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信阳高中、商丘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月)语文试题 Word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信阳高中 商丘一高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卷 高二语文 命题人:李友明 审题人:张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 16 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 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 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 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 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 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 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至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 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 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 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 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 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 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 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 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广,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 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 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的中 心。‎ 开发出昆曲所蕴涵的艺术潜力,使之成为一种重要演唱形式的是民间音乐家 魏良辅。他大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长期寄居太仓,以 演唱民间曲调为职业。这种职业使魏良辅接触到北方和南方的多种曲调,通过比 较研究,他对昆山腔曲调平直简单、缺少起伏变化这一状况日渐感到不满,于是 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亲密合作,开始了对昆山腔的全面改革。‎ 这种改革分演唱和伴奏两个方面进行。魏良辅等民间音乐家在原来昆山腔的 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同时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 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 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 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 张野塘的大力帮助。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 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 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 昆曲改革的成功给魏良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 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一批民间音乐家纷纷向魏良辅 学习昆曲的演唱技法,使得这一优美的曲调很快在周围地区传播开来。最早用昆 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的《浣纱记》。‎ 据说梁辰鱼曾得到魏良辅的真传,在昆曲演唱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昆山当 地极受尊重,周围地区的歌童、歌女争着上门请他指点演唱技巧,甚至还有人不 远千里来向他学习。梁辰鱼同一些民间乐师合作,对魏良辅改革后的昆曲做了进 一步加工,创作出《浣纱记》剧本并用昆曲形式在舞台上演出。 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和梁辰鱼的艺术实践,昆曲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快传播到 江苏、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这些地域主要的戏剧形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昆曲作为一种戏剧样式出现于明代,而它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南宋时期一 种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的南戏。‎ B.南戏没有清规戒律,演出自由活泼,加之它吸收了唐宋以来的传统音乐 形式,其艺术层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C.昆曲的形成过程也是南北戏剧交流融合的过程,对北方杂剧的艺术经验 的借鉴,以及知识精英的加盟,使得南戏面貌焕然一新。‎ D.《琵琶记》已经不再是纯粹作为民间艺术的南戏,而是因文人的加入变 得更为高雅,也因此得到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肯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昆山腔是南戏之一,它由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 结合而形成;它是昆曲的前身,也是“昆曲”这一剧种名的由来。‎ B.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演唱,汇集南北方曲调的优点,借鉴江南民歌小调 音乐,使得曲调由平直简单变为细腻舒缓,形成流传后世的昆曲。‎ C.张野塘将北方的音乐元素加入到昆曲中,并将三弦声音改造得委婉、细 腻、流利悠远,赋予其新的表现力。‎ D.昆曲改革如此成功,以至这种新式的曲调一经问世,立即获得不可抗拒 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广大听众和一批民间音乐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从作为民间地方小戏的南戏,到步入宫廷,融 入了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可谓雅俗兼备。‎ B.昆曲最终在苏州发展成熟有其历史必然:当地经济繁荣,聚合了很多优 秀的音乐家,也让民众有了欣赏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需求。‎ C.昆山腔作为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不具备戏剧情节,还不能称之为真正 意义上的剧种,因此其传播范围也十分有限。‎ D.魏良辅对昆曲进行了全面改革,梁辰鱼则致力于昆曲的艺术实践,众多 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付出,将昆曲推向更为广阔的地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梨 花 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 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 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 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 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 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 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 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 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 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 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 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 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 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 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 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 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 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 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 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 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 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 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 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 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 兴。‎ 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 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 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 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 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 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 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 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 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 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 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冷冷的月光。 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B. 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 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 程子专程等候梨花白并送她回家,一是因为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天又 黑,他怕路上不安全,二是他想让梨花白给他唱一曲《贵妃醉酒》。‎ D. 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5. 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6 分)‎ ‎6. 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 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 惯例。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 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 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 10‎ 万人以上。‎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 难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 30 万南京大屠采遇难同胞。‎ 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 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 材料二 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 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 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 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 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 什么看法? 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 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 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 平。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而,在国际上明 文设立纪念日。‎ ‎(节选自《光明日报》第 2 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注】①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材料三 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 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 一。‎ 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 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披《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 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 500 余人, 向 80 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 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旱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 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娸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 方立场。‎ 日本 NHIK 新闻网、朝日新间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 事件”80 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居杀”一词。‎ 材料四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勤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报兴的重大转折,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 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 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 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 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 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 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 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 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和|本国实情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设立国家 公祭日的背景。‎ B.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 族、国际层面。‎ C.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功,并 支持中方立场。‎ D.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同各国一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 更大的贡献。‎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到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 其影响也逐年扩大。‎ B.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短、‎ 平、快的特点。 C.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 侧重点各有不同。 D.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 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9.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3 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 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 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 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 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 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 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 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 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 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 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 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 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 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 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 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 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 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 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 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10.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 正、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 来泛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 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 正十五年十月。‎ ‎11.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 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 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 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 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 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 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 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 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5 分)‎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 ~15 题。‎ 惜分飞 富阳僧舍代作别语 毛滂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注】毛滂:浙江衢州人。这首词是毛滂辞别病中妻子,赴任途中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白居易的“梨花—枝春带雨”(《长恨歌》),张泌的“黛眉愁聚春碧”(《思 越人》),为前二句所本。然却用得脱化无痕,形神兼胜,真是色绘高手。‎ 这两句塑造了一位含愁带泪的佳人形象。‎ B. “此恨”句,说明离愁对于双方是同样的沉重,要知道两人的地位是不同的。 今番解手,就要相见无期了。所以这次分离,多半成了长别。‎ C. 下片“断雨”二句,写景色之荒残;零零落落的雨点,澌灭着的残云,与 离人的心境正相印合。这是一层意思。‎ D.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与一般别情之作不同,它是以华丽之语传至性 之情而名传后世的。‎ ‎15.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如果用此句 替代这首词中的“断魂分付潮回去”,是否合适?请根据词的内容作出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九歌·湘夫人》中“ , ”被称为千古言秋 之祖。林庚在《说 “ 木叶 ” 》中有“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 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 2 ) 李 密 《 陈 情 表 》 中 以 乌 鸟 反 哺 作 比 , 表 达 孝 道 的 句 子 是 ‎“ , ”。‎ ‎(3)《琵琶行》一诗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 人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令人拍案叫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 17-19 题。‎ ‎①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 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 ‎ ,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 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 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 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 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 。‎ ‎②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 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 ),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③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 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 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妙笔生花 差强人意 B.雕梁画栋 美轮美奂 巧夺天工 差强人意 C.金碧辉煌 美轮美奂 妙笔生花 心满意足 D.雕梁画栋 富丽堂皇 巧夺天工 心满意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已想不起来了。‎ 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 想不起来了。 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 成了我的座右铭。 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 我的座右铭。‎ ‎20.根据下面一段材料,请概括诵读国学经典另外的五个意义。(要求:每条不 超过 6 个字。5 分。)‎ 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 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 点上迈步。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 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 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 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 子,在 6 岁-10 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 1 年阅读 500 册到 1000 册书 的奇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 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 力也获得提升。‎ ‎(1) (2) ‎ ‎(3) (4) ‎ ‎(5) ‎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一篇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① ,其中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所写的事 物要有深刻的认识。有了这一点,文章无论是义正辞严,还是轻松活泼,都会使 人感到内在的思想威力。这是文章生动的基础。没有这一点,仅仅在文字上变花 样,② 。但是,仅仅对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还不够,写文章就是要把这 种认识表达出来,在这个表达过程中,文章写得生动不生动,很大程度决定于作 者是否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从这一方面说,生动的文章③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018 年暑期,“爱心冰箱”为高温下辛苦工作的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消暑饮 品的图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爱心冰箱”通常指人们把自己多余的食物等放入 室外特定的“冰箱”中,供需要的人使用,近年来“爱心冰箱”在我国许多城市 逐渐风行。但在实际运行中,“爱心冰箱”也引起一些人的质疑。例如有人天天 想领“免费的午餐”;放入“爱心冰箱”的食品安全性没人把关;带着孩子到 “爱 心冰箱”拿面包的家长不在少数,教育孩子要心怀感恩的却寥寥无几。‎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信阳高中 商丘一高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卷 高二语文答案 ‎1.B。解析:B 项中“其艺术层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不对,原文说“长期徘 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 ‎2.C。解析: C 项“并将三弦声音改造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表述有误, “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是昆曲唱腔而非三弦声音。‎ ‎3.C。解析: C 项中“不具备戏剧情节”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还没有表演 完整的戏剧情节”;另外,“因此”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无据。‎ ‎4. A。解析:B 项,梨花白没有与师兄结合的原因,文章并没有具体给出, 此项判断过于武断。C 项,程子让梨花白唱《贵妃醉酒》的要求,是在梨花白一 再强调要给钱的情况下才提出的。D 项,在刻画人物上,文章并没有出现对人物 的心理描写。‎ ‎5. ①痴情专一,表现在他对戏曲对梨花白都很痴迷。‎ ‎②细心体贴,比如在送梨花白回家的路途上,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梨花白休息。‎ ‎③吃苦耐劳,每天都送梨花白回家,不避风雨。‎ ‎④善良勇敢,在梨花白处于危险之时,舍命救人。‎ ‎⑤乐观坚韧,在腿脚残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 ‎(每点给 2 分,答对 3 点即给 6 分)‎ ‎6. ①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程梨二人首先因 戏结识,接着二人又因戏增进了情义,后来程子的《贵妃醉酒》又挽救了梨花白 的性命,最后梨花白的演绎,又再一次将二人的情感升华。‎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比如文章借《贵妃醉酒》既突出了梨花白演艺技巧的高 超,也突显了程子对梨花白的挚爱。‎ ‎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首曲子见证了他们故事的发展,也承载着他们深厚 的情义。同时,这份情义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及摧残而改变。‎ ‎7.C。解析:C 项,结合文本内容“新加坡《联合旱报》、美国《世界日报》、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娸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 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分析可知,越来越多的外媒“重点转述”中方 立场,而非“支持”。‎ ‎8.A。解析:B 项,“短、平、快”不是新闻的特点,而是常用来形容技术 开发项目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C 项,不是“直接报道”,材料一 主要展示背景,材料二重在专家解读,材料三整合了外媒对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 关注和报道,材料四是社论;D 项,“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集中在材料三中, 而非每则均有。‎ ‎9.【参考】纪念宣传,铭记惨痛教训;正视真相,捍卫正义立场; 以人为本,敬畏生命;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 建设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呼吁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历史、现实和展望未来三个角度考虑,每点 2 分)‎ ‎10.D(“戊申就是至正十五年十月”错误。原文是“十月,贼薄城下。戊申,‎ 贼并军攻东西二门”,根据上下文推断,这里的“戊申”应是用来纪日的。)‎ ‎11.A(原文是“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 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12.A(“官员们都让着他”错误,原文“无敢让之”的意思是“无人敢责 备他”。)‎ ‎13.(1)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 富的官吏都忌惮他。‎ ‎(2)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 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14.D(华丽不合适,应为浅近或者浅易。)‎ ‎15.不合适(1 分)。‎ 从抒情对象考虑,“断魂”一词表达了对妻子的担忧与牵挂,有生离之痛,‎ 而“我寄愁心与明月”更多的只是对友人的同情与思念;(2 分) 从抒情意境考虑,“潮”让人联想到词人思念如潮,显得凄凉悲切,而“明 月”含有诗人对团圆的美好期盼,与“断雨残云”的意境不符。(2 分) “断魂分付潮回去”的感情更深切。(1 分)‎ ‎16.(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7 B.(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要排在最后。)‎ ‎18.B.(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 光彩夺目。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 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 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 常满意。)‎ ‎19.C.‎ ‎20.(1)提高生活品位;‎ ‎(2)提高专注力;‎ ‎(3)提升记忆力;‎ ‎(4)增强阅读兴趣;‎ ‎(5)提升理解力。‎ ‎(每点 1 分,共 5 分,大意对即可给分,且顺序可以颠倒。)‎ ‎21.①和作者多方面的修养(能力)有关系 ‎②想把文章写得生动是很困难的(是不能使文章变的生动的)‎ ‎③就是富于想象力的文章(丰富的想象力)‎ ‎22.材料理解:这是一则社会问题型材料作文,材料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 部分交代“爱心冰箱”的性质和风行趋势,是考生构思的社会语境,侧重考查考 生的价值判断,体现立德树人的宗旨;第二部分提出问题,针对“爱心冰箱”运 行中引发质疑的几个方面引发考生的思考,侧重于批判质疑和问题解决。‎ 审题时,应明确“爱心冰箱”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让人人做慈善成为可能, 在公益层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爱心冰箱,挖掘其背后反映的人文精神。同时, 考生对爱心冰箱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能进行客观理性 的分析,或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体现一代青年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韬略。‎ 参考立意 ‎1.从户外工作者角度,可以谈要有感恩意识,理解社会机构和爱心人士的良 苦用心;要根据需要取用,不可滋生贪婪之心,在这场爱心行动中暴露出自己的 “小”;号召和鼓励更多有行善能力的人也加入捐献爱心饮品的队伍,共同撑起 这片爱心天空等。‎ ‎2.从食品安全角度,可以谈爱心人士要保持爱心的纯洁性,展示高尚品德, 不要将快要到期、甚至即将变质的食品或饮品放入“爱心冰箱”,亵渎自己的爱 心;也可以谈社会爱心机构要加强监管,为爱心食品把关,从而确保这场爱心行 动的高尚和伟大;也可以将上面二者结合起来,谈“用心”需要真实纯洁,“爱 心”也需规范化管理等。‎ ‎3.从普通民众角度,可以谈要明白“爱心冰箱”的性质,不可在“爱心冰箱” 这面镜子中照出自己的“小”,更不可因贪小便宜而误导孩子;孩子如果在户外 做志愿者当然也可以取用爱心食品,家长要言传身教,通过“一片面包”教育孩 子懂得感恩;正是有了感恩之心,爱心之旗才能高扬;做好公益善举,还需整个 社会共同努力等。‎ ‎4.从整体角度,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整个事件打通来看,谈出自己的见 解。比如人人都坚守良知,爱心之旗才能迎风飘扬;独乐不如众乐,分享使人快 乐;爱心冰箱传递的是爱心,延续的是善举;个人爱心不止,社会暖流不息,用 善心锁住城市温度等。‎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余阙,字廷心,先世居河西武威。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 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 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都忌惮他。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因不阿 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因为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 撰。后又出京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适逢莫徭蛮造反,朝廷右丞沙班应当率 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余阙说:“右丞应当前去,你受天 子之命为重臣,不想着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 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出征,这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 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至正十二年,朝廷改宣慰 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余阙为副使、辅助签批都元帅府事宜,分兵驻守 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兵力粮草都很缺乏,余阙到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 攻,余阙领兵回击,敌人被击退。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 定)环绕辖境周围修建堡寨,选精兵对外御敌,在堡寨之内耕种粮食。第二年, 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得以存活的灾民很 多。有数万失业的百姓,都得到安置。十五年夏天,天降大雨,江水上涨,屯田 稻谷有一半被淹,城下江水涌入,有什么东西吼声像雷鸣一般,余阙用少牢祭祀, 洪水就退去。秋粮(得以)丰收,得粮三万斛。不久,余阙升任都元帅,驻守安 庆。十月,叛军逼至安庆城下。十一月八日,叛贼攻打安庆东西二门,西门形势 尤其危急,阙迎敌而上,提戈抗敌,身先士卒。士卒们哭喊着想阻止他,但他更 加用力地挥动长戈,斩首了无数敌人。但是余阙身受十几处创伤。中午时分,城 池被攻陷,城中着起了大火,余阙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引刀自杀,倒落在 一处清水池塘之中。余阙的妻子耶卜氏、儿子德生、女儿福童皆投井而死。城中 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 誓不投降敌人。”烧死的人以千计。余阙治军号令严明,与下属同甘共苦,但军 士稍有违反军令的,就会马上处斩示众。当他出战之时,箭矢垒石纷纷落下如同 下雨一般,军士们用盾牌为他挡遮,余阙回绝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要挡遮 保护我呢?”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 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 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余阙死的时候五十六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