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宜昌一中、荆州中学2019年秋季学期
高二期末联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学校:宜昌市第一中学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 审题人:张波、谈进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 “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
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柏拉图给“美”下定义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试图在孤立静止的语境中概括美的本质。
B.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真正得以实现,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必须同处在一个维度。
C.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B.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述了美既在感知中,又在情景中,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
C.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探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
C.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复杂的,其审美价值的高低之分不会削弱审美的重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各题。
材料一
一身粗布汉服,利索的装扮,“90后”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成为话题人物。在视频中,这个四川绵阳山区的女孩制作家庭土窑、手工搭建秋千沙发床、利用树皮古法造纸、按季节时令制作传统美食,在小山村中过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红绸覆面,眉间一点朱砂,李子柒的微博头像一如她的作品,“古风”味道十足。她发布的每条视频,平均观看量3000万以上,最高的超过5000万。视频进驻国外社交网站后,有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配,却不妨碍外国网友一边求翻译,一边看得津津有味。作为“李子柒迷”之一的章欣妹从夏天开始看李子柒的视频,不同于大多数人对美食主题的热爱,她是看完造皮纸的一期视频被彻底圈粉的,“她自己砍树、削树皮、蒸煮打浆,夏晒冬烤来造纸,把古人仪式感的生活复盘在眼前,也让我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化中历来不乏对田园生活的浪漫想象。当田园生活逐渐远离都市人的日常之时,田园诗意更显示出诱惑性,李子柒的短视频便是主打这一卖点。
(《中国青年报》2019年12月12日 《田园诗意的想象凭什么“圈粉”无数?》有删节)
材料二
身穿华丽唐装、姿势优美、眼神温柔,如贵妃般高雅、又如仙女般轻盈——最近,“一眼万年”的不倒翁小姐姐走红,6000余条表演视频的总播放量超过了15亿次,数据每天还在增长。
据报道,“不倒翁小姐姐”走红后,其表演时所用的圆形底座也随之走俏,可以预想到,未来类似的表演会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但影响力一定不复首创者。近年,诸如故宫等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只靠博物馆里的玻璃展台,更重要地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特别是瞄准作为“网络原住民”
的年轻人,关心他们的碎片化需求,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在个性表达和社交平台上做足文章。要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疏离感”,需要特别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感。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地用想象力对传统进行“再创作”。
无论是和观众牵手的“不倒翁小姐姐”,还是受到海外网友热捧的“李子柒”,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注入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别有一份闲适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世界级大IP,但也有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可以是舌尖美食、花鸟鱼虫,也可以是华美汉服、小曲小调……承载着快乐和希望的点滴美好。这也提醒人们,文旅产业的发展,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寻找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点,并积极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不断创造有特色、有人气、有流量的文化符号。
(新京报官微 2019年12月13日 《“不倒翁小姐姐”爆红,和李子柒“异曲同工”》 有删节)
材料三
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YouTube等国外社交媒体上的走红引发了各种讨论,这既涉及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内容等问题,也涉及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说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过于狭隘。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这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是我们常说的“走出去”的一部分。虽然它可能还不够高大上,但其亲和力与生动性足以让外界看到一个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
在文化传播中有一个“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使得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而鲜活生动易于理解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折扣”显然较少。文化传播需要高雅内容和具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传播,也需要有生动鲜活的大众文化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不可能相互替代,但会相互支撑。在文化传播中,大众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更为有效直接,因为它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文化折扣,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受到各国公众的“跨文化”
喜爱,这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子柒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
李子柒走红是相当成功的文化传播,创造了中华文化跨文化理解的一个部分。我们要避免大众文化传播产生媚俗、格调低下等消极效果,但我们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李子柒,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生动鲜活地创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传播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它需要更多的路径、方式和内容。
(人民网2019年12月13日 《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有删节 )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子柒制作的“古风”味道十足的小视频引发了很多人对美食的热爱,而视频引发的都市人对逐
渐远离的田园生活浪漫诗意的想象更显示出诱惑性。
B.“不倒翁小姐姐”走红的原因之一是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注入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而在表演时和观众牵手互动,则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C.李子柒的视频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以
其亲和力与生动性展现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
D.“不倒翁小姐姐”走红后,其表演时所用的圆形底座也随之走俏,由此可见,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5.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子柒短视频打造的生活方式远离了都市人的日常,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点燃了都市人回归到手工慢生活的期盼,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这个山村女孩精神特质。
B.“不倒翁小姐姐”的走红得益于用想象力对传统进行“再创作”,也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播要摆脱对现实的“疏离感”,要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
C.李子柒视频进驻国外社交网站后,有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配,却不妨碍外国网友一边求翻译,一边看得津津有味,说明“跨文化”传播中语言障碍不值一提,只要能展现文化特色就行。
D.“文化折扣”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生动鲜活的大众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新媒体平台影响年轻人,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正面效果,能让世界了解“活”
的中国。
6.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概括当前中国在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道路上还应做出哪些努力?(6分,至少答4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的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司机因为曾误将胖老人当做卖水做生意的而心生愧疚,所以以打车挂钩为借口,使老人开心,以
对自己过错进行弥补。
B.小说语言既典雅华美,又含蓄蕴藉,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场景描写,都能令读者深受感染,
又回味无穷。
C.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因为铁匠铺老人现在没有什么生意,就把让老人烧水视为自然,可见生意场的人情冷暖。
D.小说通过对声音、色彩、动作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热烈、生动的劳动场景,表现了老人劳动时的专注、陶醉。
8.作者在文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9.根据小说情节,谈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两位老人在拾掇摊子后唱晋剧老调?(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后辟大将军梁冀府,以疾去官。复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
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奂不听,遂进屯长城,收集兵士,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得交通东羌。诸豪遂相率与奂和亲,共击南匈奴,连战破之。伯德惶恐,将其众降,郡界以宁。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薄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迁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①及乌桓并同反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屠各渠帅,袭破其众。复拜武威太守。平均徭赋,率厉散败,常为诸郡最,河西由是而全。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为立生祠。九年春,征拜大司农。鲜卑闻奂去,寇掠缘边九郡,杀略百姓,缘边大被其毒。复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赏赐甚厚。匈奴、乌桓闻奂至,因相率还降,凡二十万口。奂但诛其首恶,余皆慰纳之。
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赏遂不行,唯除家一人为郎,上书固让,卒不肯当。
奂少立志节,尝与士友言曰:“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及为将帅,果有勋名。董卓慕之,使其兄遗缣百匹。奂恶卓为人,绝而不受。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后汉书·张奂传》,有删改)
【注】①休屠各:南匈奴部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
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B.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C.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
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D. 初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耆及且渠伯德等七千余人寇/美稷东羌复应之/而奂壁唯有二百/许人闻/即勒兵而出军/吏以为力不敌/叩头争止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也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
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是汉代科举考试取士的一种形式。
C.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多为有德之官员。本文中张奂因有德政于民,
当地百姓为他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E. 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
这些职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张奂勇敢善战,足智多谋。面对南匈奴的两次反叛,张奂两次以招降瓦解部分人员、募集兵士、
占据有利地势等同样手段,在形势于己不利的情况下取胜。
B.张奂临财清正廉洁,自律甚严。羌族各部的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送来了金、马作为礼物,张奂把这些东西都还给了羌人。
C.张奂关心百姓,仁惠及民。任武威太守时,平徭均赋,减轻百姓负担;同时晓之以义,严加赏罚,
革除民间陋习,深受百姓爱戴。
D. 张奂功勋卓著,为人正直。身为将帅,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功劳卓著,董卓仰慕,派人送礼,张奂因不喜欢董卓而拒绝他的馈赠。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5分)
(2)论功当封,奂不事宦官,赏遂不行,唯除家一人为郎。上书固让,卒不肯当。(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③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豖。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④何曾专美。
注:①淝上:淝上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②李纲,曾任宰相,是主战派名臣。③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④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的原因是因为充分利用地利。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但也委婉地批评他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豖”,写晋师以八千兵力布阵对抗百万敌军,赞美了晋师战力之强。
D.“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15.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
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儒将装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立下赫赫
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庄子在《逍遥游》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3) 杜甫的《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鲜明,静动相衬,
无限美妙地表现了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知识或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_________效果。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浓厚化出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_________”的内在因素。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 ),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信仰、相信甚至于信赖的别名。基于此,从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他们清楚地知道,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_________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_________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或如上帝。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预设 质疑 荒唐 推演
B.预设 置疑 荒诞 推算
C.预期 质疑 荒诞 推算
D.预期 置疑 荒唐 推演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信仰、相信甚至于信赖的别名。基于此,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
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B. 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仰甚至于信赖的别名。基于此,从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C. 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基于此,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D.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基于此,从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的确切性无法经得起生活的检验
B.经得起生活检验的不只是它的确切性
C.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
D.无法经得起生活检验的是它的确切性
20.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熟语。(5分)
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
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①“______________ ”
;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②“______________”或③“______________”。
(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难分伯仲”④“______________”
或⑤“______________”。
21.观看下面的漫画《买卖双方》,用简要的语言描述漫画内容并说明寓意。(6分)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下面是台湾诗人陈义芝模仿寺庙求签上的签诗所创作的《现代签诗》中的诗句:
①你仿佛觉得自己是一只鹰欲飞/风在哪里?你向天空问/仿佛觉得是一股浪在太阳下闪动/海说等变成大江再到我怀里
②清冷的月光汇聚成河呼唤你/夜读的灯火恰是那水上浮晃的一条船/天光已出手去解系舟的缆绳/前方啊前方江流无限开阔
③你听到出车声回马声当头炮蹦跳声/立士的立相的呼声还有将帅移防声/莽苍的旷野追问分歧的水路:走吧/你的心还在犹豫什么你的眼还在望什么
④渴望拥有一双鸟的翅膀/却只有一双脚在山崖跋涉/渴望拥有一座南方的家园/却只能在陌生的异乡流浪/渴望碰到一个知心的人/那人却在重山之外
作为一名高中生,读了这些诗歌,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你任选其中一首,结合其意蕴,以“高中半程的思考”
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宜昌一中、荆州中学2019年秋季学期高二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C项于文无据;A项,根据“柏拉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孤立静止)和“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B项,根据“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D项,根据“美是流动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2.D(A项:应该是引出对“美”的认识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B项:第四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C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论述了审美价值实现的过程。)
3.C(文本中就没有表达一般人都能感知到抽象之美,也没有表述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形象之美。原文: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
4.D(因果关系错误,而且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是否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也是臆测)
5.C(只是鲜活生动的视频能吸引受众想尽办法跨越语言障碍罢了,如果语言障碍都不值一提,只要能展现文化特色就行的话,就不会出现由于与受众需求隔膜而达不到理想传播效果的“文化折扣”现象了。)
6.答案:
①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对传统进行“再创作”,用现代的方式生动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传播的内容应该生活化、时尚化,更具亲和力和生动性,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
③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和网络空间,关心他们的碎片化需求,作品要短小精悍。
④培育更多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不断创造有特色、有人气、有流量的文化符号。
⑤要避免大众文化传播产生媚俗、格调低下等消极效果。(1点1分,2点3分,3点5分,4点6分)
7.D(A.司机并无愧疚之情,B.语言并不典雅华美,C.可见“生意场的人情冷暖”属无中生有)
8.①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更紧凑、更集中;②通过语言表现人物性格,使形象更生动,更真实可信;③借助人物语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从而进一步表现了老人老有所为的心理诉求。
9.①突出老人高兴的心情,老人凭自己的手艺曾经红火,他们以此为荣;②
但随时代变迁,他们的技艺渐趋淘汰,即使如此,他们仍然渴望劳动,渴望靠劳动生活,靠自己的劳动帮助别人;③作者这样安排正是对老人表达由衷的敬佩。(一点两分)
10.B
11.B(科举考试从隋朝才开始)
12.A( 两次手段不尽相同。)
13.(1)羌人生性贪婪却看重官吏的清廉,之前有八位都尉都贪图财货,羌人被他们害得很苦,张奂端正自身,廉洁自己品行,声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贵、率、为所各1分,大意2分)
(2)评定他的功劳应当封爵,但张奂不巴结奉承宦官,所以封赏就没有实行,只是任命他家一人做郎。张奂上书坚决辞让,最终也没有接受。(论、不行、卒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奂,字然明,是敦煌渊泉人,父亲张惇,任汉阳郡太守。张奂年轻时到三辅地区游学,拜太尉朱宠为师,后来被征召到大将军梁冀幕府任职,因病辞职。又被推举为贤良,回答策问获得第一名,被提拔担任议郎之职。
永寿元年,张奂被调任安定属国都尉。刚刚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和且渠伯德等率七千余人起兵进攻美稷,东羌也出兵响应。但张 奂营垒中只有二百人左右,张奂听到消息就马上带领军队出击,军吏认为自己军队的力量抵挡不了对方,争相磕头阻止他。张奂不听从,便率兵前进驻扎到长城。这时他召集兵士,并派遣将领王卫前去招降东羌。于是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能与东羌勾结,各路豪强相继和张奂示好亲近,同汉军共同攻打南匈奴叛军,连续作战不断取得胜利。且渠伯德十分害怕,便率众向张奂投降,这样郡内才得以安宁。东羌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羌首领也送来八件金耳环,张奂都接受了,然后便命主簿召集羌族各部前来,他举起酒杯将酒倒在地上说:“即使马像羊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马厩;即使金器像谷粒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怀中。”把金、马全都还给他们。羌人生性贪婪却看重官吏的清廉,之前有八位都尉都贪图财货,羌人被他们害得很苦,张奂端正自身,廉洁品行,声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
朝廷调张奂担任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与乌桓一起反叛,汉军非常惊恐,都想逃跑。张奂安坐帐中,若无其事地与弟子讲诵学问,军士们渐渐安定下来。于是他私下里诱降乌桓,使他暗中和自己通好,然后让乌桓斩杀了休屠各这个部落的首领,袭击并打败了他们的军队。又被任命为武威郡太守。张奂平均分配赋税和徭役,集合并安抚散乱的败兵,经常是各郡最好的,河西因此得以保全。那地方的风俗有很多妖邪的禁忌,凡是二月份、五月份生下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全都杀死。张奂拿仁义的道理教导他们,严格赏罚制度,风俗就得到了改变,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九年春,又调任大司农。鲜卑人听说张奂调离,便攻掠沿边九郡,杀害抢劫百姓,沿边深受其害。朝廷很担心这件事,又任命张奂担任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的身份督导幽州、并州、凉州三州的和度辽、乌桓两军,监管考察各位刺史和二千石的政绩才能,赏赐很丰厚。匈奴和乌桓听说张奂到来,就相继投降,总共二十万人。张奂只杀了其中的罪魁祸首,将其余的人都安抚收容了。评定他的功劳应当封爵,但张奂不巴结奉承宦官,封赏就没有实行,只任命他家一个人为郎,上书坚决辞让,最终也没有接受。
张奂年轻时立下志向,曾对朋友说:“大丈夫活在世上,一定要为国家在边境立功。”到后来成为将帅,果然有功勋。董卓仰慕他,让自己的哥哥赠给张奂一百匹缣。张奂厌恶董卓的为人,拒绝而不接受。光和四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14.C(A晋师击败前秦的原因是地利和“人谋”;B“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D“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声鹤唳”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
15.不同:①李纲:主张积极抗金恢复中原。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淝水之战)劝谕朝廷,表现出必胜的决心。②辛弃疾:批判南宋朝廷不做积极准备,不思收复中原。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讽谏统治者,北伐要慎重。
16.(1)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7.D(预设:预先设置,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预期:预先期待,是对未来情况的估计。根据语境,应用“预期“。质疑:心存疑惑,主观反对,提出意见,有“质问”意,不能与“无可”等搭配。置疑:心存疑惑,提出疑问,能与“无可”搭配。根据语境,应用“置疑”。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地步。也指(行为)放荡、不加节制。多用于形容人的思想、行为。荒诞: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侧重在虚妄、不真实。令人难以置信,多用于形容故事情节等。根据语境,应用“荒唐”。推演:推断演绎。推算:形容根据已有的数据计算出有关的数值。根据语境,应用“推演”。)
18.C (A项“信仰、相信甚至于信赖”语序问题;B项“相信、信仰甚至于信赖”语序问题,“从......里”搭配问题;D项“从......里”搭配问题)
19.C (要使整个文段保持叙述主题的一致性,必须将“它的确切性”放在前面,“生活的检验”放在后面,且从关联词搭配方面得出C选项)
20.(1)败北/折戟 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功败垂成
(2)握手言和/平分秋色/难决雌雄
21.内容:在特价品的柜台旁背对背站着经营者和消费者,经营者拿着钞票在想“是真的吗”,消费者拿着放大镜辨别商品也在想“是真的吗”。
寓意:这则漫画折射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危机,呼吁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22. 参考答案:
名诗的意蕴:
①成长需要自我的努力与进步(由“浪”变成“大江”),而不能只是有远大的理想(“一只鹰欲飞”),却寄希望于他人的帮助(“风”)
②努力有成,未来可期。
③我们只是普通人(“卒”),在前路上只有奋勇向前(“卒往前拱”),不可犹豫徘徊。
④本诗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可以理解为实现理想的艰难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