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7 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寥落(liáo) 洋溢(yì) 桀骜(ào)
黯然(àn) 洗涤(dí) 踌躇(chóu)(chú)
赁屋(lìn) 噩耗(è) 不惮(dàn)
和蔼(ǎi) 尸骸(hái) 屠戮(lù)
浸渍(jìn)(zì) 诧异(chà) 殒身不恤(xù)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干 (2)菲
(3)攒 (4)抹
2.语境辨析法
(5)有个仆(pú)人饿极了,随主人进城,见市上有卖馒头的,就大叫一声,仆(pū)倒在地。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徘徊·徜徉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慢慢走”的意思,但二者侧重点不同。
作“慢慢走”讲时,“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行。另外,“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
(2)爆发·暴发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爆发”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
- 10 -
多用于抽象事物。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疫情等具体事物。
2.明确词义
(1)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不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2)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也说目不忍睹。
(3)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惨像,已使我目不斜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cuī)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原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象 目不斜视—目不忍视 衰(shuāi) 原—缘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________。
A.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也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B.她虽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她虽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C [横线上的语句阐述的是“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的原因,根据前句“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可推断出“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排除A、B两项;D项,“虽是……”与句意不符,排除。C项,紧随“她不是……”之后的“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对刘和珍的高度评价,本项与横线前的内容衔接更恰当。]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作为一名真正的猛士、真正的知识分子,鲁迅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正是他那两句著名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客颠倒,应是“诗句是鲁迅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 10 -
[资料链接]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02年他去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彷徨》(《祝福》选自其中)、《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即是当年倒在“三一八”惨案中反动派枪下的一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篇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杂 文
杂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
- 10 -
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称它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又称它为“匕首”“投枪”。杂文的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文本鉴赏]
文章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了帮闲、帮凶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行径,高度赞颂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写作缘由 ②经验教训
一、阅读课文第二、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们能认识到现实的黑暗,却不能改变这种黑暗状况,所以是“哀痛者”;但他们敢于正视现实,直面人生,为国为民,为改变旧世界而斗争,并以此为幸福,所以是“幸福者”。
2.为什么先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后面又予以否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刘和珍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而“我”却苟活至今,“我”应对她奉献我的尊敬。
二、阅读课文第四、五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四部分第1自然段中“居然”“但”“竟”“向来”“然而”“也”“况且”“更”等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居然”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但”“竟”表现了作者的诧异和怀疑,表现出了反动派的凶残;“向来”“然而”“也”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闻所未闻;“况且”“更”,表达出作者对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毒手的无限悲愤之情,更反衬出“执政府”的凶残可恨。
4.第五部分详写三个女子的遭遇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详细介绍烈士们英勇就义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同时也证明上文中“虐杀”的事实。
三、阅读课文第六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5.“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恶意的闲人”指反动派的御用文人,他们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6.“大量的木材”喻指什么?“一小块煤”喻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一小块煤”比喻人类前行的历史。这里用的是类比的手法。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以换来历史的前行,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四、阅读课文第七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7.作者在上文中说了那么多,为何结尾还说“我说不出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作者哀痛到了极点。
五、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本文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分别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迹
品格
预定《莽原》(毅然)
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黯然)
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始终微笑
善良和蔼
府门喋血(欣然)
勇敢坚强、不畏生死
难中救助
从容善良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和善;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疾恶如仇,
- 10 -
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9.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理应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成为栋梁之材,以报效祖国为己任。
(观点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因为很多知识都不是课本里、学校里可以学得到的,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身处可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之中,只有多关心国事、时事,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累人生经验成为更优秀的人,将来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新时代的爱国,像“刘和珍君”一样的爱国。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形象的比喻手法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表达抽象的道理。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突出了前进之艰难,形象可感,作者的沉痛之情也由此可见。
2.写法指导
运用比喻手法“两要求”
(1)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
(2)要力求新颖、贴切、自然。比喻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比喻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但如果将他们比喻成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就会“引喻失义”。
3.迁移运用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 10 -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生活如一盏茶,应该多一些平和的甘润,少一些浓酽的苦涩;生活如一杯酒,应该多一些绵柔的醇香,少一些涩辣的辛烈;生活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稳健的完胜,少一些侥幸的险招。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鲁迅的爱与憎
鲁迅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去寄托了无限的哀思。他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鲁迅以此启迪青年要注意变换斗争方式。鲁迅热烈地爱,也热烈地恨,他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犀利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对于有害的事物,对于国民性的痼疾,他鞭挞不留情面;对于某些不良倾向,他也常义愤溢于言表。
【应用角度】 “爱与恨”“爱国”“精神导师”“勇士”“责任”等。
2.素材应用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您敢爱敢恨,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您犹如一轮喷着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磨炼,在一次次为“刘和珍君”追悼时接受考验。猛士呵!您也许是那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的胜利所留下的辉煌。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
[群文阅读]
导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如果你选择的是双翅,就去拥抱整片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鱼鳍,就去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就去体会莽莽绿林;如果你选择的是责任,是价值,那么你就要让你的人生过得有意义。
爱与尊重
- 10 -
⊙三 毛
每次回国,下机场时心中往往已经如临大敌,知道要面临的是一场体力与心力极大的考验与忍耐。最怕的人,是母亲。在我爱的人面前,“应付”这个词,便使不出来。爱使一切变得好比“最初的人”,是不可能在这个字的定义下去讲理论和手段的。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回国,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追了出来,一再地叮咛着:“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当时,我真被她烦死了,跑着逃掉,口里还在悄悄地顶嘴,怪她不肯信任我。可是当我真的停在一盏红灯的街道对面时,眼泪却夺眶而出。“妈妈,我不是不会,我爱你,你看,我不是停步了?”
最近,又回国了,母亲要我签名送书给亲戚们,我顺从地开始写,她又在旁边讲:余玉云姐姐的玉字,是贾宝玉的玉,你要称她姐姐,因为我们太爱这位正直、敬业的朋友。不要写错了,《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玉,斜玉边字加一个点,不要错了……那时,我忍下了,因为她永远不相信我会写这个玉字,我心里十分不耐,可是不再顶嘴。
在父母面前,再年长的儿女,都是小孩子,可是中国的孩子,在伦理的包袱下,往往太认真和顺从,没有改革家庭的勇气和明智。这样,在孝道上,其实也是“愚孝”。
我们忘了,父母在我们小时候教导我们,等我们长大了,也有教育父母的责任,当然,在方式和语气上,一定本着爱的回报和坚持,双方做一个适度的调整。不然,这个社会,如何有进步和新的气象呢?
因为我的父母开明,才有这份勇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出了一个子女对父母的心声:父亲、母亲,爱你们胜于一切,甚而向老天爷求命,但愿先去的是你们。而我,最没有勇气活下去的一个人,为了父母,要撑到最后。
这件事情,在我实在是艰难,可是答应回国定居,答应中国式接触的复杂和压力,答应吃饭,答应一切你们对我——心肝宝贝的关爱。
那么,也请你们适度地给我自由,在我的双肩上,因为有一口嘘息的机会,将这份爱的重负,化为责任的欣然承担。
常书鸿:燃尽自己,守护莫高窟
20世纪40年代,有两个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后来的许多年里,其中一个人的名字,不断地被世人提及和赞美,另一个人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前一个年轻人,叫张大千,后一个年轻人,叫常书鸿。临走时,张大千曾对常书鸿说:“我们走了,而你要无穷无期地研究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呀!”几十年后的今天,常书鸿的坟墓,正对着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永远遥望着这片文化宝藏。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感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当时,面对这片艺术奇迹,没有人把它当文物来保护,它成了流浪者的栖身之所,当地牧民避风躲雨之地。常书鸿最终决定留下来,就地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靠办展卖画自筹了大部分经费,以全部精力来保护敦煌莫高窟。数十年中,他经历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 10 -
妻子忍不了艰苦、寂寞离他而去,丢下两个孩子无人照管。面对这一切,他仍留在当地,坚持不懈。他悉心守护,继续修复、临摹,整理文献。常书鸿将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荒漠中的文化宝库。他编选出一本本壁画合集,带着临摹作品到北京办展,让更多国人见到这些民族瑰宝,了解中国还有如此绚烂的艺术。他燃尽了一生,只为守护敦煌艺术,照亮昏暗千年的莫高窟。
建议阅读篇目: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良
《我在孔庙的所见与所想》 朱鸿
《华语情结》 余秋雨
[诵国学经典]
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知行启迪] 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知行启迪] 这句话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 10 -
相关文档
- 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2020届高三下2021-06-0527页
-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7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专题2 考点42021-06-0547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点强化训练52021-06-058页
-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2021-06-0533页
- 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2021-06-0511页
- 2021湖北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2021-06-052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2021-06-0516页
- 福建省福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2021-06-0516页
- 2021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2021-06-05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