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6.5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上学期2018级 十二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B.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C.“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 D.“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逃避现实的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 B.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D.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 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B.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仁者之心 张晓林 清早起来,范希文搬一个小木板凳,去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弹琴。槐花已经开了,一串一串挂满枝头。坐在槐树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这样的心境,最适合弹琴。‎ 琴声在槐花间穿越。槐花和着琴的旋律开始舞蹈。这个时间,范希文的妻子李氏开始下厨做饭。李氏对这支曲子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来,她都是听着这支曲子做早饭的。这是一支名叫《履霜》的曲子,是她手把手教给丈夫的。范希文只会弹这一支曲子,再教他,他说,会弹一曲《履霜》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李氏就打趣他,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 李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世代书香门第。这样的一个女人,也是打心底敬佩范希文的,在她看来,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刚过门的那些日子,她的婆婆,脸上皱纹多得像几张重叠的蛛网,常常向她谈起范希文小时候的事,每逢谈到儿子,婆婆满脸的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 婆婆说,希文进京赶考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给家里节省点口粮,他就住进了淄州长白山下的一座寺院里。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个姓刘的秀才。每天黄昏,等僧人们都消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在一口铁锅里煮米,这些米粗糙无比,咽下去刮得喉咙疼。煮好一锅米,倒进瓦盆里面,算是第二天的三顿饭了。过一夜,瓦盆里的米凝结成了一块,希文他们用刀把米切成六块,吃的时候各捞出一块儿用开水泡着吃。‎ 每当婆婆说到这儿,李氏都要插话问一句:“他们也不吃菜吗?”‎ 婆婆瘪瘪嘴,慈祥地看着媳妇,说:“有时吃有时不吃,全凭老天爷了。春夏二季,去山上寻些野葱,七八根,十几根,就着下饭;十冬腊月,雪封住了寺门,就倒上小半瓯的醋汁,加上一小勺盐……”婆婆开始用衣襟揉眼,“这种日子,希文一过就是三年呐!”‎ 婆婆心疼儿子。在李氏看来,这三年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因了那三年里,范希文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到底该不该花。如果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就会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否则,一夜将不能入眠。第二天一定把昨天不该花的那点钱省回来才心安。‎ 女人嘛,总爱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希文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心胸大着呢。李氏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块宅基地,一个堪舆大师看后私下对范希文说:“世代当出卿相。”希文笑笑,说:“若果如此,我不敢一家独享,应为天下人所共有。”于是,就把这块地捐出建了苏州府学。‎ 想到这儿,李氏为丈夫自豪起来。‎ 李氏在想着这些事的时候,范希文一曲《履霜》弹完了。他收了琴。他要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到朝堂去面见仁宗皇帝。一想起要见仁宗皇帝,范希文的心里就有些堵得慌。前两天西京光化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他与枢密副使富弼的意见简直是水火不容,争吵得脸都红了。今天就是要到仁宗皇帝那里来见个结果的。‎ 平日里,他和富弼相处得很融洽,富弼像对待长者一样地尊重他,帮了他不少的忙。但希文也深知富弼的脾气,犟得很,他认准的事,八匹骡子去拉,他也不会轻易回头。这年暮春的一个上午。范希文和富弼一同站在了仁宗面前。仁宗问:“光化知军弃城逃跑一事如何处置,二位爱卿可商议好了?”富弼率先往前迈了一步,口气决绝地说:“应按军法处置,斩了他!”仁宗看了看范希文。范希文不慌不忙地向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说道:“光化城既没有城郭,也没有兵卒,强盗来势凶猛,光化知军不逃匿躲藏,他又能如何呢?望陛下从轻发落。”仁宗沉思了一下,说:“准范爱卿的奏。”‎ 走出朝堂,富弼的火气还没消。范公太宽容罪犯了,这让仁宗如何治国!他第一次对范希文说出不恭敬的话:“参政是想修炼成佛的啊!”范希文笑笑:“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想成佛。但我的话有道理,等到政事院再给你细讲。”‎ 富弼愈发显得不高兴。‎ 到了政事院,二人坐下来,范希文从容地问:“你希望把皇上教唆成一个暴君吗?”停了停,他放缓了语气:“仁宗还年轻,我们岂能动不动就教他杀人,等他杀得手滑了,不但我们做大臣的常会有杀身之虞,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 富弼猛然惊醒,额头的汗水纷纷滚落。‎ 范仲淹,字希文,书法方正清劲,通脱儒雅,一如其人。(有删改)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开头写范仲淹只会弹一支曲子,还辩解说“会弹一曲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意在表现一个有缺点的真实的范仲淹形象。‎ B.小说中对婆婆的几次外貌及神态的刻画,将一个疼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真实再现,也从侧面反映出范仲淹早年的生活状况。‎ C.小说中“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这些语言极具当代性,给小说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色彩。‎ D.小说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人物为基础的,但大量的细节描写则是借助了合理的想象,使小说既有真实性,又具生动性。 ‎ ‎5.小说最后说范希文“书法方正清劲,通脱儒雅,一如其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 ‎ ‎ ‎6.小说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插叙了范希文妻子的回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6月1日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颁布“限塑令”的初衷,是期望通过“收费杠杆”限制塑料袋泛滥。10年时间过去了,大型商超的塑料袋使用量明显下降,替代品增加,但塑料袋继续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环保购物袋价格贵,携带也不方便,而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微不足道,甚至他们付费后,反而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来更加理直气壮。‎ 与政令设计初衷相去甚远的尴尬局面值得反思。首先,塑料袋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也捉襟见肘,随着时间推移,执法检查和惩治手段长期虚位,最终默许了塑料袋的肆意使用。其次,生产和零售商有利可图,对“限塑”不以为然;而消费者乐享塑料袋便利的心理惯性,让其难以弃用。此外,超市和集贸市场“限塑”,但餐厅剩菜“打包”,互联网订餐外卖,快递行业一年用掉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封箱胶带……更多塑料浪费与污染却无“令”可限——政策不均衡也是造成“限塑”有令难行的原因。如此,政策有局限,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限塑令”陷于空转就无法避免了。‎ 政令要生效,要加强监管,也要有赖于市民和商家的自律。除了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之外,还要从源头上“堵”,建立包括互联网订餐、快递业在内的全行业监管体系,通过制定罚则,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严格监控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制止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市民消费行为要“疏”‎ ‎,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政府、商家和市民同心协力,“限塑”从政令变为习惯,方为期不远。‎ ‎(编选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 材料二:如何解决塑料包装使用过量的问题? 据介绍,商务部正在开展绿色商场创建活动,已创建85家绿色商场,覆盖全国各省份,促进包括限塑在内的流通行业绿色化发展。今年,商务部制订了《绿色商场(超市)创建和实施评价细则》,将减塑的若干具体要求作为重点指标,引导流通企业积极减塑,目前各地正积极申报。在日前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内众多绿色商场开展了“停止提供塑料袋一小时”等主题活动,并滚动播放节能宣传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当前,快递等一些新流通领域,塑料袋等使用较多,白色污染愈加凸显。在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方面,也有一些进展。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联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行包装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联合有关协会编制发布仓储配送与包装绿色发展指引,鼓励电商与供应商合作,充分利用原厂包装,减少二次包装浪费,鼓励合并客户订单,减少包裹数量和配送次数。另一方面,制定电子商务绿色包装技术和管理规范行业标准,近期将发布。‎ 环保部门也在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环保部门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多项规范文件,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和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2017年,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废塑料等“五废”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目前全国共重点整治“五废”行业集散地194个,排查再生利用企业1.8万家,关停取缔8800余家。‎ ‎(摘编自“环球网”,有删改)‎ 材料三:有偿使用塑料袋的做法是否有效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效果明显 ‎16‎ ‎16.49%‎ B、有一点作用但效果不好 ‎75‎ ‎77.32%‎ C 、没效果 ‎6‎ ‎6.1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7‎ 您对《限塑令》有何看法?【即在超市商场不能无偿使用塑料袋】:[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这是大家应该做的,要积极配合 ‎88‎ ‎90.72%‎ B、这是环保部门的事,与我无关 ‎6‎ ‎6.19%‎ C、完全没必要做 ‎3‎ ‎3.0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97‎ ‎(以上表格来源于“问卷星”“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材料四:联合国曾发布报告称,“禁令”是有效缓解塑料污染的途径之一。除我国外,很多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禁塑令”,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甚至禁止一次性塑料的使用。‎ 在一场名为构建“更干净更绿色的英国”环境保护规划发布会上,英国首相公布了英国的禁塑计划,该计划包括在全英普及付费使用塑料制品,以及政府加大力度资助塑料制品科技创新和制度改革。政府将在塑料生产和消费的每一阶段采取限制性行动,在超市推行无塑料通道,增加对外卖盒等一次性塑料物品的消费税。‎ 智利是拉丁美洲“禁塑行动”的领头羊之一。早在四年前,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亚地区就开始禁止使用,去年,这一禁令的适用范围更是扩大到沿海地区。而近日,智利宪法法院在一项裁决中表示支持商业领域的“禁塑令”,使得智利有可能成为南美洲首个“禁塑”国家。‎ 肯尼亚颁布的“禁塑令”被誉为“全球最严禁塑令”,这是因为在肯尼亚生产、销售或使用塑料袋将面临1年至4年的监禁或最高400万肯先令(约合人民币26万元)的罚款,手持塑料袋的公民有可能遭到警方逮捕。肯尼亚政府表示,据估计肯尼亚每年使用3亿个塑料袋,其中许多塑料袋被以不环保的方式丢弃,需要好几个世纪才能降解。肯尼亚环境部部长说,禁令是个契机,将推动企业实现多样化、生产更有利于环境的可重复使用的袋子,这可能会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了“禁塑令”,但是,相关专家表示,“禁塑令”在缓解塑料污染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禁令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只有找到一次性塑料的代替物,使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才能制止塑料污染。‎ ‎(摘编自“中国塑料机械网”,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限塑令颁布实施已有10年,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型商超滥用塑料袋的现状。‎ B. 限塑令规定消费者购物使用塑料袋需付费,反而使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变本加厉。‎ C. 限塑令的推行需要各部门协同努力,也需要消费者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 D. 材料一、二、四均列举了具体数字,他们分处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针对限塑环保,全世界很多国家、全国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B. 快递、外卖等一些新流通领域的产生和兴盛,让我们的环保攻坚战面临新的挑战。‎ C. 从材料三可看出,民众普遍支持限塑令,但对有偿使用塑料袋的效用却不认可。‎ D. 只有借鉴其它国家的“禁塑令”,才能打破我国“限塑令”‎ 政策上的局限,从而制止污染。‎ ‎9. 限塑令难推行,原因很多,请仔细分析四则材料,概括能让政令生效的措施。(6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令狐熙,字长熙,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父整,仕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都督、辅国将军,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高祖受禅之际,拜沧州刺史。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及行台废,授并州总管司马。后征为雍州别驾。寻为长史,迁鸿胪卿。后以本官兼吏部尚书,往判五曹尚书事,号为明干,上甚任之。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筋力精神,转就衰迈。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隋书·令狐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B.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C.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 相与立碑颂德/‎ D.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 B.经,指能流传后世的典范、权威著作,此处指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道德经》等。‎ C.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另一方面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D.下车,代指官吏就职。因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令狐熙出身高门,博学多才。他父亲曾任北周的大将军,两州刺史,他本人博览群书,明经史,晓音律,还擅长骑射。 ‎ B.令狐熙精明强干,政绩显著。他任沧州刺史数年,使得风教广布;任汴州刺史时,措施有力,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 C.令狐熙深受百姓爱戴。他要去洛阳朝见皇帝,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痛哭;等到他又回来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 D.令狐熙晚年令人叹息。他任桂州总管时,受李佛子贿赂,纵容佛子延期;皇帝很生气,派使者抓捕他,他郁结于心,忧愤而死。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既而佛子反讯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5分)‎ ‎ ‎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3分)‎ ‎ ‎ ‎(3)岂不日戒?玁狁孔棘!(3分)‎ ‎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游赏心亭① ‎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王珪,北宋宰相、文学家。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写原来的“六代豪繁春去也”,而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尽感怀涌上诗人心头。‎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对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15.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 。‎ ‎(2)《氓》中“ , ”写女子思考过后痛斥男子任何事物都该有个限制。‎ ‎(3)在《采薇》中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之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 ‎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作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 B.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 C.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 D.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B.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C.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20.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 惊闻你校在省首届中学生辩论赛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市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市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务必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21.右图是教育部公布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你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高一年级十二月月考语文答案 ‎1.A(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2.C(C“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 ‎3.C(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 ‎4.A(“意在表现一个有缺点的真实的范仲淹形象”错,作者此处意图不是表现范仲淹的缺点,而是表现他的洒脱) ‎ ‎5.(6分)答案示例: ‎ ‎①方正清劲:他不因私废公,坚持原则,与富弼据理力争,为民止杀。 ‎ ‎②通脱:操琴而又不执著于琴艺,生活清苦而能自适,不乱花钱却能毫不犹豫捐出风水宅地,可见其心境通达洒脱。 ‎ ‎③儒雅:树下弹琴,心境优雅;同僚相争,态度从容。‎ ‎(每点2分,内容概括与评价一致,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 ‎6.(6分)答案示例: ‎ ‎①人物塑造上,将生活中的范希文和官场上的范希文互补,使其形象更丰满真实。 ‎ ‎②结构上,使文章叙事避免了平铺直叙,结构富于变化;并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衬托的作用。 ‎ ‎③内容上,补充了背景材料,使 “仁者之心”有了基础,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含义。‎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7. B(“反而使消费者使用塑料袋变本加厉”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付费使用塑料袋只是让消费者产生代偿感,用得更理直气壮,但并未让消费者用得变本加厉。) ‎ ‎8. D(并不是把“限塑”改为“禁塑”就可以解决我们国家的限塑令存在的问题,再者,只是在政策上禁止也很难制止污染,还需要其它配套措施。)   ‎ ‎9. ①加强对市民和商家的自律宣传教育。‎ ‎②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 ‎③严格监控塑料袋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 ‎④积极创建绿色商场,促进流通行业绿色发展。‎ ‎⑤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 ‎⑥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力度。‎ 材料一:政令要生效,要加强监管,也要有赖于市民和商家的自律。除了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提高认识之外,还要从源头上“堵”‎ ‎,建立包括互联网订餐、快递业在内的全行业监管体系,通过制定罚则,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严格监控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制止违规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对市民消费行为要“疏”,在奖励回收、选择更好的替代品等方面有引导、激励措施。政府、商家和市民同心协力,“限塑”从政令变为习惯,方为期不远。材料二:环保部门也在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环保部门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多项规范文件,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和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材料四: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颁布了“禁塑令”,但是,相关专家表示,“禁塑令”在缓解塑料污染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禁令并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只有找到一次性塑料的代替物,使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才能制止塑料污染。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考生进行筛选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0. B(原文标点应为:在州获白乌、白、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八年,徙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A项“甘露/降于庭前柳树”错,C项“行台/度支尚书”错,D项“吏民追思相与/立碑颂德”错) ‎ ‎11.B(《道德经》不是儒家经典) ‎ ‎12.D(“受李佛子贿赂”错,他是被诬告的)‎ ‎(1)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认为事情确实如此,就派使者把令狐熙押送到京师来。(5分。大意2分,“反讯”“信然”“诣”各1分)‎ ‎(2)不是我要拖延婚期,是你没有好的媒人。(匪、愆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共3分)‎ ‎(3)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反问句、棘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共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煌人,世代为西州富豪大户。父亲叫令狐整,是北周的官员,官至大将军,始州、丰州刺史。熙性格严肃庄重,有宽宏的气量,即使在自己家,也整天庄重、严肃。不胡乱交往宾客,凡是交往的宾客,一定是当代的知名人士。他博览群书,尤其通晓《周礼》《仪礼》和《礼记》,擅长骑射,懂得音律。因通晓儒家经典被征召出来授以吏部上士,不久,又被授予都督、辅国将军,改任夏官府都上士,在所任的官职上都表现得很有能力,因此很出名。隋高祖受禅让登基时,令狐熙被授予沧州刺史。任职几年,沧州风俗教化广布,被称为好刺史。开皇四年,皇上到了洛阳,令狐熙来朝见(皇帝),属下和百姓都担心他被调任,站在道路上悲伤哭泣。等到令狐熙又回来,百姓出境迎接拜见,欢呼着挤 满了道路。在州任职时常获得白乌、白、嘉麦等吉祥物,甘露降到院子里的柳树上。开皇八年,调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吏民怀念他,一起为他立碑颂德。到行台废置时,他被授予并州总管司马。以后又被征召为雍州别驾。不久任长史,升任鸿胪卿。后来以本官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去决断五部尚书之事,被称赞聪明能干,皇上很信任他。皇上祭祀泰山还京,半路上住宿汴州,厌恶那里太富庶,多有奸诈经商之事,于是让令狐熙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上任,便禁止游食,抑制工商,百姓有向街道开门经商的,把门都堵了,船客停在城外散居的,勒令他们群居,侨居他乡的百姓,让他们归本务农。有官司没及时了结的,都决断发送。令行禁止,被称为良政。皇上因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部落首领互相说:“以前的总管,总以兵力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以手教晓喻我们,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他在职几年,上表说:“我忝寄岭表,到现在四年了。我的年纪,已经六十一了。我的精力精神,很快就要全衰老了。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皇上不许可,赐他一些医药。令狐熙接诏,让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李佛子想谋反,所以请求仲冬时再上路。令狐熙以为他只是想拖一拖,也就同意了。有人上朝告令狐熙受佛子贿赂,而放了他,皇上听了很怀疑。不久李佛子造反的信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以为受贿是真的,就派使者押送令狐熙到京师来。令狐熙生性一向刚烈,郁郁不得志,到了永州,因忧愤发病而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14.D(D项中“黄旗”“王气”是指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颈联是说,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 ‎15.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1分)。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亦可分析“空”“压”“来”“入”等的炼字之妙)(2分)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1分)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2分)‎ ‎16.(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7.B(A主客颠倒,“对我们”主客颠倒。C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D语序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 ‎18.A(“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根据语境应用“无可厚非”。“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根据语境应用“指鹿为马”。“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根据语境应用“趋之若鹜”。“终南捷径”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根据语境应用“终南捷径”)‎ ‎19.D(根据语境,从语意表达的角度是把不好的说成好的,这样可排除C项;从前后“吹捧”“吹嘘”的照应可排除A,从句子结构排除B)‎ ‎20.示例:①“惊闻”修改为“欣闻”;②“你校”修改为“贵校”;③“痛击对手”修改为“战胜对手”;④“务必”修改为“希望”;⑤“添砖加瓦”修改为“再谱新篇”(“添砖加瓦”是谦词)。(每改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问题而未作修改或修改错误的,均不给分。如有其他修改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可酌情给分)‎ ‎21.示例:该徽标由数字“30”、书法体汉字“乡”和蜡烛组成一个“师”字。徽标展示了乡村教师长年坚守乡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注意答出数字“30”、书法体汉字“乡”和蜡烛组成一个“师”字;然后结合标题“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结合教师的职业特征分析寓意。)‎ ‎【审读材料】‎ 这是一段叙述性材料,注意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要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邮差长年奔波在荒凉的路上,心情低落到极点,为改变这种境遇,他买野花种子播洒于路,结果收获了季季繁花(隐含结果:心情转变,快乐,幸福,充满了希望)。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荒凉——心情低落——播种——繁花——心情快乐。从中可以发现前后的对照变化:荒凉与繁花、心情低落与心情快乐,这种变化存在因果关系,心情的变化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变化的关键在于邮差播种了野花种子而收获了繁花,这种变化趋向于积极向上,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材料反映出的是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立意分析】‎ 对材料深意的把握,必须从整体上感知,不能只截取片段或词句忽视前因后果。‎ ‎1.从事件因果关系角度分析:‎ ‎(1)良好的环境可以营造好的心态,创造美好(幸福、快乐)人生。‎ ‎(2)播种美(快乐、希望、幸福等)收获美(快乐、希望、幸福等)。“播种”这一行为是心情(境)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正因为邮差的播种才能收获繁花。注意这里的播种与收获的事物必须是正面的能对人生起积极导向作用的,而且“播种”不能等同于付出,限定了面向群体性,在广大的范围内发挥广泛的作用。‎ ‎2.从因素的对照关系角度分析:‎ 人生境遇不顺时(荒凉——心情低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改造生活、美化生活(播种野花——心情快乐)。‎ ‎ 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生活没有情调,抱怨工作枯燥无味,与单位里的同事很难相处,容易被别人排挤、孤立;在家里有时被老人训斥,连个笑脸都不给,总觉得生活和自己过不去;抱怨没有好的身世背景,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好的运气;遇到困难挫折时,抱怨命运的不公等等。听到他们的抱怨时,同情之余,总觉得他(她)的人生光抱怨不行,消极等待不行,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设法改变这种种窘况。邮差孤独寂寞的走在荒路上近二十年,虽曾经心情低落,但他没有一味消沉,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改变当前境况的途径,播种野花就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结果收获的是惬意的人生,工作、生活不再单调乏味。‎ ‎3.从因素的比喻意义角度分析:‎ 荒凉的路可比喻为:人生路上的逆境,包括挫折、困难、迷惑、苦闷、孤独等一切不顺。‎ 野花(种子)可比喻为:希望(梦想)、快乐、理想(信念)、乐观等一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立意为:携着希望(快乐、理想等)走好人生之路,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人生的困境。‎ ‎【辩证思考】‎ 主旨的深层把握要力求从辩证角度分析,注意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由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二元关系:‎ ‎1.环境(逆境与顺境、好的环境与坏的环境)与人生,侧重点在对待逆境的态度(邮差面对枯燥乏味的生活时的态度)以及顺境的积极影响上(季季繁花对邮差心境及其今后工作生活的积极影响)。如果从环境对人的客观影响上理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应强调人的主观积极作用。‎ ‎2.心态与人生(心境与人生),侧重点在好的心态对人生(生活)的积极作用上。‎ ‎3.改造生活与改变人生,侧重点在积极主动改造生活,对人生(生活)的积极意义上。‎ ‎4.心动与行动,侧重点在心动(有改变境遇的欲望,机遇到来之时)要马上行动,采取措施上。‎ ‎【立意误区】‎ ‎1.断章取义,片面理解。‎ 只看到“不断地撒下种子••••••开出了许多美的小花”的结果,没有分析其原因,揭示其深意,立意角度从“积累”、“量变到质变”、“注重点滴”、“坚持”等入手不当。‎ ‎2.只看表层,不求深入。‎ 有的认为,邮差走了二十多年的辛苦路,心情是越来越差,直到后来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自去做,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于是,立意为凡事必须亲身实践,不能空想。材料并没有反映空想的问题,邮差只是起初没有找到改变境况的方法和途径,其实一直在寻求如何去做,偶然的机会经过花店时,有了灵感,问题也解决了。‎ ‎3.不能驾驭材料内涵,抓不住中心词,理解偏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得与失、正确看待事物价值、奉献的人生最美、换个角度想问题、平凡的道路不凡的人生、认识自己、感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心去做、要善于发现美等等。以上立意中加点的词语都脱离了中心,或架空材料无中生有,或理解不到位表述不准确。‎ ‎4.对关键因素“野花(种子)”的比喻意义理解模糊、不到位。‎ 不少作文没有分析出“野花(种子)”的比喻意义,没有把握其产生的积极作用,不能从其比喻意义中揭示出中心,立意点没有突破要对人生境遇的一种积极改变,健康、昂扬的人生态度的指向体现不够明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