时脱颖而出,好评如潮,仅仅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实现精彩逆袭。‎ B.过去20年中国科幻文学很少被外界关注,刘慈欣的《三体》使中国科幻文学发生转折,并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 C.从材料二看,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巨大发展,乐观地估计,中国科幻电影在十年之内就能比肩美国。‎ D.《流浪地球》传播的向往家园、眷恋故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核心价值观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节档国产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次的增长,既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也说明了中国科幻电影取得的初步成就。‎ B.电影《流浪地球》虽然在剧本内容、科学设定、人物表演等方面存在着令人遗憾的瑕疵,但是总体质量还是被认可的。‎ C.《流浪地球》中人类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与中国航天实现里程碑式跨越交相辉映,让人联想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中国电影要想继续走创新道路,就需要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多面向未来思考,少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 ‎6.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时代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综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父谞,吴黄门郎。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以母忧去职。服阕,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廷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守。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迁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孟徐,获其骁率。以功封都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千匹。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逼。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自负宿名,恒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卒于家。赠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B.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C.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D.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孝廉,郡举秀才。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 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谭勤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百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剿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2)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3)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 ”的细节,烘托出周瑜“ ”的年轻将领形象。‎ ‎(4)“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一句表现了将士们手持宝剑视死如归的英勇.‎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        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        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        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        ,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好大喜功        南辕北辙        有的放矢        老气横秋 B.好大喜功        格格不入        春风化雨        暮气沉沉 C.好高骛远        格格不入        有的放矢        暮气沉沉 D.好高骛远        南辕北辙        春风化雨        老气横秋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B.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C.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D.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17.下面是小明给乡下务农的伯伯写的一封信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惊悉伯伯一氧化碳中毒,我很担心,但是近期出差在外,无法马上回家,如果回去,我定会到府上探望。惠寄五百元钱,用来治疗;如果有其他需要,定会鼎力相助。‎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②吾辈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周恩来,1919年)‎ ‎③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李大钊,《新青年》)‎ ‎④1981年北大学子欢呼游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的口号响彻整个燕园。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如同一面旗帜,鼓舞着整个中国社会投身改革、激荡梦想。‎ ‎⑤“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叶聪,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 ‎⑥某青年网红宣称,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临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使得”因果关系不成立。另外,夸大其词,原文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 ‎2.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C没有用“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另外,“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无中生有,也不符合文章主旨。‎ ‎3.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原文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项,表述绝对化。D项,原文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并非“知识更新”,偷换概念。‎ ‎【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3分,共9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B 5.D ‎6.①电影(文化)发展:为中国科幻作家的培育提供了土壤,促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②国家形象展示:凸显了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背景下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世界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独特视角;③文化精神展现:突破了中国电影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6分。每点2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7.(3分)B 【解析】结合上下文意,使用排除法。‎ ‎8.(3分)A ‎【解析】“州举孝廉,郡举秀才”错,应该是“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9.(3分)B ‎【解析】“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错,原文是“访果立功名”,是说“周访果然立了功名”,其他人怎样文中没说。‎ ‎10.(10分)‎ ‎(1)(5分)刺史周浚荐举他担任从事史,爱惜他的才能和器局,用宾客朋友的礼节对待他。‎ ‎(2)(5分)扬州刺史刘陶一向与华谭关系不好,就借故逮捕了华谭,关进寿阳监狱。‎ ‎【评分标准】(1)句意正确2分,“引”(荐举)“才器”(才能和器局)“待以宾友之礼”(介宾短语后置)的解释各1分,共5分。(2)句意正确2分,“素”(平素,平常)“收”(逮捕,拘押)“下狱”(关入监牢,关进牢狱)的解释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父亲华谞,担任东吴的黄门郎。华谭刚满周岁就死了父亲,母年仅十八岁,便守节抚养,勤劳备至。到长大后,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又有辩才,被邻里所看重。刺史周浚荐举他担任从事史,爱惜他的才能和器局,用宾客朋友的礼节对待他。太康年间,刺史嵇绍推举华谭为秀才。华谭到了洛阳,武帝亲自策问他。当时九州的秀才孝廉的对策没有赶得上华谭的。华谭一向凭才学而被东土的人所推重。同郡人刘颂当时为廷尉,见了他感叹地说:“没想到乡里竟然有这样杰出的人才!”不久担任郎中,升为太子舍人。因为母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鄄城令,渡过濮水时作了《庄子赞》给属官功曹看,而廷掾张延又做了答对文章,文字很美。华谭感到惊异就推荐他,于是被提拔。等到华谭担任庐江内史时,张延已经是淮陵太守。又举荐寒门周访为孝廉,周访果然立了功名,当时人认为华谭知人善任。永宁初年,出任郏令。当时战乱之后,境内百姓饥饿,华谭尽心抚恤,很有政绩。升任绥远将军。当时石冰的党羽陆珪等驻扎据守各县,华谭派遣司马褚敦讨伐平定了这些人。又派遣其他军队攻打石冰手下都督孟徐,俘获了他们的勇猛将领。因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一千户,赐给绢千匹。陈敏作乱时,吴地的士人多被他所逼迫。顾荣起先接受陈敏的封官,而秘密图谋陈敏。华谭没有深悟顾荣的意旨,在远近各地发布檄文,指斥他的罪过,自此被顾荣所怨恨。又加上他在郡政令苛严,而对上司多有触犯。扬州刺史刘陶一向与华谭关系不好,就借故逮捕了华谭,关进寿阳监狱。镇东将军周馥与谭平素相友善,审理后放了他。建武初年,被任命为秘书监,他坚决推让不就任。自负久已享有的名望,常常因不得志而忧郁不乐。当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都学业品行清正,到了年老却未未调,华谭都推荐他们担任著作佐郎。有人问华谭说:“谚语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像九牛只一毛,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 ”华谭回答曰:“往昔许由、巢父让出天子的尊贵地位,市井小人争逐一文半钱的利益,这中间的差距,何止于九牛之比一毛呢! ”闻听的人都称赞说得好。逝世在家里。追赠为光禄大夫,谥号是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1.A 诗人开篇即说:夸父产生了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这里表面上是赞扬夸父"与日竞走"的"宏志",实际上是赞扬一种超越世俗的崇高理想。没有抑只有扬。‎ ‎12.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6分。态度2分,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7分) ‎ ‎13. (7分)(1)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 ‎(3)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4)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4.B 【解析】“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好高骛远”指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南辕北辙”,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比喻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格格:阻碍;隔阂。入:融洽。“春风化雨”‎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老气横秋”主要用来形容青壮年,指人的神态,有暮气沉沉、缺乏朝气的意思。某个人老练而自负的神态,或年轻人缺乏朝气的样子。“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 ‎15.A 16.C 【解析】本段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从大学入手”比较片面,应用“从现实入手”,故排除 BD 两项。AC 两项的区别是“现实”和“深层”,填入的句子要与后面一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形成层递关系,可知应选“深层”。 ‎ ‎17.①“惊悉”改为“听说”;②“一氧化碳”改为“煤气”;③“府上”改为“家中”;④“惠寄”改为“寄过去”;⑤“鼎力相助”改为“全力相助”。(每处 1 分)‎ ‎【解析】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如“乡下务农”“一封信”“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据此可知语段应该用的语体。“惊悉”“一氧化碳”“府上”这些词语过于书面化,不适合乡下务农的伯伯阅读,“惠”为敬辞,用于对方对于自己的行动,此处不合语境。“鼎力相助”为敬辞,用于感谢别人帮助自己,此处不合语境。‎ 四、写作(50分)‎ 18. 建议参照2018年全国高考评分标准,一类42---50分,以46分为基准;‎ 二类33-41分,以37分为基准;三类25-32分,以29分为基准;四类24-0分,以24分为基准。‎ ‎【解题】‎ 材料①是考生熟知的古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 2018 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引用,意在强调国家、家庭和个人三者的关系,突出个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材料②是 21 岁的周恩来面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状,立下以身救国的誓愿,体现出中国有为青年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材料③是伟大革命家李大钊提出的人生追求,强调要以青春之我奉献一生并乐在其中。‎ 材料④是 1981 年北大学子在改革初期喊出的时代最强音,“振兴中华”,作为青春之伟大梦想,充分表现了青年人在新时期为国家奋斗的家国情怀。‎ 材料⑤中的叶聪是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当代“改革先锋”,他奋斗不息,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材料中明确指出“他是青年人岗位建功、报效祖国的榜样”。‎ 以上五则材料按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是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伟人或青年提出的人生目标或者口号,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鲜明地指向了青春、担当,很好地体现了青年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为国为民的情怀。‎ 材料⑥应辩证看待,一种是:与上面五则材料截然不同,强调的是一种狭隘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前五个材料相比较,该青年网红人生格局较小,站位较低;另一种是:关注自己,可理解为要先做最好的自己,继而让家庭幸福、让国家繁荣昌盛。‎ ‎ 【参考立意】‎ 正确立意 ‎1.舞青年姿态,唱时代赞歌。 2.燃青春之年华,就泱泱之大国。‎ ‎3.做怀揣家国情怀的追梦青年。 4.以青春托举时代中国。‎ ‎5.指点江山,激扬青春。 6.且以青春报祖国。‎ 错误立意 ‎1.国运兴衰系于国民。 2.青年当团结。‎ ‎3.认知并实现自身价值。 4.集体与个人当相互促进。 ‎ ‎【范文展示】‎ 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潍坊一考生 无论在哪个时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会大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今,责任的大旗正向我们递来,我们应不负韶华,共同振兴国家。‎ 历史上,对青春年华的赞美从不缺乏,同时,有志的青年对同胞的呼号也从不缺乏。周恩来发出“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呼声,燕园学子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无不是在向当世青年呼吁:莫负韶华,与我同振国家。‎ 青年人为何要担此重任?因为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青年人若不发挥目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 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 90 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可青年人也不全是如此有担当的。近来竟有青年网红宣称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生他养他育他的父母竟排在末位,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排序里竟然不见社会与国家!这哪里是青年人该有的样子?整日沉迷声色犬马,只想“娱乐至死”“佛系度日”,从未想过对他人和社会做一点贡献,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和绝望的自堕心态。而这种人竟成为“网红”,此理论一旦扩展传播,将污染多少青年的心灵!诚应诫止之。‎ ‎“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我们青年人应胸怀祖国,奋发图强,像鲁迅曾言的那样:“摆脱冷气,只顾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们应抛开尘俗浮华,勇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辜负韶华,敢于于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