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学年辽宁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就是古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 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此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 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 周均有学校,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周礼》 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 教育的第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 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六艺”教学生之说。但《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庄子》亦云孔子治“六经”。“六艺”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六经”则是儒家经典。“六经”是否为孔子所作, 后代说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 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四书五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后代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传道”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 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就可以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是一切 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成人”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铁三角”,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 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爱人”“中庸之为德也”“克己复礼为仁”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 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 “樊迟问稼”
)。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 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师者传道”,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 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师”与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就是圣贤之道,它大致可以用“仁义礼智信” 概括。
B.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是“仁义礼智信”的重要载体,“仁义礼智信”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与韩愈的观点一致。
D.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不仅以“六艺”教学生,且与 “六经”关系密切。
B.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统治地位。
C.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师为道存” 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D.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
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上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
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
D.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9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8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科学自立是国家自立的基础,科学自立的前提是科学自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外科学得到大幅传播,技术创新能力也在激升,但 的是,科学自信与民族复兴的需要还远不相称。核心问题是,价值取向基本上唯欧美马首是瞻。 ,可能导致民族心理的附庸化,危及自主创新和国家主权。科学是一种兼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特殊文化,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基础性和牵引性作用,因此有必要提出科学自信,使之成为国家自信的支撑。科学的本性在科学潜质,这种潜质可以从哲理自信、语言自信和精神自信三个方面来体现。技术背后是科学,科学背后是哲学。关于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自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带来生态灾难而且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汉语单词传递信息量与所用音节数的比例,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汉语思维的简明程度和快捷程度都遥遥领先于其他语言,对信息的理解和反馈相当有利,能充分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自然经济的母体孕育出中国神话,中国神话充满 的精神,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气”所承载的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精英文人著书立说推崇这种精神,惟其如此,才有 的典籍传世,其中不乏科学萌芽。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自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带来生态灾难而且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的意义。
B.关于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自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而且带来生态灾难,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的意义。
C.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自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而且带来生态灾难,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的意义。
D.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极力推崇古代中国的有机自然观,认为西方思维方式不仅使科学发展陷入迷茫而且带来生态灾难,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要靠着这一口“气”,中国五千年以上文明就能历久弥新
B.靠着这一口“气”,中国五千年以上文明得以历久弥新
C.中国五千年以上文明之所以历久弥新,靠的是一口“气”
D.中国五千年以上文明因为能历久弥新,所以要靠这一口“气”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毋庸讳言 天长日久 生生不息 不计其数
B.毋庸讳言 长此以往 自强不息 卷帙浩繁
C.无可厚非 长此以往 生生不息 卷帙浩繁
D.无可厚非 天长日久 自强不息 不计其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每小题3分)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_,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
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15.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如果您是国宝档案的揭发人,文物修复的传承人,书画瓷器的藏匿人,文玩市场的投机人……请与我报“天下收藏”栏目联系。本栏目定期开发互动话题的讨论版,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介入。
修改: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1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孟子、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先发声,一代哲人具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文学贡献
屈原 岳飞 白居易 沈括 杨靖宇 袁隆平
遭贬谪吟歌赋 战沙场驱敌寇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抵御外侮 感怀时事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0小题,38分)
17.曹操在《短歌行》中“ , 。”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18.《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 , 。
1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
20.《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傲骨的句子是: , 。
21.《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22.《琵琶行》中用婉转鸟鸣声和冰下水流声来比喻琵琶声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
23.《琵琶行》中 ,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酒祭月的两句诗是: , 。
25.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26.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 , 。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
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 C(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此说。)
2. B(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才逐渐形成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
3. D(A.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及其形成的传统。
B.“韩愈持有这种教育理念”不当,原文无根据。C.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韩愈《师说》“师为道存”观点不是错误的,
只是论证了师道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 D
“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5.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
“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寓意4分,作用2分)
6.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
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
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每点2分,三点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7.C 情感色彩错,此景应是一种凄凉哀伤之景,更增添作者的离愁。
8.(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2)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四、语言文字运用(29分)
9.C A项,递进关系颠倒;B项,“关于”赘余,导致主语缺失;D项,“重新认识中国哲学有拯救世界”缺少宾语,加“的意义”。
10.C 由后文“‘气’所承载的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可知,应承接前文“靠的是一口‘气’”,排除A、B,D项因果关系错误,故选C。
11.B 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天长日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长此以往:意思是长久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自强不息:自觉地努力向上,不松懈。生生不息:指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
12.A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符合语境。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句子强调的是人来人往,故不合语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符合语境。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一声就能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肖像十分生动。也指某件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符合语境。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此处形容工料、工艺,符合语境。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不能用来形容“工料”“工艺”
。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符合语境。特立独行:保持独特高尚的品行,不随波逐流。此处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故选A。
13.C 文段画线的句子中,“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语序不当,“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精神”搭配不当,且语序不当。A项,语序不当,“零距离”应放在“互动”之前。B项,主语残缺,应在句首加“活动”。D项,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展示”。故选C。
14.D 从语意连贯程度上看,本段强调的是“匠心”,而不是“匠人”,而且括号前说的是玉器、青铜器和瓷器丝绸,所以括号内的文字应以“匠心”为陈述对象,由此排除A项、C项。B项、D项的区别在于“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历朝历代”的匠人而言有些空洞,所以,“初心”比“终极目标”更贴合文段意思。故选D。
15.①“揭发人”改为“揭秘人”;②“藏匿人”改为“收藏人”;③“投机人”改为“投资人”;
④“开发”改为“开设”;⑤“介入”改为“参与”。
16.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一代文豪做出卓越的文学贡献。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科学家取得非凡的科技成就。
岳飞、杨靖宇,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英烈具备忱挚的爱国精神。
五、名句名篇默写(38分)
1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9.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2.幽咽泉流冰下难。
2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6.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