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年级 语文 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踯躅(zhú) 痉(jīng)挛 当(dàng)做 一刹(chà)那 气喘嘘嘘(xū)
B. 剥(bāo)啄 厮(sī)打 陷阱(jǐng) 大拇(mǔ)指 声厮(sī)力竭
C. 临摹(mó) 蹩(bié)脚 参与(yù) 岔(chà)路口 膘(biāo)肥体壮
D. 扳(bǎn)机 戏谑(xuè) 绰(chuò)号 记事薄(bù) 乌烟瘴(zhàng)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A项,痉挛jìng;气喘吁吁xū 。
B项,剥bō啄 ;声嘶力竭。
D项,扳bān机 ;记事簿 。
故选C。
2.下列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的任务是过桥去________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②在英国码头上,这个要人的有名的宅邸里________着无数的灯火。在铺着红布的、灯火辉煌的大门口站着警察和宪兵,而且还有警察局长和几十个警官。
③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________,粉碎障碍物,把人当做苍蝇似的压死。
④起先,阿隆还以为又要下雨了,可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________的大雪。
A. 侦察 闪耀 捉摸 纷纷扬扬
B. 侦查 闪烁 琢磨 洋洋洒洒
C. 侦查 闪耀 琢磨 纷纷扬扬
D 侦察 闪烁 捉摸 洋洋洒洒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侦查”用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办案;“侦察”用于军事战争。第一空所在句子语境为战场,故应为“侦察”。“闪耀”光彩耀眼;“闪烁”动摇不定,忽明忽暗。第二空形容豪宅的灯火,故应为“闪耀”。“捉摸”用于否定句;“琢磨”用于肯定句。第三空所在句子,“无法”一词说明该句为否定句,故应为“捉摸”。“洋洋洒洒”用于写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纷纷扬扬”雪、树叶等落下来。雪落应为“纷纷扬扬”,故选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现行体育中考的弊端已非常明显——在应试化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倾向于短期突击为主,学校也专攻考试项目,兴奋剂也容易大行其道。
B. 目前,安全业界暂未能有效破除想哭(Wanna Cry)勒索病毒软件的恶意加密行为,一旦个人计算机主机被勒索软件渗透,用户只能通过重装操作系统的方式来解除勒索行为,但用户重要数据文件不能直接恢复。
C. “营改增”是我国近年来推出的一项重大税制改革措施,对解决营业税重复征收、完善我国税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扩大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D. 看涨的共享单车市场并不意味着毫无风险。无论在哪个城市,共享单车均面临着停车难、停车乱,如果没有合理的疏导,很可能会让“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变成“阻挡最后50米交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学生倾向于短期突击为主”,结构混乱,“倾向于”“以……为主”句式杂糅,可删去“为主”。
C项,“扩大经济发展”搭配不当,可改为“促进经济发展”或“拉动经济发展”。
D项,成分残缺,“面临”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可在“停车乱”后加“的问题”。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孟子》属于子部,《汉书》属于史部。
B. 《炮兽》节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作者雨果,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除《战争与和平》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永别了,武器》等。
D. 《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A项,《孟子》属于经部。
B项,作者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C项,《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作品。
故选D。
材料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士人和私学的出现
①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②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民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③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
④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⑤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⑥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B. “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C. 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D.
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B. 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C. 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世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沿袭传统,守旧僵化。
D. 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教授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 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 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 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新的思想。
【答案】5. C 6. A 7.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概念混淆。“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的“士人”,是来源于“士”的那一批“士人”,而不是整个士人群体,来源于“庶民”的士人就不存在地位下降、失去贵族身份的情况,来源于王官的士人也无所谓“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选项将部分士人的情况,说成了士人整体的情况,混淆了概念。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曲解文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有误。第五段结尾“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一句中的“这种”,表明是像孔子这种类型的私学教育,使诸子学说得以产生。孔子的私学教育,只是使儒家学说得以诞生,不可能使整个诸子学说得以诞生。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信息残缺。百家争鸣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选文中提到的原因有两个,选项只交代了一个原因,漏掉了“私学教育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原因。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
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 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C. 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D. 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构:购买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
B. 夫公之所以用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 以公所命名/与四人拥火以入
D. 不及归而没于金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犯天子,谪岭南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求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恩泽也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B.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C.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D.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12. 下列关于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一、二段先叙述杏花书屋的建造由来,再叙述书屋主人周孺允的仕宦经历,并描写书屋建造情况和环境景物,然后抒发作者“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
B. 第三段由杏花书屋的名字联想到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杏园之宴的盛况,并指出玉岩公“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但仍有期望子孙后代有功于国家的思想。
C. 作者赞美玉岩公敢于直言,不怕触怒皇帝,是有气节的表现;他身处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受到打击而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的表现。
D. 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玉岩公昔日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然而“其后有不知所在者”,与周氏父子的道德风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最后祝周氏子孙秀发。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2)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3)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己。
【答案】8. D 9. B 10. C 11. A 12. A
13. (1)今后应当修建一间房子,给它命名为杏花书屋,来记下我做的梦。
(2)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
(3)大概古代的君子,热爱自己的国家,不只是自己竭尽辛劳。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一一带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D
项构:购买”错,这句话意思是“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构”意为“修造、建造”。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目,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子中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其”代词:指房子;“其”加强语气的副词:难道。
B项,“所以”,都表原因,译为……的原因,含义与用法相同。
C项,“以”:介词,用;“以”:连词,表修饰。
D项,“于”:介词,在;“于”表被动。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①是他建杏花屋的愿望。③意思是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这句话写的是世俗之人。⑥意思是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这句话写的是子孙,不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性格。
②公以言事忤犯天子,意思是“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意思是“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⑤乃复以科名望求其子孙,意思是“但玉岩公仍用科举功名来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表现玉岩公正直的性格。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划线句译文为“现在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他们的后代不知道在哪里”。 “所进同进者”意思是“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是所字结构,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故排除BD两项;“翕赫”,显赫,与“富贵”并列,关系紧密,故应在“翕赫”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再叙述书屋主人周孺允的仕宦经历”错。周孺允是杏花书屋的主人,但第2段叙述的是周孺允的父亲玉岩公的事迹,且第2段中抒发“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并非仅仅局限于作者本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他日”今后,“名”命名,“志”记;(2)“数”多次,“见”被,“患”祸患;(3)“盖”大概,“其”自己,“独”只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庆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定的生活。到了嘉庆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把花果竹木种植在院落的四周。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再回想玉岩公昔日谪戍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考中,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转移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用科举功名来希望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在上述这些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孺允兄弟虽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所说的情形啊!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6分)
1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故分争之地”(《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1)上阙开头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1)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
(2)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慷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疮痍,“新愁”满怀,难以尽述。
(3)答案1: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同时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
答案2: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表达出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分析选取的意象,然后联系平时学习时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感,再结合诗人的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结合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意境,与上下文的关系等角度分析。本题“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意为“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这里诗人选取了落满汀洲的“芦叶”“寒沙”“浅流”等意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此句为第一句,结构上为下文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在表层山水风光乐酒留连的安适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
(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颈联中的手法用典,结合注释分析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典故中的人物和诗人的相似之处。解题关键在于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分析情感。“二十年重过南楼”写时间过了二十年,表达出年华易逝,岁月不再的感慨。“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写出了交游零落的情形。结合注释“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以及诗歌中“旧江山浑是新愁”可知,昔日的军事重镇,如今却昔是今非,满目苍凉,体现了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情怀。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怎么不教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呢?“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
(3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二十年重过南楼”“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终不似,少年游”,将此时游览故地的景色与心情与以前的相比,突出此时的愁绪,运用了对比手法。“二十年重过南楼”,这句既是写实,又是虚写,这句话写二十年后又一次经过南楼,言外之意二十年前经过南楼。“故人曾到否”既是写眼前对故人的思念,又暗含二十年前和友人共游此地,表达出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因此本首诗的另外一个手法是虚实结合,答题时先指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及体现的情感,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一个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填空题 (5分 每小题1分,错一空此小题不得分。)
15.(1)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还顾望旧乡,________。(《涉江采芙蓉》)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短歌行》)
(4)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5)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 活。
(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 ,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 (1). 为变徵之声; (2). 长路漫浩浩; (3). 鼓瑟吹笙; (4). 周公吐哺; (5). 开荒南野际; (6). 守拙归园田; (7). 又有清流激湍; (8). 映带左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徵”“笙”“哺”“拙”“激湍”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分析题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选自《中外读点》)
16. 对这篇小说的赏析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并向往美好的生活,对生活有朴素的愿望和追求的人。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以至于自欺欺人地维持着自己的梦想和父亲的尊严。
B. “父亲”在儿子表示怀疑的时候,“便略低下头”“急了”说明他“自尊”,把罚款收据当门票掩饰正是父亲“自欺欺人”的表现。
C. 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这“异样的情绪”是姐弟俩对父亲曾经自欺欺人的蔑视。
D. 父亲对太阳岛梦想从向往、追求到自欺、满足的全部经历,“我”亲历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使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客观、真实。
E. 第一人称“我”通常能使小说的情节、人物更具真实感,以“我”观小说主人公, 将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我”的身份相结合,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深入,情感更真挚。
17.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述。
18. 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从全文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9. 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6. CD 17. (1)热爱并向往美好生活,对生活有朴素的愿望和追求。
(2)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以至于自欺欺人地维持着自己的梦想和父亲的尊严。(3)由于现实生活的穷困和乡村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在城市文明面前遭受折辱的农民形象。
18. (1)文章从父亲感叹太阳岛是“最好的地方”写起,记叙了“父亲”游岛的渴望与遗憾,“我” 两次游岛对“父亲”的同情和理解,“太阳岛”贯穿全文始终,成为行文线索。
(2)“太阳岛”是 父亲的梦想,也带给了我们美好的期盼;“太阳岛上”留下了父亲的愿望,也留下了父亲的遗憾,更留下了一个父亲的无奈和自尊。以此为题目,能引发读者对小说内涵的丰富联想,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19. 答案示例一:合理。(1)这个结尾似在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父亲”
的极为自尊在前文已经充分表现,另一方面,在情节上,前文“父亲”晃动票据而我们没看清的细节为 后文揭示“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埋下了伏笔。(2)结尾依然留下小说情节解读的 多种可能性,“父亲为什么未能游成太阳岛”,“父亲留下罚单要‘纪念’什么”,这些思考会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父亲”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
答案示例二:不合理。(1)前文“父亲”晃动票据而我们没看清的细节已然暗示读者票据是假的,结尾揭示门票实为罚单没有必要,反使得小说缺少含蓄的意味。(2)以父亲醉了仍不忘念叨“太阳岛就是好地方”以及我和姐姐“眼睛都有些发湿”结尾,结合文中留有的悬念“父亲为什么未能游成太阳岛”,“父亲留下罚单要‘纪念’什么”等思考,会使读者对“父亲”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体会得更充分。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曲解文意,“姐弟俩对父亲曾经自欺欺人的蔑视”错,原文第七段,“姐弟俩相视一笑心中涌起的异样的情绪”并非对父亲的蔑视,而是一种伤感,太阳岛留下了父亲的遗憾。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
要点①从文中“父亲”念念不忘“太阳岛是最好的地方”“美”,以及“父亲”的心理、动作可以得出;
要点②父亲在儿子几次表示怀疑的时候的表现,如“便略低下头”“急了”说明他“自尊”,把罚款收据当门票演示正是父亲“自欺欺人”的表现;
要点③对五块钱的强调,父亲再也没有去成太阳岛的原因,随地吐痰而被罚款,结合起来可以看出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由于现实生活的穷困和乡村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在城市文明面前遭受折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把握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要从情节、人物、主题上进行分析作答。情节上,小说始终围绕“太阳岛”来写,太阳岛是父亲的一个梦想,是父亲一直渴望游岛,却又没有完成游岛的遗憾的地方;写“我”两次游岛,对父亲的理解与同情,可见“太阳岛”是全文的线索,使情节紧凑;主题上,“太阳岛”既是父亲的梦想,也是“我”和姐姐的梦想之地,代表着人生的美好期盼与向往;同时岛上也留有父亲的遗憾和屈辱,以此为题,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如认为结尾处合理,就要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分析。情节上,“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以及“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这些描写都为结尾埋下伏笔,做了铺垫;人物塑造上,结合“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结尾这种处理能有利于读者理解父亲自尊而又深受折辱的人物形象。如要认为不合理就要从文章的含蓄、留下悬念等角度作答。
20.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
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选自《论语•子张》)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髙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
(2)结合上面选段内容,你认为作为“君子”应该有怎样人格?
【答案】(1)C
(2)作为君子要重视仁德修养,要严格要求自己,要重义避利,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C项,“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可知,此段话为子贡所说,并非孔子。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主观概括性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你认为作为‘君子’应该有怎样的人格”,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解答本题时,材料给了论语中的三句话,可根据每句话进行分条概括,第一句“怀德”“怀刑”与“怀土”“怀惠”进行对比阐释,主要指出君子应该宽容大度,有道德;第二句“无终食之间违仁”“于是”指出君子不会违反仁义道德;第三句“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指出君子知错能改,概括回答即可。
21.大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期间应外国政要询问时作出的回答。“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表达。“无我”和“有我”,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的辩证法。
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你有怎样的理解?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答案】“无我”之树,灼灼其华
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无我”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
近代,这种“无我”精神亦被完美诠释。从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我”之士,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既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大领袖,也有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革命勇士,还有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无论身份怎样、地位如何,他们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扬并诠释了“无我”的精神,为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在年少时便立下了兼济天下的“无我”理想。有人曾说:“袁隆平在发明了杂交水稻之后,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这样便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袁隆平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当今世界还有不少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无数双饥饿的眼睛在期盼着粮食,最终,他将发明交给了国家。是的,正是因为有袁隆平“无我”的存在,才有了大家吃饱肚子的幸福感。
马云对阿里和淘宝的发展规划也坚持着“无我”理念。有位小伙子问马云,“如果有一天,您没有阿里和淘宝,您会怎么办?”马云回答道:“你的意思是,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吗?很显然不会,不过,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青年不解,马云说:“阿里和淘宝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庞大,是因为有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将阿里和淘宝做“没”,但他们不再只是一个平台来供大家交易东西,而是要让它变得于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听到这番话,很多人为马云竖起了大拇指。这不也是很好地印证了“无我”这一观点吗?
然而,当今社会,“无我”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吃亏、愚蠢的代名词。追求个体实惠成为一种时尚,而无私奉献精神则略显尴尬。有为之士的高尚行为,便会被有些人认为是作秀、拉人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成了重中之重。
《围炉夜话》云:“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身处新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无我”精神,无问西东。
“无我”之树,必将灼灼其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写作任务十分明确: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你有怎样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材料所讲的道理进行思考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材料谈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感悟。习总书记的语录让我们每一个人深深地思考“我”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深深地思考在挑战、危难、牺牲面前,在利益、成绩、荣誉面前应有的觉悟和抉择!学生应结合两则材料,辩证思考习总书记语录的精神内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我”是什么?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就是“无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建功立业绝非易事,依靠的是集体,需要的是时间,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付出都是在为干成事业添砖加瓦。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所以,事业功绩的完成没必要在我一个人身上,“功成”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有我”出“功成”之力,“无我”求“功成”之誉,无私奉献、甘当无名英雄。“功成”虽然不必在我手中、在我有生之年实现,其中却有我的执著、有我的奋斗、有我的心血汗水。“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心中“无我”方能做到“有我”,摒弃“小我”方能成就“大我”。理解了这样的辩证关系,就能做到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也就能做到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正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我”境界和胸怀!写作时,学生可着眼两则语录的内涵和话题的思辨性,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要求明确立论,说理层次清晰,有理有据,论证有力。
参考立意:
祖国在我心中;发扬“忘我”精神,创建美丽中国;永不言败,铸就辉煌;承担责任,青春有为;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举“无我”之火把,点成功之灯盏。
行文结构:题目生动形象,巧妙的引用更是增添了语言的魅力;开篇引用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接着是丰富的从古到今的例证,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邱少云、黄继光、钱学森、邓稼先等等,重点议论了袁隆平、马云的事例;结尾呼吁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无我”精神,无问西东。
素材:
1. 一纸从英国发来的传真,跨越了一个世纪。英国某企业仍然肩负着提醒我市政府海珠桥进入疲劳期的责任。这种精神实在值得人们敬佩。而且,它又使我们感到负责任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品质,因此,请肩负起你的责任!
2.
人生若是一株禾苗,责任就是四季的风暴,摧残着它却又滋润着它,让它茁壮成长;人生若是一方天空,责任就是突来的暴雨,昏暗了它却又靓丽了它,让它有了长虹横空的美丽;人生若是一泓清泉,责任就是巨石悬崖,阻挡着它却又成就着它。
3. 为担当,她鼓足勇气,终撑起一片安定的晴空;为担当,他信念不移,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为担当,他以智慧为兵,拼出一方百姓的安宁。当我们也拥有勇气、信念和智慧时,我相信,我们定能为国担当,使中华于今世闪耀无尽的光芒!
4. 奥里森·马登说过:“只要世界上还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的话,那就是责任的力量。”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这责任感日益淡薄的社会,更应该坚定心中的信念,担起责任,使责任的力量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一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的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束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