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00 KB
  • 2021-06-05 发布

高三语文知识点病句训练试题(附答案)+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语文知识点病句 训练试题(附答案)+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三语文知识点病句训练试题(附答案) 板块一 语序不当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B.2012 年 3 月 23 日 16 时 30 分左右,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 免疫科医生办公室,将三名医务人员和一名实习学生砍伤,然后逃跑。 C.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为了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 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D.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极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 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带电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有关。 解析:A 项,定语语序不当,“最伟大的”应该放在“人类建筑史上的”之后。C 项,句式杂糅, 可删去“为了”。D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极光”座放在“一方面”之前。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兴起,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 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B.2012 年 3 月 28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梁振英 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将于 2012 年 7 月 1 日就职。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在 2020 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将“乾坤柱”改为“哈利路亚山”,实际上只是满足了少数人的好奇心理,却忽视了大多数人 的感受。 解析:A 项,语序不当,应为“兴起和发展”。B 项,成分残缺,最后一句话缺少主语“梁振英”。 C 项,搭配不当,“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中的“提高”与“成果”不搭配。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 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 书面语言的发展。 C.导演黄建新认为,由于过去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掌握资料不足,往往将领袖人物的性格模式 化,让观众难以接近。 D.在央视举办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中,著名画家范 曾继向汶川两年前捐款 1000 万元后,再次慷慨解囊,向玉树受灾同胞捐款 1000 万元. 解析:B.关联词语序不当。“一方面”要放在“这些作品”后面。C.介词语序不当。“由于”放在“掌 握”的前面。D.状语语序不当。应将“两年前”放在“向汶川”之前。 答案:A 板块二 搭配不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温家宝总理的激情话语,有力地传递出政府解决民生难题 的庄重承诺,弘扬了推进社会发展转型的价值取向。 B.汉字大讲堂的开设,对网络时代学习汉字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化创造了一个好形式。 C.目前武汉已经明确表示,要在 10 月份推房的楼盘不到 20 个,与去年同期的 36 个相比减 少了近一半,之前业界一度十分期待的“红 10 月”极有可能成为楼市的“静默期”。 D.4 月 14 日,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不到一个小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的一些医院, 就像当年在战场上听到冲锋号声一样,火速奔赴灾区。 解析:A.动宾搭配不当。将“弘扬”改为“张扬、彰显、昭示”等。B.介宾搭配不当。“对”应为“为”。 D.“医院……奔赴灾区”,主谓搭配不当。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国尽管猪肉的生产能够完全实现自给,但每年仍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三大主要猪肉出 口国进口数量可观的猪肉。 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 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台风“莫拉克”使台湾遭受了 50 年来最严重的水灾,已导致 500 余人死亡或失踪,大陆人 民积极捐款捐物,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扶贫济弱、大爱无疆。 D.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采取阳光公示的方法,防止人们所议论的可能出现的“潜规 则”“权力寻租”等不正之风的侵袭。 解析:A.主谓搭配不当。“猪肉的生产”与“自给”不能搭配,可将“猪肉的生产”改成“生产的猪 肉”。B.动宾搭配不当。“降低”和双宾语之一的“流通环节”不搭配,可在“流通环节”前加“减少”。 C.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应改为“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感情,表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弱、 大爱无疆的高尚精神”。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 20~70 年代问 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 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经贸方面,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 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多。 D.你听说过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金河镇还出现了山 寨派出所,这不得不让你赞叹他们的才能没有用在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地方。 解析:A.主宾搭配不当。应在“文学”后加上“作品”。B.主谓搭配不当。应删去“问题”,或把“成 熟”换为“解决”。D.动宾搭配不当。“赞叹”改为“痛惜”。 答案:C 板块三 成分残缺或赘余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乔布斯逝世后,苹果股价并未出现大的波动,说明市场仍看好苹果公司的未来,认识到苹 果的创新活动仍可继续下去。 B.广东佛山两岁多的女孩小悦悦遭遇不幸的事件考问着我们冷漠的灵魂,“拒绝冷漠,传递 温暖”的道德良知再次被唤醒。 C.温州市正推出申请新的贷款和减免中小企业税负等一揽子计划,避免因融资贷款等问题导 致老板逃跑的事件不再发生。 D.今年,我省将新增 202 万亩林地,主要分布在受污染物影响较大的地方,如高速路或主干 道的路边,对尾气削减和扬尘会有很好的作用。 解析:A 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缺少主语。C 项,成分赘余,多重否定不当,“避免” 已含有“否定”的意思,后面不能再跟否定词“不”。D 项,成分赘余,应将“路边”改为“旁边”; 成分残缺,“扬尘”后应加“抑制”。 答案: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中航发动机公司主要致力于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制,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型飞机配套产 业的发展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B.今天,《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通讯,全面介绍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分 析新区建立统一行政架构、构建精简高效管理体制将带来的积极影响。 C.依法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项目,建立社保机构独立预算和全国统筹预算,是我 国社保机构能力建设的创新战略。 D.千万考生所命运攸关的高考作文不再回避社会热点,将引导考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 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 解析:B.成分残缺。在“体制改革”后应补上宾语“的具体情况”。C.宾语残缺。在“统筹预算”后 加上“制度”。D.“所”与“攸”语意重复。可删去“所”。 答案:A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 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使得银行必须调整资产的配置,将资金从债券、贷款等高收益品 种调整至准备金上,从而对银行的赢利可能产生一定的压力。 C.上海世博会首次围绕会展主题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项目,这为解决世界城市发展中 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相互交流思路、经验的平台。 D.由专业搜救队员、医疗救护人员和地震专家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约 60 余人,携带 生命探测仪等抢险救护装备和大量药品,于 13 日乘专机飞赴海地,支援当地抢险救灾。 解析:A.缺少“进入”的宾语。B.成分残缺。应去掉“由于”。D.成分赘余。可去掉“约”。 答案:C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超越经济领域,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亚洲文化面临融资动力不足、 文化消费能力与需求受到影响、文化发展受制约。 B.国家住建部鼓励地方开发限价房和经济租用房,改变住房建设“一条腿走路”,从而缓解低 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C.我们知道澳大利亚四所私立大学在 11 月 5 号因破产而闭校,致使 2700 多名留学生失学, 其中也包括近千名左右的中国留学生。 D.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 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解析:A.成分残缺。可在“制约”后加上“的挑战”。B.成分残缺。在“一条腿走路”后加上“的现状”。 C.成分赘余。应删除“左右”。 答案:D 板块四 结构混乱 1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和谐社会”,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名词,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正在得到越来 越多的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B.2020 年,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考量内容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 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 30 项。 C.中西比较诗学属于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它着眼于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发现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共同规律和独特特点。 D.近年来,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使观众审美疲劳是由于跟风严重、缺乏创意、没有特色的 结果。 解析:D 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是由于……没有特色”或“是跟风严重……的结果”。[中教网]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们普遍担心,迟早要出现的克隆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数百万年的两性生殖方式,使人 类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遭遇巨大的挑战。 B.许多人还认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口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城市 有着较高的医疗、教育、就业机会、养老等福利保障成为诱惑的原因。 C.当今社会上制假、贩假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受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 造成的,应引起我们反省。 D.一到冬天,有的同学就借口交通拥堵、公共汽车又久等不来为名,常常迟到。 解析:B 项结构混乱,“因为……成为诱惑的原因”杂糅。C 项结构混乱,“原因是……”与“……造 成的”两种句式杂糅,可删去其中一个。D 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删掉“为名”或改为“就以…… 为名”。 答案:A 板块五 表意不明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对教师们的建议,我主张再认真研究一下,这样做,无论对学校还是教师都有好处。 B.记得我初次见她的时候,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天真可爱,无拘无束。 C.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四月中旬前后公布了阐述美国未来核战略的《核态势评估》,其中承诺 对无核国不使用核武器,但朝鲜、伊朗除外。 D.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解析:A.有歧义。既可理解为“教师们提出的建议”,又可理解为“给教师们提出的建议”。B. 指代不明。谁是“八九岁的孩子”呢?是“我”还是“她”?可以在“还是”前补上“我”或“她”以消除 歧义。C.表意不明。删去“前后”一词。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那天欧盟的大使跟龙永图谈话以后,他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到经贸大学去作报告,血压也 因此升得很高。 B.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大大激发和增强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实现伟大复兴 的热情和信心,必将带动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C.一对夫妇特意赶在结婚纪念日这天来到捐助中心,一人捐献了 1000 元钱。 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画家,竹画是中国画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象征了中华 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节。 解析:A.有歧义,“他”既可指欧盟的大使,又可指龙永图。C.有歧义。“一人”有两种理解:是 夫妇中的一个人,还是夫妇每一人?D.指代不明。“它”既可指翠竹,也可指竹画。 答案:B 板块六 不合逻辑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地震发生后,当大批子弟兵前往救援时,许多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也赶赴灾区,帮助灾民恢 复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 B.《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将汉字按部首归类,这是文字学领域一项伟大的创举,其成就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人也多望尘莫及。 C.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希望在拥有 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 D.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 时间在一小时以上,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解析:A.不合逻辑。将“恢复……创作”改为“治愈……创作”。B.自相矛盾。“后无来者”与“后人也 多(表示还有人)望尘莫及”相矛盾。D.不合逻辑。“干家务活”不能与“买菜、煮饭”并列。 答案:C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险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 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B.3 月 10 日下午 6 时,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的 14 名队员从成都出发,驱车赶往云南盈 江地震灾区,准备提供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和心理咨询等专业志愿服务。 C.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展高新 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一条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重要的途径。 D.当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们需要的并不仅仅是帐篷、饮用水、粮食和生活用 品,他们还需要精神的抚慰。 解析:A 项,不合逻辑,可改为“对于改革……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C 项,不合逻辑, 一面对两面,可删去“能否”。D 项,不合逻辑,“生活用品”包括“帐篷、饮用水、粮食”。 答案:B 1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好莱坞巨星阿诺德•施瓦辛格参加加州州长竞选期间曾聘请美国大名鼎鼎的“股神”,个人 资产为 350 亿美元、全球第二首富的沃伦•巴菲特作为其经济和金融顾问。 B.“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作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钱学森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 典范。他的悄然辞世,带给国人无尽的哀恸。 C.目前,我国开放了 100 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市场供游 客选择的不到 30 个左右,2/3 的目的地资源空置。 D.我们的乒乓球运动三十年来长盛不衰,不论是男女项目、团体项目还是各个单项,都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A.自相矛盾。“第二”与“首富”矛盾。C.不合逻辑。“不到”“左右”相矛盾,删除“左右”。D. 分类不当。几个项目互相交叉。 答案:B 板块七 修改病句 18.请找出下列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需保持原意。 ①幽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因此幽默的孩子往往过得比较快 活。幽默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商健康发展,能使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 ②谷歌日前推出了“濒危语言”项目,目的是旨在拯救 3000 多种正逐渐消失的语言。语言的 消亡意味着珍贵的科学和文化信息的流失,与物种的灭绝毫无二致。 ③除了凉州,敦煌是丝绸之路上另一个重要的驿站。命运之手将一抹黄沙拭去,伟大的敦煌 被世界发现。 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__ 针对性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②项中“目的是”与“旨在”语意重复,可以把“目的是”或“旨在”任去掉一个。 答案:② 把“目的是”或“旨在”任去掉一个。 19.下面一段句子中六处有语病,请标出四处,并加以修改。 节食和强制限食,并非与肥胖作斗争的好办法,重要的是要选择科学的营养。英国的经验值 得借鉴,进食的时间应尽量拉长,每道菜要有很大间歇,这样可以避免不过量进食。因为当 体内血液中的糖减少时,人就会觉得饿。如果先吃一块小食品充饥,然后休息 15 至 20 分钟, 这期间血液中的糖含量增加,饥饿感就会减少。英国人的科学进食法就这么简单,这也是英 国人体态优雅的结果所在。 A.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科学的营养”改为“科学的营养法”。“每道菜”改为“各道菜之间”。“避免不过量”删掉“不”。 “一块小食品”改为“一小块食品”。“饥饿感就会减少”。“减少”改为“减轻”或“消失”。“优雅的结 果所在”改为“优雅的原因所在”。(任选四句修改) 20.下面的一则报道除内容外,在语言表述上有四处错误,请予以修改。 ①今年我省对外招商的重点项目是在农业、交通、信息产业的技术改造方面,②并将在改良 投资环境的同时,③注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给予外来投资者适当的优惠。④据介绍,目前我 省各市都已根据“国民待遇”的原则,⑤制订了减轻企业负担的一些措施。⑥总署已公布从今 年 1 月 1 日起,对 345 个序列号的生产设备的进口暂行税下调将近 50%以上。 (1)错误处(填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处(填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误处(填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错误处(填序号)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将“改良”改为“改善”。(2)③在“范围”后加“内”。(3)⑤将“一些”调至“减轻”前。(4)⑥ 将“将近”“以上”删去其一。 在做题过程中综合运用以下方法: 1.语感审读法 语感审读法就是通过对语句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 地方,可能就是语言有毛病的地方。审读分析时应放慢速度,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语句。 这是凭语言的直觉来进行分析作出判断的寻找病句的方法。要正确使用这种方法,必须靠平 时大量的阅读积累,只有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化读物,才能逐步建立起敏锐的语感 来。 2.紧缩分析法 紧缩分析法是运用简化成分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保留主 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部分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 和中心词之间以及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 3.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 分析法要从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 合适入手。 例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 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 例如: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指肯 定判断,就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去掉,并把“都”改为“大多”。) 4.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看不出来,就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作比较,仿写 句有问题,就可能说明原句有问题了,这就是造句类比法。 例如:这个经验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结构比较复杂,先压缩简 化为“这值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 效法。”发现所造句与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可见原句中的“的”也要删去。) 5.特征辨析法 每个病句都有自己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能较快地诊断语病。 有并列成分的句子,并列成分可能犯意义重复或次序不当的毛病,并列概念间往往有交叉包 含的关系;有多个否定词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错误;有“能否”“是否”“优劣”“好 坏”“该不该”“要不要”等词语的句子,可能出观一面与两面不对应的错误;介词结构在句首的 句子,可能出现介词结构掩盖主语的错误(这些例句前面均已出现,不再列举)。做题时,可根 据这类句子的特征,顺藤摸瓜,准确、快速地找到症结所在。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 (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 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 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 显志、托物言志等。 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 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 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 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 主题。 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 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 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 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三种 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 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 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 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 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 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 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 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6.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烘托气氛,增 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7.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 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8.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9.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 些内容。 10.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1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2.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13.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 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 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 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形成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照应题目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题。 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它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 明其观点或主张。 2.要素:①论点——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论点有中心论点、分论点两种,有的议论文只有 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分论点均有。 ②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③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有归纳法(个别到一般)和演绎法(一般到个别)两类。 3.分类: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起正确观 点)。 4.结构 : (1)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 题)。 (2)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 种事物作对照);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 总 ) 5.方法 : 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 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喻证法: 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对比说明论点。 说明文 一般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 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 倾向。 1.类型: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前提是准确,有平实和生动两种基本风格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时间顺序: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 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4.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列图表、诠释法、作比较、摹状貌、做引用、分类别、列 数字  考题剖析 (一)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 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 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 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 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 类的表述。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 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表达方式谈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 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三)语段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种: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 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怎么样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 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 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型 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 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具体真切地 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段文字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 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又称画图表。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 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 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引.....的例子,说明……..... 的…….....的特点。)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 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 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 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 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 ——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 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 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词好在哪里?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 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 不符合实际。 【格式】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一般、可能、有时、通常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 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合。(若是说明文再加上“原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 际,太绝对了。+(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准确性与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 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 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 同特点。B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 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 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 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类型 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几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远到近、由背影到面容等, 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 环相扣,不能互换;(4)这些词语的顺序在语气上是层进的,调换就不能体现了。 小说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一)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 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 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3)推动情节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 (5)深化作品主题 ·在不同位置的作用: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 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 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 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 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 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 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散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 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 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 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 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 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诗歌 一、基本分类 (一)现代诗歌 (二)古代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古体诗:包括①楚辞体②乐府 (2)近体诗:、分为①“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②“律诗”,每首八句, 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 悼亡诗、讽喻诗。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 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 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 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 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 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 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 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 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 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 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 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06 年全国卷 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 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 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7、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 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 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 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 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 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 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 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8、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 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 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 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补充: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 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 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 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 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 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 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 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 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 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 ××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 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 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