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0 KB
  • 2021-06-05 发布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铜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9月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2017年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入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寻“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生活,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 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 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 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 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 作者围绕“守护好古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及做法。‎ D. 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要见物更要见人,保护村落的基础才更坚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 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 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 引用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错。根据第三段结尾部分的内容可知,文章意在强调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应保护村落振兴乡村。‎ C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为“村落不可能……唯其如此,才能……我们的根”。‎ D项“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错误。引用《汉书》中的句子,点明了村落对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话,则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范围失当。原文是“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 故选C。‎ ‎【点睛】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 材料一 ‎2018 年 4 月 2 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 目标:‎ 到2020 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 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 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 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 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 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 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 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 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版),积极开展“新工 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 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 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 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 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 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 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 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 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 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 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 月 10 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 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 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 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 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 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学、计算机这些 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 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 2018 年 6 月 12 号《长江日报》‎ ‎4. 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20 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 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 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 2030 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 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 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 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 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 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工作。‎ C. 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 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 的相关知识。‎ ‎6. 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C ‎ ‎6. ①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 ‎②专业建设方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③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 ‎④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⑤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错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这个地方。原文是“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选项将未然的 “推动”二字,变为已然的“已经”。‎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原文是“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而选项是“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将“未然”变“已然”。‎ 张冠李戴。不是“高校”努力构建,构建的主体应该是“教育部”。‎ D项,“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在文中无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我们要善于结合文本分角度回答。从材料二中,“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等语句可概括出在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从材料中“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语句可概括出在专业建设方面: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从“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等语句可归纳出:在人才培养力度方面需要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的观点。从段末“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等语句可概括出: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等观点。‎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 亲 张 翎 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独自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 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房。妻子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办公桌极是笨重,电话、传真、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都要费事。两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硕大的开销。晓烨沉吟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了。‎ 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材更矮小了一些。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秘方,最听不得人说她胖。‎ 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己偷了母亲眼睛的那份光亮。苏伟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养大的。母亲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就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懂事起来的。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份,另一部分自作主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 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却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疼的一个老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豫,最后还是来了。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总是手洗了自己的衣服挂在卫生间里晾干,水常常滴答一地。听见滴滴哒哒的水声。晓烨说了多次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后来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了班才开始洗衣服,快下班时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看不清的,晓烨的脸色就渐渐难看了起来。‎ 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依旧煎炒烹炸,一屋子油烟,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 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再打包了外卖给苏伟母子吃。母亲无饭可做又不懂英文,连普通话也说不好,看不懂书和电视,更不爱出门,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地坐着等儿子回来,天黑了也不开灯,省着电费。‎ 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是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一搂,亲一亲。月亮用英文说不要碰我。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躲。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您的烟味。”母亲听了,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 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不好,却看出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 航班是大清早的,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听都像在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就领着母亲去机场的餐馆吃早饭。母亲的手颤颤地伸过饭桌,抓住了苏伟的手 :“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的话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他跑去厕所,坐在马桶上,哭了一场。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有两千美金信封,硬塞进母亲兜里:“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 然后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话。临进安检门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 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春寒料峭,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原封不动的信封。苏伟坐进车里,启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聚集,又渐渐消散。 ‎ ‎(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B. 父亲去世得早,苏伟兄弟三人长大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反应了她的落寞与伤心。‎ C. 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 D. 苏伟送别母亲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暗示出他给母亲和哥哥两千美金的事情并未征得晓烨的同意,而且也不想让她知道。‎ ‎8. 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分条概括。‎ ‎9. 请结合原文,探究造成“母亲”与“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 ‎【答案】7. B 8. ①母亲吃苦耐劳,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常年在皮鞋厂辛苦工作; ②母亲勤劳节俭,为了省电省水,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用手洗衣服并自然晾干,等儿子下班回家,天黑了也舍不得开灯; ③母亲淳朴敦厚,到城里依然习惯用农村的一套做菜方法; ④母亲慈祥细心,一直想亲近月亮,临别叮嘱儿子完全听从妻子,偷偷把钱还给了儿子。 ‎ ‎9. 探究角度: ①婆媳二人生活习惯、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她们生长的不同时代; ②婆媳二人生活环境差异巨大:一个国内农村,一个国外大都市;‎ ‎ ③婆媳二人之间缺失有效的沟通,以及必要的包容; ④血缘感情亲疏;‎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语言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B项,“反应了她的落寞与伤心”不当,从下文看,母亲是一个慈祥善良一心为孩子着想的人,她不去儿子家是不想给儿子添麻烦。‎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母亲的言行及他人的评价,然后概括归纳。如母亲见了苏伟就说“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很是稀罕月亮”,“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把儿子给的美金偷偷还给儿子,都可以看出母亲慈爱细心;“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养大的”,累坏了眼睛,“操劳惯了”可以看出母亲吃苦耐劳;“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 ,“天黑了也不开灯,省着电费”,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节俭;“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依旧煎炒烹炸”可以看出母亲淳朴敦厚。‎ 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母亲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要从文章内总结得出。小说开头写母亲来探亲,晓烨起初不同意母亲住在楼下,后来苏伟说到了医保她才同意,而母亲见到苏伟就说儿子瘦了,儿媳胖身体好,这些都可以看出婆媳之间没有血缘,感情疏远;母亲来自国内农村,晓烨生活在国外的多伦多,二人生活环境差异非常大;母亲习惯勤俭节约,到了多伦多也是坚持在家时的老习惯,洗衣不用洗衣机和烘干机,为了省电不开灯,做饭煎炒烹炸,这些都是晓烨所不能接受的,二人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差距较大;晓烨对母亲的行为不能理解也不接受,文中二人没有沟通和交流。‎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待之。武往锐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未几,宫廷左右及五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B.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C.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D.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伯:指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卿五等爵位。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B. 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C. 三军: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 旬:指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又指十岁为一旬。本文是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但是,佚之狐和烛之文都反对奖赏烛之武,都认为自己有功,应当受到奖赏。‎ B. 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觉得这次郑国能脱离困境,他举荐有功,应该受赏。‎ C. 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对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 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武往锐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 ‎【答案】10. D 11. A 12. A ‎ ‎13. (1)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 ‎(2)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挂念他,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善思辩”是一个完整的动词,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C项。“宠”前面的主语是“郑君”,“得郑君宠”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A项。故选D。‎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A项,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没有“卿”的爵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佚之狐和烛之文都反对奖赏烛之武”分析有错,佚之狐和烛之文并没有反对奖赏烛之武。‎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举:推荐;见: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词,有何功。第二句中,系:牵挂,挂念;待:守护,陪伴,侍奉;宜:应该,应当。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参考译文:‎ 佚之狐,郑国人,是佚之俅的儿子。佚之狐年轻时擅长思考和辩论,才识很多。担任幕僚,经常得到郑国国君的赏识。晋侯、秦伯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求见郑伯,说:“国家面临危险,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君,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出使秦国,秦晋联军撤回之后,郑国于是得到了安宁。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烛之武。佚之狐听到这件事之后,对郑伯说:“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然而,烛之武终归属于隐士的一类,要不是我推荐,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我私下里认为应当受到奖赏的是我。”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奖赏了佚之狐。第二天,有位村夫到朝堂参拜,郑伯迎接了他。问他何人,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烛之文说:“皇上的恩惠遍及四海,天下的人都得到恩泽,这是全国百姓的荣幸。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即使是三军也敌不过他,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然而,家里有老母亲,已经83岁了,每天必须有人侍奉。烛之武去劝说秦国撤军,母亲天天记挂在心,我日日夜夜守在母亲身边,眼睛都不眨一下,也应该受到奖赏。再说烛之武本来不愿意去劝退秦国军队,是我多次劝说他才去劝退秦军的!”郑伯奖赏了这位村夫。没过多久,郑伯身边的人和众大臣上书请求得到奖赏的人络绎不绝,郑国国内一片喧哗。晋君听说这件事,趁机来攻打郑国,郑国又陷入危险的境地。编者说:“郑国从危局到安定,是皇上圣明与臣属贤能的结果;郑国从安定到再度陷入危局,是奖赏功臣的过错,还是夺取别人功劳嫉贤妒能的过错呢?”‎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 ‎)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4.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绕”“翻”“吹”“自语”等词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 “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 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故而词人难以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 D. 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 ‎15. 词的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凄冷萧条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词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破纸等意象,营造出凄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诗人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巨大,表现出他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 “动物猖獗,秋风凉薄,故而词人难以安然入睡。”赏析有错,难以安然入睡的原因是忧虑国事。‎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理解情感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诗歌上联凄冷萧条的意境是通过哪些意象营造出来的,找出其中能表达这种意境的意象即可。上联“绕床饥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饥饿的老鼠绕床到处跑,说明老鼠满屋。蝙蝠也绕着灯上下翻飞,房屋破漏不堪,外面的冷风冷雨都透过破窗吹进了屋里,这种极度凄冷萧条的意境是借用饥鼠、蝙蝠、风雨、破纸等意象营造出来的。第二问要求回答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词人辛弃疾“平生塞北江南”为国事操劳奔走,“归来华发苍颜”,结合注解贬官为民,闲居带湖,可理解出词人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的结局,满怀壮志未酬的怅然和辛酸。“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梦中和现实落差巨大。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表现出他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自己淡泊名利,志趣高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4)《桃花源记》通过描写老人小孩来表现桃花源人们幸福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答案】 (1).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 (4)黄发垂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罔、殆、拂、髫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第Ⅱ卷 表达题 二、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类和________的创作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的________。《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的史诗般的经历,而且把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堪称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比比皆是,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 ),创造奇造。此外,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地刻画自然形象表现社会美,如《沁园春·长沙》中“击长空”的鹰、“翔浅底”的鱼等,而他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 ________的气度更令读者心驰神往。‎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A. 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B. 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熏陶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C. 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D. 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诗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革命诗坛广为流行,吸引并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18. 划线处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峥嵘岁月 千古绝唱 指点江山 B. 别具一格 蹉跎岁月 千古绝调 侃侃而谈 C. 独树一帜 蹉跎岁月 千古绝唱 指点江山 D. 别具一格 峥嵘岁月 千古绝调 侃侃而谈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警句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B. 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C. 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的,就是这些警句 D. 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的就是这些警句,它们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介词使主语残缺,应去除“由于”。因此要排除C项。二是“熏陶并吸引”语序不当,应调整为“吸引并熏陶”,AB两项没有改正第二处错误,故排除。因此选D项。‎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是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第一处语境是说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与众不同,因此选用“独树一帜”。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常被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第二处语境表达的是毛泽东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的那段艰苦卓绝的不平凡的岁月。因此选用“峥嵘岁月”。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千古绝调: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第三处语境是赞美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少有的绝妙佳作,这两个词语都可以用。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侃侃而谈:意思是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第四处语境是强调毛泽东在诗词中谈论国家大事的大气度,因此选用“指点江山”。故选A项。‎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通读语段可知,括号前面列举了毛泽东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勇气的警句,经过分析可知,括号里的内容表述的应是这些警句的作用,因此所填语句的主语为“这些警句”,据此排除C、D两项。由括号后的“创造奇迹”可知,“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应放在后面与之相连,据此排除A项。故选B项。‎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20.下面是一段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 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这次活动是学校团委指使组织的,我们的鼎力相助一定会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燃眉之急,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请到会的同学献出自己的爱心,务必捐款捐物。‎ ‎【答案】(1)“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2)“指使组织”改为“倡议”或“号召”;(3)“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4)“不是吝啬鬼”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5)“务必”改为“积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欢迎同学们莅临这次捐助贫困地区的活动”中“莅临”用词不当,该词是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用于学生。可将“莅临”改为“光临”或“参与”。“这次活动是学校团委指使组织的”中“指使”,1.指挥;支使;2.煽动某人去做某事。此处是学校的正常活动。因此可将“指使组织”改为“倡议”或“号召”。“我们的鼎力相助”中“鼎力相助”使用不当,该成语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是用于自己,使用不当。可将“鼎力相助”改为“大力相助”或“全力相助”。“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吝啬鬼”中“不是吝啬鬼”是口语,此处是捐助贫困地区活动的开场白,应用书面语,可将“不是吝啬鬼”可改为“一定会慷慨解囊”。“务必捐款捐物”中“务必”一词太生硬,有命令性,此处是捐款助贫活动,应是自愿行为,因此可将“务必”改为“积极”。‎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21. 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 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答案】图像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类型为分析图标,分析时注意图表中的主题图案,重要的文字,象征意义,好要注意名称,当然图形都较为抽象,此题主要是“橄榄枝”“旗帜”和“鸽子”,然后结合名称“联合我们的里力量”分析“齐心协力”和“和平”的寓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三、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洒下一粒 的种子”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字数800,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诗歌除外。‎ ‎【答案】洒下一粒勤奋的种子 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阐释了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知实才,才能不断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亲睐,武装自己的头脑。所以,让我们洒下一粒勤奋的种子,因为勤奋能成就人生。‎ 勤奋,是成功的奠基石。人们在做事之前,往往总是强调困难的因素,而不愿动手,其实这不过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一个借口。大多数时候,不成功仅仅是因为努力的不够罢了。一位哲人曾说:“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另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远望,精鹜八级,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勤奋,叩开成功人生的敲门砖。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家学渊源”,8岁即研习《说文解字》,熟读《三字经》、《二十四史》,13岁赴日留学,17岁回国,21岁又赴美。他有很高的语言天赋,精通并掌握了19种文字,人们尊之为“教授之教授”。一个人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和业绩,除了归功于他的聪明才智,更在于他的勤奋与好学。‎ 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勤能补拙。勤奋的数学家陈景润,勤奋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勤奋的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勤奋的思想家孔子,他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无不在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成功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勤奋使得生命有形色,如奔涌的大河,挟卷一切入海,奔流不返,以劈山穿石的伟力咆哮,雄伟而决绝。勤使泉眼无声惜细流,让它总在默默无闻的流淌着自己的生命,如果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它也能腾涌不止,奔流不息,这很像人生。每个人都是一口泉,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得靠一股内在的力量,得靠一种旷达的精神,它就是勤奋。勤奋才是立身之本,才是成功的保障。‎ 勤奋是风里的一首诗,无声却让人心动,它的力量不嗅不知。勤奋是飘在生活里的一首诗,是写给成功的情诗,它只想留下最美的结局,那是人生最成功的一幕。勤奋是风雨后彩虹桥上点缀的红星。它凝聚了汗水和心血,同时也是成功的昭示。洒下一粒勤奋的种子吧,让它成就我们辉煌的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形式为半命题作文。分析所给句子结构,“洒下一粒……的种子”所填的词应是积极的、正面的、美好的,有一定内涵的,以所选词语含义立意即可,文体议论文、记叙文皆可。可选词语如勤奋、友谊、善良、宽容、理想、创新、自由、助人、正义、平等、博爱、和谐……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是国家、民族……。以奋斗为例分析立意:奋斗,可理解为振奋人心、奋发图强,奋发有为,奋勇拼搏,可立意为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也是对新时代的精准描述。‎ ‎ ‎ ‎ 例文结构分析:开篇以阐释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引出主旨:勤奋成就人生。接下来采用层进式,论证勤奋的意义:勤奋,是成功的奠基石、勤奋,叩开成功人生的敲门砖、勤奋使得生命有形色,如奔涌的大河。最后总结深化主题:勤奋是风雨后彩虹桥上点缀的红星。它凝聚了汗水和心血,同时也是成功的昭示。本文总体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证充分,内容充实。‎ 素材积累:1、六尺巷传奇.。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2、热爱劳动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共和国成立到现在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劳动的楷模,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的劳动着,为我们创造了今天幸福生活:“铁人”王进喜不顾身体的虚弱,以“铁人”的精神奋斗在大庆油田几十年,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建功立业;上海平凡的房屋修理水电工徐虎,21年来“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及时雨”;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的确,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因为劳动,人类社会才不断进步发展。‎ ‎4、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5、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呲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道,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