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7 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寥落(liáo)   洋溢(yì)   桀骜(ào)‎ 黯然(àn) 洗涤(dí) 踌躇(chóu)(chú)‎ 赁屋(lìn) 噩耗(è) 不惮(dàn)‎ 和蔼(ǎi) 尸骸(hái) 屠戮(lù)‎ 浸渍(jìn)(zì) 诧异(chà) 殒身不恤(xù)‎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干 (2)菲 ‎(3)攒 (4)抹 ‎2.语境辨析法 ‎(5)有个仆(pú)人饿极了,随主人进城,见市上有卖馒头的,就大叫一声,仆(pū)倒在地。‎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徘徊·徜徉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慢慢走”的意思,但二者侧重点不同。‎ 作“慢慢走”讲时,“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行。另外,“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 ‎(2)爆发·暴发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爆发”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 - 10 -‎ 多用于抽象事物。‎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疫情等具体事物。‎ ‎2.明确词义 ‎(1)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不忍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2)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也说目不忍睹。‎ ‎(3)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惨像,已使我目不斜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cuī)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原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象 目不斜视—目不忍视 衰(shuāi) 原—缘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________。‎ A.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也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B.她虽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她虽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C [横线上的语句阐述的是“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的原因,根据前句“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可推断出“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排除A、B两项;D项,“虽是……”与句意不符,排除。C项,紧随“她不是……”之后的“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对刘和珍的高度评价,本项与横线前的内容衔接更恰当。]‎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作为一名真正的猛士、真正的知识分子,鲁迅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正是他那两句著名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客颠倒,应是“诗句是鲁迅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 10 -‎ ‎ [资料链接]‎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02年他去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彷徨》(《祝福》选自其中)、《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论文集:《门外文谈》。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即是当年倒在“三一八”惨案中反动派枪下的一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篇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 杂 文 杂文,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抨击的文艺性论文。它介于“论说”和“文学”之间,其特点是现实性十分强烈,‎ - 10 -‎ 倾向性十分鲜明,语言犀利,论证有力,风格多样,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因此,人们称它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又称它为“匕首”“投枪”。杂文的内容十分广泛,形式多样,有关日常生活、文化动态及政治事件等的杂感、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 [文本鉴赏]‎ 文章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了帮闲、帮凶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行径,高度赞颂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①写作缘由 ②经验教训 一、阅读课文第二、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们能认识到现实的黑暗,却不能改变这种黑暗状况,所以是“哀痛者”;但他们敢于正视现实,直面人生,为国为民,为改变旧世界而斗争,并以此为幸福,所以是“幸福者”。‎ ‎2.为什么先说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后面又予以否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刘和珍不仅是我的学生,更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而“我”却苟活至今,“我”应对她奉献我的尊敬。‎ 二、阅读课文第四、五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四部分第1自然段中“居然”“但”“竟”“向来”“然而”“也”“况且”“更”等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居然”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但”“竟”表现了作者的诧异和怀疑,表现出了反动派的凶残;“向来”“然而”“也”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闻所未闻;“况且”“更”,表达出作者对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毒手的无限悲愤之情,更反衬出“执政府”的凶残可恨。‎ ‎4.第五部分详写三个女子的遭遇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详细介绍烈士们英勇就义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同时也证明上文中“虐杀”的事实。‎ 三、阅读课文第六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5.“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恶意的闲人”指反动派的御用文人,他们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6.“大量的木材”喻指什么?“一小块煤”喻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一小块煤”比喻人类前行的历史。这里用的是类比的手法。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以换来历史的前行,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四、阅读课文第七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7.作者在上文中说了那么多,为何结尾还说“我说不出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作者哀痛到了极点。‎ 五、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本文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分别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事迹 品格 预定《莽原》(毅然)‎ 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黯然)‎ 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始终微笑 善良和蔼 府门喋血(欣然)‎ 勇敢坚强、不畏生死 难中救助 从容善良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和善;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疾恶如仇,‎ - 10 -‎ 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9.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因为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理应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成为栋梁之材,以报效祖国为己任。‎ ‎(观点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因为很多知识都不是课本里、学校里可以学得到的,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身处可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之中,只有多关心国事、时事,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积累人生经验成为更优秀的人,将来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这是新时代的爱国,像“刘和珍君”一样的爱国。‎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形象的比喻手法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表达抽象的道理。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突出了前进之艰难,形象可感,作者的沉痛之情也由此可见。‎ ‎2.写法指导 运用比喻手法“两要求”‎ ‎(1)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 ‎(2)要力求新颖、贴切、自然。比喻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比喻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但如果将他们比喻成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就会“引喻失义”。‎ ‎3.迁移运用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 10 -‎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生活如一盏茶,应该多一些平和的甘润,少一些浓酽的苦涩;生活如一杯酒,应该多一些绵柔的醇香,少一些涩辣的辛烈;生活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稳健的完胜,少一些侥幸的险招。‎ ‎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鲁迅的爱与憎 鲁迅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去寄托了无限的哀思。他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鲁迅以此启迪青年要注意变换斗争方式。鲁迅热烈地爱,也热烈地恨,他对反动势力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犀利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对于有害的事物,对于国民性的痼疾,他鞭挞不留情面;对于某些不良倾向,他也常义愤溢于言表。‎ ‎【应用角度】 “爱与恨”“爱国”“精神导师”“勇士”“责任”等。‎ ‎2.素材应用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您敢爱敢恨,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您犹如一轮喷着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磨炼,在一次次为“刘和珍君”追悼时接受考验。猛士呵!您也许是那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的胜利所留下的辉煌。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 ‎ [群文阅读]‎ 导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如果你选择的是双翅,就去拥抱整片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鱼鳍,就去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就去体会莽莽绿林;如果你选择的是责任,是价值,那么你就要让你的人生过得有意义。‎ 爱与尊重 - 10 -‎ ‎⊙三 毛 每次回国,下机场时心中往往已经如临大敌,知道要面临的是一场体力与心力极大的考验与忍耐。最怕的人,是母亲。在我爱的人面前,“应付”这个词,便使不出来。爱使一切变得好比“最初的人”,是不可能在这个字的定义下去讲理论和手段的。‎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回国,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追了出来,一再地叮咛着:“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当时,我真被她烦死了,跑着逃掉,口里还在悄悄地顶嘴,怪她不肯信任我。可是当我真的停在一盏红灯的街道对面时,眼泪却夺眶而出。“妈妈,我不是不会,我爱你,你看,我不是停步了?”‎ 最近,又回国了,母亲要我签名送书给亲戚们,我顺从地开始写,她又在旁边讲:余玉云姐姐的玉字,是贾宝玉的玉,你要称她姐姐,因为我们太爱这位正直、敬业的朋友。不要写错了,《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玉,斜玉边字加一个点,不要错了……那时,我忍下了,因为她永远不相信我会写这个玉字,我心里十分不耐,可是不再顶嘴。‎ 在父母面前,再年长的儿女,都是小孩子,可是中国的孩子,在伦理的包袱下,往往太认真和顺从,没有改革家庭的勇气和明智。这样,在孝道上,其实也是“愚孝”。‎ 我们忘了,父母在我们小时候教导我们,等我们长大了,也有教育父母的责任,当然,在方式和语气上,一定本着爱的回报和坚持,双方做一个适度的调整。不然,这个社会,如何有进步和新的气象呢?‎ 因为我的父母开明,才有这份勇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出了一个子女对父母的心声:父亲、母亲,爱你们胜于一切,甚而向老天爷求命,但愿先去的是你们。而我,最没有勇气活下去的一个人,为了父母,要撑到最后。‎ 这件事情,在我实在是艰难,可是答应回国定居,答应中国式接触的复杂和压力,答应吃饭,答应一切你们对我——心肝宝贝的关爱。‎ 那么,也请你们适度地给我自由,在我的双肩上,因为有一口嘘息的机会,将这份爱的重负,化为责任的欣然承担。‎ 常书鸿:燃尽自己,守护莫高窟 ‎20世纪40年代,有两个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后来的许多年里,其中一个人的名字,不断地被世人提及和赞美,另一个人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前一个年轻人,叫张大千,后一个年轻人,叫常书鸿。临走时,张大千曾对常书鸿说:“我们走了,而你要无穷无期地研究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徒刑呀!”几十年后的今天,常书鸿的坟墓,正对着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永远遥望着这片文化宝藏。‎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感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当时,面对这片艺术奇迹,没有人把它当文物来保护,它成了流浪者的栖身之所,当地牧民避风躲雨之地。常书鸿最终决定留下来,就地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靠办展卖画自筹了大部分经费,以全部精力来保护敦煌莫高窟。数十年中,他经历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 10 -‎ 妻子忍不了艰苦、寂寞离他而去,丢下两个孩子无人照管。面对这一切,他仍留在当地,坚持不懈。他悉心守护,继续修复、临摹,整理文献。常书鸿将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荒漠中的文化宝库。他编选出一本本壁画合集,带着临摹作品到北京办展,让更多国人见到这些民族瑰宝,了解中国还有如此绚烂的艺术。他燃尽了一生,只为守护敦煌艺术,照亮昏暗千年的莫高窟。‎ 建议阅读篇目:‎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良 ‎《我在孔庙的所见与所想》 朱鸿 ‎《华语情结》 余秋雨 ‎[诵国学经典]‎ ‎1.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知行启迪] 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古文今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知行启迪] 这句话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