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试时间:‎2018年10月30日 14:30至17:00]‎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018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 满分150分)‎ ‎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入胜地”,这使人人能自远的酒正能引人入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就能创作出艺术作品。 B.以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呈现着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C.与物象形成距离,使物象孤立绝缘,自成境界,美感才有可能产生。 D.美景的诞生,除了依靠外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心灵内部的“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借助“空”这个抽象的概念,阐释、分析了美感诞生的条件。 B.文章中举舞台的帘幕、建筑的台阶、栏干等例子意在说明距离产生美。 C.文章多处引用表明其美学观点是在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 D.文章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了艺术境界中“空”与“实”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坡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 B.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是强调物我交融的创作原则。 C.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强调人的境界和品格对艺术的影响。 D.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人类语言的局限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 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6分)‎ ‎6.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籍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 ‎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 ‎/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氳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薏阅读空间》)‎ ‎7.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超过半数的城镇居民从未去过图书馆。‎ B. 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低于美国,人均到馆次数也低于美国。‎ C. 由材料三可知,2010-2013年江西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都在逐年增加。‎ D. 从材料三的数据对比可知,江西各级政府都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拨款最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由于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所以在网上迅速“爆红”。‎ B.图书馆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能对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熏陶。‎ C.河南许昌公共图书馆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但都很受欢迎。‎ D.许昌玻璃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阅读,实现了阅读“零门槛”,让书香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9.请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书香社会”。(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①《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②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③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⑤,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论次:评定编次。②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宋陆游曾留蜀约十年,喜蜀道风土,因题其生平所为诗曰《剑南诗稿》,后人因以“剑南”称之。③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④泛然:漫不经心,随意。⑤更衣:如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B.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C.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D.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檄,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讨、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B.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重九”。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常在这一天出游,踏青登高、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C.星分翼轸,洪州属于翼、轸二星所对着地面的区域。古人用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D.初唐四杰,是中国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人皆才名早享,官小而名大。他们把诗歌由宫廷引到市井,后人说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由他们开始定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勃年幼时就表现出才华,后来在麟德初年给到关内巡查的刘祥道献上文章表露才华,并在朝廷的策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被授予官职。‎ B.由于王勃倚仗才华常常让同僚难堪,所以在后来他窝藏、杀死官奴并被判处死刑后,同僚们都高兴不已。‎ C.王勃在滕王阁的聚会上依旧是恃才不羁,众位客人没有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言,他毫不推辞,他的才华初现便令已经起身去了厕所的都督闫公欣赏赞叹,也给宴会增加了又一乐事。‎ D.王勃既才华横溢,又喜欢著书立说,曾给祖父王通撰写的《尚书》中的残缺内容补出二十五篇。后又写出《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2)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15.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颈联和下面诗句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6分 )‎ ‎(1)李白《行路难》中先以夸张写美酒佳肴,接着以“ , ”两句连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韩愈《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3)《琵琶行》中,以鸟兽啼鸣表现诗人谪居之地荒僻的诗句是“ ? ”。‎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文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关于服饰的起源, ,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 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 D.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18.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 B.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 C.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 D.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B.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C.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D.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20.王先生想邀请自己熟识的某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自己家参加父亲的八十寿宴。下面是王先生写的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多处措辞不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5分)‎ 兹定于‎2018年12月25日(星期二)11时在府上为家慈举办八十岁华诞。家慈是个京剧迷,他有一些京剧问题向您垂询,热切期望能与您合作表演京剧《九锡宫》,还请您不吝赐教。请届时务必光临!‎ ‎21.《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经生效八年了,但目前仍存在烟草企业不积极履行公约相关内容的行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昨日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知名律师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坐长途火车,买了2张上铺。上车后,他开始找人商量换下铺。问了两位男生,一位因为腿伤不便换座,另一位没有说明原因直接拒绝了。最后,两个女孩给他换了下铺,也没要求补差价。事后,这位微博拥有将近200万粉丝的律师,写了一篇《火车换铺有感》,他在微博结尾写道:“至于那两位男生,有朝一日,你们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现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微博发出后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为热心女孩点赞,有人为不愿换座的男生叫屈,也有人对该律师的态度表示不满。‎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3分)A  【解析】表达过于绝对。   2.(3分)C  【解析】条件不够充分。 3.(3分)D  【解析】故意曲解。‎ ‎4.选项D,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故答案选D。‎ ‎5.(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可知,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整体结构方面作用显著。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这里对其进行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再从贺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来看,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揭示,因而这段描写对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另外,从内容上看,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件展开的,所以“祠堂”也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6.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本文中的海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如海爷从一个小油贩子挣得“银子用斗量”的家产,买下贺府豪宅,表明其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讲述贺家母子的故事后听到小儿媳的回答,长叹一声,表 明其居安思危,有长远打算。当看到贺家一对母子祭祖的表现后,决定不拆迁贺家祠堂并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表明他富有心计,做事干净利落。‎ ‎7.C【解析】C项,“都在逐年增加”不正确。结合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分析可知,省市购书款并非逐年增加。省级图书馆2012年与2011年相同,没有增加;市级馆2011年比2010年少。故此题答案为C项。‎ ‎8.B【解析】A项,网上迅速“爆红”的原因分析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节内容可知,“爆红”是因为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科幻感十足的内部设计和内部建筑整体特点。C项,“滨海新区图书馆历史悠久庄严肃穆”不正确。结合材料一内容“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可知,宋俊生说的是他对图书馆认识,而不是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特点。D项,“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不正确。材料四说的是“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并没有完全实现。故此题答案为B项。‎ ‎9.政府方面:①一方面加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专项基金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②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降低阅读的门槛,提升软件实力。③民众方面:充分认识读书的价值,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 ‎【解析】本题可从政府和民众两方面来分析。从政府方面来看,由材料二“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可概括出要加大宣传力度。材料三,由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各级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财政拨款及专项基金的投入并不多,据此可提出要加大公共图书馆基金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材料四写了河南许昌市图书馆“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成功例子,据此可总结出要改善服务态度;并且由“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氳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可概括出要降低阅读的门槛。从民众的角度来看,材料二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接近40%的中小学生没有去过图书馆,再结合现实中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可概括出民众没有认识到读书的价值,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这一情况,可提出要充分认识读书价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 ‎10.B本题“剑南”、“葛愦山”、“虢州”,地名;“诸葛亮”,人名;“参军”,官职;“为”,表示被动。作答时可以依据这些信息断句。故选B项。‎ ‎11.B踏青是春天的时候。故选B项。‎ ‎12.A (B项,同僚们高兴不已,无中生有;C项,原文是“莫敢当”,众位客人不写是因为都督有私心;D项“王通撰写的《尚书》”错,张冠李戴,《尚书》非王通撰写,原文是“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故选A项。)‎ ‎13.(1)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曹达。‎ ‎(2)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 ‎【解析】第一句得分点:“抵罪”,犯了罪;“匿”,藏匿,后面省略介词“于”;“泄”,泄露;“辄”,就;“之”,代词,他。第二句得分点:“大宴滕王阁”,省略介词“于”,应为“大宴(于)滕王阁”;“宿”,事先、预先;“其”,代词,他的;“以”,连词表目的,来;“请客”,邀请宾客(作序);“当”,担承。‎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秀。当时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皇子沛王听说了他的名气,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书写成以后,沛王对王勃更加宠爱信任。当时,皇 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高宗皇帝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 王勃被轰走后,游历到四川剑南。曾登上葛愦山远望,慷慨地怀念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展露情怀。他听说虢州盛产草药,求托门路弄了个虢州参军的小官(便于研究医学)。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所共嫉妒。官家的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至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 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 王勃还特别喜欢著书立说。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末住在白牛溪,教养了很多门客。曾经创 作了从汉魏至晋时的一百二十篇史料,用来当做古《尚书》的续篇,后来序文亡佚,有十篇只有目录,没有文章,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 ‎ 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他又认为,做为一个人,不能不懂医学,当时长安名医曹元有秘密的医术,王勃跟他行医学习,全都掌握了曹元的医学精华。他曾经读《易经》,晚上梦中仿佛有人告诉他:“《易经》中有个太极,你要好好思考!”醒来后便写作《易发挥》,一连写了好几篇,写到了《晋卦》,恰逢生病,这件事就中止了。王勃作了一部《唐家千岁历》。‎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为“初唐四杰”。杨炯曾说:“我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14.C(选项C,“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曲解诗意。颔联的意思是,以前你入我故园中曾经认识了我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却远远地看我为陌生人。“远看人”既画出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与疑问,也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在这烟水渺渺之处,前途茫茫之际,诗人无依无靠,独有燕来相就,倍感身世的凄凉。没有对世态炎凉批评之意。故答案选C。)‎ ‎15.①本诗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有对弱小的燕子的关心和怜悯,燕子居无定所,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能表现所有的物都是朋友的思想。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本身处境艰难,不自悲自怜,反想到如何让“天下寒士”“得广厦千万间”“俱欢颜”,他心忧他人,能体现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的思想。‎ ‎【解析】首先结合诗歌的颈联进行分析,诗歌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根据理解“可怜”代表诗人对燕子的怜爱之情,诗人觉得燕子居所不定就像自己一样,足以体现出物与我统一的思想。作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茅屋即是自己的居所,也是作者心忧天下大济苍生的思想,也体现出了物我统一的思想。‎ ‎1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7.D【解析】A项,“主要原因……缘故”句式杂糅;B项,“不论……许多”搭配不当;C项,“原因还是因为……”句式杂糅。‎ ‎18.B 【解析】整段文字的话题都是“服饰”,A项、D项话题不统一;C项,“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语序和前文不能照应,前文是“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即应该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19.C【解析】①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根据句意并无祸福相关联的意思,所以应选“息息相关”。②众说纷纭:指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使用“见仁见智”,句中应该加“人们”,即“人们见仁见智”,这样才语意连贯。③“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都能形容情况复杂,不易弄清楚,但“错综复杂”‎ 偏重指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并含有头绪多的意思;“扑朔迷离”偏重指主观上难以辨认,看不清底细。句中指穿衣动机本身的复杂,属客观情况,故选“错综复杂”。④否极泰来:指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物极必反: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根据句意,没有体现“泰来”之意,而是强调事物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应选“物极必反”。‎ ‎20.①“府上”修改为“寒舍”;②“家慈”修改为“家严或家父”;③“华诞”改为“寿宴”;④“垂询”改为“请教”;⑤“请届时务必光临”改为“真诚期待您的光临”。(每处1分)‎ ‎21.吸烟易引发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族病,在得知吸烟的这些危害后,被调查者有将近六成人表示不会吸烟,但仍有四成以上的人选择吸烟。‎ ‎22.善良不是别人的义务 古人言: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 有些人,一味谴责别人不帮助自己,却不想自己一开始,就是抱着占便宜的态度而来。‎ 胡适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所谓的伪君子,网上有一个很好的诠释:当事实对自己有利时,就强调事实,当法律对自己有利时,就援引法律,当道德对自己有利时,就鼓吹道德。‎ 其实,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人,不懂得感恩,还把被人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道德从来都是约束自己的,用道德约束他人,来谋取自己利益的人,才是世间最大的冷漠和不善良。‎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教养。为人父母,都知道带孩子出门,要操心很多。提前安排好,不让孩子在旅途中受罪,是家长的责任。买不到合适的火车下铺,可以选择坐飞机、大巴、或者调整出行时间。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却总有父母,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同样是带孩子出行,之前,在宁波飞往西安的航班上,一位妈妈独自带孩子坐飞机,怕孩子吵闹打扰到其他乘客,专门给周围的旅客送上了“防噪耳塞”和致歉小纸条。一个小小的举动,温暖了飞机上每一个人。比起什么都不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的父母,孩子更需要这种以身作则的父母。‎ 日本有一种文化:“不麻烦别人”。日本人不喜欢麻烦别人简直极端到了令人发指。‎ 他们觉得麻烦别人,简直太罪孽了。在他们看来,不到万不得已,就尽量不要麻烦别人。一旦有人求助于你,你就要全力以赴,因为他一定是碰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在日本,如果有人着急赶时间想插一下队,态度很客气,刚好被插队的人时间充裕,也愿意让他先行。那么,你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被插队的那个人自觉走到了队尾,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他。仔细想来,让插队的人站在自己的前面,那就是后面所有的人都往后一个位置,等于插的不是一个人的位置,而是后面所有人。所以,在日本发生过一位醉酒的女乘客胃部不适想要呕吐,因为怕吐在电车里给别人带来不便,就吐在自己的名牌手提包里了。‎ 其实,助人为乐和不麻烦别人,本身就是一条道德准绳上的两方面。两者保持平衡,生活才能和谐有序。一味地索取或者一味的付出,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公平。‎ 道德绑架,是一种私刑。道德绑架,像一把无形的杀人利器,而手执利刃的人,却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在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突然获知自己身患癌症,她心灰意冷地上了一辆公交车。沉浸在突如其来的人生悲剧中,她拒绝了给一位老大爷让座。‎ 乘务员几番催促叶蓝秋给大爷让座,蓝叶秋都面无表情,一动不动。这种情况下,大爷说话了:“大姐,不就一个座位吗,就当我呀,让给这个姑娘了。”一时间,围观者们开始帮腔,有人拿起手机开始记录。随后,视频蔓延,引发了一场社会大搜索,网络上开始了对叶蓝秋的集体讨伐和谩骂,在指责和病魔的双重打击下,她最后选择了自杀。叶蓝秋的死,每一个参与这场讨伐的人,都是间接的施害者。他们根本没想过自己看到的只是局部的真相,也不在乎被攻击者的感受,他们只觉得自己代表了道德和正义。‎ 其实,内心深处,这些人更多的是在宣泄自己生活中的压抑。‎ 关于做人,古人说过一条: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是对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要求。我们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帮助,但是可以尽力做好自己责任之内的事。举手之劳,是助人者的谦词,不是受助者的理由,道德,从来都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用道德去逼迫别人献爱心。在这些基础上,才会滋生真正的善良。‎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叙述性材料。讲的是一知名律师在火车上换铺的事件。整个事情中,两个男生选择拒绝,两个女孩给他换了下铺,也没要求补差价。事后,这位律师写了一段《火车换铺有感》,其中说:“至于那两位男生,有朝一日,你们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现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 这引发了一大波讨论:有人为热心女孩点赞,有人为不愿换座的男生叫屈,也有人对该律师的态度表示不满。材料摘录一小段话,虽然没有直接批评,但是字里行间却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说两个大学生不换铺的冷漠。这是一则有争议性材料,所给材料关于道德与善良的话题。本人认为:道德从来都是约束自己的,用道德约束他人,来谋取自己利益的人,才是世间最大的冷漠和不善良。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用道德去逼迫别人献爱心。在这些基础上,才会滋生真正的善良。采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逼迫一个人来献爱心,这种行为只会让存在社会的善良逐渐的泯灭。‎ 据此文章有三个写作对象:一是律师;二是男生;三是女生。参考立意:一是律师:没有人欠你一个座位,而你欠自己一场修行;何谓道德与善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道德从来都是约束自己的;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随意的去评价别人。记住,别人永远没有欠你什么,你在向他索取的时候他也有权拒绝你。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教养。二是男生:对不起!善良不是我的义务。他们并没有做错。因为不愿意换位的人,也不能说是心不好的人,不善良,因为这是他的权利,无可非议,你们不欠他什么。换,可以;不换,也没错。换与不换是自己的权利和选择。你们不欠他的,当他向索取时,就有权拒绝。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人,不懂得感恩,还把被人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所以,对于这种不合适的要求,要坚决说“不”。三是女生:愿意同意换位是好心人,善良,助人为乐。不管选择给谁写这封信,文中都要观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让座”事件,写出自己独特而正确的见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