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50 KB
  • 2021-06-05 发布

四川省新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入学)语文试题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2019级高一下期4月月考 语 文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朴”,本是老子的观念,他曾说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等。老子所说的“朴”有时指道,即宇宙万物的总根源、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有时又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陶渊明所说的“抱朴含真”用的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朴”的概念。关于“真”,陶渊明在诗歌《连雨独饮》中说:“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也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这体现为“真”,即天真。什么是真呢?《庄子》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真”与世俗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抱朴含真”的意思就是,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牵绊。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 ‎ “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最淳厚的,“悠悠上古,阙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名教【注】兴起之后,人们才渐渐失去真性:“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他的理想是摆脱礼教加在人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对名利的欲望,恢复类似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社会的污浊丑恶就可以随之消除;一个淳朴的“傲然自足”的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他的《桃花源诗并记》生动具体地描绘了这个“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这里,“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草木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没有人为的智巧,人人从事着劳动。这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桃花源,便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体现。‎ 陶渊明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的腐败、黑暗和虚伪,他厌恶这个社会,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仅仅这一点已经显示了他的伟大。但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主要是不满意社会道德的堕落。他努力探索社会黑暗的根源,寻求一个光明纯洁的社会,但他找错了门径,找到了人性和道德的范畴里。似乎“智巧萌”“大伪兴”便是社会腐败的根源,只要用“自然”之义去净化人类的道德,就可以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他像一切看不到未来的人一样,只能从往古的传说中寻求理想,他所找到的理想不过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界”,幽闭在桃花源之中,永远得不到实现的机会。‎ 陶渊明用自然为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他以自然为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这些都是可贵的。然而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的束缚,立善成名对他还有诱惑,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在他心中交战,使他不能安宁。‎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注】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泛指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对人们思想行为设置的一整套规范。‎ ‎1、下列关于“抱朴含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抱朴含真”是陶渊明提出的为世人所奉行的道德修养方面的原则。‎ B.“抱朴含真”中的“朴”指的是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 C.“抱朴含真”能使人们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萦绕。‎ D.“抱朴含真”的处世原则体现了陶渊明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社会理想。‎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在继承老子的“朴”的思想和庄子“真”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抱朴含真”的原则,并努力付诸实践。‎ B.陶渊明认为,如果人人能恢复最真朴、最淳厚的自然本性,那么就能建立一个“傲然自足”的理想社会。‎ C.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主要是不满社会道德的堕落,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受人敬仰的人。‎ D.陶渊明尽管崇尚自然,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的束缚,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常常使他不能安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厌恶腐败、黑暗和虚伪的当时社会,并努力探索社会黑暗的根源,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找到社会黑暗的真正根源。‎ B. “抱朴含真”的处世原则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有重大影响,其辞官归隐、躬耕山林的诗歌就是具体体现之一。‎ C.陶渊明“抱朴含真”的思想虽然只是对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消极逃避,但也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 D.鲁迅曾说:“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浑身静穆”应指顺从名教,“金刚怒目”应指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 材料一:‎ ‎ 在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众多,良渚古城遗址主要符合以下两条标准:‎ ‎ 一是良渚古城遗址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等出土物,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为农业经济支撑基础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作出的杰出贡献。‎ 二是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在空间形态上展现出一种向心式三重结构,这种早期国家都城的规划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的典型手法;而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外围水利工程,在选址、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技水平,展现了五千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摘编自《良渚申遗亲历者手记:伟哉良渚——写在良渚成为世界遗产之际》,澎湃新闻2019年7月6日)‎ ‎ 材料二:‎ ‎ 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约距今5000年前后,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 ‎ “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这是中国人的常识。然而,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因为河南安阳殷墟才发现了作为物质文明标识的金属和文字,即青铜器以及铭刻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因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早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而今,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 良渚83年考古之路,63年保护之路,25年申遗之路,而今实至名归,成为了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遗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澎湃新闻)‎ ‎ 材料三:‎ ‎ 问:下一步,我们将对良渚古城遗址开展哪些后续保护管理工作?‎ ‎ 答: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管理任重道远,不能有丝毫懈怠。‎ ‎ 首先,认真落实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议,妥善解决遗址内的过境交通问题,有效应对未来游客数量增长带给遗产完整性的潜在威胁,调整完善遗产保护区划,提升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等级,制定风险管理和灾害预防规划文件,继续推进考古与保护相融合。‎ ‎ 其次,继续深化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科学制订考古工作计划,拓展考古发掘范围,推动跨学科合作,不断深化考古研究,朝着全面深入揭示良渚古城遗址文化内涵的目标不断迈进。‎ ‎ 此外,努力提升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阐释水平,在做好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进行更加专业、生动、深入的呈现。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推进考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创造性转化,树立大遗址保护利用典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通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文创产业、民宿经济等,积极助推遗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遗址保护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使周边群众更加自觉、坚定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 ‎ (摘编自《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社北京2019年7月6日)‎ ‎4、下列不属于良渚古城遗址符合世界遗产“评定标准”内容的一项是( )‎ ‎ A.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 ‎ B.有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科技水平高。‎ ‎ C.分等级墓地,揭示出早期国家社会分化的特点。‎ ‎ D.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展现中华文明杰出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遗产的评定一要依据出土物等物质文明标识,二要评估其文化及文明价值。‎ ‎ B.我国55处世界遗产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基本都属于“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 ‎ C.25年申遗之路,使良渚古城遗址实至名归,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 D.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还要兼顾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 ‎6、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所带来的更大责任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8、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9、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若上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释: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 C.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是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升官。‎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候,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自此确定,再无更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战功卓著,地位却得不到提高,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一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若上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⑴姝:美好。⑵爱:隐蔽,躲藏。(3)贻:赠。(4)洵:实在:诚然。‎ ‎14、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 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15、《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诗经》中的诗句,借恋人之间的思念,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2)《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 ‎(3)《卫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要的快乐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先秦到南北朝期间,儒家独尊的地位被动摇,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思想在相互冲击中不断交汇融合。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中有不少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记载了怨男痴女从_______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离骚》中主题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愫。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奸佞掌权者的排挤压制,屈原宁愿______也不苟延残喘,长太息掩涕,哀民生多艰。胸怀大志的曹操,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______,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助己实现一统四海的霸业。面对官场的黑暗,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______,如羁鸟、池鱼一般回归山林,实现“性本爱丘山”的夙愿。‎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 客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 B.总角之宴 溘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 C.总角之宴 客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 D.黄发垂髫 溘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 B.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 C.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 D.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B.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这个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C.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D.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 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 在古代,对流寓岭南的文士来说,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很显然, ① 。但是,他们大多没有为此一蹶难振而长期消极度日。他们一方面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自觉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贬至海南的苏轼便以自己的文笔绘美景、写人情,留下众多佳作。另一方面 ② ,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韩愈二贬岭表,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不愧为 ③ 。‎ ‎21、阅读下面几句话,提取关键信息,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定义。要求:不超过40个字。(5分)‎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 2019年12月开始在武汉市发生的由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 ‎(2)武汉市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4)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 ‎(5)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 四、写作(60分)‎ ‎22、题目:夜的尽头是____ ‎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以此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注意书写,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