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娄底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新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少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巨大的贡献。
C.文化全球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D.刘焕明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
B.
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C.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西方文化却把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主体,自然是受人支配的客体。
D.材料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对面的碗
王若冰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已经盛满米饭的碗。碗面上是一只腾飞的金凤凰,碗的边缘是一圈金色,与凤凰交相辉映。骨瓷,薄,剔透,泛着凝白的光芒。小路看了好一会儿,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精致的碗。
老人将一块牛肉放到小路的碗里,“你尝尝,这是我小火三个小时炖出来的。”
老人的话听起来漫不经心,似解释,又似自言自语。
小路的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已经过世的母亲。
小路与老人相识于偶然。那天,她到这座楼里看房子,因租金太高而放弃。高楼之外的天空,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小路想起家与父母,想到在都市里打拼的艰辛,不由落泪。
老人就是在那个时刻出现的。她身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在听到小路要租房的时候,她笑着说:“要不,你看看我那房子是否满意?”
说罢,老人不等小路回答,径直走向电梯对面的门。那扇深棕色的门一打开,房子内部就展现在小路的眼里了。她一看,刚迈进的一条腿又缩回来,不好意思地对老人说:“阿姨,我还是不看了。我,租不起。”老人一把拉住她的胳膊,先进来看看吧。房子是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墙上挂着山水画,客厅的博古架上,摆满了精美的瓷器。美术系毕业的她,非常喜欢这样的风格与氛围。
可是越看就越觉得是在做梦。老人说:“两个房间,一个朝南,一个向北。你随便选择,价格都是一个月六百元。”小路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黄金地段啊!老人笑着说:“价格便宜是因为我有要求,你每天下班回来都得帮我带一瓶牛奶。”
小路听后,感激地说了无数声“谢谢阿姨!”
搬入的第二天下班,小路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对面摆放着一只盛满米饭的碗。老人不经意地说:“我的朋友原本要过来吃饭,结果临时有事来不了。要不,一起吃?”
小路不好推辞。闲聊中,她得知,老人退休前是美术学院教授,老伴早在十多年前就病逝了。女儿已定居加拿大多年;对儿子,老人却一带而过。此后,小路注意到,每次谈到儿子,老人的脸上都会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小路不好问,她总是尽力地多做些事。除了每天回来帮老人带牛奶外,还非常勤快地打扫厨房与客厅的卫生;倒垃圾;入睡前检查家里的门窗与厨房里的水电、煤气等。老人总是对小路笑笑,很优雅地说着谢谢。
时光如沙,在指间无声地滑落。一晃,小路已经在老人家里租住半年了。
因为忙,她下班的时间并不固定,跟老人的交流也很少。可每次到家,她都会发现老人坐在餐桌前,就像专门在等她一样。小路注意到自己面前的那只碗,每次都不一样:带凤凰的,印孔雀的,玫瑰花的,梅花盛开的,水中睡莲的,绿竹的,菊花朵朵的,精致考究,又颇有情趣。
最近,小路时常出差,她已经很久没有与老人一起晚餐了。这天,她出差回来是下午三点多。进门后,却听到了老人房间里传出的抽泣声,那声音里夹杂着压抑的悲凉。她一惊,老人低吟的哭诉声声传来,“老伴啊,你在那边还好吗?要不是等林子出狱,我真想快点去找你啊!我做梦都怀念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我每天看着对面那只饭碗,都觉得是你或者孩子坐在那里跟我一起吃饭……”
小路震惊,她转身悄然退出房门,坐在与老人相遇的楼梯口,心情异常沉重。直到华灯初上,她才进了门。她发现老人已经坐在餐桌前,表情凄凉。“阿姨,我想跟您商量件事儿。”老人抬头看着她:“你,要搬走?”
“不是,我很喜欢您做的饭菜,也很喜欢您盛满米饭的那些碗,更享受跟您一起吃饭的感觉,就像跟妈妈一起一样,温暖、安全。我妈妈已经去世五年了,见到您,我觉得很亲切,我想像对妈妈那样,陪陪您,和您说说话。不知道您……”
话还没有说完,老人颤抖着站起来,双手把她搂进怀里,泪水长流。
坐在餐桌前,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饭香弥漫;那凝白剔透的碗面之上,红梅怒放,春意盎然。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阳飘洒在窗外,落叶纷纷扬扬地在距离有限的楼宇间飘荡”,烘托了在都市里打拼的女孩因租金太高而无法租房的失落心情。
B.老人低价位出租给女孩位于黄金路段的房子,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
C.老人的哭诉伤感动人,小说借此巧妙地交代了老人的家庭情况,展现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揭开了关于“碗”的故事谜底。
D.小说基调沉郁,情节简单,叙述简约而平实,却又曲折有致;描写温婉而细腻,人物的一举一动,既精确到位,又克制内敛。
5.请概括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征,并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C.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D.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举起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使毕使于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①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愿举国为内臣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中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言于惠王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唯君图之。”王面许之,其实不以为意。座既没,鞅去魏之秦,因景监【注】见秦孝公。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孝公二十年,秦与赵盟,鞅将军军河西,济之而围公子卬。卬,魏之名将也,然知不及之。鞅阴断其共,魏军大乱,鞅大败之以整。魏王省之曰:“恨不早用痤之言!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为今之计,若何?”卬对曰:“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若舍边鄙与之,秦必退。商法寡恩,不得善终。”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孝公崩,商鞅车裂于秦,魏王大说:“子亡,吾犹在,天不我负!”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景监,秦孝公宠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B.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C.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D.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商鞅”是“出生地+名”,“卫鞅”是“国名+名”,“公孙鞅”是“姓+名”。
B.没,同“殁”,死的委婉说法;崩,指古代帝王、太后死亡。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车裂,古代死刑的一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商鞅年少奇才,受到公叔座赏识。公叔座向魏王举荐商鞅,希望能够重用商鞅,如不能就杀了他,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此意见。
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在公叔座去世后他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只能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5分)
(2)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共9分)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 朓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官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 “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 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 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 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15.诗歌流露出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氓》中用比兴手法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客再回到眼前所见的长江、月亮,推广开去,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涉江采芙蓉》中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向往的境界, “ ,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三、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当表情包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 “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__________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___________、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也许有人认为,( )。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__________。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___________。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推波助澜 累赘 俯拾即是 遏止
B.兴风作浪 繁杂 应接不暇 遏止
C.兴风作浪 累赘 应接不暇 遏制
D.推波助澜 繁杂 俯拾即是 遏制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较为明显,台湾地区症状略轻。
B.“语言癌”的症状在大陆略轻,台湾地区症状较为明显。
C.“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D.“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略轻,大陆症状较为明显。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与关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B.“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C.“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与关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D.“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般来说, ① ,技术则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自然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任务是通过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② 。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上的突破叫发现,技术上的创新则叫发明。总之,二者 ③ 。
2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三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4个字)。(3分)
去年在南极上空陨落过程中粉碎的一颗流星已经引发了一种理论,即流星尘埃可能在我们的气候系统中发挥了一种隐秘的作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块岩石估计有1000吨,去年9月3日进入南极上空的高层大气,成为美国国防部卫星红外线眼观察到的一个火球。同空气分子的摩擦使得这块岩石损耗殆尽,变成一片从56公里高空延伸到18公里高空的尘埃云。利用南极地面站的仪器对这片尘埃进行的近距离观察表明,其直径为20微米,比原先估计的流星碎片的体积大了将近1000倍。以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火山喷发产生的直径超过1微米的颗粒能对气候产出重大影响。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母校是什么?
母校就是那个你刚来时巴不得马上离开,可真正说再见时却万般不舍的地方。
母校是什么?
母校就是那个你可以一天骂她无数遍,却不许别人说她半个“不”字的地方。
母校是什么?
母校就是那个你从来不需要想起,可一旦想起就心中充满了无限温情的地方。
三年以后的此时,娄底一中已成为你的母校,相信那时娄底一中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位师生、每一件往事都是你心中最美妙的回忆,请你仿照《记梁任公先生得一次演讲》,《荷塘月色》等学过的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的散文,写一篇培育学弟学妹爱校情感的关乎娄底一中的老师同学或校园风景的记叙散文。
要求:1、要充满正能量,表现对娄底一中的热爱、感激、歌颂、怀念等正面感情。
2、运用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的基本写作方法和抒情手法。
3、自拟题目,字数:800字以上。
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无中生有。原文是“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至多是某些方面优于西方文化,并不能说明“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选正确的一项。A项,“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错,结合材料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材料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见文章主要论述的是文化全球化的目的和内涵。A项不正确。B项,“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张冠李戴,结合材料二“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可见是“强调历史和传统”会“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而非“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B项不正确。C项,结合材料二“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以及“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可见C项正确。D项,“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理解错误,原文是“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见作者是否定“文化全球化”的,更没有“体现作者的辩证思想”。D项不正确。故选C
3.【参考答案】①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②
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③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④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答对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要求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结合材料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可概括为“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性,不被外来文化损害或同化”;结合材料二“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可概括出“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去除阻碍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二“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可概括出“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结合材料三“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可概括出“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4.【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是因为自己年老行动不便,想让女孩每天帮自己买牛奶,顺便照顾自己的生活”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老人把房低价租给小路,一方面是看到小路没有租到房子,同情小路,另一方面是老人自己也希望能有个人陪伴自己。故选B项。
5.【参考答案】①生活讲究:老人穿着考究;使用的餐具精美;房子的布置摆设含蓄婉约中透着美感。
②心地善良:低价出租房子给小路,又不伤害小路的自尊心;等待小路吃饭,善待小路。
③温雅内敛:希望让小路陪她吃饭,但又不明说;自己内心痛苦,却不对外人流露;小路帮她做家务,总是优雅地说谢谢。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文中说老人“生活讲究、心地善良、温雅内敛”一句话,考核鉴赏文章语言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这句话是对老人的整体评价,涉及老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因此需要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来分析。“生活讲究”主要体现在老人的穿着、饮食器具和家庭装饰上,如,小路初见老人时,老人“穿圆领黑毛衣,搭一条酒红色披肩,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戴一副金丝花边眼镜”,穿着很讲究;家里装修“中式风格,含蓄婉约中透着特有的美感”,吃饭时用的碗非常精致等。“心理善良”主要体现在对小路的态度上,老人看到小路租不到房子而落泪,主动把自己的房子租给小路,而且让小路自己挑选房间,说是以小路为自己还牛奶为交换条件,其实小路工作很忙,还经常出差,可见带牛奶只是老人保护小路自尊心的一个借口,而且每天都在有意等小路回来吃饭。“温雅内敛”主要体现在老人的言行上,如老人每天都等小路一起吃饭,显然她希望小路能陪她一起吃饭,可从没有明说过;老人自己内心痛苦,在外人面前没有流露过;小路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她总是要说谢谢等。
6.【参考答案】①“碗”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情节结构的枢纽,使情节简洁明了。②文中多次写到精致的“碗”,表现出老人讲究生活品味的特点,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③小说以“碗”为中心讲述了老人和小路相互关心帮助的故事,富有生活气息,赞美了人性的美好。④“碗”是老人情感的载体,是老人生活中盛饭的碗,更是老人心中渴望盛满亲情的碗。⑤对“碗”的描写,给小说涂上了一层“悬疑”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答案中任意3点即可得难分)
【解析】此题要求答出“碗”在小说中的作用,考查鉴赏小说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含义、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碗”表面上看,就是指老人家里吃饭用的碗,但结合老人的哭诉,可知老人是借对面的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见“碗”是老人情感的载体。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从小路吃饭注意到碗的精致写起,中间的情节发展也都与碗有关,结尾又写“面前又是那盛满了米饭的碗”,可见“碗”贯穿了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从人物形象塑造来看,老人给小路盛饭的碗每次都不同,但都精致考究,表明老人对生活的讲究,反映出老人的生活口味。从主题表达来看,老人用各种精致的碗给小路盛饭,小路注意到碗的精致,也感受到老人的善意,又了解了老人在对面摆一只碗的原因,可见小说围绕“碗”展开故事,赞美了美好的人性,突出了主题。另外,小说对一只只碗的描写,突出了碗的精致,使小说笼罩上了一种“悬疑”色彩,也给读者设置了悬念,能够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7.【参考答案】B【解析】(谢:道歉,谢罪)
8.【参考答案】D【解析】(A①介词,在;②介词,对。B①介词,用;②连词,因为。C①
动词,做;②介词,替。D①②均为助词,的)
9.【参考答案】B【解析】(是为了显示荆轲的临危不惧,而非秦廷的森严与秦王的威武)
10.【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从”为动词,后面必须有宾语,“卬言”是做“从”的宾语,所以要从“言”后断开,“从”后不能断开,故排除BD。“日”作状语,“以”为连词,表示修饰的关系,所以“日以削”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翻译为:魏国多次战败,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于是听从了公子卬的建议,于是派使者割让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离开安邑,把都城迁到大梁。故选A。
11.【参考答案】A【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商鞅’是‘出生地+名’”是错误的,“商”是秦国给他的封地,所以应是“封地+名”。故选A。
12.【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注意围绕题干要求进行筛选,然后对所筛选的信息进行概括。C项,“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是错误的。原文中说到“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没有对太子施以刑罚,而是对太子的老师施以黥刑。故选C。
13. 【参考答案】
(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秦国怎么能够到这个地步?我的错误犯得太大了!
(2)使邻国受损来得到利益,向东扩张它的疆界,这是秦国的谋略。
【解析】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个人;焉,哪里,过:过错,语句翻译通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阙,侵损、削减;利,对……有好处;东,在东边;肆,扩大,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对魏惠王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魏惠王当面答应了他,但内心并没有放在心上。公叔座已死,于是就离开魏国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卫鞅说:“
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秦孝公二十年,秦国和赵国结盟,卫鞅率领军队驻军在黄河以西,渡过黄河围攻公子卬。卬是魏国的名将,然而卫鞅知道自己比不上卬。卫鞅暗中截断敌军的供给,魏军大乱,卫鞅打败魏军并修整军队回国。魏王反省自己说:“遗憾的是我不能早早地采用公叔座的建议!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秦国哪能到这个地步呢?我的过错很大啊!为今之计,将怎么办?”卬回答说:“侵损邻国而对自己有好处,向东扩大它的封地,这是秦国的谋略。如果放弃边境并且给秦国,秦军一定撤退。商鞅的法律对百姓缺少恩惠,不会得到好的结果的。”魏国多次战败,一天天地削弱下去,于是听从了公子卬的建议,于是派使者割让河西的土地献给秦国来求和,离开安邑,把都城迁到大梁。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秦孝公驾崩之后,商鞅在秦国被施以车裂之刑,魏王非常高兴地说:“商鞅死了,但我还在,老天没有辜负我啊!”
14.【参考答案】D 【解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的表述不恰当,这里运用的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的伤感之情。故选D项。
15.【参考答案】①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伤感之情)。(2分)②思归之情。(2分)③表达了因离别而生的无奈之情。(2分)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回答此题,可根据诗题和各句内容时行分析。本诗题为“送江水曹还远馆”,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大多抒发惜别之情。诗中首联“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友人即将踏上漫漫长路远赴他乡,“高馆”送别,离愁别绪顿然而生。所见之景,荒凉凄清,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氛围。“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流思人”“望归客”抒发了客居异地,思念亲朋,渴望归乡的情感。表达了宦游之人的怀归之情。 “日暮”时分,“重城”分别,让人不由发出“何由尽离席”
的感慨。表达了因离别而生的无奈之情。
16.【参考答案】(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4)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每空1分,句中有错则该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沃若、须臾、羡、漫、浩。
17.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推波助澜:比喻助长事物的声势以扩大影响(多含贬义)。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此处主语是电视网络,结合语境“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此处应选“推波助澜”。第二处,累赘:形容文字繁复或语言啰唆。繁杂:事情多而且杂乱。结合语境“电视记者吐出的话语”分析,此处选用“累赘”。第三处,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来多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此处的主语是例子,再根据语境“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分析,此处选用“俯拾皆是”。第四处,遏制,强调阻止的过程。遏止,强调结果。结合“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和后面语句分析,此处选用“遏止”。故选A。
18.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答题。选文共三段,第一段叙述台湾媒体提出的“语言癌”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的问题。第二段列举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第三段则提出治愈“语言癌”的具体措施。本题要补写的句子在第二段,这一段先说台湾学者对“语言癌”症状的分析是切中肯綮的,然后有人提出异议,最后指出“语言癌”症状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要我们补写的正是有人提出的异议,结合语境“也许有人认为,……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可判断应是先说台湾再说大陆,这样就可排除A、B两项;再者,根据“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可判断应是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可排除D项。故选C。
19.【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经辨析知这个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是先在短时间内升温,然后才会引起关注;二是先“关注”后“热议”;三是句式杂糅,最后一句陈述原因,既用了“因”,又用了“所致”。这样A项、C项,都犯了语序不当的语病;B项,句式杂糅,最后一句陈述原因,既用了“因”,又用了“所致”,可删去“所致”。故选D。
20.【参考答案】①科学解决理论问题 ②目的在于改造自然 ③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每点2分)
【解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参考答案】①流星尘埃;②影响;③气候。(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具体为提取关键词题型。找关键词首先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提取关键词注意遵循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是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第二,代入反馈原则,是指把选出的关键词带入原文段,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要点是否齐全,是否字数超限等;第三,数量达标原则,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一定要按要求提取规定数量的关键词语。本材料的中心内容是“流星尘埃可能在我们的气候系统中发挥一种隐秘的作用”,即流星尘埃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据此可以得出关键词有:流星尘埃、影响、气候。
22.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