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8.00 KB
  • 2021-06-05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语文素材之风云人物学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高考语文素材之风云人物 学案 No.1 杨绛:哀而不伤,悲而不伤 素材标签 苦难 从容 高贵 无怨无恨 杨绛先生出身名门,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家和民族的动荡中度过,但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中,她都以难以想象的坚忍意志,富有尊严地吞饮着暴风骤雨般的苦难。‎ 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她在公交车上痛斥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以高贵的气质震慑住了他们,幸而无事;“文化大革命”时期,她被造反派剪成阴阳头,并被罚去扫厕所,结果她戴上自制的假发,把污秽不堪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凡此种种,勾勒出了一位在民族苦难和个人苦难中永不妥协、永不放弃的高贵女性的形象。‎ 作为一代才女,年轻时杨绛已享誉京华,“杨绛最好”,朱自清、李健吾、沈从文、费孝通都曾对她交口称赞。及至中晚年,翻译《堂吉诃德》《斐多篇》,创作《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在饱尝生活磨难之后,她保持着云淡风轻的态度,心中无怨亦无恨。“哀而不怨,悲而不伤”,这就是杨绛。‎ 着自身的思想深度,同时她也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更加高贵,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她高贵的人格尊严。‎ 角度三:人格高贵才能赢得尊重。杨绛先生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在饱尝生活的磨难之后,她依然保持着云淡风轻的态度,心中无怨也无恨,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翻译和创作之中。她的这种人生态度和高贵人格,令人景仰。‎ 有人说,人生是一串由苦难缀成的念珠,强者始终是微笑着把它数完。如果用这句话来为杨绛先生的一生作注脚,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杨绛先生的一生,始终与苦难为伴。青少年时期,她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残暴行为,中年又遭受“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屈辱与迫害,老年又经历了失女之痛。这一连串的打击并未让这位高贵的女性一蹶不振,即使到了百岁高龄,她还在坚持文学创作。‎ 杨绛本应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安逸环境中,可是她却遭遇了社会的动荡,始终与苦难为伴。即便如此,这位饱尝生活磨难的女子始终保持着云淡风轻的生活态度,在苦难的土壤上汲取营养,开放出绚丽的人生之花。‎ 笑对苦难,磨砺人生,是杨绎先生带给我们的启迪,也应成为我们一生追求的人生态度。‎ 汶川地震孤儿与外婆相依9年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蒲阳镇的建设小区是马于棠的“新”家。马于棠家里的家具很简单,两把颜色已经泛黄的椅子,一个用老式大黄布遮住的沙发,沙发旁边立着一个破旧的衣柜,衣柜顶上堆满了外婆捡来的各种塑料袋。狭小的空间里仍能看到这个家过去的苦难。‎ ‎“我捡垃圾都要供你!”汶川地震让年仅9岁的马于棠一夜之间成了孤儿,她的外婆扛起了养育她的重担。地震之后,婆孙俩住了几年板房,2011年搬入如今的安置房。据了解,外婆是当地农民,没有工作,除了政府每月发放的1500元失地保险外,就没有其他收入了,为了供马于棠上学,外婆平时就去捡废品。‎ 阳台上堆满的塑料袋和废旧物品,是外婆攒了一年的心血,“这些东西大概可以换70多元。”外婆感叹,不论有没有钱都不能亏待外孙女。‎ ‎2016年,马于棠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一想到上大学,马于棠满脸憧憬。她希望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做些兼职,勤工俭学,然后考研,争取让自己和外婆的生活变得更好一点。“挣到的第一笔钱,想给外婆买双皮鞋!”马于棠指了指外婆脚上的草鞋,说出了自己打工挣钱后的第一个愿望。‎ No.2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为梦想燃烧生命 素材标签 梦想 心无旁骛 奋战 灵魂 ‎2017年9月25日,“天眼”(FAST)落成启用一周年。遗憾的是,在此10天前,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却永远地闲上了眼睛。22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他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20世纪90年代之前,南仁东就已经是享誉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昧,但他毅然舍弃国外优渥的待遇,回国效力。1994年,南仁东率先提出在中国建造一个口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国际同行这样评价。‎ 自从建设中国“天眼”的念头从心里长出来,南仁东就像上紧了弦一样。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容易。为了选址,南仁东几乎踏遍了中国西南大山里的所有洼地。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审核“天眼”方案时,不懂岩土工程的南仁东,用了1个月时间埋头学习,对每一张图纸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每个细节,南仁东都要百分之百肯定的结果,如果没有解决,他就一直盯着,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过不了关。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在工业界没有现成技术可以依赖,他亲自上阵,日夜奋战,700多天,经历近百次失败,终于支撑起FAST的外形。“天眼”现场有6个支撑铁塔,每个建好时,南仁东总是“第一个爬上去的人”。在他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他时常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中的每一个工程难题,为FAST付出了所有。历经20余载,青丝熬咸白发,南仁东终于让中国开了一只直视苍穹的“天眼”。‎ 角度一: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南仁东等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集成创新。锁网变形,没有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南仁东亲自上阵,日夜奋战,历经近百次失败,最终支撑起FAST的外形。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精神,缺乏不断创新的勇气,FAST永远无法建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只有拥有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方能走向成功。驰骋沙场、精忠报国如此,科学攻关亦然。为给射电望远镜选址,南仁东几乎踏遍了中国西南大山里的所有洼地,从开始选址到FAST正式建成,历时22载,把一个宏大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中国工程师们经过4年的时间,创造了“一年十管”的中国速度。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正是众多像南仁东那样的优秀科学家、工程师们,用自己的坚守与辛劳,为我们的祖国采得了渴盼已久的“仙草”,觅到了耀目世界的“骊珠”。‎ 黄大年:民族之脊梁,时代之楷模 ‎2017年1月8日,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因病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1992年,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2010年,他从英国归来,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2016年6月底,他带领学生熬了三个晚上整出来像小山一样的材料。在赴京参加会议的前一天,他突然晕倒在办公室,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许跟别人说”。直至开会前,他胸口仍然很憋闷。他习惯性地打开随身带的黑书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住手里一倒,一仰头扔在嘴里使劲嚼着,走进会场……‎ 回国7年间,黄大年带领由院士、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等400多名高级别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协同攻关,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黄大年科研项目的贡献,通俗地说,一个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看穿地下深埋的矿藏和潜伏的目标;另一个就是自主研发给地球做CT和核磁的仪器装备,让地下两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都变得“透明”。国际学界发出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No.3 董卿:尘嚣之外的朗读者 素材标签 灵感 隽永 生命力 回归初心 ‎2017年2月18日,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节目制作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带领观众走进一个慢慢读、细细品的文化空间。这档节目,没有复杂的形式,只有一个人、一段故事、一段文字。演员濮存昕借老舍篇章感念改变自己命运的骨科医生;无国界医生蒋励回忆战火前的坚持与勇敢;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重读为儿子婚礼亲笔书写的寄语;“世界小姐”张梓琳分享初为人母的喜悦与感动;96岁高龄的翻译大家许渊冲回忆往事,情难自已,数度哽咽;鲜花山谷里的一对夫妇,半世相濡,对诵情诗……‎ ‎2014年董卿在美国进修,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些学生组成小组,每人带一本书,在草地上朗读、分享。学生们在草地上朗读的画面成了董卿的灵感来源。从美国回来后,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大家对文字的记忆,重新发现字里行间的隽永之美。在谈到制作《朗读者》的动机时,董卿讲了一个故事:——很多年以前。白岩松采访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问“为什么在今天人们依然需要古典音乐”,那位教授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因为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董卿说:“对于古典诗文,亦是如此。”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语句,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碎片化的信息,虽然可以在几秒钟内被刷出、被看到,但它们的生命往往也只有几个小时。‎ ‎2017年董卿制作的《朗读者》特别红火,这是时代的必然。当前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给人们带来众多选项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文化带来了一些困惑,如何把握自身文化定位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不难想象,观众在各类真人秀、选秀等娱乐节目的“狂轰滥炸”之下,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浮躁和喧嚣。在这种情形下,一档回归初心的文化情感类节目真可谓正逢其时。‎ 角度一:重拾经典,重回书本,重视阅读。《朗读者》是靠语言文字感动人的,能够触动人心的语句会有长 狄德罗说过:“真、美、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一种罕见的、令人瞩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董卿制作的《朗读者》没有复杂的形式,只有一个人、一段故事、一段文字而已,之所以感人,就在于情境的真实,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再现了真实的情感。掺水的酒不醇,纸糊的花不香,真情演唱最有魅力。‎ 现代科技异常发达,手机、电脑、电视机十分普及,坐在书房、卧室一样可以听到歌手的歌声,观众花钱买票到现场观看演出,为的是要看真人,听真唱,否则何必跑大老远赶热闹?登台却不真唱,只放录音,别人因爱你而来,你却示人以假象,欺骗观众,让观众情何以堪!‎ 汉代有一首乐府诗《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一个披散白发的疯癲之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来不及,疯癲之人终究被淹死了,于是,他的妻子唱道:请你不要渡河,还是渡河了,然后渡河时被淹死了,这太无可奈何了!没有押韵、对仗和叠句,谈不上艺术,就这么捶胸顿足地诉说着,但却极有力量。何以如此?因为它真,真即力量,真即艺术。‎ 单从演唱效果上来说,假唱效果可能要比现场演唱完美,但那完美是昨天的,不是现在的。用昨天的完美来掩饰自己现在的不完美,无异于盗窃,难怪观众不肯原谅?‎ ‎《战狼Ⅱ》Vs《大鱼海棠》:中国大片需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017年7月27日,吴京执导的电影《战狼Ⅱ ‎》在中国内地上映,一举拿下中国电影票房的冠军。影片打破了传统的中国战争片的叙事模式,将一个商业产品与中国新生代的爱国主义热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解读《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如好菜坞动作类型片的视听效果。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巧妙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专业水准。从抵押房产的坚持,到为一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再到坦克、飞机道具逼真的要求,都倾注着《战狼Ⅱ》制作团队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同时影片准确切合了大部分中国年轻人头脑中深藏的意识形态,整部影片处处可见飘扬的五星红旗,体现的却又不是粗糙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 但是,也有一些影片用华美的形式掩盖内容的空洞。2016年7月,《大鱼海棠》上映后,口碑两极分化:画面满分,剧情狗血。影片画风唯美,其美术、配乐、音效、剪辑等都在国内动画制作水平之上,但讲述的却是主题俗套的三角恋故事。角色(如赤松子、祝融、后土、句芒等)的设置,灵感来自古籍《列仙传》《山海经》等,但电影中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散乱而不成逻辑,反倒让三角恋给抢了光,掌握一手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却没能打出好牌。‎ No.1 年轻猎手捕猎大雁的启示 素材标签 猎手 捕捉 大雁 启示 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他枪法极准但总捕猎不到大雁,苦恼的他找一位长者求教。学%科%网 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同伴报警,所以接近大雁往往是很困难的。但我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然后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栖息的大雁闻讯后纷纷出逃,但没发现什么,便又飞回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雁奴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大雁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芦苇地,雁奴虽瞧在眼里但也懒得再管,年轻人举起了枪……‎ 角度二:创造机会。‎ 俗话说: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上帝是公平的,它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时间,同样,它也给予我们机会。当上帝不给予你机会时,你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机会。年轻猎手猎捕不到大雁,向长者求教,才知道是自己没有抓住猎捕大雁的机会,在老人的指点下,他多次接触,待大雁麻痹大意后才动手,从而获得成功。世上没有空来的机会,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如此,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 角度三:凡事须坚持。坚持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如果做事半途而废,不懂得坚持,必将一事无成!若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你前进的脚步。材料中的雁奴一开始还能坚持,大雁们也有安全保障,可是雁奴受到误解后没有坚持,才让年轻猎手得手;而年轻人坚持多次接触,才让大雁放松了警惕,最终捕猎成功。因此坚持才能胜利,如果不能坚持,半途而废,纵有大好的前途等着你,你也把握不好自己的人生。‎ 角度四:懂得规律。要想做好事情就要懂得规律。人的起点都一样,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功,有的人却平平凡凡一辈子呢?其实,你如果懂得了人生成功的规律,做起事情来就能够事半功倍。年轻猎手开始捕不到大雁,就是因为找不到大雁的规律,后来知道了,就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想要取得成功,必须重视规律,发现事物的规律,并掌握规律。‎ 范例一 机会是等不来的,它必须靠我们平时的勤奋经营和努力创造才能获得;机会是平等的,关键看你是否懂得如何去寻求机会、如何去创造机会,并且将机会变成人生成功的基石。年轻猎手虽然枪法极准但总捕猎不到大雁,于是向长者求教,才知道是自己没有抓住猎捕大雁的机会,于是他多次接触那些大雁,待大雁麻痹大意后,终于获得了捕猎的机会。年轻猎手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听从了长者的话,自己为成功创造了机会。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机会是不会掉进一个人的怀抱的。狄更斯说过:“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平庸之人等待机会,智慧之人则会永不间断地创造机会,寻找并获取机会,让机会实实在在地为自己服务,这样成功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范例二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各自在自己的循环圈内发展,以至生命发展循环往复不止。因此,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懂得规律,把握规律。年轻猎手原来不懂得大雁的内部规律,只是一味地捕捉,结果是一无所获;后来他知晓了规律,就采取相应的措施,终于大获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凭着一己之力蛮干,与规律抗衡,不撞南墙不回头,结果不但没有办好事,反而弄得遍体鳞伤,实在是得不偿失。‎ ‎1.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托·富勒 ‎2.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 ‎——西蒙 ‎3.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狄更斯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5.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约翰逊 No.2 悉尼歌剧院的“奢”与“俭”‎ 素材标签 独特 简陋 考究 超前 悉尼歌剧院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建造在海滩上的悉尼歌剧院,远远望去,似万顷碧波中的片片白帆,又如荷花盛开,充满浪漫的诗情画意,不愧于“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世界第八奇景”的赞誉。‎ 也许你会想,既然是世界著名建筑,其内部装饰也必定晶莹璀璨、富丽堂皇。可进入之后你会发现,无论是它的大厅、售票处、小卖部,还是厕所,装修都极其简陋。很多地方的顶部、墙面、地面甚至就是灰色的原始水泥面。这等装修水准,在我们国家就连最普通的公共建筑都是不能“容忍”‎ 的。但进入剧场,则又是一番天地,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对保证收听、收视效果的设施,人家又是一丝不苟、毫不吝啬。为避免在演出时反光和保证演出时有圆润的音响效果,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都蒙上了红色光滑的皮套。仅舞台灯光就有200个回路,由计算机统一控制。另外,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的情况一目了然。此等装饰和设施,在40多年前尤为难能可贵。 ‎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既有超前的眼光和意识,着力把它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剧院,更注重每一点投资的实效。该花的钱,该在设计和建造时花费的气力,一点都不含糊。而其他地方则以满足基本实用为原则,能俭省就最大限度地俭省。悉尼歌剧院在大厅、售票处、小卖部、厕所等方面的“土气”,不仅没有给这座世界著名的经典建筑减色,反而令其更具影响力和广泛的借鉴意义。 ‎ 范例一 放肆的猜想、大胆的质疑、奇异的想象,这些都是创新的源泉。成功不在于模仿、照搬前人的理论,而在于创新。正如坐落在澳大利亚海滩上的悉尼歌剧院,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有着超前的眼光和创新意识,将它设计为既像片片白帆又似荷花盛开的独特造型,对其内部设计也极尽考究,使悉尼歌剧院成为世界著名的经典建筑,获得“世界第八奇景”的赞誉。‎ 然而,假如缺少创新精神,只是一味地跟从前人的步伐,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公司一度因为追求单调的黑色风扇而濒临倒闭;邻人看到商人用大蒜换来金子,便盲目跟风却换来一袋并不值钱的大蒜。可见,创新精神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试想一下,如果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公司懂得创新,去尝试换种颜色,而不是循规蹈矩,是否也会成为世界500强呢?如果邻人懂得创新,而不是盲目跟风,是否也能从别的渠道得到更多的财富呢?我想会的。因为创新而领先一步的人,总是能得到丰厚的回报,而步其后尘的人常常一无所有。‎ 的确,创新是一首激昂的歌曲,只要它还唱着,成功的希望便不会破灭;创新是一把利剑,只要它被拔出鞘,你便不用担心前面的风雨兼程。因为有了创新,生命才有了新的颜色。创新,是成功必备的基石。‎ 范例二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节俭不以物质是否丰富为前提,生活贫困时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时也要勤俭节约。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作为“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世界第八奇景”,在设计和建造时,该花的钱一点都不含糊,如仅舞台灯光就有200个回路,由计算机统一控制等;其他地方则能节俭就最大限度地节俭,如大厅、售票处、小卖部、厕所,装修都极其简陋。节俭不仅没有给这座世界著名的经典建筑减色,反而令其更具影响力和广泛的借鉴意义。‎ 今天,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勤俭节约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勤俭节约要从今天做起,古人的话仍值得我们借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如果我们从今天起,节约每一滴水,天长日久,我们就可能节约一条江河;节约每一张纸,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片森林。就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把勤俭节约的美德传承下去吧!‎ ‎1.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尤其是有效的管理。‎ ‎——阿法纳西耶夫 ‎2.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毛泽东 ‎3.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钱学森 ‎4.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 ‎——卢梭 ‎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No.3 生活与平衡 素材标签 生活 平衡 幸福 丰富 ‎ 所谓生活的平衡,首先应当包含精神的自在状态。英国哲学家罗素先生写过一本关于“幸福”的书《幸福之路》,全书分为“幸福的原因”和“不幸福的原因”两部分,其中幸福的原因包括了家庭、爱情、闲情、工作等,不幸福的原因则有竞争、疲劳等。这里的“疲劳”指的就是某种不适当、过度投入的精神状态,是生活极度缺乏平衡的一种体现。照罗素先生的说法,倘若为了生活中的某一种要素,而牺牲了其他的许多要素,是万万不应当的。‎ 罗素本人5岁的时候,曾经觉得人生不堪忍受,因为如果按活到70岁算的话,他才挨过了人生的1/14。直到他发现了数学和哲学中的乐趣,发现了当时所居住的彭布罗克邸园的自然之美后,一切才仿佛豁然开朗。从此罗素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以至于当他的威廉舅公郑重地告诉他,人类享受生命愉悦的能力将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时,他又惊又怕地流了一夜眼泪。‎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平衡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增加生活的元素,多培养一些爱好,工作的时候专注认真,闲暇的时候“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心上没有挂碍,让轻松的灵魂专注于肉体的愉悦。这样使生活丰富起来,生活自然也就趋于平衡。‎ 角度一: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所谓生活的平衡,首先应当包含精神的自在状态。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我们都有所追求,有所期待,但我们最终追求的还是一种幸福感。要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必不可少。物质必不可少,但多了会让我们迷失自己,更会让我们失去一些精神财富。正如罗素先生《幸福之路》中所说的,幸福的原因包括家庭、爱情、闲情、工作等,不幸福的原因则有竞争、疲劳等。这里的“疲劳”‎ 指的就是某种不适当、过度投入的精神状态,是生活极度缺乏平衡的一种体现。‎ 角度二:劳逸结合,乐在其中。苍鹰疾飞,只为享受“打拼”的豪迈;鱼游浅溪,只为体会“打盹”的安闲。野马奔腾,只为享受“打拼”的激昂;夜莺轻歌,只为体会“打盹”的自在。生活需要“打拼”,也需要“打盹”。只有劳逸结合,才能乐在其中。正如罗素先生所说,若陷入某种不适当、过度投入的精神疲劳状态,则是生活极度缺乏平衡的一种体现。倘若为了生活中的某一种要素,而牺牲了其他的许多要素,是万万不应当的。‎ 范例一 古语有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方圆之间似乎都有一种平衡的存在,正如一句有关三国的话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我们的生活也一样,无处不存在平衡,平衡才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所谓生活的平衡,首先应当包含精神的自在状态。物质生活必不可少,但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生活失去平衡。正如罗素先生在《幸福之路》中所说的,幸福的原因包括家庭、爱情、闲情、工作等,不幸福的原因则有竞争、疲劳等。这里的“疲劳”指的就是某种不适当、过度投入的精神状态,是生活极度缺乏平衡的一种体现。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因为贪欲而悔恨终身,和珅贪得了家财万贯却背了千古骂名,由此可见,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带来的可能是灾难。即使物质生活匮乏,我相信照样也能活出人生的精彩。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王维一样“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不也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吗?‎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同等重要。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可是我们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够幸福。我想这原因便是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生活中需要真、善、美,需要正义、大爱、见义勇为等正能量,也需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重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把握人生中分分秒秒的精彩,我想我们的精神世界便能丰富起来。‎ 范例二 生命如弦,时刻绷紧,必自绝矣。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先生所说,倘若为了生活中的某一种要素,而牺牲了其他的许多要素,是万万不应当的。罗素先生在发现了数学和哲学中的乐趣,发现了当时所居住的彭布罗克邸园的自然之美后,从此对生活充满了热爱。顽强拼搏的精神确实可嘉,但我们还要讲究劳逸结合。拼搏时尽力奔走,攀登人生之高峰;休息时欣赏风景,拓展人生之宽度。如此方能在享受成就时,又收获到心灵的富足,才不失为对生命的珍惜。‎ 诗人王维就是半仕半隐的高人。在朝时他能尽力发挥才干,官至尚书右丞,可谓到达仕途的巅峰;隐居时他又能不问世事,安然享受自然的秀美静谧,成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佛”才情。作家刘墉就知道劳逸有度。他从来都按时下班,下班后就不再思考工作的事情,也不会把工作带回家。有人建议他把家里的书房改建成工作室,他却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把工作带进生活是最愚蠢的做法。”区分工作和生活是刘墉能乐观生活的不二法门。也许刘墉没有大富大贵,然而他劳逸有度、认真生活的态度却让多少在名利场上疲于奔命的人望尘莫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