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0 KB
  • 2021-06-05 发布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第2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训练 Word版含解析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二单元 第七课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比喻从外部给予)‎ B.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 C.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过来)‎ 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残害)‎ ‎【解析】 反:反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 B. C. D. ‎【解析】 恶:①哪里,怎么,②厌恶。A就:接近,靠近;C之:的;D则: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 B. C. D. ‎【解析】 A组,与“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组,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组,并列连词/转折连词;D组,介词“对”/介词“跟”。‎ ‎4.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 B.万物皆备于我矣。(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如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解析】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从孟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孟子是极力主张人性本善的。‎ B.孟子认为人本身就有的同情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是为人能拥有仁义礼智提供了可能,只有努力扩充它们,才能真正拥有仁义礼智。‎ - 3 -‎ C.选文的第一则、第五则、第六则均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这三则短文中所运用的比喻,都非常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相同的道理。‎ D.孟子认为:“强恕而行”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 ‎【解析】 C项中,对三则短文中所用比喻的理解太笼统,有些偏差,应该说明第一则和第五则短文中的比喻都形象阐述了将“四端”扩充成仁义礼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第六则短文中的比喻,则是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人应该坚守并践履仁义的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万物皆备于我矣。(_介宾短语后置__)‎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_判断句__)‎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_省略句__)‎ ‎(4)仁,人之安宅也。(_判断句__)‎ ‎7.填空。‎ ‎(1)“五谷”指_稻__、_黍__、_稷__、_麦__、_豆__五种谷物。‎ ‎(2)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_仁__、_义__、_礼__、_智__的发端。‎ ‎8.翻译句子。‎ ‎(1)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舍弃正确道路而不走,可悲啊!‎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0题。‎ ‎《孟子·告子上》:“‎ - 3 -‎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9.概述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答案】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10.有人说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对人性的看法采取的措施其实是统一的,你怎么看待?‎ ‎【答案】 孟子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又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虽然人性善,但还需要后天的修养和道德教化,一是努力保持自己的善心,二是由于环境影响而丢的善心要找回来。‎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伪者,人为也,荀子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荀子和孟子也是一致的。‎ ‎【参考译文】‎ ‎①孟子说:“从天生的资质看,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我所谓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同情心,每个人都有;羞耻心,每个人都有;恭敬心,每个人都有;是非心,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不过不曾探索它罢了。所以说,‘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加放弃,便会失掉’。”‎ ‎②荀子说:“现在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守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就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 3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