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27 KB
  • 2021-06-05 发布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试题(Word版附答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初试卷 ‎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罗马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历史》ー书中提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都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在现代社会,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塔西佗陷阱”,它是当前我国社会公信度面临困境的侧面反映。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下降,除了自媒体的特性及其传播特点等工具原因之外,“塔西佗陷阱”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信任具有“社会嵌入性”特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社会背景”对社会信任的水平、内容和特点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信任问题,必须在特定的行政生态环境(社会背景)下进行。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日益凸显,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转型期的资源分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使得部分民众心理失衡,产生“仇富”的情结。屡遭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结,更是刺痛着公众的敏感神经。‎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政府工作人员在作风、纪律、形象、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负面特征容易引起不信任的发生。媒体上曝光的个别官员学历、履历造假,抽“天价烟”,戴“豪华表”,都引发对政府工作人员执政能力、道徳品行的拷问和质疑。此类事件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态度不当,加之少数意图不轨者借助网络煽动群众,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扩大化,都导致政府滑入“塔西佗陷阱”。‎ 最后,从公众心理角度看,影响政府信任的直接因素有两点:一是公众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二是公众对政府整体角色与运作的认知。而“政府信任度=对政府的认知/公众期望”。公众期望的提高会致使其对政府满意度下降,从而产生对政府信任的不利影响。自媒体时代,政府通过互联网与民众进行沟通交流,增进了二者之间的了解,提高了公民对政府的认知度,但政府内部的一些不和谐声音也在通过自媒体散播出去,降低了公众的 期望值。党的十八大之后掀起一阵网络反腐热潮,“公民记者”对政府机构和行政官员展开“全景式监控”,网络與论聚滴成浪,官员迫于压力快速辟谣,其态度的斩钉截铁反而更惹怀疑。民众步步紧逼,挖掘出事件真相,最终权力部门对官员腐败行为进行查处与遏制。由此可见,民众对政府期望与认知的相对剥夺感、失落感成为其对政府产生不信任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社会转型期,“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政府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政府工作人员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塑造自媒体时代的新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职能的正面认知,维护政府公信力。首先,政府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道德素养,时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价值取向。只有时刻关注社情民生,刚正廉洁,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地取信于民。其次,通过新媒体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和话语形象也是每个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应掌握说话技巧,多进行脱稿训练,塑造自己的讲话风格,尽量避免使用官话套话,塑造良好的话语形象。自媒体时代,政府面对危机事件和公信力的新挑战时,第一时间把握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便可引导與论的走向。危机事件来临时及时应对,平日注重形象维护,双管齐下必将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摘编自《公信力的缺失导致政府跌入“塔西佗陷阱”》)‎ 1. 下列所列的事项,属于“塔西佗陷阱”效应的一项是(3分)‎ A. 放羊娃多次在没有狼的时候喊“狼来了!救命啊!”,等到狼真来了,他的呼救没有 ‎ ‎ 奏效。‎ B. 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盘剥百姓民不聊生,终致民怨沸腾、土崩 瓦解。‎ C. 武汉红会官微辟谣,网传“可凭介绍信去红会领取物资”说法不实,此举引发民众 不满。‎ D. 国家卫健委深切哀悼因发布华南海鲜市场疫情被训诫而后在工作中染病离世的李 文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思路清晰,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结构全文。‎ B. 文章主体使用了因果论证方法,逐层递进分析了“塔西佗陷阱”形成的原因。‎ C. 文章从工作人员的角度阐述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策略,提素养、树形象两不误。‎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前者用反例三言两语警醒读者,后者深入浅出易于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一定区域内如果经济资源分配得当、经济利益分配均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B.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出了某种负面特征,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滑坡。‎ C.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期望值密切相关,然而对政府期望值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其信任度的提升。‎ D. 平时注重形象维护、取信于民,危急事件时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及时应对,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ー。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简单的说,大数据就是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并最终归纳、整理出我们需要的资讯。‎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互联网时代,没有大数据分析,教育就是在玩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动态博弈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的、动态的。将大数据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里,能够让我们在教育或者被教育的过程中,更清晰更准确更迅速,甚至能提前“预知”成功。‎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大大提升了教育品质,也帮助了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大数据的到来,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更鲜活的素材。‎ 大数据的渗入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基于大数据,可以精细刻画学生特点、洞察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背景和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测量、收集和分析,从海量学生相关的数据中归纳分析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行为,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此外,大数据可以在保障教育规模的情況下实现差异化,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达成更大的教育规模。比如MOOC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实体教室的限制,课程受众面极广,能同时满足数十万学习者学习需 求。由此可见,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深远重大。‎ 大数据与教育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2019-03-20搜狐新闻,《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二:(来自手机APP)‎ 材料三 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大数据与传统数据最核心的区别体现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对数据的应用上。传统数据的采集方式相对来说只能够彰显出学生的群体水平,而非个人在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等等。‎ ‎(二)方便教师更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大数据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不同考试中的错误对比分析情况,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另外,也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整体学习情況选择最合理、最能让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学生借助“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育领域的大数据与当下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在线教育密不可分,当前的教育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期中期末考试评分等等。大数据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判断事物的可行性和利弊性,详尽地展现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四)増强教师责任心和强化师徳建设。因为在大数据平台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和强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来应对这种竞争。例如:在大数据面前,教师教书授业的好坏,对他个人影响甚微;不认真备课、授课的老师,事业将会停滞不前。‎ ‎(摘编自百度文库《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 材料四:‎ 新型冠状病毒成了2020年飞出来的一只黑天鹅!那么,这只黑天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怎 么样的影响?还是以非典做一个对比,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水平12万亿人民币,但是17年后的今天,中国GDP总量水平已经100万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已经是当年的近10倍!‎ 但是,不可否认,这只“黑天鹅”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比如“线上购物”对“线下购物”的加速替代。尽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线上购物的习惯,但是经历这次疫情之后,这个习惯还会被深度发掘,比如买菜,之前我们还是习惯去莱场,但是现在,很多人习惯于在网上买菜了。如果仅从购物方面来讲,未来的购物一定绝大部分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即便是线下场景产生的交易,也会在线上进行,就好比你去商超买东西,手机当场就可以下单,然后很快送到你家里。‎ 再如“线上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加速代替。经历这次疫情,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学习,传统的学习/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产品的流通路径一样,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以前知识传播只有在教室才能发生,每个老师只能面对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人授课。而现在一个老师可以在线上跟上万人乃至几十万人授课,而且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落后山区(只要有网络)。这就是线上教育的核心优势,它使优势的教育资源平民化,而这一点恰恰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核心。‎ ‎4. 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教育需要数据分析,引入数据分析的教育可以是清晰、准确的教育,也可以是“预知”成功的教育。‎ B. 数据可以为教学服务,为学情诊断、学习分析提供支持,有利于教师精确洞察学生需求、引导学习。‎ C. 大数据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变得可视,帮助教师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D. 大数据影响教育的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受众面增大,教育规模扩大;而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数据能够将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数据及时地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体现出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主要特征。‎ B. 根据数据统计可知,教育培训、医疗、影视动漫是某地网民当前最关心的三个话题,这是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借此能了解每个人的需求。‎ C. 对比2003年与2020年CDP水平,可知我国现在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这说明“黑 天鹅”不大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动荡性的冲击。‎ D. 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2020年初的疫情使得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凸显,线上购物、在线教育分别对线下购物、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 ‎6. 请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苦乐年华 杨晓敏 ‎  ①我家的南边,有一片不太规则的南窑塘,约有五六十亩大小。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村里在此处建窑烧砖,就地挖土,逐渐掘成一大块可观的低洼地。雨水日积月累,形成全村最大的清水塘。即使在干旱的冬季,水位骤降,塘的西南角,仍有一带深水域,凝结着一层薄薄的冰片儿。‎ ‎  ②南窑塘给故乡带来的欢乐,绝不仅仅限于夏季。它犹如一个聚宝盆,对于钟情于劳作的人来说,南窑塘会毫不吝啬地奉献出它的宝藏。秋末冬初,落叶萧萧,在一派朔风肃杀中,荷叶儿残败凋零,芦花儿被风吹散,蒲条儿东歪西倒,水鸟也迁徙了。随着农闲的到来,塘边儿陆续多了挖藕人。‎ ‎  ③在泥塘里挖藕,是很讲究技巧的,懒汉永远不会精于此道。挖藕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一种带有灵性的判断力。冬季的塘边儿常常是一片狼藉,莲茎看不见。很多人下铁锹时往往没有目标,有时挖了半天,累得通身是汗,依然寻觅不得一星半点的藕边儿。泥塘里的芦根、杂草等,硬拉软扯,像搅拌在混凝土里的钢丝一样,使铁锹不能灵活自如。连换几个地方,弄得泥浆沾身,也不见得会有收获,只得哀叹运气不佳,苦笑作罢。所以,明知塘有藕,不愿下泥池的大有人在。‎ ‎  ④我的五伯父则不然。他骨瘦如茎,颀长的身子略佝偻些。当那双微眯的小眼睛睁开时,亮晶晶的,精气神很足。在塘边儿走动时,他喜欢把铁锹横在身后,用两只胳膊弯紧,那姿势显得很潇洒。逛着逛着,待他把铁锹向下一插,莲藕似乎就聚集在箩筐大的泥坑中了。哪怕是别人挖剩的闲坑,五伯也能挖出大藕来。我常去看五伯挖藕,以为那是一种享受,高明的魔术师,也不过有此本领。他横背着铁锹在前面走,我提着小箩筐,晃悠悠地尾随,看上去就是师徒俩。五伯虽然不爱指点,久了,我也看出些挖藕的诀窍。五伯挖藕非常注意寻找所谓“藕窝”。有时坑里只有一二挂藕,或者藕太小,费劲而划不来。挖藕时讲究站位,两脚绝不能乱晃动,否则泥浆四溢,随挖随淤,老挖不成一个完整的“坑”。锹锹下去,要利 索,不能拖泥带水,不能太零碎。见了藕最忌轻易下手动它,一则易弄断,二则手上沾泥,再无法抓牢铁锹。‎ ‎  ⑤无论多么复杂的藕层,五伯差不多都不用手刨,而用锹一条条剔拨出来。我曾学到一招半式,虽不算真传,也足够羡煞旁人了。‎ ‎  ⑥有一年初冬,连刮几天干风,一片凸起的塘面露底了。那时,我大约10岁出头吧,也算是有些力气的了。第一次踏入距塘边儿稍远的纵深处挖藕。我像五伯那样,审时度势般地选好角度,抖动了铁锹。这是一片尚未开发过的处女地,泥浆下呈沙质状,锹头无遮无拦。那天如有神助,我在泥塘中,硬铲出一条通道,惊讶地发现藕层居然会排列得那么协调完美。一挂挂赤裸裸的莲藕被我揪出示众了。塘边儿逐渐增多的观众喝起彩来,我的情绪沸腾到极点。多少年了,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个富有创意的下午。塘边的汉子们眼热,忍不住也下塘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一大片泥塘中,谁也没有再挖到规律排列的“藕窝”。直到父亲收工归来,在塘边呼喊我回家吃饭时,我才感到饥饿和疲惫。‎ ‎  ⑦堆成小山似的莲藕,有六七十斤重。要知道,那时1斤萝卜才卖2分钱,像这样上好的莲藕,拉到40里开外的新乡菜市场,1斤可卖3角钱。半天时间,我的劳动价值差不多就有20元,比父亲在田里辛苦一个月挣得还多!对于穷人家来说,这收获简直是个辉煌的天文数字。晚饭后,母亲细心地用针挑开我满手的血泡,抚摸着我稚嫩的肩膀,双目含泪。‎ ‎⑧掌灯时分,来了几位新乡的知青,缠着父亲说,队长大叔,这藕让我们几个过节带回家吧!每斤算1角钱,年终分红扣除。父亲的喉结滚动了几下,硬生生把拒绝的话咽了回去,挥了挥手说,拿去吧,塘里还有,我让娃儿再去挖。‎ ‎⑨知青走后,母亲吵得让父亲无言以对。晚上,从未爱抚过我的父亲,竟给我掖了掖被子,用关切的语调说,累吧,明早让你妈给你煮个鸡蛋吃。这是我少年时期得到的最高奖赏了。‎ ‎⑩哦,故乡的清水塘,你还记得我儿时的几丝苦涩、几多幸福吗?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笔下的南窑塘是因村里建窑挖土而形成的清水塘,它曾为热爱劳作的人奉献了宝 ‎ 藏,也承载了如今“我”对故乡的深情。‎ B. 很多人“通身是汗”“泥浆沾身”却不得“藕边儿”写出了挖藕的不易,为下文写 ‎ 五伯父精神气足、挖藕技巧高超埋下伏笔。‎ C. 第六段写“我”挖藕的过程,作者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出“我”挖藕 技巧的高超以及初尝试后的兴奋、自豪的心理状态。‎ A. 几位知青来到我家,央求父亲,低价“买”走了“我”挖的藕,这一情节揭示了那个 时代生活的艰难,同时凸显了父亲的善良品性。‎ 7. 文中讲述了哪些“苦乐”交织的往事,请简要分析。(6分)‎ 8. 小说是怎样叙述童年往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 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候。乾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 其自序曰:“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 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视其颜色如生。时年八十ー。‎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 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 B.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 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 C.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 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 D.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 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棋局”即棋盘。象棋古称象戏,围棋古称弈、烂柯,这两种棋类游戏均起源于我国。‎ B.“赐”句中指元帝封赏;赐予的爵位是可世袭的特权身份,三代无功则可能被收回。‎ C.“缄”本义为书信封口或者扎束器物的绳,引申为动词封闭、收藏,也可以代指书信。‎ D“日中”是我国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洪家庭贫困但学习专心。他亲自去砍柴,用来换书写的笔与纸;他专注儒学,不善交 友,没有嗜好,也不慕名利。 ‎ B.葛洪击败叛军但不求功赏。石冰叛乱,葛洪主动请缨讨伐并平定叛乱,之后他不要赏 赐,而是搜求异书隐居求学。‎ C.葛洪才堪国史但志在长寿。他多次拒绝官府征召,辞不就职,乾宝认为他有修著国史之 才,而他希望到交阯炼长寿丹。‎ D.葛洪广博绝伦但谦逊务实。葛洪学识深广,分析细致入微,著述甚多;他谦虚地说自己 的著作是粗举长生之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 ‎(2)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帐 夜①‎ ‎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4. 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两句都是实写,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15.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两个黑暗的现实原因。‎ ‎2、在题1的背景下,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于是,怎能不有所抱怨!‎ ‎3、司马迁对《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精炼、用词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和名著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地球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时至今日,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海洋,不仅决定了这颗星球的色调,也容纳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在其中繁衍生息。‎ 但如果走到沿海地带看一看,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片亘古流传的蔚蓝,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________的图片;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逐渐腐朽的尸身里,泄露出若干________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幼年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________,只能带着葫芦形的身躯艰难生存。渔民废弃的渔网随波漂流,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是海豚裹挟其中,(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 最终,人类也将在劫难逃。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成一块“垃圾大陆”,在大洋上形成特定区域。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曾经被随意排放到海洋里的污染物,如今却令人类___________。不过,幸运的是前科技已经提供了一些清理污染的可能性。愿这些努力终成燎原的星火,还给海洋曾经的蔚蓝与恬静。‎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触目惊心 五光十色 为所欲为 自食其果 B.胆战心惊 五光十色 随心所欲 作茧自缚 C.触目惊心 五颜六色 随心所欲 自食其果 D.胆战心惊 五颜六色 为所欲为 作茧自缚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 B.使它们身亡的原因是难以浮出水面换气 C.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 D.它们可能被阻止浮出水面换气,从而死亡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会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B.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 C.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 D.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形成一块“垃圾大陆”。‎ ‎20.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1. 下面诗句描写的景色,最适合用传统水墨画来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陆游《马上作》)‎ B.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杨万里《雪后晚晴》)‎ C. 晒网炊烟起,停舟月影斜。 (马朴臣《渔》)‎ D.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 (白居易《南湖早春》)‎ ‎22.下面是某贫困生写的感谢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岀并作修改。(5分)‎ 我出生于一个农村贫困地区,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抚养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家中还有两个弟弟在上初中。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家父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 我近几年的学费都是父母含辛茹苦借来的。如今,我上大学的费用又让一家人感到非常的无助。一筹莫展之时,我得到了国家助学金的赞助,这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怀着万分激动之情,感谢国家对我的关心、鼓励和帮助,我会将这些温暖的记忆埋藏在心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1、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 ‎ ‎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圈子里,这个圈子或大或小。圈子反映生活,圈子映照时代。“告别圈子”“打破圈子”“跳出圈子”是人们拥抱新生活的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初试卷参考答案 一、1.C【解析】A项,“狼来了”的故事与“政府公信力”无关;B项,不符合政府“说真话、做好事”遭误解的特征;C项“武汉红会辟谣”是说真话,但却引发公众不满。符合“塔西佗陷阱”的特征。D项,只说到政府行为,不涉及是否遭误解。‎ ‎2.B【解析】从原文“首先”“其次”“最后”,可以看出“逐层递进”错误。‎ ‎3.A【解析】“如果……就……”的推理过于绝对化。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的不是只有经济一方面的因素。‎ ‎4.D【解析】“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无论教育规模大小,都应因材施教。选项中“因材施教缩小了教育规模”曲解文意。‎ ‎5.B【解析】材料二中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不能反映每个人的情况。‎ ‎6.①学习方式更多样。可采用线上、线下或两者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②学习资源更丰富,选择性更强。学习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可以自行选择使用。‎ ‎③学习更个性化,更高效。大数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促进因材施教,提供更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可借助大数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7.(3分)B(并非“埋下伏笔”)‎ ‎8.(6分)(1)物质匮乏的年代,南窑塘让勤劳的乡亲们不仅有物质的收获,还有精神的愉悦。‎ ‎(2)挖藕时得到众人喝彩的激动、兴奋与结束后感到的饥饿和疲惫。‎ ‎(3)挖藕付出辛苦代价,但得到了母亲的关爱,父亲的爱抚及特殊关照。(每点2分)‎ ‎9.(6分)(1)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2)叙述节奏舒缓,叙述时融入了大量的景物(环境)描写,使小说叙事节奏舒缓,具有散文化特点。‎ ‎(3)叙述线索清晰,以“挖藕”为线索叙事,使 “我”的童年故事更集中紧凑。‎ ‎(4)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体现出浓郁的乡野气息。(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0.C【解析】根据句中语气词“也”“矣”、对偶的句子结构,可以判定。‎ ‎11.D【解析】相当于现在上午11时至下午 1 时。‎ ‎12.B【解析】“葛洪主动请缨并平定叛乱”错误,是顾秘发公文召葛洪去的,且他攻破的是“别率”,即策应部队,由此可知平定叛乱非葛洪一人之力。‎ ‎13.(1)凡是他所撰写的文章著作,都精心核查正误,而文辞丰富华美。‎ ‎(“凡所著撰”1分,“精核”1分,“是非”1分,“才章”1分,“富赡”1分,共5分)‎ ‎(2)世上儒家门徒只知道衷心信服(崇拜敬仰)周公、孔子,没有人(不)相信神仙之书,不但自高自大以讥笑之,还要毁谤这些真正的书。(“徒”“服膺”“大”各1分,句意2分。)‎ ‎14.A; 首联写景为实,写梦为虚,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15.①孤独之情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孤客”“尚天涯”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梦回”“雁飞”“落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②青春已逝的愁苦。“人老黄”表达诗人青春已逝的愁苦;③被贬流放的忧愁与无奈。“风云不断”“空”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表达了诗人被贬流放,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16.1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其文约,其辞微 ‎17C 18A 19.D 20C 21. C(3分) 解析: 整体感知,传统水墨画相对来说,多用黑白两色,排除色彩鲜艳的诗句。‎ ‎22 抚养改为照顾;家父改爸爸或者父亲;含辛茹苦改辛辛苦苦或千辛万苦;赞助改资助;激动改感激 ‎23.(60分)‎ 作文题的核心词是“圈子”。从概念上来说,圈子是指一个集体范围,它应该有下列特点:包含时间性,有一定的外在特征,有一定的行动纲领,有一些具体的作品,有一定的规模等。‎ ‎“我们总是生活在圈子里”,讲出了生活的实情。“圈子或大或小”,揭示的圈子范围与人数的多寡。大到“联合国”,小到一个族姓,甚至班级里几个死党等。“圈子反映生活,圈子映照时代”,说明圈子跟时代密切相关。“告别圈子”“打破圈子”“跳出圈子”是人们改变现状的选择,也是拥抱新生活的选择。这种选择到底怎么样呢?从一个圈子到另外的圈子,是否就肯定意味着变化?变化之后,是不是就是新生活的来临呢?是不是就是新生活的必然呢?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立意时需要根据整体材料作判断,可以选择从某一角度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理性阐述或形象表达。‎ 阅卷时,一要注意学生对“圈子”的定义是否准确,二要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题目中提供的对“圈子”的几种态度,三要注意从一个圈子到另一个圈子的目的是“拥抱新生活”而不是其它。‎ 参考译文:‎ 葛洪字稚川,是丹阳句容人。葛洪从小就刻苦好学,家中贫穷,亲自打柴以换取纸笔,夜晚就读书抄写记诵,于是凭着精通儒学而知名于世。他性格清淡寡欲,没有玩耍之类的爱好,不知道棋盘上有多少条线,也不知摴蒱之类赌具的名称。葛洪为人木讷少言,不好名利,时常闭门不出,也很少有交游。‎ 他曾在余杭山见到何幼道和郭文举,互相对视罢了,双方没有说话。他有时寻求典籍探究学问,不远千里,不顾道路崎岖艰险,希望一定有所得,于是得以博览群书,特别爱好神仙摄生养性之法。从祖葛玄,吴时学道成仙,号称葛仙公,曾把炼丹秘术传授给弟子郑隐。葛洪投奔于郑隐门下学道求仙,掌握了郑隐的全部法术。后来又师从于南海太守上党人鲍玄。鲍玄也精通谶讳之学,能预测未来,见到葛洪非常器重,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他为妻。葛洪继承了鲍玄的学业,同时又兼攻医术,所撰写的文章著作,都精心核查正误,而文辞丰富华美。‎ 太安年间(302~303),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传檄书召葛洪为将兵都尉,让他攻击石冰的策应部队,葛洪打败了这支敌军。石冰之乱平息后,葛洪不愿以功得赏,径直去了洛阳,想要搜求异书秘籍以扩充自己的学问。葛洪见当时天下已乱,想到南方去躲避,就到广州刺史嵇含处任参军。到嵇含遇害后,就滞留南方多年,对各地长官邀请入幕的征召一概不去。后来回到故乡,不管是哪里的礼请征聘一概不接受。元帝为丞相时,征召他为掾吏,因为平贼的功劳,赐爵关内侯。乾宝与他关系亲密,推荐他才华出众可承担国史的编修工作,他被选为散骑常侍,授大著作之职,葛洪坚决推辞不接受。因年岁已高,想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阯出产仙丹,请求任句漏县县令。‎ 皇帝因他资历声望高不答应。葛洪说:“我并非想要荣耀,只因为那里有丹罢了。”皇帝这才同意。葛洪在罗浮山多年,悠闲自在地养生,著述不停。‎ 他的自序中说:“权贵之家,虽近在咫尺也不去逢迎,对深通道义之人,虽路途遥远艰险也一定去造访。我考释阅览的奇书,已经不少了,只是书中多为隐语,难以完全理解,如果不是精审慎思就不可能明悟,如果不是刻苦钻研就不可能完全体察。道士广闻博览的少,而率意妄断者多,至于时常有好事之人,想有所修为,仓猝之间又不知从哪里学起,心中的疑难却又无处咨询。现写成这部书,大概讲一下长生之理。世上儒家门徒只知道衷心信服周公、孔子,没有人相信神仙之书,不只自高自大以讥笑之,还要毁谤这些真正的书。因此我写这书,专谈黄白之事(指术士所谓炼丹化成金银的法术)的,名为‘内篇’,其余批驳和通释方面内容的,名为‘外篇’,内外总共一百一十六篇。虽不值得藏之于名山,但也可以收在金匮之内,以待真有见识的人观之。”‎ 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丰富,超过班固、司马迁。他又能精辟入微地辩析玄妙深奥的理义。而葛洪端坐到中午,竟像熟睡一样去世了。看他面色和生前一样。卒年八十一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