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 M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案
9
情节
(
句段
)
作用:抓住关联,忌贴标签
专题四 突破小说阅读重点难点
第一部分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内容索引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学情前测
诊断反思
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索 画
柳喜和
犟黄老退休了,在风情小镇上买了房,便常住在此。犟黄老姓黄,但因脾气犟,人们背后常称他犟牛黄,当他面则称他犟黄老。犟黄老是当代著名书画家,画作盈尺便价格数万。
犟黄老落户风情小镇的消息,像风一样,没几天就传开了,不少人都想结识犟黄老,以便索得他的画作。
最早登门索画的,是小镇上唯一一家书画商店的老板的儿子小屠。
那日,小屠来到犟黄老家,说明来意。犟黄老问:
“
索画何用?
”
小屠思索了片刻,就避重就轻地说:
“
我们单位的领导崇拜您,特别喜欢您的画儿,就派我来求一幅。
”
犟黄老问:
“
你们领导是管什么的?
”
小屠说:
“
我们领导权力可大了,譬如住宅楼的水电气暖,我们领导都管。
”
犟黄老冷冷地说道:
“
你让你们领导把我的水电气暖都停了,把我困在屋里以后,你们再来取画!
”
小屠回家把索画的过程告诉了老屠,并强调说,局里最近要提拔一批科长,咱家又无长物,商店里卖的字画都是一些粗俗之作,我们领导根本就看不上眼
。
老屠很拿儿子的事当回事儿,就装上鼓鼓一提包钱来找犟黄老
。
犟黄老见老屠,依然是那句话:
“
索画何用?
”
老屠不假思索地言道:
“
我是搞书画经营的,想买您的画,或销售,或作为镇店之物悬于
店中。
”
犟黄老不屑一顾,说:
“
我不卖画,买我的画请到拍卖行去拍。
”
老屠回到家,不仅带回了那鼓鼓一提包钱,还带回鼓鼓一肚子气。老屠和小屠大骂犟牛黄不识好歹,不进油盐!
某日,犟黄老家来了一个村妇,她衣衫破旧,也来索画
。
犟黄老和村妇见面,还是那句开场白:
“
索画何用?
”
村妇说:
“
我是个农民,又是一个寡妇,儿子大学毕业,在市里找了一个媳妇。媳妇家有房有车,我什么也做不了,眼看儿媳妇要娶回家了,可我这当
婆婆的连个见面礼也拿不出来。听说儿媳妇家一家子都是文化人,我
想
一准儿喜欢个书呀画呀的,今天我就舍下这张脸,求您给我画一张画。我要啥没啥,等秋完了,地里的庄稼收成了,我再来感谢您!
”
犟
黄老听后有几分感动,便吩咐保姆把村妇领入会客室,看座,上茶,唠家常。
也就是三五杯茶的工夫,村妇被保姆引入犟黄老的画室。村妇至画案前,见犟黄老正往一幅四尺斗方水墨画上加印
。
这幅画是犟黄老最擅长的水墨画,洁白的宣纸上仅有一支火苗跳跃的老式油灯和一只双须舒张的静伏蟋蟀。油灯用小写意笔法,显得古香古色;蟋蟀用工笔画法,描得惟妙惟肖。油灯的火苗随风摇曳,静伏的蟋蟀呼之欲出。犟黄老在画的空白处还现配了四句诗:
窗外秋风朔,屋内暖如春。人忙天时短,夜已五更深。
整幅画面皆为墨色,浓淡相宜,只有油灯的火苗为下润上枯的一笔朱红。这幅画可谓犟黄老触景生情之作,虽是一挥而就,但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村
妇见这幅画如此简单,神色有些黯然地说:
“
怎么连一朵花儿也没有?
”
保姆看了一眼犟黄老,对村妇解释说:
“
这幅画的意境是夜深人静了,别人都熟睡了,只有母亲还在灯下操劳,教育人不要忘本,别忘感恩!
”
村妇卷起画作,临出门时说了一句:
“
画一幅大红牡丹花儿多好,多热闹。
”
犟黄老听后心中一沉。
半年后,犟黄老接到一个电话,说是要和他核实一幅画的真伪和这幅画的价格。犟黄老问是一幅什么样的画,打电话的人描述了画面的构图,念了下画幅上配的四句诗,这让犟黄老想起了村妇索画的事情。犟黄老说:
“
有情物落于无情之水,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花落去
……”
(
有删改
)
1.
小说第一段介绍了犟黄老的个人情况,有何作用?
答案
(1)
突出了他的特长和
“
犟
”
的性格特点
;
(
2)
为下文拒绝小屠、老屠父子索画的情节做铺垫。
答案
2.
小说以
“
索画
”
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
(1)(
情节结构上
)
“
索画
”
贯穿全文,使情节更为集中。
(
或:事件均围绕
“
索画
”
展开,使结构更为严谨。
)
(
2)(
形象塑造上
)
通过写犟黄老对小屠、老屠父子索画和村妇索画的不同态度,使犟黄老这一形象更为丰满
(
鲜明
)
。
(
3)(
主旨表现上
)
通过写犟黄老对不同人索画的不同态度和索画的结局,使主旨更为突出
(
深化
)
。
答案
3.
小说以犟黄老在电话中的感慨结尾,请探究这样处理的艺术效果。
答案
(1)
犟黄老因画作被卖而感慨自己的一番心意付诸东流,增添了感伤的氛围
。
(
2)
情节巧妙,与上面村妇所说的
“
花
”
形成呼应
。
(
3)
起到留白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思考,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
(
4)
运用暗喻,点出这幅教育人不要忘本、不忘感恩的画才是真正的
“
花
”
。
(
5)
化用古诗文,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
答案
4.
概括犟黄老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备讲题目
答案
答案
(1)
为人正直
。
(
2)
体谅贫弱。
(
简要分析略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敞开的落地窗
[
英
]
萨契
“
纳托尔先生,我婶婶马上就下楼来。
”
一位神色泰然的十五岁少女说,
“
在她下楼前,暂且由我招待您,请多包涵。
”
弗兰普顿
·
纳托尔尽量地应酬几句,想在这种场合下既能恭维眼前招待他的这位侄女,又不至于冷落那位还没露面的婶婶。可是心里他却更为怀疑:这种出于礼节而对一连串的陌生人的拜访,对于他当时所应治疗的神经质毛病,究竟会有多大好处
?
在他准备迁往乡间时,他姐姐曾对他说:
“
我知道你一到那里准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和任何活人都不来往,忧郁会使你的神经质加重。我给你写几封信吧,把你介绍给我在那里的所有熟人。我记得,那里有些人是很有教养的。
”
弗兰普顿心里正在琢磨,他持信拜访的这位萨帕顿夫人,属不属于那一类有教养的人。
“
附近的人,您认识得多吗?
”
那位侄女问道。
“
几乎谁也不认识。
”
弗兰普顿回答说,
“
四年前我姐姐曾在这里呆过,就住在教区区长府上。她写了几封信,叫我拜访一些人家。
”
说完最后一句时,
他叹了一口长气,随即耷拉下了脑袋
。
“
这么说,您一点也不知道我婶婶家的情况了?
”
泰然自若的少女追问道。
“
只知道她的芳名和地址。
”
弗兰普顿承认说,推测着萨帕顿夫人是有配偶呢还是孀居,屋里倒是有那么一种气氛暗示着这里有男人居住。
“
她那场大悲剧刚好是三年前发生的。那该是在您姐姐走后了。
”
“
她的悲剧?
”
弗兰普顿问道。悲剧和这一带静谧的乡间看来总有点不和谐。
“
您可能会奇怪,我们为什么在十月间还把那扇窗户敞开得那么大,尤其在午后。
”
那位侄女指着一扇落地大长窗说。窗外是一片草坪。
“
这季节天气还相当暖和。
”
弗兰普顿说,
“
可是,那扇窗户和她的悲剧有关系吗?
”
“
恰好是三年前,她丈夫和她两个兄弟出去打一天猎,就是从那扇窗户出去的。他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
他们三个人都被沼泽地吞没了。那年夏天的雨水特别多,往年可以安全行走的地方会突然陷下去。连他们的尸体都没找到。可怕也就可怕在这儿。
”
说到这里,孩子讲话时的那种镇静自若的声调消失了,她的话语变得断断续续,激动起来,
“
可怜的婶婶总认为有一天他们会回来,他们仨,还有那条和他们一起丧生的棕色长毛小狗。他们会和往常一样,从那扇窗户走进屋来。这就是为什么那扇窗户每天傍晚都开着,一直开到天色十分黑的时候。可怜的婶婶,她常常给我讲他们是怎样离开家的,她丈夫手背上还搭着件白色
雨衣,她的小兄弟朗尼嘴里还唱着:
‘
伯蒂,你为何奔跑?
’
您知道么
,
有
的时候,就像在今天,在这样万籁俱寂的傍晚,我总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总觉得他们几个都会穿过那扇窗户走进来
——
”
她
打了个寒噤,中断了自己的话。这时她婶婶匆忙走进屋来,连声道歉,说来迟了。弗兰普顿不禁松了一口气。
“
薇拉对您的招待,总还可以吧?
”
她婶母问道。
“
啊,她挺风趣。
”
弗兰普顿回答。
“
窗户开着,您不介意吧?
”
萨帕顿夫人轻快地说,
“
我丈夫和兄弟们马上就要打猎回来。他们一向从窗户进来。今天他们到沼泽地去打鹬鸟,回来时准会把我这些倒霉的地毯弄得一塌糊涂。
”
她兴致勃勃地继续谈论着狩猎、鹬鸟的稀少和冬季打野鸭的情景。可是对弗兰普顿来说,这一切确实太可怕了。他拼命想把话题转到不那么恐怖的方面去,可是他的努力只有部分成功。他注意到,
她的目光不时从他身上转到敞开着的窗户和窗外的草坪上。
他竟在悲剧的纪念日里来拜访这个人家,这真是个不幸的巧合。
“
医生们都一致同意要我完全休息,叫我避免精神激动,还要避免任何剧烈活动。
”
弗兰普顿宣称。他有着那种在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幻觉,错误地认为,萍水相逢的朋友,都非常渴望知道他的疾病细节,诸如得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之类
。
“
噢,是吗?
”
萨帕顿夫人用那种在最后一分钟才把要打的呵欠强压了回去的声调说。突然,她笑逐颜开,精神为之一振
——
但却不是对弗兰普顿的话感到了兴趣。
“
他们可回来了!
”
她喊道,
“
刚好赶上喝下午茶。你看看,浑身上下全是泥,都糊到眼睛上了!
”
弗兰普顿略微哆嗦了一下,把含着同情的理解的目光投向那位侄女。可是那孩子此时却凝视着窗外,眼光里饱含着茫然的恐怖。弗兰普顿登时感到一股莫名恐惧。他在座位上急忙转过身来,向同一方向望去
。
[
甲
]
在苍茫暮色中,三个人正穿过草坪向窗口走来,臂下全挟着猎
枪,其中一个人肩上还搭着一件白色雨衣。一条疲惫不堪的棕色长毛
小
狗紧跟在他们身后。他们无声无息地走近这座房子。然后一个青年人沙哑的嗓音在暮色中单调地唱道:
“
我说,伯蒂,你为何奔跑?
”
弗兰普顿
发疯似的抓起了手杖和帽子,急火如风,慌不择路地冲出门厅,跑上甬路,逃出大门
……
“
亲爱的,我们回来了。
”
拿着白色雨衣的人说道,从窗口走了进来,
“
我们走过来的时候冲出去的那个人是谁呀?
”
“
一个非常古怪的人物,纳托尔先生。
”
萨帕顿夫人说,
“
他光知道讲他自己的病。你们回来的时候,他连一句告别的话也没说就跑掉了,真像是大白天见到了鬼。
”
“
他大概是因为看见了那条长毛小狗。
”
侄女镇定地说,
“
他告诉我说,他就是怕狗。有一次在恒河流域什么地方,他被一群野狗追到了一片坟地里,不得不在一个坟坑里过了一夜。那群野狗就围着他的头顶转,呲着牙,嘶叫着,嘴里还吐着白沫。不管是谁,也得吓坏了!
”
灵机一动,编造故事,是这位少女的拿手好戏
。
(
改编自《英美短篇小说选》,梁献章译
)
5.
文中标注
[
甲
]
的文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
真实地再现了上文薇拉故事中的场景和细节,增加小说的
“
真实性
”
,让弗兰普顿乃至读者对薇拉的鬼故事深信不疑
;
②
呼应上文,解开萨帕顿夫人
“
笑逐颜开
”
、薇拉
“
恐怖
”
、弗兰普顿
“
莫名恐惧
”
的悬疑
;
③
突出了薇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化生活为故事的能力,进而突出其聪慧形象
;
④
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为下文弗兰普顿狼狈逃窜埋下伏笔。
答案
答案
6.
构思巧妙奇特是萨契小说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全文赏析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方面的巧妙奇特之处。
答案
①
巧设全文线索
——
“
敞开的落地窗
”
,薇拉从眼前的落地窗引出话题,围绕落地窗展开奇幻的故事,最后弗兰普顿又是在落地窗前落荒而逃,小说围绕
“
敞开的落地窗
”
展开全部情节。
②
巧设悬念,层层铺垫,如弗兰普顿的拜访及内心的怀疑、婶婶的缺席、薇拉
“
眼光里饱含着茫然的恐怖
”
等细节,使小说情节悬念迭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
巧设貌似荒诞的情节,小说故设荒诞的鬼故事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性和趣味性。
④
结尾突转,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最后一段含蓄地暗示读者,薇拉关于萨帕顿夫人的悲剧故事也只不过是她灵机一动编造出来的。
7.
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
他叹了一口长气,随即耷拉下了脑袋。
备讲题目
答案
答案
透露出弗兰普顿对姐姐给他安排的拜访活动感到无趣和失望。
(2)
她的目光不时从他身上转到敞开着的窗户和窗外的草坪上。
答案
表现出萨帕顿夫人对弗兰普顿的不耐烦,以及急切盼望家人回来的心情。
8.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
①
描写方法上运用一系列传神的动作描写和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弗兰普顿落荒而逃时动作的迅速和狼狈、心理的紧张和恐慌至极。
②
结构上巧做铺垫,自然引出下文萨帕顿夫人的抱怨和薇拉再次编排故事的情节。
③
内容上采用留白方式,激发读者自由想象弗兰普顿最终可能的结局。
答案
回顾反思
1.
关于小说的情节结构知识,自己是否掌握得很牢固,并能运用到阅读和答题中呢?
2.
小说情节考查有整体与局部两种题型,自己是否掌握住了审题与答题技巧?
3.
答小说情节题,一般都遵循
“
四循环一读者
”
模式。自己是如何理解并运用这一模式的?
借题发挥
突破核心
一、分析概括整体情节构思作用
1.
读懂情节
——
前提
读懂情节是小说阅读的起点,更是做有关小说情节题的基础。做题之前,应在此方面下足功夫,这工夫应花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了解故事情节最基本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核心事件。
(2)
划分层次,梳理概括情节内容。这是读懂情节最基础、最主要的工作。以主要人物为中心,有三种梳理、概括方式:
①
按时间顺序理层次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②
按空间顺序抓场面概括:一个面
(
地点
)
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变化。
③
依据线索概括:可以找出物线、事线、情线或对比线,然后依线概括。
梳理、概括情节时,一般要从主人公角度,按照
“
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
的格式进行,其中
“
何人何事
”
是概括最核心的要素。
(3)
大致了解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
①
故事叙述的线索、顺序和人称。
②
情节安排的技巧,如呼应、伏笔、对比、衬托等。
③
情节结构安排的特点。如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中间是如何展开的
。
2.
准确判断,具体分析
——
关键
答好整体情节构思题有两个关键点:
(1)
准确判断情节构思的技巧与特点。
主要应从以下角度切入判断:
①
情节运行特点
(
看
是否是
中国传统的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模式,还是
“
蒙太奇式
”“
摇摆式
”
,以及外国小说的延迟式、突转式、意识流式、魔幻式
)
。
②
结构特点
(
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
)
。
③
叙述角度
(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
。
④
线索特点
(
单线与复线、明线与暗线
)
。
⑤
叙述人称
(
第一、二、三人称
)
。
⑥
安排技巧
(
对比、悬念、抑扬、衬托、误会等
)
。
当然,上述角度只是思考的角度,要准确判断,尚须从具体的情节出发,充分考虑情节方面的特殊性
(
如时空集中、交错等,叙事的中心等
)
。
(2)
全面、具体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
在
准确判断后,就要结合情节的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
“
突转
”
,应指出它原先的情节是什么,
“
突转
”
成什么情节;分析表达效果虽然要从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进行,但宜更多地考虑这种技巧自身带来的审美效果,且这种效果最好用术语表达出来,如悬念迭起,激发兴趣,增加神秘性,使情节简洁、曲折等
。
3
.
线索作用
——
重点
高考对小说整体情节的考查,多放在其线索作用上,它是复习的重点。因为理清线索是把握文本、理清思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一个
事物、一个事件、一句话、一个动作等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它是
文章
的关键内容,小说的情节就是靠线索才得以连缀成文的。线索有明暗之分,常常具体形象为
“
明
”
,小说的主题
(
观点或思想
)
、情理发展的规律为
“
暗
”
;又有主副之分,依主人公为线索的叫
“
主线
”
,依其他次要人物为线索的叫
“
副线
”
。
答
这种题型,前提是对线索判断精准:是物线,写出事物名称;是情线,写出情感内容等等。重点是答出表达作用:
①
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
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
使行文富于变化;
④
利于表现人物;
⑤
揭示主题。另外,要注意线索串联起哪些内容
(
其实就是文本的基本内容
)
。必须扣住线索的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不能硬贴标签。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卜 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蹬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
琇
琅圆形近视眼镜
,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划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眯眯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无所不包,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西湖龙井、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做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卜白也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
“
补白大王
”
。他听了,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到了夫人安排的见面地点。
卜白见到那位年轻貌美却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卜白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
“
铁观音
”
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岔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火烧屁股似的!卜白闻听,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
……”
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在华懋饭店摆盛宴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说话间,到了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
。
汤恩伯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
“
大笔杆子
”
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
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吧
!
为使上海城市免遭破坏,解放军方面禁止使用重型武器,攻城一度受阻于苏州河畔,伤亡甚重。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
“
得意之作
”
。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
卜白
留下遗嘱: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他还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再找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
(
有删改
)
1.
小说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
“
补白
”
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案
答案
①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他虽
“
土得掉渣
”
,甘于
“
补白
”
,却多才多艺,戏曲演唱达到了可以乱真的水平,可见其京剧青衣造诣深厚,热爱祖国文化。用沉迷戏园子的爱好,为其
“
地下党员
”
的身份作掩护,可见他的智慧。
②
使故事更具趣味性。与梅兰芳演
“
双簧
”
,虚构的情节新鲜有趣,使故事带上了传奇色彩,增加了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2.
小说围绕
“
补白
”
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
补白
”
,与人物名字谐音,自然有趣;又突出人物的行为特点。全文以
“
补白
”
为线索,串连起人物的多个生活侧面。诸如给报纸补白、给烈士家庭补白、战地记者岗位的补白、对敌斗争补白、墓地补白及让妻子补白,使互不相联的内容集中紧凑。刻画出了一个品德高尚、大智大勇、谦卑为民的共产党员形象。
二、分析概括局部情节
(
句段
)
作用
1.
读懂情节
(
句段
)
内容
——
前提
对这种涉及局部文字的题型,无论是分析某处情节作用还是回答句段作用,均需要对局部文字细读、深读,理解它们到底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层次,甚至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只有弄清它们写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层次,以及为什么写这些内容,才能答好题,避免答题过程中的空泛和贴标签问题
。
2.
抓住关联,活用角度,学会转换
——
关键环节
(1)
抓住关联
凡是涉及文本局部的题,几乎考的都是整体,所以,抓住局部与整体的关联相当重要。既要抓住情节与前后情节、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又要抓住情节与结构,与环境、人物、主题各要素间的关联。
单就句段与上下文的关联而言,常见的关联有总与分、虚与实、正与反、抑与扬、主与次、过渡与转折等,这些,都是答题时需要充分考虑的
。
(2)
活用角度
答这类题,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
(
如单答情节、结构方面的
)
,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
;
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按照
“
四循环
(
情节、人物、环境、主题
)
一读者
”
的模式答题。个别题目还要考虑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不过,这几个角度,不是任何一个题都要面面俱到的,而是要与局部文字的内容特点充分结合,从具体的文字出发,不可硬贴标签。如文字只是在叙述,而无景物描写或情感倾向词语,则不必硬答成: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3)
学会转换
这一点主要针对小说的句段作用而言。小说句段的作用首先取决于它所在的位置,在开头和结尾,作用显然不一样。更主要的是,小说句
段的作用要视其内容而定,而句段的内容往往又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
。
从表达方式看,有侧重于描写的,有侧重于叙事的,有侧重于抒情议论的,或兼而有之;从对象上看,有的重在写景,有的重在写人,有的重在事件,或兼而有之;从与全文关系看,有的是引子,有的是插叙,有的又是补叙。因此,要回答这类题目,一般只要依据内容特点,将句段作用转换成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等在全文的结构作用即可。即给局部文字分层,分别找出哪些是概述交代,哪些是景物描写或细节描写,哪些内容是聚焦人物关系;然后分别转化为相应的情节
(
概述交代
)
、人物形象及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3.
分析结尾作用
(
效果
)——
重点
从小说的部位看,结尾或结尾情节无疑是最热的了;有的以分析鉴赏层级考,有的以探究形式考。无论是用哪种层级,答题时必须注意:
(1)
根据结尾类型,对其表达效果作更有针对性的思考。
①
出人意料式
(
欧
·
亨利式
)
。这种结尾,能使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②
留白式。这种结尾,耐人寻味,留下了
“
空白
”
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
③
以景作结式。这种结尾,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
/
照应题目,首尾呼应;暗示情节发展
/
故事结局;烘托人物形象;升华深化主题
/
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
(2)
小说结尾各有不同,其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考虑结尾的艺术效果,应从其具体内容出发,综合全文,从上下文结构、人物、主旨、氛围、语言、读者等多个层面作答。具体有:
①
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
主旨上,深化
(
升华
)
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
③
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等。
④
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⑤
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⑥
读者上,是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
[
边练边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黄 宝
聂鑫森
黄宝惨烈的叫声,是在农历冬至节的凌晨突然爆发的。下了一夜的雪停住了,雪光如万道刀光从窗口反射到屋里来,墙上的大挂钟正好清脆地敲了五下。
妻子说:
“
刘乾生开杀戒了!
”
我蓦地坐起来,然后又躺下去,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黄宝必定要死的,我早就预感到了。
昨天傍晚,我走出这栋楼三单元的铁栅门去散步。在刘乾生杂物间的门外,有一个用小木杉支起的三角架,这个
“
绞架
”
当然是为黄宝准备的。
刘乾生看见我,尴尬地搓搓手,说:
“
明日冬至哩。厂长的爹七十大寿哩,我
……
没别的送,就送这条狗吧。
”
黄宝摆着尾巴跑过来,眼里分明有泪。
我解开一个小塑料袋,把切好的香肠倒在雪地上。黄宝低低地叫唤了一声,然后大口地嚼起来。
我转过脸走向庭院中。往常,黄宝在吃过这些美食后,都会欢叫着跟上来,陪着我散步。但这次没有!我回过头去,看见黄宝吃完后,又回到刘乾生的身边,去嗅主人的裤脚。
黄宝的叫声渐小渐弱,然后戛然而止。
我是先认识黄宝,尔后才认识刘乾生的。
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我出门去散步。顺便提着垃圾袋朝墙边那一排塑料桶走去。突然一条黄毛土狗跑了过来,不停地摇着尾巴,眼巴巴地望着我,嘴边流着涎水。它眼神里透出的恳求感染了我。我从大塑料袋里,翻寻出那个专装肉骨头的小塑料袋,解开口子,放到地上,然后我去散步了
。
十分钟后,我觉得身后有了动静,一看竟是那条黄毛土狗跟来了。刚刚走到后院,斜刺里蹿出一条不大不小的狼狗,张牙舞爪地吼叫着。老实说我有些慌乱。黄毛土狗飞快地从我身后跳到前面,大张着嘴,
露
出两排利齿,愤怒地嘶吼着,逼得那条狼狗慢慢地往后退去。在这一刻,我对这条黄毛土狗,有了极好的印象。
以后
我每次下楼,如果塑料袋里没有肉骨头,就会切好一截香肠。黄毛土狗吃过后,会陪着我在庭院中一圈一圈地散步。
后来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叫黄宝。
因为认识黄宝,所以对它的主人也开始留心打听起来
。
黄宝的主人叫刘乾生,住在这栋楼二单元二层靠右边的一个两居室里。他是城东一家中型锻压机厂的工人,是个锻工。这厂是个特困企业,常常发不出工资。眼下正在搞改制,他能否继续留用还是个未知数。老婆早几年和他离婚了,另找了个开小饭馆的老板过快活日子去了,把一个读初中的儿子扔给了他
。
刘乾生当然买不起这里的房子,是房产商开发这块地皮时,拆迁了他一栋土砖瓦房,将一套两居室和一个杂物间赔偿给了他。
黄宝
就孤零零地住在一楼的杂物间里,里面空荡荡的,刘乾生有时带一点剩饭剩菜倒在杂物间门边的破盆里,有时什么也没带。因此,黄宝常常处在一种饥饿之中。这栋楼的人,都觉得黄宝太可怜了,出门时总带些肉骨头和拌了肉汤的米饭,倒进那只破盆里。出于条件反射,黄宝一听见铁栅门响,就会欢叫着跑过来,那是它最快乐的时候。
黄宝一天天长高长壮了
。
有一个傍晚,黄宝跟着我散步走到社区门口时,正碰到刘乾生下班
回来。萧索的秋风里,他的脸色很憔悴,矮矮墩墩的身子显得很沉重。
他
他对我笑了一下,然后问:
“
我听说你是写文章的,你认识我们厂长吗?他将来肯定是董事长,权力大着哩。
”
我
摇了摇头。
他叹了口气,说:
“
幸亏我早打听到了他爹的寿诞是哪一天,老爷子平生特爱吃狗肉。
”
说完,竟自走了。
书房里,空调呼呼地吐着热风。大概是八点多钟的样子,我听见有人敲门。我走出书房,踱到大门后,从猫眼里往外望去。竟是刘乾生,手里提着一腿狗肉。我觉得心里非常难受,便又蹑手蹑脚地回到了书房,任敲门声断断续续地响
。
刘乾生
终于走了。
傍晚,我下楼散步的时候,雪下得挺大。黄宝住的杂物间的门关紧了,雪地上洁白如故。
住在这栋楼的几个邻居,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围聚到我身边。他们的脸上积淀着愤懑,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
“
黄宝被他杀了,哪个忍心吃黄宝的肉!
”
“
刘乾生心狠,不可交。没有人会再理他。
”
我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听,一转身,走向漫天风雪中。
这栋楼的人真的不再搭理刘乾生了
。
到春节前夕,我听说刘乾生在改制后企业留用人员的红榜上名落孙山,厂里以三万元的低额款买断了他的工龄。按规定,满了
45
岁的人才不再留用,刘乾生还差三个月哩。
我决定去看望终日缩在家里不敢出门的刘乾生,他应该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关爱
。
(
选自《最后的绝招》,有删改
)
3.
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答案
①
黄宝惨烈的叫声突然爆发,设置悬念,引出下文黄宝和刘乾生的遭遇
;
②
雪光的描写渲染了惨烈的气氛,烘托了
“
我
”
内心的震动、悲伤。
答案
4.
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省去,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答案
答案
(
观点一
)
不可以省去。最后一段与前文
“
我
”
不想说也不想听邻居的议论相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终日缩在家里不敢出门又体现了刘乾生的可怜之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
我
”
决定去看望刘乾生表达出对草根命运的同情,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
观点二
)
可以省去。黄宝命运的起因就是刘乾生改制事件,以刘乾生在改制后的结果为结尾,情节已经完整;刘乾生杀狗送给厂长却没有得到留用,极具讽刺意味;以此结尾,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引发读者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流浪汉
侯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是相机专卖,尼康啦,佳能啦,质量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轿车。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浆糊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
“
高原红
”
,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
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就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
的
色彩
……
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得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踅摸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流浪汉这才醒过来,
讪讪地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
“
滚!滚得远远的。
”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去。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又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倚着防盗门,半躺半坐,悠闲悠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似的。小康便气不打一处来,走到流浪汉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怒吼着:
“
滚!滚!滚!
”
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似乎心说,我也并没有杀你的父亲、夺你的妻子,为啥发这么大的火气?
“
看什么看?你聋吗?再不滚我揍死你!
”
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
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台索尼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说出了自己的直觉。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也害怕,转身逃了
……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
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5.
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1)
情节的转折点在小康驱逐流浪汉,促使其最终离开。
(2)
作用:
①
承上启下。承上,小康怀疑流浪汉是贼;启下,小康店面被盗
。
②
与父亲的形象构成对比。小康缺乏爱心,致使小店被盗;父亲关爱流浪汉,使流浪汉怀着感恩之心为两代人守卫店面
。
③
揭示主旨。小康的冷血使他驱逐了恩人,致使小店遭受损失,从而揭示出人应怀有悲悯之心、助人也是自助的主旨。
6.
小说以
“
大叔,您在哪儿呢?
”
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
答案
①
与前文照应,突出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转变,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思念,表现出小康灵魂深处善的觉醒,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
。
②
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读者因为小康的呼唤,也会不自觉地去牵挂流浪汉的命运,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这就使小说具有更加深广的现实意义。这一结尾,无疑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
。
③
小康对大叔的呼唤,也是他人性的一种回归。表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
“
生意人应以慈悲为怀
”
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
“
接管了店铺
”
,暗示他的事业也有了新的起点。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