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6.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教学案:第1编专题三 微案四 鉴赏艺术手法 Word版含解析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微案四 鉴赏艺术手法 微点突破一 赏析描写手法 小说中的描写对象有两种,一是环境描写,主要是景物描写;二是人物描写,它是描写的重点。‎ 设问方式 ‎1.(2019·全国卷Ⅰ)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2.(2019·全国卷Ⅱ)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2017·山东高考)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2016·浙江高考)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2014·江西高考)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6.请赏析文中画线处对人物动作的描写。‎ ‎7.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1.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 ‎(1)明确景物描写的具体手法 ‎(2)找到有关句段,确定景物描写所用的写景技巧。判定技巧时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 ‎(3)根据题干要求,联系文本内容分析文段是如何运用这种技巧表现景物特点的,并结合主旨和有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其作用。‎ ‎2.赏析人物描写的角度 人物描写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性格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表达真挚情感,深化作品主题。‎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烘托 借助环境烘托 答题模板 ‎××运用了……手法,表现了……,有……作用。‎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完成问题。‎ 小说中,作者是怎样刻画林黛玉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由题干中“怎样”一词可知,这是分析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题。从文中描写可知,本题属于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设题。通读文章,抓取描写林黛玉的相关内容,明确所用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等,再结合文本分析描写技巧的具体使用及其效果。‎ 答案 ①肖像描写。写黛玉的风流态度、容貌标致、多愁善感。②心理描写。初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体现了她寄人篱下、小心谨慎的心理状态。③语言描写。写黛玉婉拒邢夫人的语言,写有关读书问题的两次回答,表现她聪明识礼,谦恭得体。④动作描写。写黛玉在王夫人房中吃饭的细节动作,表现她知书达理,举止得体。‎ 即学即练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以游戏笔默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是错误的。本文选自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作者改编的中国传统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隐晦深刻地联系现实,塑造了大禹以及其他协同治水的实干家、昏庸的官员等鲜明的有指向性的形象,使用“水利局”等现代词语,增强了现实讽刺性。‎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外貌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语言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何具体塑造”其实就是要求回答作者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其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对比衬托、正侧面结合等。然后,找到文中最能体现“禹”及其随员的形象特点的句子,确定具体艺术手法,并考虑众大员的描写对禹及其随员形象塑造的作用。作答时,先答出描写手法,再结合情节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并指出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题干已明确了答题角度,要求从“故事”和“新编”的角度分析。从“故事”的角度,要考虑本文大禹治水的情节是否有历史依据。从“新编”的角度,要考虑小说有哪些虚构,语言有什么特点,还要考虑主题的现实性。‎ 微点突破二 品味语言艺术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风格。‎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角度切入。不过,鉴赏小说语言更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即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展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感情,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还有作者语言的个性化。‎ 设问方式 ‎1.(2019·浙江高考)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2018·全国卷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2016·全国卷Ⅰ)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以×××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 ‎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分析角度 类型 分析 品味小说中人物的语言  ‎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俗,有的文雅……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知书达理、王熙凤的八面玲珑、贾宝玉的率性自然等鲜明个性都是借助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品味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风格 用词方向 ‎①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的选择与锤炼。‎ ‎②叠词运用。如果文章多处用叠词,或摹声摹色,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或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句式方向 长短句、整散句、反问句,以及其他特殊句式的选用。①如果文章大量使用整句,引用古诗和四字词语,可使音节和谐,富有韵律,显得格调典雅。②如果文章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其作用是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③如果文章大量使用短句,三五字一句,其作用是使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有生活气息。④如果文章既有整句,又杂以散句,其作用是使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具有典雅之美 修辞技巧 比喻、夸张等常见九大修辞运用特点;描写人物形象的技巧特点 语体方向 口语、书面语 整体风格 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答题模板 ‎××词语、句式有……的特点,有……语言风格,起到了……作用。‎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祝福》第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讽刺,或沉郁悲哀,试结合小说第一段文字,具体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6分)‎ 答: ‎ 剖析 本题考查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这一点在题干中已有明确提示。先确定语言风格,然后找出对应内容。就作者所选色彩暗淡、声调不太响亮的字词组成的句式等,举例分析。‎ 答案 ‎ ‎《祝福》中的语言是沉郁悲哀的。作者选择色彩不太强烈的词语、声调不太响亮的词语组成稍长的句子,读者读后会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沉郁悲哀。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爆竹声是“钝响”等。‎ 即学即练 ‎(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4.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语言特点,通常可以从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句式的选用(长短句交错运用、整句、散句、整散句结合等),语言的风格(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方言口语等)等角度来考虑。具体到本题,①从手法角度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瓜人格化,如它们“向前跑去”“爬上房顶”“彼此招呼着”“成群结队”,富有活力;每句都有“了”,这是反复强调的手法。②从句式角度看,画线句有长句有短句,语言富于变化,自由灵活。③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作者所用语言语调轻快,与作者喜悦的情感相合。‎ ‎5.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从文中筛选出描写“我”的语段,然后从对“我”的描写中概括出“我”的性格特点。如①冯歪嘴子向“我”要黄瓜,“我”就递过去,可以看出“我”对冯歪嘴子的友善;②当冯歪嘴子不知道祖父已走远,仍继续说话,而“我”则“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或跳起来敲打窗户,跑去告诉祖父等细节,可以看出“我”调皮又可爱;③吃粘糕时,想多吃又听从大人的话,可见“我”的乖巧;④当冯歪嘴子问话而又“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则可以看出“我”的矜持。将这些信息梳理整合,最后组织语言,分条叙述即可。‎ ‎6.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明确指出要求“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作者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一般会从人称、视角、叙述方法(顺叙、倒叙、补叙、插叙等)等角度来考查。具体到本题,①从人称角度看,本文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情感,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从视角角度看,“我”是一个孩子,从孩子这样一个视角看世界,会更具童趣、童真;③从叙述方法角度看,本文属于顺序,按时间顺序行文,脉络分明,自然舒缓;④从表现手法看,本文中细腻生动的场景细节描写,如“我们”一家吃粘糕的细节,也是本文叙述上的一个亮点。‎ ‎7.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示例一)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示例二)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意蕴的能力。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标题,实则要求回答出所选标题的作用,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这两个标题一个是以物为题,一个是以人为题,各有好处。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具体可概括为:①交代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氛围;②概括事件,展开情节,呼应细节;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⑤运用手法(如一语双关),生动形象,意蕴丰富;⑥揭示主旨,深化主题。做答时可从这些角度结合文本来分析自己所选的标题。具体到本题,(1)“磨房里外”是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要考虑其对展开故事情节、营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作用。(2)“冯歪嘴子”是本文的主人公,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突出主题等的作用。‎ 微点突破三 艺术手法类探究 艺术手法的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手法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的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构思和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设问方式 ‎1.(2014·湖北高考)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2014·江苏高考)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几个方面简要分析。‎ ‎4.本文在×××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5.这篇小说在×××、×××、×××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请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探究艺术手法答题“三步骤”‎ ‎1.因为艺术手法类探究题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考查艺术手法的几种题型:‎ ‎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巧合等)?在塑造形象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④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是怎样的?‎ ‎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用词丰富而多样)?‎ ‎2.审清题干中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3.把艺术手法与表现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题模板 ‎1.该部分这样安排是……(观点);‎ ‎2.这部分在语言上……(技巧、修辞、语言风格等);‎ ‎3.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侧重结构)作用;‎ ‎4.从人物的故事看,在此处这样安排(结合小说情节),更凸显出人物的……;‎ ‎5.在深化文章主题上,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性格形成等),在当今社会仍有……(结合现实)意义。‎ 教材演示 速读小说《祝福》,完成问题。‎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剖析 “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答案 结尾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了“我”的心情,与开头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善。‎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两个人的历史 余华 一九三〇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这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我想去延安。”他告诉她。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她重现了一九三〇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他听完微微一笑,说:“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一九五〇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回到了他的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解放,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的谭博回来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一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 ‎“我也梦见过你。”谭博说。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的。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谭博不知该说些什么。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 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刷衣服。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唰唰”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谭博问:“你有这样的梦吗?”“我没有。”兰花摇摇头。‎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时间跨度大,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不同的时代的生活、梦想,既是两个人历史的再现,也是一段特定时代历史的缩影。‎ B.小说自始至终特别突出中国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年份,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 C.小说作者用较短的篇幅将两个人半个世纪的命运变化勾勒出来,呈现出历史的戏剧性和人物命运的荒谬性。‎ D.小说第二段中写谭博窗前读诗、兰花擦拭家具的情景,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兰花内心深处对谭博的浓浓爱恋。‎ 答案 B 解析 B项,“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错,“反抗”在文中并未提及。‎ ‎9.根据小说的内容,谈谈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天真烂漫、内心细腻。少女时代与少爷谈着共同的梦想,青年时期爱恋着少爷,享受着与少爷在一起的安静时光。(2)勤劳、本分。兰花和当时大部分妇女一样嫁为人妇,儿女成群,任凭粗壮的腰身抹杀昔日的苗条,不停地操持家务。(3)心地善良、淳朴。特殊年代,谭博母亲去世,设法通知谭博,帮助“反革命分子”身份的谭博回家料理后事。‎ 解析 理解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概括。本文对兰花的描写主要是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兰花的性格特征可以结合“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等情节加以概括。‎ ‎★10.小说以“梦”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线索及结构方面:以“梦”为中心,省去了许多相关却不必要的交代,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更简洁。(2)人物形象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集中描写了不同时期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形象更立体多面。(3)小说主题方面:以“梦”为中心,使小说主题更丰富。小说通过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人物的不同际遇和不同的梦,表现时代对人的戕害及命运的无常。‎ 解析 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理解了小说的主旨,再指出这样写对故事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主旨所起的作用。“梦”在文章第一段就开始出现,并且贯穿全文,所以是线索,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的“梦”都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也突出了命运无常的主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