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2 故都的秋
从容说课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
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
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
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
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
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
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
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
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了解作者和背景,读懂客观现实,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
感情,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神”及二者关系,进一步
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即作者主观感
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2.体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主要的写法。
3.学习课文中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探究与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的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由故都的秋联系到南国的秋的对比联想。
教学难点
如何去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幽思和孤独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
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
佳句略举几例?
生 1: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生 2: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 3: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看来,大家对学过的诗词是记忆犹新啊。很好!
师: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
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因此诗人
徐志摩给我们留下了《再别康桥》的绝唱。那么秋天呢?秋天又是怎样一种景象?有
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
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
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
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
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
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推进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一篇有关秋的文章,大家先来分析一下题目,看看你们有什
么发现和疑问?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学生讨论。】
生 1:这是一篇写北京的秋天的文章。
生 2:这是一篇写北京的秋天的抒情散文。
师:哦?你怎么看出是抒情散文呢?
【学生挠头。】
生:我是看了参考书的。
【全班一起笑。】
师:好,我们来帮帮他。题目就四个字,能体现抒情的能是哪个字或词呢?
生:应该是“故都”。
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作者不直接写“北京”或“北平”,而是用“故都”,特别是“故”字,表现的是作
者的一种无限眷念的情怀。因此,文章一定含有这种抒情的成分。
师:很好,我们还能从这两个字看出什么?
生:作者对北京的秋天既怀念又热爱。
师:说得很正确。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呢?
3
生: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千万不能忽略题目的内涵。
师:太对了。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也要把握住题目所透露的情感。下面,我们先来了
解一下作者。
【多媒体课件展示。】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人。三岁丧父,17 岁便随长兄一起到日本留学,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等。其散文以游记著称,出版有《达夫全集》等。今天我们学的《故都的秋》就是其中的代
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
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
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 年 7 月,这个时候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是
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
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从这些介绍中,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作者身穿长衫,郁郁寡欢地穿梭于许多城市之中,
默默寻找着心灵的归宿。这样的情形似曾相识啊——
生:朱自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有这样的感觉。
师:王林的反应真是快啊。没错,我们刚学完的《荷塘月色》也是在文章中反映作者自
己内心的苦闷。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而郁达夫以自己个性鲜
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
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
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
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文的朗读,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两个问题:本文的“文眼”
是哪句话?本文写景的部分集中在哪几段?重点写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欣赏和思考。】
师:在优美的乐曲和深情的朗诵中,我们随作者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北京,领略了北京浓
浓的秋意。对于刚才的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呢?
【学生讨论片刻。】
生:本文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大家觉得呢?
生:(齐声)没错!
师:看来,对这个问题大家没有分歧。下一个问题——
生:文章的写景部分集中在 3 到 7 段,重点是写秋天的“味”。
师:这么肯定是写秋天的“味”,而不是“色”“声”“形”或者其他?
生:这些在文章中都有描写,可是文章出现最多的还是“味”。
知识拓展、提升
师:李立同学读书非常认真啊。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文章中没有写景的几段有什
么作用。先看第 1、2 段。大家一起齐读一遍,注意朗读的速度和语调。
【学生齐读课文。】
师:在课文的第 1、2 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
特征以及感受?
【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
秋 特 征 感 受
4
北国之秋南
国之秋
【学生讨论填写。】
①北国之秋 特征(感受):“清”“静”“悲凉”→“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 特征(感受):“慢”“润”“淡”→“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师:大家分析得十分准确。第 1、2 段是文章的总起部分,大家再分析一下,作者运用
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呢?
【学生讨论。】
生:作者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半开半醉的状态”指的是
南国的秋,而品味真正的秋的味道,在南国是不适宜的。
师:对比映衬,说得很好。我们再来看文章结尾的两段,很明显,这里作者沿用了开头
的手法,不过,又有不同。谁来分析一下?
生:与前文呼应,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师:既然是比喻,我们就要分析一下本体与喻体的关系,给大家 2 分钟时间,以小组为
单位讨论并展示。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师:请小组派代表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学生上台展示。】
本体: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 相似点:秋味
喻体:黄酒 之与 白干 不烈
稀饭 之与 馍馍 不浓
鲈鱼 之与 大蟹 寡味
黄犬 之与 骆驼 少形
师:分析得既准确又详细,送上我们的掌声吧。
【学生鼓掌。】
师:为了突出北国之秋的可爱、可恋,作者可以说是不惜笔墨的。郁达夫深爱着故都的
秋,他甚至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秋的身影,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郁达夫
心中对秋的深爱。
师:我们再来看第 12 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生 1:“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
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生 2:“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师:现在有两种观点,大家看看到底应该是哪种呢?
【学生讨论。】
生 1: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全文的观点就是这个吧。
生 2:我同意第一种观点。虽然,全文的观点是有关北国之秋的,但就这一段而言,如
果局限在这一点上思路就狭窄了,也没办法解释本段中有关中外作家、诗人的内容。
生 3:对,第二句话只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从本段的联系来看,中心句还是第一句。
【学生纷纷附和。】
师:好的,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确定,这一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我还有一个问
题: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学生讨论。】
生: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给“故都”再
添色彩。也更显示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5
师:很好,这是从表情达意上来分析的,如果从文章的结构上来分析呢?
生: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作者把文笔由写景转到议论,有起伏跌宕的效果,显出深厚
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师:分析得好,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师:下面,大家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感情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课堂小结
师:好了,我们用一节课来了解了文章的感情和思路,还分析了文章中没有写景的部分。
其实,即便是这些段落,也透露出浓浓的秋意和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眷恋之情。
下节课,我们重点分析文章中的写景部分,再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一是,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你们认
为最好的写景段落,并将其画成图画。下课!
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 — —
清 、 静 、 悲 凉
读 懂 客 观 现 实
体 会 思 想 感 情
赏 景 — — 感 悟
相关文档
- 2020秋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021-06-056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效仿真模拟2021-06-0510页
-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12页
- 【语文】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2021-06-0513页
- 【语文】2020年高三最新信息卷(十二2021-06-0520页
- 人教版语文单元测试6:必修5第3单元2021-06-058页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32021-06-057页
- 2019-2020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06-0517页
-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2021-06-0523页
- 【语文】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中学20192021-06-0513页