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7-2018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明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学段考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课本知识选择 ‎1. 请选出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赍发(资助) 将出(拿出) 恁地(这么,那么) 馔(冒犯)‎ B. 管待(款待) 干碍(妨碍) 却才(即使) 好歹(不管怎样)‎ C. 彤云(浓云) 仓廒(存放粮食的仓库) 市井(市镇) 庇佑(保佑)‎ D. 央浼(恳求) 搠(拿) 顶礼(敬礼) 恶(触怒)了高太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C项,解释全都正确;A项,馔(饭食);B项,却才(刚才) ;D项,搠(扎,刺)。‎ ‎2. 下列“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 A.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 以五百岁为春 C.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D. 去以六月息者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言虚词“以”意义和用法的掌握。题中,D项和例句都解释为“凭借”;A项,“以”用;B项,“以”,“以..为,把..当作”;C项,“以”,介词,因为。‎ ‎3.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夙遭闵凶 B. 零丁孤苦 C. 常在床蓐 D. 犹蒙矜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D项不含通假字;A项,“闵”通“悯”;B项,“零丁”通“伶仃”;C项,“蓐”通“褥”。‎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 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C. 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D. 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C. 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D. 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 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后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C. 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D. 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答案】4. C 5. D 6. B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题中,C选项,偷换概念,原文表述是“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中D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是为修建阿房宫而设的。‎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把握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中B项,无中生有,并未提到“深受儒、释、道的影响”。‎ 三.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④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⑤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②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③明堂: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④越绋:指不受私丧的限制,举行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⑤禘:一种祭祀大典。‎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宗”是南宋皇帝赵构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庙号可以有褒贬之意。‎ B.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C. “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秦汉后有时也指上级下达的文书,是一种命令文体。‎ D. “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震学识渊博,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但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 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C. 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D. 宋徽宗去世后,当时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 ‎(2)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 ‎【答案】7. D 8. C 9. B ‎ ‎10.‎ ‎ (1)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对答。‎ ‎(2)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百姓,那么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题中,“言”后是朱震所说的话,其后应断开;“寇来则御寇去则耕”是四字对偶句,中间应断开;“不过三年”是时间状语,要独立使用。‎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C项,“有时也指上级下达的文书”错,“诏书”为皇帝专用。‎ ‎9.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由原文可知,题中B项“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有误。‎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0.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状语后置句;“旨”和“具”;(2) “使”“扰”。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11. 将下列课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2)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答案】(1)世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都非议他,他并不因此而更加沮丧。‎ ‎(2)以三江为襟并以五湖为带。控制楚地并连接瓯越。‎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 “誉”“劝”“非”“沮”;(2) “襟”“带”“控”“引”。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再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 B. 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C. “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 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13. 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 ‎【答案】12. D 13. 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 ‎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D项,“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诗歌前四句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要求考生从“内容和情感”角度赏析“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名句名篇默写 ‎14. 《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认为自己走入迷途并不太远,自恕自慰的两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_________写出了作者辞官归家,让他激动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3)《滕王阁序》中描写傍晚落日美景,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句子_________ ___________‎ ‎(4)《滕王阁序》中描写平地和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景致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 ‎ ‎(5)《陈情表》中运用典故说明人应尽孝心的句子_________ ___________‎ ‎(6)《逍遥游》中作者认为无所待才是真正逍遥的三类人是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1). 实迷途其未远 (2). 觉今是而昨非 (3). 三径就荒 (4). 松菊犹存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7). 鹤汀凫渚 (8). 穷岛屿之萦回 (9). 乌鸟私情 (10). 愿乞终养 (11). 至人无己 (12). 神人无功 (13). 圣人无名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题中易错的字“鹜”。‎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聂志红 肖伟从银行出来,又走到对面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向老婆请示:“钱取出来了,现在就给汪宏明送去?”“你这木头,还犹豫什么?!”老婆没好气地吼道。肖伟连连答应,接着便挂了电话。正准备离开时,肖伟忽然听见从旁边的电话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一百万够不够?我现在就给爸爸送去,随便他买房也好,买车也好,也让他在那边享享福……”一百万?好大的口气!肖伟闻言倒抽一口冷气,偷偷瞟了一眼,只见这个年轻女人果然提着一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若非亲耳听到,谁也不敢相信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居然用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提着一百万的巨款!一个想犯罪的冲动念头在肖伟的脑海中升起,但他知道若在这闹市之中付诸行动,等待他的立刻就是牢狱之灾。‎ 肖伟在对面商场买了礼品出来,在巴士站等车时又遇见了那个女人。肖伟站在她身后,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想,如果这一百万属于我,就算买一幢豪华别墅也不在话下了!那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那狗日的汪主任吗?而现在,为了一个分房指标,已倾尽全部积蓄去给他“上供”,但谁知这两万元又会不会打水漂呢?‎ 车来了,女人上了车,肖伟想也没想就鬼使神差地跟着她上了同一趟车。女人上车后,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就坐了下来。真是天助我也!肖伟分析了一下情势,决定用掉包计。他一眼瞥见车上果皮箱旁边有一些备用的黑色塑料袋,便悄悄取了一个,套在了自己装着钞票与礼品的袋子外面,然后走过去,也把袋子往行李架上一搁,和女人的袋子挤在一起,不仔细分辨还真辨不出彼此来哩!‎ 肖伟坐在车上,一点点积聚勇气,只待女人放松警惕时,就可以拿起她的袋子溜之大吉!当汽车在第三站停下时,肖伟觉得时机已成熟,便从容地站起来,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堂而皇之地下了车。他知道自己没拿错,因为袋子的份量明显沉了许多。肖伟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蹦出来了,他没想到刚才的两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百万。当然,他知道现在要做的就是逃离这里,越快越好!他伸手叫了一辆的士,要司机火速送他到城南。到城南后,他又换了辆的士到城西,再换车到城东……最后,他爬上一辆开往郊区的大卡车出了城。也不知驶出了多远,肖伟在一座山边下了车。看看四下无人,他提着袋子往山上走去。‎ 翻上一个山坡,肖伟确定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除了一个死人外,因为他发现坡顶上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坟。肖伟走过去,背靠着墓碑坐下,大口地喘着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汪宏明啊汪宏明,要不是我老婆逼我,我本来就不愿求你的!现在老子一百万都有了,一辈子也不会求你了,你他妈的爱分给谁就分给谁去吧!‎ 痛快地骂了一通之后,肖伟感觉真是扬眉吐气!他拿过那只鼓鼓的黑色塑料袋,开始小心地拆开它。拆开一层后,里面还有一层,再拆第二层……就在这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终于找到你了!”肖伟反过头一瞧,只见从墓碑后探出一颗头来,脸色惨白惨白的……他大惊失色,立即弹了起来。这才发现,来者居然是那个携带巨款的女人!肖伟扫视了她身后一眼,发现并没有公安时,便对她说了一句“我不认识你”,接着就提起袋子往山下没命地跑。女人在后面喊道:“哎,你的东西,还有钱……”肖伟当然是装作没听见,但是女人还在喊,“你手里那钱……是我的,请还给我,你拿了也没用……”最后一句话让肖伟不由地停下了脚步。你的钱我拿来没用?是美元?还是英镑?哦,对了,照人民币的面值来算,手中这个袋子是无论如何也装不下一百万的。那到底是什么呢?肖伟决定看个究竟。‎ 当他拆开袋子,看到那些钱时,立即魂飞天外——我的妈呀!那全是一捆捆的纸钱!难怪这女人如此神通广大——即使我逃到这荒山野岭她也能神鬼莫测地在我身后出现,原来她是……鬼!!‎ 肖伟立刻四肢瘫软,哆嗦着爬回去,跪倒在女人的脚下,拼命地磕头:“求求您放过我吧,我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您的钱全还给您,我以后一定常来给你烧纸钱,求求您……”‎ 女人笑得直不起腰来,指着肖伟说:“你这是干什么呀?这钱是捎去给我爸爸用的。”说着她指了指后面那座孤坟。‎ 女人告诉肖伟,她父亲在城里退休后,就来这郊外包了一片荒山,打算开垦出来栽种桃树。但因土质、气候及虫害等因素,一次次都失败了,但老人不愿听从儿女们的劝告而放弃。直到前年,第一批桃树苗终于在老人全部心血的浇灌之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老人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儿女们遵照老人的遗言,将他葬在了这高高的山岗上。‎ ‎“今天是爸爸的忌日,我想如果他看到了这满山盛开的桃花,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女人一边说着一边点燃了手中的纸钱。‎ 肖伟站起身举目一望,在山坡向阳的那一面以及山谷中,果然是漫山遍野嫣红一片。‎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对肖伟进行刻画,心理描写颇多,比如激烈的思想斗争,拿到钱后的紧张,被女人追上后的吃惊与惧怕,从而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B. 本文对比鲜明,一方面是肖伟为个人私利患得患失,谋取私利,甚至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是老人为开垦荒山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C. 肖伟自认为得手后通过不停换车来到荒山的情节,既体现了人物的多疑谨慎,也为下文二人在荒山相遇做了铺垫,引出下文情节。‎ D. 文中的女人虽然着墨不多,但她发现塑料袋被故意拿错后,一直寻找失主,不贪不昧的形象也很鲜明,令人敬佩。‎ ‎16. 当肖伟拆开袋子,发现里面都是纸钱,对于这种结果,前文有多处伏笔,请列出两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7. 小说结尾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15. D 16. 伏笔;①女人只用一个普通塑料带装钱。‎ ‎②女人在打电话时说“让他在那边享享福”‎ ‎③上车后,女人很随意地把塑料袋搁上行李架。‎ 好处:使文章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中,保证了情节的合理性。 ‎ ‎17. .①结尾描写了满山盛开桃花的盛大景象。既照应了题目,也突出了老人开垦荒山的巨大成果,蕴含着对老人的赞颂。‎ ‎②暗示肖伟内心受到的触动和震撼,烘托人物心境产生的变化。‎ ‎③用景物描写结尾,含蓄蕴藉,引人联想,韵味悠长。‎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题中,D项,发现塑料袋被故意拿错,于文无据。‎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中的伏笔。题干“当肖伟拆开袋子,发现里面都是纸钱,对于这种结果,前文有多处伏笔,请列出两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题关键词“列出两处”“好处”,答题时,首先找出伏笔,然后从情节角度分析其作用。‎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答题关键词“结尾有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分析”,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从内容、结构、人物等角度加以概括,形成答案。‎ ‎18.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11年至今,腾讯在美国累计投资了41家科技创业公司,累计融资总额达35亿美元,这其中不包括腾讯对上市公司的投资。‎ B. 长征五号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于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 C. 据《人民日报》报道,入春以来,由南到北,农业机械成为春耕生产的主角,春耕春播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5%以上。‎ D. 主旋律电视剧之所以热播,就在于遵循生活逻辑塑造人物、深入心灵深处挖掘人性,改变了以往人物性格单一、剧情生硬俗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选项中,B项,“成为.最高水平”搭配不当,应改为“代表了”或“代表着”;C项,成分赘余,可删去“以上”;D项,成分残缺,可在句子末尾添加“的创作模式”之类的中心词语。‎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A项搭配不当。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的一个多年不见的老乡,给我捎来了不少家乡的土特产,我不好推辞,只有笑纳。‎ B. 我这次遇到了难题,多亏您帮忙,尽管是绵薄之力,但您也是全力以赴,我真心地感谢您。‎ C. 您是我校语文教学的泰斗,我们敬请您担任我们文学社的顾问,如能得到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D. 您的稿子非常不错,但是可能是一时疏忽,稿子中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选项中,A项,“笑纳”是敬辞,只能用在别人身上;B项,“绵薄之力”是谦辞,只能用在自己身上;D项,“斧正”是敬语,请人修改文章。‎ ‎20.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 ‎①广大干部应积极主动想办法,打通政务公开的“最后一公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添砖加瓦。‎ ‎②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看到突然昏厥的外籍女子终于苏醒过来,都拍手称快,用掌声向参与救治的三名中国乘客致敬。‎ ‎③设立科普公众开放日,让更多的人领略科学的奥秘,从而激发公众对科学奥秘的探索兴趣,我们的创新能力才会青云直上。‎ ‎④“国学大师”冯其庸,书画、诗词、摄影、戏曲评论、红学研究等涉足领域之广、造诣之深,后学均难以望其项背。‎ ‎⑤汪曾祺谈吃的散文颇有情趣,从狮子头、东坡肉到家乡高邮的鸭蛋,从各种鱼的吃法和滋味,到荠菜、马齿苋的做法,不厌其详。‎ ‎⑥腼腆和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休戚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②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以消除,褒贬错用;③青云直上: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用错对象;④望其项背:望见他的颈项和背部,比喻赶得上,多用于否定句;⑤不厌其烦: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⑥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用错对象,适用于人与人。‎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题中的“惺惺相惜”。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城市绿化搞得好的城市的生态系统一定很好,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也一定很好。好的生活环境一定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 ‎①不是城市绿化搞得好就能说明城市的生态系统好。‎ ‎【答案】②不是城市绿化好就能证明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好。‎ ‎③不是好的生活环境就能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表述绝对的句子“好的生活环境一定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个年轻人拜船工为师学划船,船工要求他先学会游泳。年轻人问为什么,船工说:“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而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难于专心致志地划船了。”年轻人说:”我不会游泳,学划船时就会心怀忧虑,小心翼翼,不敢犯错,这样不是会学得更认真更快吗?” ‎ 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有备无患,走向远方 曾记得作家林徽因说过“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时值青葱岁月,携着备好行囊,遥看隐隐青山,悠悠绿水。我们,将走向远方。‎ 我们向往那神秘的远方,并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然而,当面对机遇与挑战,你是否有底气,打开行囊,一展你的风采?有备无患,方能走向远方。犹太人至今都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种族,记得犹太人有一句格言: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是啊,漫漫长途,勤恳是不朽的歌谣。而偷奸耍滑虽能让你享有短暂富贵荣华,但总有一天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不见。切莫如白落梅所说“背上的行囊,装满了世味,沉重得压弯了腰”。‎ ‎《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契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直要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而真正的自由又是什么。”正如亚历山大大帝的一生,是以征服为荣的一生,可是在他占领了近半个地球的土地以后,开始为找不到对手而寂寞,从此郁郁寡欢,就在奄奄一息之时,他布置了自己的后事:我死以后,请你们在我的棺材上挖两个洞,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然后再抬我走过街市。为何?他要让人们看看拥有无限财富的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双手,让人们知道他也是两手空空离开世界的。人两手空空来到世界,必将两手空空离开世界,带不走任何的身外之物。是啊,远方的行囊里,需要的,不仅是霸气与雄心,如若那样,满大街都是成功者。人生行囊里更多需要的是从容与淡泊。只有这样,方可谓—有备无患,走向远方!‎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少年,未知的远方,正向18岁的你热情的招手:远方的幸福,正等待着你的到来。你是灰头土脸的爬到远方,还是从容不迫的走向远方?只有做好充实的积累,方能有备无患,我们定要让世人相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曾记否,襁褓中的你那声嘤嘤的哭泣?孩提时期的你依恋那一抹暖暖的体温?而今,在父母的陪护下,我们已度过天真烂漫舞勺之年,长大成人的我们,能否支撑起父母日渐衰落的身躯并带他们走向幸福的远方? 年轻的你我请记住:远方路上,他人的帮助必不可少,但若是一味依赖帮助,却不想着充实强大自身,那么,你只能是温室里最娇嫩弱小的花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征途,我们为何不有备而去,行千里路,尽赏世间繁华!‎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有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本篇作文,立意结合材料内容,可分别从船工和年轻人的角度出发思考:‎ 有备方能无患,要有忧患意识;‎ 专心致志做事,心怀顾虑,难以专心;‎ 做事谨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才能少犯错误;‎ 心存后顾之忧,就不能勇往直前。‎ 点睛:什么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嬗变。自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至2012年其相对咸熟,并在全国推广。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相较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等有很大优势,但其作文不确定的角度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因此在新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类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近年在继承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增加如2015课标卷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来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 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全国新课标2‎ 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展示自己的价值判断。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要转变观念,再不是那种抓住一个词就立意,准备几个例子就作文的时候了,必须按照指定的任务去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往往具有暗示性,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2卷作文“你认为谁更有风采”中的“更”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