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50 KB
  • 2021-06-05 发布

【语文】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 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本题共3小题,9分)‎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是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是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 ‎,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事的。‎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 ‎(原文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是由自我产生的。 B.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做事讲究礼尚往来,而孟子则根本不尊重"礼",行事全凭已意。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成了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由儒家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传承落笔,用比较具体的论据证明了"孔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不同"这一主旨。 B.文章第2自然段用"但是"转入比较孔孟的不同,主要用引证法,论据充足,有说服力。 C.文章第3自然段运用比较的方法,解说了孟子没有孔子"犹疑",主张性善来自于先天。 D.文章第4自然段举管仲与阳货的例子来证明孔子的观点,采用例证法,给人以真实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时社会还比较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相对闲雅,在态度方面,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B.而孟子则"凡事紧张","紧张"是指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 C.《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 D.探究文章中关于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最主要原因应是孔子和孟子两人的个性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本题共3小题,15分)‎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5.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 6.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本题共3小题,12分 )‎ 材料一:‎ 近来,全国各地“给钱、给房、给户口、给政策、给资金”的人才抢夺战,让公众看到了城市对人才的渴望、对发展的希冀,但这种人才引进方式更侧重于基层人才的积累,走的是“广大全”路子,“门槛”也有越拉越低的倾向。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基础人才不可或缺,但如果要实现“弯道超车”,那还必须在“少精尖”的高层次人才选拔上下功夫,而这也正是 “举荐制”所想要开启的探索路径。‎ 根据南京市刚出台的政策,该市将组建由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 新型研发机构、知名科技服务企业、知名金融投资机构负责人、企业界杰出人士、两院院士等群体担任的举荐委员会,每名委员每年可举荐1至 3名人才。这些被举荐的人才不用再走传统评审程序,只需要通过委员举荐和委员会集体票决或通讯票决举荐认定,报经南京市委、市政府核准,就能享受相应扶持政策。这就意味着现行的高层次人才“唯资历论” “唯帽子论”等评价方式将被打破,优秀人才不用再受学历、资历、论文著作、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的限制,“人尽其能、才尽其用”也将有更多的实现途径。‎ ‎(摘编自陆仁忠《推行举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湖南日报》2018 年5月22日)‎ 材料二:‎ 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对待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聚才”能否“用才”,“引才”能否“任才”,同样考验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城市产业发展不充分,基础弱、水平低、结构单一,人才引来也无用武之地。‎ 城市引人、用人,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高精尖,更没必要以学历论英雄。每个城市秉性特点各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一、区域定位存在差异,如果都向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看齐也不现实。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人皆有用的观念,按照量体裁衣、量才任用的原则,既引才输血,也注重育才造血,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搭建用才平台等。‎ 从本轮各城市引人政策来看,主要区别仍在优惠幅度,而非发展前景的细致区分。这也提醒各地,人才引来之后的工作一点也不比引人政策本身轻松,擘画好城市的发展路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人才对前景有清晰预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引进人才的初衷。‎ ‎(摘编自林亮《城市敢于引人,史要善于留人》,《光明日报》2018年4月24日) ‎ 材料三:‎ 这次出现“人才争夺战”有多种原因,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对人才的需求将会长期存在,各级政府出台新政开始立足大规模的准人才储备。另一个直接原因与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有研究认为,“人口红利”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则与“人口红利”的衰减密切相关。当“人口红利”衰减时,劳动力供给形势发生变化,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都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劳动力成本会显著上升,从而影响经济竞争力;养老、医疗负担加大也会影响积累和投资等,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下滑后,“人口红利”就开始下降,从去年到今年则可能正是经济活动“人口红利”开始下降的拐点。除此之外,许多城市还将面临养老的巨大压力。人口结构得不到调整优化,入不敷出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这次“人才争夺战”发生的特殊性就在于城市人口普遍出现“青黄不接”,劳动适龄人口不断减少,整体人口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 ‎(摘编内吕红娟《“人才争夺战”:缘起、影响及方向》,《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6月6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才抢夺战体现了城市对人才的重视,但这种人才引进方式更侧重基层人才的积累,缺少对“高精尖”人才的选拔。‎ B.举荐制将会打破现行的对高层次人才的一些评价方式,优秀人才将不用再受一些硬性指标限制,有更多发挥才能的途径。‎ C.城市引人、用人,没必要追求高大上、高精尖,以学历论英雄,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秉性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 D.当“人口红利”衰减时,劳动力供给形势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竞争力,也会增加养老、医疗负担,影响经济发展。‎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被南京举荐委员会举荐的人才,只需要通过委员举荐和委员会集体票决或通讯票决举荐认定,就能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B.城市对待人才的态度、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人文生态环境,与城市引进人才后能否真正留住人才息息相关。‎ C.要想从根本上实现人才引进的初衷,需要擘画好城市的发展路径、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人才对前景有清晰的预期。‎ D.这次出现“人才争夺战”,既与各级政府开始立足大规模的准人才储备有关,也与我国“人口红利”开始下降关系密切。‎ ‎9.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 ‎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lǚ贫),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 (节选自《唐才子传》) 10.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B.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C.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D.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B.擢在表示官职变动时,意为“升官”。 C.布衣,形容生活非常节俭,穿粗布衣服的人。 D.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六部”指工部、礼部、户部、兵部、吏部、刑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杜甫就率先去看望他杜甫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滞留在长安。 B.杜甫和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当时打了败仗,杜甫受到牵连,又因为琴师董廷兰的缘故杜甫被罢免了宰相之职,他进言又惹怒了皇帝。 C.杜甫跟随朝廷回到京城,后又离开京城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直到依附严武, 生活才相对稳定。 D.《唐才子传》的作者认为杜甫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与我们了解的杜甫有所不同,可见该书有褒贬失实之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分)‎ ‎(1) 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2)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 “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与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以《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代表,央视文化类节目如_____________,成为文化综艺新的标杆。但由于跟风,“诗词”和“朗读”严重扎堆,渐渐使人审美疲劳。“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 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而总导演、制片人于蕾给《国家宝藏》下了定义——“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其实,博物院文化的流行早有端倪,《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也曾_____________。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宝藏》播出的时机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说起博物馆,总让人想起深宫大院;说起文物,也总让人想到冰冷的历史,仿佛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很远。而《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_____________,是因为它使那些尘封于历史的文物活了过来——请来能辐射到各个年龄阶层的演员,又在表演的各个方面精准要求演员,(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带着温度的;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与我们许多人的生命_______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比比皆是     盛极一时     脱颖而出     休戚相关 B.雨后春笋     风靡一时     红极一时     息息相关 C.比比皆是     风靡一时     红极一时     休戚相关 D.雨后春笋     盛极一时     脱颖而出     息息相关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纪录的气质、综艺的外壳,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B.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 C.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D.其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演员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 B.让其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 C.尘封于历史的文物被这些演员演活了 D.演员的表演把这些文物真正演活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 6分 )‎ 太阳能与风能①___________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②‎ ‎___________。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③____________ ,在既有风又有大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21.下面是李明寄给某编辑的信件内容,其在格式、得体等方面共有五处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编辑老师:‎ 您好!‎ 两个月前寄给贵刊的我的大作您是否收到?该文虽属涂鸦,却是我数日辛苦的结果,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向全班推荐,很多同学拜读后,给予了好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文章进行了斧正,认为能达到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希望我这次垂询没有打扰您!‎ ‎2019年3月5日 李 明 四、作文 ( 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关于“公德”,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 一是“弱德说”。叶嘉莹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 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常肯屈身而就群。”‎ ‎ ‎ 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 ‎【解析】 B项,“孟子则根本不尊重‘礼’”夸大其词,且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说“可以平息”只是孔子的想法,而非实际情况;战国时期的动乱大大超过春秋时期,但不等于“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D项,“取代”与“从此以后”属于无中生有。 2.D ‎【解析】原文第4自然段举了4个例子证明的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孔子的观点。 3.D ‎【解析】孔子和孟子的个性不同虽是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但从原文第5自然段中“或许……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一句来看,最主要的原因应是“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4.B ‎ ‎【解析】柳先生内心并没有纠结和挣扎,他医治日本人是出于医生的本职,他杀日本人是出于爱国正义。 5.(1)医术高明: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过柳先生治疗后,断骨都能够痊愈如初。‎ ‎(2)医德高尚:他对患者一视同仁,努力治好每一个患者。‎ ‎(3)智慧勇敢:当日本人黑洞洞的枪口对着他的时候,他视而不见,继续接骨;并且运用智慧杀死了少佐。‎ ‎(4)有爱国情怀:在刑场上,他脱口而答的话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5)忍辱负重:面对众人对他医治少佐这种行为的不理解和愤恨,他一脸淡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例如本文中从对柳先生膏药的描写上看,体现出其高超的医术。从医治日本兵来看,可以看出他遵循医道善良的性格。从杀死日本军官来看,柳先生是有满腔的爱国热情的。 6.(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借花树的来历交待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2)推动情节发展:柳先生救活花树,颜老爷折断花树,柳先生再救花树,情节步步推进,前后呼应。‎ ‎(3)凸显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救活这棵抗日烈士留下的花树既见其医术高明,又见其爱国情怀,强化了爱国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写法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考虑作答。本题题干问的是: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从情节结构看,颜老爷的花树推动了小说的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柳先生连花树都能医治好,塑造了其医术高超的形象特征。从主题上看,柳先生最后医治花树,体现了其对革命烈士的尊重,也突出了其爱国的主题。‎ ‎7.C ‎【解析】 “没必要追求高大上、高精尖”错,原文为“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高精尖”。 8.A ‎ ‎【解析】被举荐的人才“通过委员举荐和委员会集体票决或通讯票决举荐认定”,还要“报经南京市委、市政府核准”,然后才能“亨受相应扶持政策”。 9.①重视某层人才积累的同时,在高层次人才的选拔上下功夫。‎ ‎②根据城市特点规划城市发展路径,让引来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③关注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做好准人才储备工作。(每点2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介绍了近来全国各地人才抢夺战的特点及南京市的“举荐制”,由此可以概括出材料二主要介绍引进人才后城市应如何留住人才,由此可以概括出材料三介绍了出现这次“人才争夺战”的具体原因,根据相关原因可以概括出③。‎ ‎10.A(断句的前提是理解句子、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和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如句中“武”、“甫左右”、“其母”、“冠钩”等)(3分)‎ ‎11.C(“布衣”为平民的代称)(3分)‎ ‎12.B(被罢免宰相的是“房琯”。解题的关键是把选项信息和原文信息作对比)(3分)‎ ‎13.(1)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奇,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令宰相考他文章(“奏” “奇”省略句,“使待诏集贤院”,句子顺畅2分,共5分)‎ ‎(2)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羸服”,“行在”,“为……所”各1分,句子顺畅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  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轻时,‎ ‎ 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 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  天宝十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鄱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 ‎  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人寄居在鄱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 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为生。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 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旁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 ‎14.B ‎ ‎15‎ ‎.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要点每个2分,阐述每点1分,共6分)‎ ‎16.(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分)‎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分)‎ ‎(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分) 17.B (3分)‎ ‎【解析】“雨后春笋”,褒义词.指新生事物大量涌现;‎ ‎“比比皆是”形容非常常见。“雨后春笋”与横线前面的“如”、横线后面的“成为文化综艺新的标杆”搭配合埋,可排除A、C ‎ ‎“风靡一时”形容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风行;‎ ‎“盛极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二者为近义成语,均符合语境。‎ ‎“红极一时”指往一段吋间内受人追捧;‎ ‎“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本领全部显露出来,对象为人。排除D。‎ ‎“休戚相关”强调福祸相关联;‎ ‎“息息相关”强调关系密切。故选B。 18.D (3分)‎ ‎【解析】原句成分残缺,缺少“创造”的宾语.故修改最恰当的是D项。 19.B(3分)‎ ‎【解析】该句的主语为“《国家宝藏》”,A项把主语偷换为“演员”,C项把主语偷换为“文物”,D项本身有语病,搭配不当。‎ ‎20.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2分) 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2分) 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2分)‎ ‎【解析】 本题考査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联系上卜文,来推断横线处应填的句子。‎ 第①处由后文“白天”“夜晚”“夏天”和“这种互补性”可得出是在时间上的互补性;‎ 第②处由前文的“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和第①处的“互补”特点,可知应填意思相反的句子;‎ 第③处根据“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可得出应填“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意思的句子。‎ ‎21. (1)大作——拙作/作品(1分) (2)拜读——阅读(1分) (3)斧正——修改(1分)    (4)垂询——询问(1分)‎ ‎(5)日期与署名互换位置(1分)‎ ‎【解析】此题是典型的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要求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交际对象,表达目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谦辞敬辞、交际场合、语言风格等。‎ ‎22.【解析】‎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审题限制性:‎ ‎1.立意限制。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立意时必须由这一任务出发,围绕“弱德”与“群德”展开思考。“弱德”是对内的,强调持守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群德”则是对外的,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强调为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而屈己就群。若片面强调其一,难免陷入浅薄,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2.价值判断限制。梁启超“合群”之观点,是需要辩证看待的。若合的是乌合之“群”,岂不是同流合污,助纣为虐?古人所求几大目标中,“修身”排在首位,只有修得高尚之“身”,才能明辨是非,合得“公德之群”。从这一点上来说,“弱德”是“群德”的基础,“群德”是“弱德”的提升。既要合于“群德”,又不能一味沉迷于“群”中而让自己泯于众人;正因为有了每个人的“弱德”之美,才能保证“群德”的正确和积极向上,造就多彩美丽的“群德”之林。这就需要考生理性思考,辩证思维。‎ ‎3.思维限制。无论是“弱德”还是“群德”,都不应该顾此失彼。从“弱德”到“群德”是从个人迈向了众人,从精神上的进步迈向了思想智慧上的进步,是从个人之德迈向了他人之德,是把德从小的方面扩展到大的方面,是身体力行的将德由自我约束变成主动出击。‎ ‎4.写作者的身份为“新时代青年”,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代入意识。‎ ‎5.文体限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写成议论说理性文体比较合适。‎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弱德”有美,“群德”有善,立意时可以从“公德”出发,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进行论证;也可以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着力谈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写作时应基于材料中的“公德”,又要不囿于材料中的“弱德”与“群德”,要由材料中的“弱德”与“群德”展开联想和思考,寻找论据以支撑“公德”的论点。考生的积淀不同,联想思考便不同,此题目有文化含量和思维深度,考生要尽可能展现自己的人文底蕴和思辨力。‎ 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做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具有明确的写作内容。材料中叶嘉莹的“弱德说”侧重于律己,即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关键在先善其身。而梁启超的“群德说”侧重于合群,即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关键在相善其群。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弱德律己,群德合群。“弱德”是基础,“群德”是发展。一个主动修身,一个主动为善。看似矛盾,实则内涵一致。若一个人在内修身,在外又怎会不为善?同理,若行善事,又怎能不是先修身而后为之?‎ 其次要通读材料,把握材料内涵,看材料内容之间有何联系,包含着什么样的深刻道理。“群德说”应当作为主流,作为立德之本,但“弱德”与“群德”并非是完全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极端地信奉“弱德”有其狭隘的一面,而“弱德”中的一些品质对于修砺自身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想让自己拥有真正的公德,就要对内对外都有较高的修养。要能不局限于某一个观点,积极汲取两者中有利的部分,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不断提高自己。‎ 最后选取角度,确定写作中心。“弱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群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相善其群。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做的,便是在弱德与群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使其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切题立意:‎ ‎1.公德面前,持守弱德而前行。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尽责而与世无争,做好自己。‎ 拟题:私德有底,公德不亏;坚守弱德,砥砺前行;坚守本心,奉献自我。‎ ‎2.公德面前,做好自己,需有“群德”。‎ 拟题:心中有他人,才是合格人;超越个人,守卫群体。‎ ‎3.人是社会中的人,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不仅要持守“弱德”,还要尽守“群德”。‎ 拟题:“弱”“群”之德,相辅相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始于“弱德”,终于“群德”。‎ ‎[高考作文范文一]‎ 修弱德之美,立群德之则 ‎(标题对称,二者皆包含其中)‎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顾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说有时候“弱”并不是处于下势,反而占了优势。 (引《道德经》阐释“弱”之辩证意义。)‎ 公德也是一样。它有两种说法:一是“弱德”,一是“群德”。弱德的“弱”是懦弱吗?当然不是,“弱”是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是一种大爱。“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对比论证公德的两种说法,指出“弱德”之价值,“群德”之大爱。)‎ 人无徳不立,足以见徳之于人的重要性。生而在世,我们应当以“弱德”为立身之本。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缺乏对“弱德”的持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插队、闯红灯是其表现;高铁霸座,肆意推搡公交司机是其表现;广场舞扰民,景区刻字是其表现。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弱德”的持守,把自己看得太重,忽视了别人。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把持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弱德”,把持住自己,不因自己妨碍别人。(反面论证“弱德”,“弱德”缺失,便是“缺德”。)‎ ‎“群德”中的“群”字就可表明我们应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群体生活,应当以“群德”为修身之则。别林斯基曾说:“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是的,一个人的才能永远不能超越集体的力量。社会在进步,人们之间的关爱却在逐渐消失。大部分人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遇见摔倒的老人,路人匆匆而过,吝啬自己那一点点去扶一下的时间;看见有人遭遇社会黑暗时,旁观的众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什么,这是群德的缺失。(引名言警句,论证“群德”为修身之则。)‎ 高度发展的物质社会,离不开现代化精神的灌溉。社会发展,逐渐趋近于“群”,“共享单车”“共享经济”“命运共同体”等等都彰显着我们逐渐凝聚成一个大的群体。可见在逐渐养成“弱德”的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群德”,这是我们祖国团结强大起来所必需的。‎ ‎(“二德”相辅相成,要求我们既要修“弱德”,又要提倡“群德”;既要立足自身又要着眼世界。)‎ ‎“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二者兼得,合舟共济,一定会培育出无比绚烂的道德之花。(坚持“二德”双修,不断规范丰富自己,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让道德成为人生最华丽的篇章。)‎ ‎[高考作文范文二]‎ 以德养德 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兼备“弱德”与“群德”,并求之以平衡。‎ 人存于世,做好自己是必修课,也就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立体的、清醒的认识,找到自己在群体之中的位置,建立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精准地付出行动,修身为善。它是克服道德弱点之后的生命意义。‎ ‎“弱德”,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醒和坚守。弱德之“弱”,并非怯懦,而是以退为进的智慧。面对纷争,以弱德存心养心,达观处世,便能修身。‎ ‎“群德”,即“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性情大爱。铭记群德,才能为善。‎ 而要在当今时代的“公德”面前活得足够精彩,做好自己,就需要在“弱德”与“群德”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弱德”与“群德”本都豁达,分别象征着独立与合群、自由与服从。我们想要成为特立独行、有个性色彩的个体,只有在规范和谐的群体背景下才能长成,而作为个体,我们也要服从于群体。‎ ‎“弱德”和“群德”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意思——对一种远远超脱物质的“真善美”的追寻,以及对一种精神品质的塑造。‎ 生而为人,向往自由,人人都觉得“获得自由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但自由不是绝对的,就像没有人能绝对只给予而不取得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学会运用自由是多么必要的一件事”。于是我们必须“在规范中自由”,即“服从”。同样,若是单单信奉“群德”只讲奉献,就会像尼采一样,自诩为太阳,最后发了疯。万物皆有所待,鹏且如此,何况人呢?人必须兼备“弱德”与“群德”,并求之以平衡,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因为矛盾,所以寻找平衡。‎ 矛盾对立无处不在,个体与群体的冲突随时都在发生,有个更坏的原因,即我们和自己存在冲突。只要加以调和,便能泰然处之。可众多事实告诉我们:自己与自己调和是困难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炽热的“个人”和一个以大局为重的“社会人”。所以,“认识自己”在“做好自己”这条泥泞的路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像沙漠里的斯芬克斯,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弱德之美,美如林风眠的仕女图,也美如他的这句话。修身以养性,单纯而崇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群德之善,善在千古能人志士的不眠之夜,善在穷也兼济天下的渴望之中。就像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谭嗣同敢做第一个流血之人。“群者,天下之公理也”,“群德”,则是为民之情,家国之思,修身之要。‎ 在这个共享经济纵横捭阖的新时代,时代差异已经不允许我们像陶渊明一样归田园居以修身为善,但我们仍能豁达与世,不束身寡过,自在而有意义地生活。‎ 若想带有三维的尖锐感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拥有对抗群体中异样眼光的“钝感力”,不要把个体当作拥挤生活的避难所。固然,群体之异会给人以锋芒,但面对这种锋芒,我们需要从性情上改变,从本质上寻找。因为只有心灵上达到平衡,才能以真我的姿态,发挥主观能动性,闯出自由的天地。‎ 毕淑敏说:“呐喊是必须的,就算这一辈子无人听见,回声也激荡久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有“勇于为生命呐喊”般的“弱德”之美和“就算不被看见也要呐喊”般默默奉献的“群德”之善。‎ ‎“弱德”修美,“群德”向善。培养“公德”,唯有丹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