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了。以“情僧”角度来看的人,如把苏曼殊的个人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金陵十二钗》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筒·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 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 “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B. “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C. 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D. 《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B. 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C. 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D. 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B. 《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C. 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D. 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从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审视的。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错误,“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B项,“‘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C项,“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说法错误,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说法错误,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所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说法错误,通过第二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
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
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
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B. 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
C. “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
D. 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 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 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6.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答案】4. A 5. C
6. ①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师范生书写技能训练,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②寻求社会支持。与书法团体合作,聘请并培训有专长的人员担任学校书法教师。③提高书法(或者学科)地位。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加大奖励力度。④提高书法教师地位。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书法专职教师“入职名额编制”。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B项,材料二中显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都缺乏。C项,材料二中未提到“书法教肓专业委员会”,材料三不仅“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也提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D项,“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无中生有。故本题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最为合理的”。A项,“迫在眉睫”于文无据。B项,没有调查数据,不能证明“客观性略为欠缺”。D项,没有显示“中小学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故本题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题干问“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作答时可以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材料二“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材料三“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
,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光的气味
苏沧桑
时光有时是一种气味,循着它,一路闻过去,会闻到某一年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某一秒。
于我,2015年惊心动魄的那一秒,带着桂花的气味。当时,我们在老家的桂花树下摆了张桌子,父亲母亲、姑姑小舅妈小姨妈,还有抽空回来看他们的我,一起喝茶聊天。离母亲七十三岁的生日和重阳节还有三四天。
那一秒,桂花树漏下了一缕很亮的阳光,照在母亲左脸颊花白的鬓发间。突然,一颗铜钱大的黑痣映入眼帘!我感到心脏停跳了一秒后,咚咚咚失了节奏。
我说,妈!这颗痣什么时候有的?我怎么从来没看到过?!
四周静了下来,只有我的声音飘忽着,听起来有点远。
母亲说,没事没事,以前有的。
怎么这么大?这么黑?去医院看过吗?
没有,不用,有点破了,我用孢子粉涂了,过两天就好了。
深夜,我百度了一下“黑痣”,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是我苦乐人生的分界线?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无法想象没有母亲的家,没有母亲的人生,尽管我快到知天命的年龄。
手机相册里,绽放着母亲一个个笑脸。我一幅幅翻看着,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说,不不不,不会的!
那几日,我照常和父母说笑,出去采风,晒照片和视频给他们看。父亲说,拍照没意思,多拍点视频,留着将来看。我说对对对,拍视频,鼻子却酸了起来。这句平常的话,我都听不得了。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要不要强拉着母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说,我们都这把岁数了,哪怕真是那什么,也没关系啦,高寿啦。
父亲,我从小最敬畏却最懂我的父亲,早已看穿了我独自沉在谷底的心。他伸出手,把我捞了上来。
时光在几天后的另一秒,变成了红薯粉圆子的味道。我下楼来,母亲手里正做着圆子,她歪了歪头,侧过脸给我看,说,你看,掉了!
一个淡褐色的疤痕,替代了那颗烙在我心里的黑痣!
她说,昨晚洗澡脱衣服不小心扯了一下,扯掉了。我说没事的吧?大概是孢子粉涂多了,看上去那么黑。
她似乎从来都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她亦没有看出我这几天的恐惧煎熬,因此,她都没想到昨晚就该告诉我的。
那一秒,我在心里跪下了……感谢老天。接下来的日子,过节似的,姑姑姨妈舅妈和我同学邻居轮番来玩,每天将笑声填满了整个院子。到了我回杭的日子,我说,你们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太累了。
母亲说,有什么累的?多开心,巴不得天天这么累!
父亲说,你走了,她们也都忙,不会天天来的,家里就冷清了。
想起前几日在洋屿岛遇见两位留守海岛的老人家,儿女都在城里过得很好,他们俩自己种花生、芝麻和蔬菜,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母亲常说,我看我们中国内地的老人最享福了,你看香港,还有国外,许多那么大年纪的人都还在当服务员、门卫什么的。
时光里飘回来一缕白莲花的气味,那是2015年春天某日清晨某一秒的味道,在泰国清迈,我与一场化缘不期而遇。一个姑娘递过一枝散发着清香的白莲花,微笑着示意我。我本能地后退一步,微笑着摇摇手婉拒了。
后来,那一秒,一直刻在我心里很久。时光往往会安排一个一闪而过的时机,让你表达你的感恩,让你把感恩付诸行动,比如无关信仰地供奉上一枝白莲花,在心里对天地万物、父母师友说一声谢谢。有时,时光又会以某种方式警醒你,比如母亲的黑痣,比如白莲花……但时光更多时候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过去后,便来不及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时光的气味”新颖别致,“气味”一词将无色无味的时光变得可感可知,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主要写了三种“时光的气味”,脉络分明,一是桂花的气味,二是红薯粉圆子的味道,三是白莲花的气味。
C. 本文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清新活泼,时而凝重深沉,但整体上还是浅易明快的,全文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D.
作者发现母亲脸颊上长了一颗黑痣后,先是紧张,接着是心酸,最后如释重负,表达了对母亲健康的挂念。
8.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9. 文章的后两段为何特意写到白莲花?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扰,对失去母亲的恐惧,表现了母亲在“我”人生中至关重要及我对母亲的挚爱。
9. ①此处的白莲花象征了纯洁,“我”为自己的多疑和世俗而惭愧。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告诫我们要懂得感恩,及时感恩。③白莲花的气味是“时光的气味”之一,和桂花的气味一样,也许寻常但稍纵即逝,告诉我们要珍视生活中可贵的点滴。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标题,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语言风格,D项考核情节,其中C项,本文的语言整体上偏向婉约细腻,全文弥漫着一种淡濙的惆怅情绪。
【8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句子的题目,要求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注意从艺术手法及其效果的角度分析,句中“恐惧像洪水浸漫了我”是比喻的手法,“难道充溢着桂花香的那一秒,那么美好的一秒,是母亲和我们的分水岭?是我苦乐人生的分界线?”是反问的手法,结合上下文,可知表达的情感是“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母亲健康的担扰,对失去母亲的恐惧,表现了母亲在‘我’人生中至关重要及我对母亲的挚爱”。
点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意象的题目,要求回答“文章的后两段特意写到白莲花的原因”,根据语段在文章的结尾,应该从内容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此处的白莲花象征了纯洁,‘我’为自己的多疑和世俗而惭愧;白莲花的气味是;时光的气味;之一,和桂花的气味一样,也许寻常但稍纵即逝,告诉我们要珍视生活中可贵的点滴”,从主旨的角度分析“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告诫我们要懂得感恩,及时感恩”。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李商隐传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幕 / 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B. 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C. 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 / 从事令狐楚 / 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商隐 / 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 / 尤善为诔奠之辞
D. 商隐能为古文 / 不喜偶对从事 / 令狐楚幕楚能章奏 / 遂以其道授 / 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 / 博学强记 / 下笔不能自休尤 / 善为诔奠之辞
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 古代男子15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15岁左右的年纪。
C. 古代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多以年号纪年。如文中的“开成二年”“会昌二年”“大中初”均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法。
D. “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 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 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 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 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 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答案】10. A 11. B 12. A
13. (1)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
(2)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该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句子译为: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从事”任职的意思,意思紧承下句,在其前停顿,故排除BD。“令狐楚幕”,令狐楚幕中的意思,中间不可断,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中,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女子15岁成年称“及笄”。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A项中, “做了朝廷命官”错,李商隐在令狐楚摩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参考原文第一段“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①“卒”,死;“以”,因为;“无行”,品行不端。本题②中“明年”,第二年;“陈”,陈说;“省”,理睬。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俌,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十二岁还不到。令孤楚因为他少年英俊,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本来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起用他为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既为王茂元干事,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 狐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品行不端。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三年(849)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验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奏章,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奏章。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持操行,恃才怪异偏激,为当时宦途中人所鄙薄,所以不能进而为名宦,坎坷终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15.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D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本题题干已经点明诗歌后四句抒发的是“思归之情”,要求考生分析“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考生需要找出哪些诗句写了哪些“悲”,哪些“乐”,然后再分析诗句中“悲”与“乐”的关系即可。后四句中,“月”是团圆的象征,此时却说“不知明月为谁好”,表明明月不属于自己,语言中含着对团圆之人的嫉妒,表达出思归而不能归的悲伤;“孤帆”表达孤独之意,“归”表达归家之意,可是“他夜归”则表明虽有归家的希望,今夜却不能归;“白发”表明年华已逝,内心悲伤,然而“会将白发倚庭树”,想象虽然白发,终究有回到家,倚着庭树的日子,又含有对未来的希望;“故园池台今是非”则是对故园现状的猜想,表达担忧之情。可见四句诗中句句含悲,以悲情为主,悲情中又有些许喜乐,然而喜乐皆是出自想象,这就更反衬出现实的悲。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江水寒凉、月色惨白清冷之景色,抒发离别之情;“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__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3)《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艰难苦恨繁霜鬓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3). 别时茫茫江浸月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绕船月明江水寒 (6).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艰”“霜”“潦”“停”“唯”“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是什么意思呢?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意思是说,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______的道理,______的训导。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但是,刘勰所说的那种“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并非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不同时代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______,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们可能提出通过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 (甲),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______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17. 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至高无上 流芳百世 不以为然 以一当十
B. 高高在上 不可磨灭 不屑一顾 以一当十
C. 至高无上 不可磨灭 不以为然 一劳永逸
D. 高高上 流芳百世 不屑一顾 一劳永逸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可能通过提议另外一些作家作品引为经典。
B. 他们可能提议把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C. 他们可能提议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
D. 他们可能借此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
19. 下列在文中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时常变动是文学经典的特质
B. 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
C. 文学经典并不经常变动
D. 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是时常变动的
【答案】17. C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成语的辨析与运用。至高无上:高到顶点,没有更高的了。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根据使用对象不同,第一空应填“至高无上”;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不可磨灭:磨灭,指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根据语境,第二空不是说好名声,而是指著作,可见应该填写“不可磨灭”;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屑一顾: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第三空,根据后面“认为不是经典”,可见这是不同意前面看法,所以应该填写“不以为然”;以一当十:意思是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来势汹汹,非常厉害。一劳永逸:意思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根据语境对象,最后一空应该填写“一劳永逸”。所以选C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辨析和修改语病。“他们可能提出通过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这个句子是“提出”的宾语中心词残缺,“通过……奉为经典”搭配不当,可以修改为“他们可能提议把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而A项“他们可能通过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引为经典”中“通过提议”和“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引为经典”结构混乱;C项,“他们可能提议一些另外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成分残缺,缺少介词“把”;D项,“他们可能借此提议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奉为经典”也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把”;可见此题应该选择B项最合适。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中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做此题要关注上下文语境,特别是注意指代性词语,空格后面的句子是“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其中代词“它”的指代意义是甲处的主语,“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这句暗示主语是“文学经典”,此语境是说文学经典不是稳定不变的,可见此处应该选择B项准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成药本身有寒、热之别,服用前,①_______,服用效果才好,不能简单根据药物名称判断寒热之性。如感冒清热冲剂,乍一看会以为是治疗风热感冒,②_______。有人认为感冒选用西药有风险,而选用中成药非常安全,其实不然,③_________,如维C银翘片、感冒灵胶囊中,就含有西药复方制剂中常见的扑尔敏、对乙酰氯基酚。 如果不了解这些中成药中的西药成分及其药理功用,盲目服用,就可能给人体带来负面作用,甚至带来危险。
【答案】 (1). ①要分清药物的寒热药性(或:要准确判断药物的寒热药性) (2). ②但实际是治疗风寒感冒的(或:但实际并非 如此) (3). ③有些中成药也加入了西药成分(或:有些中成药也含有西药成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具体到本题,如第一空,根据前文“中成药本身有寒、热之别”,那么在服用前就应该先分清药物的寒热药性,第一空比较简单。第二空根据后文的“乍一看会以为是治疗风热感冒”可知,后面应该说仔细看后就会发现和以为的不一样,所以应该填入“但实际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第三空根据 “而选用中成药非常安全,其实不然”中“然” 指的是“选用中成药非常安全”,那么“不然”就是“有些中成药也加入了西药成分”。
21.根据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
从3月1日开始,不断有消息称法国电信设备厂商阿尔卡特很快将把亏损的手机部门出售给一家中国公司,而这家公司就是南京的熊猫电子集团。受此消息刺激,阿尔卡特的股票走势坚挺,日前,当记者向“熊猫”的高层领导以及通讯业务的相关负责人士求证时,对方很坚决地表示:“至少我们不晓得有这件事存在。”“我没有从我们内部的任何文件上看到或者从同事那里听列收购阿尔卡特的消息。”“熊猫”的董事长秘书陈平女士如是说。
【答案】日前熊猫集团否认收购阿尔卡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拟写一句话新闻的能力。所给的这则消息属叙事类文体,拟写一句话新闻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时间:“日前”;对象:“熊猫集团”;事件:“否认收购阿尔卡特”。把这些要素整合成一个长单句“日前熊猫集团否认收购阿尔卡特。”这就是本题的答案。
【点睛】“一句话新闻”题的解题技法:1、要素提取法。新闻属叙事类文体,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新闻的格式一般特点,决定了答题的信息区间主要是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2、去枝取干法。有的新闻提供的信息比较多,要拟出一句话新闻,先要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去除那些枝叶信息,提取出新闻要告诉读者的主要信息。3、要点概括法。有的新闻提供的信息是由多个要点组成,各要点又无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对多个要点进行概括,然后作答。有的新闻由分段落的文字组成,每段文字都有统领文段的中心句,也可运用要点概括法或者叫提纲挈领法,提取各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一句话新闻首先得保证尽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根据所给新闻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要素提取法,去枝取干法,要点概括等方法,组合成简洁明了的长单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时光在飞,我正跨越年龄的门槛;日子在走,而我却已好久没有停留;暮然回首,倏地发现记忆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已随岁月流走,只留下深深浅浅的履痕,伴我生命左右……”
这段歌词引发你哪些联想?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一些难忘的记忆,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和套作;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那份美好的回忆
“时光在飞,我正跨越青春的门槛;日子在走,而我却已好久没有停留,蓦然回首,倏地发现记忆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已随岁月流走,只流下浅浅的履痕……”
------题记
窗外,风起,雨落。
我倚在窗棂将一颗颗坠落的雨滴看了个通透,远处响起了<>的旋律,回忆在脑海中肆意地穿梭。
无数个雨滴从灰蒙蒙的天空中倾泻下来,像是谁的回忆零落了一地……
我伸出手去,想要抓住它,却是满手的湿润,我是留不住它的,正如我的感伤,不经意间滑过指间,那湿润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
“似水年华,年华似水。”
时间是不会停留的,正因为这样,我讨厌回忆,我害怕会停在过去,于是紧紧地跟着时间的脚步前行,其实我错了,回忆是最神圣的,即使是神也不能触及。不同的回忆,造就了不同的我们,于是在这第十七个夏日里,我开始第一次回忆……
我想起了四岁时,在海边,因为怕水,紧紧抱住妈妈时的自己;
我想起了七岁那年,与小伙伴在园子里偷吃别人家的葡萄时的自己;
我想起了十四岁一次春游时,和同学们一起把老师推到河里时的自己;
我想起了初中毕业时,与死党分开时鼻子酸酸的感觉……
这些回忆怎舍得丢掉?
岁月在烈火中焚烧,终究带不走一切,剩下的灰烬便成了回忆,像是在月夜时分,咏唱的那首古老民歌,抑或是古堡之中,慢慢游荡的亡灵。回忆在我的脑海里深锁了那么多年,无数的人影在我的眼前晃动,他们的笑脸,还有我的,我还能够想起。
“回忆,滴在左手凝固成寂寞,落在右手化为永恒。”它是一个个故事的终结,然而青春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息。
远处的音乐声戛然而止,那样的突然,将这个夏日午后的回忆通通锁住。刚才莫名的伤感也烟消云散,随着雨水共同蒸发掉了。
我们所走过的路,我们所犯过的错,我们所获得的成功……都因我们的回忆得以证实。我以为我早已将它们忘却了,还好它们还紧锁在我的脑子里,和我一同等待着花开花谢。
曾经一个害怕留在过去的孩子,开始在这个夏日里喜欢上了回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一首歌中的几句歌词,关键词是“时光”“记忆”“美好的东西”。写作要求:要求考生由歌词产生的联想。即写出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一些难忘的记忆,并写出这些记忆带给自己不一样的感受。体裁是记叙文。审题立意:首先,抓住关键词:记忆、时光,即以过去时间为背景。再次,选择自己经历的事件或其他人对自己的人生影响,也就是这个或这些人事给自己的启示、影响,对自己人生指导等;最后,注意记叙文选择生动的细节写人记事的特点。(2)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撷取生活的一朵浪花,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放开视野,剪辑历史的点滴组接成一幅画卷。关键是要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紧扣“记忆”中的“美好的东西”,写出对自己心灵产生影响和启迪的人、事、物,写出划过心底的印记。而这“记忆”,将会伴随自己成长,在生命中熠熠闪亮。注意:1、选取素材要新颖、成熟。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2、行文构思要新意,细节描写要突出,写人记事要典型。例如:写教师、写父母、写祖辈,能把人物个性凸显出来。三、语言要生动,文字要考究,要善于运用所学过的语言技巧。四、情感要真挚。五、立意要深刻。要能从回忆中挖掘出内心的思想、认知、成长所带来的深远意义。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
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