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窈窕yǎo 尽快jìn 遒劲jìng 潜蛟qián
B. 正月zhèng 船舷xián 驽马nú 处方chǔ
C. 轻佻tiāo 横财hèng 强迫qiǎng 经传zhuàn
D. 拜谒yè 麋鹿mí 说服shuì 矿藏cáng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尽”读jǐn;
B项,“正”读zhēng;
D项,“说”读shuō。
故选C。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蹉跎 绊嘴 万户侯 层峦叠嶂
B. 脉搏 慰藉 流线形 曲折萦纡
C. 靡费 奖腋 舶来品 不虞之誉
D. 疏浚 坐镇 掉书袋 名门望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绊—拌;
B项,形—型;
C项,腋—掖。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雨淅沥,雾气弥漫。朦胧之中的雁荡山若隐若现,如诗如梦,秀色可餐。
B. 有些学生书写状况很糟糕,他们经常文不加点,字迹潦草,以致文章不堪卒读。
C. 从共享改革成果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挥而就。
D. 城市改造要谨小慎微,改造如何与保护相协调,是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结合“朦胧之中的雁荡山若隐若现”分析,符合语境。
B项,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结合“书写状况很糟糕”“字迹潦草”分析,此处望文生义。
C项,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这里应改为“一蹴而就”。D项,谨小慎微:指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用于形容“城市改造”,对象使用不当。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的光晕,是这中秋滋味的底色,主角(jiǎo)还是那轮皓月,圆而光洁,落进了花枝,落进了琉璃盏(zhǎn),落进了天下赏月人的瞳孔,心内便自有万千感慨生腾。
B. 一种委屈的情绪使他忍不住泪水盈眶(kuàng),他停在路边白杨树下,把烫热的脸颊(jiá)贴在冰凉的树干上,透过朦胧的泪眼惆怅地望着黑黑的远山。
C.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bīn)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tiáo)和,使人一眼看来就非常愉快。
D. 砭(biān)石主要用于破开痈肿、排脓放血或刺激身体的某个部位以消除病痛,是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医学史家把这种医疗活动看成我国针灸(jiū)术的滥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角”应为“jué”,“生腾”应为“升腾”。
C项,“妥贴”应为“妥帖”。
D项,“灸”应为“jiǔ”。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决定了他具备什么样的情趣。[甲]音乐舞蹈啊、书法绘画啊、旅游吟诗啊,这些雅致的情趣,可以缓解疲劳,松弛紧绷的神经,让人积极、乐观、向上。[乙]而庸俗的情趣,比如沉浸网络游戏、酗酒吸烟、迷恋不健康视频等,则会损人身心,同时让人陷入堕落不堪的境地。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灵,需要的还是雅。说到雅,人们最先想到的还是书画。[丙]中国绘画的雅,在于它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更在于它表达的是一种挥洒自如、酣畅的美丽。这种美,源于绘画者的内心,它借助笔墨,跃然纸上。笔墨所到之处,意象飞升,情趣盎然,一点一线,皆有可能触动赏读者的心弦。
5.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弛 B. 沉浸 C. 同时 D. 跃然纸上
6.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松弛:松散;不紧张。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使用正确。
B
项,沉浸:浸入水中,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沉迷”。“沉迷”指深深地迷恋。
C项,同时:表示并列关系,常含有进一层的意味。使用正确。
D项,跃然纸上:形容描写或刻画得十分生动逼真。使用正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A项,名词加了“呀”“啊”等叹词就需要停顿较长时间,故“音乐舞蹈啊、书法绘画啊、旅游吟诗啊”中间的顿号均应改为逗号。故选A。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个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事业成功的关键。
B. 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C. 在中国的互联网世界里,最能引起共鸣的“主旋律”就是网民对精英阶层的嘲讽、质疑和鞭挞。尽管精英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依然巩固,但不可否认,精英阶层正在陷入困境。
D. 细节的处理,不只是类似一把椅子、一张床的摆设,更重要的是人物的细微心理。这些细节处理好了,会让你感觉到作家创作的这个人颦笑生辉、如在目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搭配不当,“人心向背”为两面,一面对两面。
B项,搭配不当,“改善”不能和“弊端”搭配,应将“弊端”改为“现状”。
D项,成分残缺,在“细微心理”后加上“的处理”。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但是 , , , , , 。每个人在各自朋友圈发信息时,要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
①个人在朋友圈发布或转发信息要慎重
②还要恪守公共交往规则及秩序
③朋友圈又具有公共性质
④不能盲目动指头
⑤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
⑥在朋友圈里除了要遵守社交礼仪外。
A. ①⑤⑥②③④ B. ③⑥①⑤④② C. ⑤③⑥②①④ D. ⑥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大概内容和材料信息中心思想,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通过阅读语段,可以得出该语段内容大意: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需要考生排序的句子关涉的内容是朋友圈的公共性。分析这几个句子,可知与“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相对应的句子是第③句“朋友圈又具有公共性质”,那么这个句子是所有需要填进去的句子的中心句。通过这点,可排除ABD。又第⑤句四第三句的原因,因此第⑤句放在第③句的前面。第⑥句和第②句中用了一组关联词“除了……还要……”,指明了在朋友圈正确的做法,可知这两句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第①④句是对第⑥②句做法的更具体的阐释。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四抓”。一是抓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和作用,就抓住了要害。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句的重要手段。二是抓思路。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或对照)、相承(顺接或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解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三是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①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②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与此同时”,表示相承关系;“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③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④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⑤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四是抓标点。横线后的标点除了逗号、句号外,还会有分号、问号等。遇到这种横线后标点有变化的连贯题时,可凭借标点的作用来确定答案。做这类题目要注意把握每个语句的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思考层次间的衔接。
9.下列句子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A. 此次会议重要,烦请您明日拨冗参与。您是学界泰斗,期待您莅临指导。
B. 不慎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往致谢。
C. 虽然我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但我凡事都会一马当先,率先垂范,故经常博得大家的夸奖。
D. 我们家家教一向很严,令尊反复教导我们: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B项,“百忙之中”指工作十分繁忙,一般用于别人,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
C项,“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用于“我”,使用不当。
D项,“令尊”,称对方的父亲。此处称自己的父亲,应该用“家父”。
故选A。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省(检验反省) 长终(长久存在) 通习之(普遍) 无贵无贱(没有)
B. 万顷之茫然(迷惘的样子)漫江(满、遍)书生意气(情绪)溯流光(逆水而上)
C. 士大夫之族(类) 骤得(骤然,突然) 出人(超出一般人) 挥斥方遒(奔放)
D.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闻者彰(清楚) 无常师(经常) 于其身也(自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无”应解释为“无论”。
B项,“茫然”应解释为“浩荡渺远的样子”;“意气”应解释为“意志和气概”。
D项,“常”应解释为“固定”。
故选C。
11.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 山川相缪
B. 或师焉,或不焉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君子生非异也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举匏尊以相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A项,“有”通“又”;“暴”通“曝”。
B项,“不”通“否”;“知”通“智”。
C项,“生”通“性”;“受”通“授”。
D项,“尊”通“樽”。
故选D。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学而大遗 师不必贤于弟子
B. 白露横江 蚓无爪牙之利
C. 今之众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D. 君子不齿 哀吾生之须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都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A项,“小学”,古义:小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指没有必要。
B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C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故选D。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用心一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正襟危坐 粪土当年万户侯
D. 非能水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A项,“一”,数量名词作形容词,“专一”;“日”,名作状,“每天”。
C项,“正”,使动,“使……正”,可译为“整理”;“粪土”,意动,“把……看作粪土”。
D项,“水”,名作动,“游泳”;“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不及”。
故选B。
14.下列各句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渺渺兮予怀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而又何羡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例句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句;
A项,“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定语后置。
B项,为“予怀渺渺”,主谓倒装。
C项,“于”表被动,被动,状语后置。
D项,“羡何”,是宾语前置。
故选D。
1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能听清楚。
B.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那么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虽然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輮的工艺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A项,“疾”的意思是洪亮,而不是快。
B项,“三人”为虚指,应理解为“几个人”。
D项,“虽”的意思是“即使”。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一味味地抓药……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有改动)
16. 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处补写柳先生的话。(18字以内)
17. 文中写道:“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这些日子”指什么日子?“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说明了什么?
18. 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9. 文中多次写道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
17. 指给日本少佐治病的日子。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18. ⑴医术高明。⑵医德高尚。⑶智慧勇敢。⑷有爱国情怀。⑸忍辱负重。
19. ⑴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⑵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⑶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解答本题,要根据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特点,由其性格特点推断其可能说的话。本题根据小说情节柳先生先是替日本少佐医伤,后又杀死日本少佐。当翻译官追问柳先生干嘛杀死少佐时,他应一身骨气的回答:“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这是开放性试题,符合文意即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文中“这些日子”指给日本少佐治病的日子。“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结合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医术高明(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医德高尚(无论是谁,只要是病人他都医治);智慧勇敢(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借机杀死他);有爱国情怀(杀了日本的少佐先生);忍辱负重(别人不理解他给日本人治病)等特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物象作用的能力。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文中多次写到颜老爷的花树,第一次写日军炮弹把花树的树干炸开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柳先生救活花树,因为花树是颜老爷的抗日烈士儿子留下的;颜老爷折断花树,那是因为柳先生给杀害无数中国人的日本人治病;柳先生再救花树,还是因为花树是烈士留下的,表现了他对烈士的敬仰之情。花树多次出现,推断情节发展。文中写柳先生两次救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深化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点睛】小说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
1.常考的提问形式:①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②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答题方略: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为下文作铺垫(伏笔)作用;③衬托人物,寄托人物情感;④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⑤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三、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其破荆州 方:当
B. 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C. 逝者如斯 逝:往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表判断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侣鱼虾而友麋鹿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 郁乎苍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 举匏尊以相属 作《师说》以贻之
D. 羡长江之无穷 水为之而寒于水
2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 苏子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辩证地认识万物,由自然说到人生哲理,令人信服。
C. 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 作者善于借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2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答案】20. D 21. C 22. A
23. (1)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连结盘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繁茂的样子,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竟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看,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是”,代词,此、这。句意: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
B项,“乎”,用作词尾,“……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C项,“以”都是目的连词,“来”。
D项,“之”,取独;代词,代冰,“它”。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不正确。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缪”,通“缭”,盘绕;“郁”,茂盛的样子;“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于”,介词,表被动,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2
)“其”,代词,它;“观”,看;“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皆”,全、都;“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24.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___,“自小刺头深草里”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
25. 诗歌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24. (1). 绝句 (2). 拟人
25. 托物讽喻,借物写人。诗人通过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小松,来寄托他对自身命运的惋叹:那些不识小松凌云之材的人不正是现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吗?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体裁和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诗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及词和曲,还有现代诗。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此诗一共有四句,每句为七个字,结合“蒿”“高”分析,为七言绝句。“自小刺头深草里”,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运用拟人手法。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那些人当时不识这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四、填空题(共10分)
2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
(2)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4)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如是而已。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5). 蟹六跪而二螯 (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8). 术业有专攻 (9). 舞幽壑之潜蛟 (10).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砺”“知”“冯”“鳝”“攻”“舞”“潜”“嫠”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作文(共50分)
27.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注意文体规范和书写规范。②文中不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个人信息。③字数在800字左右。
【答案】味道
人生的味道,就像五彩的颜料,味味俱全。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
人生的味道,有时像青涩柠檬那样酸;人生的味道,有时像清香芒果那样甜;人生的味道,有时像紫色葡萄那样既酸又甜。
青涩柠檬——酸
期中试卷发下来了,红叉在试卷上出现的概率,几乎已经超过了红勾。失落,痛心,无奈……
夹杂着多种情绪的眼泪不禁落下,滴在了试卷上,滴在了我心中。我把试卷紧紧地揉成一团,狠狠地摔进抽屉里。把头埋进手臂里,自己一个人趴在桌子上静静地抽泣。我后悔,后悔自己当初不该那么懒,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我后悔,后悔自己当初上课不该走神,导致对知识半知半解。
哭够了,伤心够了,学习还要继续,或许有了这次的教训,使我更加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从抽屉里重新拿出试卷,小心翼翼地抚平,仔细地订正起来。
这就是人生的酸。
清香芒果——甜
忽然听见耳膜一振,一串细细的脚步声,那么脆,那么轻,生怕打扰了我。这声音再也熟悉不过了,它承载了数步尽的爱,奔走在俩扇门之间。“吱”,门轻轻的开了,母亲走到我身边,轻轻的说:“不早了,睡吧,别累坏了。”“要睡你去睡,没看我正忙着么!”我没好气的说,似乎能把所有闷在心里的气全部发泄。母亲无语。随后又是一阵脚步声,还是那么轻,那么脆,不同的是那声音越来越远了。
又是一个人独处,唉,我怎么能那么跟妈妈说话呢?这样妈妈会伤心地。我眼前一阵模糊两滴泪落在眼前的书上。
这时,又响起一阵脚步声,只是比刚才更轻,更脆……这回,母亲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放在我的书桌上说:“孩子,喝茶吧,提提神别累坏了身体。”
我走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抱住我,头搁在我的肩膀上,轻轻的抽泣起来,我能感受到她身体的颤动。
这就是妈妈给我的人生味道,是甜的。
“孩子,要不妈带你去上学,下雪天的多不安全,还是……”我打断了妈的继续唠叨,不耐烦地挥了挥手,便摔门而出。我不知道当时她有何反应,我只知道她带给我的感觉只有不耐烦,单手背着包,走在雪地上,风呼啸着吹过,如鞭子抽打我的脸颊一般,好生痛痛。我拉高领子捂住脸,继续往前走,雪地上印上了我一深一浅的足迹……我怔住了,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双眼直盯着转角处许久……终于我叶出了两个字:“妈妈”她有腼腆,尴尬地笑了一下,说道:“噢,那个,那个,我怕你在路上摔跤,所以……”她那单薄的身子靠在墙角,双腿还在瑟瑟地颤抖,脸色显得苍白,眼中交织着不同情绪,有关爱,有尴尬、有担心、还有一丝委屈……
这就是妈妈给我的人生味道,是既酸又甜的。
人生的味道就是这么丰富多彩,它给我温暖,激发我奋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审题】本题属于命题作文,审题比较简单,生活中会发生很多很多的事情,带给你的感觉,也不会相同,嬉,笑,怒,骂,各种表情呈现在你的脸上,酸,甜,苦,辣,咸多种滋味流淌在你的心里。“味道”,一指体味道的哲理;体察道理。二指情味;意味。三指气味。四指滋味。一般意义上的味道指味觉,包括甜味、苦味、酸味、咸味等。就审题而言,写味道,实是描述味道。味道有多。浅则可理解为气味、滋味;深则是人们的某种体验和感受;另外还有事物包含的特点或哲理。从众多的生活素材中,把你印象最深、最易于驾驭、写出来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选择出来,完成写作。注意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合理运用。要写好《味道》就是要会“道味”,想详细“道味”,就必须领悟“味之道”。味道的各层含义就是味之道,运用描写、比喻、通感、联想、对比等手法就能“道味”,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完成这篇佳作了。
参考立意:选值得品味的东西,体悟“味道”;可以写具体可尝的滋味,运用联想和比喻来体悟生活,如白开水的味道;可以写在四季寒暑、自然现象、山川美景当中品悟道理;也可以写品味温暖又热烈的阳光,品味海纳百川的包容和波涛汹涌的无情;通过自己的一次经历品悟人生哲理等。
行文结构:如通过自己的一次经历品悟人生哲理,可以先通过风景、饮食、民俗、方言的展示,引导同学们在衣食住行中品家乡风味,如古韵今辉、王气衰颓、人心宽厚、多元共存等特征,从口味品到风土人情等。要善于通过描写再现滋味,通过比喻和联想注重多重感官结合。然后在对比故乡今夕的时候,认为家乡的味道变了,自己在为现代文明自豪的同时,也为过去味道的消逝而感到丝丝遗憾,发人深省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
【素材】这是一种叫卡布奇诺的咖啡,也是我最钟爱的。轻轻地搅拌它,随即涌起一层又一层的咖啡沫,密密匝匝的,像一浪一浪触打礁石的海花儿,波澜起伏。再小心地抿一口,淡淡的奶香沁入心里,仿佛把我融化了。同时,又有隐约的苦味从口中弥散开来,给我以无尽的回味。喜欢这种味道。
家乡的味道,甜甜的,坐在门前的大榕树下,品味着家乡带给我们的一切。
孩子们喜欢牛奶、阳光的味道,那是最纯洁的味道。浓浓的牛奶香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温馨。孩子蹒跚走来,笑呵呵地爬上椅子,“啪!”不小心摔到地上。“哇!”孩子哭了起来。“宝宝不哭,乖!”妈妈走过来抱孩子,准备回房间。“妈妈,牛奶!”孩子撒娇。“宝宝乖,先睡一觉,等宝宝醒来就喝牛奶!”孩子的头搭在母亲的肩上,依依不舍地看着牛奶,舌头舔舔唇边,喉头动了一下下,不情愿的回了房间。再次出来,孩子走得更快,小心地爬上椅子,喝起牛奶,那是快乐,那是幸福,那是满足。
女孩们喜欢鲜花的味道,那是最可爱的味道。门前载着一盆野菊花,那是女孩从山上采的,在她还健康的时候,是的,女孩得了绝症没有任何方式挽救。女孩从小体弱多病,父母不要她,她是在孤儿院长大的,院长是个和蔼的奶奶,她很疼女孩,经常为女孩的病担心。女孩喜欢院长,喜欢野菊花,她常常坐在窗前,微笑着看着菊花。突然,女孩的表情哀伤下来,嘴中喃喃“菊花谢了,谢了……”
我的许多记忆都和味道色彩和声音息息相关,每每闻到某种味道就引起一股悠长的回忆。
爱的味道是甜的,当儿时的我还在襁褓里时,你就将所有的爱全贯注在我的身上,你总是无微不至,细心呵护地照顾我,一分一秒,无时无刻,没有离开我。享受着你的爱,伴随你的情,甜甜地入梦。那爱的多温馨,多甜蜜。
爱的味道是苦的,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逝,直到我是表少年时,我已经长大了,这就意味着责任,要学会承担责任.困难我要面对,痛苦我要承受,挫折我要正视,责任我要肩负,成功我要拥有.所以,我再也不能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我必须艰苦创业,争创佳绩,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必须勇于创新,开拓前进,不能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必须向往明天,创造未来.因为我是青少年的一员.担子沉甸甸的,步伐艰难,你不再像以前那样唠叨,让人心烦,你总是对我视而不见,不会管得很严我倒是清静了许多,可我反倒觉得空虚,像过着没有味道的日子.你说的语句简单得像吐出一枚枣核,不过却耐人寻味,语中带着鼓励.但是我觉得很孤单,很无助,一路下来觉得很累,很苦,爱的味道真的是无语,无伦次是苦的吗?
【点睛】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确定的,是唯一的,是不容变更、置换的。这是命题作文与其他两种作文最大的区别。为此,考生在审题时,必须牢牢 围绕这个“所命之题”展开。如何展开呢?八字要诀——字字落实,有所侧重。“字字落实”,实际上就是把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写清楚。“有所侧重”,就是分析文题结构,找准写作的重心,即题眼。①主谓式结构,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眼是谓语“握住你的手”。②偏正式结构,如“诗意地生
活”,题眼是修饰或限制语“诗意”。③动宾式结构,如“品味时尚”,题眼是动词“品味”。④并列式结构,也称关系型命题,如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忧与 爱”等,审题时要想清楚“忧”与“爱”两个概念间的关系。题眼就是“与”。既要“两点论”,兼顾两面,不可只抓一面,不顾其余;又要“重点论”,应有所侧 重,分清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⑤独词式,如“见证”“忙”,它们既有表面意义,又有隐含意义,既可实指,也可虚指, 审题时要虚实结合。对这类题目务必要“咬文嚼字”,可以判明词性,可以直接解词释义,可以进行近义词辨析,可以进行置换比较……总之,一定要审到吃透它的 内涵和外延为止。如“见证”,首先想它是什么意思。“见证”一词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见”,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二是“证”,可以作证。再依据材料分 析。也有两层:第一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动词的含义,第二句话讲的是它作为名词的含义。据此思考:(谁)见证——见证的主体(见证者),见证(什么)——见证 的对象(或是历史进程、历史事件或是身边小事,这是“实”),见证的意义——价值(这是“虚”)。经过这一番咀嚼、思考后,题意自然就把握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