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乡村、自然环境,是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生存的三类主要空间。比较而言,城市是多样文明要素高密度聚集的空间,乡村是文明要素低密度聚集的空间,自然环境是还没有人去干预或人类不去干预的空间。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没有同自然空间的和谐,也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存续、发展。这是思考、推进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根本性前提。推进城乡融合,需要对城市、乡村、自然环境这三类空间的合理关系进行伦理反思与确认。
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实,城乡关系不只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更是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城乡关系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这样,推进城乡融合就不是简单地把乡村城市化或者把城市田园化的问题,而是具体厘清现有城市与乡村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营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经济利益至上逻辑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城乡关系问题上,简单地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主导原则,则会导致城乡空间价值的单一化。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城乡融合是一个综合的空间转换过程。推进城乡融合,首先需要处理好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类空间之间的关系,营建三者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其次需要处理好物理、社会、心理空间的关系,在城市与乡村同时营建环境美好、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再次,需要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空间的关系,注重城乡中的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为当代人营建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并注重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原来城乡分立式的空间权利结构,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融合的良性推进。一方面,城市土地与乡村土地的空间权利存在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在诸如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权利以及工作机会、社会流动性等发展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虽然国家出台了新的户籍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但城乡在发展权利方面依然差异明显。差异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改善也不会一蹴而就。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
(节选自陈忠《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空间不具有文明要素,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城、乡的存续与发展。
B. 城市与乡村都有文明与非文明要素,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
C. 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推进城乡融合,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
D. 推进城乡融合要保护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也要营建适合当代人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城市、乡村、自然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推进城乡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B. 文章分两点阐述如何推进城乡融合,一是突破二元思维的伦理,二是改进旧运行机制。
C. 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推进城乡融合的整体构想。
D. 文章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营建问题,反思了历史与现实,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对城市与乡村的优势与问题有清晰认识,才能营建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B. 在城乡融合中,为未来发展预留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C. 城乡之间形成巨大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做大量工作,并长期坚持。
D. 改进现有运行机制并营建合理的空间伦理规范,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可持续地推进。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自然空间……生成的先决条件”扩大范围,原文为“适宜人生存的自然空间是文明生成的先决条件”,选项忽视限制性成分“适宜人生存”;B项,“只是城市文明程度更高,而乡村的历史更悠久”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乡村不等于传统,城市也不等同于现代。乡村与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与乡村中都有代表人类文明本性与非文明的要素与内容”分析可知,“城市文明程度更高”“乡村的历史更悠久”无依据;C项,“使城乡均遭受破坏,造成了二者之间新型对立”或然变必然,结合文本内容“漠视城乡关系的复杂伦理内容,其结果可能是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破坏、城市与乡村的新型对立”分析可知,原文为“结果可能是”。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文章第二段与三、四两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错误。结合文本第二段与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所理解和推进的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其一,用二元思维理解、营建城乡关系”“其二,以经济利益至上逻辑理解、推进城乡融合”“推进城乡融合,需要超越二元思维,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理念”“推进城乡融合,需要改进运行机制,营建有利于城乡融合的空间伦理规范”等分析可知,“总与分的关系”错,应是递进关系。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就能够保障城乡融合持续地推进”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调整城乡分立性的公共资源投入机制与公共服务配置方式,推进城市权利与乡村权利的均等化、平等化,对可持续地推进城乡融合,具有方向引导及基础保障作用”分析可知,原文是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还应有其他条件,前者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的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酸酸辣辣、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的细细的、煮的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 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 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 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 半响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 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 惊得连连摇头: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 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 惟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十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 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 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惟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 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上起来, 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 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宇: 味! 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 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 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糊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 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 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 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 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 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5. 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6. 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
(2)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6. (1)不同意。
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
②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同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那个看这是一句描写的句子,主要是语言和动作描写,为的是突出人物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从结构看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他就的对象是语段是否能够删除,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不同意,然后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原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我国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球新理念,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促进各方互惠合作、共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是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新理念的务实行动。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对接,并把应对地球生态危机、建设全球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同时打造先进能源技术和低碳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挥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和智慧电网领域的技术优势,发展跨国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促进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在满足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下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同时,走上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8)》)
材料二:
“十二五”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工业部门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在下降,服务业的贡献在上升。
中国2050年低碳能源经济转型路径
我们利用了预设目标、路径倒逼、多情景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未来低碳能源转型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很有可能实现加速低碳能源转型,但在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情况下,要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中远期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仅需要有高碳价政策激励,也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如果在2030年后有颠覆性的能源技术出现,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会大大提高。
(摘编自《低碳经济蓝皮书》)
材料三:
1月25日,“2017-2018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在北京举行。在专家视点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以“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为题,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他表示,世界能源发展可以归纳为转型加快、增速趋缓、创新活跃三大趋势。其中转型加快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变革经历了煤炭为主、油气为主、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三个历史阶段。
我们国家的能源战略几个主要支柱是什么呢?有三个战略支柱。第一,节能有限,提高能效;第二,现在还不能不用煤炭,煤炭跟石油要高效洁净化的利用,同时要提高天然气的比重;第三,高质量、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非化石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来改善能源结构。
(摘编自2018年1月26日中国低碳网)
材料四:
中新社卡托维兹12月4日电全球碳计划组织在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2018年全球碳排放预计增长在2%左右,这是继2017年碳排放小幅增长(增长1.4%)、全球碳排放量创新高以后,全球碳排放又一次出现增长。
报告指出,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长,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增加,抵消了去碳化作出的努力。此外,煤炭消费的增长,以及个人交通、航运、航旅等需求的增加,也助长了2018年的碳排放。
按照当前升温速度,全球最快将在12年后温升超过1.5,这将对全球的环境生态、人文、社会经济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面对快速升温的威胁,各国应进一步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摘编自2018年12月4目中国新闻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的“一带一路”合作建设,是我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行动。
B. 我国要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需要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否则,中远期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C. 世界能源发展存在转型加快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经历了煤炭为主、油气为主、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三次历史变革。
D. 有关报告表明,2018年全球碳排放预计增长约2%,碳排放的增长会加快全球的升温速度,这将对生态环境等带来极大影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反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实践已经到一个新高度。
B. 发挥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和智慧电网领域的技术优势,发展跨国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走上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C. 材料二图表表明,在未来30多年内,服务业占经济比例逐渐上升,高耗能行业逐渐下降,可见发展服务业才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
D. 继2017年后,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再创新高,主要原因是全球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增加,抵消了去碳化作出的努力。
9. 如何推动我国未来低碳能源转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C
9. ①在国家层面,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实施正确的能源战略。②在经济结构层面,实施高碳价政策激励,大力发展服务业。③在技术层面,大力探索颠覆性能源技术,改善能源结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能源结构经历了煤炭为主、油气为主、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三次历史变革”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能源结构变革经历了煤炭为主、油气为主、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三个历史阶段”。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发展服务业才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如何推动我国未来低碳能源转型。据材料一“我国┄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对接,并把应对地球生态危机、建设全球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可以概括出从国家层面,要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实施正确的能源战略;据材料二“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服务业的贡献在上”“不仅需要有高碳价政策激励,也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可以发现在经济结构层面,需要有高碳价政策激励,也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如果在2030年后有颠覆性的能源技术出现,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会大大提高”,可见在技术层面,要大力探索颠覆性能源技术,改善能源结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 《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 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 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 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 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
D. 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2)(汉武帝)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旄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并趁机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毕”,是结束的意思,承接前文的“谒文宣王”,应在其后断句,排除A、D两项;“左右”指身边的侍臣,作“言”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错误,《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C项,“王禹偁也大力举荐他”错误,原文“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句,第(1)句,意,怀疑;宿,预先;就,完成。第(2)句,以,以……的身份、凭借……的身份;因,趁机;定语后置句。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左赞善大夫,做泗州知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等人校定。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皇上升迁李觉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开始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这样登上讲说之位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
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李觉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李觉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
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烦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娃宫①怀古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观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②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注】①馆娃宫:坐落于苏州灵岩山上,为吴王宠幸西施而建。②姑苏麋鹿:吴败越后,相传越王将西施献于吴王,吴王悦,伍子胥谏吴王,吴王不听,伍子胥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佳人已去、宫墙依旧,物是人非,引人叹息,首联即定下怀古伤今基调。
B.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如今馆娃宫的荒凉衰败,与往昔形成对比。
C. 颈联中“空”在句中的作用与“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相似。
D. 诗歌前三联侧重描写馆娃宫遗迹,最后一联侧重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1)这两句诗是说麋鹿如今真的在姑苏台上漫游闲荡,应该为当时伍子胥语言而伤怀。(2)诗人运用“姑苏麋鹿”这一典故,追怀伍子胥对吴王夫差的谏言,吐露朝代兴废、世事无常的感慨。(3)借古讽今,告诫当世的统治者莫要沉迷奢靡的生活。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错误,没有听觉。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诗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一般先简单的翻译或描述诗句的内容,然后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概括诗句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概括特征,最后结合诗句中的词语、手法和注释等内容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答题时首先概括大意“麋鹿的确在姑苏台上漫游闲荡,应该为当时伍子胥预言而伤怀”,然后分析手法,根据注释②可见是姑苏麋鹿的典故,借典故抒情,吐露朝代兴废、世事无常的感慨。从标题“怀古”看,应是借古讽今,告诫当世的统治者莫要沉迷奢靡的生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_________”一句形容南朝刘裕军队的浩大气势,下片中“_________”一句写好大喜功的刘义隆的惨败局面。
(3)《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行动、细节描写,展现词人独自一人的孤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抒发对无聊生活的感慨。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妇人整天倚着窗户观望的情景。
【答案】 (1). (1)多情应笑我 (2). 早生华发 (3). (2)气吞万里如虎 (4). 赢得仓皇北顾 (5). (3)守着窗儿 (6). 独自怎生得黑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华”、“仓皇”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洞是什么?白洞、虫洞又是什么?
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因为黑洞存在巨大的引力,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可以被它吸引,所以要观测到黑洞如同_________。要知道我们观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要依靠光的反射,既然连光都被黑洞吸引进去,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只能是_________的一片。所以现在科学界所说的黑洞只是理论推测。
打个比方,总星系就像一个巨大的台风体,其形状结构和地球上自然生成的台风一样,上下两端是台风体的进入极和释放极。台风能量巨大,所到之处_________,巨大的台风可以把地表的大树、建筑物、汽车等吸到台风体里面,再由释放极喷发出来。任何星系运行到总星系的进入极也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到里面,经过碰撞、破碎,最后由释放极喷发出来,重新组合成星系、恒星、行星等。如果可以_________,站在总星系以外的某个地方观察这个总星系——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总星系的进入极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释放极就是一个巨大的白洞,( )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能够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直接观察到的真实的黑洞。
B. 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
C. 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那个真实面目。
D. 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天方夜谭 乌漆墨黑 一片狼藉 登高望远
B. 白日说梦 乌漆墨黑 一片狼藉 游目骋怀
C. 白日说梦 黑咕隆咚 凌乱不堪 游目骋怀
D. 天方夜谭 黑咕隆咚 凌乱不堪 登高望远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巨大的台风体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
B. 作为虫洞的巨大的台风体连接黑洞和白洞。
C. 虫洞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巨大的台风体。
D. 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就是巨大的台风体。
【答案】17. D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词语赘余,“首先”既非强调,在后文又没有照应,滥用语序词;二是搭配不当,“黑洞”是“真实面目”主宾不能搭配。A项,除了没有修改第一处语病,“能够”语序不当,应移至“直接”前;“真实的黑洞”表意不明。B项,两处语病都没有修改。C项,没有修改第二处语病。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第一组,天方夜谭,①比喻虚妄荒诞的言论;②形容事情不可能成功。白日说梦,是指大白天说梦话,比喻毫无根据地说话。从语义上看,横线处强调不可能做到,应选“天方夜谭”。第二组,乌漆墨黑,意即乌黑,深黑。黑咕隆咚,状态词,形容没有光亮,漆黑一片。从语体色彩看,“黑咕隆咚”是口语,与本文科技文语体不谐,应选“乌漆墨黑”;第三组,一片狼藉,狼藉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指多而散乱堆积或比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凌乱不堪,形容没有秩序、十分不整齐的样子。从语义看,本处是形容台风导致的危害,应选“一片狼藉”。第四组,登高望远,指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游目骋怀,意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本处是假设“站在总星系以外的某个地方观察”,从语义上看,应选“登高望远”。两两比较,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要关注的语境有三处,一处是第一段,点明材料要表述的三个核心要素:黑洞、白洞、虫洞。另一处是第三段开头的“比方”,给出了基于天文学的解说对象:总星系、巨大台风体、进入极和释放极。再一处是第三段结尾括号前的文字,解释了前两处语境中表述对象之间的关系。从三处语境看,括号处应该对虫洞做出解说,涉及的要素有:巨大的台风体、黑洞、白洞、虫洞。前三个要素都有解说,可视为已知;虫洞没有解说,可视为未知。汉语表达的一般规律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后两处语境对括号处表述对象和语序的制约与限制看,A项的表达最恰当。其余三项在对象、句式、语序方面不如A项。故选A。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一封校庆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校诚邀您来看一下校庆典礼,与贵校师生共襄盛典。您的拔冗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如能参加,务必于5月10日前发回执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如不能亲临,可将贺信呈送到校庆办公室。
【答案】①“来看一下”改为“出席”或“参加”;
②“贵校”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
③“惠顾”改为“光临”或“莅临”;
④“务必”改为“希望”或“请”;
⑤“呈送”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来看一下”,口语化,不符合邀请函的要求,改为“出席”或“参加”;“贵校”,尊称别人的学校,语境为称自己的学校,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改为“光临”或“莅临”;“务必”,语气太强硬,改为“希望”或“请”;“呈送”,是上送的意思,不合语境,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某同学就班会活动方案征询同学们的意见,设想了同学们的四种反应,并拟定了应对方式,请根据图示,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面对意见说“随便”,表示态度两可,我可沟通确认;说“你再考虑”,表示婉拒,我及时调整改善;说“这真行吗”,表示质疑,我要积极解释;说“不同意”,表示坚拒,我须认真反思。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再根据题干的相关信息,分析概括。注意“征询意见”的四种情况及不同的应对方式。用概括性的语言,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总在追我之愿望。枝繁叶茂的大树想去远方,又或有热情洋溢的人想让人生熠熠发亮。
唯独忘却自我力量。大树从前只想借外物之力到达另一个境地;所谓青春年少也只不过依靠着周身的真实支撑。
我们总寻求寄托,摒弃实践;总沉迷念想,忽视作为;总着眼外界,无睹内在。
理想的寻求与达成,终究回归于自我饱含深情的起点,对自我的思索与发掘,对自我的革新与创造。
无数人败给了外力。
对己身不满,然后是无声的控诉与无可奈何的归于平静;对社会持异,改造人世的理想最终又被悄无声息地否决,再又回到对暴烈摧残生命的默许,对性别不公之象的熟视无睹,或对《熔炉》、《素媛》事件持续发酵的司空见惯。
大多时日,大多数人,坚信自身力量的微乎其微,执着于自身对理想的无能无力。
然,正如大树冲破阻隔,凭己之力去往远方,芸芸众生间,亦有不懈于梦,无愧于心的人们,夺得了潜在的力势与优长,达到了心之所向。
听伊迪丝唱《玫瑰人生》,146厘米的个子,带她穿过了废旧的巴黎老巷,逃过了父亲的谩骂,避开了曼哈顿的繁华,皆因在音乐中觅得了梦想的真谛。
读柴静《看见》,她说,我们浑然难分,就像水溶于水中。纷繁的乱象与缺失关照的弱势群体,她将自己作为发力的来源与希冀的个体,将镜头深入山间树林,深入被黑暗笼罩的生命,终于寻获心之所想。
看约翰•纳什《美丽心灵》,数学家与精神分裂,不可思议的激烈碰撞。但他未曾屈从于现实,三十年,三十年对数学的热爱与往复的搏斗,他以自我无可匹敌的顽强与坚忍,战胜了所有喧嚣。
漫漫岁月,从个人到群体,从滔滔黄河之水到遥远深蓝的爱琴海之岸,浮于表层成为现象武装,当点到即止化为惯常思维,自我改变与自我追寻便显得稀缺,弥足珍贵。
去追,如霍金以病残之躯写成《时间简史》,靠《万物理论》;去发扬优长,如简•奥斯汀以细腻温和笔触力被封建屏障。
如大树,不仅是自我念想的实现,它的种子已在各个角落生根复蓬勃生长;如平凡又伟大的个人,柴静,纳什为梦想所贡献的,亦生长成人类社会的宝藏。
正如法国诗人兰波在其《深谷睡者》中所写,闪烁的太阳已越过高傲的山峦,幽谷中的光点有如泡沫浮泛。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挣脱世间繁杂的禁束,去往内心无垢的星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则寓言类作文材料,飞禽和走兽拒绝了带大树去旅行的请求,大树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自己想办法,最后不仅实现了旅行的愿望,而且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材料中飞禽和走兽拒绝大树的理由是“大树没有翅膀”“大树没有腿”,这些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大树并没有屈从于这个事实,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达成了夙愿。材料强调的是不要因为自身缺陷而放弃那些看似无法实现的理想,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想最终会实现。因此,可从大树的角度从树的角度立意,有多种立意角度:抓住大树“没有翅膀”“没有腿”等词语,我们可以理解为客观条件不足,与飞禽、走兽相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以退为进,最终靠结出甜美的果子,让飞禽、走兽把种子带到世界各地。从这点上说,可以写要学会转弯,写要知道变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或写有志者事竟成。抓住“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这个句子,我们思考下,大树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显然是想出靠飞禽、走兽们吃了种子后把它带到世界各地去的办法。从这点,立意的角度有方法总比困难多,要学会借助外物,要注意借鸡生蛋。从飞禽、走兽等角度立意,飞禽、走兽认为要旅行,就必须有翅膀、有腿,这是常规思维,换个角度思考,没有翅膀和腿照样可以旅行。我们可以写凡事不要妄下结论,做人要有自己的识别能力和判断力,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从有飞禽、走兽等角度立意,飞禽、走兽原本想帮助大树旅行,苦于大树自身条件不足,但无心之中却助成了大树旅行,可以立意为“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材料的整体来立意,大树虽然靠自己,但最终是靠合作。大树结出甜美果实给飞禽、走兽;飞禽、走兽吃了果实,携带种子去远方,帮大树实现了旅行的心愿!可以写要学会合作。
参考立意:
①学会变通;②善于借助外力;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获得成功;④将欲取之,必先予之;⑤要学会合作共赢。
结构示例:
由分析材料入手,提出“理想的寻求与达成,终究回归于自我饱含深情的起点,对自我的思索与发掘,对自我的革新与创造”的观点;然后列举事例分析“无数人败给了外力”;再提出“自我改变与自我追寻”的重要性,然后列举事例分析;最后再次提出“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挣脱世间繁杂的禁束,去往内心无垢的星空”照应标题,收束全文。
素材链接:
1.他是北京人,生于1987年,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伤愈后他为了今后的生计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2002年,通过努力,他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百米蛙泳项目的冠军。
他还对母亲许下承诺: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回来。并且在此期间,他还学习了高中的课程,成绩十分优益,考上大学不成问题。
然而命运对这位年轻人的残酷之处在于:总是先给了他一个美妙的开局,然后迅速地吹响终场哨。在为奥运会努力做准备时,高强度的体能消耗导致了免疫力的下降,并且高压电对于他的身体细胞有过严重的伤害,不排除以后患上白血病的可能,所以他无奈放弃了体育。此时一个从小藏在他心里的梦改变了他的人身轨迹,从小就梦想着能成为钢琴家的他,放弃体育,并且不顾家人劝阻,选择了放弃高考,学习钢琴。但他的学琴路绝不是一番风顺。
当他报名参加音乐学校后,遭到音乐学校拒绝和学校校长的侮辱与歧视,校长说他的加入只会影响校容,但坚强的他没有因此沉沦,他对音乐学校校长说:“谢谢你能这么歧视我,迟早有一天我会让你看,我没有手也能弹钢琴!”于是,他开始自学钢琴。用脚弹琴是艰难的,这需要勇气和想象力,许多人用手弹都需要很多年才有起色,何况是脚。他每天练琴时间超过7小时。“那时真是精神和体力的双重考验。”终于在脚趾头一次次被磨破之后,他逐渐摸索出了如何用脚来和琴键相处。
和他在学习游泳上的表现一样,他对音乐的悟性同样惊人。奥运会时,只学了一年钢琴的他就上了北京电视台的《唱响奥运》节目,当着刘德华的面,弹了一曲《梦中的婚礼》。接着,他弹着钢琴,与刘德华合唱了一首《天意》。今年8月,在《中国达人秀》的现场,他带着空着袖管走了上来,坐到钢琴前。
那首《梦中的婚礼》响了起来。曲子结束,全场起立鼓掌。当评委高晓松问他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他就是第一位中国达人,2010年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刘伟。刘伟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奇迹。那么,我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之中,难道不应该努力去奋斗吗?最后,送给大家刘伟的一句座右铭: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2.诺贝尔年轻时深受英国诗人雪莱的影响,因此他有一个“雪莱梦”,他想成为一名诗人。然而,在成年期,由于技术发明和商业发展的繁忙业务,空余时间很少。
他写诗,谜语是他的自传长诗。晚年,他开始写小说。1861年,他写了《最聪明的非洲》,1862年,他写了《姐妹》,表达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看法。
诺贝尔也喜欢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哲学。对于当时欧美著名的哲学家来说,他更倾向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从哲学上讲,他列出了许多要写的论文目录和提纲。
3.汉武帝要李陵护送下师将军李光利,李光利在酒泉攻打匈奴右圣王。李玲拒绝了,要求他的步兵独自在法庭上为5000人辩护。武帝赞扬了李陵的勇气,答应了他。
只有司马迁说过:“李陵孝敬亲人,对文人有信心,始终怀着报国之心。他只有5000名步兵,吸引了匈奴人的全部力量,杀死了1万多个敌人。虽然他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并投降了,但他的功德是可以克服的。我不认为李陵真的向敌人投降了。
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点睛】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即: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寓言类材料的审题(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