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3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作业(浙江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清]郑燮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己之子弟不与焉。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
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不逮。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而年内之礼节尊崇,必不可废。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猎蚤出。
(选自《板桥家书》)
【注】 潍县,当时郑燮供职于此。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此文是郑燮在官署中给弟弟郑墨的第三封家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 延:聘请。
B.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 薄:迫近。
C.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 察:明白。
D.或仅守厥家 厥:他的,他们的。
解析 察:仔细观察。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地。B项,介词,被。C项,代词,他的;副词,难道。D项,副词,姑且;连词,并且。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给舍弟的信的开篇指出学业优秀者多出于寒门,而富贵子弟发达的比例很小。“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B.作者认为自己身为官员,儿子的成败可以丢在一边不管,最大心愿是儿子的同学学业有成。
C.作者是一位严父,对儿子品行要求严格,同时他不乏慈爱的一面,还主张对孩子有些奖励。
D.文末所附小诗,内容浅显,适宜儿童诵读,符合作者表达的观点,也符合书信的随意性。
解析 原文“已置之不论”是说对孩子的成败,先放在一边不谈论。不是说不管孩子的成败。
答案 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
解析 语段谈论的中心是“择师”问题。“为难”“为要”并举,其后断;“既……矣”前后标志明显;“何得”反问句句首,前断。
答案 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乎!(4分)
译文:
(2)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4分)
译文:
解析 (1)岂非,难道不是。愚,使动用法,使……愚笨。立志而浚慧,使动用法,使人“立志而浚慧”;浚慧,通达智慧。(2)涉,进入;宦途,为官之路,官场;既,已经;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其,自己的。
答案 (1)难道不是富贵足以使人愚笨,贫贱足以使人树立志向通达智慧吗!
(2)像我们这些人,一进官场,就不能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读书。
【参考译文】
富贵人家聘请老师教育孩子,最诚挚最恳切,但是学业有成的,多数从跟从学习的贫贱家庭的孩子中产生,而自己家的孩子不在其中。没过几年,由富贵变得贫贱:有寄人篱下的,有饿死的和乞讨度日的。有的仅仅守住他的家业,不失去温饱,但是目不识丁。或许一百个中也有一个发达的,他们写文章,一定不能够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铭刻在人心灵深处,被世人传诵。难道不是富贵足以使人愚笨,贫贱足以使人树立志向通达智慧吗?
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官,我的儿子也算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他的成败,我已放在一边不做谈论;只是能够让跟从学习的品学优秀的孩子有所成就,也算是我最大的心愿。至于如何聘请老师,对待同学,不可不慎重。我的儿子现在六岁,在同学中年龄最小,对同学中年龄较大的当教他称某先生,稍小一点的也要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笔墨纸砚一类文具,只要我家所有,便应不时分发给别的同学。每当看到贫寒家庭或寡妇的子弟,索要十几个钱,用来买川连纸钉做写字本,十天都没能做到的,应当仔细观察这件事的缘故并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如果遇到雨天不能马上回家,就挽留他们吃饭;如果已到傍晚,要把家中旧鞋拿出来让他们穿上回家。因为他们的父母疼爱孩子,虽然穿不起好衣服,但一定做了新鞋新袜让他们穿上上学,遇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鞋袜弄脏,再做新的就非常困难了。
选择老师比较困难,而尊敬老师则更加重要。选择老师不能不审慎,一旦确定了,就应当尊敬他,怎么能再挑他的毛病呢?像我们这些人,一进官场,就不能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读书。为孩子聘请的老师,不过是某一地方的优秀人才,未必是国内知名人士。如果学生有的暗中书写老师的过错,有的当众指责老师所讲有错误,这样会使老师内心惶惶不安,自然不会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孩子们如果再有蔑视老师的想法而不努力学习,这就是最令人头痛的事了。与其如此,不如以老师的长处,姑且来教育弥补孩子们的不足。如果是一定不能让孩子跟从学习的老师,也要稍作等待,到来年再聘请别的老师;而在老师任期之内的一切礼节待遇,一定不可随意废弃。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孩子顺口好读,让我的儿子边读边唱,月夜下坐在门槛上,唱给两位祖母、两位母亲、叔叔、婶娘听,也让他讨点果子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教 约
[明]王守仁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情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闲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
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选自《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 得无:是不是。
B.往来街衢,步趋礼节 趋:小步快走。
C.审其仪节,度其容止 审:反复分析、推究。
D.此其大略也 略:大的方略、谋略。
解析 D项,大略:大概。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并列。B项,代词,他们的;代词,它,指箫声。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转折,却。D项,介词,引进行为对象,于;句末语气助词,呢。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阳明给他的书院订立的规矩中,明确要求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调要常抓不懈,养成习惯。
B.王阳明注重诗教,《教约》第二段一、二句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后三句是对教员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思虑十分完备。
C.王阳明对修习礼节要求简明而严格,每日清晨诸生必先参揖,强调久而成习,养成德性。“揖”为相见礼,站立姿态,不需跪拜。
D.王阳明对文化知识教学提出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熟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暗合心理学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解析 B项,《教约》主要是针对教员提出的约束。第二段第一、二句,表面上看是对学生“歌诗”的要求,实际上是从教员的角度提出的,主要是对教员怎么教学生的要求。
答案 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解析 “次”表明顺序依次所为,其前断;“凡”“皆”,位于句首,讲一般要求;“使”后内容为应达到的目的;“乐习不倦”语意完整,其后断。
答案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4分)
译文:
(2)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4分)
译文:
解析 (1)定,沉稳;清朗,使动用法,使……清晰、响亮;审,控制。(2)则,就;患,担心;而,表转折关系,却;得,收获;美,乐趣。
答案 (1)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
(2)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参考译文】
每天早上,学生向老师行过礼后,教师按次序讲课之前,要向全体学生提问:“你们在家的时候,自己那尊敬热爱父母的心,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亏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过往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和非礼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坚定诚敬?”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和缺点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教师讲课的时候,再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教育,这样之后,学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学习。
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要浮躁急切,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所学校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分成四个班。每天轮流由其中一班唱诗,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倾听;第五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番演唱。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唱。
学习礼仪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专注,要反复推究学生的礼仪,考察他们的仪容举止,不要松松垮垮,不要无精打采,也不要粗野无礼,要举止优雅而不过于迟缓,恪守礼法而不过分拘谨。时间久了,动作和神情就会熟练自然,品德和习性也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分班,也和唱诗的班次一样。每隔一天,就轮流由一班表演习礼,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观看。习礼这一天,应免除他们的课业练习。第十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流表演。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出习礼。
讲授课文的时候,不要一味赶进度多讲,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能学会二百字的,只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朗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出头绪,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沁润到学生心底,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
每天的课程,首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察,之后是背诵和朗读课文,然后是礼仪学习。有些学生在这段时间完成课业练习,再之后是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和教师讲授课文,最后是唱诗。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目的是保存学生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快快乐乐、不知疲倦地热爱学习,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进行教育了。但这也只是说个大概,真要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还要看教师个人的修炼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独庵集序
高 启
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三者既得,而后典雅、冲淡、豪俊、幽婉、奇险之辞,变化不一,随所宜而赋焉。如万物之生,洪纤各具乎天;四序之行,荣惨各适其职。又能声不违节,言必止义,如是而诗之道备矣。
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譬犹行者埋轮一乡,而欲观九州之大,必无至矣。盖尝论之,渊明之善旷而不可以颂朝廷之光,长吉之工奇而不足以咏邱园之致,皆未得为全也。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吾今可以少恃而自信矣。因甚爱其诗,每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然昔人有以禅喻诗,其要又在于悟,圆转透彻,不涉有无,言说所不能宣,意匠所不可构。上人学佛者也,必有以知此矣。毋遄其归,尚留与共讲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趣以臻其妙也 臻:极尽。
B.而师古之义乖 乖:违背,不协调。
C.各师所嗜 师:学习。
D.浓淡迭显 迭:屡次。
解析 D项,迭:交替。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连词,表目的,用来。B项,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与“为”组合,表被动。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连词,表选择;代词,他。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诗歌包括“格”“意”“趣”三要素,且可以衍化生成变化多样的语言风格,体现他对诗歌作品艺术有机关系的认识。
B.作者主张“师古”,提出了“兼师众长”“随事摹拟”的途径,认为汉唐以来作家都有所偏好,未能体现“相兼”的大家风范。
C.本序开篇高屋建瓴,直接从创作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诗学理论,语言简洁,结构严谨,观点明确,体现出格调谨严的诗学精神。
D.本序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诗歌理论,行文叙议结合,内容不枯燥,以陶渊明等例入文又间以“行者”之喻等,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 B项,“认为汉唐以来作家都有所偏好”理解错误,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有“杜甫氏之外”一句,表明“杜甫”应排除在外。
答案 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
解析 语段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注意结合动词“喜”“患”“知”来断前几句;虚词“久而”“焉”应分别位于句首句末;“然……也”完整一句,中间不断。
答案 余少喜攻诗/患于多门/莫知所入/久而窃有见于是焉/将力学以求至/然犹未敢自信其说之不缪也/欲求征于识者而未暇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4分)
译文:
(2)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4分)
译文:
解析 (1)间,有时、间或;论,谈论;晤,通“悟”,明白;拭目,擦亮眼睛,殷切期待。(2)未几,不久;旋,归、回;序,作序;识,通“志”,记;区区,自称的谦辞;反,通“返”。
答案 (1)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
(2)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文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
【参考译文】
诗歌的要义,包括体制、意蕴、趣味三者罢了。用诗歌的体制来辨别文体,用意蕴来表达情感,用趣味来极尽美感的妙处。文体不分清楚诗歌会变得歪斜粗陋,这和学习古人是相违背的;情感表达不到位诗歌就会落入浮夸空虚,这样诗歌就不感人了;风味美感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诗歌就流于平凡浅显,超俗之感就无从谈起了。这三要素具备了之后,诗歌语言可以典雅、朴实、豪放、幽婉、奇险,变化不一、风格多样,只要根据合适的内容创作就行了。就如万物的生长,大小都由天定;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兴盛凋零适合各自的季节特点。能够做到各种声调不违背节律,言语能够表达含义,像这样那么诗歌创作的方法就具备了。
自汉、魏、晋、唐以来,杜甫除外,诸位作者都各有所长自成一家,却不能互相兼备融通。求学的人赞誉这个诋毁那个,各自学习自己喜欢的,犹如行者身在一乡却想看尽天下的阔大,肯定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我曾经说过,渊明的诗文悠闲旷达却不能用来歌颂朝廷的圣明,李贺的诗文精巧奇特却不能吟咏邱园的雅致,都是因为没有学习全面。所以一定要互相学习博采众长,随事临摹拟写,等到所写之文和内心融为一体之时,浑然天成,才可以自成一家,从而免于偏好的弊端。
我从小就喜欢研究诗歌,担心向多方学习而不知道该怎么说,时间久了之后自己私下在这方面才有了这样的看法见解,并且努力学习实践以达到这样的目标,但还是不敢自信自己的言论没有错误,想要向有识之士征求意见但又没有时间。同乡姚广孝,和他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一天,从钱塘到京城,到钟山我的住处来探访我,拿出他的叫《独庵集》的诗集给我看。他的诗词有的阔大奔放来展示他的才学,有的优雅婉转来抒发他的志向。诗文的惊奇与平实之特点兼而有之,词风的艳丽与淡雅交替显现,都是因为他能学习百家,博采众长,不拘泥不狭隘。看他的作品内容发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新的创造,可以说是大方之家。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所创造的成就像这样,是他自己一人暗中体悟默想得到的呢,还是参游四方从有识之士所讲的口中得到的呢?他的学说观点和我的多么的相似啊。我现在可以借此而少依靠他人而相信自己了。因为特别地喜欢他的诗文,侍奉君主回来之后回到家里,我经常就躺着读而且百读不厌。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文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然而古人有用禅理喻诗,它的要领在领悟,圆转透彻,不说有或没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是信佛的人,必定会知晓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急着回去啊,留下来和我一起讨论讨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竖人臧说
侯方域
竖人臧者,吾兄授以乳羊七,臧受而牧之二年矣,羊未之增也。吾兄怒而责之曰:“吾羊之牧于他所者,岁两乳焉。其所乳者又乳焉,而汝之畜独不繁。”臧俯首无以对。
吁!臧可赏也。天下有以不亡为存者,臧殆是也。牧二岁而犹七其羊,臧可谓能守其故者矣。天下之业,苟今以受之昔,后以受之今,日传而日守其故,土不必其能广,人不必其能众也。无失先王之旧封,虽世强焉可也,无失先王之旧民,虽世富焉可也。天下之辟疆而疆以蹙,料民而民以减者,是殆
臧之所不为也,且吾兄亦知夫乳羊者乎?吾邻翁者,尝有羊焉,而命人牧之,其人既报之以繁之数,乃立竖而受糈。已而谓羊之牧于野者,摘苗而害稼也,乃置圉而牧之;已而又谓羊之居圉中者,产繁而气疫,羊多以死。大约终一岁,增不能数羊,而授廪有饩,补牢有费,所谓建置沿革,若中条理者。又一岁,而数阙白其说。翁淬闻其繁息之数而喜,不及详,准羊而授牛焉,牛实疫死,又准羊而授鸡与豚焉。受耕之户恶其琐细而弗堪也,芜田而去之。
呜呼!翁始贪,贪而惑;既惑,益不知所悔,皆乳羊之利误之也。故天下往往徇小利之虚名,而卒之劳费纷扰,得遂不偿所失者。臧乎,臧乎,吾知免矣。人各有能有不能善用人者贵审其能与不能若此者不言利以欺其主宁辞功而受过乃臧之所能也不可不察也。
吾兄曰:“尔之言近似,然吾羊则实有牧而乳者,又若之何?”呜呼!天下之地广于先人,加于旧受业而守之,而或以创开而昌大者,君子岂不谓贤焉?然而可不必也。若夫汉武帝犹其得焉者也,后将有掩败以为功,饰虚以为实者,李宓、王威之属。虽知而诛之,亦何益矣。故天下之亡其羊者多矣,臧殆以不亡为存者也。侯子曰:“利之所不兴者,言之所不伏也。臧之功不可见,然天下必见功而治者,又何其戋戋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所乳者又乳焉 乳:生育。
B.是殆臧之所不为也 殆:大概。
C.芜田而去之 芜:使……荒芫。
D.贪而惑 惑:疑惑。
解析 惑:糊涂。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介词,把/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他/语气副词,还是。D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天下的基业,如果随时相传而能随时守住自己的旧业,即使土地不能够扩充,人口不能够增多,说它世世强大、富足也是可以的。
B.作者举邻翁的事例,是为说明天下往往有人为了虚浮的小利,最终劳神费财招了麻烦,做得不偿失的事。
C.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使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D.此篇名为评论牧童臧,实际借题发挥,阐发了作者“无为而治”,以不亡为存的治国主张。
解析 C项,“因果论证”错,文章没有使用这一论证手法。
答案 C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人各有能有不能善用人者贵审其能与不能若此者不言利以欺其主宁辞功而受过乃臧之所能也不可不察也
解析 “有能”“有不能”正反对举,据此确定前两处的断句;“若此者”假设做法成立,且“者”为停顿标志,其后断;“不言利”“宁辞功”也是正反对举,“宁”前断开;后面据语气词“也”断句。
答案 人各有能有不能/善用人者贵审其能与不能/若此者/不言利以欺其主/宁辞功而受过/乃臧之所能也/不可不察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已而谓羊之牧于野者,摘苗而害稼也,乃置圉而牧之。(4分)
译文:
(2)天下之地广于先人,加于旧受业而守之,而或以创开而昌大者,君子岂不谓贤焉?(4分)
译文:
解析 (1)已而,不久。羊之牧于野者,定语后置句式;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牧于野,状语后置句式。置圉,建围栏;圉,本指养马的地方。(2)第一个“于”,比;第二个“于”,在;以,因;岂,难道。
答案 (1)不久,说在野地里放牧的羊,会啃禾苗糟害庄稼,就建羊栏来饲养它。
(2)天下的土地比先辈人有扩大,加在以前的基业上守着它,或许因为开扩而变得繁盛广大,君子难道不赞好吗?
【参考译文】
有个姓臧的牧羊童,我哥交给他七只母羊,臧童接受下来,放牧了它们两年,羊也没增加。我哥生气地责备他说:“我的羊如果给别人放牧,一年就可以生育两次,那生下来的羊也该又生小羊了,而你所放牧的羊却独独不繁殖。”臧童低下头来没话回答。
唉!臧童是应该赏赐的。天下有把不丧失作为存在的,臧童大概就是这样吧。放牧了两年还是七只羊,臧童可以说是能守旧业的人了。天下的基业,如果现在从过去接受而来,以后又从现在接受而去,随时相传而能随时守住自己的旧业,土地不必能够扩充,人口不必能够增多。不丧失先王传下的旧有封地,即使说它世世强大也是可以的!不失掉先王治下的旧有臣民,即使说它世世富足也是可以的。天下开辟疆域而疆域日渐小,治理人民而人民日渐减少的事,这大概是臧童这样的人所不去做的,再说,哥哥也曾听说养羊的事吗?我邻居一个老人曾经有羊,托人放牧着。那个人既经保证(计划)繁殖的数目,于是就确定让他放牧并给他酬粮。不久,说在野地里放牧的羊,会啃禾苗糟害庄稼,就建羊栏来饲养它。时间不长,又说羊住在栏中,繁育多却又容易沾染疫气害病,羊大多因此而死。大约过了整一年,增加了不过几只羊,而给他翻费许多粮食,修补栏圈花了许多钱,那些所谓的修建设置也好像很有条理的样子。又过了一年,因他几次禀告,老翁乍一听说那繁殖的数目,高兴得不等弄清楚,就比照养羊的办法又把牛托出去;牛最后害病死去,又比照养羊的办法把鸡和猪托出去。租种他地的佃户讨厌给他作佃户太麻烦,不能忍受,便不再为他种田而离去。
唉!老翁开始是贪心,贪心就糊涂;已经糊涂就更不知悔悟。这都是贪图喂羊的好处把他误了啊。所以天下往往有为了虚浮的小利,最终劳神费财招了麻烦,做得不偿失的事。臧童啊,臧童,我知道怎样避免这种情况了。人各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善于用人的人贵在能看出他的擅长和不擅长,像(臧童)这样不说成绩来欺骗主人,宁愿不要功劳而接受责备,这是臧童的长处,不能不注意啊。
我哥说:“你的话好像有道理,然而我的羊确实有在放牧期间生小羊的,那又怎么说呢?”啊!天下的土地比先辈人有扩大,加在以前的基业上守着它,或许因为开扩而变得繁盛广大,君子难道不赞好吗?然而可以不必如此。像那汉武帝因为总愿意有所得,以后就将出现掩饰败绩作为功劳,编造谎言作为实际的人,李宓、王威之流。虽然被人察知而杀死,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天下丧失了羊的人太多了,臧童大概是以不丧失作为存在的人。侯子说:利所不兴起的地方,灾祸也就不隐伏。臧童的功劳不能显示出来,然而天下一定要见治绩,那治世的能者又有多么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