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6.00 KB
  • 2021-06-05 发布

福建省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质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 年福州一中高三下开学质量检查 语文科(试题卷)‎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相应题号的规定区域内,注意书写工整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逐水草而居”虽然是草原民族的基本游牧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游牧区域具有绝对随意性,草原固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各地区牧场却大体划分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所谓“各有分地”即划定放牧区域,匈奴各部分区放牧。不仅匈奴人“各有分地”,分区放牧是诸草原民族的通行做法。‎ ‎《辽史·营卫志》载:“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明史纪事本末》载:卫拉特蒙古“虽逐水草,迁徙不定,然营地皆有分地,不相乱”。清以前历代王朝中,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因此跨出分地游牧的现象屡见不鲜。进入清代,以蒙古人为代表的草原民族传统的不明确的“分地”边界逐渐变得严密而明确。自清太祖时期起,随着满洲人对蒙古人作战的节节胜利,蒙古各部纷纷归附清朝,至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或编入八旗,或安置领地于其故地,或给予新地安居下来。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指定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 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的草场。“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片相对固定的草场,牧民四季营地的安置与逐水草的游牧生活基本均在这片草场范围之内;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自己分地内牧草生长不好或遇到旱灾、雪灾等灾害,才临时逐水草到其他部落分地内放牧。“各有分地”是草原牧民的空间占用形式,数千年来,正由于草原上存在“各有分地”的规则,草原才保持着以和平为主的历史进程。‎ - 30 -‎ 以“各有分地”为规则的游牧生活维系着草原上分区游牧的秩序,维系着草原上的和平。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徙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非正常的迁移时常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随后又建立新的分地,步入新的稳定。‎ 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数千年里,草原民族依照这两项基准在草原上建立了生活秩序与空间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着草原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现了由草原民族、游牧帝国迈向世界征服者的史诗进程。‎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原则的基础。‎ B. 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 C. 到清太宗时期,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他们被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进行编制,形成了蒙古各旗。‎ D. 草原的历史进程能保持以和平的状态为主,“各有分地”的规则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介绍了“各有分地”原则的演进过程,再说明其基本特征,最后阐述了其历史意义。‎ B. 文章引述史籍材料作为佐证,是为了证明草原上“各有分地”的原则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C. 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惯性因素。‎ D. 文章论述语言客观严谨,总体上平实质朴,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化的表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原民族的迁移并非都会打破草原上原有分地的秩序,使得秩序发生变化的往往是战争导致的长途迁移。‎ B. 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而是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保持了周期性生活节律和相对固定的生活场所。‎ - 30 -‎ C. 蒙古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逐水草而居”和“各有分地”的经济生活方式,后来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D. 《史记·匈奴列传》中还记载了匈奴诸王各自管辖的具体放牧区域,这些史实也可以证明本文所阐述的匈奴人已采用分区放牧的原则。‎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逐水草而居’是草原民族游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草原上形成‘各有分地’原则的基础”于文无据,表述错误。原文说“游牧是草原民族基本的经济生活方式,包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特征的游牧方式,以及依各有分地为原则确定的游牧空间”,可见都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原文还有“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处” “草原民族实行‘各有分地’的范围界线多带有习惯性,而且分地也没有严格界线”“‘各有分地’虽没有耕地那样明确的所属关系,但无论是习惯上形成的还是以制度性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可见与风俗习惯和制度有关。‎ B项,“虽然分区放牧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但越过界线放牧却也是整个草原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因天灾人祸偶然越过界线到其他部落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可知,题干逻辑关系错误,并且根据文本内容可知: 越过界线放牧的现象只是“偶然”会有,并非屡见不鲜。‎ C项,“内蒙古几乎全部归附”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在安置方法上后两者均依满洲八旗之制,变成蒙古各旗,并同时划定地界、指定牧场、分配与编组户口,确定了各旗的放牧范围,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方法”可知,是“后两者依满洲八旗之制”而非题干中提到的全部,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D。‎ ‎【2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AB项,比较容易确定,正确无误。‎ C项,“对于越界放牧的现象,文章既指出了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也指出界线的习惯性因素”错误。原文信息是先写“习惯性因素”,后写“客观自然条件的原因”,层次颠倒了顺序,不合文意。可见C项错。‎ D项,正确。“只在最后两段穿插点缀少许形象化的表达”表述无误。结尾两段的形象化语句有“但和平不是永久的,在战争阴云下,民族之间、部落之间无论起因于优良草场之争,还是起因于权力范围之争,或起因于宗教信仰之争,胜利的一方都会在新的领地建立新的分区放牧秩序;失败的一方则需千里游牧万里迁徙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集中表现于“阴云”使用了比喻,“千里”“万里”是虚指,对称关系,结尾段最后一句“史诗”也是比喻,可见有形象化的语言穿插其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 B项,“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不是无序的行为,牧民不但保持如中原农民般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周期性生活节律,而且也有着与农民耕地相似的一片往复游牧的草场”,可见并非“受到影响”而是“相似”,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 30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按照总体部署,继上海之后,全国另外45座城市也将跟进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1993年,原建设部出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其后我国多次制定相关垃圾分类规则,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 30 -‎ 然而,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最近每个早晨都要接受居委会大妈的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因为懒得丢垃圾,所以尽量不生产垃圾,所以少吃……”近来,很多段子道出了人们被垃圾分类“整疯”了的情绪。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 ‎(摘编自宗利《垃圾分类是中国社会文明课程的“单元测验”》,“人民网”2019/7/1)‎ 材料二:‎ ‎【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 ‎(摘编自《垃圾分类行业数据分析:2019年10月上海市有害垃圾处置量为1吨/日》,“艾媒网”2019/12/24)‎ 材料三:‎ 截至2019年11月,上海市湿垃圾分出量增长一倍,达到约8710吨/日,远超指标量的5520吨/日。湿垃圾分出量飙升,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和规划,“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末端处置能力不足,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目前,上海正在调试运行和已建成的湿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共6座,实际处置能力约为5000吨/日。‎ 为此,上海市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开始紧急上马。浦东老港镇,原计划明年第二季度投产的上海最大规模湿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已于10月24日实现试运行。2020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3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 - 30 -‎ 由于湿垃圾热值低,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成本高,其它资源化路径是必然选择。目前,上海湿垃圾处理设施主要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湿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转化为沼液、沼渣等。但这些资源化产品利用途径不畅,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受限。现在,资源化利用渠道不畅等,让很多专家开始思考:分出那么多湿垃圾怎么办?‎ 同时,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人均垃圾产生量不能无限制扩张,最后一定是后端处置设置倒逼前端源头减量。”一件东西在成为垃圾之前,曾经历生产、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这意味着,减量要从源头开始,这是整个垃圾产生链上的改变,包括居民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改变。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抑制过度包装,生产者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这值得国内借鉴。‎ ‎(摘编自马肃平《上海垃圾分类180日》,《南方周末》2019/12/22)‎ 材料四:‎ 市民在整个垃圾分类链条中处于前端的投放部分,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让市民分类投放,实际运行中的混装混运会极大打击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目前,各试点城市都按照要求对分类设施、转运车辆、分类处置厂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及配置,构建了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监管机制。为消除市民的不信任感,各城市应努力把中后端的分类转运、分类处置情况展示给市民,让群众了解他们分类后的垃圾没有被混装清运。鼓励部分中后端分类处置单位向市民开放,让公众获得更多参与感,增强其分类的责任感。‎ 垃圾分类除了需要用法制手段强制推动外,一定的激励也有利于更快的推进。目前,不少城市是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进行奖励,甚至个别城市对分类量进行奖励。但是,引入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而不是对垃圾投放进行奖励。因此,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予以调整。‎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技术性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推动,避免走入误区,影响工作的有效推进。‎ ‎(摘编自鞠昌华《垃圾分类要避免走入误区》,《中国环境报》2019/7/12)‎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速度很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影响,百姓面对垃圾分类难免会有不适应感。‎ C. 上海采用厌氧发酵工艺而不采用焚烧方法处理湿垃圾,是基于对处理成本考量。‎ D. 一些城市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与奖励的初衷南辕北辙,这种做法应立即纠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0 -‎ ‎ 2019年6月到10月,上海每月日均有害垃圾处置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富有成效。‎ B. 2020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3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以应对目前出现的末端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 C. 当后端处置设置倒逼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时,垃圾大幅减量的目标就能通过前端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 D. 向市民展示垃圾分类转运和分类处置情况,可以成为试点城市增强市民分类责任感与积极性的途径之一。‎ ‎6. 今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生活垃圾管理必须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 ‎6. (1)政府部门要加大垃圾分类的推广和普及,让公民都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要保持做够的耐心,包容百姓的难处,积极引导。(2)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3)加大对企业的监管与促进,鼓励支持开发一些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4)对居民垃圾分类化处理,采用恰当的奖励措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D项“这种做法应立即纠正”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因此,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一些城市要及时对奖励分类的做法予以调整”,可知,文本强调的是,“在公众逐步形成分类习惯后,再做适当的调整”,而非“立即纠正”,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C - 30 -‎ 项,“垃圾大幅减量的目标就能通过前端的垃圾分类得以实现”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末端处理减量,但是不会减少垃圾的源头产生量”、“这意味着,减量要从源头开始,这是整个垃圾产生链上的改变,包括居民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改变”可知,实现减量目标必须从源头,即居民消费理念和行为的改变。题干说法过于绝对化。‎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今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促进生活垃圾管理必须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根据文本“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1)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包容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可以概括为:政府部门要加大垃圾分类的推广和普及,让公民都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要保持做够的耐心,包容百姓的难处,积极引导。根据文本“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十分缓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垃圾分类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上海在立法方面走在了前边,填补了空白,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可以概括为:(2)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根据文本“上海市的湿垃圾处置项目开始紧急上马。浦东老港镇,原计划明年第二季度投产的上海最大规模湿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已于10月24日实现试运行。2020年第二季度前,上海计划建成3座湿垃圾资源化项目”可以概括为:(3)加大对企业的监管与促进,鼓励支持开发一些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根据文本“垃圾分类除了需要用法制手段强制推动外,一定的激励也有利于更快的推进。目前,不少城市是对垃圾分类行为本身进行奖励,甚至个别城市对分类量进行奖励”可以概括:(4)对居民垃圾分类化处理,采用恰当的奖励措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佛 冯骥才 - 30 -‎ 当锦盒被打开,我被拿出来放在桌上,来不及弄清这是什么地方,只见眼前站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是老板,但他靠边靠后站着。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那神气好像他是佛。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肯定是秘书了。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他大概就是陈主任了。‎ 在他们走进另一间屋子之后,由于距离太远,我就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了。能听到的都是“喝茶、喝茶”,过一会儿还是“喝茶”。又过些时候,老板似乎告别而去,他走时没经过我这间屋子。看来我被陈主任留下了。随后那年轻的秘书走进来,重新把我放进锦盒,轻轻关好。我好像被拿到什么地方放好,跟着我听见关柜门和上锁的声音。‎ 我以为从此要过一阵“深藏密室”的绝对平静的生活。我想得美!只过了几天时间,我就给人从锦盒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陈主任陪着一个人对着我瞧。刚才秘书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我想,陈主任是不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黄老的年纪六十开外,谢顶,衣装考究,气度不凡。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他对我看得十分仔细,还几次用“不错”两个字夸赞我。在陈主任到另一间屋接听电话时,他紧盯着我胸前的璎珞与飘带细看,忽然脸上露出极其惊讶的表情,好像发现了宝物。等陈主任听过电话回来,这黄老立刻把脸上惊讶的表情收了回去,对主任只淡淡说了一句:“东西不错,要想出手就交给我吧。”‎ 陈主任说:“交给你,我自然放心。”‎ 黄老说:“您的东西不上拍为好,我拿到香港去找买家。国内买家大都是土豪,只认鎏金铜像,要讲看历史看文化看艺术还得是人家欧洲人,肯出高价的也是人家。”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黄老笑得露出牙来,说:“您下次去香港到荷里活老街那些古玩店看看就明白了,汉俑魏碑唐三彩,全是新出土的。只要肯出钱,什么东西都能出去。不单能出去,您要是咱这的人,在那儿买了几件东西还不用自己往回带,只管回来后到北京潘家园这边来取。”‎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 黄老说:“那好,别的事我就和小袁秘书说吧。”说完便告辞而去。我就被装进锦盒,再装进他座驾的后备厢里。自从离开天津,我便找不到北了。‎ 我被转手好些地方,经手好多拨人,至少被十五六个人看过,而且是在各式各样的环境里,高贵讲究的,粗俗不堪的,一本正经的,文气十足的。我对什么样的环境毫不在意,这都是人间的各种把戏,我只求一己的清净。‎ 我的转机出乎我的意料!‎ - 30 -‎ 那天——我也不知自己在什么地方。一个外国人拿着一大一小两个放大镜仔细打量我。外国人这么看佛吗?我第一次看到外国人,他脸上的胡子修理得很干净,根根见肉;牙齿像瓷器那么光滑透亮,金丝边的眼镜框后边一双蓝色的小圆眼珠专注地看着我。他那股认真劲儿给我一种好感。他有一个翻译,把他的话翻译成中文,说给我当时的经手人徐经理听。他说我身上刀刻的线条很深,刀法简练有力,只有宋人才有这么好的刀法。徐经理只是连说:“是、是、是。”这个外国人又说一句:“这种刀法,很像你们宋代北宗山水画使用的中锋的线条,非常有力,非常优美。”他跷起大拇指。‎ 徐经理只是点头,赔笑,说是。看来他没太听明白。难道中国人对自己的好东西还不如外国人懂?为了我,这个外国人至少到徐经理这儿跑了三趟。最后他们开始对我进行精细的包装,当一些有弹性的细绵纸把我小心翼翼地缠绕起来后,我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了,我只能随遇而安了。‎ 过了很长的时间,当我被从一层又一层包装中取出来后,我看到许多稀奇古怪的脸,红的、黑的、白的、满是毛的,全是外国人对着我惊奇地张着嘴,其中一个竟然用不流畅的中国话对我说:“欢迎你来到德国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他们不会相信我一个“木头人”能听见他们的话吧。我呢?则是惊讶自己的奇遇,我居然来到个从来没有佛也不信佛的世界中来。这样会更槽糕吗?我还会碰到怎样更惊险和古怪的遭遇吗?想不到吧,我现在已经是德里斯顿温格艺术博物馆的骄傲了。‎ 这里边有一个重要原因连我也不曾料到。在我一连串匪夷所思的经历中,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和把我“买”到德国来的那个外国人,都发现我身体一层皮壳下边,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在我进了德里斯顿的博物馆后,那里的人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了很多高科技,将我身上一些没有价值的表皮和污迹,一点点极其小心地除掉,这样前后居然干了半年。我没想到他们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大功夫,却渐渐将皮壳下边一千年前的色彩,美丽的朱砂、石绿、石青、石黄五彩缤纷地显露出来,叫我古物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 我应该从此无忧无虑了吧。可是渐渐我忽然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吧。可是我的家又在哪儿呢?我是佛,一定来自一处遥远的庙宇或寺观,那么我始祖的寺庙又在哪里?‎ ‎(选自《小说月报》2019年第1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佛从老板手上再到陈主任、黄老手上,再被转手好些地方,最终落到外国的艺术博物馆,身世辗转,使小说一波三折,精彩迭出。‎ B. 黄老其实已经知道木佛的非凡身世,却故意隐晦,很可能是想从中获得更多利益。作者借他之口揭示了官员受贿、文物走私黑幕的冰山一角。‎ - 30 -‎ C. 外国人请来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很多高科技,耗时半年让木佛再现辉煌,可见他们看中的是木佛的外在价值,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行家。‎ D. 文末写木佛渐渐有点想家,有点彷徨和失落,有点乡愁,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 ‎8. 小说如何塑造陈主任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木佛”为题,有何妙处?请从叙事与主题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陈主任是一个高傲、行事谨慎、处事圆滑、爱慕金钱、对文物价值不太内行的官员形象。“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他神气好像佛”,可见他是一个高傲的人;他找文物专家来鉴宝,可见他行事谨慎;他对黄老毕恭毕敬,可见他处事圆滑;他拖黄老把文物以高价转手,可见他爱慕金钱;他对木佛价值不太清楚,“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交给你,我自然放心”可见他对文物价值不太内行。 ‎ ‎9. (1)从叙事的角度看,小说中的“我”,也就是木佛。以木佛的视角描述木佛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以木佛既是小说的线索,又是小说中叙述的对象,故事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出人意料。(2)从主题的角度看,佛教在我国历史悠久,佛的价值本该由国人珍惜看重,但是经手木佛的中国人却只顾抬高价钱赚钱。甚至为了卖更高的价钱将文物出给外国人,真正珍重文物的却是外国人。这结尾十分讽刺。文章借木佛之口,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揭示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C项,“可见他们看中的是木佛的外在价值,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行家”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和把我‘买’到德国来的那个外国人,都发现我身体一层皮壳下边,还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在我进了德里斯顿的博物馆后,那里的人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动用了很多高科技,将我身上一些没有价值的表皮和污迹,一点点极其小心地除掉,这样前后居然干了半年。我没想到他们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大功夫,却渐渐将皮壳下边一千年前的色彩,美丽的朱砂、石绿、石青、石黄五彩缤纷地显露出来,叫我古物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可见外国人看到了真正价值“保存着一些宋代彩绘的颜色”,修复也是高手“请来些修复古物的高手”,“重光,再现当年的辉煌”从修复成功中也能验证。C错误。‎ - 30 -‎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主要根据小说对人物所作的各种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行为动作描写等)以及其他相关的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另外也要注意侧面描写,注意他人对主人公的评价等,通过综合最后结合文本对人物进行分析。‎ 本题中,要求概括陈主任这个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根据文本“中间一人倒背着手,沉着脸看着我,那神气好像他是佛。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人,肯定是秘书了。中间那人一动不动站着,呆呆瞧着我,似懂似不懂,他也不表示喜欢与否,站了一会儿便转过身向右边另一间屋子走去;好像他走向哪里,别人就得跟着走向哪里。他大概就是陈主任了”可见,他身份很高,性情高傲,而对文物不太内行;根据文本“刚才秘书来向陈主任报客人姓名时,说是‘北京嘉宝拍卖行的黄老’。我想,陈主任是不是行事谨慎,刻意回避了本地人?”可见,他行事谨慎;根据文本“陈主任一口一个‘黄老’称呼他,口气似很尊敬”可见,他是一个处事圆滑的人;根据文本“陈主任说:‘东西太老不能出关吧?’” “陈主任听得瞠目结舌,说: ‘那就交您全权去办吧’”可见他爱慕金钱,对文物价值不太内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本题要求从叙事和主题 - 30 -‎ 角度分析“木佛”标题的作用。从叙事的角度,小说中的“我”,也就是木佛。以木佛的视角描述木佛的所见所闻。所以木佛既是小说的线索,故事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出人意料。木佛自说自话,自我叙述。仿佛是一篇木偶奇遇记一样的童话或者寓言,又像一篇荒诞、魔幻或者拟人的黑色幽默的小说。本文通过木佛惊险遭遇自述,展现了种种历险和所见所闻。从主题的角度考虑:第一人称的木佛有一双佛眼,也是作家的慧眼,它带着读者阅历人生悲喜人性善恶。作品在几个层面或场面展开了社会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真是让佛笑看了人间的各种荒唐无稽。这是《木佛》这个标题下写作显示出的一种别有深意。文章围绕木佛身价的不断变迁,各色相关人等,无论,权势如陈主任,还是某拍卖行的鉴定师黄老,他们在木佛的真假古新褒贬贵贱上的博弈,说到底都是一个钱字,懂的或不懂的都是为了钱,没有一个人真正涉及木佛的文物本质和艺术价值。连古董方面的鉴宝专家,表面上儒雅、受人尊敬的老师也不能逃离捞钱这一目的。小说批判了一种奇情怪状。小说以收藏家的知识和见识为底蕴,以对文物市场各种门道的谙熟为积累,以出其不意、极具想象力的木佛自述为叙事视角,以犀利大胆的批判寓于传奇、调侃、讽刺、荒诞中。冯骥才先生的批判直指中国文物市场和鉴定界的“非艺术”的价值观,黄老即使已经知道木佛的非凡身世和价值,也深藏不露,只有推高木佛的价格这一个目的。当木佛最后在德国艺术博物馆亮相,露出它的绝世真容惊艳西方时,木佛油然为自己的老家生出浓浓乡愁。佛教在我国历史悠久,佛的价值本该由国人珍惜看重,但是经手木佛的人却只顾抬高价钱赚钱。甚至为了卖更高的价钱将文物出给外国人,真正珍重文物的却是外国人。这结尾十分讽刺。文章借木佛之口,引发人们关于中国文物为何会遗落异国他乡的思考。揭示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文思甚敏,有声于场屋,为贡部首荐。廷试日,太宗见其辞气俊辩,擢置甲科。昌言知天雄军,大河贯府境,豪民峙刍茭图利,诱奸人潜穴堤防,岁仍决溢。昌言知之。一日,堤吏告急,命径取豪家廥积以给用,自是无敢为奸利者。属澶州河决,流入御河,涨溢浸府城,昌言籍府兵负土增堤,数不及千,乃索禁卒佐役,皆偃蹇不进。昌言怒曰:“府城将垫,人民且溺,汝辈食厚禄,欲坐观耶?敢不从命者斩。”众股慄赴役,不浃旬城完。太宗手诏褒谕之,召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俾乘疾.置.以入,即赴中书。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未几,王小波、李顺构乱于蜀,议遣大臣抚慰。昌言独请发兵,无使滋蔓,廷论未决。会嘉、眉连陷,始命王继恩等分路进讨。昌言摄祭太.庙.,宿斋中,因召对滋福殿,复赞兵计,遂遣使督继恩战。真宗即位,迁兵部侍郎、知陕州。咸平三年,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审官院。有言门资官不宜任亲民,昌言手疏,以才不才在人,岂以寒隽世家为限,遂罢其议。先时,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议请准故事,令左右巡使分领之。会知审刑院赵安仁、判大理寺。韩国华断狱失中解职,昌言因上言:“详断官宜加慎择,自今有议刑不当,严示惩罚,授以远官,若有罪被问不即引伏者,许令追摄。又天下大辟断讫,皆录款闻奏,付刑部详覆,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 - 30 -‎ ‎。”从之。会孟州民常德方讼临津尉任懿以贿登第,事下御史,乃知举王钦若受之,昌言以闻。钦若自诉,诏刑昺覆按,坐昌言故入,夺官。‎ ‎(节选自《宋史·赵昌言》,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B. 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C. 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D. 时京城连雨/昌言请出/厩马分牧外郡或以盛秋备敌/马不可阙昌言/曰/塞下积水/敌必不至/太宗从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疾置是古代为供紧急传递公文者中途换马或停宿的驿站,亦指驿站所备的车马。‎ B. 太庙是帝王祭祖的宗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前,后三昭,再后三穆。‎ C. 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审理。宋朝的大理寺分左右寺,右寺审理京师百官的刑狱。‎ D. 故入,指官吏故意将无罪断为有罪、或将轻罪断为重罪,是古代的一种罪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昌言文思敏捷,科场颇有声誉。他考取进士时,获得主持贡举部门的首荐;太宗也因为他的文章言辞雄辩,提拔他录在甲科。‎ B. 赵昌言临事果断,喜用严刑峻法。面对豪民毁堤自利,他命令取走豪民家贮藏的干草以供使用;面对佐役禁卒不肯听命担土固堤,他以斩首威逼,驱使他们服役。‎ C. 赵昌言主张平乱,坚决而有远见。王小波、李顺在蜀地叛乱,他反对派大臣安抚,主张发兵控制;他认为不发兵平乱,叛乱将蔓延,事情果如其料,嘉州、眉州接连失陷。‎ D. 赵昌言重视真才,要求详断官权责相连。针对门资官不宜担任地方官的说法,他上奏提出是否有才取决于人;向真宗提出详断官议刑不当要严示惩罚,授任远地做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时,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昌言建议请准故事。‎ ‎(2)皆录款闻奏,付刑部详覆,用刑乖理者皆行按劾。‎ ‎【答案】10. B 11. B 12. C ‎ ‎13. (1)从前,朝廷常派台吏巡察超越法度的郡臣,昌言建议请按照旧例。‎ - 30 -‎ ‎ (2)都分款录写上报,交付刑部详细审查清楚,用刑违背理法的人都应弹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当时京城接连下雨,昌言建议把厩马分给外郡养牧。有人认为秋天防敌,不可缺马。昌言说:“边塞积有大水,敌人一定不来。”太宗听从了。‎ ‎“昌言”是人名,作主语,“请”译为“请求、建议”作谓语,而“出厩马分牧外郡”,是昌言建议的内容,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马不可阙”,“昌言曰”是两个完整的句子,应该从昌言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前,后三昭,再后三穆”表述错误。太祖庙应居中,左右设为三昭三穆。‎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事情果如其料”,于文无据,表述错误。文章中只是提到“会嘉、眉连陷”,“会”是正赶上,并不是他事先料到的。‎ 故选C。‎ ‎【13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的得分点:‎ ‎(1)先时,从前; “多遣台吏巡察群臣逾越法式者”,主语省略,翻译时补充上“朝廷”,“逾越法式”定语后置,翻译时放到“群臣”前,“逾越”,超越;“多遣”,常派;准,按照;故事,旧例。‎ ‎(2)皆,都;录款,分条写好;闻奏,上报;详覆,详议审察;乖,违背;按劾,考查核验、查验弹劾。‎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太平兴国三年,考中了进士,他的文思很敏捷,在考场上有名声,是贡部举荐之首。廷试那天,太宗看到昌言文辞出众论辩有力,把昌言提拔到甲科。昌言又掌管天雄军。大河贯穿府治全境,有个强横的人储备牧草图利,利诱坏人暗中在河堤上打洞,一年河堤就决口了,河水泛滥。昌言了解了这件事的原委。一天,管理河堤的小吏告急,昌言就下令直接取这家储存的饲草以供给使用,从此再没有敢作奸谋利者。属治澶州河决堤,河水流入御河,涨水漫溢浸泡府城,昌言登记府兵让他们背土加高堤防,人数还不足一千,就又找来役卒,可他们都止步不前。昌言发怒说:“府城将成为河底,百姓就要被淹,你们吃着优厚的俸禄,想要端坐闲观吗?敢不服从命令的就杀头。”众人大腿颤抖着(恐惧害怕)前去服役,不到十天城池筑修完好。太宗亲手发诏褒奖昌言,召入朝授任给事中、参知政事,让他乘马快速入京,立即到中书省。当时京城接连下雨,‎ - 30 -‎ 昌言建议把厩马分给外郡养牧。有人认为秋天防敌,不可缺马。昌言说: “边塞积有大水,敌人一定不来。”太宗听从了。不久,王小波、李顺在四川作乱,朝廷打算派遣大臣前去抚慰。昌言却请求发兵讨伐,不使叛乱滋延,朝廷议论未决。正好嘉州、眉州接连失陷,才命令王继恩等人分路进讨。昌言主持祭祀太庙,住在太庙中,皇帝趁机在滋福殿召见他,又谋划用兵之计,于是派使者督促继恩作战。真宗即位。昌言升迁做了兵部侍郎、管理陕州。咸平三年,昌言以原本官职兼任御史中丞,管理审官院。有人认为门资官不宜任地方官,昌言上疏,认为有无才能在于人,岂能因为出身寒微或世家作为限制,于是停止这个议论。从前,朝廷常派台吏巡察不按照法律办事的郡臣,昌言建议请按照旧例,令左右巡使分别兼任此事,正好管理审刑院的赵安仁监管大理寺。韩国华判案不公被解除职务,昌言于是上言:“审刑官应当慎重选择,从今以后,有判刑不当者,应严加惩罚,授任远地做官职,如果有罪被审不立即认罪伏法的,允许追捕。再者天下大辟罪审判完,都分款录写上报,交付刑部详细审核,用刑违背理法者都应弹劾。朝廷采纳这一意见。正好孟州百姓常德方告临津尉凭着行贿被录取,事情交付御史审讯,才得知是掌管科举考试的王钦若受贿,昌言禀告皇上。钦若上诉为自己辩解,诏令邢籨复审,昌言因故意歪曲事实,被夺去官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辞家夙严驾 陶渊明 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⑴。‎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⑵,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⑶,直在百年中。‎ ‎【注释】(1)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2)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隐居于徐无山中,选择了一块地处险远又很平敞的空地居住,亲自耕种粮食用来供养父母。归附他的百姓有五千多家,他就定法纪、办学校,使这地方安定太平。(3)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30 -‎ 听说田子泰的事迹后,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可见诗人急于体验田子泰的流风余韵。‎ B. 诗人到无终县去,既不是经商做买卖,也不是在那里从军,而是想效仿田子泰成就自己的理想。‎ C.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 D.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整装远访田子泰故乡来寄寓情怀,所传达的思想与《桃花源记》有相通之处。‎ ‎15. 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析。‎ ‎【答案】14. A 15. 诗词的后四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类人生前和死后的情形加以对照,表达了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以及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的厌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人连夜整治车马准备出行”表述错误。根据诗句“辞家夙严驾”,可知“夙”指早上,而非连夜出行。‎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另外还要抓住主要的意象等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 本题要求简析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情感?诗歌后四句从内容角度理解句意为:听说无终县有位田子泰,节义可嘉是士中的杰出人物。田子泰虽然已死去很久了,然而他的风骨仍遗留在他的家乡。活着有高于当世的名声,死后名声仍代代相传。不学那狂驰奔走惟求名利之徒,即使获取了名利也只是在他有生之年中而难长久。从手法的角度,后四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节义可嘉的田子泰与狂驰奔走惟求名利之徒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以及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的厌恶。‎ - 30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寒风中征战易水河,于苦寒之中不惮危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自己处于华服繁饰的同学之间安贫乐道、处之泰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借冠帽及佩饰来烘托自己高洁的节操、伟岸的气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半卷红旗临易水 (2). 霜重鼓寒声不起 (3). 以中有足乐者 (4).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 高余冠之岌岌兮 (6). 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奉,岌,兮,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创造更步步需要谨严的价值意识。在作品酝酿中,许多意象纷呈,许多情致泉涌,当兴高采烈时,它们好像八宝楼台,件件 ,可是实际上它们不尽经得起推敲,艺术家必能知道割爱,知 道剪裁洗练,才可 。这是第一步。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 , 这是第二步。选择安排可以完全是 ,要把它描绘出来,传达给别人看,必借特殊媒介,如图画用形色,文学用语言。一个意思常有几种说法,都可以说得大致不差,但是只有一种说法,可以说得最恰当 妥贴。艺术家对于所用媒介必有特殊敏感,觉得大致不差的说法实在是 ,并且在没有碰着 最恰当的说法以前,心里就安顿不下去,他必肯呕出心肝去推敲。这是第三步。在实际创造时,这三个步骤虽不必分得如此清楚,可是都不可少,而且每步都必有价值意识在鉴别审 核。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 ‎ - 30 -‎ ‎)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 ‎17.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触目惊心 去伪存真 目无全牛 毫厘千里 B. 触目惊心 披沙拣金 胸有成竹 云泥之别 C. 惊心夺目 去伪存真 目无全牛 云泥之别 D. 惊心夺目 披沙拣金 胸有成竹 毫厘千里 ‎18. 依次填入第二段文字虚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部分的分量也有讲究②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③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④各部分的先后位置有讲究⑤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⑥凡是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 A. ⑤③④①⑥② B. ④①⑥②③⑤ C. ①②④⑥③⑤ D. ④①⑤⑥②③‎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人在艺术方面需要良心,在道德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艺术家因为良心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 B. 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需要良心,在艺术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 C. 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故而艺术家强调艺术方面的良心,当然道德方面的良心尤为重要。‎ D. 艺术家因有良心而不甘落下乘,不苟且敷衍。艺术家强调道德方面需要良心,更强调艺术方面需要良心。‎ ‎【答案】17. D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词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词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 触目惊心:意思是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 惊心夺目:指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去伪存真:意思是辨别假事物,保留下真正的东西。‎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 30 -‎ 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胸有成竹: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 毫厘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云泥之别:相差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比喻高低差别悬殊。‎ 第一空语境强调艺术作品在酝酿中,件件都对人的内心震动很大,故选:惊心夺目 第二空语境强调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知道剪裁洗练,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故选:披沙拣金。‎ 第三空语境强调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安排中,心中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故选:胸有成竹。‎ 第四空语境强调开始时虽然觉得相差很微小,如果不仔细推敲的话,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故选:毫厘千里。‎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通读语段,然后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以及所给分句间关系进行排序解答。‎ 本题中根据前一句,可确定陈述对象是“已选定材料需要分配安排”,根据句间关系和语言环境可知句④承接话题“已选定的材料分的配安排”,强调各部分的先后位置有讲究,可作为第一句;排除AC,而句①是说每部分的分量也有讲究,是每部分的进一步说明,可承接在句④之后;句⑤是说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可承接在句①之后;而⑥②是进一步强调艺术作品的安排特点,可以紧承句⑤之后;句③是举例说明艺术作品的安排,放在最后。故语句的排列顺序为:④①⑤⑥②③。‎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根据上句“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可确定,下句的主语应该是“艺术家”,排除AB,根据最后一句“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可确定,最后一个分句得强调“艺术方面需要良心”,排除C。‎ 故选D。‎ ‎【点睛】解答语句排序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 30 -‎ ‎.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20.阅读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此启事在格式与表达上有几处不当之处,请找出5处并进行修改。‎ 第三届“中华赞”征稿启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作激情,推动诗歌散文创作更好更快的发展,本社特举办第三届“中华赞”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 日前,本社将向广大青年开展“中华赞”主题征文活动,征文围绕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为主题,要求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诗歌、散文均可。欢迎广大青年抛砖引玉,不吝赐稿。‎ 征稿日期:2019年12月22日。‎ - 30 -‎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xxyyl163.com,本社将查看并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 ‎《春天》杂志社 ‎2019年10月1日 ‎【答案】(1)“激情”改为“热情”;‎ ‎(2)“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改为“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的局面”或“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的繁荣”;‎ ‎(3)“抛砖引玉”改为“积极参加”;‎ ‎(4)“不吝赐稿”改为“踊跃投稿”;‎ ‎(5)“并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改为“并择优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 ‎(6)“征文围绕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为主题”句式杂糅,改为“征文以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为主题”或“征文围绕歌颂中华、感恩父母、讴歌生命、赞美生活、追逐梦想的主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阅读下面一则征稿启事,此启事在格式与表达上有几处不当之处,请找出5处并进行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1)“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作激情”,“激发”与“激情”搭配不当,应改为“热情”。‎ ‎(2)“展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繁荣”,“展现”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动宾不搭配。‎ ‎(3)“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也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不能用于广大青年。‎ ‎(4)“不吝赐稿”敬辞,一般用于长辈等,此处不能用于广大青年,改为“踊跃投稿”。‎ ‎(5)“并刊登在本杂志评论版”,“刊登”缺少主语,应该为“挑选出优秀的稿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据得体要求分析判断即可。得体的具体要求是:(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4‎ - 30 -‎ ‎)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寒冷的世界里,①_____。到了零下200摄氏度以下,橡胶和水果变得像玻璃一样脆;水银变成了固体,而且可以锤成薄片;鸡蛋摔在地上会像皮球一样弹起来……人们把零下20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②_____。研究各种物质在超低温世界里的性质,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物质构造的本质,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各种物质为人类服务。以目前的电线为例,铜和铝因其导电性能良好而被广泛应用于电线材料中,可是部分电能在传送路上变成了热,消耗掉了。研究发现,在超低温状态下,③______。利用金属的这个状态,将来也许可以没有一点损耗地把电传送到目的地。‎ ‎【答案】 (1). 物质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2). 称为最低温度。 (3). 金属在电能传送路上就不会变成热消耗掉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是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来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本语段介绍了物质在超低温度下性质会发生变化。第①处根据“到了零下200摄氏度以下,橡胶和水果变得像玻璃一样脆;水银变成了固体,而且可以锤成薄片;鸡蛋摔在地上会像皮球一样弹起来……”“研究各种物质在超低温世界里的性质,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物质构造的本质,”推断,第①处应该是“物质的性质会发生改变”;第②处根据“人们把零下20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研究各种物质在超低温世界里的性质”推断,应该是“称为最低温度”;第③处根据“以目前的电线为例,铜和铝因其导电性能良好而被广泛应用于电线材料中,可是部分电能在传送路上变成了热,消耗掉了”“利用金属的这个状态,将来也许可以没有一点损耗地把电传送到目的地”推断,应该是“金属在电能传送路上就不会变成热消耗掉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30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都是溺爱惹的祸 有这样一幅漫画,在某大学的新生报名处,一群家长很有秩序地排对等待报名,而他们的子女却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悠闲地玩着手机、聊天、不亦乐乎。看完这幅漫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中国父母的教育模式的弊端——过度溺爱。虽说疼爱孩子是好事,殊不知,过度溺爱则不是爱,而是害。‎ 一个孩子,不忍看到蝴蝶在蛹中痛苦挣扎,便剪开蛹壳。不想,这只蝴蝶身躯臃肿,双翅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自然保护区里,人们经常给动物喂食物,久而久之,动物丧失了觅食能力。蝴蝶死去,动物丧失觅食能力,都是溺爱惹的祸。‎ 蝴蝶必须在痛苦中挣扎,直至双翅强壮,方可破蛹高飞。人类不适当的爱,反成埋葬它的坟墓。动物只有通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的考验,方能存活于世。蝴蝶、动物如此,青少年又何尝不是这样?家长的溺爱,也恰似一把残酷的剪刀,只会扼杀孩子,使他们永远无法腾飞。家长的爱犹如好心却办成坏事的游客,不恰当地给动物喂食,结果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 30 -‎ 正如著名的诗人汪国真所言:“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溺爱成伤,历史上不乏先例。仲永5岁能诗,聪颖超群,却在父母及众人的宠爱和赞扬之下,最终“泯然众人矣”;赵武灵王对儿子放纵娇惯,最终被不孝之子活活饿死;晋武帝纵宠儿子奢侈享受,其子继位后治国无方,致使西晋王朝走向亡。无论是仲永之“伤”,还是赵武灵王的“悲”或西晋王朝的“衰”,都是宠爱的恶果。‎ ‎“宠”,是宝盖下面的一条龙,这龙是无法腾飞的龙啊!相反,对孩子严格要求,不但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还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王羲之年幼时,他的父亲便教他习字,要求甚严,结果王羲之终成百代书圣;曾国藩严整家规,教子有方,曾氏家族赫赫名扬;巴顿的父亲要求他每早苦读,造就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须知这些家长并非不爱孩子,只因他们清楚,宠溺不是正确的爱,骄纵只会带来伤害。‎ 可悲的是,当今的某些父母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孩子任性妄为,说这是天真可爱;孩子挥霍浪费,说他将来准挣大钱;孩子口出狂言,说胸有大志;孩子要摘月亮,这些父母就可以去找梯子。殊不知,这样做只会使孩子独毒骄娇,自由放任,不懂长幼尊卑,缺乏集体观念。如此爱出来的“小皇帝”,将来只怕是误已、误家、误国的“昏君”!‎ 家长爱孩子本无可非议,但这爱,不应是牢笼,不应是蜜罐,不应是保险箱,只应是孩子放纵时家长严厉的目光,孩子懒惰时家长频频的叮嘱,孩子犯错时家长谆谆的教诲。‎ 因为只有这样,蛹中的蝴蝶才能飞起,自然保护区的动物才能够适应自然,稚气的少年才能成长;只这样,爱才不会伤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则漫画作文,漫画的内容是:在某大学的新生报名处,家长们手拿行李秩序井然的为子女办理入学手续,而他们的子女们却坐在附近的座位上悠闲地刷着手机,聊着天,不亦乐乎。透过漫画,我们不难发现,这反映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弊端:在孩子成长中,家长过度包办溺爱孩子,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不懂得感恩,变成了妈宝男、啃老族。这里面隐含一个主题:不要过度包办溺爱,适当的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由此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或者某种社会现象来展开论述。例如,现在很多的家庭都有独生子女,他们任性、霸道、不懂得感恩,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这些隔辈人更是要星星不摘月亮。还有一些妈宝男,永远也断不了奶,结婚后也是完全依赖父母,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再看作文要求,有明确的写作任务: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据此分析可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都是溺爱惹的祸 莫让溺爱害了孩子 - 30 -‎ 爱的真谛 拒绝溺爱——独立成长 莫让溺爱之水横流 写作素材:‎ ‎1、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父母的爱肯定都会献给这个孩子。但是过分的爱就是溺爱,而溺爱又不等于爱,这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成熟,也就得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倘若孩子在磨炼中受到一点点挫折,一点点不顺,大人们就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其解决,这样会使孩子的应对能力下降,也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处事能力。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的间接表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溺爱的存在,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2、我出生在一个爸爸、妈妈都爱我的家庭,我又是独生子女,但是爸爸、妈妈对待我像是对待一个非独生子女一样。他们从小就磨炼我的遗(意)志,比如小时后(候)与别人打架,他们都是指导着我去怎样解决,以后慢慢使我自己解决,便使我有着为人处世的能力。相比别人的孩子(在溺爱成长下的孩子),我比他们要强得多。再如,从小父母就教我洗衣服,以后我的衣服便是我自己洗,长大后父母教我如何能修理一些小东西,现在身边的一些小东西有了毛病,修好根本不在话下。对于那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就可能解决不了上述问题。还是那句话,过分的关爱就等于溺爱,而溺爱不等于爱。‎ ‎3、在现代社会中,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不是仅限于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能力都是在生活中练出来的,慢慢积累下来的,非一日之功,而这个的必要条件就是大人们不能对孩子溺爱,因为溺爱会使孩子的各种能力下降。最后,我要说的是“过分的关爱就是溺爱,而溺爱不等于爱”,所以请大人们不要溺爱自己的孩子。‎ ‎4、商纣王爱他的美姬,爱得将臣子的心挖出来以博她一笑,爱得辜负百姓,无所作为。纣王将所有的爱倾注于她的身上,将朝政、家国、百姓、良臣忠言统统抛之脑后。爱终于无法承受,溺爱的洪水泛滥了,咆哮着奔向纣王安睡的寝宫,冲向外面早已冷却的世界,将纣王连同他的美梦一同吞噬,使一个朝代早早退出历史舞台。殊不知,这一切都因纣王无节制的爱而起,爱一旦超越原有的界限,便如滔天般巨浪淹没一切。‎ ‎5‎ - 30 -‎ ‎、赵太后爱长安君,这爱众所周知,“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还舍不得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而触龙却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没错,将燕后远嫁他乡,并为她祈祷,不希望她回来,这是使“子孙相继为王”的长久打算。爱长安君,却尊其位,封其地,厚其物,却没有考虑“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过分的爱,定会贻害长安君,使其无法立足于赵。而赵太后最终也明白了这一点,质长安君于齐,最终赢得众人的信任与佩服。‎ ‎6、邹忌对他的国君很忠诚,这也是一种爱。然而邹忌却没有让溺爱之水横流。他以敏锐的眼光,以巧妙的进谏,讽喻齐王察纳雅言,扬长避短以赢得万民拥戴,终使齐国富国强兵,称雄于天下。爱是钟表里的那一根发条,轻轻地拧几下,便足以让表继续走下去,爱得越深,拧得越紧,只会使发条崩断,适得其反。因此,爱需要控制,适当的爱才会让花儿更茁壮,天空更蔚蓝,才会让快乐的笑声回荡于耳边。溺爱只能葬送人之所爱,朋友,请您切记,莫让溺爱之水横流。‎ 写作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段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爱孩子是好事,但是过度的爱不是爱,而是害”,然后围绕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例来论述过分溺爱的害处,接着再联系当今社会现实,结合家庭教育来进一步谈危害,最后呼吁中国的家长能够适当的放手,给孩子适当的锻炼机会,让他们快乐成长。最后回扣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 ‎ - 30 -‎ ‎ ‎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