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1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3 课 解题锦囊
【解题锦囊】
一、分析论点。论述文在提出论点(即中心论点)之后,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
二至三个分论点。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是议论文的
骨架、躯体。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深刻,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
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分解中心论点的方法大致有:(1)层面剖析法。层面
剖析是指从各个角度或层面对中心论点加以剖析,形成二至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如“应
当做好小事情”这个中心论点,用层面剖析法就可分解出三个分论点:①小事情也很重要;
②做好小事情是做好大事情的基础;③做好小事情是社会的需要。(2)一分为二法。这里的
“一分为二”指的是辩证地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如“小并
不小”这个论点可以这样分解:①“小”堆积起来就会成“大”;②“大”离开了“小”也
不存在;③“小”与“大”是相对而言的;④“小”与“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正反对照法。“正”指的是从正面说理,“反”指的是假如不能“正”而产生的一种情
景或结果。如“人人都应遵守交通规则”这个中心论点,可分解为“遵守交通规则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正面)和“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反面)这样两个分论点。
(4)纵深开掘法。这里的“纵深”是指分解中心论点时,不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层层推
进,一层深似一层。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中心论点,就可以分解成:①没有规矩,
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社会不成社会;③没有规矩,国将不国。(5)先分后总法。有
的中心论点由两部分构成,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递进关系。对这种中心论点的分解,既应
该注意到兼顾二者,即“先分”,更必须注意到它们的递进关系,即“后总”,否则,论述
将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尴尬。如“既重知识,更重能力”这个中心论点,可分解成:①知识是
能力产生的温床,要重视;②能力是知识融汇贯通的升华,更应重视;③知识和能力是互相
作用的。知识可以增强人的能力,能力可以使人更多更快地获取知识。(6)分类法。在论述
过程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时,就应该分门别类地提炼出几个论点
来。如以《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
图强,改变命运,穷则思变;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
重要条件;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7)对比法。即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提炼分论点。
如以《如何估价自己》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正确估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
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前进;②过高地估价自己,瞧不起别人,刚
愎自用,不思努力,就会停滞不前。(8)设疑法。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如以《谈风度》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风度是一
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②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
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③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
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样)。(9)层进法。是依据“逐层深入,步
步推进”的思维模式来提炼分论点的。如以《当学生干部的得与失》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
设计分论点:①阐明当学生干部的职责;②分析当学生干部而产生矛盾的两个方面:a、可提
高各方面的能力,b、工作多会影响学习;③阐明克服当学生干部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方法。(10)
辩证法。是依据辩证思维的法则,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方法,由点到面,由主到次,由表
及里地提炼分论点。如以《学与问》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①学而知、学而广,
勤学与好问是连在一起的;②不能问者,则学不能进,不能学者,则不能有问。
二、分析论据。分析论述文的论据有六种方法:(1)揭示实质法。这种方法,就是在
列举出属性相同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
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回扣深化论点。比如:“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 19
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 10 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
争与和平》花了 27 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稀连续试验 914 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
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坤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
取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举古今中外成功
者的四个事例之后,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使中心论点“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
到了有力的论证。论据与论点联系紧密。(2)正反对比法这种方法,就是列举正反两种事例
形成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比如:①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
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使世界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70 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了道德
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
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
德国人在 7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
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②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就会变成不可控
制的魔鬼。日本在 70 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
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
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
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
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大!”可见理性
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
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
论点。(3)反向假设法。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从而揭
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
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可她
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范。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
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地吞进肚里。倘使邯郸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
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特点,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
还会走出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
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上面文字
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会……”“假若……会……”两个复句从正面假
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
点。(4)正面推理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正面剖析,以小见大,从而推论出
其具有的普遍意义,强化论点。比如,史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
毫不迟疑地推荐解狐。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
“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敌呀!”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护
的好县令。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后又很震
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我
是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并没有考虑他是谁的儿子。”事实上,祁午正如他父亲所言,
办案精细果断,政绩显著。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
不避亲。”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
的左右。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这段
文字通过对祁黄羊推荐人才事例的剖析,从正面推论出了“感情左右理性并不能一概而论,
应因人而异”的道理。(5)引申类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所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
联系实际,从而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比如:“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 30 多年的精力,
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 800 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 300 多位时就出了错误,也就
是说,他后面二十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
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
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
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这段话由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的事
例,引申出一个人做人、处事或认识社会应“出乎其外”,审察反观,这样才会少犯错误。
(6)因果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
原因,而原因就是所要证明的观点。比如:“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
他把 20 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
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
军覆没;马谡也被依军法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
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
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
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这段话运用的就是典型的因果分析论证法。
三、分析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
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的总称。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
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
更有吸引力。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
或更有吸引力。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因果论证:
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事实(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
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1)事实(举例)论证。事实(举例)
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
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
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
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
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
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
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
重复。用事实论证的是事实论据。(2)理论论证。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
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
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理论论证的逻辑
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
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
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这也包括有些文章中
所谓的“引用论证”。(3)比较论证。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
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4)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
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 具有 a、
b、c、d 的属性,B 具有 a、b、c 的属性,所以,B 可能具有 d 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
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
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
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
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
机械类比的毛病。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
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真实。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
样的,又是统一的。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
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
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
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
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
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
比。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
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
力。②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
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③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
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5)正反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
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
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
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
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
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
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运用对比论
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
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
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
论不一定可靠。(6)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
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
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
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
者(论题)的论证方式。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
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二是比喻应
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
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
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
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
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
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
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
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7)因果论证。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
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
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
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
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除了时
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
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
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
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
互为因果。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①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
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主要原因,有时指的是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它
可能会因不同的议论目的而发生转变。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
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
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这样,论证过程就
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②分析产生的原因。原因有时是多层的,
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
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
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
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
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
有说服力。③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
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
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
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同因异果也是事
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
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
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
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
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事物的
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
非。(8)道理论证。概念: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
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用道理论证材料的是道
理论据。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
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例如《谈读书》第 10 段列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
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辨”
这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列举的内容丰富
详实,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
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
说服力。此外,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
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我们要注意区分,切勿混淆。
【真题演示】
一、( 2017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
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
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
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
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
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
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
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
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
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
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
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
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
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
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
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
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
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
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
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
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2014 年高考新课标 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
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
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
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
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
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
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
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
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
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
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
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
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
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
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
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
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
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
“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
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
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
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
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
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
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
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
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
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
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
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答案】C
由此可知,只有当悲剧主体和悲剧客体双方力量悬殊,才能表现出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
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而且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当然越加艰难,受众所感
受到的“震撼和刺激”就越加强烈。既然这样,那么 B 项的理解和分析也就应该是正确的。
再看 C 项,原文第三段说:“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在演出歌剧
《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
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在 C 项中既然出现了观众殴打演员的事,说明这
些观众是把歌剧《白毛女》中的悲剧当作现实的悲剧了,他们并没有把歌剧《白毛女》作为
审美欣赏的对象,因而采取了实际的道德评价,并把这种评价付诸实践行动。由此可见,C 项
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正确的。有人说,既然如此,我们怎么看待日本侵华战争中,日本鬼子以
屠杀中国人为乐?
相关文档
-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七)2021-06-0513页
-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92021-06-0512页
- 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语文9月联考试2021-06-0512页
- 2020年高考全国I卷高三语文最新信2021-06-0511页
-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课广东2021-06-0544页
- 华附、省实、深中、广雅2020届高三2021-06-0514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2021-06-054页
- 湖北省郧阳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2021-06-0512页
- 17 高三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与名句默2021-06-054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讲义文言固2021-06-0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