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质量调研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已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 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 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 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 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C. 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它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 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 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D. 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浏览选项内容,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比较,明确二者的差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C,“刑法不如礼的约束力大”说法错误,文中说“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文中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并没有力度大小的区别。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选项内容,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比较,明确二者的差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选项。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中论述的观点,然后根据理解认真核对选项内容。B,“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有误,文中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理解、筛选和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其它的思想都没有”,于文无据;选项B,“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有误,在儒家看来,一般人只要尽到自己的角色相应的责任就能达到了儒家的要求;选项C,“是对‘责任的进步补充’”有误,用“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不是“补充"。故答案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它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倡导消费者和企业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绿色产品;其二,在消费和产品生产销售时关注相关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其三,引导消费与生产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换个角度来讲,就是消费数量应适度性和减量化;消费结构要合理平衡;消费模式以消费行为带动生产、流通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的绿色化。
(摘编自胡术刚、栾小凯、牛海丽《我们距离绿色消费还有多远》)
材料二:
中国人均土地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的国情,决定了绿色消费在中国的重要性。首先是必须控制对资源的消费,将节约为先贯穿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活动。同时,还必须分清消费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两个相反的方面,消费数量的提高确实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消费不是绿色的,就有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我国应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消费者选择商品应将绿色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标准,拒绝耗电、耗水、寿命短、排污多的产品,这必然会促进生产厂家向生产出售绿色产品的方向努力。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不够绿色的消费活动,虽然程度不同、类型不同,而且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但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念是必须摒弃的。
(摘编自钱易《以绿色消费促绿色发展》)
材料三:
[注]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产品具有现实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他们具有绿色意识,并已经或可能将绿色意识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
(摘编自《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
材料四:
德国颁布实施的《电力输送法》明确规定,电力运营商有义务有偿接纳在其供电范围内生产出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政府则给予电网运营商必要的财政补贴,偿付金额最少为其从终端用户所获平均受益的80%。日本则颁布实施了《绿色消费法》,优先采购资源再生产品,借以引导和支持企业对环境的保护。美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推动绿色消费。如出台了《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并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
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承担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2005年,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曾经对绿色采购的实际成果进行了调查,60%以上的市民认为,他们常常留意购买对环境友好的商品。40%以上的市民认为,在价格相同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购买再生产品
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制定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等,使绿色标志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国外巧推绿色消费打造“节能消费者”》)
4.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倡导绿色消费,旨在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B. 我国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
C. 2011年-2015年期间,我国绿色人群渗透率在一二线城市提升更快。
D.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出台绿色消费法令,制定具体措施,且对全体国民开展绿色教育。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者在合理的消费结构中适度适量消费,并激发生产厂家、流通方和废弃物处理者追求绿色化,这可以称为绿色消费
B. 在中国有必要倡导节约意识,引导民众树立节约意识,认识到比奢侈、比阔气的消费行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必须摒弃。
C. 绿色消费意识有时没有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2011~2015年,城市不分一二三四线,绿色人群渗透率的发展趋势几乎一致。
D. 美国、德国、日本都有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其中日本还对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推行绿色消费工作最能见到成效
6. 如果中国在高中阶段学校开展绿色教育,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4. D 5. D
6.
①学校围绕绿色消费理念,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②政府组织编写绿色消费知识;③开展绿色消费活动调查,发布调查成果引导大家树立绿色消费意识;④政府部门派遣专业人士到学校,培训广大师生;⑤成立关于绿色消费的学生社团,通过榜样带动更多的人树立绿色消费意识⑥学校张贴并宣传绿色消费标志,政府指导学校开展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进校园。⑦研究绿色消费、环保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讲座,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色消费理念。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倡导绿色消费,旨在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绿色消费,是……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由此可知,“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是“绿色消费”的主要表现,而不是其目的。B项,“我国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我国应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由“应”可知,“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绿色消费”的实施方向,而非现状。C项,“2011年-2015年期间,我国绿色人群渗透率在一二线城市提升更快”错误,从材料三只能看出2011年——2015年期间,我国一二线城市的绿色人群渗透率相较二四线城市的绿色人群渗透率更高,他们的绿色人群渗透率提升速度则基本平行。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项,“日本还对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推行绿色消费工作最能见到成效”中“最能见到成效”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材料四第二段中只是说日本对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并不能由此就说他们推行绿色消费工作最能见到成效。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如果中国在高中阶段学校开展绿色教育,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如材料一是对“绿色消费”的解释,如材料四“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承担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由发达国家的经验可知,这些内容需要政府出面,组织专门的部门来编写资料,宣传绿色消费的知识,还应该派专业的人士到学校进行宣传培训;如材料二“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不够绿色的消费活动,虽然程度不同、类型不同,而且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但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念是必须摒弃的”,由此可知,学校应围绕绿色消费的理念,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如材料四“2005年,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曾经对绿色采购的实际成果进行了调查,60%以上的市民认为,他们常常留意购买对环境友好的商品”,借鉴日本的经验可知,学校应该开展绿色消费活动调查,发布调查成果引导大家树立绿色消费意识;如材料四“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制定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等,使绿色标志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美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推动绿色消费。如出台了《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并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由此可知,学校可以张贴并宣传绿色消费标志,政府指导学校开展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进校园;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成立关于绿色消费的学生社团,通过榜样带动更多的人树立绿色消费意识,还可以让环保的专家到学校中做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童塘情怀
孙江月
①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
②童塘的四堤长着不同的树和各色的杂花野草。东堤是一处高高的土丘,土丘上是一抹黛色的柑橘树,秋深之时,硕果累累,如万家灯火。南堤和西堤是密密匝匝的翠竹和香蕉树,那是鸟雀栖息的天堂。北堤是疏落的桃树、李树、梨树。不用说,童塘的风光就四时分明了。
③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它们总是以浪漫的姿态,尽情地开满堤岸——那开着的是要出嫁的大姑娘,脸上抹着胭脂,浓浓的,是要乘了东风的车去远方吗?未开的,是带着羞涩的童女,在母亲的怀里瑟缩着,脸上还挂着串串儿水晶,汪汪的,是惜别姐姐出嫁前的泪滴吗?东风硬朗的时候,桃花、李花、梨花便纷纷扬扬落满池塘。盈盈春水,荡起千朵万朵花瓣,那花瓣真是千树之精英,万花之芳魂呀!
④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大大小小的蛙儿在塘里游荡着,欢乐着。它们是春天的使者,是大自然的乐师,它们没有佯装和矫饰,也没有奢望和企图。它们 “哇哇”地朝天歌咏,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
⑤夏天,最吸引人的就是塘中的荷,只要散步童塘,就会立马遥想古今。
⑥在这样好的诗意里,你尽可以扮一个渔翁,撑一竹长竿,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摆一个闲钓的姿势,仅此即足以迷醉你的思想性灵。如果你还不满足,那好,“荷动知鱼游”的古典诗歌意境即能从你眼下生出:弥望的田田的叶子.缓缓地从你的眸子里裂开一道缝,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了,随即,弥望的田田的叶子又柔柔地合拢而去……
⑦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它们顶着月光,隆起朵儿,时而含着笑靥,时而打着盹儿。南风吹来,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这会儿有一只蛙,不,是两只!像受了“惊”,从另一片肥腴的荷叶上,来了一个起跳的姿势——“扑通”一声,跳入碧清的水里。我明白:这瞬息的动姿绝非“惊鸿照影”之写意,亦非“沙鸟带声飞”或“池花对影落” ——噢,那分明是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翡翠恋人”呀!
⑧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这菊花是一种清瘦耐寒的单瓣型的小黄花,是花中的隐逸之君。只要你嗅了它,你的精神就会来;碰了它,你的情感就会来。那一丛丛,一片片,蓬蓬勃勃、密密匝匝的野菊花在塘边开着,它的香似一层薄薄的雾缦,又似一缕缕梦幻的轻纱,笼罩着童塘的整个容颜。
⑨这季节,蜜蜂和蝴蝶是最平常的客人,它们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常三三两两飞来,像赶集似的,嬉逐于菊丛。
⑩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瞧,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花冠蓬垂着,一吊一吊的,像只只雪白的苍鹭。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它们或隐或露,隐着的是它们冷峻的思想,露着的是它们直面大地的情怀。严霜下,它们愈冷愈苍翠,愈冷愈精神,或紫或蓝或白,静静地开着点点小花,并溢出阵阵扑鼻的幽远的清香。
⑪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童塘的雪从不激越,亦不猥琐;它飘飞如青杨之花絮,坠地如慈母之抚摩,它飞在树上,柔而轻,像催春的白梅;撒在地上,薄而白,像铺地的玉帛。
⑫呵,童塘!银装素裹的童塘哦,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那诗章是圣洁的,无瑕的,是天国精灵之所在,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一面明洁的镜子!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简洁朴素又清新自然,作者通过描写和想象,将清新、美丽的童塘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B. 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C. 文章描写景物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相映;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
D. 本文以“童塘情怀”为题,以“我家老屋前就是童塘”入笔,以“银装素裹的童塘”收笔,中间写了童塘四季不同的景色,很有章法。
8. 结合第⑦段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段画线部分。
9. 作者写了童塘春夏秋冬四季的哪些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7. D 8. 采用以动衬静、动静相映表现手法,用蛙的动来反衬夜的静,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情趣的月夜荷塘图,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丰富的美感。
9. 春季:桃李梨花开满堤岸,蛙声一片。夏季:塘荷遐想,月下荷塘。秋天:菊花盛开、蜂蝶嬉逐、织娘鸣唱。冬天:野生芭茅,蔓草仙藤,银装素裹。寄寓了作者对老屋前童塘的留恋喜悦的情怀。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A项,“通过描写和想象”表述有误,文中并无“想象”;B项,本文并未运用“夸张”的修辞手;C项,“有远景,有近景,远近结合”表述不恰当。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主要为:①回答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②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描写了什么内容,③分析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具体到本题,结合“晶莹的露珠便从荷的玉盘上滑下去,化入宁静的碧水”“‘扑通’一声,跳入碧青的水里”分析可知,划线部分采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用蛙的动来反衬夜的静。结合“袅娜”“惬意”“含着笑靥”“打着盹儿”“宁静”“一对拥入水中的完美的 ‘翡翠恋人’”等可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情趣的月夜荷塘图。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通读全文,先划分文章层次,确定文章行文思路,然后进行分层概括;最后标画出每个层次中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结合本文内容,即可概括出四季景物。第③④段写春景,“开春,惹你眼花缭乱的,莫过于童塘的桃树、李树、梨树了”“而到仲春或谷雨,童塘的蛙们就开始热闹起来”,可知描写了春季的桃花、李花、梨花和蛙声;第⑤⑥⑦段写夏景,“望着荷香弥漫的童塘······那是一尾尾自由的生灵向你漫游过来”“在满月的夜晚,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这会儿有一只蛙”,可知描写的是夏夜的游鱼跳蛙,月下荷塘;第⑧⑨段写秋景,“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尤其是菊花、蜜蜂、蝴蝶”可知描写的是菊花、蜜蜂、蝴蝶;第⑩段写冬景,“那高高的立在塘际的青秆儿,不是别的,是刚刚从深秋中拔节过来的野生芭茅”“低矮的,是丛生在塘畔的蔓草仙藤”“雪毕竟是要下的,这是童塘的福气”,可知描写的是野生芭茅、蔓草仙藤、雪。分析情感,需要结合所描写的景物,“犹如学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一样淳朴、自然”“在这样好的诗意里”“塘中的荷最是袅娜、惬意”“童塘的秋天,更使我热爱”“童塘的冬天也是令人迷醉的”“是四时风光分明的最后诗章”这些语句都蕴含着作者对老屋前童塘的留恋、喜爱之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分为以下几方面: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②描写手法:白描,虚实,动静关系,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间接描写:衬托,烘托,渲染。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对比、反衬,通感等等。遇到此类题目,根据文本选择恰当手法,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B.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汉隶在东汉时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C. 太尉,是三公之一。三公是国家最高官职,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政、监察。
D. 山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谓之阳。如《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焦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3.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本题中,“养”的宾语是“鹅”,而不是“一”,“一”是数词,修饰“鹅”,应在“鹅”后断开,排除BC两项;“观”的对象是“鹅”,而不是“姥”,且“姥”是“闻羲之将至”的主语,应在“观”和“姥”之间断开,排除D项,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本题中,D项,“山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谓之阳”错误,“山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这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D项,“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分析可知,“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就辞职治丧”;“王述对此深为怨恨”错误,“恨”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雅”,很,非常;“好” ,喜欢;“养”,颐养;“乐”,喜欢;“终”,活用为动词,终老;“焉”,兼词,于此;“之”,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中,“书”,写字;“尽”,都;“使”,假使,如果;“耽”,沉迷;第一个“之”,代词,代书法,第二个“之”也是代词,代张芝;“耽之若是”,状语后置句,应为“若是耽之”,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后”,落后于,比……差。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
)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最擅长隶书,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遍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者来到,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他的志趣。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笼鹅而归,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校(佃匪)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赣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有再来,王述深以为遗憾。”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使用了六个叠音词,“青青”“郁郁”是形容人丰姿和美貌。
B. 青青草色、郁郁翠柳的生机盎然与少妇内心的孤寂、哀怨形成了鲜明对比。
C. 少妇外表装束的艳丽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抑郁形成了鲜明对比。
D. 景物色彩的自然生成与少妇外貌色彩的有意粉饰形成了鲜明对比。
15.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王昌龄的《闺怨》。请将此诗与《青青河畔草》比较,自选角度说出它们的异同点。
【答案】14. A 15.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女子的幽怨,女主人公对远方离人的思念。(2)不同点:构思不同。《青青河畔草》先写景,后让人物出场,再写人物的身世和心中愁绪;《闺怨》让人物先出场,后写景,再写人物因观景而产生后悔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本题中,A项,“形容人的丰姿和美貌”错误,从诗中来看,“郁郁园中柳”中“郁郁”是形容植物生机茂盛。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将此诗与《青青河畔草》比较,自选角度说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思考比较的角度,如情感、形象、手法等,再分别分析两首诗歌,看这两首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什么情感,使用什么手法。从诗歌内容来看,这两首诗歌都可以说是闺怨之作,两首诗歌中都塑造了思妇的形象,都表达了对远行之人的思念,也都表达了对男子的怨恨,如“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可以说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从内容构思上来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中“少妇”先出场,借助人物的眼睛来写景,因眼中所见之景而生发后悔之情,而《青青河畔草》中则是先写景,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接着由景引出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然后交代人物的身份,“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最后表达心中愁绪,“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由此看来,两首诗歌的构思是不同的。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子罕》中形容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两句是:_____ ,_______。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秦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 ,___________”自勉。
(3)《论语》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要“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 (1). 仰之弥高 (2). 钻之弥坚 (3). 士不可不弘毅 (4). 任重而道远 (5). 见贤思齐焉 (6).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形容颜渊对孔子之道赞叹的两句”“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秦伯》中曾子所说的”“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要”,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仰、弥、坚、弘、毅、省。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已产生洞察天地人世的______。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他们对宇宙天地的诘问和遐想,( ),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展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那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阐述的深邃哲理,让人______。他们之间,有辩论,有互证,有融合,任何一种独创的思想,都可以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种思想界群星灿烂的盛景,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伟大奇观。在那个时代,不仅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而且得到了极具个性的艺术化诠释。中国的哲学如一条______的大河,汹涌而曲折地奔流了两千多年,风景让人______。这条大河奔流的轨迹,是人类思想史中辉煌耀眼的一脉。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所有人类的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
B. 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不仅都已被提出
C. 不仅所有的哲学命题都已被人类提出
D. 所有的哲学命题人类不仅都已提出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人间万象的思考和观察,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B. 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
C. 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D. 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和回顾,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奇思妙想 拍案叫绝 波涛汹涌 眼花缭乱
B. 突发奇想 拍案叫绝 波涛汹涌 扑朔迷离
C. 突发奇想 叹为观止 波澜壮阔 扑朔迷离
D. 奇思妙想 叹为观止 波澜壮阔 眼花缭乱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不仅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结合后文可知,关联词引起的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根据“前后分句主语一致,主语放在第一个关联词前面”的原则可知,文中的划线句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人类的所有这些命题不仅……”,这就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被提出”和“得到诠释”的都只能是“哲学命题”,而不能是“人类”,故排除D项。故选B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即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中,语段开头说“中国的哲学已产生洞察天地人世的奇思妙想”,紧接着以战国哲学家为例,列举他们的奇思妙想,括号前面“对宇宙天地的诘问和遐想”,括号后面“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展望”,都是他们奇思妙想的表现,括号里的内容应该也是奇思妙想的内容,而这些奇思妙想都是针对“天地人世”,由“宇宙天地”到“人类未来走向”,正好呈现“天地”到“人世”这一顺序,BD两项都是先说“过往历史”,再说“人间万象”,而括号后面说的是“对人类未来走向……”,从与后文的关联来看,应把“过往历史”放在后一句中,这就排除B、D两项;对比A项和C项,正常顺序应为:先“观察”再“思考”,先“回顾”再“反思”,由此排除A项,故选C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奇思妙想”,意为奇妙的想法和思想。“突发奇想”,形容突然想出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第一个空,文中所在句子没有突然想出的意思,所以选“奇思妙想”。“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第二个空前说“那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阐述的深邃哲理”让人赞美,故用“叹为观止”。“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第三个空所在句子说中国的哲学如一条大河,是形容中国的哲学,从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应该选“波澜壮阔”。“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第四个空前说的是风景,所以应该选“眼花缭乱”。故选D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下面是某校国学社社长李明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的一则申请书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欠妥,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贵校国学社的一把手李明,打算于本周五19:00组织一次国学讲座,现在向总务处提出借用礼堂和相关设备的申请,恳请贵处予以落实。你们的鼎力相助,将会让本次活动更加顺利,对此本人不甚感激。
【答案】
①“贵校”改为“本校”;②“一把手”改为“负责人”或“社长”;③“打算”改为“拟定”或“计划”;④“落实”改为“帮助”;⑤“不甚”改为“不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把握语言使用的场合,再根据场合、对象等来分析是否得体。从题干来看,这是“国学社社长李明向学校总务处借用场地的一则申请书”,由此可知,第一处,“我是贵校国学社”中“贵校”错误,“贵”是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而李明是学校的一员,应改为“本校”;第二处,“一把手”错误,过于口语化,应改为书面语,即“负责人”或“社长”;第三处,“打算”错误,这是口语化的说法,应改为书面语“拟定”或“计划”;第四处,“落实”错误,“落实”是计划、政策、措施等具体明确,能够实现,且一般是上级对下级所说,应改为“帮助”;第五处,“不甚”错误,“不甚”,表示程度不很高,与语境不合,应改为“不胜”,“不胜”,表示“非常”“十分”之意。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个性鲜明的孔门弟子,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子贡、颜回、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子张、子夏,当然还有其子孔鲤。要求:请从上述人物中任选三人,联系言行,突出性格特点,各写一句话,组成排比。
【答案】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我记住了子路的率直鲁莽,记住了颜回的温雅贤良,记住了子贡的聪颖善辩,记住了曾皙的潇洒脱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子贡、颜回、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子张、子夏,当然还有其子孔鲤”中“任选三人,联系言行,突出性格特点,各写一句话,组成排比”,然后就要回顾《先秦诸子选读》,回顾孔子这些弟子的言行,根据其言行概括特点,最后根据排比修辞的要求进行拟写。如子路,他勇敢、直爽,子路的直爽在《论语》中有很多的体现。有时孔子和学生聊天,子路几乎都是第一个发言的,毫不掩饰心里的想法,没有任何约束;如子贡,他能言善变,反映敏捷,性格活泼,办事通达,如季康子曾向孔子问道,子贡可以用来治理政事吗?孔子就回答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颜回安贫乐道,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描述。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张,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子夏,勇武、好学、刚直、善言。考生在拟写答案的时候要注意采用相近的句式,以便构成排比。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在《先秦诸子选读》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昂,讨论热烈。有同学说:“我对儒家文化很崇拜,像‘约之以礼’‘仁以为己任’‘见利思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道理,我非常赞同,它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有些同学则发出了异样的声音,“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恐怕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
————答学弟学妹问
亲爱的同学:
你好!
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你能提及儒家种种理论又将它们放于生活场景,证明你在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你能由古书所写,联想到现代化的社会,证明你在思考旧道理和新时代的关系。面对你的困惑,我的回答是笃定的:有着千载悠悠历史的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学习、推行的意义与必要。
在思考“为什么”之前我们应先明确“是什么”。所谓的“儒家文化”究竟是什么呢?书房中高悬“厚德载物”或让牙牙学语的孩童穿着长袍、梳上发冠真的是在学习儒家文化吗?显然并非如此。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学习儒家文化实质上就是在学“仁”,学成“仁”,学成人。
儒家之理义虽简洁但蕴含却很丰厚。“约之以礼”并非是指用冷冰冰的礼仪教条束缚人的行为,而是教人友善而自律;“以德服人”中的“德”并非是言语上的大道理而是人在诸多事件中显露出的高尚德行;“推己及人”并非是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难能可贵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的体现。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在“育人”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果你成为了一个具有君子之风范的青年,不论是千年前还是现如今,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理论总是灰暗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儒家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超越了个人而上升到了社会,最终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如沐春风。同学,你有没有思考过你为什么需要去“挤”公交而不是“登上”公交?你的生活似乎缺少了一些规范与秩序,而儒家可以重塑出一个有序运转的社会。试想,如果人人都将“克己”之剑悬于头顶,都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刻于心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将多么可爱!儒家所代表的道德精神层面的教化如一束光,驱走了黑暗的粗俗与野蛮,将文明之光赐予世界。所以,儒家文化不能教你怎么挤公交,却能让你不必再挤公交。
此外,儒家思想也极具现实性。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句对你这位高中生尤有现实意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光长远,终有所得。另一方面,儒家所强调的入世也能与时代相适应。持儒家文化,抱拼搏之心,于个人于国家都颇有益处。
蒋梦麟曾这样评价蔡元培“先生之中庸为白刃可蹈之中庸,而非无举刺之中庸”。愿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承这份智慧与力量。不着儒袍,但显君子之风。
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
此祝
进步!
你的朋友:子思
X年X月X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是要求每一个考生扮演子思而后“回应”学生的提问,要明确学生的提问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回应”。“回应”的对象是“那些困惑的同学们”,文章要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或是以第一人称“我”对“你们”的娓娓道来,或是干脆来封信或演讲稿。“我对儒家文化的道理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思维方面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必须围绕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去思考,换言之,必须解决传承儒家文化的知与行的统一问题。
【审题】
此题有两个焦点“儒家文化的仁义”和“挤公交车的尴尬”,原本是相对独立事件,没有什么关联,而材料中提问的同学却将它们联系到一起——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恐怕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种关联完全可以当成今年流行的逻辑谬误出题素材,我们要分析这位同学的逻辑谬误在何处,进而逆推他偷换概念、不明概念、误读曲解经典乃至忽视传统文化的精髓。好文章应该有思辨价值,即承题的时候不否认这位同学的“问题”,从而站在存在即时合理的角度指出他困惑的核心所在——他是要找一个能立竿见影马上指导行动的思想武器,再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儒家的现实化或现代化。“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句话的“可是”蒙蔽了我们,让我们误以为审题重心在“奉行儒德与主张个人权益的矛盾”。其实不然。“可是”取消了“儒家文化”和“那样做导致挤不上公交”的独立性,强行扯上关系。所以作文在立论之前,要界定“困惑”的荒谬和儒家文化、儒学精神的真正意义,此谓拨乱反正。也可以浅化为“儒家美德的知行不统一”现象的看待。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深层次认知到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儒家文化是真正利人利己并存共生,更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和道德约束。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拓宽传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书本、课堂学习,还可以将儒家文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来传承。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挤公交”之类的行为本身不仅仅不符合儒家文化,也不符合今天的价值取向——这是丛林法则的具体表现,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文明,只能让我们退向野蛮。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还要看到其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需要我们去粗存精,与时俱进。当然,这道题上所说的三条思想“‘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都是优秀部分,精华所在。如果个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提升自己的人生道德境界,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自己认可的优秀的儒家之礼,远离野蛮的自私的丛林法则。譬如,挤公交车的问题,到了公交站台,可以率先排队,可以有理有礼地告诉大家排队候车有序上车,这正是君子有所为。排队上车不仅上车有序化,而且还能快速高效。须知,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儒家文化之于现实生活就不是矛盾的,而是有益。而对于“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问题,则可以这样回答:儒家文化不能帮你你挤上公交车,因为“挤上公交车”本身就是丛林法则之下的野蛮行径,儒家文化是指向文明。不过学习儒家文化并践行,却可以帮助你优雅轻松地走上公交车。由此出发,让你成为一个品质优秀、举止优雅的人,让社会成为和谐美好、井然有序的社会。
【立意】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可以立意为:①以我之力点儒家文明星火,倡导众行引现实文明成常态。譬如拟题为: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②如何在逐利时代传承和践行优秀的儒家思想;③如何运用儒家文化的先进思想之“礼”构建美好和谐的现代人际关系;④儒家文化关注的点并不局限于家长里短;⑤传承和践行优秀儒家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素质;⑥儒家思想调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能拿假恶丑现象涵盖人与人交往的全部;⑦批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反智主义思潮,不当小市民,要涵养人生大格局;⑧力所能及地践行优秀儒家文化;等等。
行文结构: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拟题可采用正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副标题用“答学弟学妹问”,点明作文的针对对象。然后采用书信形式或者演讲稿的形式,首先肯定学弟学妹的提问,然后针对该提问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着千载悠悠历史的儒家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学习、推行的意义与必要。然后具体阐释什么是儒家文化,并结合诸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等儒家文化的内容含义具体论述儒家文化的理义虽简洁,但蕴含却很丰厚,只要你学习践行儒家文化,不论是千年前还是现如今,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然后具体论述儒家文化的作用,比如学习和践行儒家文化可以重塑出一个有序运转的社会,儒家文化能重塑一个和谐的社会,儒家文化思想极具现实性。具体论述时抓住材料中“挤公交车”这一点,结合社会生活具体论述正是由于儒家文化的缺少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缺少了一些规范和秩序,人们才要去“挤公交车”而不是有秩序“登上”公交车。学习和践行儒家文化可以重塑出一个有序运转的社会,一切都有一定行为规范和秩序,这样人们就不用去“挤公交车”,所以儒家文化不能教你怎么挤公交,却能让你不必再挤公交。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号召学弟学妹们一起来学习践行儒家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并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点题收束全篇。如果是采取书信或者演讲稿的形式,要注意结尾格式,一定要书写正确。
相关素材积累:
1. 儒家文化传承千年,离不开许多人的身体力行,而到了今天,人们却把它看作煌煌道德律例,而弃之迤逦。实际上儒家文化教人谦逊知礼,使人聚魂凝魄,劝人奋发向上,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渴求的吗?古人云“实仓廪而知礼节”,在人人都基本能维持饱暖的现代,正是“大道之行”的好时候。试想,若人人都能行儒家之道,又岂会有一哄而上式的排队抢位,冷漠无情的见死不救呢?这正是我们要做的。道金斯曾说“自从文化出现,人类的终极任务就从生存变为了传承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所以如今社会人人为己、礼崩乐坏,是因为人民为了求生而挣扎得太久,而将儒道弃置不顾,但当我们将儒家文化变为精神家园的沃土时,下一代长出的,必是君子之树。这并非一日之功,一人所能为,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努力,身体力行,才能让君子之风成为社会的底蕴,到了那时,则“振本而末存,行一而万毕矣。”回到当下,再看一人之力,若只有自己践行儒道,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寸步难行吗?亦非如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这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一人行儒道,便会感染他人行之,我爱君子之风,定有人如我。我行君子之道,定有人亦行之。久而久之,安知天下不行儒道耶?这便应了那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
儒家的“仁”是一种能够对抗坚硬的温柔。这句话是源于作家毕淑敏写的一句话:“温柔就是能对抗这个世界所有的坚硬。”而我却说儒家之“仁”在于内心之修炼,这种温柔能够对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坚硬。儒家的核心是一个大写的“仁”,意味着对人仁慈、慷慨。如果连上公交车都不谦让,这还叫以礼待人吗?但是有人又说,连公交都上不了了?其实我认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让不让,而是如果我谦让了,“我”会不会被社会上的“坚硬”所欺负。答案当然是不会。儒家教人修身养性,其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是必经之路。儒家之“仁”最核心的也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自己不想承受这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别人也不愿意。“推己及人”就是常常把自己转换一个角度,替他人考虑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能为他人做一些有帮助的事,从而他人也会感谢我们。那么,我们以后有困难的时候,他人也会帮助我们。即使是对陌生人,我们也该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包容、谅解他人。如公交车上为孕妇、老奶奶让座,看似小事,却体现一个人有与仁让之心,谦让一下,别人可能默默感激你一辈子。倘若人人都有仁爱之心,生活便处处充满温情,社会便开满温暖之花,足以对抗世界上的坚硬。儒家之仁体现在内心的修养。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喧嚣,它让我们保持内心的沉稳平静,从而去对抗外界的坚硬。其中“以德服人”让我们学会遵从内心的道德法则,内心安于平静。
3. 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道德价值。众所周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不仅需要法律,也需要道德。与之相适应的公民社会是法制社会,同样也是道德社会。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上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儒家文化强调人道与天道的一致,强调以义制利,忠恕之道,互信互利,这些都符合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儒家伦理的道德超越性的现代价值体现。而当代社会,更确切来说是当代的中国,这种理念严重缺失,从三鹿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皮革奶,牛肉膏,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于我们来说迫切需要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信用体系建设。不仅仅是经济上需要儒家文化提供保障,在伦理方面,同样也需要儒家文化,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4. 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的教育价值。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点睛】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