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现在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                                                                  (选文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B.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C.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B.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 D.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E.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 3. 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 答: ‎ ‎ ‎ ‎【答案】 ‎ ‎1.D ‎2.BE ‎3.①毕淑敏做过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又拥有作家的身份。②这个称号是对毕淑敏人生经历最贴切的概括,也是对她高度的赞誉。③作为作家,毕淑敏用文字从事着治病救人的伟大事业。④毕淑敏关爱生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品和文品都很高尚。‎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 ‎4.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6.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答: ‎ ‎ ‎ ‎【答案】 ‎ ‎4.C ‎5.AC ‎ ‎6.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⑧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价值 袁于飞 近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么,“二十四节气”有哪些科学价值?全球气候变暖对“二十四节气”有无影响?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歌”在国际气象界广为人知,“二十四节气”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周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然后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周兵说,到现在“二十四节气”也是有用的。‎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周兵说。‎ 周兵介绍,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周兵说,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这说明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一直沿用到现在。不过,工业革命以后,气候明显发生了变化,全球变暖的趋势会不会对“二十四节气”有影响呢?‎ 周兵表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一日入夏;夏天雨日少了,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新常态。‎ 周兵说:“我国气候专家研究发现,在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整个季节循环趋于整体增暖,对气候学意义的节气而言,全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节气提前了6天至15天,夏末到初冬的节气推迟了5天至6天;大暑天增加了81%,从白露到寒露显著推迟了5天左右,大寒天减少了57%。”这些说明了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 ‎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05日06版)‎ ‎7.下列对新闻有关事实与背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科技新闻,写作缘起是“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点是其科学价值。‎ B.“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科学认识,这在《夏小正》《吕氏春秋》《淮南子》中有着相关认识发展程度的记录和保存。‎ C.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是利用现代气象学研究对“二十四节气”所做的解释,在文中属于新闻事实。‎ D.工业革命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我国气候专家研究发现节气出现或提前或推迟的现象,这在文中属于新闻背景。‎ ‎8.请为②-④段、⑤-⑦段、⑨-⑩段拟写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均不超过15字。 ‎ 答: ‎ ‎ ‎ ‎9.新闻中多处引述周兵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 ‎ ‎ ‎ ‎【答案】‎ 7. C 8. ‎①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第五大发明、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学依据)②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近500年(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历史)③全球变暖对二十四节气有影响。‎ 9. ‎①周兵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引诱他的话,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②有利于新闻全面介绍“二十四节气”,增强其科学价值。‎ ‎8.拟写小标题,主要是做好信息整合。具体步骤:第一步,选好每处阅读材料的中心话题,确保小标题能够涵盖话题而不出现偏离;第二步,在每处阅读材料的首段和尾段仔细搜寻和细读其首句和尾句,看其是否可以作为观点句。例如第②⑧段的尾句等,非常有利于提炼小标题。‎ ‎9.抓住新闻中人物身份,以及所谈论的内容从新闻文体特点(真实、准确)、科技新闻的内容特点入手,即可看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