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ʫ作业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阅读 诗 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①‎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 B.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C.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2.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 夏晚望嵩亭有怀 罗邺①‎ 正怜云水与心违,湖上亭高对翠微。‎ 尽日不妨凭槛望,终年未必有家归。‎ 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 此地又愁无计住,一竿何处是因依。‎ ‎【注】①  罗邺,唐朝余杭人。有文名,尤擅律诗。科考屡下第,漂泊湘、浦间,不得志,晚年赴职单于牙帐,郁郁而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起句写漂泊不定的浮云和流水,从侧面烘托出作者的思归之情。‎ B.第二句写湖上亭子与湖岸青山相对,引发出后面的登亭远望、所见有怀。‎ C.虽然望嵩亭周围景色优美,整日可观,但作者仍觉得它终是异乡,不能久留。‎ D.诗的最后以景结情,说自己好似修竹,孤独无依,透露出作者无所归依的迷惘。‎ ‎2.本诗的第五、六句“青蝉渐傍幽丛噪,白鸟时穿返照飞”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③薰弦:指虞舜创作的《南风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2.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可谓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 本为“屠杀”之意,这里意为止住、驱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C.“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2.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①(王维)‎ 褒斜②不容幰③,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④祭酒⑤客,山木女郎祠⑥。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注】①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②褒斜:古代穿越秦岭的山间大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③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④官桥:官路上的桥梁。⑤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⑥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强烈的感叹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行艰难,忧思溢于言表。‎ B.颔联用数字来夸张,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表明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 C.颈联实写蜀道中的官桥巫祝、树丛女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诗情。‎ D.尾联“别后同明月”一句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2.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它在抒情方面的精妙之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运用比兴手法抒写了思妇在秋梦中赴边,探望自己远戍边关的丈夫的深情。‎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人借思妇委婉地流露出自己的忧国之思。‎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作于五原收复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在五原的田野上,杨柳拂水,绿草如烟,营造了荒凉凄迷的氛围。‎ B.颔联描写夜宿五原的见闻,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胡笳之声。‎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五原过去冰雪严寒关山险阻,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 D.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相比,这首诗独具一种风格,这是不同时代使然。‎ ‎2.本诗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平甫①金山②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③。‎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安国为安石长弟。②指镇江的金山寺。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起笔横空而来,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营造了宏阔的画面。‎ B.第二句视线拉近,描写眼前景物,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大大丰富了诗意。‎ C.第三、四句写夜色中金山的所见所闻,作者在描写中极力表现了市井夜景的凄凉。‎ D.前六句诗,作者以时间为序,写了由黄昏到初夜再到深夜的过程,章法井然有序。‎ ‎2.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予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   【注】①庚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 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 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 对仗工巧。‎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1.C; 2.①用典: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的空虚、失望,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②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 ‎③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解析:1.“归”字,除了有对家乡的的思念,还有归隐田园之意。另外,反问也不准确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中“蝴蝶梦”运用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的典故;上句虚写梦境、下句实写梦醒,虚实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视听结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忧愁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2.1.D;‎ ‎ 2.①动静结合。“蝉噪”“鸟飞”是动,“幽丛”“返照”是静,动静结合,动中有静。②有声有色(视听结合)。“蝉噪”有声,“幽丛”有色,画面有声有色;“蝉”为“青色”,“鸟”为“白”色,“幽丛”暗含“绿”色,“返照”暗含“红”色,色彩对比鲜明。③远近结合。“青蝉”句是近处所听,“白鸟”句是远处所见,远近结合,富有层次。④情景交融。融羁旅愁情于眼前美景之中,以乐景衬哀情。‎ 解析:“一竿”代指行舟,“一竿何处是因依”意思是整日坐船漂泊,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留居之所,抒情手法是“直抒胸臆”,而不是“以景结情”。‎ ‎3.1.B; 2.答案示例一: ‎ 同意。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等历史事件;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见,而是围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 答案示例二: ‎ 不同意。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匠心。‎ 解析:任嚣并未力主分裂,诗人客观回溯历史,无褒贬之意。‎ ‎4.1.C; 2.①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 ‎②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 ‎ ‎③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 ‎ ‎④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答出三点并分析即可)‎ 解析:“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 ‎5.1.C; 2.①以丰富的想象(虚写)抒情。“别后同明月”通过想象与友人同在明月下的情景,抒发相思之情,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选取独特典故抒情。“君应听子规”既是嘱咐也是期待,借用子规啼血的典故既写出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也写出了期盼友人早日归来的愿望。‎ ‎③寓情于景。身处异地,但同在明月之下,可以当成一种安慰;子规哀啼,因寄托盼归之情,也当同听。两句明里没一个“情”字,却写尽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 解析:1.C项,“颈联实写……”错误,从诗中来看,并非实写,从诗歌标题和诗歌的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来看,此时正在送别,故蜀道上的景应是想象,是虚写,即想象蜀道中的特有风物。‎ ‎【解题指导】‎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是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看题干中有无给出鉴赏的对象和鉴赏的角度,如本题“尾联‘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它在抒情方面的精妙之处”。首先就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意思是“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应”意思是“应该”,这说明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别后会与友人同在明月下,借以抒发相思之情;“子规”使用了“子规啼血”这一典故,据说,先闻子规杜鹃初啼的人将有悲伤离别之事发生。后世诗人多以“子规啼血”比喻凄凉悲伤之状、生离死别之苦。诗中说“君应听子规”,是诗人对友人的嘱咐也是期待,作者借用子规啼血这一典故表达了对友人别后孤寂生活的关切之情和相思之苦,同时还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之情;诗句中涉及“明月”“子规”两个意象,而这两个意象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从手法上来看,这是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相思之情。‎ ‎6.1.B; 2.不好。“晨”字虽然清晰交代了时间,但其意蕴不如“又”字丰富。“又”字说明不是寄一次,而是寄多次,表达了对戍边丈夫的牵挂,对其守卫边塞的支持。“织女心”仅突出思妇的思念,“天外心”则既写出相距之遥远,又使“心”的包蕴更丰富:不仅是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也是支持丈夫戍守边塞的美好思想,还可包含对国家的担忧和热爱之心。诗贵含蓄蕴藉,作者将自己的爱国思想灌注到少妇思边的诗句中,摆脱了一般闺怨诗的俗套,具有撞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解析:B项,“颔联写思妇……无法成眠”错误,从诗中来看,“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残梦”说明是梦醒后留有余思,“夜断魂”也说明梦醒时分的现实与梦境的对照产生。而选项说成“无法成眠”即没有入睡,与“梦醒”相矛盾,是曲解文意。故选B项。‎ ‎7.1.A; 2.①庆幸收复的欣慰之情。第二句“旧是”,暗示出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又有失而复得之意,透露出诗人庆幸收复的欣慰之情。二字抚今追昔,情韵深厚。‎ ‎②边防尚未巩固的隐忧。三四句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③对朝廷的期望和忠告。因为胡儿饮马泉,就是一面反映唐朝政治紊乱、国家衰弱的历史镜子。诗人巧妙的采用了不要让行人临水鉴镜的讽劝方式,委婉的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期望和忠告。(回答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答其它情感的,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营造了荒凉凄迷的氛围”错误,应是“营造明丽静谧的氛围”。‎ ‎8.1.C; 2.①视听结合。颔联前句写悠扬的笛声,是写听觉;后句写闪烁的灯光,是写视觉。有声有色,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②巧用比喻或动静结合。颈联“金破碎”写出松林间斑驳的月光,“雪崩腾”则写江间白浪腾涌,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高旷明丽的山月江水图。‎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C项,“夜景的凄凉”错误,应是清幽中透着繁华的夜景。‎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主要从写景角度入手分析。“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视听结合,先写笛声,颇有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意韵;再写灯火,颇有张祜“两三星火是瓜洲”的境界。画面虽然显得孤寂,却也生动地描绘出江上清丽的夜景,极富金山寺独特风貌。颈联先写月色,一个“入”字,将山月写活了,似乎山月钻到了松林间,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倩影,银光点点,令人陶醉。再写江水,“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是“白浪滔天”,那滔天的白浪又像是积雪崩落,很有“江间波涛兼天涌”那种意境。这两句一静一动,有声有色,富有诗情画意。‎ ‎9.1.B; 2.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初到黄州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解析:“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10.1.C; 2.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 ‎ 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从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但“虽言”“定自”两个虚词才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相刻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 “愁”之无可消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