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7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B.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人生哲学,在后人心中深深地植根。‎ D.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 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 ‎4.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庸”有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局限性,是因为强调坚持某个原则和限度。‎ 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论述“中庸”思想时,主要采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如优劣正反全偏等等方面。‎ B.全文在宏观整体上,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C.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翔实。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 D.在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题。‎ B.在作者看来,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 C.孔子提倡“和”反对“同”,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可以互相补充配合并产生新事物。‎ D.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需要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 三、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15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的。 B.郎中,文中指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日的前一天,而晦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② 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 恩波:皇帝的恩泽。‎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及自由闲适之情。‎ D.“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明。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12.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6分)‎ 四、名句默写(7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比兴的手法表达女主人公一腔怨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 李白《蜀道难》中,用“ ”一句,写蜀道高险,让人听而变色;又用“ ”一句,写蜀道高险,让人望而兴叹。‎ ‎(3)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 “ ”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 ”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4)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以失败告终。‎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人生树下(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既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也照应了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 B.“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的并非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 C.第⑦段画线语句叠音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 D.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得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悲哀。‎ ‎15.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6分)‎ 16. 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6分)‎ 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材料一:‎ ‎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8》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以下主要障碍: 一是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二是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三是合规审查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流动通杨度有待提高;四是CIPS业务不及预期,基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展望2018年,报告指出,尽管贸易摩擦升溫,美联储继续加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新旧动能转換加速,货币政策灵活有效,減税降费、放管服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平稳,金触风险有效緩解,资本项目及金融市场加速开放。这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德国、法国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投下信任票。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中国铁矿石期货引入境外交易者,A股纳入MSCI、CIPS 二期正式运行,这些积极迹象的不断出现,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7月15日《人民帀国际化正回归2.0快车道》)‎ 材料二 :‎ 近日,建设银行正式对外发布《“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报告显示,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人民币作为新兴国际货币的地位逐步稳定,境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扩大人民币使用、深化人民币交易能力的兴趣继续提高;‎ ‎2018年人民币参与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63%的境内企业、47%的境外企业和57%的金融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跨境结算活动,40%的境外企业和54%的金触机构计划增加人民币存款。‎ 报告指出,在离岸市场上,建设银行积极推进人民币产品创新,不断提髙在主要离岸市场的人民中做市报价能力,人民币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末,建设银行英国、瑞士、 智利人民币清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中英国人民币清算行清算量系计突破20 万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人民币清算。‎ 展望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积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机遇,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 ‎(摘编自‎2018年5月28日《金融时报》)‎ 材料三:‎ ‎ 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新的思路。短期应该以穗定汇率为主。“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引起大量资本外流,这延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因此,人民币资本項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应暂缓推进。同时,中行要加强短期热钱的进出管制,防止短时间内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境内居民恐慌性挤兑外币,给人民币汇率下跌造成更大的压力。‎ ‎ 中期需有序推进金融改革。目前世界上主要国际货币均是开放资本兑換項目与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中国在经济形势逐步企稳后,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換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具体路径应该是:先推进汇率完全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 长期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根本在于该国经济、金融的硬实力。因此,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稳步发展,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深度调整期,在这个阶段,国内各项经济、金融改革必须以合理的经济增长为核心,遵循一定的次序,不可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急功近利。‎ ‎(摘编自2018年7月31日《新一代经济学人>)‎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2018国际货币论坛发布的报告可知,人民币国际化目前客观上存在一些障碍,展望未来不难感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令人担忧。‎ B.建设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建行将要加强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链发展。‎ C.由于“811汇改”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大量资本外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延缓,因此我国当务之急是采取相应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 D.人民币国际化中期目标是有序推进金融改革,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 可先推进汇率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但因为举措得当,2018年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从而为人 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德、法与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信任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交易等迹象的出现,标志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回归2.0快车道。‎ C.建设银行英国、瑞士、智利人民币淸算行运营稳定,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说明在离岸市场上,建行人民币综合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 D.人民币国际化的近期追求是深入夯实经济基础,因为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硬实力,决定民币国际地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与基础。‎ ‎19.关于人民币国际化,2018年国际货币论坛与中国建设银行的报告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六、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草丛中寻找道路,在黑暗中寻找黎明,在寂寞中寻找爱与慰藉,在彷徨中寻找一双温暖的手和一颗真诚的心……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过程。 ‎ 请以“寻找”为话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1.【答案】B(3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空中楼阁: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本题可先根据最后一空的前后内容“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的《桃花源记》”,此处指《桃花源记》受人称赞合适,选“脍炙人口”,排除CD。再根据第三空前后文“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强调“他”办事果断而有魄力的,所以选“大刀阔斧”合适。故选B。‎ ‎2.【答案】D(3分)‎ ‎【解析】画线句主客颠倒,主语应是“不同的‘桃花源’”,客体应是“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A、B两项主客体颠倒,C项第二个“不同的”语序不当。故选D。‎ ‎3.【答案】D(3分)‎ ‎【解析】本题根据前后文,与前文“政治家”“游记作家”“哲学家”对应,应选“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排除A、C两项;“从来没有”应修饰“诗人”,不是否定“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排除B项。故选D。‎ ‎4.【答案】A项。‎ ‎【解析】A项在表述原因时,指出坚持某个“原则”,是与原文不一致的,原中在此处提出的是“标准”。“标准”与“原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5.【答案】C项。‎ ‎【解析】C项在阐释时,说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并注明出处,是错误的。全文在论述时确实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再援引论据。但并不是每一处都是这样。全文大约七次提出了观点,引用并注明出处的只有三处。还有四处都是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 ‎6.【答案】B项。‎ ‎【解析】此题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而不是错误的一项。A项的表述,将原中的因果关系搞反了。原文中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前题是因,区分“和”与“同”是果。C项将“和”与“同”具体的内容搞反了。在原文中“和”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补充配合,“同”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附和与合流。D项表述刘劭的兼德思想,扩大了内容。在原文中,刘劭认为“中庸”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兼德,二是弥补不足。D项表述“兼德”思想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兼德,二是弥补不足。B项对原文内容用推断的方式做了一定的转化表述,但信息没有改变,仍与原文保持一致。‎ ‎7.C(3分)【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道路”“若”均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中间断开。‎ ‎8.D(3分)【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9.B(3分)【解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他与风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风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 ‎10.(1)军队出行,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行”“御”“死力”各一分,大意2分)(5分)‎ ‎(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索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 ‎(“次”“发”“示”各一分,大意2分)(5分)‎ ‎11.C(3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静与闲的景象背后其实是诗人的孤独与凄凉。‎ ‎12.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共6分,一点2分,答三答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第三联“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尚还想“未报恩 波”,这表现出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13.略 ‎14.B(3分)‎ ‎15.①故乡的枣树见证家族的繁衍生息⑵树是饥荒年代人们果腹的食材③树是人们离家或返乡时的精神寄托。④香樟树是江南女儿生命成长的终身陪伴。(3点即可)‎ ‎16.①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②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③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 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④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3点即可)‎ ‎17.A(错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令人担忧”,据材料一第二段信息可知,人民币国际化前景令人乐观。)‎ ‎18.D(错在“近期追求是深入夯实经济基础”,据材料三第三段“长期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可知,“近期”偷换概念。)‎ ‎19.第一问:①国际论坛侧重介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与积极迹象;②中国建行侧重介绍建设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推动作用。(4分,答对一点得2分)第二问:①国际论坛的报告动机是客观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②建设银行的报告旨在表达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立场。(2分,答对一点得1分)‎ ‎20.略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